終於要來分享這個月入手的書籍,《沙丘》這六本一字排開真的氣勢十足,而且還有很多值得介紹的好書。另外,也偷偷預告一下,思考過後,這裡即將重新展開「每月推薦書單」的單元,不同於過去在月初公佈的一次一本,我將會精心挑選當月五本自己相當喜愛的作品,並稍做介紹,希望也能做為大家選購書籍時的參考之一。應該可以把每月固定有的這篇當作初選名單,月底的新單元當作第二階段決選名單之類(自己說
⠀⠀⠀⠀⠀
⠀⠀⠀⠀⠀
先來看,早已介紹過的《#沙丘》六部曲,括《沙丘》、《沙丘:救世主》、《沙丘:沙丘之子》、《沙丘:神帝》、《沙丘:異端》與《沙丘:聖殿》等六本,取材自美國作家法蘭克赫伯特赫伯特擔任記者時研究海岸沙丘的資料,1965 到 1985 年間歷經六年醞釀構思、二十多次退稿才順利出版,是史上公認最偉大也最暢銷的科幻小說,赫伯特從沒沒無聞到異軍突起,克勤克儉堅持寫作,悉心建構出完整的沙丘宇宙,成為 20 世紀舉足輕重的重要作家之一。內容精彩地融合了科學事實、文學小說、環境保護主義與政治,走出和常見科幻小說頗為不同的新路,一舉獲得了雨果獎和第一屆星雲獎,為科幻小說界最宏大的一部史詩打下基礎。
⠀⠀⠀⠀⠀
是枝裕和的《#與希林攜手同行》則是一封無法寄出的情書,2007 年到 2018 年過世的十二年間,是枝與希林合作拍攝了六部電影、二部廣告、一集電視紀錄片,並在《SWITCH》雜誌進行六場「導演 VS. 演員」的深入訪談:以演戲為核心,輻射出相關的人事物,由希林半世紀的從影生涯,道出日本近五十年的影視文化、演藝生態、藝人功過及幕後祕辛。希林過世後,是枝無法停止思念這位母親,「能將希林談論演出的言論以書籍的形式保留下來,是件很有意義的事。」於是,他以雜誌對談內容為基底,翻閱十多年來的行事曆和拍攝日誌,回想兩人的日常互動與希林在拍攝現場的一言一行,融入自己的閱讀思考,在她逝世週年前夕,完成《與希林攜手同行》。
⠀⠀⠀⠀⠀
《英倫情人》的作者麥可翁達傑睽違七年的新作《#戰時燈火》也在本月問世,一部戰火下因祕密而青春破碎的哀歌,隱藏著一群神祕英雄的黑色寓言故事。1945 年,戰爭剛結束。十四歲少年納桑尼的父母卻在此刻離開英國遠赴海外,離開他們,將他和姊姊獨自留在倫敦,交給一個可能是罪犯,名為「飛蛾」的男人照顧。之後經常有一群古怪的陌生人到家裡來。每個人看上去都有祕密,似乎都與他們的母親有著某種關係。多年後,28 歲的納桑尼對於母親當年的不告而別還是耿耿於懷,於是他決心重新挖掘真相。主角拼湊著宛如當年燈火管制下的破碎記憶,拒絕成為一個沒有過去的人,回憶成為最堅固的人生防禦,作者無疑是編織回憶的藝術家。文學寫出了事物的複雜性,翁達傑將複雜寫出了美。
⠀⠀⠀⠀⠀
此本《#無法平靜的夜晚》則出自布克國際獎史上最年輕得主,2020 年英國布克國際獎公佈時,媒體一片嘩然,因為獲獎者瑪麗珂.盧卡絲.萊納菲爾德不但過去沒寫過小說,且年僅 28 歲,從世界各地 124 部入圍作品中脫穎而出,其中不乏知名作家,評審卻選擇了荷蘭新人萊納菲爾德初試啼聲的第一部小說。故事從一個十歲孩子的口吻,純真又大膽地描述一場失去親人後的成長故事。整個悲劇發生一個保守的基督教農家,主角賈絲為了擔心心愛的兔子被當作聖誕晚餐,默默祈禱哥哥代替兔子死去,不料哥哥真的在溜冰時遭遇不測,從此這個家庭成員越來越古怪,父親自殘、母親厭食、主角和另一個哥哥以及妹妹越來越讓人憂心。萊納菲爾德曾出版過談及死亡主題的詩集,用字新穎情感深刻,早就拿過詩歌獎,這部小說濃厚的個人色彩在出版後大受討論,並翻譯成多國語言,成為荷蘭第三個入圍布克國際獎的作家,且成功拿下大獎,成為該獎項史上最年輕的得主。
⠀⠀⠀⠀⠀
《#靈魂穿越手稿》的討論度也相當高,書中書、謎中謎、本書有如文字版桌遊,從書信到懸疑解謎到奇幻浪漫的類型翻轉,就來自於法國作家亞歷斯蘭德金。巴黎高級書籍裝幀師收到一份散發詭異謎樣氣息的散裝書稿,委託他照頁次順序裝訂,唯一條件:不准閱讀內容。客戶是愛書成癡的神祕男爵夫人,收藏珍本名書舉世罕見,尤其專精詩人波特萊爾的作品。沒多久,男爵夫人意外身亡,且沒有對書稿留下隻字片語。裝幀師忍不住和妻子輪流捧讀,發現整本書簡直難以言喻,乍看是三部獨立故事,但男爵夫人卻又留下另一套閱讀順序,再成另一個故事。這本書究竟是浪漫派惡德詩人波特萊爾的最終作品;還是巴黎淪陷前夕流亡作家班雅明遭遇的驚悚謀殺故事;抑或是,奇幻魔法海島上,一名追尋百年、永生不死的魔法師告白?
⠀⠀⠀⠀⠀
暢銷小說《#來自星星的奇蹟》當時第一眼看到就覺得一定要讀,故事敘述一名正在攻讀博士學位的鳥類學家喬,母親罹癌過世後,瘋狂投入工作,試圖忘記孤獨和痛苦。後來診斷出乳癌,與男友分手,這才發現大自然與鳥,彷彿是陪著她度過剩餘人生的緩刑。她前往一座偏僻小鎮繼續研究,一天,在後院遇見自稱來自西翠亞星球的高智商小女孩珥莎,星星女孩說自己必須來地球見證五個奇蹟,才能取得家鄉的博士學位。這段期間,兩人一同觀察靛藍彩鵐築巢,將螢火蟲散在黑夜裡形成星座圖案,喬發現珥莎所在之地彷彿充滿了魔法,而奇蹟也一個個降臨。但喬愈來愈困惑,為什麼遇見珥莎之後好事接連不斷?為什麼珥莎晚上總會消失?為什麼她在紙上畫了一座墳墓,上頭卻寫著「我愛妳,對不起」?這個看似不到十歲的高智商女孩身上,到底藏著什麼祕密?
⠀⠀⠀⠀⠀
日前特別介紹過的《#深入絕境:戰地記者瑪麗.柯爾文的生與死》,是此排唯一一本傳記。瑪麗柯爾文為歐美家喻戶曉的偉大戰地記者,她曾隻身訪問利比亞狂人「瘋狗」格達費,也在以巴衝突的硝煙中與阿拉法特會面,還獲贈珍珠。她走訪戰地,無懼砲火,關注殘破世界裡珍貴的一絲人性。即使她在轟炸中瞎了左眼、左耳失聰,但仍止不住她凝視真實、報導真相的熱情,之後更以「獨眼」的女俠形象深深烙印在多數人的記憶當中。在世人眼中,她是勇者,是英雄,是戰爭的證人,是一位堅毅而反叛的女性;在這本傳記中,讀者更能看到,她也是有血有肉、時而脆弱、時而迷惘的個人。她因為性別而受到不同的眼光和待遇,也和所有人一樣,會恐懼、會掙扎,僅有平凡的肉身,但她不曾因此卻步,直到死亡都仍體現人性與人道的精神。
⠀⠀⠀⠀⠀
身為日本移民下一代的美國作家大塚茱麗,改編自其家族史的《#天皇蒙塵》也非常值得一讀,關於日裔美國人集中營的故事。1941 年 12月 7 日,日軍空襲太平洋歐胡島的珍珠港,揭開了太平洋戰爭的序幕,也是日裔美國人噩夢的開始。美國西岸超過十一萬名日本人與日裔美國人被視為國家的敵人,不分性別、年齡皆送到各地拘留營(但日裔美國人認為這就是集中營),圈禁超過三年,直到二戰結束才返回家園。這就是《天皇蒙塵》故事的背景,她以母親小時的親身經歷為本,寫出這個既詩意又殘酷,簡練卻充滿細節的獨特作品,2002 年出版就備受各界好評,也獲得文學獎項,提醒世人這個發生在美國的違反人權事件不該被遺忘,美國一直到 1988 年雷根政府時期,也就是超過四十年後才對日裔美國人進行補償。
⠀⠀⠀⠀⠀
還有一本,是即將到來的公視時代劇《#茶金》的小說,1949 年,全臺灣最大茶葉出口商的獨生女張薏心,原本應招贅一個男人,接管她的人生與父親吉桑的龐大事業。為了證明自己的價值,她介入債臺高築的家族事業,在一個沒有「女商人」的時代,學習談判、妥協、忍辱、抉擇,穿梭在以男人為主的商場上,以行動證明自己的能耐和本事,在一場場「茶葉商戰」中,帶領著搖搖欲墜的公司尋找生路。一個無法代表家族在宗祠上香的客家女兒,歷經退婚、倒債和詭譎難測的政商算計,如何靠著不服輸的意志和精準的判斷,贏得父親的信任,並將臺灣特有的膨風茶推向世界舞臺?
⠀⠀⠀⠀⠀
必須推的還有這本 CD 書《#樂讀普希金》,是音樂與文學的交流,也是頂尖音樂家的合作,由四位卓越音樂家與作者在台港兩地演出,長達五年以上的解說音樂會計畫。收錄的樂曲不只具代表性且悅耳動聽,更包含最高難度的重磅經典。《尤金奧涅金》的〈塔蒂雅娜寫信場景〉與《鮑利斯郭多諾夫》的〈郭多諾夫駕崩場景〉,向來被視為女高音與男低音曲目中的頂冠名作,聲樂名家林慈音的清麗美聲與羅俊穎的醇厚嗓音,各自為角色投注真實、豐富且深刻的情感,和亦為指揮家的鋼琴家許惠品,共同打造出刻骨銘心的戲劇場面。他們在《黑桃皇后》與《阿列可》等著名詠嘆調中,也有淋漓盡致且面面俱到的精彩演唱。曾任國家交響樂團首席的小提琴名家李宜錦,不只以弓弦歌唱出情韻綿長的〈連斯基詠嘆調〉,更毅然挑戰極其刁鑽艱深、至今錄音版本仍屈指可數的炫技奇作《金雞音樂會幻想曲》,亮麗佳績令人讚嘆。長達七萬字以上的解說不只介紹普希金、討論如何詮釋普希金、比較音樂改編版與原作的異同,每曲也有精細分析,包括歌詞翻譯、演奏演唱技法與音樂設計詳解,讓讀者知其然也知其所以然。
⠀⠀⠀⠀⠀
最後一部,則是韓國國民詩人羅泰柱最受歡迎詩選集《#像看花一樣看著你》,不但是韓劇《男朋友》劇中定情書,更收羅年輕讀者喜愛的羅泰柱詩作 115 首,相當適合當作睡前讀物。羅泰柱在小學任教 40 餘年,與孩子每天的一來一往,讓他的文字始終真誠,充滿溫暖的人生智慧。最有名的〈草花〉一詩曾獲選為韓國全民最愛的一首詩,收進國小及國中教材,深受讀者的愛戴。羅泰柱2007年離開教職後,重病被醫生宣告不治後痊癒,他重新感受到人生的珍貴與無常,進而在家鄉創建草花文學館,並開辦多項文學獎鼓勵創作人,成為韓國文壇一束溫暖曙光。
⠀⠀⠀⠀⠀
⠀⠀⠀⠀⠀
⠀⠀⠀⠀⠀
(以上文字節錄自出版社書介。)
學 花 式 溜冰 年齡 在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街上的即興(二)
回憶我在客家莊的孩童時代,和戲劇表演者最近的距離,約莫就是在南苗市場裡,城隍廟口傻傻看著歌仔戲、採茶戲(如果兒時把七爺八爺誤以為戲劇表演也算的話),要不就得等到元宵節,才有登門拜訪的舞龍舞獅隊。元宵節當晚,伴隨隆隆鼓陣聲,扮成財神爺的人手提竹籃,向店家收取紅包後,示意耍龍球的,把龍頭引進這個店家前參拜三次,並在門前舞弄一番。大龍給一百,瘦小的龍若只是六七人編制,媽媽就包台幣五十給他們。對面那家老旅社,總會在當晚,挑選一大的龍隻隊伍,要求他們跑整棟樓梯到頂樓去,祥氣貫穿充斥一番,回到地面後,老闆再放一大圈鞭炮,炸得龍隻翻煙攪光,鄉里民眾自動齊聲鼓掌,見證了今年街頭的喜慶高潮。有些年一晚有好幾隻龍來訪,有些年經濟不好,幾隻小龍虛晃幾招,媽媽給完紅包還會使我們眼色說:『根本就是來騙錢的!』當小孩子最愉快的事,是提著燈籠在街上,跟著舞龍隊伍,於是人群自然聚攏,遇到鄰居聊起天,繼續移動到另一個里,遇到十字路口,尤其兩隻龍不小心遇上了,更是熱鬧!因為他們會即刻隨機封街,然後尬龍,看誰起勁、誰舞得精彩!甚至即興來場雙龍之舞。
這是我最初的街頭戲劇經驗,來自民俗。後來接觸到的環境劇場,表演者有時非常專業,有時是強調全素人演出。在這日常與超日常相遇的十字路口,無論專業與業餘者講究的是混搭的美學,不變的是,總有一批觀眾只是純粹路過,擦肩經過他們口中總能聽到最俗又有力的批評與困惑,當他們發出『演什麼?看不懂,不好看啦!』這種訊息時,現場就算再高明有深度的演繹與場面,表演立即猶如被判死刑一樣無用無效。街上的婆婆媽媽、小孩老人,永遠是最直接犀利的觀眾,最口無遮攔的率性表現,如果有一天換個角度讓他們也來表演呢?我從來不知道為什麼我那麼喜歡看到認識的人在街上,放下日常的生活,一起共同做一件事情:一起穿戴非日常(特殊或傳統)的衣裳在街頭晃著悠著散著晾著……你不覺得這比電影更魔幻寫實嗎?就像對觀光客來說,部落裡的原住民歌舞儀式、在京都到處可以租借日本傳統服穿上街、或在威尼斯面具節慶裡每個店家老闆自己打扮得最復古!是那些平常不會出現的顏色、那些封鎖交通暫時作為遊樂廣場的魔幻時間、是這近十年來像滬尾居民共相盛舉的史詩劇《反西仔傳說》重疊歷史的真實感。如果我是一個城市建築師,我就要暗自裝上「驚喜噴灑系統裝置」,不定時地,在街道巷弄或是廣場、某個頂樓,給這座城市一些驚喜,像灑水系統對著花圃澆水一樣暢快!城市的街頭即興表演,正是未來都會更需要的嘉年華與人味。
Jérôme Bel(傑宏・貝爾)在2018年,台北藝術節中做的《歡聚今宵》讓我在他們謝幕時鼓掌許久。(其中集結了眾多專業舞者,演員,不同年齡和生活背景的在地民眾,呈現自己的舞蹈)。表演藝術中所謂的“再現”背後,究竟藏了什麼?我就特別喜歡看那些素人表演中,不完美的完美。卓别林的戲碼在於他總是大費周章地勞動去造就那些華麗跌倒般的錯置與滑稽,超厲害的舞棍或溜冰選手假裝什麼都不會不停地在某個動作上摔倒挫敗,整人節目安排明星喬裝成老伯伯在女子韻律教室上課最後大秀身手令人驚艷,或桌球國手一身藝伎全裝扮出現在國小體育館,跟小朋友輕輕笑笑練球後開始殺球小學生下巴掉地上⋯⋯人們永遠喜愛這類的橋段,表演者屢試不爽帶給觀眾感動、意外的驚喜、孩童式的捉弄。當然,也有另一種感動,特屬於“教練級”的感動,出現在所有專業者培育非專業者時的心態,像看見剛學會走路的孩子搖搖擺擺,在教練的眼裡那搖擺的步伐非常好看、耐人尋味,那正在找尋平衡的動態中,正記錄著失衡的軌跡和同時成功支撐起重心的瞬間。教練級的感動帶來另一個觀點的啟發,對于技術不夠完美的尊重,對於進步過程的價值再次肯定,對獨項專業背後個別生命履歷的欣賞。“教練級的感動”美學,看見了每行業年齡者共生共存之美好平衡。(未完)(原載於《文訊》403期)
學 花 式 溜冰 年齡 在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自學歡樂時光:齊天大聖的爬牆術】
在停學之前,川川早已經把家裡的門廊和婆婆家的門廊都爬遍了,川川不只獨樂樂,還力邀弟弟一起加入爬牆的行列中,弟弟也很爭氣,三兩下就學會了爬牆,就看姊弟兩跟猴子似的,把家裡當成攀岩場,我也早已見怪不怪了。
看著川川身手伶俐的跳上門廊,雙手雙腳撐著兩側,順勢爬上去的模樣,我想起孩提時候的老家。
老家是一棟二樓的老舊透天厝,我三歲時隨著父母搬進那棟房子裡。
住進去幾年之後,隨著孩子一個個長大,房間數不夠多,父親將頂樓搭蓋起來,二樓透天厝立刻變成了三樓透天厝。
我跟著哥哥長大的軌跡,房間從一樓換二樓,又從二樓換三樓,最後又從三樓換回二樓,家中每一樓層的階梯,往返行走跳躍之間,我都細數著台階數,二樓往三樓的兩段台階,是七階轉八階,而一樓轉二樓的台階數,則是十階轉六階。
對一個三歲孩子來說,一樓的十台階,是十分陡峭的,我經常以仰望的姿態,看著十層台階。
然而某一天,不知道是二哥還是大哥,居然玩起了跳十階的遊戲,雙腳踩在第十個階梯上,雙手扶牆作支撐,爾後一躍而下,跳到一樓地板上。
另類撐竿跳。
從那時起,那個樓梯間,就經常出現小飛俠,不停的從半層樓高的階梯上一躍而下。直到我長大十來歲,我也加入了跳樓梯的行列。
記憶中,父親從來沒有對我們喊過一次「不行」,說父親接納孩子們的精力發洩方式,倒不如說父親在家裡一向忙碌,可能也壓根沒有時間管束孩子的行為是否危險,任由我們把家裡當遊戲場,胡搞瞎搞。
就這樣,我、三哥、二哥三個人曾不停輪流的在十級台接上接力跳躍,一個接一個的來回向一樓蹦,跟個齊天大聖在馬戲團討生活沒兩樣,自體降落時,我與哥哥們還會擺出各種帥氣模樣,證明自己輕功非比尋常,簡直媲美金庸筆下人物「水上飛」。
有一回,輪我展現石階上輕功,扶牆的手出了汗,居然吸不住牆,滑了!身子瞬間向下矮了幾吋,結果跳得不夠遠,雙腳當場踩在階梯的坎上,扭歪了腳不說,還一屁股摔在地板上,疼死我了。
從那之後,我學會了一件事,猜猜,是什麼事?
從此不跳樓梯?那怎麼可能,那可是童年時期最好玩得遊戲了。
再猜猜,是什麼?
也許你猜對了,沒錯,就是在跳之前,我學會記得「擦手汗」再跳,免得出汗手滑,又摔我一屁股。
童年的透天屋外,是一個死巷弄,四個孩子各自有同齡的玩伴,哥哥們更是在巷弄內外瞎晃瞎玩,抓昆蟲、去溪邊玩水、在電線杆裡丟水鴛鴦聽爆炸聲,去竹林裡砍竹子當火把,許多冒險的遊戲都是哥哥從外頭帶回來的。
不管在外頭玩得多野,傍晚一到,孩子陸續回家,遊戲散了,卻散不了孩子們的玩性,偌大的房子,便成了四個孩子的遊戲場。
現在回首看看過去的童年,再看看家中孩子的童年,我無從比較誰的童年比較精彩,但是我知道,過去能玩的場域實在大得多,應該也幸福得多。父親在我童年的時光中,雖然很少陪孩子玩耍,但他從來沒有制止家裡一群孫猴子在家裡橫行的行徑,任憑我們上天下海自由玩耍,光是這一點,就遠比現在的孩子幸福許多。
記得以前家中有一雙四輪溜冰鞋,四個孩子輪流穿著在家中穿梭,有一回,三哥穿著溜冰鞋,在客廳的長廊上溜著,快到盡頭時,三哥耍帥來個華麗轉身,單腳為緣心,另一隻腳畫弧,好不性格。但那隻畫弧的腳太長又太帥了,就這麼畫到客廳一扇玻璃門,整片玻璃門「哐啷」一聲,就這麼破得一地燦亮。
那片玻璃,花了父親五百元修理,父親罵咧咧了幾句,心疼花費,畢竟家中只有父親一人賺錢養四個孩子,任何不必要的花費都讓人心疼。
然而那次以後,沒人在家裡玩溜冰鞋了嗎?
不,孩子們照常在家裡溜冰,也在父親面前滑,只是孩子們不再耍帥畫圓了,以減少父親的擔憂。
我在父親較為豁達的家庭環境下長大,也許這些經驗讓我比較能面對家中孩子各種行為上的冒險,也較為接納孩子各種齊天大聖的可能。
其實不只孩子喜歡冒險,大人們雖然隨著年齡越來越大,行為越來越規矩,但生命本身就是一種冒險,結婚,冒險。生孩子,冒險。投資事業,冒險。大人們只是把過去行為上的冒險改換了一種模式在冒險,但本質都是一樣的。
冒險是人們創造力的來源,如果我們懂得冒險的意義,那麼看待孩子各種行為時,我們也將更理解與豁達。
#川川是家中冒險與搞笑的帶頭者
#最近經常一回頭她不是掛在牆上就是穿著爸爸或媽媽的衣服
#在家自學期間川川搞笑無極限
教養工作坊:
🔥 2021年9月台北親子教養工作坊:https://reurl.cc/1gGbAX
🔥 2021年11月高雄親子教養工作坊:https://reurl.cc/WEgL6Z
🔥 2021年12月台中親子教養工作坊:https://reurl.cc/e9g8rb
以上工作坊三人以上團體報名另有優惠,請洽「長耳兔心靈維度」https://reurl.cc/kV2VZn 私訊詢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