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久沒有為了寫專訪而讀論文了。呃好吧,是根本好久沒有讀論文了。
⠀
⠀
去年夏天,我作為編輯,遭遇兩次打擊。一次是我在部內差一點點爭取到專訪珂拉琪的機會,當時他們尚未被任何媒體訪問過。沒想到才剛提完,兩週後我(作為讀者)超愛又(作為同業)超恨的吹音樂就刊出了珂拉琪專訪(OK 冠哼,愛冠哼)。速度輸人,也沒什麼好說,但彆扭如我爾後將近一年時間再也沒在編務會議上提起珂拉琪(到底),心底一種「現在做不就只是跟屁蟲嗎」的乖戾(到底??)
⠀
⠀
另一次,是另一場會議。我向同事們訴說我自己對阿爆《母親的舌頭》這張專輯還沒有想通的地方。也許因為那陣子在聽的另一張作品,正好是黃宇寒的《有時有日》,也是一張非華語的作品(客語),我心中一道存在很久的過不去的坎再次裂開:宇寒的作品聽起來對我來說,就像非常悅耳的 R&B,甚至讓我聯想到 K-Pop ——
⠀
⠀
問題來了:如果它們本身就是悅耳的音樂,或者至少是多數人聽了會覺得「這曲風我聽得慣」的聲響,那麼為什麼許多人先將它們放進「族語」或是「客語」的框架中討論,然後說「終於聽到好聽的XX語作品了」?
⠀
⠀
這種論調,總讓我不自覺想到它的反面:所以,同樣的音樂,如果配的是華語歌詞,大家就會覺得「沒有那麼好」了嗎?
⠀
⠀
(所以大家原本就非常熟悉所有XX語作品,並且覺得所有在此之前的XX語作品全都不好聽嗎?否則,這個判斷是怎麼來的?)
⠀
⠀
作為一位浸淫在華語這個強勢語言的人,我非常擔憂自己落入終將把這些作品放入語言中討論的框架。這些作品為「XX語歌曲環境」所帶來的能量是確實的,但同時也總讓我想到人類學課堂上張君玫老師說:「殖民者看待他者的一個習慣是,和自己越像的地位越高」。
⠀
⠀
如果要好好談阿爆或宇寒的作品,我期待自己有能力把它們放在該語言相關文化的音樂脈絡下去談。然後,我知道自己做不到我的這個理想。
⠀
⠀
幾個月後,阿爆拿了金曲獎,全島讚揚。然而,我始終沒有找到解決我疑惑的答案。
⠀
⠀
(畢竟平常都在上班)
⠀
⠀
我沒有跟到 A Bao & Brandy 的時代,但在 2017 年,我就因為 LEO37 + SOSS 的《Be Well World》專輯對阿爆印象深刻。她在其中參與的〈357〉這首歌,一直是我心中的祕寶,恰好她在其中也用族語演唱。或許更因為如此,我心中的另一道坎是,我心中的阿爆完全有能力演繹更為前衛、非量產曲風的音樂,無須放在所謂「文化復興」的前提下品味,而我們這些漢人卻只嚷嚷著她的藝術動人之處在「傳承母語」「把母語歌曲變『好聽』」。
⠀
⠀
作為創作者,我篤信王爾德的箴言:「所謂道德抑或不道德的作品是不存在的。作品就只有分成寫得好、寫得差,兩種而已。」雖然語境並不相同,但面對音樂,去年的我不斷在想這些問題:我並不想把這些音樂放在文化復興的脈絡上討論,那對我而言是傲慢。可是,我這樣,是不是又是真正的傲慢?我正在用一種華語脈絡為主的固化、一致性標準在審視出發條件並不相同的作品嗎?(然後就會再想,預設它們條件並不相同,難道不是又一層傲慢嗎?)(無限 LOOP)
⠀
⠀
一年後,我終於放下自己無謂的幼稚,和不可能有盡頭的內心辯論,支持同事訪問珂拉琪的提議(真的很感謝同事ㄉ容忍)。訪問時,我和夏子與家權說起這件事,他們卻對看了一眼。
⠀
⠀
「怎麼了?」我問。
⠀
⠀
「沒事。只是如果你是去年那時候來的話,我們應該不會答應受訪。」
⠀
⠀
「為什麼?」
⠀
⠀
「我們本來就覺得作為創作者不需要接受太多訪問。」家權說,「而且,我非常喜歡你寫的庫洛魔法使那篇,那是我們答應受訪的其中一個理由。」
⠀
⠀
好ㄉ,去年夏天,庫洛魔法使確實還沒寫出來。也許,我在這時訪到他們更好吧?我問夏子,能不能拜讀那篇在吹音樂專訪裡她提到的論文,她說好。如果吹音樂沒有先訪,我也許不會知道這篇論文的存在吧(OK 冠哼,愛冠哼)
⠀
⠀
更想不到的是,讀完短短三十頁夏子的論文,竟然解決了我的疑惑。
⠀
⠀
撰稿時,我盡己所有,試著將與珂拉琪的對話和論文中對我的啟發傳達出來。同時,也為了一年前的自己。
⠀
⠀
希望你們收到。同時也希望,有一天我選題能快過吹音樂(好了)
⠀
⠀
⠀
⠀
//////////////////////
⠀
⠀
「殖民者忽略的是:⼯藝品是族⼈⽣活的⼀部份,殖民者在破壞族⼈傳統⽣活習慣時,卻將傳統⼯藝從中抽離作為『藝術品』,變成可買賣收藏的物件,殖民者欲保護『原始藝術』的⾏為同時改寫了傳統⼯藝之於族⼈的意義,預⽰了接下來台灣原住民⾯對全球化來臨的景象。」
⠀
──夏子.拉里又斯《當代服裝設計中的原住民文化再製與文化論述的建立》
⠀
⠀
夏子的學士畢業論文中,一個重複回溯的時間點,是 1935 年日治時期台灣的「始政四十周年記念台灣博覽會」。
⠀
⠀
在這場為期五十天、台灣史上首度以全島規模對世界展示帝國治下之風土的博覽會上,被日本政府描述為「教化有成」的部份原住民部落,第一次公開演出本該不能有外族參與的儀式和舞蹈。
⠀
⠀
在殖民者以觀光為最終目的的安排下,原住民生活樣貌作為一種奇觀,被擺放在原始主義所想像之帶有自然、人性原初本質的「高貴野蠻人」位置。從那之後,在台灣這座島,原住民將自身日常作為一種展演的命運似乎從不間斷。有時,那所謂的日常甚至是他者的發明。
⠀
⠀
訪問前我找到夏子 Facebook 相簿裡一張照片,她穿著亮洋紅色的部落服飾參與豐年祭。漢人們不會知道那顏色的來歷是五〇年代國民政府為了花東觀光政策,「輔導」阿美族將服裝改為適合歌舞的紅色、粉紅色系;也不會知道她上半身的霞帔,是六〇年代瑞士籍修女魏克蘭引進中國侗族服飾融合阿美族十字繡而成,配上日本製的銀珠、塑膠亮片,為的是替部落找到不需昂貴材料也能製作族服的方法。
⠀
⠀
原先與部落生活經驗與階級體制緊扣的工藝,服膺殖民者的教化與觀看目光後產生質變,爾後殖民者卻反而意欲「保留」原住民的「藝術」,甚而質疑原住民不夠像原住民 ── 這只是夏子三十頁論文裡種種批判其中之一。
⠀
⠀
然而平日裡,夏子戴著口罩,只露眼角眼影,輕聲細語,自稱社障(社交障礙之簡語)。原以為這打扮和日本覆面系歌手脈絡相承,她卻告訴我遮臉示人僅僅因為她這樣比較自在。論文早就寫好,如今延畢只因體育課沒修完,「就混而已啦,沒什麼特別原因。就混。」
⠀
⠀
高中考上桃園第一志願武陵,母親眼裡的夏子卻「突然不讀書了」,老泡在社團,開始聽金屬、學吼腔。
⠀
⠀
「我媽本來不太喜歡我這樣,就覺得一個乖小孩,成績怎麼變吊車尾。」夏子沒想到爆紅之後,家人倒成了鐵粉,父親每天必刷一次珂拉琪 YouTube,隨時回報最新留言,身兼科普(珂普?)大使。「他會跑過來說:妹妹,有人留言說你們那句歌詞是在講什麼什麼,真的嗎?」
⠀
⠀
夏子為珂拉琪歌曲繪製插畫封面的技能,是因工程師母親認識一位電繪版代理商客戶、隨時能取得免費高級繪圖設備而練就;長夏子兩歲的哥哥讀心輔專業,兄妹倆平常會聊心理學中注重個體差異的論述,與後殖民理論下個人面對族群群體的矛盾 ── 全家人寶愛的妹妹,今年哥哥入伍當兵,一回家就問:我可以跟其他役男說我妹是珂拉琪主唱嗎?
⠀
⠀
相形之下,最初邀請夏子一起做歌、催生珂拉琪的王家權,反而沒有這麼幸運。⠀⋯⋯
⠀
⠀
⋯⋯
⋯⋯
⋯⋯
⠀
⠀
⠀
⠀
⠀
⠀
只是用和阿嬤交談的方式寫歌 —— 專訪珂拉琪
https://bit.ly/3b3HDWv
⠀
⠀
採訪撰稿_ 蕭詒徽
攝影_ 蔡詩凡/IG @tsai.shifan
責任編輯_ 李姿穎 Abby Lee
⠀
BIOS monthly
www.biosmonthly.com
instagram.com/bios_monthly
youtube.com/channel/UCckydP8ziXknEtPcySOlDTw
line.me/R/ti/p/@bios_monthly
「學士服顏色意義」的推薦目錄:
- 關於學士服顏色意義 在 蕭詒徽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 關於學士服顏色意義 在 每天為你讀一首詩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 關於學士服顏色意義 在 同志人夫鄒宗翰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 關於學士服顏色意義 在 [問題] 學士服顏色有特別意義嗎? - 看板NTU 的評價
- 關於學士服顏色意義 在 各校/ 院學士服領顏色? - 閒聊板 - Dcard 的評價
- 關於學士服顏色意義 在 畢業記-學士服紀念披肩- 各種顏色所代表的意義: 黃色 - Facebook 的評價
- 關於學士服顏色意義 在 網路上關於弘光學士服顏色-在PTT/MOBILE01/Dcard上的升學 ... 的評價
- 關於學士服顏色意義 在 網路上關於弘光學士服顏色-在PTT/MOBILE01/Dcard上的升學 ... 的評價
- 關於學士服顏色意義 在 網路上關於弘光學士服顏色-在PTT/MOBILE01/Dcard上的升學 ... 的評價
- 關於學士服顏色意義 在 【Vlog】大學畢業!? 穿學士服好像很帥【企鵝Renguin】 的評價
學士服顏色意義 在 每天為你讀一首詩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柚子三題 ◎#王良和
觀柚
路上,我常停下仔細審視的
是一株柚樹挺在金陽下
墨綠的柚子在叢叢綠葉裏
遮掩隱藏,相同的顏色
差點教我的眼睛掠過
正因為常向這靜止的生命凝眸
禁不住曾偷偷
於低枝擷下了一個
分不清成熟抑或生澀
渾圓的實體有自己的重量
捧於掌中,隔著亮綠的皮層
誰知道它成長的底蘊?
一刀落向果心
分割的痛楚來自破裂的聲音
像要剖開晴雨的奧秘──
內外厚厚的皮層層層連結
佔去大半空間,而果肉
小不起眼卻如雪亮的眼睛看我
不過是平凡的柚子罷了
吊在枝上也會讓路人忽視的
就算通體來回去觀察,也僅是
沒有邊界的一個圓形
而我要圓周外逡巡呢
還是從平面走進立體?
移開那表面的視覺,我便看見
圓點中心最幽深的世界
-
孤柚
那變形的柚子叫我思索
意志的問題
一樹纍纍的果實各自爭取
充足的陽光和雨水
高枝上佔據
最有利的位置
不經意膨脹成優美的圓形
下墜的枝條印證
壯碩的生長堅實的重量
〔分段〕
尷尬的對比是那羸弱的柚子
孤懸於低枝一角
邊遠的枝條
養份蹇蹇傳遞
陽光卻總被頂部的果實承接
一如罪臣流放於邊疆
貧脊如何成就豐盈?
終於,扭曲成梨子的形狀
像擠出了真正的柚族,只宜
掉落或者枯萎
我訝異於它頑強的個性
縱然乾癟卻並不怯於
裸露在空間呈現自己的整體
甚至在微雨中
讓洗濯的表皮映著亮光
從容對著啁啾的小鳥吐納
不像是脆弱
潛藏的剛強默默忍耐
等秋風把墨綠吃成金黃
一樣地成熟,一樣地飄香
-
碧柚
中秋過後,樹上的柚子便相繼
破突一聲墜到環樹的草地
疏落的金黃中卻見一個
碧綠猶似生澀吊在高枝
有意與季節之神對抗
帶一點傲岸,和倔強
堅持初實的本色
一如逆風的清醒者。西風初起
多少柚子感知季節的嬗遞
從枝果的相連處開始
急急轉黃並且蔓延
映著秋陽經洩自驕──
將臨的完成,和下墜的快感
我想起,曾在草地上撿獲
一個辭枝自落的柚子
想像它熟透的豐饒與甘美
錯愕的舌上卻歷歷留下
並不輕微的酸澀
不知道如何分辨
偽熟的果皮,和色素
一切的柚子都慣於
因襲去年成熟的時令
慣於接納風向,從外界
審度自己生長的程序
讓表皮敏銳的觸覺
斂回核心吧,輻射向八方
探知內在的虛實
熟者自熟,落者自落
那逾時不落的碧柚卻教我驚喜
是它,自知且執著結實的誠意--
◎作者簡介
王良和(1963年-),原籍浙江紹興,香港出生,現任香港教育學院中文系副教授。香港中文大學教育證書,香港中文大學榮譽文學士,香港大學哲學碩士,香港浸會大學哲學博士。曾任《公教報-青原篇》、《呼吸》編輯、香港青年作者協會出版幹事及《星島日報》專欄作者。歷任青年文學獎、大學文學獎、中文文學創作獎及中文文學雙年獎評判。
--
美術設計:簡妤安
攝影來源:CC0|Hans (@pixabay)
—
◎小編賞析
這三首詩收自於王良和第二本詩集《柚燈》(1991年),雖然每首各自可以獨立閱讀,但小編認為這三首彼此間的遞進關係相當重要,加上《柚子三題》本是獲得文學獎之作,依於上述兩點,小編便將這三首合在此則貼文概述。
三首詩之內容都是將柚子作為省視對象,也就是藉由「觀柚」這個動作,把一個平凡的柚子中有的哲思藉由詩表達而出,並同時地將省思對香從柚子身上轉移到自我,藉由柚子的成熟過程之類的的美學經驗與顛覆柚子的存在意義,悟出關於關於文學創作與自我成長等等。
〈觀柚〉
詩人以「路上,我常停下仔細審視」等句表示詩人將擺脫事物的慣性,開始進入一種「觀物的態度」,而「遮掩隱藏」與「差點教我的眼睛掠過」像是在提醒讀者,若沒有進入到一個好的觀察態度,我們便如同那些過眼而不聞的路人一般,缺乏審視外在世界的能力。
而第二段的「正因為常向這靜止的生命凝眸」不但是回應第一段第一句的擺脫萬物慣性,更是宣告說,正因他仔細審視,才發現這個渾圓的完美物體,若不把他一刀剖開,根本就不會知道它的完美之處,而柚子也藉人詩人的專心凝眸,從一個普通的物體變成了一個具有生命意義的形體。
在這裡讀者可以注意一下「渾圓的實體」之中關於「圓」的意象,在這三首詩中甚至於其他作品內,常用「圓」的意象來表達他對事物觀察的進程,例如渾圓、優美的圓型,優美的弧形或是圓中心等等。詩人藉圓之意象表達他從從普通的「看」進入到對這個事物「感受」或「反省」,例如最後一段的末兩句「我便看見/圓點中心最幽深的世界」。
第三段進入了一個很大的轉折,原本審視的動作描寫突然變成想一窺究竟的「一刀」,而前段那些客觀的描述也藉此順利地連接到主觀意識──也就是「分割的痛楚…/…/.../小不起眼卻如雪亮的眼睛看我」,詩人感受了柚子之痛,也感受到了果皮之間那不可分離的聯繫,而「雪亮的眼睛」便是前面所提及「圓」的意象,若詩人能凝視於柚子的中心,柚子的中心也將凝視著他!
而最後一段首三句呼應了第一段所言,若不抱有審視的態度,柚子依舊是顆柚子。柚子依舊是個「圓」,而飽含生命的「圓中心」任憑我們亂瞄亂瞧依舊無法端看清楚,詩人最後也表明道:「移開那表面的視覺,我便看見/原點中心最幽深的世界」,若能持有如此觀柚之道,一定可以發現一雙雪亮的眼睛正注視著你。
〈孤柚〉
承接上首詩人所告知的觀物態度,〈孤柚〉在開頭便已「意志問題」來為讀者解惑,以兩種柚子的環境與生活做為對比,表達身為一個低枝的孤柚必須努力地獲取大眾認同。
首段所描地的高枝柚子乃是「不經意膨脹成優美的圓型」,「膨脹」一詞在此略有貶意,一個優美的弧度竟然不是經由實物與中心撐起來,而是具有虛構意味的「膨脹」,抑或是被輕飄飄的空氣「灌飽」,這也代表著高柚舒適不用掙扎,優渥無比之勢──這是否讓身為讀者的你想到現今的經濟階級之分呢?
而第二段的孤柚明顯尷尬,詩人以「罪臣」喻之,並帶出一個問題:「貧瘠如何成就豐盈?」此句不但是為了承接末段而來,更是詩人提早暗示孤柚的可能性與展望,儘管掉落枯萎,但意志之必要絕對能展現它存在的價值。
末段乃是對於孤柚意志力之描寫,孤柚比別人更容易展現自己,孤柚在雨中比其他人兀自地發光,孤柚比其他人更能對抗小鳥,而這看似貧瘠的孤柚,最後也能與高衼柚子一般成熟,發香。
〈碧柚〉
與上首不同的是,〈碧柚〉所探討的並不是孤柚的與眾大同,而是身為高柚群中,最與眾不同的存在,若〈孤柚〉乃是告知我們要克服環境,那〈碧柚〉
就是在告訴我們要與時間老人搏鬥,前者是生存,後者是精神。
首段便告知了讀者碧柚的孤高「一如逆風的清醒者」,也同時藉由其他柚子因季節的掉落,暗喻人對權威的服從或是強者的妥協,並小小地諷刺這些服從者,竟能沉溺在這「掉落」的快感,而第三段詩人更用從地上撿起兀自掉落的偽熟柚子並常到酸澀諷刺「慣於接納風向,從外界/審度自己生長程序」的人。
末段,詩人對碧柚展現極高的敬佩,「歛回核心」乃是詩人之建,建議我們要將對於風向的敏銳收好(也就是見到萬物說一就是一的態度),去探索萬物的內在,那些會掉下來的人自然會掉下來,道不同者不相為謀,唯有孤高在之上不落的柚子能帶給人們驚喜與誠意。
http://cendalirit.blogspot.com/2016/12/20161208.html
學士服顏色意義 在 同志人夫鄒宗翰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要像林依晨一樣認真!
【終於看到林依晨那傳說中密密麻麻、五顏六色的劇本……】
今天,依晨結婚,之前算是訂婚宴,今天真的為人妻了。千千萬萬個祝福送給她。她十八歲,青春正盛,因工作彼此認識但不熟。後來她考上政大,在學校和片場間兩邊跑,甚至台灣大陸兩處飛,她還是以正常的四年時間把學業完成。畢業那天,遠遠看到她開心戴上學士帽,她眼眶中泛著盈盈淚水……那是2005年,快十年前的事了。
Q Place表演教室瞿友寧、王明台兩位導演講師都和依晨合作過,王明台是這樣說的:「依晨是一個獨特的例子,在年輕演員中,她實在是個特例。」瞿友寧更是最了解依晨的人之一,從2005年的《惡作劇之吻》到2011年的《我可能不會愛你》,從青春少女看著她成為美麗人妻,依晨一路上的努力,瞿導說來最「寫實」。
瞿導提及依晨密密麻麻,五顏六色的劇本時,他讚歎道:「我最想拿依晨的劇本給新人看,然後告訴對方:你是林依晨嗎?人家做這麼多功課,注意這麼多小細節,你呢?你有演得比她好嗎?你夠用功追得上她嗎?如果不敢回答,那請再認真點。」
「依晨研讀角色,努力做功課,前一場的衣服、後一場的衣服、上一場的情緒、接著下一場有什麼得注意。幾十集的劇本,都是同樣的作法,讀一次畫一條線,畫線是表示背好的狀態,空白處寫滿她根據劇情、對白、主角心境的更深入理解而做的自我詮釋。」
為了證實瞿導的話,終於有個機會目睹到依晨那「傳說中的劇本」,她的字一筆一畫,很美,像她的人一樣端端正正。我靜靜地翻看,藍、紅、綠、黃……不同顏色筆的註記,有不同的意義,當然最多的是瞿導說的「她對對白的自我詮釋」,例如:劇本寫著:XXX終於下了公開提問的勇氣,依晨的括弧是(代表主角倔強、不服輸的性格)。她的劇本有很多括弧,像是:(認真思考)、(有點笑鬧般)、(撫慰了自己的心)……
從劇本的第一本第一頁到最後一本最後一頁,沒有任何隨便,沒有一丁點輕鬆。
看過出道13年的「中生代」演員林依晨的劇本之後,我在想:「她的天份及聰明靈巧到底有幾分,真的不知道,但她戲裡戲外的努力絕對超過一百分。」
「我常常告訴演員,如果你妳只用外在吸引人,那麼有一天這些美貌、帥氣消失之後,人們就對你妳失去興趣。」瞿友寧說,做一個男生女生都喜歡的演員並不容易,要讓女生也喜歡的絕對不是豔麗逼人或一直不停想展現外在優勢,他她必須是認真努力、靜靜觀察,並時時刻刻以一顆善良的心理解他人,進而理解人世間的喜怒哀樂……把這些點滴內化之後,才有機會成為一個好演員。
回頭看林依晨堅持把大學學業完成的毅力,先來聽聽瞿導怎麼說:拍《惡作劇之吻》時,她每周三天要去政大上課,其實劇組很困擾,問她是否可以多一點時間撥給劇組,但聽她對「上課」這件事的想法之後,我知道我們應該尊重她,依晨說:「一個好演員內在豐富與否很重要,許多藝人因表演工作而喪失基本學習的機會,我覺得那是損失。」
瞿友寧笑說,當然,依晨還是會因為體諒劇組而多給一些時間,也就是從政大上完課之後匆匆趕到拍片現場,「看著她,我知道真的很辛苦,每次換場打燈,她坐著坐著就倒下睡著了……當我看到很多年輕演員放棄學業或覺得學業根本不重要時,我卻看到依晨從堅持學習中帶來的一點一滴愈來愈好的結果。」
當年採訪依晨時,她其實特別提到堅持完成學業這件事:「我是學生藝人,潛意識就是不想落人口實,所以我出席上課的情況,甚至比同學更好,除非逼不得已,絕對不缺課。」
請容我有點懶惰引述多年前寫的文章片段:
林依晨就讀政大時已是紅得發紫,戲約不斷之際,但再怎麼忙,從未在學業上喊停喊累,我記得她那時到大陸拍攝《天外飛仙》,為了上課,每周兩岸來回,即使常3天沒睡覺,也要咬牙撐下去。
她是這樣課排的:把課集中排在周二、三、四,所以每周一從大陸橫店拉2個小時的車到杭州,再從杭州坐飛機到香港(當時大陸沒直飛台灣班機),並轉機回台灣,到了周五一大早,同樣的路徑反過來再一次,這樣的日子維持了幾個月,她的各科成績都保持在75分以上。
林依晨說,她這麼堅持,有三個原因,一.高中努力多年,就是為了考個好學校,考到好學校了,卻不好好念,豈不白費?二.藝人不可能做一輩子,學有專精,而且有張學士畢業證書,心裡很踏實。三.因為是學生藝人,很多人眼睛都看著,更要努力成表率。
4年來,要上學,要趕戲,雖然蠟燭兩頭燒,林依晨依然是師長眼中勤學的好孩子,無論颳風、下雨,還是前一天軋戲、身心俱疲,她爬也要爬到學校。林依晨說,一路上,感謝同學借她筆記本,謝謝工作人員隨時在台灣拍戲空檔載著她去校園、片場兩邊趕,「每次看到大家這樣幫忙,我就默默告訴自己,再苦也要挺直腰桿。」我記得畢業當天,她的導師紅著眼眶說:「依晨好認真,好辛苦,真是為難了這個孩子。」
知道了嗎?依晨大學畢業當天的盈盈淚水就是麼來的。
PS.注意注意,林依晨的劇本不外借,朋友、媒體請勿打擾,她覺得那是很私人的東西,我只是正好有一個機會在經過當事人同意下翻閱。
(林依晨2013年9月赴英國倫敦大學中央演講與戲劇學院攻讀螢幕表演碩士,畢業當天好開心。圖/取自林依晨臉書)
學士服顏色意義 在 各校/ 院學士服領顏色? - 閒聊板 - Dcard 的美食出口停車場
最近是畢業季大家都在拍學士服照, 大家來分享一下自己學校跟學院學士領的顏色吧!! 據我所知: 輔大外語學院是桃紅色, 很多女孩看到超心動但是是我 ... ... <看更多>
學士服顏色意義 在 畢業記-學士服紀念披肩- 各種顏色所代表的意義: 黃色 - Facebook 的美食出口停車場
畢業記-學士服紀念披肩 ... 各種顏色所代表的意義: 黃色: 代表愉稅、智慧、明白事理及有直覺力。喜歡黃色的你是一個務實的人。經常精力充沛、愛主動幫助朋友,在朋友眼中,你 ... ... <看更多>
學士服顏色意義 在 [問題] 學士服顏色有特別意義嗎? - 看板NTU 的美食出口停車場
我不是要問學院的顏色配對
只是很想知道關於配對顏色的意義
剛剛爬過文&使用估狗都沒有找到"為甚麼這樣配"
(有人推文說跟歐洲傳統有關
不知道有沒有甚麼歷史故事)
文 白
理 黃
社 紫
醫 綠
工 橘
農 淺黃
管 灰
公 紅
電 藍
法 紫
生 淺藍
或是教育部規定:
哲 學 — 深藍色 文 學 — 白色
理 學 — 金黃色 法 學 — 紫色
醫 學 — 綠色 農 學 — 淺黃色
工 學 — 橙黃色 商 學 — 銀灰色
教育學 — 淺藍色
謝謝啦!!!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140.112.192.218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