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了解自己,便無法做自己
在認識自己的這條路上,最大的阻礙不是別人,而是我們自己。
人人都渴望他人的關注,說得更精確點,其實是他人的肯定。我們發出各式各樣的訊號,期盼他人的回應。試想一下,如果你說了個笑話但完全沒有人笑,你之後再講這個笑話的機率有多少?如果全場笑翻天,之後碰到新的一群人後,你想方設法就是要講這個笑話的機率又有多少?講笑話、觀察現場反應,這是大家都有的經驗,喜劇演員也是靠這個吃飯的。
渴望他人的關注,觀察他人的反應以調整自己言行,固然能滿足我們的需求,過去也讓我們為自己添上一層層不同的面貌,長久下來使我們失去自我本來的真實樣貌。我們不再表達自己內心真正所想,只想看場合說話,只想展露最優秀的一面,只想融入人群。臉書很厲害,用按「讚」量化了眾人的肯定。
我的至親好友在我臉書上見到有讀者負面留言,於是問我為何能忍受這些負評。說老實話,我一開始其實也完全無法忍受。二○○八年初踏入這行時,大家給我滿滿的愛。畢竟當時的我只是個無名小卒,每個人都會大方地為我加油。光陰匆匆,若干年後我在網站上開闢了一個評論欄,接受各方的批評指教。看著一則則負面的評論,起初我還會安慰自己:「這些不過是酸民罷了,就是嫉妒而已,不知所云。」後來我學會了不要只想聽好話,我也不在意這些了。
其實正評就和負評一樣,既可好好理會,又可不予理會。留言的人我通通不認識。我不可能一方面輕鬆欣賞網路上的正面評論,又同時不理會那些負評。我要練習的是學會不受任何評論(不管正面還負面)的影響,學會不透過這些評論來定義自己(這是個永無止盡的修煉)。
一味關注、在意他人如何看我,並不能幫助我了解自己。唯有關注「我為何在乎他人評論」,我才能更了解自己。我當然在意他人的眼光,每個人都會在意,但我發現隨著年歲漸長,我們會越來越不在乎別人的看法。為何會這樣,我也不清楚,可能是因為我們與自己相處的時間越來越多,會更了解自己的定位;也有可能是年紀大了,懶得迎合他人的目光吧。
旁人的肯定及關注,有可能使我們如藥物般上癮。想想人與人的關係,我們多麼重視身邊有人愛、有人可以說話、有人陪伴。我被甩過幾次,每次都感覺自我價值彷彿蕩然無存。我們害怕被拒絕,因此我們不敢放手做自己想要做的事,因為一旦被拒絕,我們就直接認為自我價值被降低了。
對孤單的恐懼也會影響自我價值的判斷。我認為有些人之所以不喜歡獨處,是因為不喜歡自己,是因為自己的樣子不符合自己心中的期待,或是不習慣與自己相處,彷彿自己是個陌生人似的。人與人的情感關係往往建立在「對方讓我覺得自己如何如何」上。對方能影響我們對自己的觀感,若對方離開,我們的失落感更深。畢竟名氣再大,也需要粉絲支持。
我身為公眾人物,當然需要觀眾的支持。仰賴觀眾的支持不是重點,重點是為了維繫大家的支持,我究竟該做出哪些妥協與讓步。
我這樣說,用意不在於貶抑名人,畢竟我們都需要旁人的支持。媒體實在厲害,總是讓我們覺得自己不夠好,需要買些媒體上曝光的產品來改善自己。落人後的恐懼雖真,但你我設想的後果卻是假的;這份恐懼不過是被媒體操弄、利用罷了。在現實世界,我們仰慕的那些人擁有我們渴求的自信(也可能是我們將渴望投射在他們身上),但這些名人是獨特的,是我們想模仿也模仿不來的。自信是買不到的,自信就像學習新語言,需要經年累月的養成。
要想與眾不同,須得不斷向內心探索。欲探索一己之內心,須懂得獨處時與自己對話。這種對話有些人稱之冥想,或是「專屬於自己的時間」、或是「遠離喧囂以求內心平靜」。身為一位得仰賴他人關注以謀生的公眾人物,我可以在此向各位保證:不論有多少閃爍的鎂光燈,不論有多少光彩亮麗,這些都不會帶來快樂。越想從他人眼光中尋找自己的樣貌,則越容易令自己受限制。唯有真正做自己,才能拋開枷鎖。也請鼓勵其他人做真正的自己,肯定他人與眾不同的特質。
唯有開始了解自己,才能開始真正做自己。排除一切紛擾,靜心坐下來,好好與生命中最重要的人對話—與自己對話。
.
本文摘自
《#從苦境中轉回》
101種帶有力量,能讓生活美好的思考
.
作者: 謙卑詩人
... ... ... ... ... ... ... ... ... ... ... ... ... ... ...
各位朋友好:
不了解自己,要如何做自己呢?
一旦開始認識自己,那就會自然而然要完成接下來的「接納自己」、「肯定自己」的功課。用我自己的說法,他人的目光之所以隨著年紀,可以越來越少影響我們(這不一定,要看人),一方面是我們有智慧選擇適當的場合表現適當的自己,二方面是我們更加注意自己的內在,對他人評價也就逐漸處之淡然。
這本書今天(8/17)晚上9點半會進行直播,歡迎參與。
祝願您,能跟自己好好對話,這個習慣能養成,遭遇苦境能轉回的機會就更高了!
同時也有2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2,300的網紅Pei-Chuan Tsai,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胡瀞云臉書:https://www.facebook.com/pianistchingyun/ 胡瀞云網站:https://chingyunhu.com/ 蔡佩娟臉書:https://www.facebook.com/pchuan18/ 蔡佩娟網站:https://www.pianistpei.co...
孤單 與 獨處 有 何 不同 在 黃凱凱(Kai)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
這次受邀上節目的心情非常特別
因為疫情而更改了很多次日期
疫情改變了我們的生活方式
讓我們無法遵照計畫進行
卻無法影響我對生活的態度
雖然身材因很久沒健身也跟著校正歸零了
但這段期間裡反而更讓我有時間學習著與自己獨處
擁有獨處能力的人是能夠被自己的內心所陪伴、安撫和慰藉
不會感到空虛孤獨反而能感到自在
一開始的時候我非常不適應
平日在沒有上班的時間
我總是會用不同的方式填滿自己的空餘時間
只因為我不想一個人待著
因為每當獨自一人的時候
孤單感和一種莫名的惶恐就會席捲而來
這段時間裡
在家除了追追劇、看看書
同時還開始了自己很久沒做的事
那就是「料理」
並用我的日常生活療癒喜歡看我動態的你們
當我對於工作感受到焦慮時
我會開始與內心的那個自己對話
安撫自己,請自己靜下來
就只是單純地
讓自己成為自己、感受自己的存在
傾聽自己的內心、真實地感受世界的美好
或許你也跟我一樣這段時間常感到焦慮不安
平日常用各種的局填滿自己的生活
希望你慢慢試著懂得如何與自己相處
學習著獨處重新找回自己對生活的掌控力
By the way
賈斯丁的羅蘭髮型很帥
當天真的很怕時間不夠捲完它 😂
.
歡迎大家上 小明星大跟班 YOUTUBE 搜尋🔍
「夏日大變髮!你撐得起這個髮型嗎」
.
#小明星大跟班 #中天電視台 #疫情下的生活 #與自己獨處 #心情抒發 #生活日常 #節目錄影 #綜藝節目 #口罩人生 #口罩戴好戴滿 #metime #life #lifestyle #stilllife #covid_19taiwan
孤單 與 獨處 有 何 不同 在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今天是我的生日跟大家分享我的新書
#剛剛好的管教:放心與放手,讓孩子長出自信和力量
前年十一月出了《優雅教養》這本書之後,就開始寫新書。原本以為可以在去年五月時出版,當作母親72歲的生日禮物,沒想到歷經換編輯等一波三折的干擾因素,在去年五月不但沒出成書,還和出版社終止合作計畫,母親也在去年五月往生。
在什麼都天崩地裂的去年五月,悲傷像是伏兵,常常猝不及防的攻擊我的日常,我總是被打的潰不成軍。
在每一個被思念與悲傷填滿的瞬間,我想起父母的愛與慈悲,那像是再多的淚水也換不到一個溫暖的擁抱,但我還能怎麼辦呢?我不能讓天上的父母為我擔心,我要把自己照顧好,把生活過好。
認真的寫每一篇文章,認真的推薦每一本書,認真的分享每一場演講,認真的跟家人互動,跟自己獨處。
天道酬勤,去年十二月十五日,時報出版的主編郭香君找我出書,我們開始了素不相識卻恍如舊識的空中交流。
最近我才知道,我們都是巨蟹座,難怪常常會有心靈相通的感覺。
從去年十二月十五日到今天七月十五日,我收到了自己的新書,翻讀著自己的新書,這是天上父母送給我的生日禮物。書中字字句句除了是自己對教養的愛與祝福,滿滿含載著是父母對我的祝福與愛。
#七月十五日今天是我的生日
#謹以本書獻給天上的父母
#謝謝爸媽對我的愛與信任讓我懂得信任與愛孩子
#謝謝郭香君的邀請與大家的支持
跟大家分享書中的自序
孩子的樣子,就是父母的鏡子
教養很累,累就累在每一個孩子都不一樣,每個階段的需求也不一樣,沒有通體適用的法則,更沒有永遠有效的攻略,因為孩子就是一個不可控制的變數。
面對孩子的管教問題,父母到底有沒有最好的方法,讓自己不要那麼辛苦或挫折呢?當然是有的,那就是抽離父母的本位主義,以孩子本身的性格與特質為本,給孩子量身打造的愛與榜樣。因為教養是如孩子所是,而非如父母所願。
只有一個兒子的時候,我竭盡所能的陪伴與教養,日子雖然在游刃有餘中快樂地前進,但我總有著隨時被掏空的壓力。當第二個兒子出生後,我才發現之前的壓力來源是因為沒有經驗。
我們都是在孩子生下來後,才開始學習如何當適合的父母,雖然辛苦,但也樂趣與驚喜不斷,而且教養並不孤單,當我在教養上卡住,疑惑與挑戰不斷出現的時候,我都透過大量的閱讀或與親友交流,汲取和內化適合的親子教養方式,交換過來人的經驗,讓彼此都在互相學習與取暖中,變成更有自信、更成熟與更睿智的父母。
孩子每個階段的成長與需求都不同。未就讀幼兒園的學齡前階段,孩子需要安全與安心的依附感,需要良好的生活規矩和習慣,這部分可以參看我上一本書《優雅教養:傾聽、陪伴、愛,教你解讀孩子的心》。當孩子奠定好生活習慣與情感依附,就像是為房子打好地基,後續的施工就可以循序漸進。
進入幼兒園後,孩子需要發展觀察環境人事物和自己的人際互動關係,而不是急著學習識字、寫字或學習各式各樣的才藝等,因為人是群居動物,識字與寫字的能力慢慢學總是會學會,但人際相處的表達與訓練,卻是孩子內在自信心的來源。
進入小學,孩子面對更多形形色色的老師和同學,以及愈來愈多的學科與課業壓力,他需要奠定良好的學習態度和方法,而不是斤斤計較考試上的分數,若為了得高分不惜取巧或作弊更不可取。
雖然每個孩子都不一樣,但所有父母的初心都相同,都希望孩子可以平安健康地成長。儘管每個家庭的資源都不同,但我們都在同一個世界裡互相競爭、合作與生活,所以每一天的管教,都是要讓孩子長出自己的力量與能力,可以慢慢地獨自面對自己人生的考驗與課題。
孩子剛學走路時,我們不能代替他行走,但可以為他示範如何邁出步伐;孩子跌倒了,我們無法替他疼痛,但能陪著他再站起來,勇敢地踏出下一步。
父母一直是孩子最好的示範與榜樣,親子之間的互動與連結,就像是心理學中「鏡像效應」的相互影響,父母怎麼看孩子,孩子就怎麼看自己。大兒子在一歲多的時候用像是發現什麼天大驚喜似的口氣跟我說:「媽媽,妳的眼睛裡面有我耶!」那時他坐在我的膝蓋上被我抱著,我說:「對啊﹗因為媽媽很愛你、很重視你,會看著你的眼睛跟你說話,你才會看見在媽媽眼中的自己喔﹗」
在媽媽眼中看見的自己,是孩子第一個認知的自己吧﹖因為我很珍視與尊重自己的孩子,孩子們也學會尊重與珍視自己。請賞識你的孩子,讓孩子知道你對他的愛與信心。
每個孩子都有不同的成長步驟,有時候快一點,有時候慢半拍,甚至會有卡住停滯不前的時候。這些都需要父母的耐心觀察與等待,不是著急就可以有效解決的事。
像我兩個兒子的個性也有很大的差異,哥哥祐亨以前性子急,做事快又有效率,但有時候會因為過分自信而輕忽大意,我在旁邊觀察後總是會適時的提醒他,他也逐漸學會修正和改善,現在在明星高中為了自己的未來,積極快樂的學習與進步。弟弟竑勳個性溫和卻有些缺乏自信,即便他國小拿縣長獎以第一名成績畢業,還是會對沒做過的事猶疑不定,不敢輕易嘗試,這時我會用自己的經驗給他當例子,再引領他從過往首次嘗試就成功的經驗中,找出自信和肯定來給自己賦能。現在他是國二生,面對未來的會考也按部就班地向著目標前進與努力。
我們都不是完美的父母,也不可能教養出完美的孩子,每一對親子在相處中都會犯錯,甚至可能傷害彼此,但這些都是磨合的過程,也是教養手段的必要調整,只有搭配孩子的特質與個性,才能做到剛剛好的管教。管教如果過頭,會變成操控或是壓迫;管教如果不夠,會形成溺愛或是放縱,過猶不及。根據客觀環境和孩子主要特質,搭配出適合親子雙方的管教方式,才可以讓親子關係在愛的交流與約制中,達到互惠的共振。
我相信每一個人都有屬於自己的光彩,也期望自己不管是當代課老師還是做為母親,都能透過教育和教養能協助孩子找出他們的亮點。
一本書的完成,要感謝的人太多,謝謝親朋師友的支持與鼓勵,謝謝我教過的學生給我發想與省思,謝謝先生和兒子們給我愛與溫暖,更謝謝時報出版的主編香君,不但邀請我出書,也給我很多編寫的想法和方向,讓這本書更貼近親子的各種需求。也謝謝現在正在看這本書的你,因為我們都想做好為人父母的這個初衷,讓我們一直在親職上努力與進步,不但自己做好了,孩子也學好的,達到了親子關係的雙贏和共好,讓社會有穩定運作的力量。
教養需要學習自我療癒力和充電,父母也要隨時保有覺知與自省,透過看書、聽演講,和朋友長輩取經交流經驗等,其實都可以優化教養的流程和效率,雖然這樣的過程深具挑戰與讓人疲累,卻也使人感到成長與喜悅。
這本書集結了我十幾年的母職與九年多的代課經驗,是教養與教育的想法、心法、方法與作法,雖不完美,但仍讓我的親子人生持續加分,希望也可以協助各位的親子的人生加分。讓我們一起陪著孩子,走進更好的未來。
謹以本書,獻給天上的父母,謝謝爸媽給我的愛與信任,讓我懂得信任與愛孩子。
《剛剛好的管教:放心與放手,讓孩子長出自信和力量》
博客來:https://bit.ly/36sxboH
誠品:https://bit.ly/2VspZ9H
金石堂:https://bit.ly/2T48eg5
momo:https://bit.ly/3k7Inz9
讀冊:https://bit.ly/3hxZhVJ
孤單 與 獨處 有 何 不同 在 Pei-Chuan Tsai Youtube 的最佳貼文
胡瀞云臉書:https://www.facebook.com/pianistchingyun/
胡瀞云網站:https://chingyunhu.com/
蔡佩娟臉書:https://www.facebook.com/pchuan18/
蔡佩娟網站:https://www.pianistpei.com/
#此影片獻給正獨自在外留學的鋼琴人
你們得投注的辛苦,我們都懂,它既孤單又幸福。然而,這些獨自在外求學苦練的過程,卻是人生很難得(甚至可能是唯一)可以全心認識自我的機會,是蛻變的過程。身為一個鋼琴人,這些獨處很必要,你必須打從心底面對你自己,唯有確實找到自己,打從根本破除並重新看待音樂,才有自成一格的可能。
【科譜小學堂】如果你還不知道這些人名,蔡老師寫出來讓你google。
瑙莫夫(Lev Naumov)
杜斯妥也夫斯基Dostoyevsky
托爾斯泰Tolstoy
小叮噹(又名哆啦A夢)
櫻桃小丸子
Gary Graffman (郎朗、王羽佳的老師)
Sergei Babayan (也是 Trifonov的老師)
Oxana Yablonskaya雅布隆絲卡亞
#Pre_college: 美國音樂院都有的先修班,給大學以下的小孩唸,這些小孩周間上一般學校課程,周末才去音樂院上課,跟台灣音樂班不一樣。
#考試題:#Hammerklavier是?。(請留言回答)
🔸Part 1 演奏家之路
-小留學生出國去
-Precollege 與台灣音樂班的不同
-換老師換彈法?
-Sergei Babayan 的教學
-「你可以情感彭湃,但是腦袋必須很清楚」Yablonskaya的教學
-關於踏板
🔸Part 2 魯賓斯坦的榮耀
-打坐與專注
-如何上台不緊張
-練琴規劃
EP1 從音樂到創業-穆樂牙醫創辦人:黃欣宜
https://youtu.be/Enc1H9bihDo
EP2 經營與教育-茱利亞音樂藝術負責人:臧主任
https://youtu.be/Hwj2xl2c5oA
♦️「#鋼琴老師沒告訴你的24件事-學音樂,追求什麼」:
博客來/ https://reurl.cc/pvLn4
金石堂/https://reurl.cc/lyvkl
誠品書店/https://reurl.cc/myZWY
#鋼琴家 #留學生 #音樂班 #音樂系 #演奏家 #鋼琴老師
#學音樂然後呢 #chingyun_hu
孤單 與 獨處 有 何 不同 在 李基銘漢聲廣播電台-節目主持人-影音頻道 Youtube 的精選貼文
本集主題: 油畫創作展 馬如龍(馬俊麟)專訪
▲「我心中的宇宙,宇宙中心的我」藝術家馬如龍以太空為背景、結合人像,試圖將創作者的孤獨狀態具體化。
▶自小立定志向◀
從小馬如龍對於繪畫可說是情有獨鍾,幼稚園自己拿著空白簿子畫四格漫畫,到國小、國中在漫畫堆中創作獨家漫畫,國中憑著天份與自信考上復興商工、進入西畫組,進而對於油畫與純藝術感到興趣,從高中到大學,馬如龍秉持對於人像繪畫的喜愛,持續以人像作為創作主軸,發展一系列的作品。在進入研究所後,他開始思考自身創作的符號與特點,開始觀察與分析藝術市場。
▶人像創作的起點◀
進入復興商工西畫組,馬如龍便喜愛上畫人物,以身邊同學為對象,以紀錄的心境繪下週遭的人事物。這時期的創作著重於寫實技巧。到了大學時期,仍持續以自己所偏好的人物像為創作主題,畫中主角呈現無表情與性別界線模糊的狀態,描繪都市中人們空殼般度日,人物姿態各異、四周擺放無意義的水果,形成荒謬組合的眾生相,展現年輕一代有些輕蔑的態度,以及被現實困住的狀態,並在創作時提出「為什麼我們是人?」這樣的疑問,反思自己創作的初衷。
退伍後工作兩年還未考取研究所時,存了一些錢才重回創作之路的馬如龍,面對睽違三年的創作,試著用一種重新出發的角度來創作,利用各種新工具等等來象徵重新開始的契機。在進入研究所後,馬如龍便開始探討多年來的創作脈絡,以及尋找自己的藝術語彙。在以往的創作中,他認為觀者在閱讀作品會有困難,似乎無法解讀、易被忽略,希望作品之間具有串連性,因此開始尋找獨有的藝術語彙與了解市場性,這樣的探討過程為此次展覽的前言。
▶關於孤獨◀
因家庭的關係,馬如龍在成長的過程當中,有許多時間一人獨處沒有與他人分享的機會。馬如龍認為「孤與獨在中文原分別代表著兩種不同的人;孤為喪父的兒童,獨為老而無子。兩字合併後多指作一種孤單的,單一的狀態。但孤獨在英文中代表的是 alone 並非 lonely,縱使周遭有人,個人進入不被打擾的狀態也可稱為孤獨。所以在此指藝術創作中的孤獨指的是一種思緒不被任何人打擾的隱遁狀態。」馬如龍以往的作品以提出社會議題或是批判性為主,展現都會中一種「無」的狀態。
作家蔣勳在《孤獨六講》中提到「孤獨和寂寞不一樣。寂寞會發慌,孤獨則是飽滿的,是莊子說的『獨與天地精神往來』,是確定生命與宇宙的對話,已經到了最完美的狀態。這個『獨』,李白也 用過,在〈月下獨酌〉裡,他說:『花間一壺酒,獨酌無相親;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這是一種很自豪的孤獨,他不需要有人陪他喝酒,唯有孤獨才是圓滿的。又好比你面對汪洋大海或是登山到了頂峰,會產生一種『振衣千仞岡,濯足萬里流』的感覺,沒有任何事情會打攪,那是一種很圓滿的狀態。」。
▶衍伸為太空狀態◀
馬如龍認為在太空系列創作中,他並非強調太空的美好或夢幻,現實中太空沒有介質因此無法傳遞聲波、也看不見星空,其實是一種黑暗孤寂的狀態。與其說太空系列是在表現太空的樣貌,他個人認為更像是反芻對於生命探討和自身靈魂剖析的具象化。同時他也探討到生死的問題,大家都是一個人到來這個世界上經歷生老病死,也許過程中有家人的陪伴,但離開世間的時候也是一個人。馬如龍也舉例許多偉大的科學家、藝術家與音樂家,他們的不朽作品多半是在極為孤獨的狀態下所創造出來的。
人類因為好奇而不斷往太空進行探索,想知道宇宙的起源與邊界。這樣的一個過程,馬如龍覺得像一位藝術家而創作的過程像是太空人在外太空這樣一種孤獨的存在,人類在外太空的的探索過程就像是藝術家在探討藝術的本質、與藝術市場的未知性。而從馬如龍作品中人像呈現訊號不良的模糊樣貌,堆砌出整體圖像與觀者之間一種攝影繪畫與擬真再現的曖昧關係。既是真實,也並非真實的狀態。
▶畫面中的象徵符號◀
在太空系列的作品中,馬如龍將氣球帶入畫面當中,除了具有提升畫面彩度的功能,他也問採訪者是否想過「為什麼人要發明氣球?」,這些常出現於遊樂園和歡慶場合當中的氣球,代表美好與希望、帶給人喜悅,是一種慶祝與童年的象徵,卻也短暫而易逝。現實當中,溫度與壓力的關係氣球無法存在於外太空,遑論飄浮。在畫面中,無法看出性別的太空人手握氣球代表著我們進行的探索旅程是保有希望的,像是孩提時的繪畫初衷,也象徵生活中我們面對的世界表面和諧但內在充滿不安定。
馬如龍認為,精神上不安定與渴望逃離,卻同時要正面保持希望、建構系列的創作核心,而太空人在太空中展演的小荒謬,也正反映了現今藝術作品多利用詼諧、反諷,甚至帶點不知所云,表現出我們所處的世代與現狀。
▲馬如龍以人像結合宇宙,展現孤獨與寂靜,表現藝術家創作的狀態。
(文:金車文藝中心)
馬如龍簡歷:
復興商工美工科西畫組
台灣藝術大學美術系
臺灣師範大學美術系研究所西畫創作組
重要得獎記錄:
2016 新北市美展油畫類 優選
2016 璞玉發光 西畫類 優等
2016 全國油畫展 優選
2016 百號油畫展 優選
2014 璞玉發光─藝術行銷活動 西畫類 首獎
近期展覽:
2016 他/她 人物油畫群展 雅逸藝術中心 台北
2016 第二屆鴻梅新人獎巡迴展 新竹生活美學館 台灣藝術大學國際展覽廳 台北
2015 師大雙年展 徳群藝廊 台北
2015 「幾何」---馬如龍個展 桃園客家文化中心 桃園
2015 "看,我在台北”新一代人文風景特展 台北信義新天地A98F 台北
策展單位: 金車文藝中心
展出日期:0107-02/26
開放時間:每日11:00-18:00(周一休館)
金車南京館地址:台北市南京東路二段1號3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