順治帝的母親孝莊文皇后懷孕時,周體紅光繞身,如龍形盤旋,生產前,皇后夢到有一位神仙抱著一個男孩放入她的懷中👼🤲🤰
同時也有1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4萬的網紅Dd tai,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頤和園是清朝的皇家行宮和大型皇家園林,位於中國北京市海淀區西北,占地290公頃(合4400畝)。頤和園修建於清朝乾隆年間(原名清漪園)、重建於光緒年間,曾屬於清朝北京西郊三山五園之一。頤和園素以人工建築與自然山水巧妙結合的造園手法著稱於世,是中國園林藝術頂峰時期的代表。1998年,頤和園被評為世界文...
孝莊文皇后 在 知史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清代皇帝每一位都有部愛情傳奇
歷史春秋網
作者:盛京關捷
封建皇帝,大多三宮六院七十二妃,很少談得上愛情的。但研究清史,會發現從太祖到溥儀,十二個皇帝幾乎每一位都有熱烈的愛情故事。清朝是個多情的王朝,或許這也是納蘭詞與《紅樓夢》產生的背景。恰逢今天是2月14情人節,我們來看看清朝的愛情故事。請看——
努爾哈赤最愛阿巴亥。
孝烈武皇后(1590年—1626年),烏喇那拉氏,名阿巴亥,烏拉部滿泰貝勒女,清太祖努爾哈赤第四任大妃,清太宗皇太極繼母。孝慈高皇后去世後被立為大妃,為努爾哈赤生下三子,即第十二子阿濟格、第十四子多爾袞、第十五子多鐸。
皇太極最愛海蘭珠。
海蘭珠(1609年11月11日-1641年),博爾濟吉特氏,清太宗皇太極之妃,孝端文皇后的侄女,孝莊文皇后的姐姐。為元太祖成吉思汗二弟哈撒爾19世孫女。天聰八年(1634年),時年二十六歲海蘭珠入宮。而早在天命十年(1625年),她年僅十三歲的妹妹布木布泰(即孝莊文皇后)就已嫁給了皇太極。海蘭珠在此之前是否婚配,前夫何人,無考。崇德元年(1636年),皇太極冊封五大福晉時,封為關雎宮宸妃,為四妃之首,僅次於姑母哲哲。皇太極將海蘭珠居住的東宮賜名為「關雎宮」。「關雎」一詞取之於《詩經‧國風‧周南‧關雎篇》,詩序注云:「關雎,后妃之德也,風之始也,所以風天下而正夫婦也,故用之鄉人焉,用之邦國焉。」詩中以水鳥和鳴比喻配偶,表現男女之間的真摯愛情。和其他四宮的宮名相比,關雎宮這個名字含義更深。海蘭珠的封號和她所居宮室的名稱,充分表達了皇太極對海蘭珠的由衷讚頌。宸妃深受皇太極寵愛,兩人感情極深。崇德二年七月初八日(1637年8月27日),宸妃生下皇太極第八子。皇太極為此大赦,這是立太子時才會有的舉措。他們母子最受皇太極寵愛。但此子未命名,就於崇德三年正月廿八日(1638年3月13日)逝世,不滿週歲。崇德六年,宸妃逝世,年三十三。謚號敏惠恭和元妃。
順治最愛董鄂氏。
孝獻皇后(1639年-1660年9月23日),董鄂氏,世稱董鄂妃,真實名不詳。滿洲正白旗人,內大臣鄂碩之女,費揚古大將軍之姊,順治帝貞妃族姐。順治十三年(1656年),董鄂氏入宮,深受順治帝寵愛。同年八月二十五日,封為賢妃。僅一月有餘,順治以「敏慧端良、未有出董鄂氏之上者」為理由,晉封她為皇貴妃。陞遷速度之快,中國歷史少見。
順治十七年(1660)八月十九日,董鄂氏在承乾宮病逝,年僅22歲。董鄂氏是順治帝一生最鍾愛的女子,死後追封為皇后,合葬清孝陵。謚號為孝獻莊和至德宣仁溫惠端敬皇后
康熙最愛赫舍裡氏。
孝誠仁皇后(1654年02月03日-1674年06月06日)赫舍裡氏,康熙帝原配妻子,滿洲正黃旗人,輔政大臣索尼孫女,領待衛內大臣噶布喇之女,索額圖侄女,妹平妃。入宮後賢良淑德,統領六宮,輔助康熙皇帝治內,受孝莊太皇太后喜愛。康熙八年生嫡子承祜,康熙十一年二月承祜夭折,四歲未序齒。康熙十三年五月初三誕育胤礽時因難產崩逝,得年僅有二十一歲。由於她與康熙帝感情深厚,康熙帝非常思念她,加上太皇太后的恩准,立皇二子胤礽為皇太子(滿洲祖宗家法生前不立太子)。康熙在她去世後賜謚號仁孝皇后。後因原謚號與聖祖謚號出現重字,於雍正元年改謚,及後乾隆、嘉慶年間累加謚,曰孝誠恭肅正惠安和淑懿恪敏儷天襄聖仁皇后。
雍正最愛年氏。
年貴妃,即敦肅皇貴妃(1690年-1725年)年氏[1],雍正帝妃,湖廣巡撫、後加太傅、一等公年遐齡之女,妃長兄:廣東巡撫,工部右侍郎,內務府總管年希堯;妃次兄:原授一等公、撫遠大將軍、川陝總督年羹堯。侍世宗藩邸為側福晉,康熙五十四年,生皇四女。五十九年,生皇子福宜。六十年,生皇子贈懷親王福慧。雍正元年五月,生皇子福沛。雍正元年十二月,冊封貴妃。雍正三年十一月,年氏病重,晉封為皇貴妃。十一月二十三日薨,謚號為敦肅皇貴妃。
乾隆最愛富察氏。
孝賢皇后富察氏(1712年3月28日-1748年3月11日)乾隆帝第一任皇后,鑲黃旗人,察哈爾總管李榮保女,郡王傅恆姊。
史載:皇后恭儉,平居冠通草絨花,不御珠玉。乾隆對其「每加敬服,鍾愛異常」。乾隆十三年,隨帝東巡,行舟於德州崩,乾隆深為哀慟,作《述悲賦》悼之。
嘉慶最愛喜塔拉氏。
孝淑睿皇后(1760年10月02日—1797年3月5日),喜塔臘氏,滿洲正白旗人,總管內務府大臣、副都統、承恩公和爾敬額之女,嘉慶帝的第一任皇后。乾隆三十九年,賜冊為皇子永琰嫡福晉,年十五歲。乾隆四十五年,生永琰第二女。乾隆四十七年八月初十,生永琰第二子綿寧(即道光帝)。乾隆四十九年,生永琰第四女(即莊靜固倫公主)。乾隆六十年(1795年),乾隆帝禪位永琰。永琰改名顒琰,是為嘉慶帝。嘉慶元年正月,冊立喜塔臘氏為皇后。二月甲辰,其父和爾經額追封三等承恩公。嘉慶二年二月初七,病逝,得年三十六歲。嘉慶二年五月,謚孝淑皇后。嘉慶八年十月,入葬清西陵之昌陵地宮。道光、咸豐累加謚「孝淑端和仁莊慈懿敦裕昭肅光天祐聖睿皇后」。
道光最愛鈕祜祿氏
孝全成皇后(1808年3月24日-1840年2月13日),鈕祜祿氏,名不詳,曾祖父為乾隆朝駐藏將軍成德,祖父為穆克登布,父親為清朝蘇州駐防將軍、乾清門二等侍衛、世襲二等男爵、贈一等承恩侯、晉贈三等承恩公頤齡,滿洲鑲黃旗人。她是清宣宗道光皇帝旻寧的第三位嫡妻、即位後所立的第二位皇后(1834年起在位),清文宗咸豐帝的生母。
鈕祜祿氏不管生前死後都極受道光帝的寵愛及重視,從全貴人開始(實際冊封時未冊為全貴人而直接進位全嬪)、3個月後升全妃、一年後以17歲稚齡超越所有老資格嬪妃成為僅次於孝慎成皇后的全貴妃、而後皇貴妃,直至母儀天下的皇后。她於盛年暴崩,死因不明,至今眾說紛紜,成為清宮疑案之一。她生前完全不用憑藉子嗣的晉封速度堪稱清宮罕見,當皇后後鐵腕治後宮也說明了道光帝對其非比尋常的愛重支持,她死後其子奕詝(後來的咸豐帝)能順利擊敗其他皇子最終繼承大統,很大程度上是由於道光對她愛屋及烏。也因為孝全成皇后與道光帝感情極深,自她去世後道光便未曾再立皇后。
咸豐最愛慈禧。
孝欽顯皇后(1835年—1908年),葉赫那拉·杏貞,清朝皇太后,咸豐帝妃嬪,同治帝生母。她以聖母皇太后的身份垂簾聽政或臨朝稱制,為自1861年至1908年間大清帝國的實際統治者,中國帝制時期少數長期當政的女性。
同治最愛阿魯特氏。
孝哲毅皇后(1854年7月25日-1875年3月27日),阿魯特氏,蒙古正藍旗人,修撰、翰林院侍講、封三等承恩公、累部官戶尚書崇綺之女,同治十一年二月初三冊為皇后。孝哲幼承父教。亦工書,能左手作大字。光緒元年乙亥二月二十(1875年3月27日)寅刻崩,時距穆宗崩才七十餘日,五月上謚曰孝哲嘉順淑慎賢明憲天彰聖毅皇后。九月,暫安梓宮於隆福寺。五年三月二十六(1879年4月17日),合葬惠陵,升祔太廟。光緒三十四年(1908年)十月,宣統帝入嗣穆宗,於宣統元年(1909)四月加上尊謚恭端,全謚:孝哲嘉順淑慎賢明恭端憲天彰聖毅皇后。
光緒最愛珍妃
恪順皇貴妃(1876年—1900年),即珍妃,他他拉氏,禮部左侍郎長敘之女,鑲紅旗人,光緒帝妃嬪,也是最為受寵的妃子。
光緒十五年(1889年)與姐姐(瑾妃)被入選宮中,封為珍嬪,後因慈禧太后六旬萬壽加恩得晉珍妃,光緒二十年因忤太后,降為珍貴人;次年復升為珍妃。光緒二十六年(1900年),因慈禧太后出逃不想帶著珍妃而被投井殺害,享年二十四歲,被慈禧太后表面上追封為恪順皇貴妃,草草下葬在別處,後來她姐姐瑾妃做了太妃,統領後宮,才把她葬回她原本就該葬的地方——崇陵妃園寢。她容貌出眾,性格中有那麼些傲氣,即使是在自己被慈禧推下的那一刻。這一切,不過是封建王朝那悲情故夢罷了,她死後文面上殊榮再大,這女子終究是將魂送給了已經冰冷的紫禁城。
溥儀最愛譚玉齡
譚玉齡(1920年—1942年8月14日),溥儀的祥貴人,貴族出身,原姓他他拉氏,辛亥革命以後,改姓譚。
1937年,溥儀對婉容不滿並打入冷宮,為了有一個必不可少的擺設和玩物,由親屬介紹當時正在北京中學讀書的譚玉齡來到長春與溥儀結婚,住在緝熙樓樓下西側。溥儀封她為祥貴人,當時溥儀32歲,譚玉齡17歲。譚玉齡入宮後與溥儀的關係很好,深受寵愛,溥儀經常叫侄媳等女客陪她散心。譚玉齡聰明能幹,溫順賢惠,待人接物十分穩妥。但與溥儀過了5年如漆似膠的日子後,22歲的譚玉齡卻一命嗚呼。關於譚玉齡的死,至今還是個謎。
這其中努爾哈赤與阿巴亥、皇太極與海蘭珠、順治與董鄂氏、光緒與珍妃的愛情故事一唱三歎,常常是文學藝術家關注的重點。
(本文由「歷史春秋網」授權「知史」轉載繁體字版,特此鳴謝。)
網站簡介:
歷史春秋網(www.lishichunqiu.com)成立於2010年6月,是一個以歷史為核心的文化資訊門戶網站,提供中國古代歷史、政治軍事、經濟文化、中醫養生、書畫藝術、古董收藏、宗教哲學等內容。致力於傳承國學經典,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
#知史 #歷史 #中國歷史 #長知史 #情人節 #愛情傳奇 #清朝 #清代皇帝
孝莊文皇后 在 知史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滿蒙聯姻監視蒙古王公? | 知史百家
歷史春秋網
滿蒙聯姻是清史、滿族史、蒙古史的重要事件,長達300年,涉及近600人次,民國時期仍然延續。這在世界民族上層關係史上亦屬罕見,不僅遠遠超過中國古代中原王朝與少數民族「和親」人數的總和,而且具有諸多特點,如制度性、指婚制、主動派嫁、互相嫁娶、連續性、地域廣、聯姻方式及具體目的的多樣性,並且實施了諸多配合聯姻的制度,在皇帝指婚之外又有滿蒙王公的自行聯姻,等等。同時,滿蒙聯姻也產生了多方面的作用和影響。拙著《清朝滿蒙聯姻研究》對此已有所論述,現對其他問題予以介紹。
皇族以外的滿蒙聯姻
現在提到滿蒙聯姻,往往是指清朝皇室、宗室王公府第及一般宗室、覺羅之家亦即廣義上的清皇族與蒙古的通婚。那麼,皇族以外的八旗滿洲旗人是否也曾經與蒙古結親呢?
雖無這方面的專門記載,但從一些文獻零星、間接的記述仍可窺其一斑。例如,鈕祜祿氏是滿洲八大家之一,《鑲黃旗鈕祜祿氏家譜》即記載了該家族有四樁與蒙古結親之事,均為康熙初年輔政大臣遏必隆的後裔:遏必隆長女嫁漠南蒙古巴林部郡王劄什;遏必隆子彥珠之女嫁巴林蒙古郡王劄什之子郡王桑迪達;阿裏袞第六女嫁東土默特蒙古紮薩克貝子朋楚克琳沁;薩爾善長女嫁巴林蒙古四等台吉托和雅爾圖。
根據李慈銘為漠北蒙古女詩人那遜蘭保《芸香館遺詩》所作的序記載,那遜蘭保「幼受詩于外祖母英太夫人」。英太夫人是滿洲費莫氏英志之妻,滿洲完顏氏(《八旗藝文編目》所收《綠芸軒詩抄》),所生之女嫁喀爾喀蒙古土謝圖汗部駐京蒙古台吉多爾濟旺楚克,那遜蘭保即為此女與多爾濟旺楚克所生。這是滿洲旗人英志之女嫁蒙古的實例,時在嘉道年間。震鈞《天咫偶聞》卷四記:「佛怡仙布政使之室人熙春,蒙古烏梁海氏」,說的是雍正時曾任四川布政使的佛喜(字怡仙,鑲藍旗滿洲人),其妻熙春是蒙古烏梁海氏。這是滿洲旗人娶蒙古女的例子。
清代,很多蒙古王公在蒙古本地和北京都有府第,其中不少人長住北京,清後期約有二三十家。這些駐京蒙古王公與滿族貴族、官宦之家結親者不乏其人,前述那遜蘭保之父多爾濟旺楚克便是漠北蒙古駐京者,布政使佛喜之妻蒙古烏梁海氏熙春也可能是駐京蒙古王公之女。
皇帝指婚之外的滿蒙自行通婚
自行通婚在滿蒙聯姻史上始終存在,清初較少,乾隆以後逐漸增多,嘉道以後成為主流。其中,既有滿族宗室王公與蒙古王公的自行結親,也有皇族之外的滿洲旗人與蒙古的結親。前述滿洲旗人與蒙古的結親均屬自行通婚,因為清廷並沒有制定將滿洲旗人與蒙古指婚的制度。
下面介紹一下宗室王公與蒙古貴族自行結親的情況,根據《玉牒》(即皇家族譜)所記,乾隆朝為30人次,佔該朝滿蒙聯姻總人次的17%;嘉慶至宣統朝為156人次,佔這一時期滿蒙聯姻總人次(172次)的91%。這些聯姻人的皇族一方大部分是當朝皇帝祖父之外的宗室。乾隆初年以後,當朝皇帝祖父之外的宗室是不由皇帝指婚的,他們與蒙古的通婚都是自行結親。
這種自行結姻是在以前皇帝指婚所形成的姻親關係的基礎上進一步發展的結果,這些自行結姻的滿蒙貴族不少都是指婚時形成的姻親,滿蒙民族聯姻又有看重門第以及樂於親上作親、世代結姻的習俗,以至出現兩個府第家族之間多次互相結親的現象,如裕親王府與蒙古翁牛特部、肅親王府與蒙古喀喇沁部的聯姻,均屬此類。
滿蒙王公自行結親這種情況,在駐京蒙古王公與滿族宗室王公之間較多。前述漠北台吉多爾濟旺楚克將其女那遜蘭保嫁給滿族宗室肅親王府,即屬於兩家的自行結親,因肅親王一支當時已不在皇帝指婚之列。那遜蘭保所生之子便是晚清著名滿族文人盛昱。另外,應由皇帝指婚的近支宗室,若未經皇帝指婚而與蒙古自行結親,也是被許可的。乾隆二十四年(1759)的上諭說,宗室王公與蒙古「若系伊等之親戚、行走相熟之蒙古,私行給予者尚可,准其私下結親後奏聞」(《欽定八旗通志》卷首十二《敕諭六》)。
滿蒙王公自行結親的事例很多,例如,順承郡王倫柱第十一女嫁阿拉善蒙古親王囊棟布蘇隆;倫柱之子鎮國將軍春定娶漠北蒙古駐京台吉多爾濟旺楚克之妹,即那遜蘭保的姑姑;莊親王綿課第十女嫁翁牛特蒙古郡王敖那克勒迪;貝勒文和(康熙帝之兄裕親王福全的後裔)之女嫁科爾沁蒙古王僧格林沁;僧格林沁的姐姐嫁禮親王全齡;僧格林沁之女嫁貝勒奕綸之子載華;僧格林沁之子伯彥訥謨祜娶怡親王載垣長女郡主;伯彥訥謨祜之子那爾蘇娶瑞郡王奕誌之女;那爾蘇之女嫁毓岐(乾隆帝後裔);那爾蘇之子阿莫爾靈圭娶睿親王魁斌之女郡主;慶親王奕劻的長女嫁漠北蒙古駐京親王那彥圖;那彥圖的一子祺克坦娶鎮國公溥芸之女,另一子祺誠武娶鎮國將軍毓長之女;那彥圖之女嫁睿親王中銓;肅親王隆懃第二女嫁漠北蒙古的車王府,第五女嫁喀喇沁蒙古親王貢桑諾爾布;肅親王善耆之女嫁科爾沁蒙古親王業喜海順。
皇帝指婚並無監視蒙古王公的意圖
清朝皇帝把皇家女指嫁蒙古,是否有監視蒙古王公的意圖?應該說,清帝即使有這種意圖,也不可能以文字形式留諸檔案或文獻資料之中。究竟有無這種意圖,不能作簡單的推測與臆想,而應根據客觀史實進行事理上的分析與判斷。
清朝皇帝對於出嫁蒙古的格格等,絕大多數是從不見面的。他所能見到的只是他的女兒即公主(包括個別養于宮中的侄女而封公主者),而在出嫁蒙古的皇家女中,公主只佔很小比例,為6%(在432人次之中,公主僅有27人次)。其他眾多的宗室王公之女,不僅平時,即使出嫁蒙古指婚時,皇帝也是不見面的,只憑宗人府提供的綠頭牌所記的簡介予以指配。直至嘉慶十年(1805),嘉慶帝才諭令:婚姻大事,如此做法太簡單,命以後將男性一方引見給皇帝,以見其品貌,為宗女擇婿。而本皇族出嫁的宗女,皇帝仍不見面,這在《宗人府則例 · 請旨指婚》中有明確記載。皇帝連宗女之面都從未見過,不可能囑咐她們監視蒙古王公。
乾隆以後,出嫁蒙古的公主都已長期住在北京的公主府,不再居住蒙古地區,如果清帝有意令出嫁公主監視蒙古王公,是不會讓她們長期居京的。另外,公主的丈夫(即額駙)駐京也出於自願,並可隨時前往自己的蒙古部旗處理事務。因此,也談不到讓這些公主監視他們。
乾隆以前出嫁而入居蒙古的公主大多數是嫁到與清廷關係比較密近的蒙古部旗。乾隆以前溯至順治朝,出嫁併入居蒙古部落的公主共12位元,全部嫁與原來主動歸附清廷的蒙古部落,其中5位嫁科爾沁左翼蒙古,2位嫁巴林右旗,1位嫁喀喇沁蒙古,1位嫁翁牛特蒙古,3位嫁漠北喀爾喀蒙古。
科爾沁部是與清皇室關係最近的蒙古部落,公主出嫁之旗又主要是該部左翼中旗,即孝莊文皇后娘家之旗。以公主出嫁該旗,主要緣于世代結親、親上作親的習俗,所以嫁入該部的公主也較多。
巴林蒙古與清皇室的關係也較密近,清太宗皇太極之女淑慧公主為孝莊文皇后所生,順治五年(1648)嫁與巴林部右旗。康熙三十年(1691),清聖祖又將女兒榮憲公主嫁入淑慧公主所嫁的家族,姑祖母與侄孫女同旗同家族生活,與嫁科爾沁左翼中旗的情況類似。
喀喇沁、翁牛特部是康熙帝另外兩位公主出嫁之部,此舉似有「獎酬」之意。在察哈爾蒙古領主布林尼發動叛亂時,喀喇沁蒙古領主紮什不僅拒絕布林尼的策反,而且向康熙帝告密,並出兵平叛。翁牛特部的劄薩克郡王博和多娶皇家郡主,所生之子畢裏袞達賚襲劄薩克郡王,也積極出兵平叛。其後,康熙建木蘭圍場,大片土地主要是喀喇沁部與翁牛特部劃給清廷的。
康熙帝將其女端靜公主嫁與喀喇沁部領主紮什之子噶爾藏,將溫恪公主嫁與翁牛特部畢裏袞達賚之子蒼津,與這兩部的領主結為兒女親家,當是對他們的忠貞與支持的回報與獎勵。如果說康熙帝將女兒出嫁這兩部旨在監視他們,則不近情理,也不合常情。
另外,這兩部鄰接圍場與避暑山莊行宮,康熙帝每年於圍場舉行木蘭秋獮、駐避暑山莊期間,與女兒見面也較方便,《康熙起居注》、《清聖祖實錄》有不少相關記載,這當系康熙將女兒嫁與這兩部的又一層考慮。
再看嫁與漠北喀爾喀蒙古的三位公主。康熙帝之女恪靖公主,嫁喀爾喀土謝圖汗部領主之子敦多布多爾濟。恪靖公主出嫁後,一直沒有居住漠北土謝圖汗部,而是居於遠離漠北的漠南歸化城(起初居住在歸化城以南之清水河),直至去世,始終在漠南的公主府生活,而不在漠北本部。
康熙另一女純愨公主嫁與賽音諾顏部的策淩,策淩從小被康熙帝教養宮中,長大指為額駙,與公主生活在北京。策淩回歸漠北時,這位公主已死于京城,也從未到過漠北本部。
另一位和惠公主則是宮中養女,雍正帝把她指與土謝圖汗部的多爾濟色布騰,在京下嫁結婚,婚後一年多即死在京城,葬於北京東郊東直門外,她這一年多當主要在京居住。
可見,嫁與漠北的這幾位公主,皇帝或讓她們在北京生活,或在漠南居住,與乾隆以後皆居京的公主一樣,皇帝也沒有讓她們入居本部以監視蒙古王公之意。
有一樁婚事也許有這種可能,那就是入關前皇太極之女出嫁察哈爾部。察哈爾蒙古是蒙古大汗所在之部,清入關前的天聰年間,被後金政權聯合其他蒙古部落消滅,林丹汗死,其子額哲歸降後金。皇太極讓額哲仍領其殘部,安置在盛京附近的義州就近控制,又把二公主嫁與額哲,以示籠絡。
皇太極此舉是否有監視之意,不得而知;也許有這種可能,但只是推測,未必是事實。不過,清帝即使沒有這種用意,其客觀作用又並非不存在。察哈爾這一被清廷消滅的部落,倘若其蒙古王公不甘屈從而萌生反叛之念,也許會因皇家公主在側而不得不收斂或打消這種念頭。
總之,清廷出嫁蒙古的宗女,絕大多數與皇帝並不見面,還有一部分是滿蒙王公間自行結親,乾隆以後嫁與蒙古的公主也不入居蒙古,都不存在皇帝讓出嫁女監視蒙古之事。清入關後入居蒙古的公主,都是嫁入與清廷關係密近的部落。從史事及情理上分析,都看不出清帝有將公主、宗女等出嫁以監視蒙古王公的意圖。入關前嫁公主于察哈爾部是否有監視該部之意,尚不清楚,清帝即使有此意,也是極個別的特殊事例。(《中國社會科學報》,作者:杜家驥)
(本文由「歷史春秋網」授權「知史」轉載繁體字版,特此鳴謝。)
網站簡介:
歷史春秋網(www.lishichunqiu.com)成立於2010年6月,是一個以歷史為核心的文化資訊門戶網站,提供中國古代歷史、政治軍事、經濟文化、中醫養生、書畫藝術、古董收藏、宗教哲學等內容。致力於傳承國學經典,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
孝莊文皇后 在 Dd tai Youtube 的最佳解答
頤和園是清朝的皇家行宮和大型皇家園林,位於中國北京市海淀區西北,占地290公頃(合4400畝)。頤和園修建於清朝乾隆年間(原名清漪園)、重建於光緒年間,曾屬於清朝北京西郊三山五園之一。頤和園素以人工建築與自然山水巧妙結合的造園手法著稱於世,是中國園林藝術頂峰時期的代表。1998年,頤和園被評為世界文化遺產。頤和園以萬壽山和昆明湖為主,昆明湖占頤和園總面積的四分之三。除了湖山,還有殿堂景區、耕織圖景區。重要建築集中在萬壽山南北中軸線上。萬壽山分為前山、後山兩部分,前山自東向西有養雲軒、無盡意軒、介壽堂、排雲殿、清華軒、寶雲閣、共一樓、聽鸝館、畫中游等知名景觀。後山南北中軸線為規模宏大的漢藏風格寺廟殿宇,包括四大部洲、須彌靈境、香岩宗印之閣等等,周圍點綴以數座小型山間園林,有蘇州街、寅輝城關、花承閣、賅春園、繪芳堂等建築。昆明湖中有三座島嶼,分別名為南湖島、藻鑒堂島、治鏡閣島。昆明湖由一條西堤將大湖一分為二,光緒時建立圍牆,修築起了東堤。
頤和園的主要區域可包括六個部分,分別是殿堂景區(是帝後料理朝政和住宿所在)、萬壽山景區、昆明湖景區、耕織圖景區(獨特的農牧色彩)、長廊景區和中軸景區(起於前山雲輝玉宇牌樓,止於後山慈福慧因牌樓)。作為一座知名園林博物館,擁有豐富制式的園林建築和景觀營造手法,涵蓋了中國傳統名著中的亭台樓閣,軒榭台堂。
東宮門:為頤和園的正門。門前有兩隻銅獅,是清漪園遺物。宮門前的雲龍石階是圓明園安佑宮遺物。門額上「頤和園」三字為光緒帝御筆親賜。宮門前有大廣場,南北兩側為朝房,前有大影壁。
仁壽殿:在頤和園東宮門內,是慈禧太后、光緒帝夏天住在頤和園中臨朝聽政,接受恭賀,以及接見王公大臣和外國使節的地方,這裡也曾經是光緒皇帝頒詔實行變法維新的地方。始建於乾隆十五年(1750年)命名為勤政殿,意為不忘勤理政務。咸豐十年(1860年)遭到英法聯軍焚毀,光緒十二年(1886年)慈禧太后重建時,改為現名,意為施仁政者長壽之意,是頤和園聽政區的主要建築。殿為東向,面闊九間,單檐卷棚歇山頂,兩側有南北配殿,前有銅麒麟、壽星石,以及銅龍銅鳳的雕像,排列在仁壽殿外。是皇帝,皇后在舉行朝會大典時會點燃檀香。在中國古代龍就是皇帝的象徵,鳳就是皇后的象徵。按照慣例是龍在上,鳳在下,但是自慈禧太后掌權之後,就將龍,鳳的位置給顛倒變成鳳在上,龍在下,藉此來顯示出慈禧太后的權威。殿外懸掛著「大圓寶鏡」的匾額,意為當政者的智慧如同大圓寶鏡一樣,能夠洞察一切。殿內則是高懸著「壽協仁符」的金字匾額,意為仁與壽君子兼而有之。正殿內設置慈禧太后,光緒帝召見王公大臣時的寶座,寶座是用上等的紫檀木雕刻而成,椅背上刻有九條金龍,寶座的旁邊設有掌扇,鼎爐,鶴燈。東為仁壽門。殿北有水井「延年井」,殿後為巨大的獅子林假山,仿蘇州獅子林,堆山所用的劍石、石筍為圓明園正大光明殿後假山遺物。
玉瀾堂:在仁壽殿西,始建於乾隆十五年(1750年),咸豐十年(1860年),光緒十八年(1892年)重建,成為皇帝在頤和園中處理政務和居住的地方。正殿即玉瀾堂,堂名是取自晉代詩人陸機的詩句「玉泉甬微瀾」當中的「玉」和「瀾」二字合併而成。內設有御案寶座。原為一四通八達的穿牆殿,光緒皇帝曾經被慈禧太后囚禁於此,因此殿北的後門用磚牆砌死。前院東配殿名霞芬室,西配殿為藕香榭,兩殿的門內亦可見圈禁光緒帝的圍牆,是一處重要的歷史遺蹟。正殿地磚上原有坑窪洞痕,為光緒帝被囚禁時用手杖擊地發泄而成。玉瀾堂西側另有夕佳樓,樓西為鄰水過道,蜿蜒曲折,稱為「九道灣」。
宜芸館:在玉瀾堂北面,乾隆時是藏書之所,光緒年間改建為光緒皇帝的皇后隆裕的居所。院門為垂花門,稱宜芸門,門內側牆壁上有10塊石刻,是乾隆帝摹寫的名家法帖,原藏於惠山園內,重建時移此。正殿為宜芸館,東配房稱道存齋,西配房稱近西軒,均沿用乾隆時舊名。戊戌政變後,玉瀾堂與宜芸館之間的通道也被磚牆切斷。宜芸館北門有飛閣復道通至德和園戲台。
德和園大戲樓:頤和園中看戲的地方,原為乾隆時期的怡春堂。樓高21米,三層,結構與圓明園同樂園清音閣和避暑山莊清音閣相同(與紫禁城暢音閣不同的地方在於其外形是卷棚頂,且覆灰瓦),是清朝最大的戲樓之一,三層舞台間有天地井相通,南部有兩層的扮戲樓,北部為看戲用的頤樂殿。德和園之東為「東八所」(壽膳房、壽茶房、壽藥房)、養花廠和武備院等服務性院落,現被隔出頤和園,改為頤和安縵酒店。
樂壽堂:是慈禧太后在頤和園中居住的地方,始建於乾隆十五年(1750年),咸豐十年(1860年)遭到英法聯軍燒毀,光緒十三年(1887年)重建。門外有水木自親碼頭,有牌坊,是清宮中最早安裝電燈的地方之一。院子分為三路,中路樂壽堂為慈禧太后的居所,中部為起居空間,裡面設有用上等木材紫檀木雕刻而成的「御案寶座」後面放著十五折的玻璃屏風,兩側設有羽毛掌扇,羽毛掌扇不但裝飾精美,也可以顯示出慈禧太后的威儀。西間為寢宮,東間為更衣室。堂前陳列銅鹿、銅鶴、寶瓶,取「六合太平」諧音。寢宮內的文物有用珍珠、瑪瑙、翡翠製成的花籃,用金銀和各種寶石鑲嵌的四季花卉壁畫等。樂壽堂前有明代米萬鍾遺留的「青芝岫」巨石,院中栽培玉蘭、海棠、牡丹,取「玉堂富貴」之意。後院原有乾隆時期遺留之古玉蘭樹,2005年枯死移除。東跨院後半部稱「永壽堂」,為太監總管李蓮英住所。西跨院北部有假山,以及坐落於山上的扇面殿「揚仁風」。揚仁風院落西南角即長廊入口。
長廊:東起樂壽堂西院,西至石丈亭。長廊長達728米,共273間,其間點綴以留佳、寄瀾、秋水、清遙四座亭子,以及魚藻軒、對鷗舫兩座對稱的點景建築。長廊背山面水,平面呈展翅蝙蝠形狀(取福字諧音),不僅把各處景點有機地串聯起來,本身也是頤和園中一處最有名的景觀,長廊上有西遊記、三國演義、紅樓夢、西湖風景、二十四孝、中國古代詩歌和神話故事(如張敞畫眉、牛郎織女、張良納履等)、山水花鳥等圖畫,共計一萬七千餘幅。
排雲殿:在萬壽山前山中部的建築中軸線上,原址為大報恩延壽寺,1892年重修,是慈禧太后做壽時接受賀拜、舉行慶典的地方。「排雲」二字出自晉朝人郭璞「神仙排雲出,但見金銀台」的詩句。排雲殿正門為排雲門,門前有雲輝玉宇牌坊,兩側有十二屬相石。排雲門和二宮門之間有方形的蓮池,池上架金水橋,兩門內分別有紫霄、玉華、芳輝、雲錦四座配殿。排雲殿正殿為頤和園內等級最高的建築,建在九級漢白玉台基上,七間五進,重檐歇山頂,黃琉璃瓦,左右兩側有耳殿,各殿之間有復道相連,橫列共計二十一間。排雲殿之後為德輝殿,再後為高42米的石砌高台,沿台前八字樓梯「朝真磴」可向上通往佛香閣。排雲殿東為介壽堂,西為清華軒,清朝時均為命婦退居之所,現被頤和園作為別墅出租,不對遊人開放。介壽堂內有連理柏和紫玉蘭各一株,頗為名貴。
佛香閣:位於萬壽山前山正中位置,為鐵力木修建的八角形三層樓閣,高41米,上覆綠剪邊黃琉璃瓦,是頤和園內體量最大的建築。閣內供奉接引佛,每月朔望,慈禧太后在此燒香禮佛。佛香閣原為九層佛塔延壽塔,修築到第八層時乾隆帝下令拆毀,仿武昌黃鶴樓改建閣樓。
智慧海:位於萬壽山山巔,為無梁佛殿,全部為五色琉璃磚砌成,色彩絢麗,圖案精美,壁面嵌有1000多尊佛像。外牆下半部琉璃磚上的佛像頭部在文化大革命中被悉數鑿毀。殿內觀音像為乾隆時所造。殿前有琉璃牌坊,其上石額構成「眾香界」、「祗樹林」、「智慧海」、「吉祥雲」四句偈語。
萬壽山昆明湖碑:在排雲殿之東,碑上有乾隆御書「萬壽山昆明湖」六字,碑後是乾隆所撰《昆明湖記》,講述修建清漪園的理由。碑左右各有一座亭子,亭內有「轉輪藏」木塔,塔中有軸,推之使其轉動。此處仿杭州法雲寺藏經閣而建,不對遊客開放。
寶雲閣:在排雲殿之西。又稱「銅亭」。建於乾隆20年(1755年),高7.55米,重41.4萬斤,蟹青冷古銅色仿木結構,樑柱、椽瓦、斗拱、門窗、對聯全部用銅鑄成。門窗原被八國聯軍掠走,在1980年代由海外華人購得,捐給頤和園。
石舫:清晏舫,原名石舫。是一半入水的兩層石舫,長96米,上原有中式艙樓,1860年被焚,光緒重建時改為木製仿西洋大理石艙樓,並在石舫兩側加造明輪。石舫西北為小島,島上原有西所買賣街,兩岸仿揚州瘦西湖景色。
聽鸝館:在萬壽山前山西部。內有兩層戲樓一座,在修建德和園大戲樓前,這裡是慈禧太后聽戲的主要場所。館內古柏參天,館外有杏樹和翠竹。聽鸝館現為聽鸝館飯莊,經營仿清宮廷菜餚,內設貴壽廳、福壽廳、壽膳廳等十個餐廳。
畫中游:在萬壽山西部,依山而建,中為八角形兩層樓閣,東西為兩樓兩亭,東樓名「借秋」,西樓名「愛山」。各建築間有爬山遊廊和石洞相通,錯綜複雜,猶如迷宮。站在亭上四周環顧,有置身於畫中之感。
前山東部:有景福閣、自在莊、含新亭、養雲軒、意遲雲在、千峰彩翠、無盡意軒、寫秋軒、國花台等點景建築。無盡意軒和自在莊清朝為命婦退息之所。景福閣為慈禧太后觀賞雨景、月景之地。
前山西部:有邵窩殿、雲松巢、湖山真意、山色湖光共一樓、石丈亭等點景建築。邵窩殿之名取南北朝時宋朝邵康「安樂窩」典故,雲松巢取李白「吾將此地巢雲松」詩句,兩殿現均為頤和園工作人員休息處。
長廊西端,石丈亭北有一組院落,稱「西四廳」,戊戌變法失敗後,慈禧太后移居頤和園時將珍妃囚禁於此。西四廳西北有貝闕,又稱宿雲檐,乾隆時是清漪園的西門,上供關帝銀像。貝闕向北有並列的石橋兩座,東橋低平,西橋為拱橋。清漪園時期園牆從兩橋中間穿過,西橋在園外,東橋在園內。
後山
蘇州街:又稱買賣街。乾隆二十七年壬午(1762年),乾隆帝下江南,到蘇州遊歷唐代白居易修建的七里山塘,回京後在頤和園後湖仿照七里山塘的模樣修建了蘇州街。1860年被英法聯軍焚毀,光緒時期重建頤和園時未修復,1988年復建。
諧趣園:位於頤和園東北角。此園是乾隆於乾隆十六年(1751年——下江南時,看了無錫惠山腳下的寄暢園,仿其意而建,自然保有江南園林之美。諧趣園原名惠山園,1811年曾經改建並改為現名,為萬壽山東麓的園中園。這座園有「到門唯見水,入室盡疑舟」之美譽。園內水多橋多,最著名的橋是知魚橋。此橋橋身低平,貼近水面,能讓遊客觀賞魚群在水中來回穿行。橋坊上有乾隆皇帝命題的詩句。諧趣園的北部是正殿涵遠堂,此堂原為慈禧太后在此水池釣魚時休息之用,殿內裝飾精美雅緻,在頤和園里可說是上乘之作。另外,環繞水池的遊廊是一條景色多變的的遊覽路線,隨著每一轉折,必有新的景色出現在眼前。
四大部洲:位於後山中部中軸線上,仿照西藏扎囊縣的著名古寺桑耶寺,為漢藏風格的宗教建築群,居中為漢式建築香嚴宗印之閣,內供藥師、如來、阿彌陀三尊佛像,香嚴宗印之閣四周環繞藏式的四大部洲殿、八小部洲殿、日殿、月殿、四色塔。承德避暑山莊外八廟中的普寧寺布局與此相似。香嚴宗印之閣下原為須彌靈境殿,1860年被焚毀,未修復。須彌靈境殿前為松堂,是一座長方形廣場。
花承閣琉璃塔:位於後山東部,原為半圓形高台建築,1860年被焚毀,現存琉璃塔一座,太湖石及漢白玉浮雕海獸台基一座,以及柱礎、石階遺蹟。琉璃塔下部的佛像頭部被紅衛兵鑿除。
賅春園遺址:位於後山西部,為乾隆時修建的一處小型園林,園內最大建築為清可軒,是乾隆帝的書房,依崖而建,以石崖為其南牆。西隔桃花溝為丁香院,院南山崖上有香雲窟石洞,洞內有乾隆題詩和石座,洞西有十八羅漢摩崖石刻。賅春園1860年被焚毀,僅存園門一座,但台階、殿基和部分圍牆保存完好。
綺望軒遺址:位於後山西部山腳下,後湖旁。為乾隆時修建的一處小型園林,構造巧妙,地面隱蔽處有山洞,向下可直通湖邊石岸碼頭。
孝莊文皇后 在 Re: 孝莊文皇后- 精華區CHING 的美食出口停車場
※ 引述《yaffle (煩死人了)》之銘言:
: ※ 引述《NoMatterWhat (好久沒嘗到哭泣的滋味了)》之銘言:
: : 標題: Re: 孝莊文皇后
: : 時間: Mon Jun 12 18:54:34 2000
: : 大玉兒之名是杜撰的
: : 其本名為布木布泰(bumbutai)
: : 為蒙古科爾沁部博爾濟吉特氏(borjigit):
: 那她活了多久呢
: 是不是到了康熙前期還活著ㄚ
她死於康熙二十六年十二月,享年七十六歲(一六一三—一六八八)
莊吉發所著《清史隨筆》中,
第一篇〈一代皇后布木布泰〉就是在講她以及《一代皇后大玉兒》的謬誤之處,
不過這部片已經算是歷史片中滿不錯的了....^^
以下附上莊教授所著原文,若版主認為不適,可以砍掉....^^
史料和史學,關係密切,沒有史料,便沒有史學。史料有直接史料和間接史料
的分別,檔案是一種直接史料,歷史學家充分運用檔案,比較公私記載,作有系統
的排比、分析,使歷史的記載和客觀的事實,彼此符合,方可稱為信史。國立故宮
博物院現藏清代檔案,品類繁多,足資考證之用。雖然說歷史歸歷史,戲劇歸戲劇
,不過歷史戲劇和歷史教學如能相輔相成,就可以提高學習效果。但當歷史被改編
成戲劇時,往往加入太多杜撰虛構,偏離史實,與歷史教學背道而馳,對學習效果
產生了負面的影響,以歷史為題材改編電視劇時,固然要提高收視率,同時更要對
歷史事件進行考證,以免對觀眾造成誤導作用。
【五宮並建蒙古歸心】
明代蒙古科爾沁部,地處嫩江流域,在蒙古察哈爾的東北。清太祖努爾哈齊崛
起後,為了加強對科爾沁的聯盟,他本人及諸子多從科爾沁娶后納妃。當時蒙古的
經濟、文化等方面的發展,較高於滿州,因此,不論是努爾哈齊本人或皇太極諸貝
勒,都願意娶既貌美,又有一定文化素養的蒙古公主為后妃。明神宗萬曆四十二年
(一六一四)六月初十,科爾沁扎爾固齊貝勒莽古思送其女哲哲給努爾哈齊的第八
子即四貝勒皇太極為妻,哲哲芳齡十五歲。皇太極親迎至輝發部扈爾奇山城,大宴
成婚。天命十年(一六二五)二月,科爾沁貝勒寨桑之子吳克善台吉親送其二妹布
木布泰給皇太極為妻,皇太及親迎至瀋陽北岡,布木布泰芳齡十三歲。布木布泰將
至瀋陽,努爾哈齊率諸后妃貝勒等出迎十里,入城後,為皇太極和布木布泰舉行了
隆重的婚禮,可見努爾哈齊對這門親事的重視。
天命十年(一六二五)三月,努爾哈齊遷都瀋陽,改稱盛京。天命十一年(一
六二六)正月,努爾哈齊親率大軍十三萬進攻寧遠城,戰況激烈,被紅夷砲炸傷的
並非努爾哈齊。同年七月,努爾哈齊因病到清河溫泉治療。八月十一日,因背疽突
然惡化,崩於瀋陽東四十里的靉雞堡。中視公司徐斌揚先生所編《一代皇后大玉兒
》劇本說寧遠城守將袁崇煥的紅衣砲打中了奔馳中的努爾哈齊。由於砲彈的碎片都
嵌在努爾哈齊的背上,傷勢嚴重,所以收兵回師的行程極為緩慢,到達靉雞堡時,
不治身故。其實,從瀋陽行軍到寧遠城,大約只需九天的時間,劇中竟走了七個多
月,終於一眠長逝,真是令人費解。
滿州社會的舊俗,所有嫡子,不拘長幼,都有繼承汗位的權力。在努爾哈齊所
生的十六子之中,可稱為嫡子的,只有四位大福晉所生的八個兒子;即元妃佟佳氏
所生的長子褚英、次子代善;繼妃富察氏所生的五子莽古爾泰、十子德格類;中宮
皇后葉赫納喇氏所生的八子皇太極;大妃烏拉納喇氏所生的十二子阿濟格、十四子
多爾袞、十五子多鐸。長子褚英於萬曆四十三年(一六一五)八月因罪被處死。
努爾哈齊臨終前,並無立皇太極的遺訓,但因當時多爾袞年幼,代善寬厚,皇
太極智勇兼備,兵權在握。代善的兒子岳託、薩哈廉,努爾哈齊的姪兒濟爾哈朗,
莽古爾泰的同母弟德格類等人都是皇太極的心腹。薩哈廉母親的祖父布寨是皇太極
生母葉赫納喇氏的堂兄,屬於葉赫納喇族系的人,都支持皇太極,當代善向諸貝勒
提議推舉皇太極時,諸貝勒都欣然同意,皇太極遂繼承了汗位。《一代皇后大玉兒
》劇中將大妃烏拉納喇氏誤作「烏那拉大妃」,又說努爾哈齊生九子,除了多爾袞
與多鐸,其餘都是葉赫氏所生。倘若努爾哈齊只生九子,劇中又為何稱多爾袞為十
四叔呢?真是匪夷所思。
天聰是皇太極在位期間的第一個年號,天聰七年(一六三三),科爾沁貝勒寨
桑次妃等人到盛京皇宮朝見,備受皇太極的盛情款待。皇太極久聞布木布泰大姊即
次妃長女海蘭珠的溫文爾雅、端莊秀美,決定納為妃。天聰八年(一六三四)十月
,吳克善親送海蘭珠到盛京,皇太極設大宴迎娶,海蘭珠時年二十六歲。另外兩位
蒙古福晉是察哈爾林丹汗的妻子,林丹汗兵敗遁走,死於青海大草灘。天聰八年(
一六三四)八月,林丹汗竇土門福晉巴特瑪璪率領所部投奔皇太極,皇太極把她納
入宮中。天聰九年(一六三五)三月,林丹汗多羅大福晉娜木鐘率領部眾歸順皇太
極,皇太極也把她納入宮中。
滿洲舊俗,宮闈之中並無位號等級,只有大福晉和小福晉的分別。所謂福晉,
《清史稿‧后妃傳》說是「可敦」的轉音。其實,福晉的滿洲語是「」(fujin)
的音譯,是妻子或貴婦的意思,即漢語「夫人」的轉音。天聰十年(一六三六)四
月,皇太極改大金國號為大清,改元崇德,群臣上尊號為寬溫仁聖皇帝。崇德元年
(一六三六)七月初十日,皇太極在盛京崇政殿舉行冊立后妃大典。國立故宮博物
院珍藏舉世聞名的《滿文老檔》原檔,共四十大本其中原編日字檔,以高麗箋紙用
新滿文書寫,原檔中詳細記錄了冊封皇后的經過。根據原檔記錄,科爾沁貝勒莽古
思之女哲哲(jeje)被封為清寧宮中宮皇后。這是清代史上以正式大典冊立的第一
個皇后,卒後諡號孝端文皇后。科爾沁貝勒寨桑長女海蘭珠(hairanju)被封為東
宮宸妃,住在關雎宮,取《詩經》「關關雎鳩,在河之洲」之義。東宮宸妃賢慧秀
美,位居各妃之首,其地位僅次於中宮皇后,她就是清代史上的敏惠恭和元妃。海
蘭珠的妹妹布木布泰(bumbutai)被封為西宮永福宮莊妃。寨桑貝勒是中宮皇后的
兄弟,海蘭珠、布木布泰是寨桑的女兒,就是中宮皇后的親姪,姑姪三人嫁給了皇
太極,莊妃布木布泰就是清代史上赫赫有名的孝莊文皇后。林丹汗的妻子巴特瑪璪
(batma dzoo)被封為東宮衍慶宮淑妃,娜木鐘(namjung)被封為西宮麟趾宮貴
妃。以上五宮后妃,都是清一色的蒙古婦女,這就是史書上所說的崇德五宮。螽斯
嗣徽,壺化肅雍,正是所謂「一朝選在君王側,從此宮闈繫君德」。
崇德五宮后妃的冊封,就是滿蒙統治階層在政治、經濟、軍事上互相合作的具
體表現。滿蒙聯姻,目的在於爭取和鞏固滿蒙聯盟。科爾沁始終是皇太極最忠實的
一支盟軍。在皇太極的一后四妃中,有三位出自蒙古科爾沁部,而且處於貴寵的地
位。這五位蒙古族的后妃,婚後與皇太極一直很和諧,莊妃布木布泰端莊仁孝又謙
恭,並沒有婚外情。五宮並建,位號既明,等威漸辨,果然新附蒙古部眾無不踴躍
歡慶。現藏《滿文老檔》原檔,清楚地記載著崇德五宮后妃的芳名,文獻足徵,乾
隆年間從抄《滿文老檔》時,在重抄本崇德朝第二十冊中加貼滿文簽條,刪略其芳
名,改書父系氏族之名稱。例如莊妃的本名,原檔新滿文寫作「」,讀如
「bumbutai」,漢字譯作「布木布泰」,是根據滿文讀音譯出漢字。乾隆年間重抄
時,在布木布泰芳名上簽注改書「borjigit」(博爾濟吉特氏)字樣,從此五宮后
妃本名就被壓在這小小的素紙簽條下達二百多年之久。《一代皇后大玉兒》連續劇
中的宸妃海蘭,應作「海蘭珠」,可惜一字之差。劇中主角莊妃本名叫做布木布泰
,「大玉兒」一名,出自杜撰,於史無徵。布木布泰的姑媽哲哲於一六一四年嫁給
皇太極,一六二五年,布木布泰嫁給皇太極,先後相差十一年。劇中安排大玉兒隨
姑媽陪嫁而入清宮闈中,劇中端妃說大玉兒與多爾袞是青梅竹馬,早已心心相印,
而被皇太極橫刀奪愛。劇情偏離史實,錯得離譜。
【輔立幼主 皇父攝政】
關雎宮宸妃海蘭珠生前,寵冠五宮。崇德二年(一六三七)七月,宸妃生下了
皇八子,皇太極十分高興,就在大政殿頒佈了大赦令,把皇八子視為皇儲。遺憾的
是在次年正月,皇八子生後不足一年就患天花夭折了。崇德六年(一六四一)九月
,宸妃海蘭珠一病不起,與世長辭,皇太極悲不自勝。《一代皇后大玉兒》劇中敘
述宸妃海蘭懷孕後,四公主帶了松花江的四鰓鱸魚去探望宸妃,宸妃吃後身子不適
,當御醫趕去的時候,已保不住胎兒,只能硬把以成形的胎兒取了出來,宸妃差一
點連命都不保。宸妃被下毒而流產,純屬虛構,是不查《清史稿‧后妃列傳》之失
。
永福宮莊妃布木布泰,是崇德五宮后妃中最年輕的一位,她在天聰三年(一六
二九)生皇四女固倫雍穆格格,天聰六年(一六三二)生皇五女固倫淑慧格格,天
聰七年(一六三三)生皇七女固倫瑞獻格格。她們分別嫁給蒙古弼爾塔哈爾、色布
騰、鏗吉爾格等王公。《一代皇后大玉兒》劇中未安排幾位格格的角色,美中不足
。崇德三年,相當於西元一六三八年而不是一六三九。崇德三年正月三十日,莊妃
布木布泰誕育皇九子福臨,皇太極就是福臨的生父,中外史學界從來沒有任何人對
福臨的生父產生過懷疑。劇中敘述大玉兒對肚子裡的小生命充滿了喜悅,自己不但
快要初為人母,而且這是個銘心刻骨的愛情結晶,唯一可惜的是孩子的爸爸竟無法
知道,而且永遠無法知道。當多爾袞死後,大玉兒才告訴福臨說道:「身為皇上,
總要對人仁厚,任何事,人死了也該了了,何必再苦苦追究?何況你要知道,多爾
袞是你的生父!」劇中情節,懸疑荒誕,不合史實,不能從善意解釋歷史,給觀眾
帶來了誤導作用,也給滿蒙先人帶來了傷害。
崇德八年(一六四三)八月初九日夜亥刻九點至十一點,皇太極突然崩殂。《
清太宗實錄》記載說皇太極無疾端坐而崩,《東華錄》也說「上御崇政殿,回宮,
是夜亥刻,無疾坐南榻而崩,在為十七年,壽五十二。」黎東方教授著《細說清朝
》指出「他的死,有點蹊蹺。無疾兩字,見於清朝的官方文告。是誰謀害了他呢?
」李洵教授等主編《清代全史》進一步說明後世對皇太極之死是否是一種政治陰謀
的結果;另一種說法是認為皇太極是因得病而暴卒的,皇太極在松錦大戰前夕,就
已得到鼻出血之症,但此病早已痊癒,不當謂其猝死與鼻出血有關。據朝鮮《承政
院日記》記載,「八月初八日,皇帝迎婿設宴,世子及大君入參,終夕而罷。初九
日夜,皇帝暴崩。」《仁祖實錄》記載,「清人言於世子館所,以為皇帝病風眩,
願得竹瀝,且要見名醫。上命淺鍼醫柳達、藥醫朴頵等。」竹瀝是一種竹油,主要
功效為化痰去熱,止煩悶。對照朝鮮兩種記載,皇太極可能因患風眩病,因腦充血
而突然駕崩。《一代皇后大玉兒》劇中敘述皇太極因福臨不肯用膳,血氣衝上腦門
,鼻病又發作,血流如注,還想親手砍死福臨,太監潤福上前攔阻,回身反手切向
皇太極的後頸,因用力過了頭,皇太極倒了下去,頸脈停止了跳動,就這樣薨於熱
河行宮。福臨生於一六三八年,皇太極崩於一六四三年,福臨只是六歲。劇中敘述
皇太極帶了潤福及福臨到熱河行宮去養病,離他接天聰皇帝之位正好是第十六年,
福臨也已十二歲了。劇中所敘福臨十二歲,當在順治六年(一六四九),皇太極仍
健在,福臨仍未登基,令人不解。潤福一名,純屬杜撰,失手打死皇帝,更是千古
奇聞。
【輔立幼主 皇父攝政】
皇太極生有十一子,長子豪格,曾任戶部大臣,封肅親王,皇九子即福臨,其
餘諸子皆默默無聞。皇太極崩殂後,盛京朝廷爆發了一場黃為爭奪戰。李光濤先生
撰〈多爾袞擁立幼帝始末〉一文指出當時多爾袞擁有兩白旗、一正藍旗的力量,會
議中沒有多爾袞的發言,是不能決定的,豪隔音為沒有多爾袞的保證,所以不能不
退讓,代善因為沒有多爾袞的贊同,所以也不能堅持自己的意見。多爾袞同母兄阿
濟格原有爭立之意,但在這必須力帝子的局面下也就不得不放棄。多爾袞把握了這
個有利形勢,便完全消除了豪格繼承地位的可能性,一方面擁立六歲大的小皇帝福
臨,以滿足兩黃旗將領的願望,一方面以分掌其半的權力來誘致鄭親王濟爾哈朗的
合作,六歲的福臨便順理成章的被推上了寶座。
繼位的問題雖然解決,但諸貝勒多以立稚兒為非,稱並不朝,對盛京朝廷造成
了極度的不安。明思宗崇禎十七年,歲次甲申,順治元年(一六四四)三月,李自
成攻陷北京,給與滿州坐享漁人之利的機會。根據朝鮮實錄的記載,多爾袞率領大
軍進入北京城時,嚴禁殺掠,「都民燃香拱手,至有呼萬歲者,城中大小人員及宦
官七八千人,亦皆投帖來拜。」滿州入關,以睿親王多爾袞居首功,於是威權獨隆
,由叔父攝政王加封為皇叔攝政王,後來又晉封為皇父攝政王。這種稱號為歷代所
罕見,張煌言《奇零草》諷刺太后大婚,以為皇父字樣一定與孝莊太后下嫁多爾袞
有關,把皇父當作繼父。《清宮疑聞》作者小橫香室主人認為「孝莊皇后下嫁睿親
王,以國母之尊,竟以嫂嫁叔,不以為嫌,中國有史以來所未有也。」《清代通史
》作者蕭一山先生認為「滿州風俗,凡娶繼母、伯母、嬸母、兄嫂、弟婦、姪婦,
均不禁。多爾袞納豪格妃,即姪婦也;福臨奪董鄂妃,即弟婦也,孝莊后寧不能為
其子以紆尊降貴乎?」俾官野史傳說大學士范文程疏稱:「皇上既是王若父,今不
可使父母異居,宜諸王與皇太后同宮。」史臣乃書於策曰皇太后下嫁攝政王。順治
皇帝親自頒發恩詔說:「太后盛年寡居,春花秋月,悄然不怡。朕貴為天子,以天
下養,乃獨能養體,而不能養志,使聖母以喪偶之故,日在愁煩抑鬱之中,其何以
教天下之孝?皇叔攝政王現方鰥居,其身份容貌,皆為中國第一人,太后頗院紆尊
下嫁。朕仰體慈懷,敬謹遵行,一應典禮,著所司豫辦。」
所謂娶兄嫂弟婦均不禁云云,其實是一種轉房制度,但不能因此推論孝莊皇太
后必然下嫁多爾袞。同時代的朝鮮君臣和任職於欽天監的德國籍耶穌會士湯若望都
隻字未提及太后下嫁一事,孟森先生撰《太后下嫁考實》一文列舉史料後指出太后
下嫁出自文人聯想,並無史實根據。陳捷先教授撰〈多爾袞稱皇父攝政王研究〉一
文從滿洲舊俗及滿文涵義來看,皇父並非家庭中子對父輩的稱號。叔父攝政王,其
階高於親王一等,非以親以齒,皇父也是一種崇公的稱號。鄭天挺先生撰〈多爾袞
稱皇父攝政王之臆測〉一文指出多爾袞稱皇父攝政王實在是當時有功者最高的爵秩
,絕無其他不可告人的隱晦原因。李光濤先生認為皇父與太上皇三字相合,蓋因多
爾袞對福臨原以兒皇帝視之,故自稱皇父攝政王。多爾袞擁立六歲的兒皇帝,自己
居其實而不居其名,可以省很多少事。耶穌會士湯若望已指出「多爾袞(阿瑪王)
以那個娃娃皇帝的名義號令中國,他狂妄地自詡為皇帝和國家的父親。」所謂娃娃
皇帝,就是兒皇帝,所謂皇父,不僅是兒皇帝之父,而且也是國家之父,但不論是
皇父過國父,都不是家庭中子輩對父輩的倫常稱謂。客觀的歷史研究,必須抱著「
有幾分證據說幾分話,有七分證據不能說八分話」的態度,才可以使記載歷史盡可
能接近真實的歷史。民間雖有太后下嫁的傳說,但觀眾不能因為傳說新奇神秘而相
信它是歷史,甚至輾轉騰謗。宮禁森嚴,男女分際謹嚴,努爾哈齊繼妃富察氏曾因
夜訪代善而獲罪,同時使其子莽古爾泰從此喪失了繼承汗位的機會,同時使其子莽
古爾泰從此喪失了繼承汗位的機會,代善所領鑲紅旗也因此被奪,只領正紅旗。《
一代皇后大玉兒》劇中的多爾袞與莊妃情話綿綿,朝思暮想。多爾袞不分晝夜,隨
時出入后妃後宮,甚至另築香巢,微服幽會,實為滿州就俗所不許,莽古爾泰亦曾
當眾羞辱過皇太極。有一天的夜晚,多爾袞私入永福宮,福臨隨太監吳良輔悄悄到
了永福宮,戳破紙窗,往裡一瞧,「一幕活生生的春宮圖赫然映入眼簾。」劇本中
對多爾袞的穢亂宮廷,莊妃不甘寂寞,淫蕩無恥,渲染得淋漓盡致,歪曲歷史,有
失厚道。
福臨親政後,其施政方針,仍沿襲多爾袞政策,用人行政,多藉重漢人。在位
期間,行一條鞭法,革除橫徵,降低稅率,清理刑獄,嚴定治贓條例,治績頗有表
現。德人恩斯特‧斯托莫(Ernst Sturmer)著《通玄教師湯若望》一書引用德國
所藏文獻後指出福臨的性格說:「他的早熟程度不僅遠遠超過其實際年齡,而且超
過了同齡的孩子們。他很聰明、正直和善良,但秉性多愁善感。這個草原兒子的天
性酷愛狩獵,在皇家那野物豐富的獵場上,他能自如地挽弓射中飛奔的兔子。」《
一代皇后大玉兒》劇中的福臨毫無草原天性,董小宛非董鄂妃,劇中混為一人,穿
鑿附會,據《宮史》記載,內監吳良輔交通內外官員,作弊納賄,雖未窮究,福臨
亦非愛而不知其惡,究與明代縱容宦官不同。福臨好佛,也優遇耶穌會士,順治十
八年(一六六一)正月初七,崩於天花,並非出家為僧,民間傳說,不當遽爾輕信
。
在崇德五宮之中,永福宮莊妃扮演了最令人矚目的角色,她歷經三朝,輔立過
兩位幼主。皇太極在位期間,端莊賢孰,相夫教子。在順治朝稱為皇太后,由多爾
袞攝政,輔佐幼主,度過危機。在康熙朝稱為太皇太后,周旋於四大輔政權臣之間
。崩於康熙二十六年十二月,享年七十六歲(一六一三—一六八八),一生聰明機
智,善於運用謀略,在誅除權臣鰲拜、平定三藩之亂的過程中,充分表現出她知人
善任以及應付突發事件的卓越才能,對穩定清初政治局面有著重要的貢獻。
本書詳細資料:清史隨筆/莊吉發/台北:博揚文化/民85.09.15/初版一刷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twbbs.org)
◆ From: 139.175.167.26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