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怡很難打的 | 盧斯達 on Patreon】
於國外非一流大學任教的哲學教授,終日以陶傑和李怡為寫作題材,最近又說到李怡的文章抄襲某篇網絡文章。因為李怡一星期有幾篇文,我也不是每篇都有讀,但讀了幾年,其中一個觀察是李怡一向勤力在網絡吸收資訊,有時他會引用一些在社會賢達眼中不入流的網民的評論,有時則使用一些社會科學或政論界已視為常識的段子。如果是引用網民,他每次都是連對方的網名一齊引用,所以沒聽過網民控訴李怡盜竊他們的智慧。
至於《順勢而行,還是以理抗勢》一文為何沒有引用,可能有幾種可能:第一是李怡存心抄襲,想令讀者認為是他發明出這些思想;第二是他潛意識認為這些內容十分平常,便沒注明「從某大陸文章中看到」;第三是他有想過引用,但找不到可信的作者來源。不清楚。
跟李怡不算經常通訊,但有兩次在他家食飯,他稀鬆平常就說起一些評論角度,過兩天就看到他在文章中白開水一樣寫出。如果你經常被挑剔,你會知道這些粗支大葉的做法,會落人口實,我相信李怡並非不知道,但他只是太不在乎,他認為有質素的讀者稍為用神,都會知道他自化境中來,把事物混成一套自己的模樣,只是詮釋,而不是自誇發明了某些思想。當然用學術論文的標準去報章短專欄踢館也是可以的,李怡便十分嘲諷地自認抄了六十年的書。
我一直看到李怡處於另一個維度。有時我跟他談到政治圈或網絡上的碰瓷黨,在他看來都是小事,他從左派到民主派,再到今天,遇過的碰瓷黨一定更多,不管是組織性的群象,還是自己碰瓷求關注。然而李怡很難打的,問題是他儲下的關注,並不是一年兩年,而是幾十年。他的讀者不一定需要把他看成言必準確的神人,他也經常「自刮」的,承認自己是行動上的侏儒 (青政一役)、承認判斷會失準、承認意識形態可能保守,這大概並非他自嫌,而是繼承了魯迅自我鞭韃的傳統。
沒有下注釋,他就乾脆承認抄襲任人說。
等於以前也有人寫一本專書「修理陶傑」,但陶傑是很難倒台的。因為小節出問題,破不了他們的主旨;李怡的主旨其實只是思想自由、我手寫我心,只要讀者對此還賣帳,就是破不了的主旨。就算破了,我有時從李怡的眉梢眼角看到的,都是不在乎。八十幾歲了,他要是太過在乎外界的毀譽,早就從這長跑退出,專心享受黃金時代儲下的盛讚和江湖地位,但他不知為何仍在執意衝刺和受辱,像我們一樣。是為了錢嗎?是為了名嗎?這兩件事我相信他早就有了的。
然而正因為李怡難打,更要刀刀見骨。要打人,就找其痛處。如果是打工仔,就搞到你無工做;要是你有家人,就威脅家人;要是文人,就自然攻其無行盜竊,這是最有效打擊文人的,文人的資本就是信譽和往績。說到底李怡是否抄襲,並非於國外非一流大學任教的哲學教授最在乎的,李怡的問題是他坐擁一大票粉絲,卻堅持否定拜登、支持特朗普的外交/中國政策。事情看似是公事公非 (抄襲與否),但觸發點一定是政見恩怨。網絡上的左傾朋友見狼狗咬了一口,也紛紛一言兩語抽水,並不是追求甚麼正義,而是抒發對「侵粉頭頭」的怨念、不忿他們有一個平台天天唱反調,毒害黃絲大眾。擒賊先擒王,看到李怡被咬,其他人當然也感受到一樣的寒氣,不要問喪鐘為誰而鳴。被歸類為賊黨和黑五類,對很多年輕一代來說都不是第一次,對李怡就更不是第一次。
黃仁宇在《萬曆十五年》(曾經和現在也被某些歷史學人認為不入流) 裡面是這樣描述張居正死後,朝廷是如何起先靜默、然後一湧而上發起清算:
//「這種攻擊是經過深思熟慮,按照預定步驟進行的。整個方式可以稱為「去皮見骨」。攻擊者常常從一些小事開始,諸如一句經書的解釋,一種諧音的諷刺,一張不署名傳單的內容,一個考題的不當等等,有時也可以在奏章上提出一個冤案,參劾一個不知名小官的家庭瑣事,或者以論水利和研究馬尾巴發難引出本題。利用這些小事可以促使公眾注意,引起文官參加,假以時日,使小事積累而成大事,細微末節的局部問題轉化而成為整個道德問題。
在程序上講,發展中的步伐則須前後銜接,第一步沒有收到效果之前決不輕率採取第二步。而且出場交鋒的人物起先總是無名小卒,直到時機成熟才有大將出馬。這種方式,大凡久在政治圈子裏的人物,都已看透,他們可以從青萍之末,預測大風暴的來臨。」//
不想把事情視為「文人相輕」,因為李怡一方一向沒有輕其他人,不過單方面的文人相輕總是不能避免的。文人是道德性最低的其中一個人類物種,比較好的就專心寫自己的東西,批評也盡量停留在議程本身,而不會借著看似公共的議題挖人祖墳山地;如果窮極無聊又不願耕作,就會不斷 name calling 名人來引戰,將自己在某些領域的失意,歸咎於他人,追逐著別人的幻影。好吧我承認自己十幾歲的時候也免不了如此,但人會長大轉變成熟的,曾經激烈的性格也會變得 mellow,想不到幾十歲人都搞這些青年玩意。
孔子曰:「君子有三戒:少之時,血氣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壯也,血氣方剛,戒之在鬥;及其老也,血氣既衰,戒之在得。」於國外非一流大學任教的哲學教授大概是第三個階段,他看到李怡那篇文章,在大西洋的另一邊暗竊喜,大喊「噫!好!我中了!」然後又像孔乙己一般教周圍的人「回字有四個寫法」,他輕易就覺得自己贏了李怡,然後滿足了一秒,又見粉絲們護航,又更怒不可遏,繼續憤憤不平。
其中一個大師傅教我,遇上碰瓷黨的時候,你要想想自己是否願意跟他交換——換成跟他一樣的地位、狀態和身份,你就不會被碰瓷了,你想要嗎?肯定是不想的,然後又過幾年,你看著那些當初在路上一直吠你的人逐漸變得形鎖骨立、甩皮甩骨,也是不明白誰勝誰負的。最後你會感到僥倖,感恩自己雖然被吠,但還是人模人樣的。被怎樣吠的都是人,蒼蠅怎樣用力都是蒼蠅,「文壇」實在是非常的殘酷。
patreon https://www.patreon.com/lewisdada
孔乙己主旨 在 盧斯達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李怡很難打的 | 盧斯達 on Patreon】
於國外非一流大學任教的哲學教授,終日以陶傑和李怡為寫作題材,最近又說到李怡的文章抄襲某篇網絡文章。因為李怡一星期有幾篇文,我也不是每篇都有讀,但讀了幾年,其中一個觀察是李怡一向勤力在網絡吸收資訊,有時他會引用一些在社會賢達眼中不入流的網民的評論,有時則使用一些社會科學或政論界已視為常識的段子。如果是引用網民,他每次都是連對方的網名一齊引用,所以沒聽過網民控訴李怡盜竊他們的智慧。
至於《順勢而行,還是以理抗勢》一文為何沒有引用,可能有幾種可能:第一是李怡存心抄襲,想令讀者認為是他發明出這些思想;第二是他潛意識認為這些內容十分平常,便沒注明「從某大陸文章中看到」;第三是他有想過引用,但找不到可信的作者來源。不清楚。
跟李怡不算經常通訊,但有兩次在他家食飯,他稀鬆平常就說起一些評論角度,過兩天就看到他在文章中白開水一樣寫出。如果你經常被挑剔,你會知道這些粗支大葉的做法,會落人口實,我相信李怡並非不知道,但他只是太不在乎,他認為有質素的讀者稍為用神,都會知道他自化境中來,把事物混成一套自己的模樣,只是詮釋,而不是自誇發明了某些思想。當然用學術論文的標準去報章短專欄踢館也是可以的,李怡便十分嘲諷地自認抄了六十年的書。
我一直看到李怡處於另一個維度。有時我跟他談到政治圈或網絡上的碰瓷黨,在他看來都是小事,他從左派到民主派,再到今天,遇過的碰瓷黨一定更多,不管是組織性的群象,還是自己碰瓷求關注。然而李怡很難打的,問題是他儲下的關注,並不是一年兩年,而是幾十年。他的讀者不一定需要把他看成言必準確的神人,他也經常「自刮」的,承認自己是行動上的侏儒 (青政一役)、承認判斷會失準、承認意識形態可能保守,這大概並非他自嫌,而是繼承了魯迅自我鞭韃的傳統。
沒有下注釋,他就乾脆承認抄襲任人說。
等於以前也有人寫一本專書「修理陶傑」,但陶傑是很難倒台的。因為小節出問題,破不了他們的主旨;李怡的主旨其實只是思想自由、我手寫我心,只要讀者對此還賣帳,就是破不了的主旨。就算破了,我有時從李怡的眉梢眼角看到的,都是不在乎。八十幾歲了,他要是太過在乎外界的毀譽,早就從這長跑退出,專心享受黃金時代儲下的盛讚和江湖地位,但他不知為何仍在執意衝刺和受辱,像我們一樣。是為了錢嗎?是為了名嗎?這兩件事我相信他早就有了的。
然而正因為李怡難打,更要刀刀見骨。要打人,就找其痛處。如果是打工仔,就搞到你無工做;要是你有家人,就威脅家人;要是文人,就自然攻其無行盜竊,這是最有效打擊文人的,文人的資本就是信譽和往績。說到底李怡是否抄襲,並非於國外非一流大學任教的哲學教授最在乎的,李怡的問題是他坐擁一大票粉絲,卻堅持否定拜登、支持特朗普的外交/中國政策。事情看似是公事公非 (抄襲與否),但觸發點一定是政見恩怨。網絡上的左傾朋友見狼狗咬了一口,也紛紛一言兩語抽水,並不是追求甚麼正義,而是抒發對「侵粉頭頭」的怨念、不忿他們有一個平台天天唱反調,毒害黃絲大眾。擒賊先擒王,看到李怡被咬,其他人當然也感受到一樣的寒氣,不要問喪鐘為誰而鳴。被歸類為賊黨和黑五類,對很多年輕一代來說都不是第一次,對李怡就更不是第一次。
黃仁宇在《萬曆十五年》(曾經和現在也被某些歷史學人認為不入流) 裡面是這樣描述張居正死後,朝廷是如何起先靜默、然後一湧而上發起清算:
//「這種攻擊是經過深思熟慮,按照預定步驟進行的。整個方式可以稱為「去皮見骨」。攻擊者常常從一些小事開始,諸如一句經書的解釋,一種諧音的諷刺,一張不署名傳單的內容,一個考題的不當等等,有時也可以在奏章上提出一個冤案,參劾一個不知名小官的家庭瑣事,或者以論水利和研究馬尾巴發難引出本題。利用這些小事可以促使公眾注意,引起文官參加,假以時日,使小事積累而成大事,細微末節的局部問題轉化而成為整個道德問題。
在程序上講,發展中的步伐則須前後銜接,第一步沒有收到效果之前決不輕率採取第二步。而且出場交鋒的人物起先總是無名小卒,直到時機成熟才有大將出馬。這種方式,大凡久在政治圈子裏的人物,都已看透,他們可以從青萍之末,預測大風暴的來臨。」//
不想把事情視為「文人相輕」,因為李怡一方一向沒有輕其他人,不過單方面的文人相輕總是不能避免的。文人是道德性最低的其中一個人類物種,比較好的就專心寫自己的東西,批評也盡量停留在議程本身,而不會借著看似公共的議題挖人祖墳山地;如果窮極無聊又不願耕作,就會不斷 name calling 名人來引戰,將自己在某些領域的失意,歸咎於他人,追逐著別人的幻影。好吧我承認自己十幾歲的時候也免不了如此,但人會長大轉變成熟的,曾經激烈的性格也會變得 mellow,想不到幾十歲人都搞這些青年玩意。
孔子曰:「君子有三戒:少之時,血氣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壯也,血氣方剛,戒之在鬥;及其老也,血氣既衰,戒之在得。」於國外非一流大學任教的哲學教授大概是第三個階段,他看到李怡那篇文章,在大西洋的另一邊暗竊喜,大喊「噫!好!我中了!」然後又像孔乙己一般教周圍的人「回字有四個寫法」,他輕易就覺得自己贏了李怡,然後滿足了一秒,又見粉絲們護航,又更怒不可遏,繼續憤憤不平。
其中一個大師傅教我,遇上碰瓷黨的時候,你要想想自己是否願意跟他交換——換成跟他一樣的地位、狀態和身份,你就不會被碰瓷了,你想要嗎?肯定是不想的,然後又過幾年,你看著那些當初在路上一直吠你的人逐漸變得形鎖骨立、甩皮甩骨,也是不明白誰勝誰負的。最後你會感到僥倖,感恩自己雖然被吠,但還是人模人樣的。被怎樣吠的都是人,蒼蠅怎樣用力都是蒼蠅,「文壇」實在是非常的殘酷。
patreon https://www.patreon.com/lewisdada
孔乙己主旨 在 無待堂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李怡很難打的 | 盧斯達 on Patreon】
於國外非一流大學任教的哲學教授,終日以陶傑和李怡為寫作題材,最近又說到李怡的文章抄襲某篇網絡文章。因為李怡一星期有幾篇文,我也不是每篇都有讀,但讀了幾年,其中一個觀察是李怡一向勤力在網絡吸收資訊,有時他會引用一些在社會賢達眼中不入流的網民的評論,有時則使用一些社會科學或政論界已視為常識的段子。如果是引用網民,他每次都是連對方的網名一齊引用,所以沒聽過網民控訴李怡盜竊他們的智慧。
至於《順勢而行,還是以理抗勢》一文為何沒有引用,可能有幾種可能:第一是李怡存心抄襲,想令讀者認為是他發明出這些思想;第二是他潛意識認為這些內容十分平常,便沒注明「從某大陸文章中看到」;第三是他有想過引用,但找不到可信的作者來源。不清楚。
跟李怡不算經常通訊,但有兩次在他家食飯,他稀鬆平常就說起一些評論角度,過兩天就看到他在文章中白開水一樣寫出。如果你經常被挑剔,你會知道這些粗支大葉的做法,會落人口實,我相信李怡並非不知道,但他只是太不在乎,他認為有質素的讀者稍為用神,都會知道他自化境中來,把事物混成一套自己的模樣,只是詮釋,而不是自誇發明了某些思想。當然用學術論文的標準去報章短專欄踢館也是可以的,李怡便十分嘲諷地自認抄了六十年的書。
我一直看到李怡處於另一個維度。有時我跟他談到政治圈或網絡上的碰瓷黨,在他看來都是小事,他從左派到民主派,再到今天,遇過的碰瓷黨一定更多,不管是組織性的群象,還是自己碰瓷求關注。然而李怡很難打的,問題是他儲下的關注,並不是一年兩年,而是幾十年。他的讀者不一定需要把他看成言必準確的神人,他也經常「自刮」的,承認自己是行動上的侏儒 (青政一役)、承認判斷會失準、承認意識形態可能保守,這大概並非他自嫌,而是繼承了魯迅自我鞭韃的傳統。
沒有下注釋,他就乾脆承認抄襲任人說。
等於以前也有人寫一本專書「修理陶傑」,但陶傑是很難倒台的。因為小節出問題,破不了他們的主旨;李怡的主旨其實只是思想自由、我手寫我心,只要讀者對此還賣帳,就是破不了的主旨。就算破了,我有時從李怡的眉梢眼角看到的,都是不在乎。八十幾歲了,他要是太過在乎外界的毀譽,早就從這長跑退出,專心享受黃金時代儲下的盛讚和江湖地位,但他不知為何仍在執意衝刺和受辱,像我們一樣。是為了錢嗎?是為了名嗎?這兩件事我相信他早就有了的。
然而正因為李怡難打,更要刀刀見骨。要打人,就找其痛處。如果是打工仔,就搞到你無工做;要是你有家人,就威脅家人;要是文人,就自然攻其無行盜竊,這是最有效打擊文人的,文人的資本就是信譽和往績。說到底李怡是否抄襲,並非於國外非一流大學任教的哲學教授最在乎的,李怡的問題是他坐擁一大票粉絲,卻堅持否定拜登、支持特朗普的外交/中國政策。事情看似是公事公非 (抄襲與否),但觸發點一定是政見恩怨。網絡上的左傾朋友見狼狗咬了一口,也紛紛一言兩語抽水,並不是追求甚麼正義,而是抒發對「侵粉頭頭」的怨念、不忿他們有一個平台天天唱反調,毒害黃絲大眾。擒賊先擒王,看到李怡被咬,其他人當然也感受到一樣的寒氣,不要問喪鐘為誰而鳴。被歸類為賊黨和黑五類,對很多年輕一代來說都不是第一次,對李怡就更不是第一次。
黃仁宇在《萬曆十五年》(曾經和現在也被某些歷史學人認為不入流) 裡面是這樣描述張居正死後,朝廷是如何起先靜默、然後一湧而上發起清算:
//「這種攻擊是經過深思熟慮,按照預定步驟進行的。整個方式可以稱為「去皮見骨」。攻擊者常常從一些小事開始,諸如一句經書的解釋,一種諧音的諷刺,一張不署名傳單的內容,一個考題的不當等等,有時也可以在奏章上提出一個冤案,參劾一個不知名小官的家庭瑣事,或者以論水利和研究馬尾巴發難引出本題。利用這些小事可以促使公眾注意,引起文官參加,假以時日,使小事積累而成大事,細微末節的局部問題轉化而成為整個道德問題。
在程序上講,發展中的步伐則須前後銜接,第一步沒有收到效果之前決不輕率採取第二步。而且出場交鋒的人物起先總是無名小卒,直到時機成熟才有大將出馬。這種方式,大凡久在政治圈子裏的人物,都已看透,他們可以從青萍之末,預測大風暴的來臨。」//
不想把事情視為「文人相輕」,因為李怡一方一向沒有輕其他人,不過單方面的文人相輕總是不能避免的。文人是道德性最低的其中一個人類物種,比較好的就專心寫自己的東西,批評也盡量停留在議程本身,而不會借著看似公共的議題挖人祖墳山地;如果窮極無聊又不願耕作,就會不斷 name calling 名人來引戰,將自己在某些領域的失意,歸咎於他人,追逐著別人的幻影。好吧我承認自己十幾歲的時候也免不了如此,但人會長大轉變成熟的,曾經激烈的性格也會變得 mellow,想不到幾十歲人都搞這些青年玩意。
孔子曰:「君子有三戒:少之時,血氣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壯也,血氣方剛,戒之在鬥;及其老也,血氣既衰,戒之在得。」於國外非一流大學任教的哲學教授大概是第三個階段,他看到李怡那篇文章,在大西洋的另一邊暗竊喜,大喊「噫!好!我中了!」然後又像孔乙己一般教周圍的人「回字有四個寫法」,他輕易就覺得自己贏了李怡,然後滿足了一秒,又見粉絲們護航,又更怒不可遏,繼續憤憤不平。
其中一個大師傅教我,遇上碰瓷黨的時候,你要想想自己是否願意跟他交換——換成跟他一樣的地位、狀態和身份,你就不會被碰瓷了,你想要嗎?肯定是不想的,然後又過幾年,你看著那些當初在路上一直吠你的人逐漸變得形鎖骨立、甩皮甩骨,也是不明白誰勝誰負的。最後你會感到僥倖,感恩自己雖然被吠,但還是人模人樣的。被怎樣吠的都是人,蒼蠅怎樣用力都是蒼蠅,「文壇」實在是非常的殘酷。
patreon https://www.patreon.com/lewisdad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