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常重要的整理
【 💬 事件越快,心,則慢 】-- #談台大潑酸事件
面對媒體亂象,除了一味接受,我們如何更聰明的思考?
而新聞報導除了「裸體加屍體、醜聞加緋聞」,還有沒有更好的報導選擇?
這次,讓圖文不符跟大家認真一下,從潑酸事件,來談 #媒體傳播自律的問題--
【 💭 這次的潑酸事件,是如何傳播到閱聽人的眼前呢❓ 】
🚩 #不安的言論
事件一開始是從PTT上開始流傳,因學生在宿舍內聽到窗外的爭執聲與尖叫聲後感到不安,便在批踢踢發文討論。
討論串中,有網友提供了現場的照片,被許多網友認為過於血腥,看了很不舒服後撤下。但由於圖片太過可怕,網路傳播快速,案件很快地傳開。
🚩 #媒體的跟進
事件發生後,許多新聞媒體在第一時間抄文,在事件未明朗的狀況下進行報導。
報導中出現了許多臆測性的字眼,並嘗試描寫案件現場,包括:
① 對於潑灑液體的猜測:包括硫酸、王水
② 與過往其他案件連結:清大王水案件
③ 描寫犯案情節:包括犯案工具、犯案流程、攜帶武器等
④ 提供疑似凶器的製造方式:王水調配比例、酸性腐蝕程度
⑤ 擅自人肉搜索,推測犯案動機:提出兇嫌行兇前的po文
🚩 #聳動的標籤
為了吸引大眾點閱,在事件尚在調查階段時,新聞就多以「台大」「校園」「學生」「潑酸」「命案」「殺人案」「王水」「情殺」等刻意且武斷的標籤作為標題,更有甚者將兇手自殘的現場狀況直接當作標題。
除了引導大眾更多的聯想,也造成許多家長、學生的不安,引起社會大眾對校園安全的恐慌。
🚩 #大肆的曝光
由於命案現場圖片散布,加上媒體關鍵字大量重複的曝光,新聞在社群上不斷轉載擴散,引發更多人的好奇。
→ 在 2017/10/20 晚間,只要搜尋「台大」,google 關鍵字就會出現「硫酸」與「潑酸」。
→ 而新聞中的關鍵字,也在 google 熱門關鍵字前 15 名中佔了 5 個席次。
( https://imgur.com/wNILDNL )
--
【 💭 事件所帶來的思考:不當的報導傳散,將導致什麼問題❓ 】
🚩 #新聞情節的渲染
過往研究指出,新聞媒體基於「新聞性」的考量,會將受害者的激烈情緒反應作為提高收視率的工具,於是追逐受害者成為了新聞報導的「黃金定律」。
然而,這些報導卻會嚴重影響觀者的情緒,如果觀看的版本中的受害者出現情緒化反應,觀者也會覺得問題比較嚴重,甚至更容易覺得自己也可能會遭遇相同的事件,進而引起恐慌。
除此之外,過度描述案件細節也會產生感染效應(contagion effect)或模仿效應(copy cat effect),可能引發更多類似事件的發生。
🚩 #推測性的報導
推測性的報導,除了無益於讓民眾理解事件,不適當的聯想更會模糊事件焦點,並可能造成事件當事人的二度傷害、或引發不必要的恐慌。
→ 此外,媒體之間有不同的猜測內容,也會混淆民眾認知,造成多重的資訊落差。
--
【 💬 為了避免以上狀況,國外採取了什麼樣的媒體自律方式呢❓ 】
🚩 #以德國慕尼黑槍擊案(2016)為例:
媒體沒有 24 小時疲勞轟炸,只選擇整點時作即時新聞重點;
也有媒體暫停晚間節目,以特別時段更新即時消息。
新聞台並邀請相關人士上節目,宣導民眾應注意的事項,呼籲民眾不散佈不實消息、與警方合作等。
報導的語氣則完全冷靜、陳述事實,鏡頭避免血腥、令人不安的畫面,為求讓民眾安心。
🚩 #以美國發生的高中生假報案遭槍擊事件(2017)為例:
有少數媒體在公布未成年男孩的照片、姓名、學校等個資後,遭到另外一家媒體的譴責!
該媒體發布新聞譴責這樣的報導是在受害者家屬的傷口上灑鹽。透過媒體之間正面的比較與彼此牽制,也可以達到他律的效果。
🚩 #其他案例:
此外,也有許多國家積極地以組織的方式協助規範報導受害者時的原則,例如:
美國專業新聞記者協會,有在新聞倫理中放入減少傷害(minimizing harm)與問責(accountability),同情(compassion)與易感性(sensitivity),顯示新聞倫理領也域感受到採訪過程中可能造成的傷害。(1996 年新增)
荷蘭的記者協會倫理守則也提到, 不應該報導受害者與家屬的痛苦,或將犯罪所造成的傷害展示出來。
瑞典媒體聯合委員會的新聞倫理守則,則要求記者要盡可能的體恤犯罪或災難受害者,尤其要公開其姓名或照片時要特別注意。
--
【 💬 既然有這麼多的規範,為什麼還是有這麼多的媒體亂象呢❓原因是-- 】
事實上,過去記者在寫新聞時,還或多或少會堅持原則,強調忠於事實、表達清楚、平衡報導、保護受害者等等。
但是快速的網路世界,改變了新聞傳播的環境,「即時」變成了新聞的最高準則!
在快速產出新聞的要求下,自然無法對事實做過多的查證,導致許多猜測性的報導產生。
同時,資訊過載的網路現象,也會讓不聳動的報導乏人問津,為了短時間的點閱率與流量,報導就逐漸傾向娛樂化、戲劇化,大量出現聳動的標題、吸睛的圖片。
--
【 想讓媒體環境變更好,你可以這麼做☝️ 】
如果,你也希望能改善媒體環境的話,那可以試試看這些事情:
💡 不聽信、分享尚未求證的新聞
💡 不隨意網路上散佈個人猜測言論與現場照片
💡 如有第一手現場照片或資料,請提供給警方、或相關單位
💡 避免跟隨媒體貼標籤造成二次傷害
或是,在所有你認為不合適的新聞下面貼上這張圖。
讓我們一起保持理性,不渲染、不誇大,
用律人律己的態度,分享媒體自律原則,一同打造良好媒體環境吧👍
--
📖 參考資料:
媒體觀察基金會
http://mediawatch.org.tw/news/4722
中華民國衛星廣播電視事業商業同業公會新聞自律執行綱要
http://www.ncc.gov.tw/chine…/…/11090/2713_21612_130517_1.pdf
當媒體過度報導兇殘細節 是否間接成了害人兇手?
https://www.peopo.org/news/255485
媒體有責勿使社會恐慌:台灣媒體觀察教育基金會、媒體改造學社對「台北捷運隨機殺人事件」聲明
http://mediawatch.org.tw/news/4722
中華民國新聞自律公約
http://www.cts.com.tw/about/cts/pdf/新聞自律公約.pdf
「你以為我們愛下這種聳動標嗎?」點閱率,早已成了新聞記者們的恐慌病https://buzzorange.com/2015/09/02/new-media/
「即時新聞」成癮 台灣媒體慢性自殺(上)
https://theinitium.com/artic…/20151015-taiwan-InstantNews01/
「沒什麼比理解作惡的人更難了」,家庭、媒體和同儕壓力都可能是原因:隨機殺人的犯罪心理學觀察(中)https://www.thenewslens.com/article/21126
新聞記者採訪報導受害者應面對的新聞倫理:多元觀點的論證(新聞學研究 http://www.museum.nccu.edu.tw/word/140512013.pdf)
從慕尼黑 OEZ 槍擊看自律德國:沒有嗜血媒體,也沒有消費事件的個人秀
https://womany.net/read/article/11263
一個美國高中生之死──美國媒體與台灣媒體的「新聞」處理 https://crossing.cw.com.tw/blogTopic.action?id=505&nid=8028
阿孝上課:新聞學
https://sites.google.com/site/jour328/Home/xin-wen-lun-li
一個媒體工作者的告白:不想要嗜血的媒體,就別當嗜血的讀者 https://www.thenewslens.com/article/34929
同時也有3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19萬的網紅3Q陳柏惟,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自從紓困案開始慢慢釋出後,我的服務處排隊要諮詢紓困的電話、人龍,可能比前陣子排口罩還要多,大家都很關心。對於嚴重特殊傳染性肺炎紓困振興預算案,各部會有很多的紓困方案,但同時也收到民眾反映、向辦公室陳情,「太多太複雜、資訊不流通、不夠快、不夠明確、電話忙線,或是地方說還沒有正式明確的規定」等。 我認為...
「媒體傳播自律的問題」的推薦目錄:
- 關於媒體傳播自律的問題 在 木容世家——李紹榕醫師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 關於媒體傳播自律的問題 在 簡報.簡單報 EasyPresentation Studio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 關於媒體傳播自律的問題 在 海苔熊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 關於媒體傳播自律的問題 在 3Q陳柏惟 Youtube 的最佳解答
- 關於媒體傳播自律的問題 在 黃國昌 Youtube 的最讚貼文
- 關於媒體傳播自律的問題 在 劉櫂豪 Youtube 的最佳貼文
- 關於媒體傳播自律的問題 在 來談#媒體傳播自律的問題-- 【 這次的潑酸事件 - Facebook 的評價
- 關於媒體傳播自律的問題 在 究竟是什麼病?醫生說檢查沒問題淺談廣泛性焦慮症(自律神經 ... 的評價
- 關於媒體傳播自律的問題 在 從YouTuber 看自媒體的崛起、影響以及責任 的評價
媒體傳播自律的問題 在 簡報.簡單報 EasyPresentation Studio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如果,你也希望能改善媒體環境的話,那可以試試看這些事情:
💡不聽信、分享尚未求證的新聞
💡不隨意網路上散佈個人猜測言論與現場照片
💡如有第一手現場照片或資料,請提供給警方、或相關單位
💡避免跟隨媒體貼標籤造成二次傷害
或是,在所有你認為不合適的新聞下面貼上這張圖。
讓我們一起保持理性,不渲染、不誇大,
用律人律己的態度,分享媒體自律原則,一同打造良好媒體環境吧👍
【 💬 事件越快,心,則慢 】-- #談台大潑酸事件
面對媒體亂象,除了一味接受,我們如何更聰明的思考?
而新聞報導除了「裸體加屍體、醜聞加緋聞」,還有沒有更好的報導選擇?
這次,讓圖文不符跟大家認真一下,從潑酸事件,來談 #媒體傳播自律的問題--
【 💭 這次的潑酸事件,是如何傳播到閱聽人的眼前呢❓ 】
🚩 #不安的言論
事件一開始是從PTT上開始流傳,因學生在宿舍內聽到窗外的爭執聲與尖叫聲後感到不安,便在批踢踢發文討論。
討論串中,有網友提供了現場的照片,被許多網友認為過於血腥,看了很不舒服後撤下。但由於圖片太過可怕,網路傳播快速,案件很快地傳開。
🚩 #媒體的跟進
事件發生後,許多新聞媒體在第一時間抄文,在事件未明朗的狀況下進行報導。
報導中出現了許多臆測性的字眼,並嘗試描寫案件現場,包括:
① 對於潑灑液體的猜測:包括硫酸、王水
② 與過往其他案件連結:清大王水案件
③ 描寫犯案情節:包括犯案工具、犯案流程、攜帶武器等
④ 提供疑似凶器的製造方式:王水調配比例、酸性腐蝕程度
⑤ 擅自人肉搜索,推測犯案動機:提出兇嫌行兇前的po文
🚩 #聳動的標籤
為了吸引大眾點閱,在事件尚在調查階段時,新聞就多以「台大」「校園」「學生」「潑酸」「命案」「殺人案」「王水」「情殺」等刻意且武斷的標籤作為標題,更有甚者將兇手自殘的現場狀況直接當作標題。
除了引導大眾更多的聯想,也造成許多家長、學生的不安,引起社會大眾對校園安全的恐慌。
🚩 #大肆的曝光
由於命案現場圖片散布,加上媒體關鍵字大量重複的曝光,新聞在社群上不斷轉載擴散,引發更多人的好奇。
→ 在 2017/10/20 晚間,只要搜尋「台大」,google 關鍵字就會出現「硫酸」與「潑酸」。
→ 而新聞中的關鍵字,也在 google 熱門關鍵字前 15 名中佔了 5 個席次。
( https://imgur.com/wNILDNL )
--
【 💭 事件所帶來的思考:不當的報導傳散,將導致什麼問題❓ 】
🚩 #新聞情節的渲染
過往研究指出,新聞媒體基於「新聞性」的考量,會將受害者的激烈情緒反應作為提高收視率的工具,於是追逐受害者成為了新聞報導的「黃金定律」。
然而,這些報導卻會嚴重影響觀者的情緒,如果觀看的版本中的受害者出現情緒化反應,觀者也會覺得問題比較嚴重,甚至更容易覺得自己也可能會遭遇相同的事件,進而引起恐慌。
除此之外,過度描述案件細節也會產生感染效應(contagion effect)或模仿效應(copy cat effect),可能引發更多類似事件的發生。
🚩 #推測性的報導
推測性的報導,除了無益於讓民眾理解事件,不適當的聯想更會模糊事件焦點,並可能造成事件當事人的二度傷害、或引發不必要的恐慌。
→ 此外,媒體之間有不同的猜測內容,也會混淆民眾認知,造成多重的資訊落差。
--
【 💬 為了避免以上狀況,國外採取了什麼樣的媒體自律方式呢❓ 】
🚩 #以德國慕尼黑槍擊案(2016)為例:
媒體沒有 24 小時疲勞轟炸,只選擇整點時作即時新聞重點;
也有媒體暫停晚間節目,以特別時段更新即時消息。
新聞台並邀請相關人士上節目,宣導民眾應注意的事項,呼籲民眾不散佈不實消息、與警方合作等。
報導的語氣則完全冷靜、陳述事實,鏡頭避免血腥、令人不安的畫面,為求讓民眾安心。
🚩 #以美國發生的高中生假報案遭槍擊事件(2017)為例:
有少數媒體在公布未成年男孩的照片、姓名、學校等個資後,遭到另外一家媒體的譴責!
該媒體發布新聞譴責這樣的報導是在受害者家屬的傷口上灑鹽。透過媒體之間正面的比較與彼此牽制,也可以達到他律的效果。
🚩 #其他案例:
此外,也有許多國家積極地以組織的方式協助規範報導受害者時的原則,例如:
美國專業新聞記者協會,有在新聞倫理中放入減少傷害(minimizing harm)與問責(accountability),同情(compassion)與易感性(sensitivity),顯示新聞倫理領也域感受到採訪過程中可能造成的傷害。(1996 年新增)
荷蘭的記者協會倫理守則也提到, 不應該報導受害者與家屬的痛苦,或將犯罪所造成的傷害展示出來。
瑞典媒體聯合委員會的新聞倫理守則,則要求記者要盡可能的體恤犯罪或災難受害者,尤其要公開其姓名或照片時要特別注意。
--
【 💬 既然有這麼多的規範,為什麼還是有這麼多的媒體亂象呢❓原因是-- 】
事實上,過去記者在寫新聞時,還或多或少會堅持原則,強調忠於事實、表達清楚、平衡報導、保護受害者等等。
但是快速的網路世界,改變了新聞傳播的環境,「即時」變成了新聞的最高準則!
在快速產出新聞的要求下,自然無法對事實做過多的查證,導致許多猜測性的報導產生。
同時,資訊過載的網路現象,也會讓不聳動的報導乏人問津,為了短時間的點閱率與流量,報導就逐漸傾向娛樂化、戲劇化,大量出現聳動的標題、吸睛的圖片。
--
【 想讓媒體環境變更好,你可以這麼做☝️ 】
如果,你也希望能改善媒體環境的話,那可以試試看這些事情:
💡 不聽信、分享尚未求證的新聞
💡 不隨意網路上散佈個人猜測言論與現場照片
💡 如有第一手現場照片或資料,請提供給警方、或相關單位
💡 避免跟隨媒體貼標籤造成二次傷害
或是,在所有你認為不合適的新聞下面貼上這張圖。
讓我們一起保持理性,不渲染、不誇大,
用律人律己的態度,分享媒體自律原則,一同打造良好媒體環境吧👍
--
📖 參考資料:
媒體觀察基金會
http://mediawatch.org.tw/news/4722
中華民國衛星廣播電視事業商業同業公會新聞自律執行綱要
http://www.ncc.gov.tw/chine…/…/11090/2713_21612_130517_1.pdf
當媒體過度報導兇殘細節 是否間接成了害人兇手?
https://www.peopo.org/news/255485
媒體有責勿使社會恐慌:台灣媒體觀察教育基金會、媒體改造學社對「台北捷運隨機殺人事件」聲明
http://mediawatch.org.tw/news/4722
中華民國新聞自律公約
http://www.cts.com.tw/about/cts/pdf/新聞自律公約.pdf
「你以為我們愛下這種聳動標嗎?」點閱率,早已成了新聞記者們的恐慌病https://buzzorange.com/2015/09/02/new-media/
「即時新聞」成癮 台灣媒體慢性自殺(上)
https://theinitium.com/artic…/20151015-taiwan-InstantNews01/
「沒什麼比理解作惡的人更難了」,家庭、媒體和同儕壓力都可能是原因:隨機殺人的犯罪心理學觀察(中)https://www.thenewslens.com/article/21126
新聞記者採訪報導受害者應面對的新聞倫理:多元觀點的論證(新聞學研究 http://www.museum.nccu.edu.tw/word/140512013.pdf)
從慕尼黑 OEZ 槍擊看自律德國:沒有嗜血媒體,也沒有消費事件的個人秀
https://womany.net/read/article/11263
一個美國高中生之死──美國媒體與台灣媒體的「新聞」處理 https://crossing.cw.com.tw/blogTopic.action?id=505&nid=8028
阿孝上課:新聞學
https://sites.google.com/site/jour328/Home/xin-wen-lun-li
一個媒體工作者的告白:不想要嗜血的媒體,就別當嗜血的讀者 https://www.thenewslens.com/article/34929
媒體傳播自律的問題 在 海苔熊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早上起來看到朋友傳系上的新聞,
覺得很難過⋯⋯無法想像自己如果在現場會受到多大的創傷。
這應該是最貼近我想法的貼文了。
我們都不是當事人,都不了解他們經歷了哪些,請停止傳遞這些畫面、不要再去臆測,轉過身,去珍惜你身邊真正重要的人。
【 💬 事件越快,心,則慢 】-- #談台大潑酸事件
面對媒體亂象,除了一味接受,我們如何更聰明的思考?
而新聞報導除了「裸體加屍體、醜聞加緋聞」,還有沒有更好的報導選擇?
這次,讓圖文不符跟大家認真一下,從潑酸事件,來談 #媒體傳播自律的問題--
【 💭 這次的潑酸事件,是如何傳播到閱聽人的眼前呢❓ 】
🚩 #不安的言論
事件一開始是從PTT上開始流傳,因學生在宿舍內聽到窗外的爭執聲與尖叫聲後感到不安,便在批踢踢發文討論。
討論串中,有網友提供了現場的照片,被許多網友認為過於血腥,看了很不舒服後撤下。但由於圖片太過可怕,網路傳播快速,案件很快地傳開。
🚩 #媒體的跟進
事件發生後,許多新聞媒體在第一時間抄文,在事件未明朗的狀況下進行報導。
報導中出現了許多臆測性的字眼,並嘗試描寫案件現場,包括:
① 對於潑灑液體的猜測:包括硫酸、王水
② 與過往其他案件連結:清大王水案件
③ 描寫犯案情節:包括犯案工具、犯案流程、攜帶武器等
④ 提供疑似凶器的製造方式:王水調配比例、酸性腐蝕程度
⑤ 擅自人肉搜索,推測犯案動機:提出兇嫌行兇前的po文
🚩 #聳動的標籤
為了吸引大眾點閱,在事件尚在調查階段時,新聞就多以「台大」「校園」「學生」「潑酸」「命案」「殺人案」「王水」「情殺」等刻意且武斷的標籤作為標題,更有甚者將兇手自殘的現場狀況直接當作標題。
除了引導大眾更多的聯想,也造成許多家長、學生的不安,引起社會大眾對校園安全的恐慌。
🚩 #大肆的曝光
由於命案現場圖片散布,加上媒體關鍵字大量重複的曝光,新聞在社群上不斷轉載擴散,引發更多人的好奇。
→ 在 2017/10/20 晚間,只要搜尋「台大」,google 關鍵字就會出現「硫酸」與「潑酸」。
→ 而新聞中的關鍵字,也在 google 熱門關鍵字前 15 名中佔了 5 個席次。
( https://imgur.com/wNILDNL )
--
【 💭 事件所帶來的思考:不當的報導傳散,將導致什麼問題❓ 】
🚩 #新聞情節的渲染
過往研究指出,新聞媒體基於「新聞性」的考量,會將受害者的激烈情緒反應作為提高收視率的工具,於是追逐受害者成為了新聞報導的「黃金定律」。
然而,這些報導卻會嚴重影響觀者的情緒,如果觀看的版本中的受害者出現情緒化反應,觀者也會覺得問題比較嚴重,甚至更容易覺得自己也可能會遭遇相同的事件,進而引起恐慌。
除此之外,過度描述案件細節也會產生感染效應(contagion effect)或模仿效應(copy cat effect),可能引發更多類似事件的發生。
🚩 #推測性的報導
推測性的報導,除了無益於讓民眾理解事件,不適當的聯想更會模糊事件焦點,並可能造成事件當事人的二度傷害、或引發不必要的恐慌。
→ 此外,媒體之間有不同的猜測內容,也會混淆民眾認知,造成多重的資訊落差。
--
【 💬 為了避免以上狀況,國外採取了什麼樣的媒體自律方式呢❓ 】
🚩 #以德國慕尼黑槍擊案(2016)為例:
媒體沒有 24 小時疲勞轟炸,只選擇整點時作即時新聞重點;
也有媒體暫停晚間節目,以特別時段更新即時消息。
新聞台並邀請相關人士上節目,宣導民眾應注意的事項,呼籲民眾不散佈不實消息、與警方合作等。
報導的語氣則完全冷靜、陳述事實,鏡頭避免血腥、令人不安的畫面,為求讓民眾安心。
🚩 #以美國發生的高中生假報案遭槍擊事件(2017)為例:
有少數媒體在公布未成年男孩的照片、姓名、學校等個資後,遭到另外一家媒體的譴責!
該媒體發布新聞譴責這樣的報導是在受害者家屬的傷口上灑鹽。透過媒體之間正面的比較與彼此牽制,也可以達到他律的效果。
🚩 #其他案例:
此外,也有許多國家積極地以組織的方式協助規範報導受害者時的原則,例如:
美國專業新聞記者協會,有在新聞倫理中放入減少傷害(minimizing harm)與問責(accountability),同情(compassion)與易感性(sensitivity),顯示新聞倫理領也域感受到採訪過程中可能造成的傷害。(1996 年新增)
荷蘭的記者協會倫理守則也提到, 不應該報導受害者與家屬的痛苦,或將犯罪所造成的傷害展示出來。
瑞典媒體聯合委員會的新聞倫理守則,則要求記者要盡可能的體恤犯罪或災難受害者,尤其要公開其姓名或照片時要特別注意。
--
【 💬 既然有這麼多的規範,為什麼還是有這麼多的媒體亂象呢❓原因是-- 】
事實上,過去記者在寫新聞時,還或多或少會堅持原則,強調忠於事實、表達清楚、平衡報導、保護受害者等等。
但是快速的網路世界,改變了新聞傳播的環境,「即時」變成了新聞的最高準則!
在快速產出新聞的要求下,自然無法對事實做過多的查證,導致許多猜測性的報導產生。
同時,資訊過載的網路現象,也會讓不聳動的報導乏人問津,為了短時間的點閱率與流量,報導就逐漸傾向娛樂化、戲劇化,大量出現聳動的標題、吸睛的圖片。
--
【 想讓媒體環境變更好,你可以這麼做☝️ 】
如果,你也希望能改善媒體環境的話,那可以試試看這些事情:
💡 不聽信、分享尚未求證的新聞
💡 不隨意網路上散佈個人猜測言論與現場照片
💡 如有第一手現場照片或資料,請提供給警方、或相關單位
💡 避免跟隨媒體貼標籤造成二次傷害
或是,在所有你認為不合適的新聞下面貼上這張圖。
讓我們一起保持理性,不渲染、不誇大,
用律人律己的態度,分享媒體自律原則,一同打造良好媒體環境吧👍
--
📖 參考資料:
媒體觀察基金會
http://mediawatch.org.tw/news/4722
中華民國衛星廣播電視事業商業同業公會新聞自律執行綱要
http://www.ncc.gov.tw/chine…/…/11090/2713_21612_130517_1.pdf
當媒體過度報導兇殘細節 是否間接成了害人兇手?
https://www.peopo.org/news/255485
媒體有責勿使社會恐慌:台灣媒體觀察教育基金會、媒體改造學社對「台北捷運隨機殺人事件」聲明
http://mediawatch.org.tw/news/4722
中華民國新聞自律公約
http://www.cts.com.tw/about/cts/pdf/新聞自律公約.pdf
「你以為我們愛下這種聳動標嗎?」點閱率,早已成了新聞記者們的恐慌病https://buzzorange.com/2015/09/02/new-media/
「即時新聞」成癮 台灣媒體慢性自殺(上)
https://theinitium.com/artic…/20151015-taiwan-InstantNews01/
「沒什麼比理解作惡的人更難了」,家庭、媒體和同儕壓力都可能是原因:隨機殺人的犯罪心理學觀察(中)https://www.thenewslens.com/article/21126
新聞記者採訪報導受害者應面對的新聞倫理:多元觀點的論證(新聞學研究 http://www.museum.nccu.edu.tw/word/140512013.pdf)
從慕尼黑 OEZ 槍擊看自律德國:沒有嗜血媒體,也沒有消費事件的個人秀
https://womany.net/read/article/11263
一個美國高中生之死──美國媒體與台灣媒體的「新聞」處理 https://crossing.cw.com.tw/blogTopic.action?id=505&nid=8028
阿孝上課:新聞學
https://sites.google.com/site/jour328/Home/xin-wen-lun-li
一個媒體工作者的告白:不想要嗜血的媒體,就別當嗜血的讀者 https://www.thenewslens.com/article/34929
媒體傳播自律的問題 在 3Q陳柏惟 Youtube 的最佳解答
自從紓困案開始慢慢釋出後,我的服務處排隊要諮詢紓困的電話、人龍,可能比前陣子排口罩還要多,大家都很關心。對於嚴重特殊傳染性肺炎紓困振興預算案,各部會有很多的紓困方案,但同時也收到民眾反映、向辦公室陳情,「太多太複雜、資訊不流通、不夠快、不夠明確、電話忙線,或是地方說還沒有正式明確的規定」等。
我認為除了中央和地方兩邊的訊息要對得上、資料要一致之外,我們還需要便捷、有效率、足夠親切的線上資源來協助民眾。
【單一窗口】
盡量讓民眾一個窗口就能解決所有疑惑,朝整合跨部會的單一諮詢窗口。
【增加網站便利性】
衛福部 1957 福利諮詢的網頁,有提供包括社會保險、勞工相關、各類福利等等多項資訊,但目前並沒有放上這波紓困的資料,這樣其實滿可惜的。
【提供最佳方案建議】
我們看到政府很多部會網站都建置了「防疫、紓困、振興」專區,提供懶人包、Q&A、圖卡等,就是希望讓民眾可以快速從網路上找到自己需要的訊息,這部分當然要肯定政府的努力。但我們從使用者的角度出發,希望可以找到符合自身需求的「最佳方案」。是不是可以嘗試建置「微型的一條龍服務」,幫民眾整合他們需要的方案、提供解答,就像電信門市幫你算最優惠的方案一樣,協助民眾判斷跨部會、多方案的申請,對他們最有利的選擇。
疫情除了經濟需要紓困,我們的心靈也需要紓困。
台灣經歷過很多災難,也有很多救災經驗,不過這次的武漢肺炎與過去的災難型態有點不一樣。地震、森林大火,我們稱為「天災」,恐攻、重大刑案等,我們稱做「人為災難」。
而有種災難叫做「 生物災難 」(biological disaster)。
生物災難特性是持續的時間長、影響久,也不知道什麼時候開始與結束,好像看不到終點,因此越來越焦慮。當我們在救援時,災難也還在持續發生,災難會給社會巨大的損失、破壞原本的運作,對人的身心靈產生重大負面影響。且生物災難是慢性的,涵蓋的層面更大,而台灣過去的確只有面對 SARS 的經驗。
【心理急救】
經歷過921、八八風災的臺灣,都曾讓「災難精神醫學」這個議題被拿出來討論。但無論921或是重大風災,都與這次我們所面對「不知何時才會結束」、「一邊救災一邊發生災害」的武漢肺炎,就是我們所謂的「生物災難」不一樣,生物災難沒有明確的結束時間點。
所以我們對於一般災難的治療模式,已累積了相當的經驗,但用在目前的狀況,可能就不一定適合。就我們目前治療的模式,有參考也有要調整的地方。WHO 和美國精神醫學會都強調「心理急救」(Psychological First Aid)的概念,其原則是準備、觀察、傾聽、聯繫。
助人者在受到訓練後,就得對(災害)受難者提供實質的幫助,而不是直接的治療。這個協助是什麼?不外乎有資訊給予(現在狀況如何?我們安全嗎?你的家屬的狀況?)、陪伴支持(傾聽需求或鼓勵)、資源連結(針對需求提供實質協助,例如:金錢紓困、生活需求),重點在於:藉由即時的伸出援手來緩解焦慮。
【脆弱群體辨識】
我們要辨識在災難下,暴露程度不同的「受災族群」,包括患者、被隔離者、防疫人員、其親友與接觸訊息疲轟炸者。另外,本身有精神疾病、曾經有創傷、受虐等經驗、自己或家人有成癮問題、社經地位不利等族群,更容易受到影響。因此,助人者如何具備「敏感度」,將資源的分配,優先投放給這些群體,並給予特別的關懷,這是在資源有限的情況下,應該先聚焦的地方。
舉例來說,對這次執行敦睦艦隊任務的海軍官兵、或是第一線醫事人員、空服人員,一些遭受創傷性打擊的案例,需要給予主動的關懷、有效鼓勵和支持。特別需要注意,他們有可能被獵巫、排擠或被歧視。
越戰催生了美國對創傷後壓力症候群(PTSD),希望政府可以派遣專業人力處理,結合衛福部和民間的資源,主動提供各類復原所需的支持,包括個人諮商、支持性團體等,應該要開始準備。比如可使用社區的組織與能量,像是社區的頭人、社區的活動、講座座談會,減少社會的驚惶,和群體間的排擠拉扯。想辦法讓每一個人能夠主動關心、聯繫、提供資源,甚至生意方面的支持。希望短期之內提供心理急救;中期則使其能不受歧視地回到崗位上與恢復正常生活。當社區發現有確診病患或疑似案例,大家總不免開始標記甚至是污名畫當事人,造成人與人之間的疏離,也讓對於當事人是二度傷害。因此希望我們可以有所作為,來建立韌性的社區。
【假消息傷害心理健康】
另外, 就NCC所提供的數據,截至 4 月 20 日的統計資料,「於指揮中心通知廣電媒體澄清錯假訊息並說明改正作法,協助轉請廣電媒體回應、加強自律」這項業務總次數目前是「1 次」,看起來台灣都沒有什麼假訊息,但真的是這樣嗎?
目前訊息的傳播不僅只有有電視媒體,「自媒體」是另一大宗。比如: LINE、臉書、youtube、Google、PTT 等社群平台,未來期望對於自媒體、傳統的媒體都盡可能減少假訊息的傳遞狀況。目前社會人心惶惶,我希望假訊息,不要成為社區心理健康的「防疫破口」!
【自主健康管理的醫療工作者給薪疑義】
日前接獲陳情,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在 2 月 26 日發函,主旨寫道「符合自主健康管理條件之工作人員,暫勿前往機關上班」,這些人員包括:「申請赴港澳獲准者」、「通報個案但已檢驗陰性且符合解隔離條件者」、「社區監測通報採檢個案」、「自國際旅遊疫情建議等級第一級及第二級國家返國者」。但是,因為在這期間出國,而返國後需要隔離採檢,尊重這份公文沒有去機構上班的人,雇主認定不屬於他們的責任,因此不給付薪資。但在 3 月 19 日,衛福部說 26 日公文中的「暫勿」文字,只是「建議」,因此人員在管理期間適用的假別和薪資,應該由院所自訂請假規範。
在這段期間因為遵守 2 月 26 日指揮中心公文的「暫勿」規定而沒有去上班的醫療工作人員,因為 3 月 19 日的公文認定為「建議」,這些受影響的醫療工作人員,他們的假別算是事假、病假、還是防疫隔離假?導致他在這段期間因自主健康管理所請的假,有的並沒有被給付薪資。一樣是配合政府政策,正常工作的醫事人員,可以有機會得到相關的獎勵,但自主健康管理,依規定沒有入院上班的人員,卻被變相扣薪,我主張應該讓這類醫事人員能回復權益,讓乖乖遵守規定的醫療人員不要被變相懲罰。蘇貞昌院長也對此表示肯定,團隊也會持續關注。
在此謝謝為疫情拼命努力的所有單位人員,也向受疫情影響的民眾們,說聲辛苦了。或許沒辦法一次到位,但我們會持續努力、持續發聲,持續修正與服務,一起迎接更好的明天。
#3Q陳柏惟 #中二立委 #台灣基進
===============================
◆ 訂閱3Q的Youtube → https://www.youtube.com/c/3QChen
◆ 追蹤3Q的FB → https://www.facebook.com/3Q.PehUi/
◆ 追蹤3Q的IG → wondachen
◆ 追蹤3Q的噗浪 → wondachen
◆ 追蹤3Q的推特 → https://twitter.com/wondafrog
===============================
◆ 台灣基進官網 → https://statebuilding.tw/
◆ 訂閱台灣基進官方Youtube → https://pros.is/L8GNN
◆ 追蹤台灣基進官方臉書 → https://www.facebook.com/Statebuilding.tw/
◆ 捐款支持台灣基進 → https://statebuilding.tw/#support
媒體傳播自律的問題 在 黃國昌 Youtube 的最讚貼文
1. NCC在今天提供給立法院的業務報告裡表示,媒體須強化自律及內控機制,NCC詹婷怡主委也坦承目前媒體自律情形「已經失靈、甚至失控」。
然而,我進一步詢問:詹主委任內對新聞電視台所進行的評鑑是否曾有不通過的情形?答案是「沒有一家沒通過」。請問NCC,當初到底如何進行評鑑?
此外,《衛星廣播電視法》明定,對媒體報導不實進行裁罰金額最高可達200萬元。然而,NCC裁罰案件皆採最低罰則20萬元,對媒體集團根本不痛不癢,請問NCC,如此可笑的裁罰金額,是在縱容財團嗎?
2. 2016年NCC新任主委及委員的人事同意權審查上,每一個被提名人都贊同反媒體壟斷要立法。詹婷怡更曾甚至承諾在第9屆第3會期前提出草案,但今天在委員會上質詢時,根本連承諾的時間都忘了。2017年NCC公告草案,延宕兩年才將草案送到行政院審查。
我詢問2017年及2019年NCC分別提出的版本差在哪?NCC主委卻不斷迴避問題。事實上,兩版本根本相差無幾,最大的差別在於:新版草案在媒金分離的處理上,NCC留了一個大漏洞,拿掉了回溯條款,背棄自己當初承諾。
3. 在我上週五公開批評詹婷怡後,NCC在昨天發布了新聞稿指出草案遭行政院退回,而詹婷宜卻到現在都沒有掌握被退回的原因,離譜至極。行政院長蘇貞昌在2013年擔任民進黨黨主席時,曾針對反媒體壟斷立法表示:「三讀通過才是真改革」。兩大黨也都曾對全體國人做過一定要立法的承諾。我要求NCC一週內查明草案遭退回的實際原因,一定有人需要對這件事負起責任。
附註:
2019-3-17 現在是輪流在又踢皮球、又踢假球、把大家當笨蛋嗎?
https://ppt.cc/fDqokx
2019-3-15 能拖就拖、能混就混:請NCC主委知所進退
https://ppt.cc/fotfDx
2018-5-21 交通委員會:審查國家通訊傳播委員會委員人事案
https://ppt.cc/fCibMx
2017-03-16 交通委員會:詹婷怡主委承諾 法案於本會期送立院審查
https://ppt.cc/fay5ax
2016-06-01 交通委員會:審查國家通訊傳播委員會委員人事案
https://ppt.cc/fp7vOx
媒體傳播自律的問題 在 劉櫂豪 Youtube 的最佳貼文
1.要求儘速啟動花東鐵路全面雙軌化 配合期程購置車廂及人員訓練
2.航空城開發關乎國安及民眾權益 應辦理全區聽證
3.要求從制度面改善通訊傳播城鄉差距問題
4.非動力船舶的停泊管理 要求航港局積極協調研議
5.要求觀光局重新啟動 綠島小琉球低碳觀光島計畫
6.期許NCC促進媒體自律 避免媒體霸凌
7.兩岸海運直航辦法有違母法之虞 要求航港局審慎評估
8.要求釋照權利金專款專用 解決偏鄉離島數位落差
媒體傳播自律的問題 在 究竟是什麼病?醫生說檢查沒問題淺談廣泛性焦慮症(自律神經 ... 的美食出口停車場
醫生說檢查沒問題淺談廣泛性焦慮症(自律神經失調)/影音http://www.ccsn0405.com/2021/09/blog-post_781.html. ... 金魚不是魚-媒體傳播站. ... <看更多>
媒體傳播自律的問題 在 從YouTuber 看自媒體的崛起、影響以及責任 的美食出口停車場
自媒體是指私人化、平民化、普泛化、自主化的傳播者,以現代化、電子 ... 問題、心理與行動落差等問題,比如說上一輩的人剛好在經濟起飛的年代,生活. ... <看更多>
媒體傳播自律的問題 在 來談#媒體傳播自律的問題-- 【 這次的潑酸事件 - Facebook 的美食出口停車場
討論串中,有網友提供了現場的照片,被許多網友認為過於血腥,看了很不舒服後撤下。但由於圖片太過可怕,網路傳播快速,案件很快地傳開。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