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常看書
【2020年5、6月份回顧】
.
2020年轉眼過了一半,整體來說買書太多,讀完太少,寫文紀錄的更少......在被生活和工作雙重夾殺之際,先記下一些清單。
.
📖跨海連線讀書抗疫會
(感謝各家出版社努力製作中文電子書,對海外學子超級友善!)
.
☑ 西敏思,《甜與權力:糖──改變世界體系運轉的關鍵樞紐》,大牌文化,2020.01
☑ 廖瞇,《滌這個不正常的人》,遠流出版,2020.05
☑ 鄭麗榕,《文明的野獸:從圓山動物園解讀近代臺灣動物文化史》,遠足文化,2020.05
☑ 高俊宏,《橫斷記:臺灣山林戰爭、帝國與影像》,遠足文化,2017.10
☑ 蔣闊宇,《全島總罷工:殖民地臺灣工運史》,前衛,2020.05
.
大致延續台灣史相關的閱讀軸線,由於朋友身在美、加,前幾天也討論了最近如火如荼的「BLM」運動。身在當地的他們,反思了美國和加拿大產出的論述和造成的影響,聽起來十分有意思。
.
6月份即將要讀的書是:
[電子書]陳玉箴,《台灣菜 的文化史:食物消費中的國家體現》,聯經,2020.06
[電子書]梅爾清,《躁動的亡魂:太平天國戰爭的暴力、失序與死亡》,衛城,2020.06
.
📖2020年05月、06月讀完的書:
☑ 黃秋芳,《鍾肇政的台灣塑像》,時報,2000.12
☑ 江佩津,《卸殼:給母親的道歉信》,大塊文化,2020.02
☑ 少女老王,《比鬼故事更可怕的是你我身邊的故事》,圓神,2020.04
☑ 劉冠吟,《女子力不是溫柔,是戰鬥:再簡單的小日子,也需要挺身前進!》,大好書屋,2020.05
☑ 陳又津,《我媽的寶就是我:一個女兒寫下對母親的驕傲愛意》,悅知,2020.05
☑ 成英姝,《再放浪一點》,鏡文學,2020.06
☑ 徐至宏,《大海的一天》,大塊文化,2020.06
.
手邊正在讀的書是:
陳栢青,《尖叫連線》,寶瓶文化,2020.06
.
#影音
☑《五月三十五日【庚子版】》,線上演出。
.
☑ 鄭芬芬導演,鄭芬芬、洪茲盈編劇,《做工的人》,HBO
.
☑《假孔子之名》紀錄片線上看(中文版)
http://cn.watch.inthenameofconfuciusmovie.com/
.
☑ 是枝裕和,《奇跡》,2011
☑ 今泉力哉,《愛がなんだ》,2019
.
☑福永壯志,《阿伊努之森》(Ainu Mosir,2020)(台北電影節)
#講座
2020年夏季閱讀講座──集結,千禧世代作家:新世代作家圖像
☑6月06日 新二代作家的臺灣人種學,主講:陳又津,與談:謝欣芩
☑6月13日 詩、抵抗與網路世代詩人的社會參與,主講:羅毓嘉,與談:李癸雲
.
配圖是十餘年前蘭嶼的海。
姝麗意思 在 對我說髒話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突然懂了陳奕迅》
請你在Spotify或Apple music找出一張陳奕迅的專輯,一邊聽歌,一邊聽我追憶一段班爛霉綠的陳年往事,《反正是我》、《黑白灰》、〈富士山下〉……歲月如歌,音樂串流,旋律漫如流水將我們蕩回21世紀的第一個十年:九一一恐怖攻擊、伊拉克戰爭、阿富汗戰爭、南亞海嘯、金融海嘯……外面的世界翻騰洶湧,唯獨我們,星沉海底於電腦MSN對話框裡,CD放入光碟機,戴上耳機,安安靜靜地聽著歌。
柴米油鹽醬醋茶,都說庶民生活開門七件事,然而在這十年之間的每一個清晨,睡眼惺忪的我們都是從打開電腦開始。Windows開機音效奏響,電腦螢幕漸亮,查看Hotmail、IE瀏覽器讀中時電子報Yahoo新聞和明日報個人新聞台、MSN輸入電郵帳號密碼,畫面彈出對話邊欄,紅紅綠綠的保齡球小人軍團竄出來,紅色是離線,綠色是上線。登登登,這邊誰誰誰詢問工作進度,登登登,那邊某某某又問昨天晚上順利回家嗎,有宿醉嗎?辦公室裡,誰都是堅守各自工作崗位,隱匿電腦螢幕後面,說老闆壞話、議論同事八卦。
MSN,或者我們應該謄一遍它的全名以示尊重,Windows Live Messenger,它是微軟開發的即時通訊軟體,維基百科記載,它存在於1999年到2013年,鼎盛時期,其用戶高達兩億四千萬,說它是地表上最強即時通訊服務也未嘗不可。屈指算算,MSN陽壽十四載,我們等於和保齡球小人軍團風雨同路過一整個時代。十年之間,外面的世界確實發生很多事:台灣首次政黨輪替、SARS蔓延、首次同志遊行、高鐵通車……然而我們不出門,我們宅在電腦面前,登錄MSN,就和整個世界連線,我們困在小小的對話框裡,議論三一九神祕兩顆子彈、哀歎張國榮跳樓、碎嘴《壹週刊》每週三封面周杰倫蔡依林侯佩岑的分分合合、討論「康熙來了」小S又鬧了什麼笑話、傷感《FRIENDS》和《慾望城市》的終結,是啊,Monica和Chandler就要同居,Rachel要跟好姊妹分離,雙姝相擁,說:「It’s end of an era!」所謂往日年代無限美好,美好的並非年代,而是它的一去不復返。
負笈紐約的同學、到峇里島Club Med工作打工的百視達前同事、嫁到日本的姊妹,MSN裡咫尺天涯,千山萬水統統收納到鍵盤裡面來。好友名單裡面,除卻遠方同窗故交,還有未曾謀面,最熟悉的陌生人。十年之間,每個人都有兩個MSN帳號,至少兩個,白天談公事,晚上做壞事。白天辦公室的飯黏子和蚊子血,入夜之後,都變成了床前明月光和心口上一顆硃砂痣。
「有地現約不囉唆」、「泳褲曬痕優哥找地」、「內湖大直尋找木柵深坑」……手機廣告詞有云「科技始終來自於人性」,或者不妨把這華麗辭令簡化成「科技始終來自於性」,一切都是性欲使然。網路頻寬需要更寬,硬碟容量需要更大,乃D槽已然容納不下Emule下載的每一片真崎航跟菊池智也,CPU需要升級,乃是電腦再也跑不動那些淫欲橫流的癡漢電車。「喉嚨很乾,所以愛上你的吻。嘴唇需要覺得,曾被誰期待過」,那十年之間,戀愛的次數尚未多到足以領悟出「給欲望找個對象,本質上都是一樣」,性和愛,跟英文介系詞in、on、at傻傻分不清的結果,就是我們在雅虎奇摩交友或無名小站,疲於奔命地為每一株芳草和鮮花簽心換禮物。
交友編號,M1270076。暱稱,假面超人的告白。點閱指數,31622。性別,男。人氣指數,38。友誼指數,392。居住地區,上海。身高,176。體重,68,非會員只能精心挑選三張照片表達自己,在游泳池畔的躺椅假寐、火車靠窗聽MP3、一個人在帕米爾高原拍照留念,「每張相片只看到你的微笑,你只能活得像一句廣告。」
每一個欲望過的對象,都迫不及待地哄進MSN告白和獻媚。在這個新世紀的福音軟體裡,內向的人可以用文字精準地表達自己,再詞不達意,用滑鼠點選表情符號,撒嬌、大哭、眨眼睛或吐舌頭,每個孤獨患者都是K歌之王。
或者換過照片了,或者對話框裡對象圖片還顯示為一隻大頭狗、一顆排球或一朵鮮花,我們和每一個陌生人在每個落單的週末夜晚竊竊私語,而因為未曾謀面,這樣的關係更訴諸我們的想像力,「愛是妒忌,愛是懷疑,愛是種近乎幻想的真理」,新世紀的二次元人際關係,想像與想念同義,對我們這種想像力過於泛濫的妄想者,要經營一段虛擬親密,都是極其危險的一件事。
asteroid0907@hotmail.com,我的MSN帳號,0907並非身分證上的生日,而是註冊帳號的那一天。破產的航空公司妄言自己是雙子座,內心柔軟需要溫暖,降生網路世界的落土八字位於處女座,多疑、多慮,多彆扭,感情生活全是自找苦吃的內心小劇場,譬如和男孩A的那一齣。
都忘了男孩A是怎樣擁有我的MSN了,大抵是某個身體漲潮的夜晚,UT聊天室或勁爆薔薇留言板等不三不四的網站勾搭上了,交換了MSN,你住哪?多高?多重?你有多想要?確認過訊息,聊了幾句,強硬的欲念軟下來了,沒有那麼想了,想找個推託之詞下線,其時,MSN有個功能,可以顯示目前正在聽的歌,螢幕這邊,我在聽陳奕迅,網路那頭男孩A說了一個笑話:「香港男孩和台灣女孩在陳奕迅的演唱會上相遇相知並迅速相戀。而一星期後兩人已在機場告別,男孩參加了無國界醫生要去非洲原始部族工作。臨行前,他送女孩一個音樂盒,裡面的曲子是〈明年今日〉。男孩說到時候我會回來,一年後男孩回國,女孩已嫁人。女孩對來找她的男孩說,對不起,我以為你是要我等〈十年〉。」
「要去洗澡了,掰~~」鍵盤上打好的字還未送出,聽聞笑話,整行字刪除,改成了「哈哈,如果舊情人狹路相逢,音樂盒裡的曲目是〈好久不見〉可能也是同樣的災難。」
該發生的沒有發生,聊了一個晚上的陳奕迅,「一個人失眠,全世界失眠」,喜歡黃偉文心有林夕,可以是朋友,此後,上線見著面,有一搭沒一搭地聊天,聊最近看了什麼電影、讀了什麼書,日復一日,年復一年,時間一久,也是會有這樣的對話:「你覺得我可能吃得到你嗎?」「你覺得你可以很長壽嗎?」「那我懂你的意思了。」
有些人的路數是這樣,開黃腔、耍曖昧,但我們也沒有拒絕的意思,「一時進,一時退,保持安全範圍」,那是失敗者的感情遊戲,「愛讓我們虛偽,我得到於事無補的安慰,你也得到模仿愛上一個人的機會,殘忍也不失慈悲,這樣的關係你說多完美。」
萬一對方真的是那個對的人呢?網路那頭分明是挑逗:「如果多了一張陳奕迅中山足球場的門票,你會不會跟我走?」門票早就秒殺,哼一聲,說我不會受騙的,但內心不可能沒有動搖,網路那頭不經意地說假日會去看北美館雙年展,自己不爭氣地出現美術館,「聞說你,時常在下午,來這裡寄信件。逢禮拜,留連藝術展,還是未間斷。何以我,來回巡邏遍,仍然和你擦肩,還仍然,在各自宇宙,錯過了春天。」
其中,還有這麼一次,網路那頭說:「幹,好硬,好想好想好想你喔。」也許都喝了酒,也許因為星期六的晚上身心健康的青年太不甘寂寞,色情的對話最後變成「我在MOON HOTEL,不見不散。」查了一下對話紀錄,那對話,隔天醒來再看都覺得太低級不忍再提,而那應該也是最後幾次交談了。那時候,iPhone被發明了,臉書問世了,推特噗浪正在浪頭上。蕙質蘭心的前同事喟歎「戲劇可以高收視輝煌作終,綜藝節目總在最黯淡的時刻退場。」MSN,無異於綜藝節目,「康熙來了」、「我猜我猜我猜猜猜」之類的節目,開頭美好,結局潦倒,MSN上頭蛛網般盤根錯節的人際關係也是一樣,紅色的,綠色的保齡球小人軍團,封鎖的,愛過的,都散了。
男孩A並未跟著手機的汰換,進化到新的社群網站,十年對話的暗潮洶湧僅存一個微不足道的txt格式文字檔。檔案中最後一次對話,他問:「那個晚上,你沒去吧?」「我又不是傻了。」「哈哈,我也沒去。」「我去開會,再聊。」對話就此結束,那個「我去開會,再聊。」之前本來還有一大段文字:「那個晚上,我騎著機車出現在旅館對街,心跳得很快,呼吸一陣急促,我得一邊抽菸,一邊聽MP3讓自己鎮定下來,耳機那頭是Eason唱著:『十年之前,我不認識你。你不屬於我,我們還是一樣,陪在一個陌生人左右,走過漸漸熟悉的街頭。十年之後,我們是朋友,還可以問候,只是那種溫柔,再也找不到擁抱的理由。情人最後難免淪為朋友。』不知為何,聽著聽著,突然很想哭的衝動,眼眶熱熱的,我必須快離開那邊,摩托車油門一擰,騎走了。」
心聲打成了文字,凝視幾分鐘,覺得難堪,還是刪掉,改稱:「我去開會,再聊。」但心裡是一聲歎息:「直到和你做了多年朋友,才明白我的眼淚,不是為你而流,也為別人而流。」
圖:徐至宏
姝麗意思 在 Heiward Mak 麥曦茵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作為一位女性導演你有沒有覺得自己有那一些敘事的方法和男導演的作品不一樣?
「相較是女性或男性作者的分別,我更傾向覺得是人和人的分別。對人性的好奇和敏感,沉迷探索、觀察人的多樣性,是屬於創作人特質,並不一定只屬於特定性別或性向。我沒有在作品中刻意去強調女性作者的身分,對人性的觀察與刻劃,相較作為女人,我更審慎考量的,是角色是否符合人性。我有個別的文本是探索女性成長,但同時也有不少作品的篇幅,是書寫男性的各種心理狀態。」
電影解碼 dMmagazine 專題:女人之味 文:魏時煜
//香港首位女導演伍錦霞,曾經創造了一個很難打破的記錄:23歲未滿就執導了第一部劇情長片。1984年出生的麥曦茵,也在23歲時,完成了自己的第一部劇情長片《烈日當空》(2008),描寫一群看似叛逆的少年五味雜陳的成長。記得當年看到這部有野心的作品,劇本中七個主要人物,被她有效地串聯在一起,並非是一般意義的青春片。//
//《花椒之味》的對白很精彩,麥曦茵卻謙虛地説,有很多對白其實都是她“腦中百子櫃裡累積的語言遊戲,抽取出來換了人物,重新分佈”,在編寫劇本的過程中,“某些很重點的對白內容,很早就就定下來”,到開拍之後調整的,只是“語理和情緒”。這個分析聼上去很理性,不過“百子櫃”裏面收藏的,也都是日常的智慧與幽默。作爲導演的麥曦茵,在處理演員情感、情緒方面很自信也很到位。她把這些技術上的完善,看成是導演的職責⋯⋯//
//很多女導演也不局限於女性題材的作品,不過她們關注女性的作品常常顯得十分突出。許鞍華曾經笑説不好意思稱自己是女導演,她四十年來持續創作,各種預算都能拍出佳作,不僅在香港,在整個華語地區都影響了很多女性導演。我最近在台灣做訪問,三代女導演個個都提到許導演是她們最喜歡的香港導演,《女人四十》、《桃姐》則是常被提到的作品。對許導演的早期作品《胡越的故事》、《投奔怒海》和陳冲導演的《天浴》等女導演作品印象深刻的麥曦茵說,前輩和她討論《烈日當空》的時候,“不止一次提到無從辨識作者是女性”,而且她一向“執著於邏輯、理性思考”,並且“沉迷探索人的多樣性”。這一點,但看《華麗之后》中杜汶澤的成績,就可見一斑。此次《花椒之味》的創作,幕前幕後都是女性主導,“從最初收到朱嘉懿監製電話,至正式與許鞍華監製見面討論文本,在過程中予以很多支持及鼓勵,至今仍然受寵若驚,感恩她沿途提點叮囑,一直給予信心。”相信也希望我們香港共存的幾代女導演,在未來也能持續創作,給多年來偏向冷峻、炫酷的香港電影,提供底色暖色、溫情豁達的内容。//
轉載自【#電影解碼】,原文內有詳盡電影場景設計分析,以及探討香港女性導演現況,以下僅為節錄部分內容,全文連結:https://wp.me/p7EnZL-P1
感謝魏時煜教授深度剖析與評論,謝謝 電影解碼 🙏🏼
原刊於【電影解碼】雜誌第九期,2019年9月出版
監製:#許鞍華 #朱嘉懿
導演:#麥曦茵
攝影指導:#葉紹麒
美術指導:#張兆康
原創音樂:#波多野裕介 Yusuke Hatano 波多野裕介 - Composer 作曲家
電影MV剪接:鍾紹康 Mhong Chung
#花椒之味 花椒之味 Fagara 花椒之味(台灣)
#電影花椒之味 #Fagara #FagaraTheMovie
#鄭秀文 #賴雅妍 #李曉峰 #任賢齊 #劉德華 #劉瑞琪 #吳彥姝 #許鞍華 #朱嘉懿 #麥曦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