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防疫探病禁令之下,6月9日臺中慈濟醫院心蓮病房傳出一則感人新聞,院方的盡心安排,讓一名癌末病人與妻子隔窗道別,走完人生最後一程。臺中也傳出兩位回臺探病的兒子,父親病危為了符合陪探病禁令,竟花費PCR篩檢高達近10萬元。同時,我也接到陳情,病人家屬能陪伴病危丈夫的時間極為有限,丈夫不幸過逝後,妻子對院方處置有疑慮,卻因為嚴格陪探病禁令難以入院尋求醫師說明,甚至引發衝突。陪探病禁令當下,這樣的悲劇,每天不停的在醫院上演。
我絕對支持在疫情嚴峻的當下,醫療機構需要嚴格控管群聚風險,這樣是為了保護患者,也是為了保護家屬。但人生的意外和苦難不等人的,並不會因為疫情,就沒有病危、往生的病患。目前指揮中心最新(8月24日)的探(陪)病規定,全國探病時段和人數有嚴格限制,雙北陪病也規定最長7天就要篩檢一次,這筆篩檢費用對民眾而言實在沉重。但是病危患者的家屬為了急救、手術決定,該如何知道最新的病情?往生患者的遺屬也有權知道醫療過程,並盡可能陪親人走完最後一程。
家屬接受醫院告知病患情況,是醫療法第81條保障的法定權益。但嚴苛的陪探病禁令,導致家屬無法和醫師面對面的溝通,更無法得即時的說明。我認為中央疫情指揮中心公布陪探病禁令,也應該同時規劃相關的配套,以視訊、書面或其他可以避免實體接觸的方式,給予病患家屬即時的告知。
疫情下的生離死別,已令人鼻酸。不要再因病患家人告知權益配套不足,徒留永遠的遺憾!
https://udn.com/news/story/7325/5710421
如何陪伴癌末病人 在 寶瓶文化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新書上市📖|#死亡癱瘓一切的知識
《死亡癱瘓一切的知識──臨終前的靈性照護》
◎張明志
幻聽、幻覺、發燒、做惡夢、自言自語,
看見地獄、黑衣人、已逝親人──
血液腫瘤科主任逾四十年的臨床觀察,
現代醫學難以解釋的「靈性困擾」,
陪伴瀕死親人走過生死難關。
▍死亡是身為人的最後考驗,一場漫漫人生的總清算。
▍此時需要的是信仰、是靈性對話,與安住彼此身心的陪伴……
有些人一路走得自在安穩,
有些人愈到生命末期,愈是焦慮惶恐。
現代醫學難解的心靈困境:
醫者、患者與家人如何面對即將迎來終點的生命,
給予顧全「身、心、靈」的照護?
科學有其盡頭,醫學也非萬能。曾任馬偕醫院血液腫瘤科主任十五年的張明志醫師,觀察到許多癌末病人所經歷的症狀,皆屬現代醫學無法解釋的「#靈性困擾」。
諸如 #無名發燒、#吼叫、#看見黑衣人、#聽見怪聲、#夢見自己死亡 等,許多容易發生在臨終病人身上的譫妄現象,在先進的影像檢查中,結果往往顯示一切正常;既無法以特定病理解釋,也難透過精神科藥物及治療手段解決,因而時常被誤判、忽視。病患的苦痛和恐懼真實存在,卻因科學的極限與家人的避而不談而被否定。
此問題的根源,要回溯到患者與家屬本身如何看待生死。張明志醫師大量列舉臨床個案為例,以其多年經驗,揉合古今各派別宗教、哲學與生死觀,引據聖經、佛典,也及老莊思想,為讀者提供安定身心、一路好走的解方──
死亡可以癱瘓一個人的德性或修為,但也能將一個人的思想拉回到「神」的大能上。與「神」共好,便能在信仰中求得撫慰與力量。
▩■▩■▩■▩■▩■▩■
▍血腫科主任的靈性解惑,知生也知死的生命課題
Q:何謂靈性困擾?
A:意識或潛意識、自主或不自主、他人可察覺或不能察覺的,精神或肉體上的痛苦。
Q:怎樣的人容易有靈性困擾?
A:正在生死交關處,安寧病房或瀕臨死亡的病人較為多見。
Q:如何看待靈性困擾?
A:靈性的困擾,與病患個人的人文背景較有關。它不是大腦顳葉、額葉、枕葉的問題,也不是血管、多巴胺,或腦內啡的問題,而是病人面對生死關時所呈現之心理與靈性上的問題。
奇特的靈性困擾,多數是在提醒我們,在漫長的人生馬拉松賽跑裡,已搖響最後一圈的鈴聲:是檢討成績的時候了。
▩■▩■▩■▩■▩■▩■
★-專業推薦-★
張醫師以其多年陪伴末期癌症病患所體悟的靈性關懷經驗,不分宗教信仰的理論及體驗,撰寫出最接近癌末病患的臨床關懷。藉由個案討論的帶領,讓讀者可體會各種癌末生理現象的靈性表達,合理解釋各種靈異的環節,以宗教關懷的理念去完美闡釋,對專業的醫護人員也可啟發其靈性領域的教育。
其實,這些都是課堂上學習不到的體驗,是照顧癌症病患的過程中才能有的親身體會及經歷。
──#何景良(三軍總醫院副院長)
我們不能總是看著外國人的死法,來幻想自己將來必然的死亡情境。張明志醫師的這本書,正是極少數台灣本土化「臨死覺知」與「靈性陪伴」的紀錄,值得安寧療護工作人員、安寧志工,以及未來必然會成為家屬與末期病人的我們閱讀參考。──#許禮安(安寧緩和醫療專科醫師)
★-專文作序-★
何景良(三軍總醫院副院長、台灣癌症安寧緩和醫學會理事長)
許禮安的安寧療護與家醫專欄(高雄市張啓華文化藝術基金會執行長、台灣安寧緩和醫學學會理事)
黃軒醫師 Dr. Ooi Hean(胸腔暨重症醫學専科醫師)
★-醫護聯合推薦-★
朱為民( 民醫晚安。朱為民醫師 老年醫學、安寧緩和專科醫師)
李春杏 (自由工作行動護理師)
張正雄(彰濱秀傳紀念醫院醫療副院長)
楊育正 (前馬偕紀念醫院院長)
鄭安理(台大醫院癌醫中心分院榮譽院長)
蔡兆勳(台灣安寧緩和醫學學會理事長、台大醫院家醫部主任)
謝瑞坤(前馬偕紀念醫院癌症中心主任)
#現代醫學難以解釋的靈性困擾
#陪伴瀕死親人走過生死難關
#死亡癱瘓一切的知識8月25日上市📣
如何陪伴癌末病人 在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上周才結束非常燃燒生命的案子,以為能稍微喘口氣,我和Lara卻多次面臨緊繃的母女關係(這不應該還要再10年──青少年時期才需擔心的嗎?)。
周一晚上我答應哄孩子們上床,Lara爬進被窩前,突然轉身幽幽地對我說:「媽媽,我覺得妳沒有生寶寶比較好──因為妳就能好好忙妳的工作。」
此話搞得我一頭霧水,她又接著說:「不然妳就會一直對我們生氣。」
因為不同於朝九晚五的工作型態,我無法時間到就打卡登出。除了平時要做到全職媽媽的工作,還得額外找出空檔忙手邊的案子。也因此,當孩子知道我在家卻無法陪伴,自然容易感覺受冷落而抗議;或是當姊弟的爭執一起,工作受不了噪音的我便容易暴走,讓他們覺得媽媽凶暴如虎。
「對不起Lara,因為我沒有當過媽媽,所以必須透過和你們相處,我才能慢慢學著怎麼當一個媽媽。」那個當下,心中有著難以言表的無奈。
又過了幾天,下課後Lara開始上演一上車就崩潰的劇場,一不如她的意(例如抱怨我的車每天停在一樣的地方、抱怨我讓她錯失和老師說再見的機會…等),上車後便一秒鐘崩潰,除了一路尖叫回家,或甚至自己解開汽車座椅上的安全帶表達不滿。
我試著讓她前晚提早就寢(睡眠)、午餐吃飽(體力)、接到孩子後的下午茶從甜點改成水果(減糖),卻仍被Lara突如其來的崩潰弄得不知所措,這兩個禮拜一想到要接孩子下課就全身緊繃。
我紅著眼眶向老丹抱怨了幾次,面對孩子不斷的崩潰,我覺得心力憔悴。但內心深處卻又明白:Lara的反常,更是一面鏡子──映照著的,是我努力想做好一切而壓抑的心情;是我強忍卻再也無法偽裝的疲態。
我累到撐不起自己,又如何能真心面對孩子呢?
面對家鄉的疫情,網路過於轟炸的資訊,工作心境上的得失,我不知不覺間也慌亂了起來,好像人生總必須要「快點」做些什麼行動才行。
於是孩子們竭盡所能阻撓──在我滑手機時哀求著念故事書;在我趕著工作時要我陪玩,讓我又急又氣。但他們才是最活在當下的。孩子知道:慢慢來,比較快。
好在週五有了小姑神救援。在知道我需要很長的自我修補時間,但Lara又需要100%的一對一關注後,在家工作的她下午幫忙接孩子到她家過了一晚。而我也因此有時間放空,甚至看了一本書:《當呼吸化為空氣:一位天才神經外科醫師最後的生命洞察》
作者是一位還不到四十歲就攀上人生巔峰的神經外科醫師,卻在一夕之間發現自己得了肺癌末期。他最終決定以醫生&病人的雙重角度,記錄自己患病期間心態的轉換,並不斷詢問自己:卸下醫師的頭銜,我究竟還剩下什麼?人生的意義為何?
當初作者為自己做了40年的職業規劃:前20年行醫,後20年當作家。最後卻在辛苦完成住院醫師的審核後,發現癌症再度復發,不久溘然長逝。
讀完書,心中悲喜交加,卻也重拾了一點力量。
此刻,若是心情低落,我把它寫下;心中有痛,哭出來,我讓它疏通;關係緊繃,沒關係,我們明天再接再厲。最重要的是察覺並承認每個自己當下的情緒,那麼明天就會越來越好。
(圖解:最近很悶的媽媽,請小丹表演喝巧克力牛奶解憂。)
如何陪伴癌末病人 在 曾在高醫安寧病房擔任臨床心理師,陪伴癌末病人。... | Facebook 的美食出口停車場
她是Bibo,畢業於台大臨床心理學研究所,曾在高醫安寧病房擔任臨床心理師,陪伴癌末病人。 原本的她,就跟一般專業醫療人員一樣:觀察病人、分析病情、選擇療法——然而 ...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