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無論在完成度或傳唱度都不及名曲〈OSCA〉,但我私心認為二期東京事変第一次找到屬於這個樂團自己的「聲響」,是在〈Killer Tune〉這首歌:以鍵盤為基底,吉他靈活的插音、快節奏中帶有悅樂氣質的旋律。這個聲響,在新專輯《音楽》仍然可在部份曲目中見得,例如先行發表的單曲〈青のID〉與〈赤の同盟〉和專輯中的〈獣の理〉都有這樣的痕跡。這個聲響,也曾經是我私下戲稱東京事変某天忽然冒出濃濃大叔味的原因(梳油頭穿花襯衫那種);但正是這份大叔味,洗去了椎名林檎強烈的個人色彩,讓事変有了自己的面貌。https://spoti.fi/3xv8zXZ
⠀
⠀
十幾歲時我喜歡椎名林檎的原因,是因為她的音樂與形象為我的世界帶來了對「殉美」的領悟 —— 與死亡與消逝相聯繫的美。時常在歌詞中動用死與性的意象,同時在舞台演出時以聲嘶力竭的唱法、自毀的包裝(比起 Lady Gaga,我確實更偏好林檎穿著全身染血的精神病院服歌唱的模樣),美麗的痛苦。自東京事変第三張專輯《娯楽》之後,大叔味徹底取代了殉美,作品的光明喜樂曾令我無法消受,所以當單曲版本的〈天国へようこそ Tube ver.〉問世的時候,我一邊聽一邊顱內高潮;當他們在 Music Station 穿著耶穌裝、頭戴荊棘表演這首歌,我又高潮了一次。https://spoti.fi/3gvjE45
⠀
⠀
但在理智上,我知道那不是東京事変的聲響。或許在〈天国へようこそ〉時林檎忽然想回味自己的青春時代,但無論如何,就連她以個人名義發表的作品,殉美與自毀也已不是主軸。畢竟,嘴上掛著死亡其實是年輕人的特權。就連這麼中二的我,一想到假如 Kurt 沒有死掉活到五十歲,還唱著一樣的歌,竟都會有一點尷尬的感覺。
⠀
⠀
因為堅持要從日本訂貨以便獲得一些台灣沒有的特典,我今天才拿到《音楽》(初回限定與通常盤各一)。我一直很好奇,事変這次復出,除了檯面下可能的大人的理由,合約啦錢啦之外,究竟還有什麼創作上的動機。畢竟,林檎可是從《娯楽》就開始嚷嚷擔憂樂團創意老化什麼的。
⠀
⠀
身為一個聽者,這張新專輯呈現的企圖很明顯,他們想要在既有的樂團聲響之上,更進一步打破樂曲的結構規律,用大量的轉調、非主副歌的形式構成我心中的重點曲目。他們心目中所謂的「音樂」,在這張新作中被想像成更有機、更流動的東西,而不只是流行歌曲結構本身。
⠀
⠀
聽完專輯之後,我認為帶領著復出的東京事変達成上述企圖的核心人物,無疑是鍵盤手伊澤一葉。
⠀
⠀
雖然樂迷常開玩笑說臭臉伊澤啦、伊澤又以為自己是團長了之類的話,但早在另一首先行發佈的單曲〈闇なる白〉,我就已經意識到伊澤一葉的進步,可能是解散十年之後所有團員中最大的,甚至超過椎名。在〈闇なる白〉中,光只靠著編曲的變化,就讓斷裂的、單看奇形怪狀的主旋律各段落,以意料外的方式縫合,同時維持著順暢的連續性。從成果上看,這一點極大程度仰賴了鍵盤的表現。https://spoti.fi/3zi534V
⠀
⠀
伊澤一葉的作曲,在旋律上一直沒有林檎或浮雲優秀。這不只是因為他的旋律「怪」,林檎的旋律就怪得很有自成的美學邏輯;但伊澤那過於繁複跳躍、不直覺、因而難以記憶的樂句,甚至讓我覺得是對歌手而言難以發揮「歌唱」這件事美感的音符。過去,東京事変有找出兩個我認為不是很理想的方法來解決這一點(如果不把禁止伊澤寫歌算在內的話),一是藉由更加流行常見的編曲來搭配不直覺的旋律,例如伊澤初次在事変作曲發表的〈手紙〉中,電樂器與弦樂努力讓曲子帶有起承轉合的磅礴激昂。這種讓怪咖穿上西裝的路數雖然可行,但對我來說,就是硬要化妝成普通人的怪咖而已;https://spoti.fi/3gvKhWQ
⠀
⠀
另一種方式,甚至可能不被認為是方式,就是伊澤有一段時間寫出了非常像林檎寫的歌,例如《大発見》裡的〈禁じられた遊び〉、〈絶対値対相対値〉等,基本上算是隱去伊澤作曲上的性格。這兩種方案,我都不覺得完美,更何況過程之中還出現過各種根本失敗的例子,例如《娯楽》的〈酒と下戸〉就是我心目中一次可愛的災難。
⠀
⠀
但在〈闇なる白〉裡,他們真的找到漂亮的解答了。我甚至認為,這首歌在《音楽》中被放置在椎名式種種執著之一、專輯對稱中央曲的位置,並不是偶然。他們自己也知道〈闇なる白〉是復出之後在新意、完成度上都對樂團而言非常重要的里程碑吧?對我來說,這首歌是東京事変繼〈Killer Tune〉之後再一次找到自身樂團聲響新可能性的代表作,同時也是樂手新技法的集大成之作:鍵盤起用大量音色效果、旋律消弭了主副歌的邊界、巧妙地運用過門和編曲而非旋律本身來推進歌曲 ——
⠀
⠀
怪咖找到方法做自己了。第一次聽到 00:50、光靠鼓的變速就從 B 段無痛銜接到 C 段,我真的感到極樂與欣慰。這種小聰明,不曾廣見於過往的事変,因為它確實就是小招數。但〈闇なる白〉把這種小招數玩到了頂。
⠀
⠀
另外一個驚喜,是伊澤把古典鋼琴的色彩再次帶進了事変。會說再次,是因為過往事変作品中這樣的作法也不少,一直到近期的〈永遠の不在証明〉中,鍵盤的技法都有古典鋼琴的影子。而《音楽》裡,〈赤の同盟〉的安插法讓我驚喜於它為歌曲帶來的特殊氣質,而〈紫電〉從 00:20 開始的美麗鍵盤 solo,彷彿在練哈農,可是誰想得到哈農搖滾起來可以那麼帥氣?https://spoti.fi/3zfMa2i
⠀
⠀
當然,作為鋼粉,我對這張專輯的不滿之處還是有的。首先,上面提到的〈闇なる白〉的精彩技巧,竟然隔了幾首歌就出現在〈緑酒〉上,使得〈緑酒〉聽起來就像完成度沒那麼高的〈闇なる白〉。〈緑酒〉 B 段開頭的鍵盤聲響和技法,和〈闇なる白〉C 段的鍵盤線一模一樣(臭臉伊澤!你沒招了嗎!)https://spoti.fi/35j9Sgc
⠀
⠀
伊澤在新專輯另一個沒招之處,是在〈青のID〉的 solo,使用了和十年前上一張專輯〈女の子は誰でも〉銅管的 solo 一模一樣的轉調以及和弦行進。重點是,〈女の子は誰でも〉當初也不是事変編的曲,而是服部隆之啊!(臭臉伊澤!你沒招了嗎!)https://spoti.fi/35sZIdn
⠀
⠀
其次,伊澤的長足進步,凸顯了其他團員的不夠進步;我聽來最沒有長進的,顯然是師匠龜田。由龜田作曲的〈毒味〉雖然相當好聽,但是開頭貝斯線的編曲完全和他們在「DISCOVERY」巡迴時為舊曲〈Mirror Ball〉的編曲相同,音程和斷句都沒有變,一聽就知道這首歌是在舊 riff 上寫新曲,不免有些偷懶之感(https://youtu.be/N64wiARLero
)。而歌曲中還出現〈Dopamint!〉的一個樂句,讓我更加不爽(誰理你)。https://spoti.fi/3zoJmQE
⠀
⠀
最後,專輯中有些因襲下來的製作習慣,依舊沒有破除,例如他們的專輯第四首歌有百分之九十機率會是抒情慢歌,屢發不爽,而這些歌聽起來居然還真的都有點像(スーパースター、私生活、電気のない都市、命の帳);又例如這次的一些歌詞中還是有林檎上一張個人專輯《三毒史》的概念:毒啊藥啊蜜啊宗教啊。你要說那是林檎宇宙共同世界觀也說得通,但整個宇宙最後全部都是彩蛋的話那彩蛋有什麼意義呢?
⠀
⠀
此外,雖然這張專題的企圖是去形式,但偏偏,他們放下的執著有些我很喜歡,頗為希望維持:例如,在我心目中早先數位發表的同捆單曲《赤の同盟》的封面視覺(如圖,一隻七彩的和菓子孔雀),才是過去的東京事変會起用的專輯正式封面:概念化、符號化、將樂團象徵投射在帶有自足世界觀的物件上,巧思如《スポーツ》的奧運金牌、《大人》的仿 YSL 香水瓶等等。然而,《音楽》正式的封面卻是符號化相當不怎麼成功的 —— 錄音室控台。
⠀
⠀
不管啦,一定是因為去年 COVID-19 害他們把原本要用在專輯的封面用在單曲上啦。
⠀
⠀
雖然我很想這麼相信,但是這個封面其實意外地也與「去形式」這個目標相契合:No more 形式主義,No more 符號化,音樂之於音樂的本質本身。或許,這正是這個視覺想要傳達的意念也不一定。畢竟,設計師都一樣是木村豊啊。
⠀
⠀
過去的我,就如同過去的椎名林檎或東京事変一樣,是絕不允許在專頁還有正在進行的連載的情況下,發一篇會破壞版面整齊連續性的文的。但聽完這張專輯之後,忽然覺得要是執著於規則、十八天之後再發這篇心得,那不就等於這張專輯什麼也沒有教我嗎?
⠀
⠀
是故,最後附上林檎在開場曲〈孔雀〉寫的歌詞:
⠀
⠀
「是故空中。無色無受想行識。無眼耳鼻舌身意。無色聲香味觸法。無眼界。乃至無意識界。亦無老死盡。無苦集滅道。無智亦無得。」
⠀
⠀
我沒有在唬你。誰想得到那個曾經把自己的雕像當成耶穌吊在演唱會十字架上的少女,多年以後會在新歌歌詞裡抄心經?
⠀
⠀
最後來幾個完全無從驗證的 murmur:
⠀
⠀
・「紫電」是《火影新世代》裡卡卡西老師的新招啊。林檎有看火影?
⠀
・「OTK」是《遊戲王》裡太陽神的翼神龍的第三能力啊。林檎有看遊戲王?
⠀
・「UberEats」有女王認證的唸法了。我都唸 UberEats。
⠀
・現在是流行專輯第一首歌和最後一首歌都超短?我還是無法接受把 intro outro 都算一首歌的算法欸?
⠀
・好了,我知道妳愛上 autotune 和 rap 了,前者〈長く短い祭〉和〈鶏と蛇と豚〉還不夠嗎〈一服〉要再玩一次?後者妳年輕時在〈Σ〉和〈弁解ドビュッシー〉玩得很好啊,怎麼最近〈尖った手▢〉和〈孔雀〉變唸經?
⠀
・妳再找妳老公拍 MV 我真的會生氣。
⠀
・我愛你們。
⠀
⠀
⠀
(圖為《赤の同盟》單曲封面。取自椎名林檎 ✕ 東京事変官方網站「SR 猫柳本線」。)
如何破除四相執著 在 洪仲清臨床心理師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神經路徑追求立即的愉快與慰藉,但這在其他各方面都會損害我們的健康與徹底療癒的能力。我們之前提過成癮,成癮對象可能是酒精、藥物,也可能是食物、習慣或作息,就連特定的思考模式也可能使人上癮。
比方說,你可能習於負面或限制性的思考,妨礙自己發展有益治療的心理迴路。要破除舊有的思考模式、習慣與信念並重新設定,這和克服成癮一樣困難。你的生理和神經機制會盡一切可能阻止你做出改變。
你現在的職責是把自己當成實驗室的小白鼠,進行神經制約。只要做出任何有助於維持在治療正道上的舉動,那就給予自己大量立即的愉快感當作獎勵,比方說辨識出負面或限制性的思考模式,或是選擇有助治療而非促進發炎的食物,這些事都值得好好獎勵自己。你可以自己列出一份獎勵清單。
摘錄自《#哈佛醫師教你喚醒自癒力》
... ... ... ... ... ... ... ... ... ... ... ... ... ... ...
各位朋友,晚安:
這篇文章是這系列最後一篇了,談到大腦的機制,哪些歷程會損害我們的健康。
但我們先從正向來想,大腦其實幫了人類很多忙。我們現在的平均壽命能拉這麼長,醫療照護的體系相當完備,跟大腦的發達有相當的關係。
所以我很感謝大腦,大腦確實帶著我們到我們想像不到的地方。不過,能活下來,不一定活得好,這也是我常提到的概念。
我採取的態度,是感恩大腦(或小我),但同時知道大腦(或小我)的限制。觀照著大腦(或小我),然後試著向意識深處(或共通處)進行連結。
讀這篇就算不是為了健康,也非常值得閱讀。因為這是談習慣的養成,不只是為了身體,在這世間,要獲得某種成功,常都跟養成適當的習慣有關。
祝願您,能養成好習慣,但也知道習慣可以改!
.
ps. 歡迎參與贈書活動
https://www.facebook.com/220440724638912/videos/466001611099283
... ... ... ... ... ... ... ... ... ... ... ... ... ... ...
【文/ 傑佛瑞.雷迪格】
當壓力升高時,我們很容易重拾過去深植於腦海中的應對機制。大腦運作的科學已清楚指出這一點,在壓力或情緒波動之下,大腦會捉弄我們,試圖說服我們舊有行為、熟悉的方法就是最好的辦法。我們告訴自己:「就這一次就好」,然後還信以為真,大腦的影響就是這麼強大。從成癮的例子最容易看出來,神經路徑追求立即的愉快與慰藉,但這在其他各方面都會損害我們的健康與徹底療癒的能力。我們之前提過成癮,成癮對象可能是酒精、藥物,也可能是食物、習慣或作息,就連特定的思考模式也可能使人上癮。比方說,你可能習於負面或限制性的思考,妨礙自己發展有益治療的心理迴路。要破除舊有的思考模式、習慣與信念並重新設定,這和克服成癮一樣困難。你的生理和神經機制會盡一切可能阻止你做出改變。
那在面對這種邪惡對手(自己的心理和身體)的情況下,我們該如何做出徹底改變並貫徹執行?
有些人會以儀式來標誌改變;有些人是一下子就做出劇烈改變,像是珍搬到巴西,帕羅快速改變飲食內容且從未回頭;克萊兒等其他人則需要學習摸索的過程,逐漸了解自己的深層需求,慢慢取代舊有、不健康或過時的行為。他們原本用不健康的信念或習慣來「填補靈魂中的空洞」,一旦空洞獲得滿足,就不再需要這些東西了。
當你退無可退,即將重拾舊習慣、信念或選擇時,當下你很難做出正確的判斷。因此你必須預先擬定計畫,設想這種情況中的應對策略,否則承受壓力的危急時刻你容易受大腦(DMN)矇騙。你現在可以問自己以下問題:
"什麼事情容易引發我的負面情緒?在什麼情況或環境下我最難堅持信念?我能預防這些狀況或為自己做好準備嗎?
"我對人生有什麼願景?有什麼激勵人心的夢想能讓我願意犧牲當下的愉悅?什麼事物能幫我實現願景?什麼又會阻撓我?
"在這種情況中,我能信任誰的勸告?這時候我該打給誰?誰會支持我,而不是落井下石?
"為了鼓勵自己堅持下去,我可以給自己什麼「獎勵」?要有意義又能立即獲得滿足。聯絡你關心的人?播放最喜歡的歌曲?只要能讓你心滿意足的事都可以。
"什麼事物能幫助我認識自己的價值和優點,引領我看見自己為世界帶來的意義與美好?
"我決定要做這項改變的原因是什麼?回想自己的理由,回想你的人生願景、健康的身體、真切想要的事物,好好感受這一切。
大腦的編碼方式會妨礙我們真正地破釜沉舟、全力以赴,這些存在已久的神經突觸會把我們拉回可能有害的舊習慣、作息及信念中,妨礙治療,拖慢我們的腳步。畢竟如果林中已經有行走多次的路,何必再另闢蹊徑?想像溪水流過河床,在地表刻印深深的凹痕,而思想就像大腦中的電流,會選擇一條阻力最少的路徑,就像水會沿著已經形成河床的地貌流動。隨著時間過去,河床會愈來愈深,而水流也愈來愈難改道。我們已經知道,DMN會使你的思考模式與習慣逐漸僵化固定,進而決定你的人生與健康,在你不知不覺的情況下為你的未來畫好藍圖。但我們也知道DMN可以改寫。
打造新的神經路徑需要你縱身一跳,放手一搏。好消息是,我們的大腦並非不容改變,我們可以建立新的神經聯想,將健康的習慣與愉快與酬賞連結在一起,只是這不容易。要先徹底拋棄舊有的神經聯想,如此才能創造新的。印第安納.瓊斯在《聖戰奇兵》(Indiana Jones and the Last Crusade)片尾穿過寺廟中的重重危險障礙,後來他走到一處廣闊而無法逾越的深淵之前,通過的唯一方法就是在完全不知道會發生什麼事的情況下踏入深淵中。印第安納.瓊斯就這麼踏出腳步,那一刻,腳下出現一座堅固的橋。橋一直都在那裡,隱蔽難見但確實存在。當大腦產生新的神經突觸,神經傳導介質也會這樣縱身一跳,朝空無之中伸出腳,而後便搭起橋梁、建立連結。當印第安納.瓊斯通過峽谷後,他往橋上拋了一把沙子,顯現出橋梁輪廓,方便下一次能輕易看到道路、快速通過。大腦中神經聯想的運作模式也一樣,下一次需要時就能更輕鬆找到這條熟悉的通道。
要建造一條新的神經路徑需要四十五天,也就是一個半月。與人的一生相比,一個半月根本不算什麼,但實際開始改變某個終身奉行的習慣、思考模式或信念時,你可能會覺得度日如年。
要撐過這四十五天,你可以利用制約反應,你現在的職責是把自己當成實驗室的小白鼠,進行神經制約。只要做出任何有助於維持在治療正道上的舉動,那就給予自己大量立即的愉快感當作獎勵,比方說辨識出負面或限制性的思考模式,或是選擇有助治療而非促進發炎的食物,這些事都值得好好獎勵自己。你可以自己列出一份獎勵清單。
過程中要記得,你正在譜畫一張全新的地圖,開闢新路的過程必定艱辛,充滿挫折。不過你正在前進,你已經將海灘拋在後頭、遠離港口,那裡已經沒有船隻在等待撤退,你沒有走回頭路的選項,奪下城池,不然就死路一條!
這四十五天,你可以養成任何新習慣,因為這四十五天之後,新習慣就會跟著你一輩子。
.
以上文字摘錄自
《#哈佛醫師教你喚醒自癒力》
為什麼有些人的病自己會好,其他人卻不行?哈佛醫院權威逾15年研究,解開啟動人體自癒力的4大關鍵,癌症、心臟病、糖尿病、憂鬱症……都可以不「藥」而癒!
博客來|https://reurl.cc/v1YQAe
金石堂|https://reurl.cc/4mKLOv
誠品|https://reurl.cc/Xk1Ab0
讀冊|https://reurl.cc/VXAYvY
皇冠文化集團
https://www.facebook.com/crownbook
.
相信自己是夠好的媽媽:是犧牲,還是責任?是妥協,還是平衡?放下對母愛的執著,恢復你的生命彈性,重新找回愛自己的方式
博客來:https://bit.ly/2vhVD9s
讀書花園:https://bit.ly/2GEA9dH
誠品:https://bit.ly/2W4E3Sq
金石堂:https://bit.ly/2vhQ6jh
如何破除四相執著 在 宅媽花花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破除庸人自擾的自我攻擊
.
在《第一本複雜性創傷後壓力症候群自我療癒聖經》當中,有一個對CPTSD來說非常關鍵的名詞:「內在找碴鬼」。我在剛開始閱讀時,對這個名詞感到十分彆扭,隨著越來越深入去瞭解這個名詞後,我認為能夠用相當簡單的四個字,讓大家初步了解什麼是內在找碴鬼。
.
#庸人自擾
.
這句成語可以解釋為無端自尋煩惱,或是自找麻煩。看上去是帶有些貶義的,先不要去想那麼複雜,這邊不是國文教室,花花也沒有教授說文解字;再糾結這句成語的意思,挑我這個僅粗通文墨的高職肄業生毛病,那就是在庸人自擾了。
.
對CPTSD倖存者來說,庸人自擾幾乎是必備的屬性,而在本書當中也將常見的庸人自擾攻擊分為兩大類共十四種,並且在第二部療癒的細節當中,說明了破除這些攻擊的方式。(p.172~p.175)
.
■ 第一類:完美主義攻擊
1. 完美主義
2. 不成功即失敗、非黑即白的思考
3. 自我仇恨、自我厭惡、毒性羞恥
4. 過度在意細節
5. 拿自己與他人相比/拿過去完美的自己與現在的自己相比
6. 罪惡感/內疚
7. 總是覺得自己「應該」做些什麼
8. 過度忙碌/工作狂
9. 嚴厲地怒罵自己或他人
.
■ 第二類:草木皆兵攻擊
10. 杞人憂天
11. 聚焦於負面
12. 總是匆忙急迫
13. 焦慮以致無法做任何事情
14. 執著地認為自己會再次受到傷害
.
書中有些種類不是這樣寫,畢竟作者是美國人,文化的差異在有些用詞用語上,會使我們不那麼容易理解。因此花花在閱讀完之後,是改以我自己的方式來敘述,以方便各位讀者的閱讀。
.
庸人自擾的兩大類中,可以將第一大類視為主動攻擊型,第二大類則是消極逃避型。花花會用極簡短的文字跟大家說明,破除這十四種攻擊的方式,請務必記得前面幾篇一直不斷強調的
.
“接受「完整」的自己,而非「完美」的自己。”
.
“不論現在有多難受都要相信,自己不會永遠停留在這個狀態、要相信自己會逐漸好轉。”
.
“自我療癒是一個漸進且時進時退的過程,即使現階段的自己感覺退步了,也是一個正常且健康的過程。”
.
#1_完美主義
☞ 告訴自己,我現在對自己的過度要求是過去的情緒重現,我現在感受到的不安,是源自於得不到愛與關懷的童年;即使我的父母不懂得如何愛我,也不表示我不值得被愛;我有犯錯的權力,因為犯過錯才有機會修正,並且使我成為更好的人。
.
#2_不成功即失敗、非黑即白的思考
☞ 告訴自己,過去曾犯的錯或者他人對自己的批評,不表示自己永遠都會困在這些不完美當中;即使這一刻的我負面如爛泥,下一秒也有可能會發奮圖強。只要還活著人就有機會不斷改變,上一秒的自己已經不存在這個時空,這一秒的自己有能力做出選擇。
.
#3_自我仇恨、自我厭惡、毒性羞恥
☞ 告訴自己,那些造成我們總是否定、厭惡自己情緒的大人,已經無法再傷害我們半分。我們有權利擁有以及表達一切當下該有情緒,不論我們是喜樂或憂鬱;憤怒或感動;恐懼或勇敢,都是屬於我們該有的反應,並且我不需要因為自己真情流露而感到羞恥與罪惡。
.
#4_過度在意細節
☞ 告訴自己,當完成一件事情之後,就別再一直執著哪些地方應該還能做得更好,也別執著在他人負面的評價。因為發生的事情已經沒辦法改變,再怎麼執著也無法回到過去重新來過,所以請原諒自己過去做得不夠好,並且讓自己在未來能夠做得比當時的自己更好。
.
#5_拿自己與他人相比/拿過去完美的自己與現在的自己相比
☞ 告訴自己,每個人都是獨一無二的個體,有著完全不同的人生與條件,如同猴子擅長爬樹而海豚能夠在海底憋氣二十分鐘;若是將兩者交換,海豚放到樹上而猴子投入大海中,兩者都會死去。拿過去的自己相比,則可以回頭去看 #2 。
.
#6_罪惡感/內疚
☞ 告訴自己,我們會對某個人或者某件事產生罪惡感,是因為我們內心的良善與同理心使然,當我們沒有滿足他人的期待時,我們會因為同理心而感覺到內疚。我可以有罪惡感,但我沒有罪;在沒有觸犯法律、道德與倫理之下,我有權利表達自己真實的感受,以及做出自己想要的選擇。
.
#7_總是覺得自己「應該」做些什麼
☞ 告訴自己,除非有法律、道德、倫理義務,否則若是這些「應該」並不是自己想做的事情,我不需要勉強自己去做。可以再回去看一次 #6 。
.
#8_過度忙碌/工作狂
☞ 告訴自己,工作與玩樂;進修與休息,所有的分配都需要一個平衡。我不需要以行為來定義自己的價值,我不需要用忙個不停來證明自己的能力,每一個人活在這個世界上,「存在」本身就是價值。
.
#9_嚴厲地怒罵自己或他人
☞ 告訴自己,我們能夠控制與改變的只有自己,對於他人所作所為只能提供建議,改不改進不是我們該煩惱的事情,即便對方讓我感到不滿意,那也是我自己要去解決的情緒問題,怒罵別人只是將自己的情緒問題丟給他人。可以再回去看一次 #1 #4 #5 。
.
#10_杞人憂天
☞ 告訴自己,我現在感到害怕是過去的情緒重現,我害怕未來可能會發生許多的災難,伴侶的背叛、主管的怒火、朋友的利用……,對這一切尚未發生而將來也不見得會發生的恐懼,是過去的經歷帶來的情緒重現,我已經脫離那個使我不安的成長環境,我也有能力能夠照顧好我自己。
.
#11_聚焦於負面
☞ 告訴自己,任何事情都是一體兩面,我對自己不滿意的地方,也許在某些人眼中是令人羨慕的優點;我可以試著練習用不同的角度來看待自己不滿意的特質,並且多去欣賞對自己感到滿意的特質。
.
#12_總是匆忙急迫
☞ 告訴自己,我已經不再像過去處在充滿危險的環境,我已經不是那個作業在幾點前沒有寫完就會被打、不再是那個沒有在家人出門上班前把早餐吃完就會被罵的孩子。除非是真正的緊急事件,否則我可以讓自己放慢腳步,不需要總是將自己逼得那麼緊。
.
#13_焦慮以致無法做任何事情
☞ 告訴自己,我感到害怕或者焦慮都是正常該有的情緒反應,但我可以帶著恐懼去面對問題,即便我做得不夠好或者犯錯失敗,我也不會因此毀掉整個人生。可以再回去看一次 #2、 #10 。
.
#14_執著地認為自己會再次受到傷害
☞ 告訴自己,除非有明確的危險徵兆,否則我會停止不斷將過去的負面經驗投射到現在面對的人身上。我相信大部分的人仍舊是善良且友好的,即便有少數不友善的人威脅到我,我也能夠尋求警察協助或者透過司法保護我。試著去回想過去朋友對自己的愛與支持,以及自己當下的感動。
.
礙於篇幅問題,再寫下去大家就會直接按返回,那就看不到業配文的部分了( #這邊請自加刪除線謝謝)。花花有時間會再繼續寫這本書的閱讀心得與重點整理,發文頻率大概是每週1~3則,怕錯過的讀者記得按讚追蹤搶先看設定起來。
.
越常互動(按讚留言或分享貼文)臉書就越容易將我的文章投放在各位的臉書上,我知道大部分讀者都是潛水粉絲,不過潛水真的很容易會被臉書認定為不想看到我的貼文,就會漸漸隱藏我的文章看不到甚至搜尋不到喔😢
.
書名:第一本複雜性創傷後壓力症候群自我療癒聖經
出版社:柿子文化
.
#個體心理學 #阿德勒心理學 #複雜性創傷後壓力症候群 #cptsd #自我認同障礙
.
#以下業配
由於花花是全職部落客單親媽媽,團購與業配是我的主要收入來源,我的部落格沒有任何的廣告收益,只會在文末放上我自己有抽成的業配產品,若剛好有需要這項產品的話,還望能夠支持花花,謝謝大家。
.
明明沒有感冒,但只要氣溫驟降一變天,就開始打噴嚏鼻塞鼻水流不停?眾多粉絲推薦有效改善這些,大人小孩都可以吃的益生菌優惠進行中,現貨剩下最後五盒,接下來要等12/20後才能繼續出貨囉~
.
這邊看說明: https://reurl.cc/VXxgDb
如何破除四相執著 在 佛的智慧- 【觀世音-金剛經之四相】 無我相~要破除掉自己的 ... 的美食出口停車場
無我相~要破除掉自己的我執我見。 無人相~不以外表種族去分別他人。 無眾生相~要以平等觀看待六道眾生。 無壽者相~不執著人世間短暫的壽命。 ... <看更多>
如何破除四相執著 在 看板Buddhism - 「四相」雜談 - 批踢踢實業坊 的美食出口停車場
1.
《金剛經》中世尊提到若菩薩有「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即非菩
薩,羅什此處之譯語後為菩提流支所承襲,但真諦之後的譯本其實都將「相」
譯作「想」,如「我想、眾生想、壽者想、受者想」,義淨則作「我想、眾生
想、壽者想、更求趣想」。
2.
比對Schoyen所藏之梵本,在羅什所譯作「相」的相對應處皆作「samjna
(想)」,該句梵本原文為:
na... satvasamjna ... jivasamjna va pudgalasamjna*1
3.
一般或有人將「相」字作「特徵、形相」解,此對應之梵文應為「laksana」
,如勒那摩提在其翻譯的《寶性論》中將「anatmalaksaena」*2譯作「無我相
」,而將「atmasamjninah」譯作「我想」,可見勒那摩提之時已經將「相」與
「想」視做不同定義的字了。
4.
「samjna」與「laksana」二字差異甚大,不太可能將此二字混淆或錯抄,
因此何以羅什當時會將「samjna」譯作「相」?在《說文解字注》中是如此解
釋「相」字:
相,省視也。釋詁毛傳皆云相視也。此別之云省視,謂察視也。
既然有「省視、察視」之意,羅什依此而譯或也得解。
5.
常有人解釋《金剛經》四句意是「依中文解梵意」,以「壽者相」為例,
就有人如此解釋:「壽者相是時間,執著時間相續不斷,有過去現在未來,這
叫壽者,壽者相就是時間」。但是依據梵本原文來看,此處「壽者相」應做「
命我想(jivasamjna)」,指的就是「我(atma)」這一概念的代名詞之一,
也就是耆那教所稱的「神我(jiva)」,一般英譯作「soul」,根本與時間概
念無干。
6.
《金剛經》四句意係教導破除一切關於「我」之概念的執著,其實這四組
應該破除的概念早在二世紀由支婁迦讖所譯的《佛說遺日摩尼寶經》中就已出
現,經中說:「何等為佛法藥。隨其因緣。黠慧中無我無人無壽無命(nairatmye
nihsatvah nirjivanisposananispudgalesu)」。隨後同經異譯的《摩訶衍寶
嚴經》也提及「是心如夢,無我有我想故(cittam hi kasyapa svapnasadrsam
anatmiye atmiyasamjnaya*3)」。
7.
眾生若持「無我有我想」為四顛倒見之一,緣此維摩詰亦說「應除一切有
情我想(tenatmasamjnam visthapya*4)」,因為住無我想之聖弟子,心離我
慢,最終必定趣向涅槃*5。
---------------------------------------------------------------------------
*1: Schoyen Collection, Norway, MS 2385
*2: Johnston, E.H. (1950), ed., Ratnagotravibhaga Mahayanottaratantrasastra
*3: Stael-Holstein, A. von (1925), Kasyapaparivarta
此處支婁迦讖譯作「心持非我所是我所」
*4: SGBSL (2004), Vimalakirtinirdesa
*5: 《雜含》270經:「聖弟子住無我想,心離我慢,順得涅槃。」
AN9.3: Anattasanni asmimanasamugghatam papunati dittheva dhamme nibbana
https://www.wretch.cc/blog/guobing/8948282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120.126.83.206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