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寫好短篇小說?】
這次分享的是,中國作家老舍給新人的寫作建議。
內容主要談到,如何寫好「短篇小說」,並分別談到如何集中刻劃主要角色、如何寫好情節等等。
一起來看看他的經驗談吧~
-
如何寫好短篇小說?/ 老舍
短篇小說很容易同通訊報導混淆。寫短篇小說時,就像畫畫一樣,要色彩鮮明,要刻畫出人物形象。所謂刻劃,並非指花紅柳綠地作冗長的描寫,而是說,要三言兩語勾畫出人物的性格,樹立起鮮明的人物形象來。
一般的說,作品最容易犯的毛病是:人物太多,故事性不強。《林海雪原》之所以吸引人,就是故事性極強烈。當然,短篇小說不可能有許多故事情節,因此,必須選擇了又選擇,選出最激動人心的事件,把精華寫出來。寫人更要這樣,作者可以虛構、想像,把很多人物事件集中寫到一兩個人物身上,塑造典型的人物。短篇中的人物一定要集中,集中力量寫好一兩個主要人物,以一當十,其他人物是圍繞主人公的配角,適當描畫幾筆就行了。無論人物和事件都要集中,因為短篇短,容量小。
有些作品為什麼見物不見人呢?這原因在於作者。不少作者常常有一肚子故事,他急於把這些動人的故事寫出來,直到動筆的時候,才想到與事件有關的人物,於是,人物只好隨著事件走,而人物形象往往模糊、不完整、不夠鮮明。世界上的著名的作品大都是這樣:反映了這個時代人物的面貌,不是寫事件的過程,不是按事件的發展來寫人,而是讓事件為人物服務。還有一些名著,情節很多,讀過後往往記不得,記不全,但是,人物卻都被記住,所以成為名著。
我們寫作時,首先要想到人物,然後再安排故事,想想讓主人公代表什麼,反映什麼,用誰來陪襯,以便突出這個人物。這裡,首先遇到的問題:是寫人呢?還是寫事?我覺得,應該是表現足以代表時代精神的人物,而不是為了別的。一定要根據人物的需要來安排事件,事隨著人走;不要叫事件控制著人物。譬如,關於洋車夫的生活,我很熟悉,因為我小時候很窮,接觸過不少車夫,知道不少車夫的故事,但那時我並沒有寫《駱駝祥子》的意圖。有一天,一個朋友和我聊天,說有一個車夫買了三次車,丟了三次車,以至悲慘地死去。這給我不少啟發,使我聯想起我所見到的車夫,於是,我決定寫舊社會裡一個車夫的命運和遭遇,把事件打亂,根據人物發展的需要來寫,寫成了《駱駝祥子》。
寫作時一定要多想人物,常想人物。選定一個特點去描畫人物,如說話結巴,這是膚淺的表現方法,主要的是應賦予人物性格特徵。先想他會幹出什麼來,怎麼個幹法,有什麼樣膽識,而後用突出的事件來表現人物,展示人物性格。要始終看定一兩個主要人物,不要使他們寫著寫著走了樣子。貪多,往往會叫人物走樣子的。《三國演義》看上去情節很多,但事事都從人物出發。諸葛亮死了還嚇了司馬懿一大跳,這當然是作者有意安排上去的,目的就是為了豐富諸葛亮這個人物。《紅日》中大多數人物寫的好。但有些人就沒有寫好,這原因是人物太多了,有些人物作者不夠熟悉,掌握不住。《林海雪原》裡的白茹也沒寫得十分好,這恐怕是曲波同志對女同志還瞭解得不多的緣故。因此不必要的、不熟悉的就不寫,不足以表現人物性格的不寫。貪圖表現自己知識豐富,力求故事多,那就容易壞事。
寫小說和寫戲一樣,要善於支配人物,支配環境(寫出典型環境、典型人物),如要表現炊事員,光把他放在廚房裡燒鍋煮飯,就不易出戲,很難寫出吸引人的場面;如果寫部隊在大沙漠裡鋪軌,或者在激戰中同志們正需要喝水吃飯、非常困難的時候,把炊事員安排進去,作用就大了。
無論什麼文學形式,一寫事情的或運動的過程就不易寫好,如有個作品寫高射炮兵作戰,又是講炮的性能、炮的口徑,又是紅綠信號燈如何調炮……就很難使人家愛看。文學作品主要是寫人,寫人的思想活動,遇到什麼困難,怎樣克服,怎樣鬥爭……寫寫技術也可以,但不能貪多,因為這不是文學主要的任務。學技術,那有技術教科書嘛!
刻畫人物要注意從多方面來寫人物性格。如寫地主,不要光寫他兇殘的一面,把他寫得像個野獸,也要寫他偽善的一面。寫他的生活、嗜好、習慣、對不同的人不同的態度……多方面寫人物的性格,不要小胡同裡趕豬——直來直去。
當你寫到戲劇性強的地方,最好不要寫他的心理活動,而叫他用行動說話,來表現他的精神面貌。如果在這時候加上心理描寫,故事的緊張就馬上弛緩下來。《水滸》上的魯智深、石秀、李逵、武松等人物的形象,往往用行動說話來表現他們的性格和精神面貌,這個寫法是很高明的。《水滸》上武松打虎的一段,寫武松見虎時心裡是怕的,但王少堂先生說評書又作了一番加工:武松看見了老虎,便說:「啊!我不打死它,它會傷人喲!好!打!」這樣一說,把武松這個英雄人物的性格表現得更有聲色了。這種藝術的誇張,是有助於塑造英雄人物的形象的!我們寫新英雄人物,要大膽些,對英雄人物的行動,為什麼不可以作適當的藝術誇張呢?
為了寫好人物,可以把五十萬字的材料只寫二十萬字;心要狠一些。過去日本鬼子燒了商務印書館的圖書館,把我一部十萬多字的小說原稿也燒掉了。後來,我把這十萬字的材料寫成了一個中篇《月牙兒》。當然,這是其中的精華。這好比割肉一樣,肉皮肉膘全不要,光要肉核(最好的肉)。魯迅的作品,文字十分精煉,人物都非常成功,而有些作家就不然,寫到事往往就無節制地大寫特寫,把人蓋住了。最近,我看到一幅描繪密雲水庫上的人們幹勁衝天的畫,畫中把山畫得很高很大很雄偉,人呢?卻小得很,這怎能表現出人們的幹勁呢?看都看不到啊!事件的詳細描寫總在其次;人,才是主要的。因為有永存價值的是人,而不是事。
語言的運用對文學是非常重要的。有的作品文字色彩不濃,首先是邏輯性的問題。我寫作中有一個竅門,一個東西寫完了,一定要再念再念再念,念給別人聽(聽不聽在他),看念得順不順?準確不?彆扭不?邏輯性強不?……看看句子是否有不夠妥當之處。我們不能為了文字簡練而簡略。簡練不是簡略、意思含糊,而是看邏輯性強不強,準確不準確。只有邏輯性強而又簡單的語言才是真正的簡練。
運用文字,首先是準確,然後才是出奇。文字修辭、比喻、聯想假如並不出奇,用了反而使人感到庸俗。講究修辭並不是濫用形容詞,而是要求語言準確而生動。文字鮮明不鮮明,不在於用一些有顏色的字句。一千字的文章,我往往寫三天,第一天可能就寫成,第二天、第三天加工修改,把那些陳詞濫調和廢話都刪掉。這樣做是否會使色彩不鮮明呢?不,可能更鮮明些。文字不怕樸實,樸實也會生動,也會有色彩。齊白石先生畫的小雞,雖只那麼幾筆,但墨分五彩,能使人看出來許多顏色。寫作對堆砌形容詞不好。語言的創造,是用普通的文字巧妙地安排起來的,不要硬造字句,如「他們在思謀……」,「思謀」不常用,不如用「思索」倒好些,既現成也易懂。寧可寫得老實些,也別生造。
文學是語言的藝術,我們是語言的運用者,要想辦法把「話」說好,不光是要注意「說什麼」,而且要注意「怎麼說」。注意「怎麼說」才能表現出自己的語言風格。各人的「說法」不同,各人的風格也就不一樣。「怎麼說」是思考的結果,侯寶林的相聲之所以逗人笑,並不只因他的嘴有功夫,而是因為他的想法合乎笑的規律。寫東西一定要善於運用文字,苦苦思索,要讓人家看見你的思想風貌。
用什麼語言好呢?過去我很喜歡用方言,《龍鬚溝》裡就有許多北京方言。在北京演出還好,觀眾能懂,但到了廣州就不行了,廣州沒有這種方言。連翻譯也沒法翻譯。這次寫《女店員》我就注意用普遍話。推廣普遍話,文學工作者都有責任。用一些富有表現力的方言,加強鄉土氣息,不是不可以,但不要貪多;沒多少意義的,不易看懂的方言,乾脆去掉為是。
小說中人物對話很重要。對話是人物性格的索隱,也就是什麼樣的人說什麼樣的話。一個人物的性格掌握住了,再看他在什麼時間、什麼地點,就可以琢磨出他將會說什麼與怎麼說。寫對話的目的是為了使人物性格更鮮明,而不只是為了交代情節。《紅樓夢》的對話寫得很好,通過對話可以使人看見活生生的人物。
關於文字表現技巧,不要光從一方面來練習,一棵樹吊死人,要多方面練習。一篇小說寫完後,可試著再把它寫成話劇(當然不一定發表),這會有好處的。話劇主要是以對話來表達故事情節,展示人物性格,每句話都要求很精煉,很有作用。我們也應當學學寫詩,舊體詩也可以學學,不摸摸舊體詩,就沒法摸到中國語言的特點和奧妙。這當然不是要大家去寫舊體詩詞,而是說要學習我們民族語言的特色,學會表現、運用語言的本領,使作品中的文字千錘百煉。這是要下一番苦功夫的。
寫東西一定要求精煉,含蓄。俗語說:「寧吃鮮桃一口,不吃爛杏一筐」,這話是很值得深思的。不要使人家讀了作品以後,有「吃膩了」的感覺,要給人留出回味的餘地,讓人看了覺得:這兩口還不錯呀!我們現在有不少作品不太含蓄,直來直去,什麼都說盡了,沒有餘味可嚼。過去我接觸過很多拳師,也曾跟他們學過兩手,材料很多。可是不能把這些都寫上。我就撿最精彩的一段來寫:有一個老先生槍法很好,最拿手的是「斷魂槍」,這是幾輩祖傳的。外地有個老人學的槍法不少,就不會他這一套,於是千里迢迢來求教槍法,可是他不教,說了很多好話,還是不行。老人就走了,他見那老人走後,就把門鎖起來,把自己關在院內,一個人練他那套槍法。寫到這裡,我只寫了兩個字:「不傳」,就結束了。還有很多東西沒說,讓讀者去想。想什麼呢?就讓他們想想小說的「底」——許多好技術,就因個人的保守,而失傳了。
小說的「底」,在寫之前你就要找到。有些作者還沒想好了「底」就寫,往往寫到一半就寫不下去,結果只好放棄了。光想開頭,不想結尾,不知道「底」落在哪裡,是很難寫好的。「底」往往在結尾時才表現出來,「底」也可以說是你寫這小說的目的。如果你一上來把什麼都講了,那就是漏了「底」。比如,前面所說的學槍法的故事,就是叫你想想由於這類的「不傳」,我們祖國從古到今有多少寶貴的遺產都被埋葬掉啦!寫相聲最怕沒有「底」,沒有「底」就下不了臺,有了「底」,就知道前面怎麼安排了。
小說所要表達的東西是多種多樣的。由於我國社會主義建設的需要,當前著重于寫建設,這是正確的。當然,也可以寫其他方面的生活。在寫作時,若只憑有過這麼回事,湊合著寫下來,就不容易寫好;光知道一個故事,而不知道與這故事有關的社會生活,也很難寫好。
小說的形式也是多種多樣的,有書信體,日記體,還有……資本主義國家有些作品,思想性並不強,可是寫得那麼抒情,那麼有色彩,能給人以藝術上的欣賞。這種作品雖然沒有什麼教育意義,我們不一定去學,但多看一看,也有好處。現在我們講百花齊放,我看放得不夠的原因之一,就是知道得不多,特別是世界名著和我國的優秀傳統知道得不多。
生活知識也是一樣,越博越好,瞭解得越深越透徹越好。因此,對生活要多體驗、多觀察,培養多方面的興趣,盡可能去多接觸一些事物。就是花木鳥獸、油鹽醬醋也都應注意一下,什麼時候用著它很難預料,但知道多了,用起來就很方便。在生活中看到的,隨時記下來,看一點,記一點,日積月累,日後大有用處。
在表現形式上不要落舊套,要大膽創造,因為生活是千變萬化的,不能按老套子來寫。任何一種文學藝術形式一旦一成不變,便會衰落下去。因此,我們要想各種各樣的法子衝破舊的套子,這就要敢想、敢說、敢幹。「五四」時期打破了舊體詩、文言文的格式,這是個了不起的文化革命!文學藝術,要不斷革新,一定要創造出新東西,新的樣式。如果大家都寫得一樣,那還互相交流什麼?正因為各有不同,才互相觀摩,取長補短,共同提高。新創造的東西,可能有些人看著不大習慣,但大家可以辯論呀!希望大家在文學形式上能有所突破,有新的創造!
如何加強文言文 在 陳安儀的窩心團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暑假班開始招生之後,很多家長來信詢問我:什麼是閱讀寫作「素養班」?為什麼孩子需要加強閱讀寫作的素養?素養班和以往開的「全日夏令營」又有什麼不同?
首先,「閱讀」是一段沒有國界的旅程,無需舟車勞頓、無需出門冒險;可以奇幻漂流、可以浪漫刺激,更可以鍛鍊思維、訓練孩子的自學能力。而「寫作」則是影響一生的重要利器,君不見僅憑一篇條理分明的文章,就能殺伐渣男於無形;更不用說文字能推銷、洗腦、說服⋯⋯在網路世代,掌握文字能力,就等於人生勝利了一半啦!
因此,為了讓平日不喜歡閱讀的孩子能利用寶貴的暑假,多攝取文字營養,所以特別開設半日3小時的「閱讀寫作素養班」,以嘉惠無法參加全日營的同學。特將課程分成2-4年級(中低)以及4-8年級(中高及國中組)每一天設計營養閱讀大餐,給孩子們享用:
https://annasu0630.pixnet.net/blog/post/35769496
共有中正、內湖、板橋三個教室,每日課程介紹如下:
1.【一窺經史子集的奧妙】
讓孩子接觸<詩經>的窈窕淑女;思考<論語>的常綱倫理;<老、莊>的處事智慧,<史記、戰國策>的精妙典故,<聊齋>的刺激鬼故事......。文言文其實並不枯燥,只是欠缺有趣的引導。本課堂將讓孩子在典籍裡看見歷史洪流,也能欣賞諸子百家各放異彩,不再視文言文為畏途。
2.【修辭密招只私傳】
無論是愛打比方的「譬喻法」、需要五感並用的「摹寫技巧」、堪比吹牛大王的「誇飾」、排隊站好來比美的「排比」,還是萬物皆有情的「擬人」……修辭能讓文章變得更加閃耀動人、感人肺腑,老師將傾囊相授親傳不公開的密招喔!
3.【以故事激發創造力】
世界上沒有不愛聽故事的孩子,「閱讀」本應當從故事開始。授課老師準備了好看、好聽的小說、故事,準備讓孩子躍入閱讀的搖籃。藉由共讀,讓孩子能自主閱讀,繼而創造一篇屬於自己的精彩故事。
4.【名家作品導讀】
您是不是煩惱孩子喜歡閱讀,但是作文卻寫不好?孩子閱讀量大,但抓到不到寫作技巧也是枉然 。藉由名家作品,我們教授作文的架構、分段、開頭、結尾,並且適當加入表情、對話、描述、摩聲、等等寫作技巧。看林海音如何透過細膩描述勾勒天橋把式;琦君如何將童年往事歷歷如繪;蔣勳如何寫生活美感淋漓盡致;傾聽泰戈爾為孩子編織智慧的散文詩歌;紀伯倫為孩子揮灑生命價值;麥克阿瑟和胡適家書如何呈現父愛光輝……文學絕對能陶冶孩子的心靈,但需要好的導師引領入門。
5.【詩詞藝術之美】
如果妳的孩子對春夏秋冬無所感觸,試試看李白「春心蕩兮如波,春愁亂兮如雪」;杜甫「來如雷霆收震怒,罷如江海凝清光」;白居易「往事勿追思,追思多悲愴」;李煜「青鳥不傳雲外信,丁香空結雨中愁」。詩歌有節奏、有韻律,文字表達凝練、結構多樣,反映了生活也表達情感。我們準備了詩詞大餐,邀請孩子一起來體會詩詞之美。唱唱跳跳之中,更能增添日後文采。
詳情請看:
https://annasu0630.pixnet.net/blog/post/35769496-
電話詢問請洽:0966-174-885
如何加強文言文 在 a仔.音樂.旅遊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填詞技巧] 雙音字節的威力
.
為方便閱讀,請於網誌上瀏覽: http://aamusictravel.com/2019/12/31/%E5%A1%AB%E8%A9%9E%E6%8A%80%E5%B7%A7-%E9%9B%99%E9%9F%B3%E5%AD%97%E7%AF%80%E7%9A%84%E5%A8%81%E5%8A%9B/
.
活用雙音字節,讓你寫作提昇至更高的境界
.
在日常的口語對話裡,為了表達更簡單、更便捷,許多時候,我們都會使用單音字節與別人進行交流,例如粵語中的「你食咗飯未?」或者國語裡的「你吃了飯沒?」等等,把整句拆開做各個不同的詞語,5個字即代表了5個詞語,一字一個,將所有內容填充至短短5個字當中,果然是又簡單,又便捷。然而,即使把這些東西寫進了作文裡不會被老師打交叉,應該也沒有人認為這些「文字」能登上大雅之堂。或者,在你讀過值得參考的文章之中,沒多少會用上這麼多的單字詞?
.
.
「食咗飯未」- 轉換成書面語就能自動使用雙音字節?
.
在先前的《[填詞技巧] 書面語 VS 口語》裡,我已深入介紹過填詞世界裡書面語與口語的分別和其被觀眾接受的程度,而這裡關於雙音字節的講解,並非簡單以書面語或口語可以區分,事實上,不論前者或後者,一樣可以使用雙音字節的。
.
就「食咗飯未?」這句簡單的口語句子,書面語可以寫成「吃了飯沒有?」,大概就只有把「未」轉換成雙音字節「沒有」,其餘的仍然是單音字節,可見並非書面語就能「自動」地使用雙音字節。
.
但是,若果把「食咗飯未」強行轉換成雙音字節,結果如下:
.
「食」=「進食」
「咗」=「完成」
「飯」=「午餐」/「晚餐」
「未」=「沒有」
.
顯然,全部都是雙音字節的後果就是,「進食完成午餐沒有?」,這句跟那些中學時代把英文生字死記硬背之後,不寫在考試卷上就像買了幾千元的禮劵全都過期了那種心態,明明一句「I am very happy」,寫成了「I have extremely brilliant sensation」,詞彙用了,但給人感覺並非專業,只有滑稽。
.
.
從中文辯論學會的雙音字節「攻擊」
.
那麼,寫一篇文章介紹雙音字節的威力,未到一半已經自打咀巴至此,這是什麼玩法?
.
首先,如果你要炫富,你可以戴上「金勞」,掛條金鏈,手持一部黃金打造的最新iPhone,土豪味夠重了沒? 你會不會把十幾二十個金手鐲全都放到手上? 對呀,你這樣很有錢,但別人看到了你,必定「驚而遠之」。
.
曉了心法,就是實行的時候。什麼時候最需要用上雙音字節呢? 在讀書期間的話,肯定是辯論。
.
從過去在辯論學會的經驗,不論是主辯、副辯、結辯,內容上除了要豐富,要有鋪排之外,最重要的是,演講之時,如何加強語氣,把某些重點「攻擊」對方,而當中,很多時候,這些「攻擊」,往往用上了雙音字節,或者四字詞語。
.
同理,不論你寫的是比較壓迫感強的歌,或者是議論文,能夠掌握雙音字節的運用,必然事半功倍。
.
.
實戰應用
.
以下的實戰應用部分,會講解一篇好的,和一篇不好的歌詞,你能看得出它們的分別嗎?
.
陳奕迅《明年今日》副歌部分 (林夕 詞)
明年今日 別要再失眠
床褥都改變 如果有幸會面
或在同伴新婚的盛宴 惶惑地等待你出現
明年今日 未見你一年
誰捨得改變 離開你六十年
但願能認得出你的子女 臨別亦聽得到你講再見
.
《當年今日》副歌部分 (改編自《明年今日》,a仔 詞)
從前今日 「樂」已上心頭
「做」知心好友 能使我抬抬頭
就是同伴身份都沒有 其實你等待我出頭
.
「盟」在今日 沒你我憂愁
誰知當天會 離開你沒自由
事實如舊得出我的損友 還 問我怎麼拖你手 說夠
.
紅字代表我認為錯誤使用單音字節的地方。可能你會奇怪,林夕寫《明年今日》也一樣有個「再」字,為什麼就是我寫的不好?
.
看看紅字「樂」——這個「樂」的含義是什麼? 是「快樂」? 是「歡樂」? 是「樂趣」? 先不說「樂」這個入聲字落在長音的問題,這裡的問題是,這個「樂」字明明可以解釋成很多意思,但你平日很少單單看見一個「樂」事出現,一聽下去便覺不妥,顯然是新手常犯錯誤。
.
延伸閱讀: [填詞技巧] 使用入聲字的技巧
https://aamusictravel.com/2018/02/09/%e5%a1%ab%e8%a9%9e%e6%8a%80%e5%b7%a7-%e4%bd%bf%e7%94%a8%e5%85%a5%e8%81%b2%e5%ad%97%e7%9a%84%e6%8a%80%e5%b7%a7/
.
再看看「盟」字,何不寫成「盟誓今日」? 同樣道理,「盟」字少有單個使用,除非是寫文言文,或者刻意要把用字精簡 (顯然不是這首流行曲可以做到的事),否則一看上去,又是新手常犯之誤。
.
還有那個「做」字,算不上犯下大錯,但是這個單音字節與歌詞的配合度不夠,意思是「做個」,但在需要合音又要有充足字數之下填上這個詞語又不可能,所以最好的話還是改用其他詞語了。
.
.
結語
.
所謂雙音字節的威力,能夠適當運用的話,不論是作文還是填詞,的確能夠增加行文的流暢度,減少給讀者或聽眾的突兀感,這是寫作技巧中的一大要素,須要多加留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