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樣看香港 港事大排檔】全球十大古怪節日其實不古怪—長洲太平清醮
(精彩節目內容 歡迎點選連結頁面上的三角形播放鍵圖案收聽)
https://www.rti.org.tw/radio/programMessageView/programId/1630/id/124237
「建醮、做醮」對台灣民眾來說,是再熟悉不過的民間傳統祭典,無論是慶成、祈福、消災或超度,每逢大型醮典期間總是全鄉總動員,熱鬧非凡!而在香港的離島長洲,每年農曆4月也都會舉行「太平清醮」,不僅名列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還被美國《時代週刊》選為「 #全球十大古怪節日 」,吸引眾多海內外遊客到訪。
其實,已有一、兩百年歷史的長洲 #太平清醮 一點兒也不古怪,它的起源與「驅除瘟疫」有關。而隨著時代推進,太平清醮後來又增添了新的元素—「飄色巡遊」及「包山嘉年華」,近年反倒成為節慶亮點。
今年的長洲太平清醮即將在下週登場,為了防疫、避免群聚,今年和去年一樣取消了飄色與搶包山活動,不過為了承襲驅除瘟疫的傳統,仍維持各項祭祀科儀、神功戲演出以及派發「平安包」等習俗,而原本高15.5米的3座大包山也縮水成4.6米。
無論如何,太平清醮承載著長洲居民的共同記憶,它不僅凝聚了鄉里社區的向心力,隨著各種宗教儀式與相關活動的舉行,許多精湛的傳統技藝也隨之保存下來,成為文化保育的助力;而在疫情仍然嚴峻的當下,太平清醮更發揮了「驅瘟逐疫,保境安民」、安定人心的力量!
想更了解長洲太平清醮的由來、太平清醮儀式如何進行、什麼是「飄色巡遊」?本集節目專訪香港文化組織「程尋香港」聯席創辦人之一、歷史研究者 #溫佐治 老師一起來分享!
#黃美寧 #每周五下午三點首播 #港事大排檔 #溫佐治 #太平清醮
「這樣看香港」節目電子信箱:nin@rti.org.tw 或 hk@rti.org.tw
更多精彩節目可透過Podcast平台搜尋節目名稱「這樣看香港」收聽。
同時也有1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5萬的網紅Cup 媒體 Cup Media,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停泊在銅鑼灣避風塘超過半世紀、香港唯一船廟 —— 銅鑼灣三角天后廟,將於下年搬到陸上新廟。 船廟現時由一群平均 60 歲的漁民後代守護,他們都稱這位海上女神為「阿媽」。三角阿媽庇佑幾代漁民,亦不只是信仰。「當拜神,或是維護自己一班兄弟。我們是屬於這裡、屬於這個阿媽的。」負責人梁帶好說起小時候拜阿媽...
如何保育非物質文化遺產 在 BennyLeung.com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一生堅守一門技藝 全港唯一手雕麻雀女師傅 - Yan Law
打麻雀絕對是過年的必備節目,幾個親戚朋友圍坐一起打幾圈,一邊聊天,一邊吃賀年糕點就最開心!但大家有否留意到,我們以前常打的手雕麻雀,在很久之前、在不知不覺間,就已經變成了機雕麻雀?在時代巨輪的轉動下,這個曾經風靡一時的傳統技藝,如今卻無人問津,難怪現今全港只剩下三位手雕麻雀師傅!
位於紅磡寶其利街的「金發麻雀」,由1962年開舖至今,幾乎有一甲子歷史了。從爸爸手上接棒的「湄姐」何秀湄,既是「金發麻雀」的第二代傳人,也是全港僅存的手雕麻雀師傅之一,甚至是唯一一位女師傅!在僅約三十呎的樓梯底空間,湄姐始終堅守著爸爸一生的心血,也守護著快將失傳的手雕麻雀工藝。
兩、三日雕一副麻雀:「搏晒老命了!」
要說湄姐的故事,就要從她5歲時說起。當年,她爸爸為創業在紅磡買了一間地舖,於是一家六口便搬到「金發」,過著前舖後居的生活。日頭爸媽做生意時,湄姐四兄弟姊妹就在大街上玩耍;吃過晚飯,要睡覺了,大人就在閣樓睡,小孩則一起睡在狹窄的床板。湄姐說:「這裏有很多令人懷緬的回憶,就算將來要重建或拆卸,我們都會回來尋根,始終在這裏留下很多腳毛……」她哈哈大笑起來,似是回想起一些難忘又有趣的童年趣事。
因為自小在店舖打躉,湄姐13歲就跟店裏的師傅正式學藝,日日用舊麻雀練雕功,練到十隻手指都受傷,方能練到不用起稿、就可以直接在空白的麻雀上雕出完美的字型。「熟能生巧嘛,最重要係,落手要快、狠、準!」望著湄姐雕麻雀時手起刀落,徒手就能雕出一隻漂亮的「二筒」,然後上色、剷油,再修飾,動作俐落有勁,編者不禁連連發出讚嘆聲!她卻謙稱這只是「民間小雜耍」,算不得甚麼!
不過,一副麻雀牌有144 隻,要全部手雕出來,始終是件費心神的事。「起碼要雕三、四日,如果精神狀態好的話,兩、三日都可以,搏晒老命了!」60多歲的湄姐,在旁人看來仍然腰身板直、中氣十足,也不用配戴老花眼鏡,但她自己身體自己知,「手腳早就不比以前協調,眼睛、耳朵都已經退化了。」所以湄姐現在每日開舖,只會雕30隻麻雀左右,當是「過過日神」,之後就會去買餸煮飯,生活簡單又自在。「年紀大嘛,做唔得耐㗎!」她如是說。
為麻雀奉獻一生
湄姐把一生都奉獻給麻雀,其認真和堅持的工作態度,為她帶來了不少慕名而來訂麻雀的知音人;但眼見昔日曾盛極一時的手藝瀕臨失傳,她覺得這一路走來,挺坎坷的。湄姐說:「我20、30歲的時候,行內還有40、50位師傅,當時卻完全沒有人懂得欣賞手雕麻雀這工藝。到後來機雕麻雀開始盛行,行業因而遭受重創;近年又有了電動麻雀枱,生意就更加難做下去,所以很多師傅都轉了行……」
正因為行業走向衰落,而保育是時代潮流,正好讓手雕麻雀重新走入眾人的視線,傳統手雕麻雀工藝更於2014年獲列入香港非物質文化遺產清單,果真物以罕為貴!「有很多外國人都會走來訂麻雀,但我只有一雙手,訂單再多也接不了,因為根本交不出貨。」甚麼是「心有餘而力不足」?湄姐本人就是最佳示範。
如果有一天,湄姐再雕不了麻雀……
一個人的力量當然有限,不如開班授徒,也好為自己物色接班人?試過了!只可惜那些跑來學藝的年輕人,來過幾次就嫌辛苦,最後更消失不見人!還是自己最可靠?體力始終是最大限制。「試過有大學邀請我去開辦工作坊,但路途太遙遠了,行多兩次都腳軟。又試過有個大學生叫我去尖沙咀鐘樓附近做訪問,沒想到回來後就病了兩個星期,都不敢再試了……」湄姐說起往事來,似乎仍猶有餘悸。
手雕麻雀的式微已是不可逆轉的事實,問題不是沒有人願意珍惜、沒有人願意保育,而是我們已錯過了最好的時機。湄姐亦坦然接受命運,「要說可惜嗎?其實有很多『值得可惜的東西』都消失了。覺得無奈又如何?就以深水埗的古羅馬式蓄水池為例,當一些東西在『不知不覺』中消失,就有些東西在『不知不覺』中湧現到我們面前……」如此看來,「珍惜」本身就有限期,如果不在還可以觸及的時候及時珍惜,或者就再珍惜不了。
「今天還可以坐在這裏做倒好,要不然過兩天,湄姐身體不舒服的話,想做都難了。當然你們可以去找其他手雕麻雀師傅,畢竟走了一個湄姐,還有另外兩位師傅,但他們都已經不年輕了。」這話聽起來似是萬幸,卻不無唏噓。
原文:經濟通
#文化 #生活 #娛樂
如何保育非物質文化遺產 在 CUP 媒體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停泊在銅鑼灣避風塘超過半世紀、#香港 唯一 #船廟 —— 銅鑼灣 #三角天后廟,將於下年搬到陸上新廟。
船廟現時由一群平均 60 歲的漁民後代守護,他們都稱這位海上女神為「阿媽」。三角阿媽庇佑幾代漁民,亦不只是信仰。「當拜神,或是維護自己一班兄弟。我們是屬於這裡、屬於這個阿媽的。」負責人梁帶好說起小時候拜阿媽,笑得特別開懷:「就是為了吃,跟著爸爸去廟船,一定有東西吃,以前 5 月賀誕更有豬肉分,很多小孩一起玩…… 長大就求出海平安,搵到兩餐。」
7、80 年代是香港漁業黃金時期,梁帶好看著上一輩出錢出力,維護船廟,一年一度的賀誕亦愈來愈盛大。直到近年他接手,只能慨嘆愈來愈吃力:「年輕的不信你這些,我們這一代做得幾多得幾多。」雖然不捨得船廟,但打理陸上廟較慳水慳力,亦更方便善信入廟,他認為是延續這項傳統的必要一步。
研究天后信俗多年,科技大學人文學部副教授廖迪生指出,2000 年間,國際興起保育「#非物質文化遺產」風潮,影響了本地政府和新一代。這個契機如何幫助延續傳統文化?這些本土文化對今日香港人又有何意義?
立即觀看:https://youtu.be/YM-5IkmSQQI
延伸專題:�
【子承父業,化傳統為潮流】
http://bit.ly/2kZkiOy�
【氣候變化之下,300 年意製樂器傳統亦受威脅?】
http://bit.ly/2Giwzo3�
【「消失」的撈金魚檔,為難的養魚業者】
https://bit.ly/32RXT98
==========================�
在 www.cup.com.hk 留下你的電郵地址,即可免費訂閱星期一至五 CUP 媒體 的日誌。
🎦 YouTube 👉 https://goo.gl/4ZetJ5�
🎙️ CUPodcast 👉 https://bit.ly/35HZaBp�
📸 Instagram 👉 www.instagram.com/cupmedia/�
💬 Telegram 👉 https://t.me/cupmedia�
📣 WhatsApp 👉https://bit.ly/2W1kPye
如何保育非物質文化遺產 在 Cup 媒體 Cup Media Youtube 的精選貼文
停泊在銅鑼灣避風塘超過半世紀、香港唯一船廟 —— 銅鑼灣三角天后廟,將於下年搬到陸上新廟。
船廟現時由一群平均 60 歲的漁民後代守護,他們都稱這位海上女神為「阿媽」。三角阿媽庇佑幾代漁民,亦不只是信仰。「當拜神,或是維護自己一班兄弟。我們是屬於這裡、屬於這個阿媽的。」負責人梁帶好說起小時候拜阿媽,笑得特別開懷:「就是為了吃,跟著爸爸去廟船,一定有東西吃,以前 5 月賀誕更有豬肉分,很多小孩一起玩…… 長大就求出海平安,搵到兩餐。」
7、80 年代是香港漁業黃金時期,梁帶好看著上一輩出錢出力,維護船廟,一年一度的賀誕亦愈來愈盛大。直到近年他接手,只能慨嘆愈來愈吃力:「年輕的不信你這些,我們這一代做得幾多得幾多。」雖然不捨得船廟,但打理陸上廟較慳水慳力,亦更方便善信入廟,他認為是延續這項傳統的必要一步。
研究天后信俗多年,科技大學人文學部副教授廖迪生指出,2000 年間,國際興起保育「非物質文化遺產」風潮,影響了本地政府和新一代。這個契機如何幫助延續傳統文化?這些本土文化對今日香港人又有何意義?
延伸專題:
【子承父業,化傳統為潮流】
http://bit.ly/2kZkiOy
【氣候變化之下,300 年意製樂器傳統亦受威脅?】
http://bit.ly/2Giwzo3
【「消失」的撈金魚檔,為難的養魚業者】
https://bit.ly/32RXT98
==========================
在 www.cup.com.hk 留下你的電郵地址,即可免費訂閱星期一至五 CUP 媒體 的日誌。
? YouTube ? https://goo.gl/4ZetJ5
?️ CUPodcast ? https://bit.ly/35HZaBp
? Instagram ? www.instagram.com/cupmedia/
? Telegram ? https://t.me/cupmedia
? WhatsApp ?https://bit.ly/2W1kPye
![post-title](https://i.ytimg.com/vi/YM-5IkmSQQI/hqdefault.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