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同志可以結婚,那人跟摩天輪是不是也可以?」
「沒有________,就沒有今天的台灣!」
⠀⠀
為什麼會覺得立場不同的人好像是從外星球來的,不管是思維或語言都無法理解?都說對話時要試著「同理」對方,不過為什麼要同理這樣的人,然後到底要怎麼做?
⠀⠀⠀⠀
這是 Podcast 節目第一次做 #讀書會。這次選了《#極端政治的誕生》和《#好人總是自以為是》兩本書,嘗試從政治學和道德心理學的角度,分析對立越來越深的社會是如何形成的,以及更重要的,我們該如何以行動,改變這個相互不理解的社會。
⠀⠀
在《極端政治》中描述了,不同政治立場的人看待世界的角度跟生活型態可能完全不同。雙方政治的選擇都是基於對這個世界的認知,而去做出「最好的選擇」。另一方面,也提及造成社會持續極端的其中一個主要原因是雙方的互不理解。甚至久而久之還可能認定「敵對陣營」的人,根本就是被派來毀滅世界的外星人。
⠀⠀
而在《好人》這本書裡,我們則看到其實人們對議題看似牢不可破的論述,其實很多時候是「直覺先行,策略推理後到」;也就是說,先有了喜歡/不喜歡的念頭,才用理性的說詞去包裝。而這些直覺,不論你是進步派或保守派,其實都遵從六個基本的道德原則,只是詮釋方向以及重視的項目不同而已。換句話說,其實你跟對面那個主張你跟摩天輪可以結婚的人,其實沒有那麼不一樣(儘管真的很難想像)。
⠀⠀
最後,這兩本書不約而同都提到「社交」的重要性。這裡說的可不是在 Facebook 或 IG 上發文,而是離開電腦桌,在生活中產生實際的互動。問問自己,上一次跟人好好互動是什麼時候呢?
⠀⠀
快戴上耳機,聽我們一起聊書吧!
🎧 收聽傳送門:https://open.firstory.me/story/cksrlwm3sloja0989jip0z3gd/platforms
⠀⠀
👉 在 #Spotify、#KKBOX、#Firstory、#SoundOn、#ApplePodcast 和 #GooglePodcast 都可以聽到喔!
⠀⠀
► 還想聽我們聊什麼書呢?歡迎留言或私訊告訴我們!
同時也有2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75萬的網紅志祺七七 X 圖文不符,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記得打開CC字幕 #禁忌之戀 ✔︎ 訂閱志祺七七頻道: http://bit.ly/shasha77_subscribe ✔︎ 追蹤志祺 の IG :https://www.instagram.com/shasha77.daily ✔︎ 志祺七七 の 粉專 :http://bit.ly/shas...
「好人總是自以為是」的推薦目錄:
- 關於好人總是自以為是 在 對話千層派・全民聊未來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 關於好人總是自以為是 在 天下讀者俱樂部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 關於好人總是自以為是 在 酸酸時事鐵絲團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 關於好人總是自以為是 在 志祺七七 X 圖文不符 Youtube 的精選貼文
- 關於好人總是自以為是 在 memehongkong Youtube 的精選貼文
- 關於好人總是自以為是 在 [心得] 《好人總是自以為是》 - 看板book - 批踢踢實業坊 的評價
- 關於好人總是自以為是 在 【線上哲學讀書會】為什麼《好人總是自以為是》? - Facebook 的評價
- 關於好人總是自以為是 在 為什麼你常常覺得別人聽不懂人話?|讀書筆記【第三十集】 的評價
- 關於好人總是自以為是 在 [心得] 好人總是自以為是-自由派者的省思- book | PTT Web 的評價
好人總是自以為是 在 天下讀者俱樂部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即使你對經濟學沒興趣,但你還是有好好享受《故事經濟學》的理由
(1)這本書讓你知道社會氛圍和流行故事對我們的心靈做了哪些事。
(2)這本書和當代許多重要想法可以橋接。例如席勒討論什麼想法容易傳播,也討論哪些心理機制影響人的理解和傳播行為,前者跟迷因學(memetic)有關,後者可直接接上康納曼《快思慢想》的雙系統心理理論,以及我喜歡的海德特《好人總是自以為是》。如果你看得下這些書其中一本,你就看得下其他本,最後你就會掌握一個對於人類認知機制相當重要的理解,包括直覺如何讓我們過度自信,以及一整箱自我反思的工具。
(3)這本書提醒你,一則言論有多合理,跟它有多流行是兩回事。在性侵報導底下,常出現對女人衣著的提醒,這代表穿著保守能降低被攻擊的機率嗎?不見得,這可能只代表社會習慣對女人外表指指點點,所以這類意見很容易出現。
🌵Tips
對這本書感興趣的人,若想快速上手,我建議:
(A)先讀3-8章,然後直接讀19章,這讓你掌握「故事影響行為」理論的主要看法。
(B)進行上述閱讀時,若任何時候覺得說法不夠具體,想要有案例對照,9-18章提供了九個經濟故事案例,儲蓄、房地產、人工智慧到工會陰謀都有,你可以找一個感興趣的對照看。
感謝 朱家安 (Kris Chu) 老師撰文分享
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席勒迄今最重要的著作《故事經濟學》
推薦給你👉https://bit.ly/3i1kTHb
好人總是自以為是 在 酸酸時事鐵絲團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留言真是精美,更證實了「與惡」這部片子只是一齣很好看的連續劇而已,並沒有教育國民與提升國人水準的意義!#中華民國最美的風景
「《我們與惡的距離》紅什麼?它戳破你自以為是的正義」
https://www.gvm.com.tw/article.html?id=60483
➡「好人總是自以為是」
https://phiphicake.blogspot.com/2015/05/blog-post.html
【回顧】
一「【殺警判無罪】全台監所2000餘位精障收容人 司法精神病院仍紙上談兵」
一「思覺失調的世界:裝病真的容易嗎? | 林艾德 — vocus」
https://m.facebook.com/story.php?story_fbid=1656516824488390&id=584986081641475
好人總是自以為是 在 志祺七七 X 圖文不符 Youtube 的精選貼文
#記得打開CC字幕 #禁忌之戀
✔︎ 訂閱志祺七七頻道: http://bit.ly/shasha77_subscribe
✔︎ 追蹤志祺 の IG :https://www.instagram.com/shasha77.daily
✔︎ 志祺七七 の 粉專 :http://bit.ly/shasha77_fb
各節重點:
01:00 【亂倫是指?】
01:31 【反對亂倫的遺傳論證】
02:00 【遺傳論證真的站得住腳嗎?】
02:36 【支持遺傳論證的人如何回應?】
03:32 【遺傳論證還是有困難】
05:37 【所以最後結論是?】
06:14 提問TIME
06:29 掰比~別忘了訂閱
【 製作團隊 】
|企劃:鯉鼬
|腳本:鯉鼬
|剪輯後製:Pookie
|剪輯助理:絲繡&夯吉
|演出:志祺
——
【 本集參考資料 】
→ 《好人總是自以為是》:第71頁
→ 從亂倫、凌虐、搭訕看道德直覺:https://bit.ly/2SBlNlF
→ 維基百科:近親性交:https://bit.ly/2GnKnQw
→ 【深度】亂倫的道德對錯 挑戰禁忌的哲學思辨:https://bit.ly/2S0hJX6
→ 【亂倫.科普】到底為什麼近親繁殖會增加BB患病風險?:https://bit.ly/2N6detc
→ 維基百科:亨丁頓舞蹈症:https://bit.ly/2TKMm4x
→ 從自由主義角度看,可以支持同性戀合法化但反對亂倫嗎?:https://bit.ly/2tnOBPK
→ 亨丁頓舞蹈症簡介:https://bit.ly/2ETk6Ke
→ 維基百科:近親繁殖:https://bit.ly/2SzWoJd
→ 【深度】亂倫的道德對錯 挑戰禁忌的哲學思辨:https://bit.ly/2S0hJX6
→ 甚麼才是「好」的?兼論亂論兩文:https://bit.ly/2N5q22U
→ 亨丁頓舞蹈症 Huntington's Disease:https://bit.ly/2N5pCcQ
→ 論血親性交除罪化──以成年人性交為例 :https://bit.ly/2TPKKGN
→ 維基百科:哈布斯堡王朝:https://bit.ly/2SPw0KK
→ 醫界觀點/近親生子 遺傳疾病易外顯:https://bit.ly/2X2icf0
→ 同樣是訂製孩子,卻引發截然不同的反應?:https://bit.ly/2MJRxSP
→ 從亂倫、凌虐、搭訕看道德直覺:https://bit.ly/2SBlNlF
\每週7天,每天7點,每次7分鐘,和我們一起了解更多有趣的生活議題吧!/
🥁七七仔們如果想寄東西關懷七七團隊與志祺,傳送門如下:
106台北市大安區羅斯福路二段111號8樓
好人總是自以為是 在 memehongkong Youtube 的精選貼文
95. 命運與文化創造—幸福、禍患、美、醜、善、惡是被決定的嗎?
我們不從術數的角度討論命運,我們嘗試將命運與文化連結起來。文化是一整體的存在。社會科學的說法:文化是人類經過長期的生物演化,為了適應環境,逐漸發展出來的成果。但一些哲學的立場,例如儒家、黑格爾(F. Hegel)卻認為文化是人類的精神表現,是人類特有的自覺心靈的創造。我們姑且將文化區分為三層次:共同生活秩序、知識領域和價值信念。其中的價值信念領域:道德、宗教、藝術,是人對自己的反思判斷,決定甚麼是善的、惡的、美的、醜的﹍。儒家認為價值信念是自覺心靈抉擇的結果;而生物演化終的目的是自我複制,簡言之是求生避死,那麼道德人格所表現的「所欲有甚於生,所惡有甚於死」《孟子》,正好顯示人的超越性,人可以衝破其生物本能的「命運」。
于非推介的參考書:
1.Steven Pinker:《人性中的良善天使》
2.Jonathan Haidt:《好人總是自以為是》
講者:陶國璋(中文大學哲學客座助理教授)、于非(《關鍵評論網》協調編輯)
即時聊天室:http://goo.gl/ToDqof
謎米香港 www.memehk.com
Facebook:www.facebook.com/memehkdotcom
好人總是自以為是 在 【線上哲學讀書會】為什麼《好人總是自以為是》? - Facebook 的美食出口停車場
【線上哲學讀書會】為什麼《好人總是自以為是》? is on Facebook. To connect with 【線上哲學讀書會】為什麼《好人總是自以為是》?, join Facebook today. ... <看更多>
好人總是自以為是 在 [心得] 《好人總是自以為是》 - 看板book - 批踢踢實業坊 的美食出口停車場
◎書名: 《好人總是自以為是:政治與宗教如何將我們四分五裂》
◎作者:強納森・海德特(Jonathan Haidt)著,姚怡平譯
◎出版社:大塊文化
網頁好讀版:https://sobooks.tw/the-righteous-mind-bookreview/
─契約─
本人_________在此願意以台幣一百元的價格,將死後靈魂賣給說書團隊。
抱歉,請允許我佔據各位一點時間,請大家讀一下這份契約。內容很簡單,就是問問大家
是否願意出賣靈魂。只要用手邊的紙筆將這份契約內容抄寫之後,在空白欄上簽名(或蓋
章)即可。別擔心,這表格是心理學實驗一部分,無論如何都不具法律或約束效力的合約
。簽署後也可立刻撕毀。
不知道螢幕前的讀者們,有多少人願意簽下這份出賣靈魂契約?
從現有可得的證據來做理性判斷,這該是划算的交易。靈魂一詞乍看之下神聖不可侵,但
這東西看不見摸不著,似乎不太有辦法說它確實存在。再說,說書團隊也不可能有索取眾
人靈魂的魔力。照理說,應該有很多人「簽下去」吧。
什麼?這實驗在美國進行時,約八成的人都沒「簽下去」[註1],怎麼會這樣呢?要討論這
問題,一起來看看這本有趣的道德心理學著作《好人總是自以為是》吧!
大象與騎象人
你覺得自己是個不理性、不講道理和道德的人嗎?
嗯,我想應該不會有太多人直接說「不」(我自己也是)。雖然我們並不可能每分每秒都
講道理講道德,但應該也表現不至於太差吧。我們相信自己能透過推理(reasoning)的
過程,指引我們的判斷與行動走向合理的方向。
不過呢,剛剛「出賣靈魂實驗」似乎就對這種理性的樂觀與確信打了個問號。從理性可得
的證據來看,人們應該找不到理由拒絕簽下契約,但從實驗的數據來看,仍有近八成的人
拒絕簽署。這或許意味著,我們並不如自己所想的那麼理性!
就像剛剛的實驗一樣,道德心理學家海德特以長年研究指出,我們的理性並不如自己所想
的那麼威,真正主導我們道德行動與道德判斷的其實是我們的直覺。而且,這些道德直覺
與道德推理的能力彼此之間還頗為懸殊!
海德特比喻說,道德直覺就像巨象一般,道德推論能力則像大象上的騎象人;大象(道德
直覺)的力量是如此之大,當大象真的要朝往他執意的方向衝衝衝時,騎象人(道德推理
)攔不太住它。那你可能會問,既然道德推論不太能力往狂瀾糾正道德直覺,那它在幹嘛
?海德特回答說:推理能力往往是在事後去挖掘一些道德理由來合理化我們的道德直覺,
想方設法地替道德直覺背書。從這個大象─騎象人的故事可知,在道德判斷與道德行動之
中,真正的有力者是大象(道德直覺)。
另一方面,這大象雖然很狂很有力量會衝衝衝,騎象人常常拉不住牠,但也並不是毫無頭
緒隨機亂衝,而是有些方向。這些方向就是海德特所謂的道德模組。海德特指出,人類經
由一些演化上的結果,有形成特定幾組較明顯的道德模組,而由於每個人的基因與所生處
的群體的不同,所以各個模組之間影響力會有程度的差距。在本書中,海德特提出六組道
德模組:自由、傷害、公平、忠誠、權威、聖潔。
好人不要自以為是
本書對於理解各種道德與政治爭議相當富有啟發。一般來說,當我們與他人因為道德與政
治立場產生衝突時,我們可能會覺得對方不可理喻,覺得對方一定腦子有洞或是魔鬼心腸
。但用海德特的這組模型來仔細想想,就會知道對方其實跟我們沒有那麼大不同,畢竟我
們或多或少共享了這些道德模組。我們可能只是在當前議題上未被觸發這項道德模組,但
其實我們也可能在其他地方會做如是想。
以目前大家熟知的同婚議題為例。反對同婚的某些團體(如護家盟們)常被看做是不理性
、無法理解的群體,因為他們支持並援引一些看不見摸不著的超自然神聖法則,而訴諸這
些事物常會讓其他人覺得不可理喻。但我們的生活中難道就沒有這些東西嗎?難道我們就
不會默默認同著一些看似神聖不可侵犯的超自然事物嗎?其實也會呢。前面的「出賣靈魂
契約」即為一例,用海德特的術語來說,這可能就是「神聖」模組在起反應。
或許有人認為出賣靈魂是私人選擇,既不傷害也不影響他人,不能這樣相比。那來點限制
級例子吧。大家想像一下,在你今天過世後,有個對你抱非分之想的人,三更半夜無人之
際偷偷摸摸地翻了進來,趁四下無人幹了一件事──他在與你的屍體從事性行為!
看到這裡,大概有很多人覺得這人真該死可惡,覺得自己受辱了。但若你我的人格隨著死
亡消逝,換句話說,已不存在一個「活生生的你」可以被侮辱了。如此,屍體也就是個「
物」,那被辱或受損的是什麼?跟已經死去的我們從事性行為,這跟對情趣用品(也是物
)進行性行為有差嗎?我們是否其實也用了某種超自然的解釋(像是人格或靈魂的持存)
,去想像或是追封某些神聖性或不可侵犯性在其中?上述「捍衛屍體」的想法非我們現在
一時興起,事實上刑法一直規範著這樣的行為:我們的法律會動用刑罰去處罰這些污辱、
侵犯屍體的人,而我們似乎未對於這樣的法律表示嚴厲反對。從這角度來看,我們似乎跟
護家盟們不見得有根本差異,我們也具有相似的情感與直覺(只是反映在不同地方)。
我只想當個好人
在看完《好人總是自以為是》的簡要說明與啟發後,我將試著思考它可能有的侷限與問題
。在檢討前,先以條列方式整理目前為止的討論:
1.人們的道德行動與道德判斷並非理性推論所主導,它反而常常無法忤逆直覺,甚至會去
直覺找理由背書。
2.而人們的道德直覺則基於演化而逐漸形成特定幾種道德模組。當然,每個人由於基因與
所生處的群體有別,各模組之間影響力有不同程度的差距。
的確,《好人總是自以為是》讓我們在面對各種道德爭議時更加理解現況,知道是哪幾頭
背後的大象在彼此拉扯,這做法或許讓我們不會逕自將對方打成笨蛋或魔鬼,適度降低衝
突強度。而當我們知道這些衝突是源於諸多大象的拉扯後,海德特的建議是,讓我們應該
試圖擴展自己的道德模組,讓我們可以擁有更豐富的方式去思考。
然而,海德特的建議並不對於現在衝突提出實質的指示,它無法直接指出我們如何在之中
找出那個指引行動應當如何的正解。它不能指出哪種模組(或綜合若干模組)的選項「比
較好」。我們面對爭議時應避免將別人想成笨蛋或魔鬼,但另一方面,我們仍需一個標示
出正確方向、指引我們做出決定的「理由」。理由不是原因,它不只單純地指出行動如何
產生;它也同時要指出這行動「較好或較合理」,它必須能提供指引。
海德特只告訴我們原來世上有這麼多種道德模組存在於大家心中,解釋了各種道德模組出
現的可能成因,但這無法告訴我們要如何在這之中選取其一或加以組合,無法告訴我們「
選什麼才好」。的確,我們或許不應隨意批判謾罵,但解決道德與政治的爭議不只是停止
謾罵,仍需有個正確的方向,事情才能繼續「做下去」[註2]。
此外,這些研究成果可能不只沒能指引人們做出好決定,甚至可能成為人們做出「好決定
」的障礙。的確,經海德特這麼一說,我們或許不再堅持己見;海德特將原本我們不太去
質疑的的道德予以拆解,將它們還原成若干自然與社會因素交織的道德模組,使人們原本
堅信之物不再牢不可破。若我們以海德特的理論來「看待我們自己」,相信自己行動時所
依據的各種道德感都是一些自然與社會因素所共同交織養成的大象,也相信自己的理性騎
象人沒什麼力量去反對牠們,那麼,我們可能會覺得自己只是被這些因素所決定的而已
[註3]。
思想導引著行動。對於我們能否當個好人來說,這樣的信念就能有所影響,它可能會讓我
們不知所措,不知該如何是好,甚而做出比較不好的決定。對此,心理學家們也確實做過
實驗,讓部分受試者閱讀「行為是由環境與遺傳造成的結果」的文章;結果是,這些讀了
文章的人,在接下來的測試中比其他受試者更容易說謊[註4]。
好人或許不再那麼自以為是,但代價可能是讓他們變得迷惘,不知如何是好,甚至表現得
「沒那麼好」。
理性的逆襲?
我們已經看到了,接受海德特這種看待理性的方式,其實對我們來說不見得都是好事。但
理性真的那麼無力,只會事後幫助直覺找藉口找理由嗎?道德心理學家格林(Joshua
Greene)對此有不同看法。
格林說,我們的大腦就像一台有自動與手動兩種拍照模式的相機。在自動化、較使用直覺
與情緒的判斷中,我們大腦中掌管情緒的杏仁核會有較多的反應;這也確實是我們在很多
情況中去進行道德判斷的「自動模式」,我們時常對於很多問題立刻運下我們的直覺快門
。但是我們也有另一種手動、理性推理、大腦背外側前額葉運作較頻繁的狀態。可以看到
,格林也贊同海德特區分兩種途徑,他所反對的,是海德特對理性的過分貶抑。
格林指出,在加入了「時間」因素後,進行判斷時活躍的腦部部位也有所不同。在實驗中
,受試者被要求觀看黑人與白人的臉像,不帶偏見地做出判斷,同時實驗者會透過腦部斷
層掃描觀察判斷時的腦部反應。在短時間下,有些人確實會對黑人的臉較有反應,腦部的
杏仁核有活躍反應;但一旦將時間拉長,使受試者足以意識到,受試者大腦背外側前額葉
則運作較頻繁。隨著判斷時間增加,大腦的手動模式的確可修正與凌駕自動模式:人還是
可能透過理性思維去做判斷,只是需要「轉換的契機」將自己從原本的情緒與直覺影響中
抽身出來[註5]。當然,我們要有動機這麼做,而且我們也必須有意識到這樣的機會與可
能性[註6]。
結語
行文至此,這則關於好人與大象的故事也該到尾聲。我們看到,海德特身為一名長期研究
大象(道德直覺)的心理學家,對於道德判斷中的直覺角色細緻刻劃。但也許是他太過關
注大象,因而對騎象人(理性能力)給予太少的關注和肯定,形成了其理論的侷限。
另一方面,海德特其實也很知道要如何向大象喊話。書中常見的比喻以及他個人思考與研
究的種種故事,這些都是能讓我們的大象願意為之傾身,進而開始願意親近這個領域的方
式,也賦予一本充滿實驗的道德心理學著作增加了高度可讀性。
Note
[1] 以上這個契約改寫自《好人總是自以為是》(2015),頁70。金額從美金改為台幣並
做相應調整,且更改「靈魂的買主」。另外,考量到大家是網路瀏覽沒辦法直接在頁面上
簽名,因此「簽約方式」也略有修正(本為在紙本契約簽字)。
[2] 約書亞・格林(Joshua Greene)著,高忠義譯,《道德部落》,臺北:商周出版,
2015,頁400-1。
[3] 這裡並非宣稱「自由意志存不存在」,只是表達「我們可能不相信自己有自由意志」
。而我們的相信與否,不見得就跟這事成立與否畫上等號。
[4] 轉引自《你以為你的選擇真的是你的選擇嗎?關於自由意志的哲學思考》,頁69。
[5] 關於格林書中所提到的實驗之相關介紹,請見《道德部落》,頁171-3;〈化解社會
對立?海特的認知模型及其批判〉,頁145-6。
[6] 精確地講,這裡所涉及是兩人對於理性能力──reasoning(或譯為推理或論理)的
看法。當然,海德特並非完全否認人們可能修正原本出於直覺所做的判斷,但他認為這種
修正並不見得是騎象人之功,而可能是大象有另一種社群或社交偏好(像是大家都這樣想
,自己還堅持己見很怪;或因為這想法是由友好之人提出,所以願意再想想)。因此,不
是騎象人拉住大象,是大象可能本會為朋友或面子轉向。而那些看似成功的說理與說服行
動則可能是過程中有打動或碰到對方相關直覺與情感。格林認為,這等於是讓論理本身變
得不重要。因此,這不單是理性能力強弱之爭,而是其性質為何的爭議。參見:《道德部
落》,頁467。
參考資料
1.朱立安・巴吉尼(Julian Baggini)著,黃煜文譯,《你以為你的選擇真的是你的選擇
嗎?關於自由意志的哲學思考》,臺北:商周出版,2016。
2.約書亞・格林(Joshua Greene)著,高忠義譯,《道德部落》,臺北:商周,2015。
3.Jonath Haidt, The Righteous Mind : Why Good People Are Devided By Politics
and Religious, New York: Vintage, 2012.
4.強納森・海德特(Jonathan Haidt)著, 《好人總是自以為是:政治與宗教如何將我們
四分五裂》,姚怡平譯,臺北:大塊文化,2015 。
5.洪子偉,〈化解社會對立?海特的認知模型及其批判〉,《政治與社會哲學評論》58期
,2016 年 9 月,頁129-173。
*另外推薦這篇:民主社會的價值衝突如何化解?專訪洪子偉
https://research.sinica.edu.tw/defusing-social-conflicts-hung-tzu-wei/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來自: 140.112.158.203
※ 文章網址: https://www.ptt.cc/bbs/book/M.1498643441.A.C01.html
※ 編輯: hg7318480 (140.112.158.203), 06/28/2017 17:51:31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