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國際 挪威是歐洲最大的石油生產國,也是僅次於俄羅斯和卡達的世界第三大天然氣出口國,化石燃料業占挪威GDP的14%。但挪威人民卻感覺事情不太對勁......
#挪威 #石油 #天然氣 #氣候變遷 #工黨
同時也有5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4,310的網紅伊格言Egoyan Zheng,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世界的盡頭,最終的隱喻〉全文連結:https://theinitium.com/article/20200918-culture-tenet-yee-geyan-review/ 全文首發於香港「端傳媒」 ☞IG:https://www.instagram.com/egoyanzheng/ ☞FB...
奧斯陸大學 在 國家衛生研究院-論壇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哺餵母乳和COVID疫苗:數據怎麼說?】本文是一位來自科羅拉多州的自由科學記者的報導。
按照臨床試驗規範,之前任何COVID-19疫苗的臨床試驗都不包括孕婦和哺乳期的母親。因此,隨著世界各地開始為符合條件的成年人接種疫苗,許多哺乳期的媽媽對於能不能施打疫苗彷彿被留在黑暗中做決定。
報導中的一位母親把母乳捐給研究人員進行分析。感謝許多媽媽捐贈的母乳,現在,科學家們開始了解COVID-19疫苗對母乳的影響,他們的初步結果應該對全世界一億多哺乳期的人來說是個好消息。
到目前為止,科學家們只研究了輝瑞-BioNTech和Moderna生產的疫苗的影響。他們並沒有在母乳中檢測到疫苗,同時發現,可以在母乳中檢測到母親在接種疫苗後針對新冠狀病毒SARS-CoV-2產生的抗體。
現在,研究人員想知道這些抗體是否可以為嬰兒提供對COVID-19感染的保護。
疫情初期醫學界就傾向認為,孕婦比未懷孕的同齡人感染COVID-19後更有可能嚴重到需要住院。這可能是因為身體已經在努力工作了—不斷增長的子宮向上推,降低了肺活量,並且免疫系統受到抑制以免傷害嬰兒。即使嬰兒出生後上述因素仍不會完全消失。因此,一些產科醫生認為哺乳期的人也容易感染嚴重的COVID-19。
■疫苗能不能提供保護?
馬薩諸塞州波士頓布萊根婦女醫院的母胎醫學專家Kathryn Gray和她的同事測試輝瑞-BioNTech和Moderna疫苗對131位正在哺乳期、懷孕中或兩者都沒有的人的效果如何。結果發現,哺乳期的媽媽與非哺乳期的人產生了同樣強烈的抗體反應。換句話說:疫苗對哺餵母乳的媽媽同樣有益。
由Gaw和她的團隊發表在medRxiv上的第二項研究也認同此結果。該團隊從 23名哺乳媽媽抽血檢測,發現在施打第二劑疫苗後,對SARS-CoV-2的抗體增加了。
但對於許多父母來說,迫在眉睫的問題是—COVID-19疫苗是否會傷害哺乳期的嬰兒。畢竟,在哺乳期間不推薦使用某些藥物,因為它們會通過母乳傳給嬰兒。例如,不要服用高劑量的阿司匹林;即使服用低劑量的阿司匹林,母親也會被警告要監測嬰兒是否有瘀傷和出血的跡象。
有些疫苗也是禁止使用的。美國疾病控制與預防中心(CDC)建議照顧嬰兒的母親不要接種黃熱病疫苗,這種疫苗是一種活的、減毒的病毒形式,以防將病毒感染傳給嬰兒。所以,一些藥劑師和疫苗管理人員一直告訴哺乳母親在接種疫苗後要丟棄母乳。
紐約羅徹斯特羅徹斯特大學醫學中心的免疫學家 Kirsi Jarvinen-Seppo說“這是對疫苗錯誤的理解”。
與黃熱病疫苗不同,COVID-19 疫苗不存在引發活動性感染的風險。此外,COVID-19疫苗極不可能進入母乳。輝瑞—BioNTech和Moderna疫苗中使用的脆弱的mRNA很快就會被分解,所以它絕對不會離開進入的細胞—更不用說進入血液,然後進入乳房。事實上,研究人員不認為任何目前使用的疫苗會進到母乳中。
基於此,世界衛生組織建議母親在接種疫苗後繼續哺餵母乳。此外,CDC 和英國疫苗接種和免疫聯合委員會在兩國批准首批疫苗後不久發表聲明。他們指出,從現有數據中沒有發現安全問題,因此哺乳期的人可以選擇接種疫苗。
但是,加州大學聖地亞哥分校和雷迪兒童醫院的兒科醫生Christina Chambers認為:“推薦繼續哺乳還是一個兩難選擇。”因此,Gaw和她的同事進行了一項小型研究確認安全性。她的團隊在六名參與者接受輝瑞-BioNTech或Moderna 疫苗後兩天內檢測母乳樣本,都沒有發現mRNA的踪跡。該小組現在正在為疫苗的不同成分搜索大量牛奶樣本,並擴大他們的研究範圍以包括美國所有可用的 COVID-19 疫苗。
■液態黃金
科學家們渴望接種疫苗後在母乳中看到COVID-19抗體。
研究人員很早就知道,新生嬰兒不能有效地產生針對有害細菌和病毒的抗體;這種保護力可能需要三到六個月的時間才能發揮作用。為了在早期提供幫助,母乳中的抗體能夠避免潛在威脅。
奧斯陸大學的Hedvig Nordeng專門研究懷孕和哺乳期間的藥物使用和安全性,他說:“它是由母親和大自然專門設計的,旨在為孩子提供第一種疫苗。” “不僅僅是營養,母乳是藥。”
在母親體內,稱為B淋巴細胞(或B細胞)的免疫細胞不斷產生抗體。然後,一旦泌乳開始,乳腺就會發出化學信號,將這些B細胞吸引到乳房—在那裡它們停在腺體中,但與藥物、咖啡和酒精飲料中的分子不同,它們很小,可以自行進入母乳(儘管是稀釋的濃度)。抗體相反,乳管表面的受體會抓住抗體並將它們包裝起來在充滿液體的保護性囊泡中,使它們能夠安全地通過輸乳管細胞並進入另一側的乳汁。
但是,當抗體到達嬰兒身上會發生什麼?母乳中的抗體不會進入嬰兒的血液,但在被消化之前會覆蓋口腔、喉嚨和腸道。儘管如此,這些抗體似乎提供了保護。可能是它們在身體入口處工作,在感染生根之前抵禦感染。
並非所有嬰兒都是能餵哺母乳,但研究發現,與餵哺母乳時間較短或根本不餵母乳的嬰兒相比,在前六個月餵哺純母乳的嬰兒發生中耳感染的機率要低得多。接種流感疫苗(因此藉由母乳將這些保護性抗體傳遞給嬰兒)的哺乳期母親為太小而無法接種疫苗的嬰兒提供了保護。
接種疫苗的母親透過母乳能提供小小嬰兒保護,特別令人興奮。因為嬰兒目前無法接種任何可用的疫苗(輝瑞-BioNTech和Moderna都已開始在6個月大的兒童中進行COVID-19疫苗臨床試驗)。
■奶之謎
現在最大的未知數之一是嬰兒能從母乳中獲得多少保護。首先,科學家們不確定這些母乳中的抗體是否真的有功能—如果小嬰兒接觸到COVID-19的病毒,抗體能殺死它嗎?早期的研究結果似乎是有希望的。去年,荷蘭的一個團隊從先前感染過SARS-CoV-2的人的母乳中收集了抗體,發現這些樣本可以在實驗室中和病毒。以色列科學家進行的一項研究也發現,在母乳中因為接種BNT162b2疫苗後產生的抗體可以阻止病毒感染細胞。研究的作者預測,這些抗體應該可以保護嬰兒。
但這只有在抗體持續存在的情況下才會發生。科學家們還不知道接種疫苗的人會繼續產生COVID-19抗體多長時間;一項針對33人的研究證實,在成年人接種 Moderna 疫苗後抗體至少可持續6個月。因此,只要嬰兒繼續哺乳,他們就會繼續從母親那裡得到一些保護—儘管母乳中的抗體濃度會隨著時間的推移而下降。所以,不斷補充是關鍵。科學家認為,母乳中的抗體會在幾小時到幾天后在嬰兒的腸道中被消化。這意味著一旦停止哺餵母乳,他們的部分免疫力可能會消失。
但即使對哺餵純母乳的嬰兒,臨床醫生也提醒母親在有訪客時繼續遵循公共衛生策略。“任何與嬰兒密切接觸的人都應該接種疫苗並戴上口罩”...完整轉譯文章,詳連結:http://forum.nhri.org.tw/covid19/virus/j_translate/j2676/ ( 財團法人國家衛生研究院 齊嘉鈺醫師摘要整理)
📋 Nature - 2021-06-23
COVID vaccines and breastfeeding: what the data say
■ Author:Shannon Hall
■ Link: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d41586-021-01680-x
〈 國家衛生研究院-論壇 〉
➥ COVID-19學術資源-轉譯文章 - 2021/07/22
衛生福利部
疾病管制署 - 1922防疫達人
疾病管制署
財團法人國家衛生研究院
奧斯陸大學 在 中環十一少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香港多年來不少工程甚具爭議,絕非一句反對派把民生事件政治化,政府就能夠推卸責任,掩耳盜鈴,硬推大白象,耗資5000萬元的觀塘海濱花園音樂噴泉不斷出醜,網絡上近乎一面倒負評,絕對令人嘆為觀止。
有謂「貧窮限制了我的想像力」,除了天價音樂噴泉,香港政府可謂獲獲新鮮,歷年來還有一系列耗用大量的公帑的爭議性項目,如南丫島單車泊場2480萬元、灣仔蟠龍匯瑞雕塑300萬元、黃大仙啟德河觀景台180萬元、深井鵝形雕塑造價127萬元、葵芳「古墓」藝術品85萬元、鰂魚涌「不能避雨亭」21萬、屯門「山墳」建築20萬⋯⋯確實可謂獲獲新鮮,還未計及那個「未有時間表」的17億天橋。
這筆資金本來想像空間很大,就算不拿去投資,也來可以社會福利,如興建學校、醫院等公共資源、扶貧支援弱勢社群等,但最愛鬥氣的當權者偏偏逆民意,拿去搞大白象,為人側目,有挪威奧斯陸大學政治學研究生 Haakon Gjerløw 和教授 Carl Henrik Knutsen 曾發表學術文章,相比民主國家,指一些專制國家往往喜歡搞「大白象工程」。
建造目的的背後,一來是出於虛榮炫耀之心,二來就是透過項目進行利益輸送,三來是向國內國外的競爭對手展示能力,就像當年法國國王路易十四大興土木建造凡爾賽宮,向法國人苛稅,把資源浪費在大白象建築,就是法國大革命前最後的一座法國貴族階級和王權的象徵。
但回到香港,最諷刺之處就是這大白象也沒有那麼顯赫,看起來只像一個笑話,令平民百姓也覺得勞民傷財,肉酸得就連藍絲也不敢吹奏,唯有轉移視線至惡作劇KOL東方昇。
事實上,自古以來人類也喜歡崇拜圖騰,世界各民族與國家幾乎都有自己的民族圖騰,如中國的龍、日本的櫻花、韓國的木槿、蒙古的蒼狼白鹿、新加坡的獅子、馬來西亞的馬來虎等,背後還是有一些信念或邏輯可支持;可惜今天的香港,政府還是欠缺說故事的能力,既做不到專制制國家興建「大白象」之政治目的,也達不到民主國家善用公共財政搞好經濟民生之結果,結果就是左右不是人,繼續淪為國際笑柄。
魑魅魍魎:觀塘海濱音樂噴泉是失敗政治圖騰
https://bit.ly/3ubkEjs
奧斯陸大學 在 伊格言Egoyan Zheng Youtube 的最佳貼文
☞〈世界的盡頭,最終的隱喻〉全文連結:https://theinitium.com/article/20200918-culture-tenet-yee-geyan-review/
全文首發於香港「端傳媒」
☞IG:https://www.instagram.com/egoyanzheng/
☞FB:https://www.facebook.com/EgoyanZheng
☞請記得按讚、留言、分享、訂閱、小鈴鐺喔。
☞請記得按讚、留言、分享、訂閱、小鈴鐺喔。
#天能 #影評 #深度解析 #信条 #諾蘭
─────
本系列前四集裡,藉由《天能》中情節與對話的蛛絲馬跡,我們論證了幾個作者諾蘭暗示的觀點,包括**(線性)時間並不存在**、**因果律的崩毀**;並且比較了大魔王薩托的虛無以及《黑暗騎士》中小丑的兩種虛無。
接著我們又提到,天能組織(TENET)的信條(tenet),其實就是科幻大師海萊因(Robert Heinlein)曾提到的「鞋帶悖論」(Bootstrap Paradox)。
但伊格言說,此處有個劇情重點值得我們注意──相較於Neil的坦然(「發生的事就是發生了」,但雖然如此,「已知的結局並不構成袖手旁觀的藉口」),從頭到尾沒有名字的「主角」其實是和Neil有著某種程度的價值衝突的。
這體現在主角對女主角凱特的曖昧情愫中。同樣是在自塔林逆行返回奧斯陸自由港的貨櫃旅途中(為了主角與長腿凱特間似有若無的彼此傾慕──好吧,顯然沒時間讓演員發揮,情報員實在太忙太累了,哪裡有時間談戀愛呢),主角突然向Neil提出質疑:
但我們現在在這裡了。這豈不代表此事從未發生?
這對話於片中一閃而逝──在約略等同整部影集資訊量強制壓縮至一部二小時半電影長度的《天能》中,必然顯得沒頭沒腦又高深莫測(對,諾蘭顯然因為材料過多而來不及把事情交代清楚,這是他明顯的技術失敗──但我們也懶得再批評了啦)。
然而伊格言說,這對白所意圖表述的,其實正是更精細的描寫了宿命論與自由意志之間的結合方法。劇情中曾提及,如何使用逆轉機器?
訣竅之一是,當你試圖進入旋轉門,你必須看一下「對面的你」是否也正要進入旋轉門──如果沒有,那麼代表你並未「成功逆轉出來」;換言之,你死在了逆轉機裡。是以,「若沒能看到對面的自己,就不要進去」。
「若沒能看到對面的自己,就不要進去」──這是突然現身的天能組織成員(Neil在塔林找來的天降幫手們)對新手主角的指點。
此即為**宿命論**──「發生的事就是發生了」。此規則被未來人Neil奉為圭臬,也或許正是天能組織(TENET)的信條(tenet)。
是以截至目前為止,進出旋轉門的TENET成員無不如懸線戲偶般乖乖重複著某些他們做過的事──如若不知便罷(對,「無知即是優勢」);一旦知道了,可就得全部乖乖重複一次。這還真是考驗人的記憶力啊。
打鬥?同套路再打一次。開槍?同位置同彈孔再開一次(但這次是把子彈收回來)。飛車追逐?同路線同角度再追再撞再飛一次。
但同時,諷刺的是,你又必須以自由意志來執行這一切(如女科學家最初給主角的「教程」:你要想著把逆轉子彈放到桌上,才能將它吸回手中;你要對著彈孔開槍,才能把子彈收回來)。
伊格言說,我們或可如此論斷:此處的宿命論是一種**極致的宿命論**;沒有比這樣的宿命論更悲觀更消極更「宿命」的了;因為甚至連你的意志自由都僅僅是為宿命服務而已。
人們自始至終是在重複著必然發生之事。這就是Neil和天能組織將自由意志與宿命論結合的方式──有趣的是,在結合之後,卻非常、非常宿命。
而正是在這樣的狀態(信條)之下,我們的新手主角對Neil的質疑才顯得大逆不道──「但我們現在在這裡了。這豈不代表此事從未發生?」
對的;因為在這裡,為了拯救重傷的凱特,他們已義無反顧地偏離了命運的航道。這是最尖銳的「意料之外」──他們本該同套路再打一次再跑一次再追一次再撞一次,但這回例外;因為就他們所知,歷史上他們並未救過主角偷偷愛著的凱特,他們完全無法臨摹已知模版「再救一次」。
這是真正的、如假包換的未知。對,**愛就是真正的未知**──你想到了嗎?這非常《星際效應》不是嗎?
─────
伊格言,小說家、詩人,《聯合文學》雜誌2010年8月號封面人物。
著有《噬夢人》、《與孤寂等輕》、《你是穿入我瞳孔的光》、《拜訪糖果阿姨》、《零地點GroundZero》、《幻事錄:伊格言的現代小說經典十六講》、《甕中人》等書。
2021年5月即將於台灣(麥田)與中國(中信)同步出版最新長篇小說《零度分離》。
作品已譯為多國文字,並於日本白水社、韓國Alma、中國世紀文景等出版社出版。
曾獲聯合文學小說新人獎、自由時報林榮三文學獎、吳濁流文學獎長篇小說獎、華文科幻星雲獎長篇小說獎、中央社台灣十大潛力人物等;並入圍英仕曼亞洲文學獎(Man Asian Literary Prize)、歐康納國際小說獎(Frank O'Connor International Short Story Award)、台灣文學獎長篇小說金典獎、台北國際書展大獎、華語文學傳媒大獎年度小說家等獎項。
獲選《聯合文學》雜誌「20位40歲以下最受期待的華文小說家」;著作亦曾獲《聯合文學》雜誌2010年度之書、2010、2011、2013博客來網路書店華文創作百大排行榜等殊榮。
曾任德國柏林文學協會(Literarisches Colloquium Berlin)駐會作家、香港浸會大學國際作家工作坊(IWW)訪問作家、中興大學駐校作家、成功大學駐校藝術家、元智大學駐校作家等。
──────
☞ Readmoo專訪1:如果在YouTube,一個小說家
https://news.readmoo.com/2020/01/07/200107-interview-with-egoyan/
☞ Readmoo專訪2:那些關於孤寂的問題,以及......
https://news.readmoo.com/2019/03/21/190321-lonelieness/
☞ 香港文匯報報導:棄醫從文 伊格言闖進精神世界
http://paper.wenweipo.com/2019/09/02/OT1909020001.htm
☞ 關鍵評論網專訪:透過YouTube頻道展示文學,我的小說虛構其實是把刀子
https://www.thenewslens.com/article/133126?fbclid=IwAR05NUrcGYIO3CsGLtBwld1XzR2nRnADvGqidEEJzqqpytThgaI2-lABsGc
☞ 神性之人,無邊之愛:伊格言的失戀講座
https://www.commabooks.com.tw/article/378
────
小說是什麼?我認為,好的小說是一則猜想──像數學上「哥德巴赫的猜想」那樣的猜想。猜想什麼?猜想一則符號系統(於此,是文字符號系統)中的可能真理。這真理的解釋範圍或許很小,甚至有可能終究無法被證明(哥德爾的不完備定理早就告訴我們這件事);但藝術求的從來便不是白紙黑字的嚴密證明,是我們閱讀此則猜想,從而無限逼近那則真理時的智性愉悅。如若一篇小說無法給我們這樣的智性,那麼,它就不會是最好的小說。
是之謂小說的智性。───伊格言
奧斯陸大學 在 伊格言Egoyan Zheng Youtube 的最讚貼文
☞〈世界的盡頭,最終的隱喻〉全文連結:https://theinitium.com/article/20200918-culture-tenet-yee-geyan-review/
全文首發於香港「端傳媒」,超過8000字,本系列影片至少會有5集
☞IG:https://www.instagram.com/egoyanzheng/
☞FB:https://www.facebook.com/EgoyanZheng
☞請記得按讚、留言、分享、訂閱、小鈴鐺喔。
☞請記得按讚、留言、分享、訂閱、小鈴鐺喔。
#天能 #影評 #深度解析 #信条 #諾蘭
─────
本系列前四集裡,藉由《天能》中情節與對話的蛛絲馬跡,我們論證了幾個作者諾蘭暗示的觀點,包括**(線性)時間並不存在**、**因果律的崩毀**;並且比較了大魔王薩托的虛無以及《黑暗騎士》中小丑的兩種虛無。接著我們又提到,天能組織(TENET)的信條(tenet),其實就是科幻大師海萊因(Robert Heinlein)曾提到的「鞋帶悖論」(Bootstrap Paradox)。但伊格言說,此處有個劇情重點值得我們注意──相較於Neil的坦然(「發生的事就是發生了」,但雖然如此,「已知的結局並不構成袖手旁觀的藉口」),從頭到尾沒有名字的「主角」其實是和Neil有著某種程度的價值衝突的。這體現在主角對女主角凱特的曖昧情愫中。同樣是在自塔林逆行返回奧斯陸自由港的貨櫃旅途中(為了主角與長腿凱特間似有若無的彼此傾慕──好吧,顯然沒時間讓演員發揮,情報員實在太忙太累了,哪裡有時間談戀愛呢),主角突然向Neil提出質疑:
但我們現在在這裡了。這豈不代表此事從未發生?
這對話於片中一閃而逝──在約略等同整部影集資訊量強制壓縮至一部二小時半電影長度的《天能》中,必然顯得沒頭沒腦又高深莫測(對,諾蘭顯然因為材料過多而來不及把事情交代清楚,這是他明顯的技術失敗──但我們也懶得再批評了啦)。然而伊格言說,這對白所意圖表述的,其實正是更精細的描寫了宿命論與自由意志之間的結合方法。劇情中曾提及,如何使用逆轉機器?訣竅之一是,當你試圖進入旋轉門,你必須看一下「對面的你」是否也正要進入旋轉門──如果沒有,那麼代表你並未「成功逆轉出來」;換言之,你死在了逆轉機裡。是以,「若沒能看到對面的自己,就不要進去」。
「若沒能看到對面的自己,就不要進去」──這是突然現身的天能組織成員(Neil在塔林找來的天降幫手們)對新手主角的指點。此即為**宿命論**──「發生的事就是發生了」。此規則被未來人Neil奉為圭臬,也或許正是天能組織(TENET)的信條(tenet)。是以截至目前為止,進出旋轉門的TENET成員無不如懸線戲偶般乖乖重複著某些他們做過的事──如若不知便罷(對,「無知即是優勢」);一旦知道了,可就得全部乖乖重複一次。這還真是考驗人的記憶力啊。打鬥?同套路再打一次。開槍?同位置同彈孔再開一次(但這次是把子彈收回來)。飛車追逐?同路線同角度再追再撞再飛一次。但同時,諷刺的是,你又必須以自由意志來執行這一切(如女科學家最初給主角的「教程」:你要想著把逆轉子彈放到桌上,才能將它吸回手中;你要對著彈孔開槍,才能把子彈收回來)。伊格言說,我們或可如此論斷:此處的宿命論是一種**極致的宿命論**;沒有比這樣的宿命論更悲觀更消極更「宿命」的了;因為甚至連你的意志自由都僅僅是為宿命服務而已。人們自始至終是在重複著必然發生之事。這就是Neil和天能組織將自由意志與宿命論結合的方式──有趣的是,在結合之後,卻非常、非常宿命。而正是在這樣的狀態(信條)之下,我們的新手主角對Neil的質疑才顯得大逆不道──「但我們現在在這裡了。這豈不代表此事從未發生?」
對的;因為在這裡,為了拯救重傷的凱特,他們已義無反顧地偏離了命運的航道。這是最尖銳的「意料之外」──他們本該同套路再打一次再跑一次再追一次再撞一次,但這回例外;因為就他們所知,歷史上他們並未救過主角偷偷愛著的凱特,他們完全無法臨摹已知模版「再救一次」。這是真正的、如假包換的未知。對,**愛就是真正的未知**──你想到了嗎?這非常《星際效應》不是嗎?
─────
伊格言,小說家、詩人,《聯合文學》雜誌2010年8月號封面人物。
著有《噬夢人》、《與孤寂等輕》、《你是穿入我瞳孔的光》、《拜訪糖果阿姨》、《零地點GroundZero》、《幻事錄:伊格言的現代小說經典十六講》、《甕中人》等書。
2021年5月即將於台灣(麥田)與中國(中信)同步出版最新長篇小說《零度分離》。
作品已譯為多國文字,並於日本白水社、韓國Alma、中國世紀文景等出版社出版。
曾獲聯合文學小說新人獎、自由時報林榮三文學獎、吳濁流文學獎長篇小說獎、華文科幻星雲獎長篇小說獎、中央社台灣十大潛力人物等;並入圍英仕曼亞洲文學獎(Man Asian Literary Prize)、歐康納國際小說獎(Frank O'Connor International Short Story Award)、台灣文學獎長篇小說金典獎、台北國際書展大獎、華語文學傳媒大獎年度小說家等獎項。
獲選《聯合文學》雜誌「20位40歲以下最受期待的華文小說家」;著作亦曾獲《聯合文學》雜誌2010年度之書、2010、2011、2013博客來網路書店華文創作百大排行榜等殊榮。
曾任德國柏林文學協會(Literarisches Colloquium Berlin)駐會作家、香港浸會大學國際作家工作坊(IWW)訪問作家、中興大學駐校作家、成功大學駐校藝術家、元智大學駐校作家等。
──────
☞ Readmoo專訪1:如果在YouTube,一個小說家
https://news.readmoo.com/2020/01/07/200107-interview-with-egoyan/
☞ Readmoo專訪2:那些關於孤寂的問題,以及......
https://news.readmoo.com/2019/03/21/190321-lonelieness/
☞ 香港文匯報報導:棄醫從文 伊格言闖進精神世界
http://paper.wenweipo.com/2019/09/02/OT1909020001.htm
☞ 關鍵評論網專訪:透過YouTube頻道展示文學,我的小說虛構其實是把刀子
https://www.thenewslens.com/article/133126?fbclid=IwAR05NUrcGYIO3CsGLtBwld1XzR2nRnADvGqidEEJzqqpytThgaI2-lABsGc
☞ 神性之人,無邊之愛:伊格言的失戀講座
https://www.commabooks.com.tw/article/378
────
小說是什麼?我認為,好的小說是一則猜想──像數學上「哥德巴赫的猜想」那樣的猜想。猜想什麼?猜想一則符號系統(於此,是文字符號系統)中的可能真理。這真理的解釋範圍或許很小,甚至有可能終究無法被證明(哥德爾的不完備定理早就告訴我們這件事);但藝術求的從來便不是白紙黑字的嚴密證明,是我們閱讀此則猜想,從而無限逼近那則真理時的智性愉悅。如若一篇小說無法給我們這樣的智性,那麼,它就不會是最好的小說。
是之謂小說的智性。───伊格言
奧斯陸大學 在 伊格言Egoyan Zheng Youtube 的最佳解答
☞〈世界的盡頭,最終的隱喻〉全文連結:https://theinitium.com/article/20200918-culture-tenet-yee-geyan-review/
全文首發於香港「端傳媒」,超過8000字,本系列影片至少會有5集
☞IG:https://www.instagram.com/egoyanzheng/
☞FB:https://www.facebook.com/EgoyanZheng
☞請記得按讚、留言、分享、訂閱、小鈴鐺喔。
☞請記得按讚、留言、分享、訂閱、小鈴鐺喔。
#天能 #影評 #深度解析 #信条 #諾蘭
─────
你看過《天能》了嗎?你知道《天能》中除了祖父悖論之外,還隱藏一個並未明說的「鞋帶悖論」嗎?你知道那其實就是Neil和天能組織的核心思想嗎?
這是本集的主題,來自伊格言的文章〈世界的盡頭,最終的隱喻〉。你可以在影片下方的頻道資料處找到全文連結。在我們正式開始前,也請記得七字訣:訂閱、分享、小鈴鐺喔。
本系列前三集裡,藉由《天能》中情節與對話的蛛絲馬跡,我們論證了幾個作者諾蘭暗示的觀點,包括**(線性)時間並不存在**、**因果律的崩毀**、**自由意志的重要**;並且比較了大魔王薩托以及《黑暗騎士》中小丑的兩種虛無。
簡而言之,時間很可能並不存在,事件發生的絕對先後次序也並不可靠;而這樣的概念則破壞,或說解放了原先我們習以為常的,對因果律的預設,從而將薩托的哲學導向了虛無。
這是《天能》前半段的思想辯證。但話又說回來了:因果律真的就這樣被破壞殆盡了嗎?
其實也沒有。伊格言分析,針對這「線性時間中因果律被削弱」的結果,《天能》中的未來人分為兩派,暗示了兩種截然不同的應對態度。
其中之一,是我們在上一集中提及的反派薩托,以及薩托的未來盟友。我們姑且將之稱為「薩托─未來人」派。薩托受到個人心靈創傷與私慾的驅使,自甘成為此派未來人的報復工具;而「薩托─未來人」派的核心思想,約略就是「沒有核心思想」──
一種無底線的虛無。
他們的對立面,當然就是天能組織了。
但天能組織(Tenet)的「信條」(tenet)又是什麼呢?這就是我們現在要來討論的事。而這就得從組織代表人物,亦即是未來人Neil的行事原則──「發生的就是發生了」說起。
這句一再出現的口頭禪到底是什麼意思呢?粗疏地說,那正是他一再提及的**宿命論**哲學。正因為「發生的就已經發生了」,Neil顯然認為逆行回到過去無法改變史實;而他的信念和最終行動則體現了「自由意志」和宿命論的有機結合──
對,如同他在電影終局所言,「已知的結局並不構成袖手旁觀的藉口」。Neil知道結局已定,無法改變;但他依舊有事要做。
一邊是「結局已定」的宿命論,另一邊則是「有事要做」的自由意志,二者以一種特殊的方式彼此結合在一起。
相較之下,《天能》主角的態度則曖昧許多。這也導致了主角與夥伴Neil的價值衝突──為了救治於塔林慘遭逆轉子彈所傷的凱特,一行三人決定逆行回到奧斯陸自由港,去使用該處逆轉機把凱特的傷再「逆轉」回來。
而路程中,Neil首次向主角與凱特提及「祖父悖論」──如果你回到過去殺了你的祖父,那麼你就不會存在;但你不存在,又如何可能回到過去殺了祖父?
這早已眾所皆知的**時光旅行祖父悖論**想必讀者們已然熟悉;也完全明白它在邏輯上無法解決。當然,「多重宇宙假設」可輕易擊潰此一悖論;但這是另一大題,我們照例沒時間講(?)。
對《天能》而言,更關鍵處其實是劇情中未曾直接提及的「鞋帶悖論」(Bootstrap Paradox)。此悖論因美國科幻名家海萊因(Robert Heinlein)的科幻短篇〈By His Bootstraps〉而得名,我們在此簡述如下......
─────
伊格言,小說家、詩人,《聯合文學》雜誌2010年8月號封面人物。
著有《噬夢人》、《與孤寂等輕》、《你是穿入我瞳孔的光》、《拜訪糖果阿姨》、《零地點GroundZero》、《幻事錄:伊格言的現代小說經典十六講》、《甕中人》等書。
2021年5月即將於台灣(麥田)與中國(中信)同步出版最新長篇小說《零度分離》。
作品已譯為多國文字,並於日本白水社、韓國Alma、中國世紀文景等出版社出版。
曾獲聯合文學小說新人獎、自由時報林榮三文學獎、吳濁流文學獎長篇小說獎、華文科幻星雲獎長篇小說獎、中央社台灣十大潛力人物等;並入圍英仕曼亞洲文學獎(Man Asian Literary Prize)、歐康納國際小說獎(Frank O'Connor International Short Story Award)、台灣文學獎長篇小說金典獎、台北國際書展大獎、華語文學傳媒大獎年度小說家等獎項。
獲選《聯合文學》雜誌「20位40歲以下最受期待的華文小說家」;著作亦曾獲《聯合文學》雜誌2010年度之書、2010、2011、2013博客來網路書店華文創作百大排行榜等殊榮。
曾任德國柏林文學協會(Literarisches Colloquium Berlin)駐會作家、香港浸會大學國際作家工作坊(IWW)訪問作家、中興大學駐校作家、成功大學駐校藝術家、元智大學駐校作家等。
──────
☞ Readmoo專訪1:如果在YouTube,一個小說家
https://news.readmoo.com/2020/01/07/200107-interview-with-egoyan/
☞ Readmoo專訪2:那些關於孤寂的問題,以及......
https://news.readmoo.com/2019/03/21/190321-lonelieness/
☞ 香港文匯報報導:棄醫從文 伊格言闖進精神世界
http://paper.wenweipo.com/2019/09/02/OT1909020001.htm
☞ 關鍵評論網專訪:透過YouTube頻道展示文學,我的小說虛構其實是把刀子
https://www.thenewslens.com/article/133126?fbclid=IwAR05NUrcGYIO3CsGLtBwld1XzR2nRnADvGqidEEJzqqpytThgaI2-lABsGc
☞ 神性之人,無邊之愛:伊格言的失戀講座
https://www.commabooks.com.tw/article/378
────
小說是什麼?我認為,好的小說是一則猜想──像數學上「哥德巴赫的猜想」那樣的猜想。猜想什麼?猜想一則符號系統(於此,是文字符號系統)中的可能真理。這真理的解釋範圍或許很小,甚至有可能終究無法被證明(哥德爾的不完備定理早就告訴我們這件事);但藝術求的從來便不是白紙黑字的嚴密證明,是我們閱讀此則猜想,從而無限逼近那則真理時的智性愉悅。如若一篇小說無法給我們這樣的智性,那麼,它就不會是最好的小說。
是之謂小說的智性。───伊格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