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時光倒轉,我會堅持放回父親的鼻胃管嗎?】
父親在過世前一年多,一年內因吸入性肺炎住進台大醫院三次,在與六位兄弟姊妹討論過後,我代他簽署了「不施行心肺復甦術」(DNR),同時最後與醫療團隊商量下,決定接受「鼻胃管攝取營養」的醫療決定。
我深知對一位神智清楚,最喜歡美食的老人家,接受這種生活方式是何等的困難,但在理智的衡量下,他十分勉強地答應了。最初他偶爾在深睡中,不自覺地自己動手拔掉鼻胃管,而他老人家尷尬地向我道歉的神情至今仍是我的夢靨。
之後每個月在幫他更換鼻胃管時,都會在前一晚拔管,讓他當晚睡得十分舒適,而隔天一早再幫他換上新管。幾個月後,他開始告訴我,他實在不願意再插回鼻胃管,「這種存活沒有尊嚴,沒有品質,不如不要活」。
後來他甚至一直搖頭拒絕,直到我告訴他,再這樣拖延下去我上班會遲到,他才閉上眼睛,滿臉不高興地讓我插上新的鼻胃管。在上班的捷運車上,有時我會想到幾分鐘前父子互相道歉的情景,而忍不住流下淚來。
2008年父親在沈睡中安詳過世,但我偶而仍會回想到那一幕我堅持他接受鼻胃管的難忘情景,而不自覺的愧疚落淚,因為我實在沒有理由強迫他接受這種他認為「沒有尊嚴的存活」。父親過世時雖然已經衰弱臥床好幾個月,但他心智清楚,他的意見應該被尊重。我們提供營養,延長生命固然重要,但當事人對「人生的意義與目的」的看法,應該遠比家人活過百歲的紀錄來得重要,我們這樣執意繼續使用鼻胃管到底是為了誰?
當台灣通過「病人自主權利法」之後,我常會想起,如果我們當年有機會讓他老人家主動與子女們討論自己人生旅程的最後階段要怎麼「走」,讓家人了解他的願望,我們一定能使他更無憾地走完美滿的人生[1]。
■我是醫師,我不要被插鼻胃管
第一次看到這位病人,只見她的雙手被綁著,很激動一直要去扯鼻胃管,甚至連腳都扭動起來。老太太的兒子對我說,她在家裏就是這樣,一不小心,鼻胃管就會被扯掉,把手綁起來是不得已的。
我試探性的問了這個兒子,「如果是您自己,您要這樣插著鼻胃管,然後被綁手嗎?如果是我,當我吞不下,我就要死了,我不要被插鼻胃管。」
兒子說:「最好不要插,但這也是沒辦法的事呀!一個人不能吃,就沒有營養,沒有營養會死吔,總不能看著媽媽活活被餓死吧?醫師,沒有鼻胃管,怎麼可以呢?」
結果,這個病人住院三天中自拔二次鼻胃管,就在第二次自拔管路當下,我剛好走進病房,我說:「鼻胃管不見了!」,只見媳婦冷眼的對著外籍看護說:「妳是怎麼顧的?」,可憐的看護說:「我就要翻身,才鬆綁,她就自拔了。」
好令人心酸的場景,但這樣的場景、類似的對話,每日不斷地在臺灣各地上演著,這是一個講究孝順的國度嗎?
在加護病房裏,曾經有一位九十多歲的老先生向我哭訴:「醫師,我又沒有做壞事,為什麼把我綁起來?」被插鼻胃管的病人吃下的食物,沒有經過味蕾的品嚐,無法感受到食物的酸甜苦辣,他們常說:「醫師,我都沒吃。」[2]
■居家醫療醫師陳乾原,自插鼻胃管實驗後的省思
試想插著一條塑膠管,從鼻腔通往胃,過一天的生活。吃飯、洗澡、睡覺,都不能拿下,那會是什麼樣的感覺?居家醫療醫師陳乾原,曾嘗試自行插鼻胃管,親身體驗患者的感受。
根據衛福部的最新統計,全台65歲以上的住院人口當中,插鼻胃管的人數多達12萬人,比例為17.94%。換言之,65歲以上住院的患者,幾乎每5人就有1人選擇以經鼻腔灌食的方式,維持身體所需的營養。儘管在醫療現場極為常見,鼻胃管卻也是生命末期最常引起爭議的醫療處置之一。例如,知名作家瓊瑤就曾為了先生平鑫濤在失智、中風後是否該插鼻胃管灌食,和繼子女發生衝突。
倘若有天,我們因故失去了自行進食的能力,究竟該不該插鼻胃管?比起紙上談兵,深耕居家醫療領域的醫師陳乾原決定自己試插鼻胃管,了解這項醫療處置對患者的身心影響。親自當過一回病人,才能以新的角度思索生命的困難抉擇。
陳乾原醫師笑說,第一次插管雖然不到3分鐘就放置完成,但插入不久後就有明顯不適感,他馬上拔出。吃完晚餐後,他再試插2次,結果竟然因為管路刺激腸胃蠕動,胃裡的食物全吐了出來!就這樣來回折騰了幾次,插管第4次,才成功完成灌食、睡過夜。
他形容,從鼻胃管灌食雖然沒有特別不舒服,但鼻腔始終有異物感,有時會需要張嘴呼吸。除了流眼淚、鼻涕外,夜間睡眠也受到影響,很難進入深層睡眠狀態。隔天一早灌完牛奶,他拿掉鼻胃管,最大的感想是:「以口進食真好!」
■既然鼻胃管會造成患者的極大不適,為什麼在臨床上仍如此常見?
陳乾原醫師解釋,插鼻胃管的患者,通常是因為疾病、老化導致吞嚥困難、容易嗆咳,或者經醫師評估以口進食所獲得的營養不足、大型手術或治療前需要灌食以獲得充分營養等。
儘管鼻胃管具有灌食、給藥方便、可快速補充營養等優點,陳乾原醫師也提到,不少意識清醒且還有力氣的患者,會因不舒服而自行拉扯鼻胃管。到頭來,家屬必須約束患者,限制其行動。
此外,愈來愈多研究也顯示,插上鼻胃管不會降低吸入性肺炎的機率。甚至若缺乏復健,口舌等咀嚼相關的肌肉會持續退化,將來誤嚥機率更高、更難恢復以口進食。
陳乾原醫師指出,從醫師的角度,若插鼻胃管無助於改變病程、增加復原機率,也不能讓患者過「自認有品質」的生活,就要審慎考慮插管的必要性。像是他有位患者是重度失智的奶奶,原本營養師評估,灌食可讓她多少恢復力氣。
但插上鼻胃管後,奶奶原有的褥瘡等問題都未改善,後來又發生吸入性肺炎。女兒同時照顧重病雙親,心力交瘁。他認為,在這樣的情況下,插鼻胃管的意義就不大。
■「透過餵食,家屬可以好好陪伴患者,反而是一個療癒的過程」
陳乾原醫師說:若吞嚥功能不佳又不想插鼻胃管,可考慮胃造口手術,藉由腹部上的管路直接灌食。或者,當患者年事已高、處於疾病末期,本人又沒有進食意願時,也可以只提供水分不餵食,不失為一種善終的選擇。
有些家屬擔心,不用鼻胃管或其他方式積極地給予營養,是不是就等同於讓患者「活活餓死」?陳乾原醫師提到,居家醫療的現場,常有許多年邁、接近生命終點的患者。他最大的體悟是,無論人的意志有多強、醫療有多進步,生命往往有自己的出路[3]。
■放棄無效醫療,讓病人走得安心!
「台北市立聯合醫院」黃勝堅總院長:「唯有認識死亡,才懂得如何善終」;鼻胃管,真的有必要嗎?鼻胃管的使用在台灣相當普遍,許多末期病人如癌症、失智症的患者,醫療人員為了維持其生命,通常都會建議使用鼻胃管提供營養,但對患者來說不但不舒服,對自尊也是一種傷害。
事實上,現在國際上的最新觀念是,不推薦末期失智病人使用任何管路,建議經口餵食,以細心的手工餵食方式,為病人保留尊嚴,並把時間留給患者和家屬。
黃勝堅院長舉例,曾經有一位腦部受傷的96歲老先生被送到急診,老先生的兒子主動告訴主治醫師:「拜託不要幫我爸爸插鼻胃管。」醫師回答:「可是不放鼻胃管就沒有營養,而且有用鼻胃管比較不會吸入性肺炎。」
兒子反問:「難道用了鼻胃管,就一定不會肺炎嗎?我爸爸都96歲了,他需要的不是再活那麼久,應該是尊嚴擺第一!」於是,老先生轉出加護病房,在子孫環繞、手中抱著愛貓的情況下安然辭世,了無遺憾又保有尊嚴[4]。
■身心健康五戒:吃對、運動、睡好、微笑、刷牙
老後最理想的境界是無病無痛,自己和家人都不必為難。在陳乾原醫師的診所中,貼有一張提醒自己和患者的「身心健康五戒」:吃對、運動、睡好、微笑、刷牙。
▶吃對:
是以低脂、少糖、少鹽為原則,吃多色蔬果並喝足夠的水。
▶運動:
每週應有3次、每次至少半小時,胸、臂、腹、腿都要動到。
▶睡好和微笑:
則是早睡早起,心情愉悅,保持身心穩定。
▶刷牙:
一般人最容易忽略的刷牙,其實和老後的生活品質關係極大。陳乾原醫師指出,牙齒刷乾淨,才能維持咀嚼能力。再加上近年研究已顯示,牙周附近的細菌會提高罹患心血管疾病的機率,也會引發身體的炎性反應,導致糖尿病等慢性疾病、影響認知功能。可以說,口腔清潔做得好,需要插鼻胃管的機率也會減少[3]。
尊重生活品質與生命尊嚴的國家,退化的老人不會被插鼻胃管,照顧者會細心地、慢慢地進行餵食,如果真的不行了,不會強迫灌食,然後老人就順著生命自然的軌道,離開人間,展開另一段靈性之旅。
在歐美澳等國,他們不會為無法自然進食的臥床老人插鼻胃管,或採取經腸道營養等延命措施,他們認為,人終有一死,如果讓老人家這樣延長死亡的時間,反而讓其人權與尊嚴受損,是倫理不容的壞事。
陳乾原醫師說「我覺得人怎麼生活,大概就會怎麼死去。」。修行在日常,好好照顧自己,生命才會有圓滿的結束![2]
黃勝堅醫師表示「時間到了,該怎樣就怎樣」,死亡是生命的最高境界,完整的死亡才會讓生命更圓滿,無論醫師或民眾都必須了解死亡,唯有認識死亡,才懂得如何善終。當醫病雙方都具備「死亡識能」(Death Literacy),理解醫療也有極限,彼此才能互相尊重,成為生命共同體,一起幫助病人走向美好的善終,而不是強制施以插管、電擊、心肺復甦術(CPR)等急救[4]。
【Reference】
1.來源
➤➤資料
[1](元氣網)「醫病平台/如果時光倒轉,我會堅持放回父親的鼻胃管嗎?」:https://health.udn.com/health/story/6001/5685714
[2](幸福熟齡)「我是醫師,我不要被插鼻胃管 陳秀丹醫師:期盼十年後的台灣,沒有被捆綁的老人」:https://thebetteraging.businesstoday.com.tw/article/detail/201906210032
[3](50+好好:用新的方法,創造自己的理想老後)「居家醫療醫師陳乾原,自插鼻胃管實驗後的省思:老後不想插管,現在該做哪些準備?」:https://www.fiftyplus.com.tw/articles/20911
[4]幸福熟齡「放棄無效醫療,讓病人走得安心!黃勝堅:唯有認識死亡,才懂得如何善終」:https://bit.ly/2URlK46
➤➤照片
[2]
2. 【國衛院論壇出版品 免費閱覽】
▶「國家衛生研究院-論壇」出版品(電子書免費線上閱覽)
https://forum.nhri.edu.tw/publications/
3. 【國衛院論壇學術活動】
▶https://forum.nhri.org.tw/events/
#國家衛生研究院 #國衛院 #國家衛生研究院論壇 #國衛院論壇 #衛生福利部 #國民健康署 #高齡化社會 #低效益醫療 #鼻胃管 #病人自主權利法
台北市立聯合醫院 / 國民健康署 / 衛生福利部 / 財團法人國家衛生研究院 / 國家衛生研究院-論壇
同時也有56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4,680的網紅健康聲友會,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上次我們帶大家了解什麼是多發性骨髓瘤,也講到 CRAB 四種常出現的癌症跡象。 這集我們邀請到重量級的台大血液腫瘤科黃聖懿醫師,來告訴我們多發性骨髓瘤的治療。 如果想知道更多的訊息,也可以到黃聖懿醫師的網站觀看,裡面不只有多發性骨髓瘤的最新知識,也有病友相關的活動資訊喔! 多發性骨髓瘤研究室 h...
失 智 症 最新 治療 在 紐西蘭愛代購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成人一樣可以補給‼️ #大人小孩都可以
不喜歡吞膠囊的,滴劑是非常好的解決辦法‼️
Ostelin新款高含量 #非活性D3 維他命D滴劑 2.4ml(400IU)
(2022/07)
維他命D是新生兒一定要補充的微量元素之一,特別是母乳寶寶,因為母乳是不含維生素D的,Ostelin這款最新的無糖無味滴劑每1滴的維D含量就為400IU。
#增強免疫力、#幫助安穩神經、#幫助睡眠。
完善和提升免疫系統
加入維生素D幫助鈣質的吸收促進食慾,補充全面均衡營養。
幫助鈣質吸收
維他命D可促進鈣吸收,助力寶寶正常發育,促進寶寶健康成長。
加強骨骼硬度
維持正常身體發育,加強骨骼硬度,強壯骨骼和牙齒。
睡覺香甜
嬰幼兒寶寶更貪睡,補充維他命D3,幫助寶寶睡眠。
液體易吸收
嬰幼兒咀嚼能力較差,液體VD3更方便吸收,從小幫助寶寶成長。
不含人工甜味劑或添加劑、無轉基因成分、不含蛋類、豆類、奶類製品、不含二氧化硫和亞硫酸鹽
使用方式:
12個月以下的寶寶,可以滴在乳頭、奶瓶、水杯、乾淨的手指上餵食。
12個月以上的寶寶
直接滴入湯匙中,水杯或者食物中
無糖無味,每次1滴。每一滴約0.03ml
每次D3含量約400IU,可以食用約80次
江坤俊醫師 對D3的介紹: https://www.facebook.com/doctorc....../posts/459279457768670
紐西蘭愛代購~整理江坤俊醫師為什麼需要補充非活性D3的重點:
推論你長期保持血中維他命D高濃度,你這輩子得癌症的機率會下降。
每個人都要 維他命D不是萬能,但就算你的毛病和維他命D無關,你也需要,因為他有很多功能(要吃不活性的D3)
飯後吃。因為脂溶性。
好處極多。
結石可以吃(不要特別補鈣)
癌症是慢性病,所以要吃一輩子。
D3不是女性賀爾蒙,補充D3對一些婦女癌症和疾病是更有效的。
什麼癌症都可以補充維他命D(有的證據很強,有的比較弱)
一被診斷癌症出來就要開始補充維他命D3
肝腎不好,可以吃,更要吃。
免疫疾病的人已經開始服藥,可以吃,維他命D可以改善免疫力。
高血壓和糖尿病的朋友,更需要補維他命D,可以幫助穩定血壓和改善血糖控制。
維他命D可以穩定神經,可能有些在補充的人,腳比較不會抽筋。
補充維他命D,老人家可以改善情緒及減少失智的發生。
維他命D的補充可以改善睡眠。
對孕婦而言,嚴重維他命D不足容易導致早期流產。
禁吃:正在做癌症免疫治療。
#紐澳代購 #批發 #零售 #正品代購 #批發需賣場認證
失 智 症 最新 治療 在 康健雜誌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研究:中年罹患高血壓,增老年失智風險66% 遠離3大風險因子,醫教2種飲食法預防】#2021高齡國際趨勢論壇 熱烈搶票中►https://bit.ly/2VPjwX7
處於高齡化社會的台灣,失智症是刻不容緩的重要議題,目前已有不少研究顯示找出導致失智症的風險因子。一項最新研究發現,有「3大風險因子」,可能導致失智風險大增。
新光醫院家醫科醫師柳朋馳認為,遠離這些風險因子有助預防「血管性失智」。若想及早從飲食、生活習慣做改變,「護心血管」是關鍵,有2種飲食法可以降低罹病風險⬇️⬇️⬇️
失 智 症 最新 治療 在 健康聲友會 Youtube 的精選貼文
上次我們帶大家了解什麼是多發性骨髓瘤,也講到 CRAB 四種常出現的癌症跡象。
這集我們邀請到重量級的台大血液腫瘤科黃聖懿醫師,來告訴我們多發性骨髓瘤的治療。
如果想知道更多的訊息,也可以到黃聖懿醫師的網站觀看,裡面不只有多發性骨髓瘤的最新知識,也有病友相關的活動資訊喔!
多發性骨髓瘤研究室 https://www.tmmrr.com/
健康聲友會各平台連結:
Facebook:https://reurl.cc/Q36Ge9
Instagram:https://reurl.cc/0OxlvY
合作邀約: [email protected]
![post-title](https://i.ytimg.com/vi/HcdSVRzvejI/hqdefault.jpg)
失 智 症 最新 治療 在 李基銘漢聲廣播電台-節目主持人-影音頻道 Youtube 的精選貼文
本集主題:「零傷害,中醫治療癌症:用現代免疫學解讀中醫治癌的智慧」介紹
訪問:作者:陳博聖 中醫師
內容簡介:
中西醫聯手,癌症治療未來趨勢!
多元治療,提升身體抗病力與修復力
全面解說中醫治療癌症的科學理論,
收錄罹癌不同階段中醫輔助治療的實際案例;
癌症特診主治醫師,
帶你重新認識「新科學中醫」!
● 用中醫古老智慧解讀癌症最新療法
癌症治療已不侷限於化療、標靶藥物狙殺腫瘤細胞,更強調提升身體免疫系統抗癌能力的「免疫調控平衡」,以及調整細胞內外病理環境的「腫瘤微環境」。此概念,正與中醫扶正祛邪,提升抗病力,以及重視體質,由內而外兩者兼治失衡身體的觀念相符。
● 科學轉譯中醫,找出中西醫共通語言
透過科學研究,將中醫古典用語翻譯成現代醫學語言。以治則為例:清熱解毒轉譯為科學原理,就是增加抗氧化能力和抗發炎;活血化瘀法,在癌症治療上則有抗凝血、抑制腫瘤血管異常新生的功效。藉由轉譯,讓中西醫在彼此能溝通的狀況下,攜手照顧癌友。
● 中醫介入癌症治療的五大時機點
治療前,讓中醫調養體質以面對接下來的抗戰。治療中,幫助緩和化療的副作用,包括改善癌因性疲憊、維持腸胃功能、白血球數量回升避免感染等。當西醫治療不如預期,癌細胞產生抗藥性,也可經由中醫介入產生更好的療效。觀察期階段,中醫能調養身體,降低復發的機率。未期患者則可以藉由中醫緩減癌末的不適,獲得更好的生活品質。
作者簡介:陳博聖
中醫師。畢業於建國中學、臺中中國醫藥大學。曾任職於長庚醫院中醫部、臺北市立聯合醫院中醫部。行醫十六年,在門診曾遇許多癌症患者求診,自己亦有親友罹癌,因而毅然踏上中醫癌症治療這條艱困專業之路。有感於一般民眾與西醫腫瘤專科對中醫不了解所產生的不信任,決心用科學解開中醫之謎,將中醫治則轉譯為現代醫學能理解的語言,當中西雙方能夠彼此溝通,才有機會互相合作、共治癌症。現任京禾中醫診所癌症特診主治醫師、歐恩特轉譯生醫執行長。
經歷
長庚醫院中醫部總醫師
臺北市立聯合醫院中醫部
中西整合醫學會癌症研討會專題講師
中醫師公會中醫學結合免疫學抗癌新解析專題講師
警政署特約健康照護醫師
行政院公務人力發展學院健康管理研習講師
TPCMA and ETCMA 臺北中醫學會和歐洲中醫組織德國漢堡簽署MOU團長
兩岸醫藥產業戰略合作「借鏡中醫智慧根治慢性疾病的科學配方」講師
徐台兩岸生物醫藥及大健康產業論壇「你不知道的健康真相」講師
作者粉絲頁: 京禾中醫
出版社粉絲頁: 時報出版
行銷合作: 一方青出版國際-greenfans
#李基銘 #fb新鮮事 #生活有意思 #快樂玩童軍
#漢聲廣播電台
YouTube頻道,可以收看
https://goo.gl/IQXvzd
podcast平台,可以收聽
SoundOn https://bit.ly/3oXSlmF
Spotify https://spoti.fi/2TXxH7V
Apple https://apple.co/2I7NYVc
Google https://bit.ly/2GykvmH
KKBOX https://bit.ly/2JlI3wC
Firstory https://bit.ly/3lCHDPi
請支持六個粉絲頁
李基銘主持人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lee
李基銘的影音頻道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video
Fb新鮮事新聞報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fbnews
漢聲廣播電台「fb新鮮事」節目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vhbn
漢聲廣播電台「快樂玩童軍」節目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scout
漢聲廣播電台「生活有意思」節目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life
![post-title](https://i.ytimg.com/vi/KuJ-z64QzDA/hqdefault.jpg)
失 智 症 最新 治療 在 巴打台 Youtube 的精選貼文
香港今日社論2020年12月22日(100蚊花旦頭)
https://youtu.be/XaSkTzPSR9Y
請各網友支持巴打台
巴打台購物網址
https://badatoy.com/shop/
巴打台Facebook
https://www.facebook.com/badatoyhk/
巴打台Youtube Channel:
https://www.youtube.com/channel/UCmc27Xd9EBFnc2QsayzA12g
------------------------
明報社評
英國出現變種病毒株,威脅全球。食物及衛生局長陳肇始昨日宣布,由今日凌晨起,所有過去14日曾於英國逗留逾兩小時的人,包括香港人,將禁止登上飛來香港的航班;已由英國抵港人士,在完成14日酒店強制檢疫後,須額外強制留家檢疫7日,待其第19或20日的檢測結果陰性為止;同時將現有社交距離措施延長最少兩周至明年1月6日,覆蓋整個聖誕節至元旦長假期;教育局亦宣布延長暫停面授課堂至明年1月10日。這些措施能否遏制本港的第四波新冠疫情蔓延,特別是能否將英國變異的新型病毒株擋在門外,仍有待觀察;惟當局抗疫的表現總是慢半拍,漏招處處,失誤頻頻,一味責怪市民「不配合」,今次能否亡羊補牢,公布抗疫確實目標,以凝聚全民共識,提振抗疫信心,才是香港走出疫情陰霾的關鍵。
蘋果頭條
武肺確診者之一的激進藍絲、正義聯盟創辦人李偲嫣上周三(16日)離世,而其近日曾發燒、屬密切接觸者的丈夫謝鋮浚留家3日「自我隔離」後,始獲安排送檢。至今日晚上(21日),與李偲嫣份屬好友的經民聯梁美芬在fb專頁表示,李偲嫣丈夫謝鋮浚在「最新一次的(武漢肺炎)檢測結果為陽性,現正被安排送往醫院接受治療」。她在帖文中批評政府抗疫不力,需用12日才找出一名確診者,透露謝鋮浚於本月10日將檢測樣本交到元朗容鳳書母嬰健康院,一直沒有收到檢測結果通知,至李偲嫣病逝逾3日後,政府才將謝鋮浚送往檢疫中心,入住檢疫中心後翌日進行採樣本做檢測,直到今日終於確診。
東方正論
最近本港熱門話題,新冠肺炎疫苗的爭議,很可能是白費唇舌,浪費時間,因為英國變種新冠病毒來勢洶洶,隨時攻入香港,現時所有面世的疫苗相信難以抵禦,打了都未能收到預期功效。問題又回到起點,如果入境把關做得好,又怎會疫禍停不了?第3波疫情爆發是因為豁免機師及海員檢疫,第4波土耳其病毒株也是外來,聖誕新年外國留學生一湧回港,恐怕火上加油,爆發新一波災難性疫禍。疫症爆發初期,英國首相約翰遜倡議無為防治,「集體免疫」淪為「集體染疫」,一直禍延至今,現在更爆發變種病毒。英國在周日增加近3.6萬人確診,創下疫情單日新高,英國官方表示,變種新冠病毒的傳播已經失控,傳播力比之前高七成,出現大量病例。
星島社論
新冠肺炎持續在全球擴散,海外疫情再起波瀾,英國出現變種新冠病毒,變種後傳播力高七成,歐美等二十多個國家相繼禁止英國人入境。港府亦由今日起首次禁止英國客機抵港,同時禁止十四天內曾經到過英國超過兩小時的旅客入境本港,直至另行通知。當局強調,航空公司須確保登機者符合抵港要求,堵塞有人從英國轉機抵港的漏網之魚。國泰航空昨隨即宣布,取消前往英國的航班,直至下月十日。當局亦加長強制檢測期,由英國抵港正接受酒店檢疫的人士,在完成原有的十四天酒店隔離檢疫期後,再強制家居隔離檢疫多一星期,政府正著手修例。
經濟社評
英國病毒出現變種恐慌,變得更易傳人,港府這次算是迅速回應,禁止英國航班來港,防範疫情輸入,但在內防擴散卻依然沒有更好方法,惟有多延長限聚措施兩星期。聖誕佳節臨近,市民切勿心存僥倖舉行派對,務必自律,嚴守社交距離,謝絕群聚,以免居高不下的疫情更難受控。面對英國變種病毒來勢洶洶,港府終不再歎慢板,宣布由今天凌晨起禁止英國航班來港,至於早前從英抵港人士,在酒店完成14天檢疫後,須繼續家居隔離7天才能進入社區;同時決定限聚令和停業令延長至下月6日。
![post-title](https://i.ytimg.com/vi/XaSkTzPSR9Y/hqdefault.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