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信](IG併記)
心裡一直惦記著要回覆這封信,但育兒的日常實在很難擠出多一點時間好好發文,現在啼哭的豆豆轉手到她爸爸手上,媽媽手刀拾起手機!(還在地上滾一圈有沒有)(當然沒有!)
扯遠了。
我記得我以前實在是蠻在乎自己有沒有被別人當作朋友這件事,有沒有被當作朋友的依據呢?我自以為是的認為如果對方上廁所會找我一起去、吃飯的時候會揪我、假日要約去哪玩樂的時候會算我一個,交談的時候會親暱的稱呼我,那就是有把我當成朋友。
我總是在在意這些莫名其妙的瑣事。
我是到很久之後才發覺自己這樣的想法真的很淺。也許那些事情的確可以看作是被當成朋友,但真正的友誼其實不應該只建立在這種事情上面。
認清自己是什麼樣的人很重要,像我真的很後知後覺的發現其實我一點也沒有喜歡被呼朋引伴的感覺,也常常很勉強自己參加一些我根本就沒興趣的局,只因為我下意識裡很害怕如果不配合就會失去朋友。
結果原來我是一個很需要維持人際距離跟社交禮儀的那種人。
我很喜歡像悠醬(#我公司倒了但賺了日本男友 的版主)這樣的朋友,某種意義上我認為我們是很懂得對方的人;因為我跟她都是屬於特別謹守分寸跟人與人之間的分際的那種個性。
實際上我們只有碰過一次面,但這麼多年來我們常常會互相關心跟對話。跟悠醬聊天非常舒服,因為她總是在某一條看不見的線外、很適切的距離和我交流,而且常常我一講某件事她就馬上意會到,根本不需要任何多餘的廢話。可是我們既不會沒事就約出來逛街,嚴格來說也不是同一個世界的人,但我們無可否認還是很好的朋友。
我的意思是,不一定要有怎樣的行為模式才能去定義是不是朋友,對方是否有把你放在心裡也不是光用那些表徵就能斷定。
我覺得真正的朋友會知道你的底線、並且會尊重那條底線。
如果有一個人口口聲聲說是你朋友是你姐妹,可是對你從不守信用、很隨便的對待你、不把你的感受當作一回事,那再多的飯局再多的吃喝玩樂都沒有必要。
人生在世當然需要朋友,但你到底需要什麼樣的朋友,你自己又是什麼樣的朋友,才是我們應該在乎的事情。
只要是真心誠意,幾年不見或者見了面只是擁有一杯茶的時間,你們還是能從對方身上獲得很多溫暖跟力量的,那是再多虛應故事的表演情節都難以替代的,真正的友誼。
同時也有34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1,790的網紅李基銘漢聲廣播電台-節目主持人-影音頻道,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本集主題:「附神:我那借身給神明的父親」介紹 訪問作者:林徹俐 內容簡介 神附於乩身的父,與女兒的溫柔對話 在煙霧縹緲中,有東西進入他的身體,他成了另一個自己──神。 神在時,父親不在…… 曾有一說,父親是女兒通往世界的媒介,倘若父親同時是神在人間的媒介呢? 自小,她便...
失依兒意思 在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sandywuofficial
今年爸生日意外來了新聞,沒機會好好發一篇文說什麼,眼見兩天後要金鐘獎,我們又要一起經歷一場盛事,還是想小小蜻蜓點水地表達一點點心意。
今年我們又一起經歷很多,依然是場上鬥嘴、場下搞笑,一起成為人生互相牽制的夥伴。多酷?我跟我爸是夥伴、是同事、是前後輩、是朋友、是彼此的依靠與繽紛。很多人說要我別總開我爸玩笑之類的,噢拜託,我們就是可以這樣互鬧的家人嘛~
我感謝天感謝地,他這一年長大很多(?)我不管全世界的感受是什麼,因為身為女兒我非常非常強烈地感受到他更用力地當爸爸。
這是非常值得慶祝的事。
爸爸的角色不容易,當一個父親有多少莫名壓力與掙扎,或許在我為人父母前無法明瞭,就算成為母親也不可能完全清楚爸爸的難處。
不論如何,我感謝。
感謝爸爸給我的與沒有給我的一切。
感謝他信任我的心、保護我的心、肯定我的眼神⋯即便這當中也太多錯綜複雜的感受、歷史、情態、甚至想法⋯我都深深地體會了如何轉向父親,而父親如何轉向兒女。
他打了一輩子的仗,在職場上拼搏、爭取再啣回家的是我們可以建立夢想、人生的基礎。辛苦你了,我奔六的父親。近幾年,他最常跟我說的話就是爸爸愛妳、爸爸只想要妳健康、爸爸不需要妳給我什麼、爸爸知道妳很ok的⋯哎唷好想哭。
爸,生日快樂。
嫁了的大妹說你是Iron Man,
不好意思要讓你一次「痛失」兩名愛將,
但你永遠都是我的偶像。
愛你,forever。
今天要聽:吳宗憲的兩人的畫像
@jacky_wu60
失依兒意思 在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內心的創傷,得被踩到才會發現】
大約一兩個月前的某天晚上,輪到我做飯。蕃茄和傑克在客廳那邊的地板上玩,我在廚房覺得有點浮躁。等我把菜都燒好,東西都端到餐桌上,喊了「晚餐好了可以來吃」以後,逕自坐下來等。
傑克跟蕃茄還在用樂高玩數學,嘰嘰喳喳講個沒完,等了一陣,覺得亂無趣一把的,我就自己吃了起來。
吃沒幾口,一大一小一邊聊一邊往餐桌這邊過來,蕃茄很顯然還陷在話題裡,雖然坐下來了,但是腦袋轉個不停。
「5+15是20吧?再問我一題!」
「15+15呢?」
「嗯⋯⋯等我一下唷!」
蕃茄離開座位,到地板上拿了一把樂高回到餐桌,開始排來排去不知道在幹嘛,手肘動來動去,隨時有機會把碗或餐具掃到地上去。我皺起眉頭,把碗跟餐具都移動到遠處,覺得很煩。玩具根本就不應該拿到餐桌上的。
「這樣是5+15⋯⋯這樣是5+17⋯⋯爸爸你看!」
我沒好氣地出聲制止。
「可以不要玩這些東西嗎?吃飯就專心吃。」
蕃茄嘆了一口氣把樂高推到旁邊,終於拿起筷子夾了一片蘑菇,正要送到嘴裡,突然又放下來。
「1+2+3+4+5也等於15嗎?」
「對喔。」
夾了東西準備吃,想到什麼要講就又停下來,傑克回應他之後,蕃茄就更開心,腦袋又繼續轉,回頭夾起剛剛的菜要吃,又放下來講新的數字⋯⋯。就這樣不斷循環不斷循環不斷循環,兩個人你一言我一語越來越投入,我心裡的火也開始越燒越旺越燒越旺越燒越旺。
莫名其妙這什麼吃飯的規矩,都坐下來十分鐘了連一口都沒吃,老是讓小孩養成這種習慣,邊摸邊玩邊吃是要吃到什麼時候?每隔一陣子就要來一次真的是煩死了!
「55是1加到10嗎爸爸?」
「可以專心吃飯嗎?」
「爸爸,55是1加到十嗎?」
我極度不爽地瞪著傑克,示意要他快點阻止這個小鬼繼續囉唆下去,沒想到傑克扒了兩口飯,說了「我想一下喔」,就站起來從旁邊拿了紙筆回來,要在餐桌上算給蕃茄看。
「啪!」
我的理智瞬間斷線,直接從傑克手上搶走紙筆,重重放在旁邊桌上。
「你幹嘛啊!」
「還好意思問我幹嘛???他就已經沒在吃了,你還拿紙筆來是什麼意思??再算下去是要吃到什麼時候????吃個飯可不可以專心一點不要在那邊東摸西摸搞一堆有的沒的????」
我氣到大聲尖叫。傑克看著我好一陣子。
「我是覺得你之前就開始在生氣了。」
「有可能啊!我就累了你們還在那邊囉囉拉拉胡說八道,煩死人了!隨便你們啦,你們愛弄到幾點就弄到幾點,愛怎麼吃就怎麼吃,不要拖我在這裡!」
小孩沒規矩就算了連大人都加進去胡鬧是怎樣?我把剩下的幾口飯「唰唰唰」一口氣全吞掉,摔下碗筷,頭也不回走進房間,關門。
***
我個人認為,在理解「為什麼會造成創傷」之前,比這更重要的事情是「辨認出創傷反應」。所謂的「創傷反應」的意思是,這個人現在處在一個特別的狀態下,他的傷口被掀起來了,所以他整個人的思考跟反應都亂掉了,不能跟平時的狀態相比。
類似當你左手臂上有一個傷口,結果朋友從旁邊走過來隔著袖子「啪」地一聲就拍下去,你只能「幹!!!!!!」,然後抱著手臂蹲下來好半天都說不出話來的狀態。
當我們心裡的傷被碰到的時候,我們是會有類似的強烈反應的。但是這個反應藏在我們的日常生活當中,如果對於「創傷反應」的表現沒有概念,我們會誤以為「我/這個人的個性本來就這樣」。
當我們把「創傷反應」誤認為「個性」的時候,我們就很容易認為「我好好的」,或者是「這個人好好的」,只是個性需要改一改而已。這樣的後果就是,我們一直以為被體罰或是被辱罵的孩子們都「好好長大了」。我們辨認不出來自己或者是周遭親友身上留下來的後遺症,所以摸不出怎麼跟彼此相處,也不知道該如何去溝通。
這種情況下,我們也很容易認為「創傷」是那些受到虐待或是性侵的人才會有的遭遇,而錯失了讓我們療癒自己,或者是調整自己教養方式的機會。
對我而言,「療癒」,還有「成為跟父母不一樣的家長」這兩件事情,是必須先從「清楚看見自己身上的傷痕」開始的。
在《創傷的智慧》紀錄片的官方網站上,除了幾位專家的對談之外,Dr. Gabor Mate還提供了12段影片詳細談論「創傷」。在第一個單元《了解創傷》裡,他有幾段描述我覺得非常精彩。因為他是口述,有時語句會有些重複瑣碎,以下是我精簡過後的翻譯:
『「創傷」這個詞彙來自於希臘文的「受傷」。所以創傷是一種傷害。如果你用傷害的譬喻來思考,一個傷口的自然特徵是什麼?也許你可以說,創傷有兩種特徵。一個是當傷口被劃開,還很燒灼的時候,他是非常敏感的。所以如果你去碰它或者是他被什麼碰到的話,是非常非常痛的。所以從這個概念去理解,創傷其實是一道還沒癒合的傷口。
舉例來說,在現在這個當下,有人不理解你,你感受到心痛。其實,「有人不理解你」這件事本身其實沒什麼讓人痛苦的事。如果你能理解自己,「有人不理解你」就沒什麼大不了的。如果我現在對著你說匈牙利語,或者倒過來說,如果你現在對著我說芬蘭話,或者保加利亞語或阿拉伯文或希伯來文或俄文,我根本沒辦法理解你,對吧?但是這不會讓你覺得很心痛。你只會認為,喔這個人不會說這些語言。「有人不理解你」這件事本身不會讓人心痛。
然而,在人生當中,有一個時期,不被了解是非常痛苦的。當你是一個幼小的孩子,你需要被理解,但是沒有發生,而這樣的狀況傷害了你。於是現在有人不理解你的時候,真正被碰觸到的是那個傷口。所以才會這麼的敏感。因為在你的心裡,有一個傷口,還有不被理解的恐懼。這就是我所謂的傷口的敏感性。你只是碰了一下然後就「唉唷」,痛死人了!但是我們感受到的這些痛苦,他們跟當下沒有關係。他們其實跟過去有關。而這裡真正的教導是,我們在當下感受到的痛苦,其實是來自過去的傷口。我們背負著這些創傷而他們被當下的事件碰觸到了,所以我們覺得很痛。接下來我會讓你看見,幾乎每次你在感到不舒服的時候,都跟當下的事件無關。這跟過去有關。跟你的創傷有關。
所以第一件事,是他的敏感性。第二件事情是,他感覺很像是裂開來一樣。當我們身上有傷口的時候,會形成疤痕組織。疤痕組織負責保護傷口,他會用某些比較堅硬,比較厚實的組織來替換原本的組織,把傷口周圍的組織重新密合起來。這樣一來身體就可以繼續運作。但是疤痕組織的天然特性是什麼?他確實有保護作用,但是他同時也非常的堅硬。當你觸碰它的時候他非常不敏感,幾乎沒有什麼感覺,因為疤痕裡沒有神經末梢。同時它也毫無彈性。僵化。他是束縛性的。
所以「創傷」既是一個未癒合的傷口,同時也是疤痕組織。這個部分讓我們過度敏感,過度反應,相對於當下的刺激來說。但是這個部分也同時很僵化、堅硬、遲鈍、讓我們毫無感覺,無法成長。疤痕組織無法繼續生長。疤痕組織不具有彈性。」
我從Dr. Mate這一段的描述當中理解,就是因為「創傷」的保護性,會讓我們某部分的自己變得遲鈍和僵化,所以我們沒有辦法坐在沙發上捧著一杯熱咖啡,輕輕鬆鬆地回想自己的童年,用這樣的方法去摸索我們的心理是否有留下創傷,因為他已經被傷疤遮蓋住了,我們會自動跳過,覺得「很好啊都沒問題」。
心理上的傷口,只有在被一腳踩上去的時候,我們才會發現原來這裡有一個很深的洞。
也就是說,如果發生了某一件事,這個人,或是我們自己做出來的反應,激烈到不成比例的時候,就表示這很可能是一個「創傷反應」。我們會這麼激動,就是因為這是一個「幹!!!!!!」的時刻。
聽起來好像很抽象,但是生活當中其實隨處有例子。
我第一個想到的是幾年前一個很大的新聞,花蓮有一個檢察官,因為懷疑女兒在幼稚園被霸凌,帶著警察直接衝進女兒的學校。當時我對「創傷」還不是很理解,但是內心裡有一個強烈的直覺:「這個爸爸很有可能自己曾經被霸凌過。」因為他自己有過那樣的經歷,一想到女兒可能會遇到相同的事,他的情緒就完全失控了,淹沒自己的理智。
另外就是在DCard或者批踢踢上,時不時會看到有人求助,說自從有了小孩之後,發現配偶原來脾氣非常容易失控,一些小事就對孩子大吼大叫。雖然事後都會表現得很懊悔,也知道自己不應該這樣,但是還是一直發生。
以上的兩個例子,我都看到網路上許多強烈批評的留言,認為他們太誇張,這麼大的人了還不知道怎麼控制情緒,也不少人認為這種人就是應該要「放生」,讓們知道沒人有義務忍受他們這種爛脾氣,尤其他們還傷害小孩。
我同意他們的反應過度,也同意他們的行為會傷害到孩子,但是我不同意任意下結論這些人是「不知道怎麼控制情緒」或是「判斷能力有問題」。他們有可能是因為心理的傷被踩到了,所以失控了,指責他們管理自我的能力,等於是在要求一個人被打到鼻梁的時候自我控制露出微笑一樣。
同時,一個人的傷口會被碰到,是因為跟別人的距離很近。也就是說,如果一個人沒有想要跟別人的內心靠近的時候,他內心的傷口是不會被掀開的。為什麼這些情緒很失控的人總是「欺負」身邊的人?或者為什麼我們有些雷總是只會被身邊的孩子或者配偶踩到?因為我們很想靠近他們。但是在接近的時候,就是會有傷口被撞到的風險。
當我們理智斷線的時候,我們是否有能力可以看清,觸發我們的究竟是什麼?真的是我們以為的「我就是受不了孩子吃得桌面亂七八糟」、「我就是無法忍受小孩說話沒禮貌」、「先生/太太就是想要故意氣死我」嗎?
***
回到開頭的故事吧。
當天我氣呼呼地回到房間之後,心情依然極度惡劣。我確實覺得我的反應很大,但是想來想去也沒什麼頭緒,就以「應該就真的是太累了」作結,不再去鑽研什麼了。
幾天之後,我跟傑克一起看完《創傷的智慧》記錄片,我一邊估狗Dr. Mate的個人經歷,一邊跟傑克聊天。
「欸,剛剛電影裡不是說,有『成癮行為』的人都是因為心裡有一些痛苦需要轉移嗎?」
「嗯嗯,是啊。」
「這裡有一句Dr. Mate的話很有趣,他說『90%的人都有成癮問題,剩下10%的人是在欺騙自己。」
「那不就全部的人都有了?」
我想了想,坐直了身子問。
「如果這句話是真的,你覺得你對什麼事情上癮?」
「呃,我不是很確定。晚睡算嗎?我對晚睡上癮。」
「好像是耶,你真的一直都很晚睡。」
「那你呢?」
「我喔,我覺得我好像對聊天上癮。」
「有,我覺得有。你最近聊得滿誇張的。」
我安靜下來,開始思考。我最近確實在網路上聊個不停,有的時候還會帶ipad進去廚房,邊聊邊煮飯。雖然我知道這樣很危險,也無法專心,可是,我就是沒有辦法停下來。如果這個真的是我的「上癮」,那我是在轉移什麼樣的痛苦呢?
胸口突然一陣糾結,想起那天蕃茄滔滔不絕邊算數邊吃飯的那個晚上,我看著他跟傑克熱烈的互動,渾身不自在,內心的火焰越燒越烈的刺痛感。我以為我是因為蕃茄吃飯不專心所以被惹毛了,但是其實我是因為他們兩個人好熱絡,把我晾在一旁的情境,把我的創傷喚醒了。
從小我在家裡就是比較笨的那個,因為我擅長的是沒有用的文科,就算我功課不錯也沒有用。弟弟從小就數學腦,高中還進數理資優班,腦袋跟爸爸一樣好。每次吃飯談到課業,我就只能坐在那裡埋頭吃自己的東西,聽爸媽不停稱讚弟弟,吃飽以後默默離開。
現在我長大了,我不怕你們了!我不接受這樣的對待了!我可以摔碗筷不用忍耐了!!你們不敢再這樣對我了吧!!!
當下的我根本沒有發現,眼前的人早就已經不是爸媽和弟弟,是傑克跟蕃茄,他們只是聊天聊得很開心,他們沒有不在乎我,也不是故意要忽略我。
「創傷」就是像這樣隱藏在我們生活中的細節裡,難以察覺。必須要刻意往自己的內在探索,才能逐漸辨識出來。
不過,只要記得Dr. Mate說過的:「幾乎每次你在感到不舒服的時候,都跟當下的事件無關。這跟過去有關。跟你的創傷有關。」用「驗證看看這句話是不是真的」的想法來讓盛怒下的自己停下來,觀察「現在的我到底在氣什麼」。就算沒有辦法當下就釐清,(我也一樣沒有辦法),都是在累積一個重要的線索,幫助我們一步一步摸清楚自己的內心。
先說到這裡,下回再繼續分享!
--
歡迎到以下連結匿名留言:
https://padlet.com/tomatogreenlife/5njdu44phvgf6rrn
失依兒意思 在 李基銘漢聲廣播電台-節目主持人-影音頻道 Youtube 的最讚貼文
本集主題:「附神:我那借身給神明的父親」介紹
訪問作者:林徹俐
內容簡介
神附於乩身的父,與女兒的溫柔對話
在煙霧縹緲中,有東西進入他的身體,他成了另一個自己──神。
神在時,父親不在……
曾有一說,父親是女兒通往世界的媒介,倘若父親同時是神在人間的媒介呢?
自小,她便知道父親是替神行事的使者,在自家客廳裡,她目睹神透過父親身體,處理人世間疑難雜症,種種與人有關的困擾。
原本,熟悉且固定面孔來此,隨著口耳相傳,陌生人進駐,闖入私密生活空間。陌生人帶來更多陌生人群,神到時,問事者必到,神不來的日子,家則回歸寧靜。
關於神,她說:
沒有見過神,不知道祂是否在那神像軀殼裡,還是如父親所說雲遊四海,而作為神之乩身也只是替代,父親把身體借給神,在某些時間裡自身主權喪失,成為一具載體。──〈神驅〉
對於有所求的人,她認為:
新的求神隊伍裡職業身分混雜,觀察一段時間,便能知曉有人生活不缺但真心信仰,也有人因發覺自我的不足與缺漏,需要天上的神,加上地上的神一併付出神力。──〈借問眾神明〉
面對父親,她態度是:
為了剪斷命運或父親性格裡那條環帶,我努力讓自己聽得他人言語中真實與虛假,我決定成為第一個絕對相信父親,且對他絕對誠實的人。──〈入乩之前:相信〉
神究竟在不在?這是她長久以來的疑惑。
善男信女目睹父親敞開軀體接納神,證明了神在,卻也因其額外所求,神力抵不過人性的貪求。
這是一本描繪父親與神之書,也是女兒給父親的一場獨有的演唱會。
透過文字,是為了感受不被了解的父親,也是為了自己。
信仰虔誠的父親卸下神的光圈後,也如凡人,有自己的忙碌和煩惱,如莫比斯環般,在信任與被背叛中迴旋往復。努力讓自己聽懂他人語言中虛假與真實的女兒,試圖讓自己成為父親背後剛強的屏障。
懂命理的人都知道,人的命運不能被說破,否則將起變化。從不信到成為神使,從質疑到相信,一生有如濃密森林般的父親,正式開啟⋯⋯
・隨書附贈「福符」書卡(3*10公分)一張。神明開出的符多種,如最常見的淨符,為清除穢氣之符。而「福符」,則有帶來好運,增加運氣、貴人之意。
・封面設計理念:
即便替神行事的使者,神不來的日子仍是一位父親。雖然父親職業特殊,但家家那本難念的經依然難念。本書藉由父親的特殊職業,來對比家庭遇到的那些平凡不過的日常中,親戚之間與家庭關係的緊張。
畫面中煙霧裊繞圍繞著父親「工作中」七星步伐的身影作為引子、俱儀式配色的金色、紅色配色點綴,但又浮誇太過宗教的形式感,給人一種父親工作時手足胼胝的形象。封面使用大亞進口美術紙張五色印刷,並以燙金方式象徵香灰噴出的光芒。——海流設計
作者簡介:林徹俐
生於台南靠海小鎮灣裡,寫字的白羊座女子,從1999年開始喜歡五月天。
東海大學中文所碩士畢,現就讀於中正大學中文所博士班。
在各端奔忙的日子裡,希望能將生活所感都化為文字,期望自己能成為不斷書寫的人,在遙遠未知的未來繼續寫著。
作品曾榮獲府城文學、紫荊文學獎、懷恩文學獎、打狗鳳邑文學獎、時報文學獎、國藝會補助等。
出版社粉絲頁: 印刻文學
#李基銘 #fb新鮮事 #生活有意思 #快樂玩童軍
#漢聲廣播電台
YouTube頻道,可以收看
https://goo.gl/IQXvzd
podcast平台,可以收聽
SoundOn https://bit.ly/3oXSlmF
Spotify https://spoti.fi/2TXxH7V
Apple https://apple.co/2I7NYVc
Google https://bit.ly/2GykvmH
KKBOX https://bit.ly/2JlI3wC
Firstory https://bit.ly/3lCHDPi
請支持六個粉絲頁
李基銘主持人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lee
李基銘的影音頻道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video
Fb新鮮事新聞報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fbnews
漢聲廣播電台「fb新鮮事」節目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vhbn
漢聲廣播電台「快樂玩童軍」節目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scout
漢聲廣播電台「生活有意思」節目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life
失依兒意思 在 李基銘漢聲廣播電台-節目主持人-影音頻道 Youtube 的精選貼文
本集主題:「主婦的斜槓人生:律師娘教妳重新定位自己,創造額外收入,打破人生天花板」介紹
訪問作者: 林靜如(律師娘)
內容簡介:
從全職媽媽、作家、廣播主持人到「娘子軍」的女頭目,
律師娘如何創造超過34萬追蹤人數的人氣粉絲團,
甚至跨界私廚外送、開設行銷課程與創業平台,帶領超過3萬共學團一同成長?
妳也期望有效管理時間、發揮多工潛能,增加額外收入嗎?
給自己一個機會,讓律師娘帶領妳,跨出主婦斜槓&創業人生的第一步!
人生只剩下先生和孩子了,難道我只能這樣嗎?
帶孩子已經讓我筋疲力盡,我該如何撥出時間自我成長?
上班族媽媽也可以斜槓嗎?腦袋有許多好點子,但沒有資源怎麼創業?
每天那麼忙,要如何做好時間管理?有沒有可以一邊帶孩子一邊工作的斜槓事業?
關於女子斜槓的疑難雜症,就讓主婦界的斜槓典範律師娘,以過來人的實戰經驗細說分明!為了想幫助先生的事業,律師娘開設「律師娘講悄悄話」粉絲團,將法律知識透過說故事的方式,寫給與自己差不多年紀與處境的女性閱讀,卻意外收到出版、專欄、主持等邀約,達到她從未料想的人生里程碑,也創造了版稅、稿酬、開課與團購等收入──她說:「我的人生是一連串意外,推著我走的,是不認輸的主婦氣概!」
◎主婦斜槓的第一本書!盤點自我特質&學習社群行銷法則,打造品牌創造現金流!
律師娘如何在有限的時間裡打理家庭、經營粉專與社團、擴展人際關係,甚至協助其他主婦一起學習、成長?她將化繁為簡,從時間管理、品牌建立到網紅獲利模式等行銷法則,與妳分享心法,在社群時代做有價值的事、複選人生選項,也擁抱家庭關係新模式,親手形塑妳的理想生活樣貌。
★不知道自己能做什麼?試著把家庭主婦當作「正業」,就可以延伸出無數副業!
★把創業當作資源利用──其實有很多被閒置的資源,都沒有被善用!想想妳有沒有可以騰出來的時間?妳有沒有可以「被利用」的價值?妳有沒有跟別人不一樣的關係、人脈?
★斜槓人生的成功關鍵:不要小看自己,找到妳的「網紅特質」&「消費者輪廓」!
★檢視自己的斜槓六力,從興趣走出一片多元藍海!
◎不知如何開始?讓網紅、作家、企業講師⋯⋯成為妳斜槓人生的導師,翻轉思維!
身在家庭中的女人,總是面臨不同卻又相似的困境──也許是育兒壓力讓人無法喘息,必須尋找情緒的出口;也或許是失去依靠,必須靠自己撐起家庭的一片天⋯⋯律師娘深度專訪14位斜槓女子,聊聊她們是如何走過難熬的日子,探索&投資自己,找到斜槓的方向、獲得業外收入,甚至創造價值串連!
★育有三兒的職場媽媽,如何透過兒童餐在一年內席捲四萬粉絲?
★不想再錯過孩子的重要時期,專業主持人怎麼改變假日工作型態,踏上企業講師之路?
★單親失業媽媽如何盤點資源,找到優勢戰場,發展出多種斜槓?
女人啊,無論處於什麼樣的身分、處境,其實我們都擁有選擇的權利,能讓自己成長、學習,過得更好!現在,妳準備踏出第一步,打開人生新頁了嗎?
作者簡介:林靜如(律師娘)
輔大法律系畢業,原本是律師老公的助理兼家庭主婦,在二○一四年底成立臉書粉絲專頁「律師娘講悄悄話」分享婚姻相關法律常識後,粉絲成長快速,至今已超過34萬人追蹤。也因為經營臉書的關係,成為了作家,三年內出版《說好的幸福呢?律師娘的愛情辯護》等五部作品,受邀當講師、廣播節目主持人。後創立「娘子軍」創業平台,幫助女性自我成長,提倡斜槓主婦的理念,目前正多元發展財產規劃師及創業顧問等領域。
作者粉絲頁: 律師娘講悄悄話
出版社粉絲頁: 大好書屋
#李基銘 #fb新鮮事 #生活有意思 #快樂玩童軍
#漢聲廣播電台
YouTube頻道,可以收看
https://goo.gl/IQXvzd
podcast平台,可以收聽
SoundOn https://bit.ly/3oXSlmF
Spotify https://spoti.fi/2TXxH7V
Apple https://apple.co/2I7NYVc
Google https://bit.ly/2GykvmH
KKBOX https://bit.ly/2JlI3wC
Firstory https://bit.ly/3lCHDPi
請支持六個粉絲頁
李基銘主持人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lee
李基銘的影音頻道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video
Fb新鮮事新聞報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fbnews
漢聲廣播電台「fb新鮮事」節目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vhbn
漢聲廣播電台「快樂玩童軍」節目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scout
漢聲廣播電台「生活有意思」節目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life
失依兒意思 在 李基銘漢聲廣播電台-節目主持人-影音頻道 Youtube 的最佳解答
本集主題:「毒親教養:在不知覺中當了有毒的父母嗎?吳娟瑜教你停止複製創傷!超越內在恐懼,正確教養孩子」介紹
訪問作者:吳娟瑜
內容簡介:
天下無不是的父母?
錯!56%父母自認是會傷害孩子的「毒親」(toxic parents)!
虐待孩子、口出惡言、過度控制、情緒勒索、
硬把自己的價值觀套在孩子身上……
這些父母的有毒教養96%是受到潛意識影響
去除源於個人創傷、承自原生家庭/家族的負面信念,
拒絕周遭、社會、媒體流傳的錯誤認知與價值觀,
不再受潛意識操控,親子才有良性互動!
◎每個失常的孩子,背後都有受創的大人
頂嘴、疏離、憂鬱、易怒、依賴、拒學、沉迷電玩……當孩子行為脫序時,父母應先檢討自己是否常對孩子有憤怒、自責、推卸、漠視、嚴厲等表現。一個人講出的話語、表達的想法、臉上流露的神情,往往跟深藏在潛意識裡的信念有關,父母若有以上負面情緒,代表潛意識裡帶有許多恐懼,並經由教養將恐懼不斷複製給孩子。想要改善親子關係,渴盼家人良性溝通,首要之務便是增進對潛意識的了解。
◎應快快「拋棄繼承」的情緒負債──家庭潛意識恐懼
我們很容易複製原生家庭的人生觀、價值觀、金錢觀和教養模式,父母因上一代教養不當而有的陰影,時常會再成為子女的夢魘,像是重男輕女或家庭暴力等。父子和母女之間也常有特殊的情結,比方說,「兒子不成材」是很多男人共有的潛意識恐懼,對兒子總寄予重望,表現不佳就會嚴以鞭策;母女之間則存在著微妙的競爭關係,會搶奪居中男人(丈夫/爸爸)的愛,這通常是因為媽媽複製了自己兒時和手足的相處模式;而失婚者容易把對兩性關係的錯誤認知帶給孩子。養兒育女時,要時時自我觀察,才能不再把從原生家庭接收到的恐懼又轉移到子女身上。
◎家族潛意識恐懼遺毒子孫,過時的祖訓就讓它失傳吧!
有些已不合時宜的價值觀仍以祖訓家規、家族慣例等形式,一代一代傳承下去,影響了後代子孫的家庭幸福和親子關係,最典型的包括:重男輕女、不孝有三無後為大、要繼承祖業等,這些觀念都已和現今潮流有所抵觸,長輩應該適度改變或尊重晚輩的選擇。做個「懂事」的長輩,懂得世事多變化,樂意理解成年兒孫的心事,多給引導,多給支持。
◎以知識破解偽科學、群體迷思,不捲入集體潛意識恐懼
有些潛意識恐懼從個人、家庭或家族中完全找不到根源,那可能就是受到周遭環境的暗示所致,包括:民族習性、社區氛圍、新聞事件、宗教信仰,關於生活上的例子有「富不過三代」、「逢九必凶」、「活越久,失智機率越高」等;屬於教養上的則有「孩子要贏在起跑點」、「兒子要窮養,女兒要富養」等,我們對這些思維習以為常,也認為理所當然,但其實是需要重新斟酌的,在陪伴子女成長時才能跳脫這些集體潛意識的恐懼,培養出思考正面、觀念正確的孩子。
作者簡介:吳娟瑜
.美國印第安納波利斯大學應用社會學碩士
.國際演說家,演說場次超過6000場
.兩性溝通、親子教養專家,喜為人師、樂於分享
.風趣幽默又深具專業素養,備受電視、廣播、報紙等各媒體歡迎
.暢銷書作家,著有《記憶改寫,回到原本美好的自己》、《用女人的方式贏一生》、
《爸媽一句話,影響孩子一輩子》、《孩子就要這麼教》等
.興趣:看電影、閱讀、寫作、跳街舞、練肌耐力等
.座右銘:做對選擇比努力更重要
.人生目標:把好的影響分享給更多的人
.寫作目標:陪伴年輕世代父母進行自我探索,並快速選擇正確教養模式,避免毒害孩子而不自知
作者粉絲頁:吳娟瑜老師
出版社粉絲頁: 出色文化
四個podcast平台,也可以收聽:
#SoundOn https://bit.ly/3oXSlmF
#Spotify https://spoti.fi/2TXxH7V
#Apple https://apple.co/2I7NYVc
#Google https://bit.ly/2GykvmH
請大家支持,我全部六個粉絲頁
李基銘主持人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lee
李基銘新聞報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twnews
李基銘的影音頻道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video
漢聲廣播電台「fb新鮮事」節目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vhbn
漢聲廣播電台「快樂玩童軍」節目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scout
漢聲廣播電台「生活有意思」節目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lif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