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拴馬索」——念珠之功德與作用之五 》
我有幾串和瑪瑙相關的念珠,有新有舊,最老的念珠曾經收藏到一串戰國時代的紅瑪瑙古珠,形制上呈現算盤珠且不規則狀,距今已經大約有兩千七百多年左右的歷史,覺得不可思議。當初這串念珠是被置放在一位收藏家舖子裡玻璃櫃內,實在是不起眼而且珠繩老舊,絲穗已呈支離破舊之相,一般人應該不會注意到它的存在,要不是看見一只成化窯杯要老闆開櫃讓我上手細看,也不會發現,或許這便是緣分吧!向老闆借了光筆,沒想到一打光,整串橘紅色的光華更顯現出晶光剔透、靈巧精緻的身姿,令我愛不忍捨,上手把玩再三,似乎有股和古人相接,千古一夢的感覺,究竟醒和夢、現實與想像、物及我這中間的區隔豈是境界所能涵蓋。這也讓我憶想到過去曾經讀過《太平廣記》中所載唐玄宗愛女太華公主,想起了前世諸多思緒,其中有一段小時候向宮中的人索要過去世她使用過念珠一事;也想到黃庭堅的南柯一夢,巧遇夢境中的老太太正在祭拜過往的女兒,黃庭堅好奇地參訪老太太女兒的舊房,打開過去世的櫃子,赫然發現眼前的老婦竟是自身前世的親母,最後把這老婦迎請回家好生供養……也想到了永嘉大師的《證道歌》——「夢中明明有六趣,覺後空空無大千」,雖然也談到了夢,但境界又大不相同,人世之間,時空遞變,無一不和因果輪迴有關,我們既無神通,怎知眼前一切人事地物,無一不是前世今生之演繹……。
在古代,瑪瑙一直是用來做為護身的符咒一般,佩掛在身上,做為解厭辟邪之用。有看過出土文獻所記載,在兩萬八千多年前,在山西一處遺址中就曾經有挖掘過紅瑪瑙器皿出現,從形制上判斷,應該屬於當時那年代最高領袖或是祭師身上之物,一般人是無法佩戴這麼貴重的珍寶。其實所謂的紅瑪瑙,也是近代這幾年才又再度竄紅的南紅,在古老的中國,曾經有五百年左右的時間,一度紅瑪瑙被當作是最重要的錢幣使用……。
近代由於市場炒作和自家人現實利益關係,一度瑪瑙水漲船高。在中國自古瑪瑙便被大幅度地使用,再加上瑪瑙有七寶之稱,因此在佛、道界中使用更是頻繁,其生產之處大部分分布在中國地區的諸多省分,約莫有二十二個地區,隨著產區的不同,顏色也各有不同,有些地區的瑪瑙色彩極為繽紛,甚至於超過三四種色系混雜在一塊石頭上,做為雕塑配件,極為好看。就曾在一古董舖子內見有早期所稱水草瑪瑙,這是被歐洲人做為胸針配件,大小大約是半個巴掌,在燈光下探照,只見裡面內含紋路雖錯綜卻又條理清晰,脈絡涇渭分明,稍一挪動,便又有不同的風貌呈現出來,最難得的是一翻身又是一番景象,原來這胸針恍如一幅潑墨畫一般,底部所呈現出來墨綠色條紋,就如同翻滾不定的海洋,深層處有隨著海波搖曳生姿的草蔓,煞是好看!更有鮮紅如禽血般豔紅色瑪瑙,據說是張家口最看家的產物,當然此處所產之瑪瑙也有不同色澤的石礦,它的特質從外形上看,就如同嬰兒肌膚般毫無皺理可見,至於掌心摩挲起來,卻又有股溫潤沁心之感油然而生,很是歡喜……。
雖然我手邊有幾串早期所收購之不同色彩的瑪瑙念珠,也有極不容易從各處拼湊取得的藥師珠,黑白分明,並且顆顆如同露水上之明珠一般,乍看剔透異常,但用放大鏡看,卻又清晰地見到歷史的軌跡,這些都是老瑪瑙珠,如同老熟透梧桐珠一般油光水滑,我有時當做飾物佩於胸前,有時閒置於手掌上撥弄盤轉,有助於參詳文句與經偈。但我較偏愛一串單純豔紅如朝陽般紅瑪瑙珠串,早期用來唸誦阿彌陀佛或準提佛母以及紅度母,這串如鴿血、紅雞血石一般瑪瑙念珠,它的紅在不同的光線下,如貴婦身上所著紅妝素裹般,有時在夏日的餘暉光線下又有如浮光流丹一般,有股遠離囂塵清新且豔麗……。(未完待續)
王薀老師
✅歡迎點擊「發送訊息」,王薀老師將陪您解心愁。
太玄宮 巴掌 在 許榮哲 × 小說課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從經典名著看長篇小說的結構】
這次分享的文章,是中國作家孫犁談長篇小說創作的一些觀點。
他以中國經典的四大名著為例,提出寫長篇小說時,整體結構布局的重要性,相當精彩。
一起來看看這篇文章吧。
-
從經典名著看長篇小說的結構 / 孫犁
一
創作長篇小說,感到最困難的,是結構問題。
結構一詞,雖通用於建築,但小說的結構,並非紙上的藍圖。佈局,也不是死板的棋式。它是行進中的東西,是鬥爭中的產物。小說的結構是上層建築,它的基礎是作品所反映的現實生活,人物的典型性格。在典型環境和典型人物的矛盾、鬥爭、演進中,出現小說的結構。因此,長篇小說的結構並非出現於作者的憑空幻想之中,而是現實生活在作者頭腦中的反映,是經過作者思考後,所採取的表現現實生活的組織手段。建築工程,可先有藍圖,然後再去備料。作品則不然,要根據作者所具有的生活積累,才能有效地設計。而且它不是一成不變的,作品完成後,結構狀態才告終止。俗話說:長袖善舞,多財善賈,生活之於創作是多多益善。生活積累綽綽有餘,而不是捉襟見肘,才能出現理想的小說結構。創作,是有多大本錢做多大生意,不能白手起家,更不能一本萬利。
二
《三國演義》《水滸傳》《西遊記》和《紅樓夢》,在中國長篇小說中最為著稱。我們現在就這四種小說的結構方面,進行初步的粗淺探討,作為寫作長篇小說的學習準備。前三種長篇小說,都是在前人的創作(或口頭、或文字)基礎上,進行再創作的。
《三國演義》根據陳壽的《三國志》和裴松之的註。陳志在中國史書中,除史、漢外,最稱得體。而裴註之詳盡豐富,保存了很多古書資料,生動而具體,雋辭逸事,隨手可得,在史註中最有價值。這對《三國演義》的創作提供了極大的方便。此外,它還利用了以前的話本和戲曲方面有關三國的資料。這些資料裡的英雄人物,已經過無數次演唱說講,典型性格初步具備。《水滸傳》根據它以前在社會上廣泛流傳的水滸故事,這些故事,經過口頭講演,日見完整。《西遊記》是根據一些高僧西域旅行的記載、佛教故事和以此為內容的粗具規模的小說。
四種長篇小說都是宏偉的著作,經過長時間廣泛的流傳,差不多家喻戶曉、婦孺皆知,是中國人民傳統的精神食糧。它們是深入人心的書,不只在思想意識方面,有的並在實際生活上,給予人民以不可估量的影響。
單從結構上可以看出,這四種小說都不是平凡之作,都是大手筆的產物,有獨特的見解和藝術修養,有豐富的知識和組織能力。都是苦心經營,各有時代、藝術特色。小說的結構,也可以叫做佈局。它大致可以分為三部分,即總綱、分目和結局。古人創作小說,是很重視結構的。結構的形成是以主題思想為指導的。
《三國演義》以史實為根據,在寫作中,它確定以蜀漢為正統,但並不削弱對魏、吳的刻畫,它以桃園結義開始,經過對各個重要人物的敘述描繪,突出三國之間的主要矛盾鬥爭。三國時人才眾多、群英崛起,謀士如雲,政治文化多有可采,至如華佗之醫、管輅之卜,也很生動有趣,它不遺漏一個重要人物,不遺漏一件重大事件,精心組織、波瀾起伏。最後得出「合久必分、分久必合」的合乎歷史規律的推論,作為全部小說的結局。
《水滸傳》前幾十回,實際上是各個梁山人物的小傳,它接連寫了晁蓋、吳用、阮氏兄弟、楊志、宋江、林沖、武松、石秀、盧俊義的出身、遭遇,生活和性格。每個人的故事都可以成為一個完整的中篇或短篇。因為當時的水滸故事,是以人為單位的。施耐庵統籌全書,他以誤放妖魔作為楔子,以智取生辰綱展開故事,突出一個「逼」字,以這些人物齊集梁山為一結局。這樣的結構,在藝術上說是完整的。
《西遊記》的結構比較單純,它接連寫那八十一難,難難不同,有趣的故事層出不窮,充滿幻想和幽默,具備藝術特色。以取經回來師徒都成正果為結局。
以上只是就其總綱和結局來談,其中的佈局穿插,輕重、取捨,各個作家的匠心運轉之處,只有進一步研究才可以窺探它的結構藝術的奧秘。
三
藝術的發展,有它自己的規律。多麼偉大的藝術成就,也是在前人的勞作和具體的歷史條件下產生的,即使像如此輝煌的藝術精品——《紅樓夢》也不能例外。在結構上,《紅樓夢》是平地起樓臺,並非再創作,但如果沒有歷史上前幾種長篇小說,特別是《金瓶梅》一書的出現,《紅樓夢》是很難產生的。按照《紅樓夢》開端所寫,一會兒叫「風月寶鑒」;一會兒叫「金陵十二釵」,又叫「情僧錄」,又叫「石頭記」。可以斷言,這部小說,是長期經營,屢經易稿,在故事結構上,是發生過多次重大變化的。我甚至猜想,雖然《紅樓夢》是曹雪芹的一人創作,但他身邊一定有一兩個,甚至三四個志同道合的朋友,具備高超的藝術見解,每章每段地和他討論,出點子、提意見,改善補充。因為我實在驚嘆,像《紅樓夢》這樣宏偉的藝術結構,實非一個人的才力所能達到。
當然,我們也不能因此就說,《紅樓夢》是集體創作或是開會產生的小說。
以下就談談《紅樓夢》的結構。《紅樓夢》第一回有言:「後因曹雪芹於悼紅軒中,披閱十載,增刪五次,纂成目錄,分出章回。」就字面看,這都和結構問題有關。作者為了使這部小說不落俗套,在結構上,苦思冥想、慘澹經營是不可否認的事實。這部小說在綱領提起時就不同凡響,完全是獨創。在進入正文之前,作者把綱放得很長很長。第一回,從甄士隱寫起,然後提到了賈雨村,但主要的是點明小說要宣揚的思想,即「好了」思想。第二回,寫賈夫人仙逝揚州,是為了小說最重要人物之一的林黛玉即將出場。然而又不叫她即刻露面,卻寫冷子興演說榮國府,使讀者得知本書所寫家族和環境的概況,使主角出場時有典型環境的依據,讀者有充分的精神準備。按照習慣,總綱應該放在第一回,作者卻點了一下又放下,接著環境敘述之後,就使一些主要人物上場。這便是第三回,林黛玉初到賈府,賈府的一些頭面人物紛紛登場與林姑娘相見,實際是使他們與讀者相見。這一回,進一步詳寫賈府的勢派。
兩個主要人物見面了,如是俗手,一定就迫不及待地去寫賈寶玉和林黛玉的一見鍾情、情意纏綿、糾纏不已。作者卻寫了出乎意外的寶玉摔玉,黛玉傷心這樣的事件,突出兩個主角的性格特點,反而使兩人生疏起來。接著就去寫別人家的事,即第四回:「薄命女偏逢薄命郎」。直到第五回,作者才正式「曲演紅樓夢」,別開生面地表明本書十二個主要人物的一生命運。《紅樓夢》一曲,以「開闢鴻蒙」四字開頭,是作者思想感情的傾注一擲,有天崩地裂的感染力量。是長江大河的奔騰,高山瀑布的狂瀉。讀者一下子陷入作者所宣揚的哲學思想境界裡去。這支曲子,隨著故事的展開,一直在讀者耳邊響著,一直伴奏到第八十回。
這真是千古絕調,第一聲春雷振聾發聵,在任何藝術作品中也沒有遇到過。
四
寫小說應該是因人設事(情節),反過來,又可以見景生情(新的情節),這樣循環往復,就成佈局、就成結構。
《紅樓夢》寫了一些大排場,比如秦可卿之死,這是為了表現王熙鳳的才幹而設;寫了元春歸省,則借此機會表現很多人物的身分、地位、性格。這些大排場,我們也可以叫它中心事件。《紅樓夢》裡這些大事件都不孤立,前因後果都很清楚,而且潛伏很長,波及很遠。比如元春歸省,這不只是繁華場面,它牽動著全書的佈局。最明顯的是歸省修造了大觀園,使姐妹們都住進去,作為故事的中心場地。它又包括著許多小情節,比如:歸省買來了小戲子,這就是芳官等人的出處,歸省要用尼姑,這就是妙玉的出處。而這些人在書中,並非十分次要的人物。在這裡,大的情節又起綱的作用,它牽動著很多小的情節。
曹雪芹在處理大情節時,總是像觀覽大江大河一樣,先找它的發源,細察它的匯流,看好它的來龍去脈。比如第三十三回「不肖種種大承笞撻」,先是用「把他耳上帶的墜子一撥」這樣一個小動作,極其生動地寫寶玉和金釧之調情。然後,出乎意外的王夫人一巴掌,已經使事件嚴重,但作者暫把這個危機放下,接著寫「畫薔」,寫「撕扇子」,寫「麒麟」,寫「訴肺腑」,這就是寫賈寶玉自己仍在隨波逐流地浮在愛情的無邊孽海之上;而林、薛、史、花等人,卻以他為中原之鹿,正在進行殊死的情場大角逐。直到寶玉迷離恍惚、六神無主,才寫「老爺叫他」,接著又是忠順王府來要人,又是賈環告狀,這才是「不肖種種」,步步緊逼、氣上加氣,使得「大承笞撻」有聲有色。打過了,接著又是賈母訓子,林黛玉抹眼淚,這樣情節相連,還容易揣想。而因此引起寶黛交諷,甚至薛蟠耍無賴,玉釧調羹這一系列的小情節,都寫得這樣合情合理、自然生動,就非曹雪芹不辦了。
他寫一個中心事件,總是像在平靜的湖面上投一大石,不只附近的水面動盪,搖動荷花,驚動遊魚,也使過往的小艇顛簸,潛藏的水鳥驚起,浪環相逐,一直波及四岸;投石的地方已經平息,而它的四周仍動盪拍擊不已。
這就叫做精心結構。
五
書沒有寫完,作者就「淚盡而逝」,只留下八十回,並有人說都是草稿。這就給研究它的結構造成極大的缺陷和困難。
按總綱推斷,上半部寫的是「極風月繁華之盛」,即那個「好」字;下半部當然要寫到那個「了」字,即散了的筵席,倒樹的猢猻,乾淨了的茫茫大地。但這種變化,應該是漸進的,絕不會是突變。這樣《紅樓夢》究竟要寫到多少回,就成了永久不能回答的疑難。俞平伯說,可能要寫一百一十回左右,因為五十四回是個轉折。這也是推斷之詞,究竟要寫多少回,即使曹雪芹,當時也很難預先估得那麼死。據魯迅說,八十回也不過剛剛露出些悲音來。
高鶚續書,一開頭的回目,「占旺相四美釣遊魚,奉嚴詞兩番入家塾」,就給人不倫不類的感覺。高的續文對原著來說,是天上地下。但我們也應該退一步想:曹雪芹死後,企圖續貂者,不下百種,皆成狗尾。不管怎樣,高鶚還是忠於曹氏的原來計畫,極力追蹤原來旨意,求其吻合。雖然寫得死板僵硬,大致還是按照悲劇的路子走下來了,最後重露一些起色,這也並不完全違背曹氏的「好了」思想,因為事物仍要向相反的方向發展。有這樣四十回續書,使愛讀完整故事的人,能得到比較圓滿的享受,這就是高鶚的功績。如果他也給你來個大團圓,豈不更糟。高鶚雖然「閑且憊矣」,然而他是一個熱中的人,並不是過來的人。他和曹雪芹的生活經歷、思想見解距離很大,能做到這樣已經很不錯,所以他的書能夠長期附在驥尾上。《三國演義》寫的是三國紛爭、天下雲擾,歷史上少有的動亂時代;《水滸傳》寫的是五湖四海,各種職業身分的人;《西遊記》寫的是西天佛地,近於海外奇談。它們的佈局方面幅員廣闊,可以馳騁,都有方便之處。而《紅樓夢》所寫的只是甯榮二府,實際上是一個家庭,雖也寫到一些親戚,如林如海、王子騰,都很簡略。寫薛家較詳,實際上等於住在一起,分院別居。寫到一些外界景況,如宮廷寺廟,襲人家和晴雯家,也都是小枝小節。它寫的是一個家庭內部的矛盾鬥爭,寫的是一個家庭的盛衰興敗史。這一家庭從何處興起,又從何處敗亡?這就和在那麼一片不大的地方,修建一個大觀園一樣,在結構上,極費經營,極費周折。在十七回,賈寶玉談大觀園的設計修建時,發表的一段議論,可以作為曹雪芹對藝術處理,小說結構的總見解。即:任何藝術都要基於「天然」,「天然者,天之自然而有,非人力之所成」,不能「人力穿鑿,扭捏而成」。因為,「非其地而強為地,非其山而強為山,雖百般精而終不相宜」。我們知道:小說的結構來自故事情節,而故事情節來自人物的思想行動,這都是來源於現實生活,符合生活的發展規律,才能形成的。
我們無妨再作一些註解:曹雪芹所說的天然,就是現實生活裡所有的、所存在的,不是由作者無中生有、胡編亂講的。胡編亂講,便是「穿鑿扭捏」。生活裡一點兒影子也沒有的東西,你硬要把它說成是現實,大加編排,那是說謊,是欺騙讀者,是造謠惑眾。
六
寫長篇小說開頭容易,就像走前幾步棋一樣,頭頭是道,中間佈局已經不易,最後結尾最難。《三國演義》最後以晉朝統一中國作結束,當然很完滿,這是借助于歷史,作者的苦心還很難見到。《西遊記》以取經回來,師徒都成正果結束,這也是故事的必然,事前可以容易安排的。《水滸傳》,以七十回而論,蓼兒窪一夢,已近玄虛,只是等於把更長的《水滸傳》,比較適當地剪裁一下,並非在結尾處做了多大功夫。《紅樓夢》的結尾,因為雪芹已埋地下,世上更無能人,小說影響,雖然如此之深遠,它的結尾,只能無可奈何,將永久沒有下場了。
寫作長篇最容易遇到的問題是:中間枝蔓太多,前後銜接不緊,寫到後來像漫步田野,沒有歸宿;或作重點結束,則很多人物下落不明;或強作高潮,許多小流難以收攏;或因生活不足,越寫越給人以空洞散漫之感;或才思虛弱,結尾已成強弩之末,力不從心。甚至結尾平淡,無從回味;或見識卑下,流於庸俗。
至於中間佈局,並無成法。參照各家,略如繪畫。當濃淡相間,疏密有致。一張一弛,哀樂調劑。人事景物,適當穿插。不故作強音,不虛張聲勢。不作海外奇談,不架空中閣樓。故事發展以自然為準則,人物形成,以現實為根據。放眼遠大,而不忽視細節之精密;注意大者,而不對小者掉以輕心。腳踏在地上,穩步前進、步步為營,寫幾章就回頭看看,然後找准方位、繼上征途,寫完之後再加調整。如此做去,或可稍有補救于萬一。
太玄宮 巴掌 在 林風照影-林美照粉絲團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選輯分享:大唐風雲錄
感謝懷舊戲劇精心製作
/
【評論原文】
【壓軸的楊瑤紅,超長的心得文,獻給美照娘子,謝謝她帶給我一個又一個美麗的夢,那是小時候唯美浪漫的感動,也是現在回顧甜美過往的橋樑】
記得當初挑黃團的戲看時,首先挑的就是這齣,原因當然是因為楊葉兩團的當家小旦同台競戲,不看太對不起自己。不過第一次看時其實沒很愛瑤紅,一來是剛出場時的服裝和化粧看著不太習慣,總覺得有點老氣,那樣的裝扮放起風箏看著怪怪的,而且瑤紅的雙眉感覺殺氣頗重,與初期的無憂少女設定感覺不太搭;二來個人不愛這種行事偏激極端的個性,尤其是婚後對世民糾纏不休,又整天和元吉吵吵鬧鬧的,看著心煩。
後來認真重看時,才訝然驚豔於美照娘子對這個角色的詮釋,又美又嬌但也又烈又辣,一轉身一投足一抬頭一回眸間,盡是風情也是情緒,角色雖然任性卻是真性情,內心轉折流暢分明,讓人不由得隨著她而笑而哭而怨而恨而悲而痛,表演細膩又張力十足。
對個人而言,瑤紅堪稱是美照娘子所飾演的角色中,人設最為生動最為飽滿,層次最豐富的人物,編劇在這齣戲中,讓瑤紅的心境一再隨著她的遭遇而轉變,卻又完全不背離人物本身的個性設定,是個寫得相當出色也演得相當精彩的角色,美照娘子更是完美地示範了如何用高強的演技,讓觀眾對一個理應是不討喜的角色感到同情甚至憐惜。
楊瑤紅,外型弱不禁風卻烈性如火,不但是長安第一美人,才貌雙全,且家境富裕,父親又寵愛萬分,捧在手心細心呵護,有求必應,這樣的條件讓她個性除了單純無憂外,自是免不了會有高傲、自尊心強、好面子、眼高於頂甚至驕縱任性的一面,這些特性初期尚不明顯,但在她面對世民另娶的反應上,就一覽無遺了。
少女時期的瑤紅人生是圓滿無憂的,所差的就只有一位如意郎君了,而以她這麼優秀完美的條件,這未來夫婿不管是在人品外貌身世上,肯定都是要位居人上,我想這點對她對楊家甚至整個長安城來說,都是理所當然可以預期的。而她也真的遇上了這麼一位文武雙全、俊美瀟灑、身份高貴又對她熱情溫柔體貼,還英雄救美的男子,二人門當戶對且才貌亦相配,懷春少女自是怦然心動,沒多久一縷情絲就繫在世民身上,雙方濃情蜜意地只羨鴛鴦不羨仙,渾然不知身邊有位正宮原配在一旁黯然神傷。
也因為瑤紅對自己太有信心,對世民亦太有信心,所以在得知世民已有未婚妻,自己意外變小三時,依舊相信著世民的承諾,相信他會退婚改娶她為妻(在此時就可以略為看見瑤紅個性中單純卻又自信自傲不妥協的一面了),在送世民回太原後,她就在心中勾織著與世民的美好未來,甚至為愛千里迢迢地到太原去找情郎,這時的瑤紅完全就是位沉溺在甜美濃烈愛情中的柔情女子。
瑤紅的悲劇,始自於世民毀諾娶長孫為妻,瑤紅所朝思夢想的美好世界在瞬間崩塌,不但情人將娶她人,連婚期都已訂好才告訴她,且對方是容貌遜於她,還早就知道她的情郎是自己未婚夫卻從不吭聲,只是一直在她身邊打轉甚至暗中女扮男裝與世民交往的姐妹,這對一向被眾人捧著心高氣傲,且待淑穎如姐的瑤紅來說,就像是當眾打了她一巴掌,讓她從天堂跌落地獄也不為過。
性格決定命運,某方面來說是很有道理的,一向高高在上的瑤紅不甘於作侍妾,也不願意放下這段感情,甚至為了報復而不顧自己的終身幸福,賭氣決定嫁給元吉,讓悲劇繼續漫延下去,最後不但傷了自己,也傷了世民和元吉的兄弟情,男女間的情愛導致兄弟鬩牆的慘烈結局,這是當初只是單純地一心想報復淑潁想挽回世民的瑤紅,所始料未及的。
婚後的瑤紅對元吉並不上心,始終對他冷漠以對(元吉責問她為何與世民相擁時,她支頤斜靠著桌邊,看都不看元吉一眼,雖不發一語,但光這姿勢就顯現出她無所謂不在乎甚至不屑解釋的態度,好讚),一顆芳心依舊是繫在世民身上,只要一找到機會就纏著世民(雖然個人實在不愛瑤紅這種自傷傷人的行為,但看著她在宮廊中癡癡盼著世民的身影,還是不禁為她感到心酸難過哪),還時不時向淑穎嗆聲(喜歡她斜倚欄杆看著淑穎,臉上雖笑臉吟吟,口中卻滿是挑釁言語,表情與眼神則是得意與瞧不起,又柔又辣,個人超喜歡),來發洩她內心無法言喻的抑鬱與怨恨。
直到元吉發現她與世民的舊情並將怒火轉向兄長時,瑤紅終於後悔了,因為深愛世民的她,自然是不希望意中人受到傷害,也因此她面對元吉的態度一度軟化了些,只是面對元吉因妬火因她的冷漠而一再惡言相向甚至施加暴力(美照娘子這齣戲不知道被打了幾次甩了幾次巴掌,讓人看著很是不忍哪),再加上世民屢建戰功,元吉卻是整日只知飲酒作樂,讓好面子的她抬不起頭,忍不住對元吉冷嘲熱諷,夫妻二人一粗暴一剛烈,遂開始一段又一段赤裸裸、硬碰硬、愛恨糾纏、針鋒相對的激烈衝突,鬥到雙方傷痕累累,讓人不忍足睹。而世民後來又與她劃清界限,甚至為避開她而選擇離開宮廷,讓一直認為世民還是愛她的瑤紅大受打擊,對這時的她來說,舊愛絕情絕義,與丈夫的相處又是水深火熱,人生到此也真的是了無生趣,剛烈的她再次用了自盡這種不讓人意外的偏激手段,很是符合她的個性。
從鬼門關回來的瑤紅(病床的瑤紅美得讓人屏息呀),見到元吉再次把怒火射向世民,終於徹底後悔,決定將舊情拋棄,認命地作她的齊王妃,那段向世民說的話,唱得真好(發現美照娘子唱代七字一、二很好聽哪),而瑤紅心灰意冷的認命神色,更讓人心疼不已。只是她肯放舊情元吉卻不肯放舊仇,依舊用盡種種手段欲置世民於死地,讓瑤紅一再左右為難,最後基於良知基於舊情,她屢次背叛元吉暗中救了世民(喜歡瑤紅扮宮女向世民示警的裝扮,有種清純美,也喜歡她佇立在傘後嬌怯卻又堅定的身影,更喜歡傘放下時一臉漠然卻又似有滿滿情緒的表情,以及步步進逼的強大氣場),也因此讓夫妻關係更加雪上加霜。
不過也因為一次又一次的激烈衝突,元吉雖是暴怒暴力卻也一再退讓,讓瑤紅慢慢感受到元吉對她的愛是那樣地濃烈那樣地執著,也因此慢慢地對元吉產生內疚甚至憐惜。她第一次救世民時較義無反顧,但第二次時她猶豫再三,已可感受到她內心的轉變,而她假裝中毒來騙取元吉解藥時,想必內心更是五味雜陳,因為如果不是元吉愛她,她是不可能成功的,這與之前出言警告不同,她等同是利用元吉的癡情來解救世民,也所以當元吉狂暴地興師問罪時,一向剛強不退讓的她,心甘情願地接受那暴雨般的責打,因為她這次深深地感受到,是她虧欠了愛她的丈夫。
也因此,到最後元吉死在玄武門時,她是那樣地悲痛那樣地自責那樣地悔恨,對她來說,等同於是她將丈夫推向死亡深淵,本性其實是善良又對丈夫有所內疚的她,又豈能不痛不怨不恨? 看到最後一身縞素的她,為著深愛她的男人的死而痛不欲生,又因此與她深愛的男人毅然決裂,雖然某方面可以說是她的個性釀成這個悲劇,但看她滿懷淒苦孑然一身,又怎能讓人不同情心疼?
楊瑤紅,好個精采讓人難忘的角色!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rYouBCUZPv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