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迷多半都聽過袁家兄弟的金字招牌「四世三公」。
三公,東漢指的是司馬、司徒、司空。不同的時代,三公的官職名稱不同。
在周朝以前,三公曾經是帝王以下最高級官員的代稱,當時為太師、太傅、太保。消滅周朝的秦國,在統一天下之前,使用的是丞相制,分置左右,另設御史大夫。
不同的時代,不同的皇帝,即使是同一個官名,作用也不盡相同。有些學派認為左右丞相加御史大夫,基本上就是另一種三公制。後來到了漢朝,先是合二相為一,又加設大司馬大將軍,就是漢武帝把事情搞得很複雜。
史前文話 的「新漢演義」▶ https://tinyurl.com/yxmt44sp
太保官職 在 知史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活捉努爾哈赤的大明最強邊帥究竟是誰?|知史百家
歷史春秋網
在大明朝,最強邊帥發生在萬曆一朝,明神宗朱翊鈞在世人眼裡冒似是個「混蛋皇帝」,史家有「明之亡,名亡於崇禎,實亡於萬曆」的說法,但歷史上的朱翊鈞並沒有那麼無能,他是明朝在位時間最長的皇帝,在位期間有「張居正改革」,出現了「萬曆中興」,軍事上重用兩員大將,東北有李成梁,東南有戚繼光,出現了「萬曆三大征」,不管是蒙古、女真還是日本倭寇,不敢越明境一步。經濟上也領跑於全世界,英國在明朝面前只是小弟的角色。說大明實亡於萬曆,其實指的是他麾下大將李成梁,誤殺了努爾哈赤的父親和爺爺,卻放走了努爾哈赤,為滿清入關留下了禍種,後世評價他為「不世之功臣,千秋之罪首」!
說起李成梁的身份,可以說他是中國人,也可以說他是韓國人。如果論祖籍,他應該是唐室宗親,李淵、李世民一脈,正宗中國人,隴西人士。但唐末戰亂,李成梁的先祖逃到了朝鮮,加入了「朝鮮國籍」,所以又可以說李成梁祖籍是朝鮮人或韓國人。李成梁的高祖李英,後來從韓鮮半島遷到遼寧鐵嶺生活,受封大明官職,任鐵嶺衛指揮僉事,李成梁就出生在鐵嶺,和趙本山是老鄉,所以說他又「認祖歸宗」,成了中國人。
從李英開始,李家開始世襲鐵嶺衛指揮僉事,僉是什麼意思?輔助的意思,僉事,就是輔助指揮的事情,軍事上的指揮副手,明代名將戚繼光十八歲時擔任世襲的登州衛指揮僉事,一般分掌訓練、軍紀等,相當於現在的副職或助理。李成梁的父親李涇,也擔任鐵嶺衛指揮僉事一職。這是個不大的官,所以李家的家境並不是多好,李成梁四十歲不惑之年時,才以生員的身份襲了父職,也做這個僉事。生員就是秀才。但李成梁這個秀才,可不是普通的秀才,他「英毅驍健,大有將才」,初為險山參將,因屢立戰功,隆慶元年進為副總兵官,協守遼陽;隆慶四年,被提拔為遼東都督僉事,駐節廣寧;隆慶五年,進封為署都督同知,世代承襲千戶;萬曆三年,加封太子太保,世蔭錦衣千戶;萬曆六年,加太保,世蔭本衛指揮使,論功被封寧遠伯;最後耄耋之年時,明朝廷仍任用李成梁鎮守遼東,加封太傅。從四十歲征戰沙場,直到九十歲去世,李成梁與蒙古人、女真人打了五十年交道,除去在北京的幾年外,縱橫北方邊塞四十餘年,史載「成梁鎮遼二十二年,先後奏大捷者十」、「邊帥武功之盛,(明)兩百年來所未有!」。
李成梁對付的兩類敵人,一類是蒙古人,一類是女真人。李成梁之前,明朝遼東將領相繼敗北,三員大將陣亡。李成梁掌握遼東戰事指揮權後,節節勝利,他突破了李家鐵嶺衛指揮僉事的「魔咒」,是通過一場場的拚殺獲得的。對於明朝廷影響最大的一次戰役,是李成梁平定清太祖努爾哈赤的外祖父王杲父子之戰,王杲是建州女真頭領,同時也是明朝廷冊封的建州右衛都督,這個王杲不知怎麼搞的,大明的官不好好當,竟然造了反,先後殺死撫順備御彭文洙、副總兵黑春、指揮王國柱、陳其孚、戴冕、王重爵、楊五美、把總溫欒、於欒、王守廉、田耕、劉一鳴等數十人,這還了得,李成梁率部擊敗了飛揚跋扈的王杲,在這次戰役中,努爾哈赤與其弟舒爾哈齊被俘,當了李成梁的俘虜,但李成梁並未殺他們,而是將他們收留充當僕役。
王杲就沒有這麼幸運了,因為他是首要分子,被押往北京斬首示眾。但王杲的其中一個兒子阿台逃脫了,繼續與明朝廷作對。李成梁再征阿台,阿台是誰?是努爾哈赤的親娘舅,此時努爾哈赤的父親塔克世與努爾哈赤的爺爺覺昌安已歸附了李成梁,奉命前去古勒寨為明軍勸降,負責進攻的李成梁部將尼堪外蘭設計騙阿台開城,攻破城池後展開了殘酷的屠城,結果在這次大規模的屠城中,阿台被殺,奉命勸降的努爾哈赤父親塔克世與爺爺覺昌安竟也在亂軍中同時喪命。
如果說努爾哈赤的外祖父與舅舅是罪有應得的話,那塔克世與覺昌安何罪之有,竟也被殘酷屠殺?這讓李成梁與努爾哈赤結下了殺父之仇。父仇不報,不共戴天,努爾哈赤後來反明有「七大恨」,第一恨就是殺父之仇。李成梁守邊有功,但他錯殺塔吉世與覺昌安,確是犯下的大錯。如果維護明朝的利益來說,李成梁斬草除根殺掉努爾哈赤,也就沒有後來滿清入關的事情了。但偏偏李成梁這會覺得內疚,起了婦人之仁,史載「太祖及弟舒爾哈齊沒於兵間,成梁妻奇其貌,陰縱之歸」,李成梁的的妻子偷偷放了他,無異放虎歸山。努爾哈赤逃走後,李成梁不但沒有攻擊努爾哈赤,反而縱容努爾哈赤女真部的擴張,「保奏給官」、「棄地以餌之」,其他蒙古部落、女真部落都成了李成梁的手下敗將,唯獨對於努爾哈赤,李成梁不聞不問,為明朝的滅亡埋下了一顆「定時炸彈」。
李成梁戰功赫赫,但他和其他居功自傲的將領一樣,也「貴極而驕,奢侈無度」,後來竟發展到掩飾敗績、殺良民冒領軍功的地步,於是被言官彈劾,一度曾經被罷官免職。但缺了李成梁的邊境就是不太平,李成梁離開邊境十年之中,竟然八易其帥,朝廷無奈之下在李成梁七十六歲高齡時再次啟用其鎮邊。這麼大歲數了,竟然餘威仍在。李成梁老年戍邊八年,蒙古、女真部落竟然少有邊情。在這一段時間內,遼東雖無重大邊情,但李成梁卻辦錯了兩件大事。一是縱容努爾哈赤發展女真部,對明朝廷帶來隱患;二是主動放棄他自己開疆擴土的寬甸六堡,說什麼寬甸六堡,孤懸海外,離得太遠,不好防守,費錢費糧,不如撤了。撤了寬甸六堡,等於將這塊寶地,不經一戰送給了努爾哈赤,自毀遼東「長城」。這兩大錯,讓李成梁成為毀譽參半的人物,既是戍邊的英雄,又是亡明的罪人。另一明朝大將熊廷弼就彈劾李成梁,說他罪該至死。不過,皇帝還是比較青睞這位為明朝邊境安全立下不世之功的老壽星的,沒有懲罰於他。李成梁生有九個兒子,個個不失英雄本色。尤其其長子李如松,指揮了聞名世界的壬辰抗倭援朝戰爭,聲名蓋過李成梁,到底沒有給他的老子丟臉。
(作者:陸棄、孫玉良,歷史春秋網專欄作者原創文章,未經授權禁止轉載)
(本文由「歷史春秋網」授權「知史」轉載繁體字版,特此鳴謝。)
網站簡介:
歷史春秋網(www.lishichunqiu.com)成立於2010年6月,是一個以歷史為核心的文化資訊門戶網站,提供中國古代歷史、政治軍事、經濟文化、中醫養生、書畫藝術、古董收藏、宗教哲學等內容。致力於傳承國學經典,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
太保官職 在 朱成志的華山論劍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年少不懂李鴻章,如今方知真中堂》
文/牛皮明明
(註:牛皮明明,詩人、作家,曾在西藏流浪多年。擅長寫民國人物,寫那些被遺忘的故事,筆下的每一個人物都能夠讓人熱淚盈眶!)
前言:
1896年,巴黎萬國運動會。 開幕儀式上,各國國旗伴著國歌依次升起。
輪到中國時,卻只有黃龍旗在一片寂靜之中緩緩升起,自始至終,沒有音樂聲,沒有掌聲,沒有國歌。
過了一陣子,在場的所有人開始大笑。 他們嘲笑偌大的中國,竟然連首國歌都沒有。
在一片嘲笑聲中,年過七旬的老人拄著拐杖站起來,邁著步子走到黃龍旗下。 他挺直腰板,神態毅然,滿懷深情唱著家鄉小調《茉莉花》。
這個老人就是大清權臣李鴻章。 歷史書裡,他是喪權辱國的罪人,是賣國求榮的權臣。
梁啟超卻說:“吾敬李鴻章之才,吾惜李鴻章之識,吾悲李鴻章之遇。”
今天,我們不讀李鴻章,不知愛國為何物,更不會知道,在歷史洪荒中,一個渺小的人負重奮力前行時需要多大的勇氣。
01
1840年, 22歲的李鴻章站在皇榜下,他伸長脖子,渴望能從榜單上找到他的名字。 可把榜單從頭看到尾,也沒有看到“李鴻章”三個字。
陪他一起來看榜的父親搖著頭:“走吧,跟我去見一個人。”
父親帶李鴻章見的人,是當時在京城聲名日隆的曾國藩。
從此,李鴻章拜曾國藩為師,跟著他學習經世致用之學。
三年之後,李鴻章信心滿滿走進考場。
這一次,他一舉考中進士,他被欽點進翰林院學習。
這一年,李鴻章25歲,成了大清三十年內會試考場上最年輕的得中者。
從此之後,李鴻章仕途一路扶搖。 從咸豐三年的正七品編修到咸豐八年的三品按察使銜候補道,不到五年的時間,官升七級。
官場多風波,隨處起波瀾。 做官太順利,李鴻章處處遭到排擠,再想往上走一步,已經是寸步難行。
1858年,35歲的李鴻章做了個艱難的決定:辭去官職,到老師曾國藩門下當幕僚!
當官就如同行路,一步步走不難,難的是應對進退,難的是在路途段窮之際,朝天一躍,另起一段。
李鴻章深知繼續走下去,只有死路一條! 不如換條道路,重新出發!
02
在曾府當幕僚,李鴻章跟曾國藩學習,學他如何帶兵打仗,學他如何處理政務。 這三年,李鴻章進步飛快。
曾國藩有個習慣,和幕僚吃飯時,喜歡圍坐著談論,講學問經濟,也講為人處世。
每次陪曾國藩吃一頓飯,李鴻章都受益匪淺,他說:“和老師吃一頓飯,勝過上一回課。”
1861年,太平天國調集重兵猛撲上海。 上海陷入重兵包圍,岌岌可危。
曾國藩派李鴻章前去鎮守。 李鴻章率領淮軍到達上海,先給軍隊撂下一句話:
"第一仗如果打不好,我們馬上滾出上海!”
當時淮軍9000人,太平軍10萬人,李鴻章不硬拼,只打巧仗。
他讓人虛扎了好幾個營盤,旌旗招展。 太平軍看到營盤就用火砲轟毀,幾回下來,太平軍的彈藥就已經消耗大半。
為鼓舞戰士,李鴻章親自督戰。 他拿把大刀,神情嚴肅地站在隊伍最前面:“一會兒誰敢後退,我就先把誰砍了!”
淮軍聽到這話,個個拼命前衝。 到達上海的第一仗,李鴻章贏得乾淨漂亮!
收到捷報的那一刻,曾國藩連夜上折,保舉李鴻章接任江蘇巡撫。
曾國藩可能自己都沒有想到,他在把江蘇交給李鴻章的同時,也把大清國的後幾十年,都交給了他。
03
當了江蘇巡撫後,李鴻章的仕途開始真正的“一飛沖天”。 李鴻章的官位定律為兩年一升,每隔兩年,官升一級,平步青雲。
1864年,41歲,李鴻章被賜封一等伯爵。
1866年,43歲,李鴻章剿捻有功,獲賞黃馬褂。
1868年,45歲,官升為太子太保銜、湖廣總督;封疆大吏。
1870年,47歲,李鴻章調補直隸總督;是大清9位封疆大臣之首。
1873年,50歲,李鴻章正式補授武英殿大學士,正式成為全大清漢官之首。
在整個大清,漢人能把官做到極致的,也只有李鴻章一人。 一言以蔽之,李鴻章把官做到頂了,比他官位高的人只有王爺和皇帝!
晚清,在與世界對賭國運中,西方國運往上,中國國運往下。
為了挽救中國,晚清權臣左宗棠、張之洞、曾國藩、李鴻章以一己之力為大清續命。
許多學者至今評價,如沒有四大名臣,大清恐怕會早亡50年。
身為晚清重臣,李鴻章勵精圖治,當時的中國已風雨飄搖,他在寒風中扶著這隻大船,生怕這隻大船隨時沉沒。 李鴻章給朋友書信中寫道:
"變則新,不變則腐;變則活,不變則板。”
李鴻章第一“變”,是變中國之體力,用武器強大中國。
1865年,他親自出馬,託人去美國購買機器,聘請高級技師和工匠。 在上海,成立了全東亞最大的兵工廠江南機器製造總局。
李鴻章第二“變”,變中國之腦力,為中國培養近代化人才。
他挑選各省聰明幼童,赴美留學。 每年三十人,十五年後,依次回國,報效祖國。
這些留學生都成大氣,他們中有電報局長梁金榮,清華學校(清華大學前身)校長唐國安 ,交通大學創始人梁如浩,民國首任內閣總理唐紹儀,鐵路工程師詹天佑。
可以說這些人,都是李鴻章的學生。
李鴻章第三“變”,變中國之實業。
我們可以看到一張脈絡清晰的李鴻章實業清單:
1879年,中國第一條電報線;
1880年,中國第一個船塢——天津大沽船塢;
1881年,中國第一家近代化煤礦——開平礦局;
1882年,中國第一個海軍基地;
1885年,中國第一所陸軍軍官學校——天津武備學堂;
1888年,中國第一支純近代化艦隊——北洋艦隊;
而這些諸多的“中國第一個”,創辦者都是李鴻章!
至今,他創辦的輪船招商局依然影響著中國,現在招商銀行的前身就是晚清輪船招商局的子企業。
然而,古老的中國穿越千年塵埃,已經接近她的終點。
她疲憊、衰老、風光不再,在現代文明前,她窘迫難堪,風雨欲來,大廈將傾,單靠李鴻章這樣的權臣孤身支撐,又怎麼能夠支撐得住?
04
1871年8月,當李鴻章用顫顫巍巍的手簽下《中日修好條約》,從那天開始,他的後半生都在永不停歇地簽約。
中國挨多少次打,李鴻章就簽多少次約。
1895年3月20日午後2時半,73歲的李鴻章在隨行官員的攙扶下,拄著拐杖登上馬關議和之地春帆樓。
還沒落座,李鴻章就先看到了日方在他座位邊安置了一隻痰盂。
他拄的拐杖碰到地面“吭吭”有聲,面色嚴肅地坐下,開口就說:“首相大人,我還沒老!”
談判進行了四天,唇槍舌劍,談判僵持不下。
3月24日下午4點,第三輪談判結束,李鴻章走出春帆樓,乘轎車返回驛館。
快到驛館時,混亂的人群中突然竄出個日本男子,朝他臉上就是一槍。 李鴻章左頰中彈,血染官服,倒在血泊之中。
隨從慌了神,哭成一片。 可他醒來第一句話卻是:
"慌什麼,都不要哭,我死不了! 此血可以報國矣!”
他不准醫生給他動手術,只讓醫生將傷口簡單縫合起來。
三天后,李鴻章頭裹白紗布,又坐在談判桌前。 世界輿論嘩然,開始譴責日本。
輿論壓力下,伊藤博文主動提出減少賠款一億兩白銀。
談判最後一天,李鴻章已是疲憊不堪,在談判桌上,我們看不到那個一人在上,萬人在下的晚清權臣李鴻章,而是一個在菜市場買菜,討價還價的孤獨老人。
他與伊藤博文討價還價:“再減少5000萬,行不行?”
被伊藤博文言辭拒絕。 李鴻章又還價:
"5000萬兩不行,再減少2000萬總行吧?”
最後,無奈的李鴻章甚至說:“無論如何再減少點兒,就作為老夫回國的旅費吧!”等到的還是拒絕。
國弱呀,國弱,李鴻章放下了全部的尊嚴,只是為中國省一點銀子。
大家只看到李鴻章的“賣國”,卻不曾看到中堂大人的艱難!
1895年4月17日,《馬關條約》簽訂,73歲的李鴻章帶著一身疲憊和那顆恥辱的砂彈啟程回國,船離開日本土地那一刻。 李鴻章對身邊人說 :
"老夫此生不再踏上日本國土!”這屈辱,他真的受夠了!
可中國那邊呢,等待他的並不是理解和包容,而是罵聲一片,鄙夷一片。
他拄著拐杖,站在甲板上,低頭看著海水洶湧,良久,說不出一句話。
海風吹著他紙片一般消瘦的身體,稍微使勁,就能一下子把他吹到歷史的塵埃里。
05
李鴻章回國,朝野上下,罵聲一片,官員同僚也開始孤立他。
而自始至終,他又做錯了什麼呢? 他不過只是一個無法改變大局的棋子,只是一個73歲的快要進黃土的老人。 雖然他說:
"青山尚且直如弦,人生孤立又何妨。流言止於智者,盡其在我,何懼人言!”
但到了第二年,罵聲一片的國內也待不下去了。 1896年,74歲的李鴻章只好出國去躲流言。 他從俄國開始,相繼訪問德國、英國、美國等多個歐美國家。
1896年,巴黎萬國運動會。 開幕儀式上,各國國旗伴著國歌依次升起。
輪到中國時,卻只有黃龍旗在一片寂靜之中緩緩升起,自始至終,沒有音樂聲,沒有掌聲,也沒有人唱國歌。
過了一陣子,在場的所有人開始大笑。 他們嘲笑偌大的中國,竟然連國歌都不知道為何物。
在一片嘲笑聲中,年過七旬的老人拄著拐杖站起來,邁著步子走到黃龍旗下。 他挺直腰板,神態毅然,滿懷深情地唱著家鄉小調《茉莉花》。
在不可一世的西方人面前,李鴻章從來沒有卑躬屈膝,而是不斷地捍衛尊嚴。 他得到了西方人的尊重,西方人稱他為“東方的俾斯麥”。
在德國,俾斯麥接見了李鴻章;
在英國,維多利亞女王給他頒發伯爵勳章;
在美國,前總統格蘭特的夫人將總統的名貴手杖贈給李鴻章;
一年之後,李鴻章結束環遊歐洲之旅,登上回國的航船。
途經日本時,他乘坐的“華盛頓號”巨輪必須在橫濱換另外一艘船才能返回中國。
而日本天皇和首相伊藤博文知道李鴻章到來,希望能夠行使外交禮節,早早等在岸邊。 隨從對李鴻章說:
"中堂大人,我們要上岸換船。”李鴻章臉色瞬間暗沉下來,一言不發。
從《馬關條約》簽訂,李鴻章誓死不再踏入日本國土一步,這屈辱他銘記於心。
他絕不上岸! 最後隨從只好在兩艘輪船之間,架起一塊木板,通過木板通往另一艘船。
在高高的輪船之間,一塊狹窄的木板上,李鴻章,這個74歲的老人,白髮蒼蒼,面容清癯。
他端正官帽,面容堅定,拄著拐杖、顫顫巍巍邁出步子,每一步都異常艱難。 也許風一吹,他就會掉入腳下波濤洶湧的大海。
上船之後,李鴻章並不停留一分鐘,也不拜見日本天皇,在浩瀚的太平洋上立即啟程。
李鴻章是可憐的,也是驕傲的! 可憐是因為沒有選擇,內心卻整整驕傲了一生。
06
1901年,李鴻章生命的最後一年。
這年,他78歲,話越來越少,常一個人坐在有假山的院落,更多時候,他像一條剛上岸的魚,大口大口喘著粗氣。
初秋的一天,經歷過八國聯軍蹂躪的天津城,滿目瘡痍,一片殘垣斷壁。 在已成廢墟的直隸總督府前,七旬老人李鴻章徘徊良久。
突然像個小孩子一樣嚎啕大哭起來。
老去一身如渡海,五官無處不風波。
李鴻章油燈將枯,可是,又被派去和八國聯軍商討議和之事。 弱國無外交,哪裡有商討一說,不過是簽字罷了。
可是偌大的中國,不派李鴻章去,又能派誰呢?
這一年,李鴻章和慶王愛新覺羅·奕劻出席《辛丑條約》簽字儀式,慶王作為當時中國的最高代表,按理說應該他來簽字。
慶王正準備簽字,老人說了一句:
"天下最難寫的字,就是自己的名字。你以後的路還長,這賣國條約,還是讓老臣來簽吧。”
那年,李鴻章78歲,慶王63歲。
李鴻章接過慶王手中的筆,顫抖將“李鴻章”三個字簽成“肅”字的模樣,這三個字擠在一起,看上去既虛弱無力,又辛酸悲苦。
簽完條約,李鴻章一陣劇烈咳嗽,吐血不止。
兩個月後,李鴻章病情急轉直下。
八國聯軍進京之後,慈禧和眾大臣逃離京城,全大清能夠主事的人也就只剩下一個病床上的李鴻章了。
1901年11月7日,李鴻章的病床前,幾個俄國公使前來,逼迫他在俄佔中國東北的條約上簽字,此時的李鴻章已是油盡燈枯。
但俄國人態度蠻橫,強迫他立即簽字。
簽完字後,李鴻章大口大口吐血,一口氣沒喘上來。
身邊人大哭:“還有話要對中堂說,不能就這麼走了!”
李鴻章瞪圓眼睛,身邊的人對他說:“俄國人說了,中堂走了以後,絕不與中國為難!”
李鴻章兩目炯炯不瞑,張著口似乎想說什麼。 身邊的人又說:“未了之事,我輩可了,請公放心!”
聽到這句話,李鴻章閉上眼睛。 他死後,大清上下,哭聲一片。
07
《華盛頓郵報》評價李鴻章說:他無數次將中國人從無知而導致的麻煩中拯救出來,卻每次都被謾罵、指責。
李鴻章的一生,他自己曾這樣概括:
"予少年科第,壯年戎馬,中年封疆,晚年洋務。一路扶搖,遭遇不為不幸。”
就仕途名位而言,李鴻章是幸運的。
時危始識不世才,他抓住了時代提供給他的所有機會,青雲直上九重霄。
然而,這時世的艱難困頓,既是他一切榮耀的來處,也是他一切屈辱的源出。
李鴻章扶大廈之將傾,耗盡心血為遲暮之帝國,小有中興卻難逃歷史洪流。
時局惟艱,干戈未息。 滔滔歷史,每個人不過是滄海一粟,所有的反抗總是無力,所有的尊嚴,也不過是對自己的嘲弄。
如果第一次簽字的人不是他,也許他不會背負那麼多的罵名。
一生中,他顫顫巍巍簽下30多個不平等的條約。 他自己深知,從簽字開始的那天,他就會背負一世罵名。
但歷史就是這樣,如果不是李鴻章,還會毫不留情地選擇另外的一個“背鍋俠”。
這是他的不幸,這也是適逢其時的每一個中國人的不幸。
雙腳踏翻塵世浪,一肩擔盡古今愁。 李鴻章一生跨越了時代,卻還得回過頭,勉力扶著一個大國,艱難地走兩步,退一步,又要爭取多走兩步。
滿腔都是血淚史,可嘆無處著悲歌。 對於時代來說,李鴻章很小,但這個時代巨浪裡渺小的人物,最終,讓歷史吐出了重重的嘆息。
今天,我們不讀李鴻章,便不知愛國為何物,更不會知道,在歷史洪荒中,一個渺小的人負重奮力前行時,究竟需要多大的勇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