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北美館最令我印象深刻的展覽,便是來自法國著名攝影家亨利卡迪布列松(Henri Cartier-Bresson)的中國攝影展。此次展出的布列松照片,正巧屬於中國百年來變動最快速的時期,分別是二戰結束後,陷入國共內戰時期的混亂中國,布列松於1948~1949年,短暫走訪北平、南京、上海、杭州等地,以及1958年受共產黨邀請,前往中國參訪這近十年來「新中國」的變化。
齋主很早就知道布列松的展覽,某天在書店看到著名漢學家史景遷、金安平夫婦共同撰寫的《世紀中國》。史景遷作為中國近代史的專家,過去出版過的名作無數,此次從日清戰爭後的歷史開始寫,寫到天安門事變後的中國,這中間將近百年的時間,中國從帝制走向革命,從軍閥專政,走向群雄割據,從蔣介石的國民政府,走向了毛澤東的共產紅潮。種種改變發生在短短不到百年間,對社會造成的影響可想而知。因此當我在書店看到這本書時,我默默下了決定,不若在看布列松展覽前,用《世紀中國》複習一下中國近代史,再去觀展,也許感受會更為深刻。話雖如此,奈何齋主我實在被萬千瑣事給纏身,遲遲找不到空檔將書翻來讀讀,只得在某個週末與父親,與父親去了趟北美館,先將展覽品味一番。
雖說展出相距十年的兩段時代照片,但大部分的攝影作品還是以1948~1949為主,畢竟當1958年布列松再訪中國之時,雖然名義上共產黨非常歡迎他的到來,但所有的行程都在共產黨的掌控之下,包含景點、路人和各地需要表現的氛圍等等。1958年此次展出的照片不多,多數照片也不足為奇,與其說是布列松的攝影作品,還不如說是共產黨透過布列松之名的大外宣。反倒是國共內戰時期的照片相當精采。
布列松於國共內戰時期,並未實際走訪戰區,他待的地方多是不受戰火肆虐的都會,例如北平、南京、上海或杭州等地。雖然戰火不及此處,但戰爭卻無形的顯現在這些都會區的每一個角落。因為連年戰爭,打完日本又開始內戰,物價暴漲的情況下,國民黨政府早已控制不住貨幣平衡,通貨膨脹席捲而來,銀行瘋狂擠兌,這便是上海的「金圓券風暴」。布列松一張人人交疊在一起的照片,迷茫慌張的眼神,充分顯示了金融秩序的混亂。令我印象深刻的照片不少。南京中央政府立法院,因為蔣介石下令政府搬遷,一名立法院成員穿著體面,手裡拿著網球拍,等著搭乘交通工具遠離南京。另一張使我印象深刻的,是一具倒在路邊卻沒人收拾的嬰屍。
齋主對於攝影理論的理解太少,與其說是看攝影展,還不若說是來此一觀中國史的演進。但第一次到訪此展覽,給我的震撼確實不小。雖說早知道即便是那時最先進的上海,其發達地區也不過是租界區,其餘地區皆落後得嚇人,但直到這些貧窮顯現在眼前,那種衝擊是直接且懾人的。然後會認真地重新審視張愛玲、徐志摩等人所處的那個時代。
回家後默默下了決定,要在展覽結束前將《世紀中國》讀完,然後再造訪一次北美館。我確實讀完了。《世紀中國》的文本不多,書中多是照片,但因為作者對於中國近代史的理解,用簡扼的文字就勾勒出近百年的中國時代背景。從日清戰爭後慈禧力圖師法西方實行立憲制度,動盪的革命時代,袁世凱的北洋政府,宋教仁遭刺,梁啟超組黨,黃埔軍校成立,國共合作,蔣介石揮軍北上,寧漢分裂,滿州國成立,西安事變,清鄉,二次大戰結束,國民黨敗退,大躍進,文化大革命,美中建交,鄧小平三次起落,到天安門事件,皆有精要的文字敘述說明。其實自從高中歷史課本後接觸的中國史,多以單一戰爭或年代為主,鮮少再有一次讀完百年歷史的經驗了。
當我於短期內重溫這段歷史,再次前去北美館觀展時,我的感受便有了改變。我不再那麼受到眼前的景象給觸動心弦,通貨膨脹或路邊有屍體又如何? 不過是中國在時代巨輪轉動下的必然罷了。戰爭本來就會死人,動盪本來就會金融失序,內戰本就不講甚麼道德,貧富差距本來就不是能靠制度解決的。我二次觀展時,少了情感,取代的是平淡而無起伏的一池靜水。我知道布列松政治左傾,也知道他同情中國底層人民,更知道他對於共產黨有所期待。
但我知道他肯定對共產黨大失所望。因為在他1958年的作品中,那股銳利的鏡頭語言已然失去,更多的是敷衍了事的拍照態度。
Medium:
https://reurl.cc/N6EkYq
同時也有10000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2,910的網紅コバにゃんチャンネル,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
天安門 史景 遷 在 維也納小日子 Life in Vienna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我與歷史是相見恨晚,大二因為幾名外籍教授的關係才開始重新認識歷史。現在正在讀學者史景遷 (Spence, Jonathan D.) 的著作《天安門 : 中國的知識份子與革命》,心想:若求學階段時的歷史老師導讀、介紹像這本書一樣的課外讀物,也許我就能早點愛上歷史了。
-------------------------------
去年11月~今年2月仍然是用帶孩子的空檔和睡前讀了幾本書。如果您們有推薦的書目也歡迎分享給我!
❤❤❤❤❤ 最喜歡的三本書
1. 第十三個故事 (賽特菲爾德 Setterfield, Diane)
2. 荒神 (宮部美幸)
3. 白夜行 (東野圭吾)
❤❤❤❤ 從他人生活探索自我
1. 一個人生活 (谷川俊太郎)
2. 菜市場裡的大廚 (喬艾爾)
3. 小鎮醫師診療物語 (葉宣哲)
4. 父母的保存期限, 只有10年 : 隨孩子, 樂在當下 (汪培珽)
❤❤❤ 單純因為興趣
1. 全世界在瘋什麼自造者運動? : 解放創新思惟﹐動手打造未來新世界 (海契 Hatch, Mark)
2. 你應該吃我嗎? : 從肉食、有機、素食到果食一場現代飲食體系的探索之旅 (杜維 Duve, Karen)
3. 天才 : 麥斯威爾.柏金斯與他的作家們,聯手撐起文學夢想的時代 (柏格 Berg, Andrew Scott)
4. 上一堂最好玩的韓國學 : 政大超人氣教授帶你從韓劇看韓國社會、政治、外交與兩韓關係 (蔡增家)
♡ 蹲廁所可以看
1. 妳是我微笑的答案 : 教養,只不過是更寬闊的愛 (林書煒)
2. QQmei英倫育兒日記 (QQmei)
天安門 史景 遷 在 說書 Speaking of Books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天安門前的歷史記憶
#六四之前的抗議傳統
【說書】1989年,中國政府派遣解放軍鎮壓在天安門前抗議的學生與群眾。十九世紀末到二十世紀末,中國的知識人群聚天安門前的抗議行動,所在多有。政治領袖利用天安門宣講,鞏固自身的權力。
天安門成為記憶的符號,史景遷在另外一本書中說,儘管中國政府運用思想和政治的鎮壓,我們並沒有半點理由相信:一九八九年的抗議是最後的一次。余英時院士說,史景遷在本書已預見十年以後天安門前的屠殺慘劇。
Jonathan D. Spence著,溫洽溢譯,《天安門:中國的知識分子與革命》,臺北:時報出版,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