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類的九個本源種族】
.
我想大家一定很好奇,九個人類本源的種族是哪九個呢?我依序排列如下:
.
神
神人(外星人)
神獸
精靈
人類
亞人
矮人
巨人
獸人
.
其中人類是在最中間,所以如果你的本源是人類,那麼人生大概就是平平傭傭的,不會很有錢,也不會很窮。而人類以下就是平均值以下的狀態,越往獸人就是離平均值越遠。而人類以下的種族,就很容易會有「畜生聽不懂人話」的問題。
.
其他的種族我稍微說明一下:
.
神:具備撼動世界與時代的能力的種族。數量稀少。
.
神人:一開始這是以第二高階的種族出現,但要說什麼是神人呢?顧名思義就是很接近神的人類,不過基本上沒有例子。所以後來請示,宇宙說把神人當做外星人是可以的,那就當神人跟外星人是一樣的意思吧。這些人經常會被視為天才,且會有許多人類認為的奇蹟發生在他們身上,但他們基本上對此習以為常。豐盛程度極高。
.
神獸:神獸,就是神仙的座騎,或是傳說中的動物(龍、麒麟、鳳凰之類的),往往陪伴神仙修煉多載,法力驚人。在西遊記裡,孫悟空可是經常被偷偷溜下凡間的神獸打爽的呢。神獸很強,不要小看他們。
.
精靈:不同種族的精靈分別擁有掌管不同五大元素之力,比人類多了一分靈性,多了一分法力,多了一份豐盛,多了一份美麗與帥氣,或是有特殊的技能。跟人類比起來,是容易比較驕傲,自以為是,或是自戀的種族。這種族容易有聰明反被聰明誤的問題。
.
亞人:就是動漫中有人類的樣子可是有長貓耳朵那種動物特徵的就是亞人(小美人魚也算是亞人),人類的亞種。在動漫裡亞人經常會被人類歧視跟奴役,因為他們被視為是比人類低賤,但又可方便使喚來做所有人類可做的事情的悲情種族。
.
矮人跟巨人:如同字面上的意思,不同身高的兩個種族。矮人通常機伶刁鑽狡詐,巨人則比較愚蠢、體型大而不當,個性與做事都粗魯不細心。矮人往往會為了自己的利益鑽牛角尖,且會有意而無意的聽不懂人話。巨人則是很單純的蠢到聽不懂人話。
.
獸人:外表是野獸,但是可以像人一樣站立活動,例如:狼人(可參考「暮光之城」)。通常個性固執,思路容易跳針,因為智商不高,也聽不太懂人話。
.
舉些例子給大家,地球上的許多名人是來自哪些本源呢?(這純粹是本人觀察結果,隨意找些腦袋裡想得到的名人舉例,無關政治傾向,不喜勿轟)
.
神:王永慶、賈柏斯、比爾蓋茲、霍金、愛因斯坦
.
神人:周杰倫、李登輝、郭台銘、林俊傑、金凱瑞、巨石強森、湯姆克魯斯(全盛時期)、林志穎、成龍、王晶、黃霑、劉德華、周星馳、林憶蓮、新垣結衣、尾田榮一郎、鳥山明、木村拓哉、金城武、巴菲特、川普
.
神獸:陳水扁、柯文哲、范冰冰、陳菊、湯姆克魯斯(現況)、小勞伯道尼、周迅、林志玲、蕭敬騰、張菲、胡瓜、王菲、鄧麗君、李連杰、洪金寶、張國榮、張曼玉、張學友、陳奕迅、黎明(全盛時期)、郭富城(全盛時期)、冨樫義博、井上雄彥、李宗盛、佘詩曼、聶遠、月風、吳音寧(所以柯文哲拿她沒輒,兩人同等級)
.
精靈:蔡依林、馬英九、蔡英文、昆凌、隋棠、王力宏、邰智源、郭子乾、阿Ken、納豆、安心亞、賴清德、連戰、連勝文、言承旭、小s、蔡康永、張小燕、徐若瑄、甄子丹、古天樂、關之琳、邱淑貞、王祖賢、梁朝偉、劉嘉玲、容祖兒、許凱、吳謹言、秦嵐、陳妍希、張均甯、侯佩岑、朱茵、趙藤雄(全盛時期)、維尼
.
人類:丁守中(噗)
.
亞人:姚文智(噗噗)
.
這樣相信大家大致上可以了解一下,本源跟財運與運勢的基本關連性。越上面的種族,豐盛程度就越強大。
.
本源會不會變動呢?我原本以為不會,但是昨天上班中我實際印證到有些時候本源會隨著運勢變動。的確啦,如果不會變動的話,那這系統不就是個變相的因果輪迴系統了嗎?我們走的是平行時空的路線~
.
我舉一個我以前認識的朋友來當例子好了,她之前是位拍照的模特兒,她是漂亮,不過認真要說,我認為她不能說是漂亮的那種,因為她贏在長得很有靈氣,很有氣質,當時她的本源是精靈。
.
後來呢,她交了一位很有錢很任性的男友,兩人關係並不好,因為男友是個玩咖,她經常因為男友而處於情緒的低潮。就我的觀察,男友有找人對她作法,因為女生漂亮,他怕這女生會去外面玩,就找人作了「讓對方無論如何都會愛著他」的法。後來即使分手了之後,男生也沒有要解掉這個法的意思。換句話說,就是「即使老子不要了,也沒有其他人可以得到妳」的概念。超級渣男的(女生到目前為止完全不知道自己被作法)。
.
後來這位女生想靠自己的人脈做生意賺錢,可是因為被這術法的影響,她整體的運勢就變得很糟糕(畢竟桃花被鎖住了),目前本源看來就是個獸人。本源竟然可以從精靈變成最低階的獸人耶,在我看來理論上應該是金錢桃花事業全部都完蛋,真是太糟糕了。
.
當然也有另外一位原本本源是精靈的寫真藝人,因為之前出寫真的策略錯誤,也簽錯公司跟錯人,現在也是獸人狀態,想知道她是誰嗎?糟糕我也已經忘了她是誰了說XD
.
總之這是個很有趣的概念,我昨天在做量轉的時候,每個個案我都順便抓來印證一下我的想法,結果都非常準確。
.
當然,誠如我之前所說,這系統不是只有這樣而已,有時候你的種族是高的,可是你的財源是屬於低的種族,這樣也會很GG唷。並不是妳本源高妳就很有錢,也有可能種族低但財源是高的。
.
寫出這樣的內容只是為了讓大家有初步的了解,也希望我將來可以不用每個客人都要解釋一次,這樣超累的啦。
.
好啦,差不多就跟大家分享一下目前的研究內容,這樣大家會對將來我講的東西會比較容易理解(雖說我也不知道我將來要講什麼)。
.
我只知道,研究這些東西是超級好玩的啦XD
.
#零通靈博士事件簿
#本源不是因果輪迴_因為會隨時變動
#我走平行時空路線
#妳又是什麼種族呢
#將來我調_最高只會幫你調到精靈等級
#精靈對一般人來說已經很夠用
天之驕女秦博士 在 許榮哲 × 小說課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散文的想像與虛構】
之前有個說法,大概是說散文和小說的區別,在於散文是真實的,小說是虛構的。
這次分享的這篇文章,討論的也是散文,作者王充閭提到「生活的真實是基礎,藝術的真實是手段」的看法,甚至舉了《史記》《左傳》中的例子來說明散文寫作時的創作技巧。
一起來看看他的說法吧。
-
散文的想像與虛構 / 王充閭
一
如何處理好歷史真實與藝術真實的關係,這是歷史文化散文寫作中經常碰到的一個問題。散文必須真實,這是散文的本質性特徵,一向被我們奉為金科玉律;而散文是藝術,惟其是藝術,作者構思時必然要借助於栩栩如生的形象和張開想像的翅膀;必然進行素材的典型化處理,作必要的藝術加工。兩者似乎存在著矛盾。尤其是,歷史是一次性的,它是所有一切存在中獨一以「當下不再」為條件的存在。當歷史成其為歷史,它作為「曾在」,即意味著不復存在,包括特定的環境、當事人及歷史情事在整體上已經永遠消逝了。在這種情況下,「不在場」的後人要想恢復原態,只能根據事件發展規律和人物性格邏輯,想像出某些能夠突出人物形象的細節,進行必要的心理刻畫以及環境、氣氛的渲染。因此,海德格爾說,歷史的真意應是對「曾在的本真可能性」的重演。史學家選擇、整理史料,其實就是一種文本化,其間必然存在著主觀性的深度介入。古今中外,不存在沒有經過處理的史料。這裡也包括閱讀,由於文本是開放的,人們每一次閱讀它,都是重新加以理解。
很難設想文學作品沒有細節描寫,因為它最能反映人物的情感與個性。《史記》中寫漢初名相「萬石君」石奮一門恭謹,就採用了大量細節。石奮的長子石建謹小慎微,有一次書寫奏章,皇帝已經批回來了,可是,他還要反復檢視,終於發現「馬」字有誤:這個字四點為四足,加上下曲的一筆馬尾,應當是五筆,現在少寫了一筆。他驚慌失措,唯恐皇帝發現了怪罪下來。石奮的少子石慶,一次駕車出行,皇帝在車上問有幾匹馬拉車,他原本很清楚,但還是用馬鞭子一一數過,然後舉起手說:「六匹。」小心翼翼,躍然紙上。太史公通過這些細節,寫出了當時官場中那種終日戰戰兢兢、恭謹自保的政治風氣。
明代思想家李贄講到藝術創造時,說一個是「畫」,另一個是「化」。畫,就是要有形象;而化,就是要把客觀的、物質的東西化作心靈的東西,並設法把這種「心象」化為詩性的文字,化蛹成蝶,振翅飛翔。這就觸及到散文寫作中想像與虛構這一頗富爭議的話題。近年來,隨著新生代作者的闖入,小說家、學者的加盟,以及跨文體寫作的出現,散文創作出現了許多新的情況;特別是作家的主體意識在不斷增強,已不滿足于傳統散文單一的敘述方式,而是大膽引進西方的多種表現手法,吸收其他文學門類的寫作特點,輔之以象徵、隱喻、虛擬、通感、意象組合等藝術手法,意識流動,虛實相間,時空切換,場景重疊,使散文向現代性、開放性拓展。
事實上,早在「散文的想像與虛構」成為問題之前,有些作家已經在悄悄地進行著大膽嘗試了。出現於上個世紀五十年代的散文家何為的《第二次考試》,是一篇優秀的散文作品,曾經被選入中學語文課本。可是,許多人都知道,它卻是經過想像與虛構,對真人實事進行大膽加工的產物。1956年上海合唱團招考新團員,一名女青年報考,由於考試前夕她在楊樹浦參加一場救火,弄倒了嗓子,以致影響了考試成績,但合唱團還是破格錄取了她。何為當時正在醫院休養,聽家人講述了這件事,便在事實的基礎上進行了藝術加工:設計出第二次考試的情節,加進了蘇林教授這個關鍵性人物,改換了女主人公的名字;文中陳伊玲身著「嫩綠色的絨線上衣,一條貼身的咖啡色西褲,宛如春天早晨一株亭亭玉立的小樹」,實際也並非如此,是作者為了加強形象的感染效果,從所住醫院一位實習醫生那裡移植過來的。
這個典型事例說明了,生活的真實是基礎,藝術的真實是手段。前提是散文是藝術,而且是一種側重於心靈表達的藝術。黑格爾指出:「藝術作品既然是由心靈產生出來的,它就需要一種主體的創造活動,它就是這種創造活動的產品;作為這種產品,它是為旁人的,為聽眾的觀照和感受的。這種創造活動就是藝術家的想像。」「在這種使理性內容和現實形象互相滲透融會的過程中,藝術家一方面要求助於覺醒的理解力,另一方面還要求助於深厚的心胸和灌注生氣的感情。」
二
今年三月中旬,我率領大陸作家代表團訪問臺灣,到日月潭觀光,接待我們的是南投縣文化局長,他是一位文學博士。在同我們交談時,他直率地說,總覺得作家們想像力不足,有時過於拘謹。他說,有一次訪問日本,見到了楊貴妃的墓,便問有關人士「根據何在」。答覆是:「你們中國古代的白居易寫得很清楚嘛!」博士反詰:「楊貴妃不是死在馬嵬坡嗎?《長恨歌》裡分明講:『六軍不發無奈何,宛轉娥眉馬前死』。」答覆是:「《長恨歌》裡還講:『忽聞海上有仙山,山在虛無縹緲間。樓閣玲瓏五雲起,其中綽約多仙子。中有一人字太真,雪膚花貌參差是』。海上仙山在哪裡?就是日本嘛!」博士說:「這種顛倒迷離的仙境,原都出自當事人與詩人的想像。」答覆是:「什麼不是想像?『君王掩面』,死的是丫環還是貴妃,誰也沒有看清楚;所以才說『馬嵬坡下泥土中,不見玉顏空死處』。」就這樣,生生造出一個「貴妃墓」來,結果還振振有辭!
歷史散文創作講求真實,關於史事的來龍去脈、真實場景,包括歷史人物的音容笑貌、舉止行為,都應該據實描繪,不可臆造;可是,實際上卻難以做到。國外「新歷史主義」的「文學與歷史已不存在不可逾越的鴻溝」,「歷史脫離不了文本性,歷史文本乃是文學仿製品」,「歷史還原,真相本身也是一種虛擬」的論點,我們且不去說;這裡只就史書之撰作實踐而言。錢鐘書先生在《管錐編》中有過一段著名的論述:「《左傳》記言而實乃擬言、代言」,「如後世小說、劇本中之對話、獨白也。左氏設身處地,依傍性格身分,假之喉舌,想當然耳」。「上古既無錄音之具,又乏速記之方,駟不及舌,而何口角親切,如聆罄咳歟?或為密勿之談,或乃心口相語,屬垣燭隱,何所據依?」原來,「史家追敘真人實事,每須遙體人情,懸想事勢,設身局中,潛心腔內,忖之度之,以揣以摩,庶幾入情合理。蓋與小說、院本之臆造人物,虛構境地,不盡同而可相通;記言特其一端」。其實,早在先秦時期,孟軻讀過上古時的典章文獻彙編《尚書》中關於「周武王伐紂,血流漂杵」的記載,就曾提出過疑問,從而說了一句分量很重的話:「盡信書,不如無書。」到了宋代,當學生問到「《左傳》可信否」時,著名理學家程頤的回答是:「不可全信,信其可信者耳。」
我們再來看被奉為信史和古代散文典範的《史記》。司馬遷在《項羽本紀》中詳細記錄了鴻門宴的座次,說是項羽和他的叔叔項伯坐在西面,劉邦坐在南面,張良坐在東面,範增坐在北面。為什麼要作這樣的交代?因為有范增向項羽遞眼色、舉玉玦,示意要殺掉劉邦的情節,他們應該靠得很近;還有「項莊舞劍,意在沛公」,而項伯用自己的身體掩蔽劉邦,如果他們離得很遠,就無法辦到了。司馬遷寫作《項羽本紀》大約在西元前94、95年前後,而鴻門宴發生在西元前206年,相距一百一十多年,當時既沒有錄相設備,而戰爭年代也不大可能有關於會談紀要之類的實錄,即使有,也不會記載座次。那麼,他何所據而寫呢?顯然靠的是想像。
三
中國文學史上還有一個典型事例。《古文觀止》中有一篇《象祠記》,作者為明代著名思想家王陽明。當時,貴州靈博山有一座年代久遠的象祠,是祀奉古代聖賢舜帝的弟弟象侯的。當地彝民、苗民世世代代都非常虔誠地祀奉著。這次應民眾的請求,宣慰使重修了象祠,並請流放到這裡的王陽明寫一篇祠記。對於這位文學大家來說,寫一篇祠記,確是立馬可就;可是,他卻大費躊躇了。原來,據《史記》記載,象為人狂傲驕縱,有惡行種種,他老是想謀害哥哥舜,舜卻始終以善意相待。現在,要為象來寫祠記,實在難以落筆:歌頌他吧,等於揚惡抑善,會產生負面效應;若是一口回絕,或者據史直書,又不利於民族團結。反復思考之後,他找到了解決辦法:判斷象的一生分前後兩個階段,前段是個惡人,而後段由於哥哥舜的教誨、感化,使其在封地成為澤被生民的賢者,因此死後,當地民眾緬懷遺澤,建祠供奉。《象祠記》就是這樣寫成的。其中顯然有想像成分,但又不是憑空虛構。因為《史記·五帝本紀》中,有舜「愛弟彌謹」,「封帝象為諸侯」的記載。據此,作者加以想像、推理,既生面別開,又入情入理。用心可謂良苦。
這在西方也早有先例。古希臘史家修昔底德《伯羅奔尼薩斯戰爭史》中,演說辭佔有四分之一篇幅。修氏自己承認:「我親自聽到的演說辭中的確實詞句,我很難記得了,從各種來源告訴我的人,也覺得有同樣的困難,所以我的方法是這樣的:一方面儘量保持接近實際所講的話的大意,同時使演說者說出我認為每個場合所要求他們說出的話語來。」
顧頡剛在《古史辨》中說:「我以為一種故事的真相究竟如何,當世的人也未必能知道真確,何況我們這些晚輩。」這話不假。我們都看過《羅生門》這部影片,對於事件的真相,在場親歷者言人人殊。所以,有人說,「史,就是人們口上的一撇一捺。」看來,堅持歷史事件包括細節的絕對真實,「非不為也,實不能也」。
當然,這種想像必須是有限制的,要在尊重客觀真實和散文文體特徵的基礎上,對真人真事或基本事件進行經驗性的整合和合理的藝術加工,必須避免小說化的「無限虛構」或「自由虛構」;特別是有些散文種類是不能虛構的,比如,關於現實中的親人、友人、名人的傳記以及回憶性、紀念性文章,都是寫作者同時代的親歷親見親聞的事,與事涉遠古或萬里懸隔迥然不同,必須一就是一、二就是二,絕不應隨意地想像、虛構。須知,這類散文美學效果的實現,是借助於其內容或主體的豐富而特殊的客觀意蘊,真實與否,影響是至大的。
天之驕女秦博士 在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金曲歌后是這樣培養的】昨晚 #叱咤頒獎禮,聽到「十大」中有大部分歌手現場表現唔係走音就係無氣,不禁令人搖頭,直至50歲的莫文蔚憑《呼吸有害》首奪「至尊歌曲」大獎,及一口氣演繹歷年來「我最喜愛的歌曲」多首得獎歌曲,難怪他能穩站「金曲歌后」多年,也讓我想念莫家的育兒心得。都說,好媽媽勝過好老師,要有一位像莫文蔚這樣多才多藝的女兒,先要從莫媽媽莫何敏儀這位好媽媽說起⋯⋯
【#好文重溫 】#莫文蔚:不做井底之蛙
母親曾是資深傳媒人,父親是退休高級公務員,兒子是劍橋博士,女兒是著名藝人。莫家一門四傑,成為「幸福家庭」的最佳示範。
莫文蔚說:「我以家人為榮,要為家人爭光。」沒有這樣幸福的家庭,便沒有今天的莫文蔚。
四人同心一意,無論是哪一人領獎,另外三人都在鼓掌。
要說今天的莫文蔚,先要從她家世說起。
莫文蔚的祖父莫理士 (Alfred Morris) 是威爾斯人,獲英國政府委任,到香港從事教育工作,是英皇書院的創校校長及聖約翰救傷隊創辦人之一兼總監。祖母羅惠德生於香港富裕之家,在上海復旦大學修讀中國文學。當年莫理士開辦慈善婦孺診所,遇上當護士的羅惠德,結成秦晉之緣。
莫文蔚的父親莫天賜中學時代是田徑高手,師範畢業後,在母校拔萃男書院教體育及英文,後轉任新界理民府田土委員,其間曾修讀中國古典文學課程,閒時愛好研究《易經》、《推背圖》等。
莫天賜經常熬湯給太太和子女喝,曾出版《給莫文蔚的健美湯飲》一書。他為女兒自豪:「她是中樂團古箏手,雖然表面洋化,但內在卻是百分之百的傳統中國好女孩,具備中國人忠厚、仁愛、信義、孝順等美德。我自小給她灌輸『勝而不驕,敗不氣餒』的處事態度,她都做到了。」
莫文蔚的母親莫何敏儀曾是香港電視台高層管理人,說得一口標準流利英語,退休後致力公益事務,一九八九年與友人創辦兒童癌病基金,出任副會長,並為多個慈善團體勞心勞力。去年十一月,她和莫文蔚一同獲大陸當局委任為「關愛兒童大使」。她還是亞洲動物基金名譽董事。
至於莫文蔚,更一身兼任亞洲動物基金、愛護動物協會、聖約翰救傷隊等多個慈善團體的大使。無論多忙,說到公益,母女都義不容辭。
莫天賜夫婦深信,有什麼樣的父母,便有什麼樣的子女。所以,他們培育子女的方法,是以身作則,並力求子女在快樂的環境下成長。夫婦合作無間,教導出一對傑出子女,二人都曾獲選為「香港傑出學生」。
莫媽媽一臉自豪說:「我們不斷與時俱進,配合子女的成長,所做的絕不比『孟母三遷』遜色。我認為最大的樂事,是看著一對子女成長,就像玩擦卡遊戲,每擦去一格,都會有新的驚喜,替他們擦去不好的,引導他們向好的方向走。他們就像小鳥,我們任他們自由學飛,跌下來時,則伸手接住。」
莫文蔚的哥哥莫理斯是劍橋大學國際法律學博士,當年他中學畢業,以優異成績成為劍橋的直收生。他曾任倫敦白金漢大學講師,目前從事電腦動畫創作,香港第一部三維動畫功夫電影正是他的作品。他與莫文蔚感情很好,不但是妹妹工作的軍師,也是她的心靈導師。
孩提時,莫理斯策畫慈善舞台表演,莫文蔚就負責販售門票;長大後,兄妹倆仍經常形影不離,哥哥為愛護動物協會設計動畫,妹妹就負責唱宣傳歌曲。莫理斯說:「我們從不會爭寵、妒忌,哪一個做得好,另一個都會在後面鼓掌。我們各有所長,我善於做幕後,是家中的活動資料庫;妹妹則天生要站在台前,有強勁的表演能力。我正準備為她寫一個好劇本,助她更上一層樓,發揮潛質,衝出亞洲。」
莫文蔚在家中被稱為「開心BB」及「陽光妹」,是父母及哥口中的乖孩子,孝順、開心、溫柔、有禮、有愛心、做事認真,而且燒得一手好菜。雖然深受寵愛,但莫文蔚說,小時候並不敢向家人吐露想當藝人的志願。「父母從沒想過我會做明星,爸爸還以為我會當時裝界女強人或律師。小時候在名校讀書,同學都說長大後想做醫生、律師之類,若我坦言想做明星,很難為情,一定會被老師和同學歧視,所以不敢向別人說。」
有一個被視為天才兒童的哥哥,莫文蔚只管做好自己的工作。她十二歲學習古箏,十五歲獲選為傑出學生,十七歲考獲獎學金遠赴義大利留學,十九歲再到倫敦大學攻讀文學,其間曾被千挑萬選演出《西貢小姐》舞台劇。留學歸來,她蘊藏心底多年的慾望終於不可抑制,於是鼓起勇氣對家人吐露心願。「我四歲起已喜歡在人前歌舞,要父母和哥哥坐著看我表演。我自小已經肯定將來會幹這一行,所以參加很多朗誦、彈琴、跳舞等比賽,處心積慮做明星。雖然父母不很贊成,但他們對我有信心,明白我不是做壞事,由得我去嘗試。」
莫文蔚一九九三年在香港初出道,半裸身子並剃光頭來宣傳唱片,但大部分人都不懂欣賞她的歌,只愛看她虛實難辨的緋聞。「我早知道成名不易,誰能保證一炮而紅?父母當時很心痛,但仍默默支持我。媽媽說,跌倒不要怕,站起來拍拍沙塵再上路,無論如何都有三個歌迷支持我。爸爸鼓勵我不要做井底蛙,說做人要有大志,不要只著眼於香港幾百萬人口的小市場,大陸十多億人口,只要有百分之一是我的歌迷,都比香港好;哥哥則替我分析,做我後盾。」
後來機會來臨,莫文蔚孤注一擲到台灣發展,像一匹等待已久的脫韁野馬。她的節奏感,唱得如行雲流水的英文歌,以及糅合中西的個人風格,在台灣備受矚目。「也許在一個新的地方,一切由零開始,沒有什麼顧慮,反而能無拘無束盡情地表演,摸索求變,直覺是對的便盡力去做,漸漸找到自己的定位,知道要走的路向。」
結果她在台灣大放異彩,還成為台灣「金曲」史上第一位獲獎的香港女歌手。「我不乏機會,也不乏運氣,但我並非一炮而紅,一切都得來不易,一步一步地走。我寧願先苦後甜。我相信自己有天分,也很感激父母栽培我,但有天分並不是就可以什麼也不做。李宗盛曾跟我說:『天分只可幫人發揮得更好,所以有天分的人更加要努力,否則便浪費了上天所賜。』這番話我一直銘記於心。」
她熱愛表演,在舞台上舉手投足揮灑自如。「我是真正喜歡表演,並不是為名或利,能夠表演已經像是中了頭獎。幹這一行,賺錢其實並非那麼容易,如果不是喜歡表演,那真要命!很多事情不是你能計畫及控制的,例如今年想拍多少部電影、哪首歌曲會流行等。唯一能做的,是每天向前,不能退後。」
「我從不自限於香港。香港是一塊踏腳石,有助我做好準備,去得更遠。我一定可以更上一層樓,因為我知道自己還有很大潛能。」她目標遠大,要替香港人爭光,照耀國際舞台。
(2005年 #鄧明儀 #人物訪問 ~ 原文刊原《讀者文摘》)
莫文蔚 Karen Mok my903.com 商業電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