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7年香港 五十二年前 葵涌開山劈石 移山填海工程進行中,衛星城巿,大型屋邨開始建築,葵芳邨,葵芳運動埸,葵興邨,葵盛邨,葵涌邨。
在大窩口臨時安置區和木屋區村民拒絕搬走,政府清拆組和警方強拆木屋,但拆卸完後 村民再搭建木屋。
「葵涌」於1960年代前甚少發展,直到荃灣衛星城市逐漸開發,住宅群擴展至葵涌一帶。加上政府亦於1970年代初興建葵涌貨櫃碼頭,使葵涌得以發展迅速。本來屬於荃灣區一部份的葵涌,亦於1985年聯同青衣島分拆出葵青區,而城門隧道則成為往來新界東之主要幹道。
自從1990年代起,前香港政府開始興建赤鱲角新機場。作為新機場配套基建之一的青嶼幹線,途經葵涌、青衣一帶,令葵青區的社區面貌,起了很大的轉變。人口結構方面,大批自1960年代至1970年代遷入的市民續漸老化,出現人口老化問題。
香港1970年代工業發展蓬勃,吸引不少來自巴基斯坦、印度及尼泊爾的單身男子來港打工,寄錢回鄉養家。由於葵涌鄰近貨櫃碼頭,並有不少船務工場,加上工廠區內紗廠及其他工業,從而為他們提供了大量工作機會。部份南亞人為節省交通費,加上附近租金便宜,他們會合租一個單位,在屏麗徑及葵涌一帶聚居,慢慢形成一個社群。當中不少居住在葵涌與石籬交界的屏麗徑。到現時已經是家庭的第二代,土生土長的香港人。
據2011年人口普查,葵青區住了逾2,000名巴基斯坦居民,是全港第三高,僅次於油尖旺及元朗區。(文字資料 維基)
#歷史時空
↓
「大 窩 口 邨 與 葵涌 邨 1967」的推薦目錄:
大 窩 口 邨 與 葵涌 邨 1967 在 舊時香港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一段1967年的舊新聞片,紀錄了葵涌與荃灣衞星城市的發展歷程。
這段來自英國百代新聞社的片段,報道當年港府在荃灣、葵涌的新開拓土地上,臨時闢建大窩口安置區——讓已登記的居民,在區內搭建鋅鐵木屋,暫作安身之所。但隨著南下難民不斷湧至,香港人口持續快速增長,不少未經認可的市民,也偷偷到安置區搭屋居住,造成不少問題。
儘管片中顯示,港府派人清拆僭建木屋,但居民旋又立即再建,當局一時難有良策應對。
值得注意的是,短片所拍攝的大窩口安置區,一些畫面可望南葵涌、一些畫面卻又見大帽山腳,反映這個安置區,是從今天的葵盛邨伸延至大窩口邨一帶。這裡正正是荃葵分界線。
而筆者截取其中眺望南葵涌的畫面,拼成全景圖,標示當年的荒地今天已建成數十萬人安居之地、工業中心及貨櫃港口,可見滄海桑田,香港的變化真的巨大。
至於鏡頭以外還有另一段故事。片中所示位於大窩口的安置區,其實是港府當年應對人口膨脹的其中一項房屋政策。
港府自1964 年開始,讓無家可歸人士在登記後,獲得「安置區」的若干面積土地使用權——只可暫用,並無業權,然後搭建一間木屋或鋅鐵的平房;區內生活設施簡陋,包括要共用水喉及公廁。
當年的安置區多在新界衞星城市的新開墾土地上,如有關土地要動工建樓,居民便要遷出。簡而言之,這正正是臨時房屋區的前身。
至1973年,房屋委員會獲政府撥款,改善早期安置區的設備,例如提出獨立水喉及電力供應等;後來,當局更逐漸以官方興建並管理的臨屋區,取代安置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