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逼孩子被動學習沒用_因為腦神經只有主動時才會連接
強迫學習是沒有功效的。很多小學老師都觀察到,提早受教的孩子在一、二年級時成績很好,但是到四年級時成績卻開始下降,因為四年級的教學開始注重主動思考,而他們只會坐在那兒等待老師吩咐。因此,把孩子時間安排得太緊,不但花了大錢,反而害了孩子。
父母可以把不去上補習班的時間用來陪伴孩子閱讀,因為閱讀能力是所有學習的基礎,而增進閱讀能力只有大量閱讀一途,沒有其他捷徑。剩下的時間可以帶孩子去親近大自然,訓練孩子的觀察力。在大自然中的孩子,他們的大腦是大量活化的,他們的眼睛會快速將視網膜上的光點送回視覺皮質處理;同時,儲存記憶的地方也會活化起來。
--
🍎教養路上不孤單!快將<未來Family>加入"搶先看" ➡️ 讓我們和您一起在教養路上並肩作戰!
同時也有4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14萬的網紅賢賢的奇異世界,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亞特蘭提斯 #高次元外星人 #賢賢的奇異世界 各位大家好,歡迎來到賢賢的奇異世界,我是Tommy 那為什麼改名呢?其實HenHen是我名字的最後一個字 在客家話裡面,‘賢’是讀hian,所以是hian hian TV 大家跟我讀一次,賢賢的奇異世界,對啦! 最近在看回我之前做的亞特蘭提斯影片,發...
大腦 儲存記憶的地方 在 謝伯讓的腦科學世界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眾所周知,海馬迴與記憶有關。但是,海馬迴是儲存記憶的地方嗎?如果用電腦來比喻的話,海馬迴算是硬碟嗎?還有,海馬迴「只」和記憶有關嗎?
如果你以為上述的答案都是「O」的話,那可就大錯特錯!(上述每個問題的答案,可能全都是「X」!)海馬迴既非記憶儲存點,也不像是硬碟,更不只和記憶有關!今天,我們就一起來解密海馬迴!
《大腦好好玩》第八集語音+文字檔:
https://www.mirrormedia.mg/story/20200115cul003
在上一次的內容中,我們介紹了亨利莫雷森的故事;這位縮寫名叫 H. M. 病人在被切除了海馬迴及周邊組織後,科學家觀察到兩個非常重要的現象:
第一,莫雷森喪失了長期記憶,但卻保有短期記憶。由此可知,海馬迴和長期記憶有關,而和短期記憶無關。
第二,莫雷森喪失了陳述性記憶,但是卻沒有喪失程序性記憶。由此可知,海馬迴負責的是陳述性記憶,而和程序性記憶無關。
莫雷森和之前提過的幾個腦傷病例一樣,都是教科書中的典型案例。例如第四集布洛卡醫生的失語症病人小唐,以及第五集哈洛醫師的鐵路工人穿顱病人蓋吉。這幾個案例同樣知名,但若仔細檢驗,它們也同樣都有問題。我們現在就來幫大家挖掘一下其中的內幕,看看這位莫雷森的案例,有什麼奇怪的問題。
-\-\
壞掉的電腦與莫雷森的大腦
-\-\
首先,我們現在知道海馬迴受損之後,長期記憶中的陳述性記憶會受損,但短期記憶和程序性記憶不受影響。據此我們可以進一步追問:為什麼海馬迴受損後,陳述性記憶就會消失?此外,莫雷森不但失去了過去的陳述性記憶,他還無法形成新的陳述性記憶?到底是什麼樣的機制,導致了這樣的現象?
關於這個問題,可以想像以下的比喻:有一天,你家的小孩拿了一把菜刀,打開你的電腦主機殼,然後揮刀一砍,結果電腦出現了兩個問題:
第一個問題,就是無法開啟之前存過的 word 檔;
第二個問題,就是你仍然可以開啟新的 word 檔去打字,但是打完要存擋時,卻無法存擋。
莫雷森的問題幾乎和這台電腦一模一樣。莫雷森失去了舊的記憶,就好像這台電腦無法開啟舊的 word 檔一樣;此外,莫雷森可以聽懂指示、並依照指示操作,這就好像是這台受損的電腦仍可以用 word 來打字一樣。同時,莫雷森無法形成新的長期記憶內容,這就好像這台受損的電腦無法存擋一樣,只要一關掉 word 程式,裡面的內容就會消失的一乾二淨。
那麼現在的問題就是:這台電腦出了什麼問題?莫雷森腦中的哪個機制出了問題?
-\-\
海馬迴硬碟假說
-\-\
根據這個電腦的比喻,大家可能會直覺地認為,海馬迴可能就是「記憶儲存」的位置。當這個負責「儲存記憶」的腦區壞了,自然就會遺失過去的記憶,也無法儲存新的資訊。
這有點像是電腦中的負責儲存檔案的硬碟壞了,導致過去的資料叫不出來,而且也無法儲存新的資料。我們姑且把它成為是「第一種假說」,或是「海馬迴硬碟假說」。
雖然「海馬迴硬碟假說」聽起來合理,但卻有一個問題:如果海馬迴真的是儲存記憶的地方,那海馬迴被破壞之後,記憶應該要全部消失才是;但是,莫雷森的陳述性記憶並沒有全部消失,而只是消失了手術前一兩年的記憶。
那我們該怎麼解釋這個奇怪的現象呢?
有一種可能的解釋方式就是:有可能手術只破壞了部分的海馬迴而已,因此只有一部分的記憶消失。關於這種說法,莫雷森的醫師史科威爾馬上根據他的手術方式提出反駁。
史科威爾十分自信地認為,自己已在手術過程中已經切除了全部的海馬迴;因此,這種懷疑海馬迴只有部分被破壞的說法,他覺得根本不對。
由於 1953 年的時候,沒有 MRI 磁振造影,所以大家也就只能暫時相信史科威爾醫生的說法、暫時相信海馬迴真的已經全部被切掉。既然海馬迴已經全部被破壞,但卻又有一些長期記憶依然健在,那就只有一種可能的解釋方法:長期記憶並不存在海馬迴之中,也就是「海馬迴硬碟假說」是錯的。
但是,如果海馬迴不是記憶的儲存地點,那海馬迴的功能到底是什麼呢?如果「海馬迴硬碟假說」不對,那我們就勢必得要想出另一個解釋方法、另一種假說才行。
-\-\
海馬迴存寫頭假說
-\-\
有些人可能已經猜到,另一種解釋方式就是:或許海馬迴並非記憶的儲存地點,而只是負責形成記憶和固化記憶的腦區。我們把這種猜測稱之為「第二種假說」,或是「海馬迴存寫頭」假說。
若用電腦來比喻:海馬迴並不是硬碟,而有點像是硬碟的讀寫頭;更精確一點來說,應該只有寫入的功能,所以應該是「存寫頭」;再換個比喻來說,海馬迴就像是筆一樣,負責寫下訊息,但是訊息最後是儲存在紙上面,而不是儲存在筆上面。
換句話說,這第二種說法認為,負責儲存長期記憶的位置,並不在海馬迴,海馬迴只是一個負責寫入資料的存寫頭、只是一支負責寫下資料的筆,而當這個存寫頭壞掉時、當這隻負責記錄的筆壞掉時,記憶就無法存擋。
以現在的證據來看,這個「海馬迴存寫頭」假說目前還算是大致正確。但是我們現在回頭去看當年大家的推論,其實會發現剛剛的推論,根本就是誤打誤撞、歪打正著。
為什麼呢?因為當年沒有 MRI,我們只能相信史科威爾的手術說詞;但當莫雷森在 1992 年接受了 MRI 掃描之後,大家一看到掃描結果都整個傻眼。
原來掃描結果顯示,莫雷森的海馬迴根本沒有被完全破壞,兩側的海馬迴大概還有 1/3 是完整的。換句話說,史科威爾根本搞錯了,他自以為完全破壞了海馬迴,其實卻只有破壞了一部分。
而當時大家誤信了史科威爾,才放棄了第一種「海馬迴硬碟」假說,推出第二種「海馬迴存寫頭」假說;沒想到 MRI 證據顯示,莫雷森的海馬迴還有許多地方完整,因此當時根本沒有證據可以直接推翻第一種海馬迴硬碟假說。
所幸在 1953 年莫雷森手術完成到 1992 年 MRI 磁振造影這三十幾年之間,又有了好幾個類似的案例和其他的生物學研究,因此有許多其他證據,都支持「海馬迴存寫頭假說」;要不然只靠莫雷森的案例,恐怕整個推論都要重新來過才行。
不過,雖然有這一段插曲,但最後幸虧有來自各方的其他證據,因此我們可以比較安心地做出結論,這個結論就是:海馬迴比較像是記憶的存寫頭,而不是儲存記憶的硬碟。
-\-\
海馬迴是存寫頭或筆嗎?
-\-\
接下來又有一個問題:為什麼莫雷森過去的記憶,有一些會被遺忘,但有些卻沒有被遺忘?如果海馬迴真的是記憶的存寫頭,那麼已經儲存過的記憶不是應該就會永遠存在嗎?為什麼有些已經儲存好的記憶,竟然會在海馬迴壞掉(也就是存寫頭壞掉)之後也跟著不見呢?
關於這個問題,有一位 UCLA 的心理學教授馬凱(Donald MacKay)提出了可能的解答。
馬凱教授專門研究人類語言能力與老化,他發現當年紀越來越大的時候,人的英文單字拼音能力會逐漸退化變差;同時,他還發現莫雷森的拼音和語言能力,退化得比一般人快很多。
馬凱在莫雷森 57 歲那一年測試了他的語言能力,發現莫雷森的語言能力幾乎接近 73 歲的老年人。針對這個現象,馬凱提出了他的假說:人類的記憶本來就會自然的消逝,所以必須要靠海馬迴來一直補強逐漸消逝的記憶。
從這個角度來看,我們之前提到的比喻其實並不精確。海馬迴並不像是電腦中負責寫入硬碟資訊的存寫頭,也不是負責在白紙上寫下資訊的筆,而記憶也不是硬碟或白紙上寫下的資訊。因為在這兩種比喻中,不管是硬碟或是紙上的資訊,都不會自然地逐漸消失。
對馬凱來說,海馬迴比較像是一把雕刻刀,記憶則像是雕刻在石頭上的字或圖案。由於石頭上的字或雕刻會隨著時間風化腐蝕,因此我們需要使用海馬迴這把雕刻刀來不斷的重新補強。
比方說,當我們每次聽到某個英文單字時,關於這個單字的記憶就會被重新補強一次。而一旦海馬迴受損,我們就無法再補強過去的記憶。這些記憶就會逐漸消失。
(雕刻刀比喻會不會在未來又被推翻呢?當然有可能!科學的演進就是不斷地以新證據推翻舊思想,例如利根川進的最新發現就顯示出海馬迴在記憶剛形成時也有一份記憶備份,下次有空再幫大家介紹:e.g. (英文)http://news.mit.edu/…/neuroscientists-identify-brain-circui…)
-\-\
海馬迴的其他功能
-\-\
莫雷森的案例,讓科學家無意見的發現了海馬迴與記憶之間的關聯性。隨著科學家對海馬迴的研究越來越深入,海馬迴其他的功能現在也逐漸被揭露。
現在我們知道,海馬迴除了和長期記憶中的陳述性記憶有關,其實也還負責了許多其他的認知功能。
比方說,剛剛提到的 UCLA 的馬凱教授就發現,海馬迴受損的病人也會有視覺認知上的異常。當病人的視野中出現一些奇怪的事物的時候,例如穿著鞋子的雞、或是比例大小不對的物體時,這些病人常常會偵測不到這些異常的物體。
此外,海馬迴受損的病人也常常會出現想像力上的問題,例如當醫生要求他們想像自己在海灘上可以看到什麼情景時,他們只可以想像出來非常貧瘠的畫面。
-\-\
空間地圖
-\-\
除此之外,目前也有許多研究指出,海馬迴可能和空間巡弋以及建構空間地圖有關,換句話說,就是大腦中的 GPS。
說到腦中的空間地圖,我們就要從 1930 年的加州大學柏克萊分校的心理學教授托爾曼(Edward C. Tolman)開始說起。在 1930 年代以前,大多數的科學家都認為,動物在認路的時候,是依靠路徑上接續出現的「路標」來尋找和記住路徑。
比方說老鼠學習迷宮走法時,可能是靠著記住一連串轉彎順序來走出迷宮(例如第一個叉路要右轉、第二個叉路要左轉、第三個叉路要直走等記憶方式來認路);當時的人們並沒有考慮到一種可能性,就是動物可能會在腦中描繪出整個迷宮的地圖、並藉此來規劃最佳路徑。
托爾曼則對這種想法不以為然,他認為,動物其實有可能就是在腦中描繪出了整個迷宮的地圖、並藉此來規劃最佳路徑。而不是死板的去記住路徑上接續出現的「路標」來認路。
他之所以會提出這個想法,是因為他觀察一個完全不符合傳統理論的現象:老鼠會走捷徑!
他最為人知的一個聰明實驗,就是他先訓練老鼠走一條固定的唯一路徑,這條路徑就是先直走然後再右轉,然後就可以找到食物。換句話說,從整個空間的角度來俯瞰的話,食物是位於老鼠的右前方。
接下來,當老鼠完全學會走這條路徑之後,托爾曼就把這條路封死,然後給老鼠好幾條新的路徑,最後看看老鼠會怎麼重新探索迷宮。結果發現,老鼠會直接去走通往右前方的捷徑,然後直接走向食物的方向。
由這個實驗我們可以知道,如果老鼠只是透過記住一連串的轉彎順序來走出迷宮,那就不可能會出現這種走捷徑的行為。也因此,托爾曼認為,動物應該可以在腦中形成一套關於外在環境的心智地圖。
他甚至還進一步主張,心中的認知地圖,不只可以幫助動物和人類找到路,還能幫助我們記住自己曾經在某些地理位置上所經歷的事件。
托爾曼的這個想法,在 1930 年提出後一直備受爭議。大家之所以很難接受這個理論,其中一個原因是因為,動物實驗中所觀察到的行為,似乎還有許多種不同的詮釋方式(例如老鼠可能會靠空氣中的氣味、或是實驗室中的電燈或其他路標來行動)。
而且,托爾曼當時也沒有足夠的生理實驗工具,可以證實動物腦中真的存在一張關於環境的內在地圖。既然沒有生理證據,大家也就一直沒有正視這個理論。
-\-\
位置細胞
-\-\
一直要到大約 40 年後,科學家才發展出微電極的技術,並從神經細胞的電生理活動中找到關於這種地圖的直接證據。1971 年,倫敦大學學院的歐基夫(John O’Keefe)使用微電極觀測神經細胞活動時,發現了「位置細胞」(place cells)。
而這些位置細胞,就是位於海馬迴之中。所謂的位置細胞,就是當老鼠身處迷宮裡的某個特定位置時,海馬迴裡的某些細胞就會變得活躍。
也就是說,當老鼠處於某一個位置時,有一些細胞會反應,當老鼠移動到另外一個位置時,又有另一些細胞會反應,就彷彿海馬迴裡有不同的細胞在表徵或對應著外在世界的特定位置一樣。
歐基夫認為這一些「位置細胞」表徵了外在空間,並在可以在腦中建構出一張認知地圖,透過這張認知地圖,老鼠就可以記住空間位置並且不會迷路。
在當時,「位置細胞」其實是個很新穎的看法。70 年代的學術界雖然認為海馬迴和記憶有關,但卻沒有想過海馬迴和「空間記憶」以及「導航」有關;大部份的人都認為,海馬迴應該是和「氣味記憶」有關。
當時大家普遍的批評歐基夫,認為這些「位置細胞」應該是「氣味細胞」才對,一定是歐基夫沒有辦法完全抹去空間中的氣味,所以老鼠才會在迷宮中不同的地點聞到不同的味道,這些神經細胞也才會被激發。
也或許是因為這個原因,他這篇原創研究只發表在普通的期刊,而沒有辦法登上頂級期刊。這項發現,也因此一直沈潛無聞。
-\-\
格狀細胞
-\-\
30 多年之後,終於時來運轉。2005 年,歐基夫的博士後學生梅布里特‧莫澤(May-Britt Moser)、愛德華‧莫澤(Edvard I. Moser)夫妻,他們為了進一步研究位置細胞的訊息來源,決定切斷老鼠海馬迴周圍的腦區連結,想要看看訊息究竟是從什麼腦區傳入海馬迴。
他們不斷的切,切到最後剩下內嗅皮質(entorhinal cortex)的時候,發現當老鼠移動到特定的位置時,海馬迴中的這些位置細胞竟仍會活躍。因此他們合理推測,內嗅皮質應該和空間位置的定位也有關係,於是他們便進一步著手探究內嗅皮質內的細胞活動。結果就意外發現了「格狀細胞」(grid cells)。
這些「格狀細胞」,並不只是針對單一一個空間位置有反應,而是對許多空間位置都有反應;它們所對應到的諸多空間位置,連起來就像是一個棋盤格。這些棋盤格,就有點像是一般地圖上由經線和緯線所構成的方格一樣。
除了格狀細胞,他們還在內嗅皮質中找到了一種「頭部方位細胞」:當老鼠的頭朝向某個特定方位時,這些細胞就會活化。 這些細胞就好像是動物身上自帶的指北針一樣,只要觀測這些細胞的活動,我們就可以知道任何一個時刻中的動物頭部方位。
幾年過後,這對夫妻在 2008 年又在內嗅皮質中發現了另一種細胞。這種「邊界細胞」會在動物靠近牆壁、或是圍欄邊界時有所反應。它們似乎可以計算動物與邊界之間的距離。
最後是 2015 年,又有第四種細胞登場。這種細胞會反映出動物的奔跑速度。這些細胞的放電速率,會隨著動物的移動速度而加快。如果「速度細胞」和「頭部方位細胞」配合,它們應該可以持續提供各種關於動物移動的訊息,包括速度、方向、以及自己和起始點之間的距離等等。
科學家猜測,海馬迴及其周邊腦區裡的這套導航系統,除了能夠幫助動物從一個地點移動到另一個地點之外,可能還會記錄下何處存在什麼事物,幫助我們建構出一套「腦中的認知空間地圖」。
以上這些由歐基夫和莫澤夫婦的發現,也幫助他們拿下了 2014 年諾貝爾生醫獎!托爾曼在將近 90 年前所提出的「腦中空間地圖」理論,如今終於逐漸真相大白!
以上就是關於「海馬迴」的故事。1953 年莫雷森切除了海馬迴之後,意外引發了關於記憶的科學研究。
現在我們終於逐漸明白,海馬迴就像是一把雕刻刀一樣,可以把記憶雕刻在腦中的記憶石板上,當石板隨著時間逐漸風化之後,記憶就會隨著消逝,而海馬迴的功能之一,就是可以透過再一次的雕刻來補強這些記憶,一旦海馬迴受損,新的記憶就無法形成,舊的記憶也會逐漸消退。
此外,新的研究也指出,海馬迴也和視覺認知以及想像力有關;2014 年諾貝爾生醫獎的一系列研究也發現,海馬迴及周邊腦區還負責了空間導航和巡弋。
在上述的海馬迴故事中,我們看到莫雷森在一場手術之後喪失了自己的記憶,從此停留在永遠的現在式之中,不過科學卻因禍得福,整個研究記憶的科學世代,都因為莫雷森而留下了永恆的知識和回憶!
大腦 儲存記憶的地方 在 謝伯讓的腦科學世界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眾所周知,海馬迴與記憶有關。但是,海馬迴是儲存記憶的地方嗎?如果用電腦來比喻的話,海馬迴算是硬碟嗎?還有,海馬迴「只」和記憶有關嗎?
如果你以為上述的答案都是「O」的話,那可就大錯特錯!(上述每個問題的答案,可能全都是「X」!)海馬迴既非記憶儲存點,也不像是硬碟,更不只和記憶有關!今天,我們就一起來解密海馬迴!
《大腦好好玩》第八集語音+文字檔:
https://www.mirrormedia.mg/story/20200115cul003
在上一次的內容中,我們介紹了亨利莫雷森的故事;這位縮寫名叫 H. M. 病人在被切除了海馬迴及周邊組織後,科學家觀察到兩個非常重要的現象:
第一,莫雷森喪失了長期記憶,但卻保有短期記憶。由此可知,海馬迴和長期記憶有關,而和短期記憶無關。
第二,莫雷森喪失了陳述性記憶,但是卻沒有喪失程序性記憶。由此可知,海馬迴負責的是陳述性記憶,而和程序性記憶無關。
莫雷森和之前提過的幾個腦傷病例一樣,都是教科書中的典型案例。例如第四集布洛卡醫生的失語症病人小唐,以及第五集哈洛醫師的鐵路工人穿顱病人蓋吉。這幾個案例同樣知名,但若仔細檢驗,它們也同樣都有問題。我們現在就來幫大家挖掘一下其中的內幕,看看這位莫雷森的案例,有什麼奇怪的問題。
--
壞掉的電腦與莫雷森的大腦
--
首先,我們現在知道海馬迴受損之後,長期記憶中的陳述性記憶會受損,但短期記憶和程序性記憶不受影響。據此我們可以進一步追問:為什麼海馬迴受損後,陳述性記憶就會消失?此外,莫雷森不但失去了過去的陳述性記憶,他還無法形成新的陳述性記憶?到底是什麼樣的機制,導致了這樣的現象?
關於這個問題,可以想像以下的比喻:有一天,你家的小孩拿了一把菜刀,打開你的電腦主機殼,然後揮刀一砍,結果電腦出現了兩個問題:
第一個問題,就是無法開啟之前存過的 word 檔;
第二個問題,就是你仍然可以開啟新的 word 檔去打字,但是打完要存擋時,卻無法存擋。
莫雷森的問題幾乎和這台電腦一模一樣。莫雷森失去了舊的記憶,就好像這台電腦無法開啟舊的 word 檔一樣;此外,莫雷森可以聽懂指示、並依照指示操作,這就好像是這台受損的電腦仍可以用 word 來打字一樣。同時,莫雷森無法形成新的長期記憶內容,這就好像這台受損的電腦無法存擋一樣,只要一關掉 word 程式,裡面的內容就會消失的一乾二淨。
那麼現在的問題就是:這台電腦出了什麼問題?莫雷森腦中的哪個機制出了問題?
--
海馬迴硬碟假說
--
根據這個電腦的比喻,大家可能會直覺地認為,海馬迴可能就是「記憶儲存」的位置。當這個負責「儲存記憶」的腦區壞了,自然就會遺失過去的記憶,也無法儲存新的資訊。
這有點像是電腦中的負責儲存檔案的硬碟壞了,導致過去的資料叫不出來,而且也無法儲存新的資料。我們姑且把它成為是「第一種假說」,或是「海馬迴硬碟假說」。
雖然「海馬迴硬碟假說」聽起來合理,但卻有一個問題:如果海馬迴真的是儲存記憶的地方,那海馬迴被破壞之後,記憶應該要全部消失才是;但是,莫雷森的陳述性記憶並沒有全部消失,而只是消失了手術前一兩年的記憶。
那我們該怎麼解釋這個奇怪的現象呢?
有一種可能的解釋方式就是:有可能手術只破壞了部分的海馬迴而已,因此只有一部分的記憶消失。關於這種說法,莫雷森的醫師史科威爾馬上根據他的手術方式提出反駁。
史科威爾十分自信地認為,自己已在手術過程中已經切除了全部的海馬迴;因此,這種懷疑海馬迴只有部分被破壞的說法,他覺得根本不對。
由於 1953 年的時候,沒有 MRI 磁振造影,所以大家也就只能暫時相信史科威爾醫生的說法、暫時相信海馬迴真的已經全部被切掉。既然海馬迴已經全部被破壞,但卻又有一些長期記憶依然健在,那就只有一種可能的解釋方法:長期記憶並不存在海馬迴之中,也就是「海馬迴硬碟假說」是錯的。
但是,如果海馬迴不是記憶的儲存地點,那海馬迴的功能到底是什麼呢?如果「海馬迴硬碟假說」不對,那我們就勢必得要想出另一個解釋方法、另一種假說才行。
--
海馬迴存寫頭假說
--
有些人可能已經猜到,另一種解釋方式就是:或許海馬迴並非記憶的儲存地點,而只是負責形成記憶和固化記憶的腦區。我們把這種猜測稱之為「第二種假說」,或是「海馬迴存寫頭」假說。
若用電腦來比喻:海馬迴並不是硬碟,而有點像是硬碟的讀寫頭;更精確一點來說,應該只有寫入的功能,所以應該是「存寫頭」;再換個比喻來說,海馬迴就像是筆一樣,負責寫下訊息,但是訊息最後是儲存在紙上面,而不是儲存在筆上面。
換句話說,這第二種說法認為,負責儲存長期記憶的位置,並不在海馬迴,海馬迴只是一個負責寫入資料的存寫頭、只是一支負責寫下資料的筆,而當這個存寫頭壞掉時、當這隻負責記錄的筆壞掉時,記憶就無法存擋。
以現在的證據來看,這個「海馬迴存寫頭」假說目前還算是大致正確。但是我們現在回頭去看當年大家的推論,其實會發現剛剛的推論,根本就是誤打誤撞、歪打正著。
為什麼呢?因為當年沒有 MRI,我們只能相信史科威爾的手術說詞;但當莫雷森在 1992 年接受了 MRI 掃描之後,大家一看到掃描結果都整個傻眼。
原來掃描結果顯示,莫雷森的海馬迴根本沒有被完全破壞,兩側的海馬迴大概還有 1/3 是完整的。換句話說,史科威爾根本搞錯了,他自以為完全破壞了海馬迴,其實卻只有破壞了一部分。
而當時大家誤信了史科威爾,才放棄了第一種「海馬迴硬碟」假說,推出第二種「海馬迴存寫頭」假說;沒想到 MRI 證據顯示,莫雷森的海馬迴還有許多地方完整,因此當時根本沒有證據可以直接推翻第一種海馬迴硬碟假說。
所幸在 1953 年莫雷森手術完成到 1992 年 MRI 磁振造影這三十幾年之間,又有了好幾個類似的案例和其他的生物學研究,因此有許多其他證據,都支持「海馬迴存寫頭假說」;要不然只靠莫雷森的案例,恐怕整個推論都要重新來過才行。
不過,雖然有這一段插曲,但最後幸虧有來自各方的其他證據,因此我們可以比較安心地做出結論,這個結論就是:海馬迴比較像是記憶的存寫頭,而不是儲存記憶的硬碟。
--
海馬迴是存寫頭或筆嗎?
--
接下來又有一個問題:為什麼莫雷森過去的記憶,有一些會被遺忘,但有些卻沒有被遺忘?如果海馬迴真的是記憶的存寫頭,那麼已經儲存過的記憶不是應該就會永遠存在嗎?為什麼有些已經儲存好的記憶,竟然會在海馬迴壞掉(也就是存寫頭壞掉)之後也跟著不見呢?
關於這個問題,有一位 UCLA 的心理學教授馬凱(Donald MacKay)提出了可能的解答。
馬凱教授專門研究人類語言能力與老化,他發現當年紀越來越大的時候,人的英文單字拼音能力會逐漸退化變差;同時,他還發現莫雷森的拼音和語言能力,退化得比一般人快很多。
馬凱在莫雷森 57 歲那一年測試了他的語言能力,發現莫雷森的語言能力幾乎接近 73 歲的老年人。針對這個現象,馬凱提出了他的假說:人類的記憶本來就會自然的消逝,所以必須要靠海馬迴來一直補強逐漸消逝的記憶。
從這個角度來看,我們之前提到的比喻其實並不精確。海馬迴並不像是電腦中負責寫入硬碟資訊的存寫頭,也不是負責在白紙上寫下資訊的筆,而記憶也不是硬碟或白紙上寫下的資訊。因為在這兩種比喻中,不管是硬碟或是紙上的資訊,都不會自然地逐漸消失。
對馬凱來說,海馬迴比較像是一把雕刻刀,記憶則像是雕刻在石頭上的字或圖案。由於石頭上的字或雕刻會隨著時間風化腐蝕,因此我們需要使用海馬迴這把雕刻刀來不斷的重新補強。
比方說,當我們每次聽到某個英文單字時,關於這個單字的記憶就會被重新補強一次。而一旦海馬迴受損,我們就無法再補強過去的記憶。這些記憶就會逐漸消失。
(雕刻刀比喻會不會在未來又被推翻呢?當然有可能!科學的演進就是不斷地以新證據推翻舊思想,例如利根川進的最新發現就顯示出海馬迴在記憶剛形成時也有一份記憶備份,下次有空再幫大家介紹:e.g. (英文)http://news.mit.edu/2017/neuroscientists-identify-brain-circuit-necessary-memory-formation-0406)
--
海馬迴的其他功能
--
莫雷森的案例,讓科學家無意見的發現了海馬迴與記憶之間的關聯性。隨著科學家對海馬迴的研究越來越深入,海馬迴其他的功能現在也逐漸被揭露。
現在我們知道,海馬迴除了和長期記憶中的陳述性記憶有關,其實也還負責了許多其他的認知功能。
比方說,剛剛提到的 UCLA 的馬凱教授就發現,海馬迴受損的病人也會有視覺認知上的異常。當病人的視野中出現一些奇怪的事物的時候,例如穿著鞋子的雞、或是比例大小不對的物體時,這些病人常常會偵測不到這些異常的物體。
此外,海馬迴受損的病人也常常會出現想像力上的問題,例如當醫生要求他們想像自己在海灘上可以看到什麼情景時,他們只可以想像出來非常貧瘠的畫面。
--
空間地圖
--
除此之外,目前也有許多研究指出,海馬迴可能和空間巡弋以及建構空間地圖有關,換句話說,就是大腦中的 GPS。
說到腦中的空間地圖,我們就要從 1930 年的加州大學柏克萊分校的心理學教授托爾曼(Edward C. Tolman)開始說起。在 1930 年代以前,大多數的科學家都認為,動物在認路的時候,是依靠路徑上接續出現的「路標」來尋找和記住路徑。
比方說老鼠學習迷宮走法時,可能是靠著記住一連串轉彎順序來走出迷宮(例如第一個叉路要右轉、第二個叉路要左轉、第三個叉路要直走等記憶方式來認路);當時的人們並沒有考慮到一種可能性,就是動物可能會在腦中描繪出整個迷宮的地圖、並藉此來規劃最佳路徑。
托爾曼則對這種想法不以為然,他認為,動物其實有可能就是在腦中描繪出了整個迷宮的地圖、並藉此來規劃最佳路徑。而不是死板的去記住路徑上接續出現的「路標」來認路。
他之所以會提出這個想法,是因為他觀察一個完全不符合傳統理論的現象:老鼠會走捷徑!
他最為人知的一個聰明實驗,就是他先訓練老鼠走一條固定的唯一路徑,這條路徑就是先直走然後再右轉,然後就可以找到食物。換句話說,從整個空間的角度來俯瞰的話,食物是位於老鼠的右前方。
接下來,當老鼠完全學會走這條路徑之後,托爾曼就把這條路封死,然後給老鼠好幾條新的路徑,最後看看老鼠會怎麼重新探索迷宮。結果發現,老鼠會直接去走通往右前方的捷徑,然後直接走向食物的方向。
由這個實驗我們可以知道,如果老鼠只是透過記住一連串的轉彎順序來走出迷宮,那就不可能會出現這種走捷徑的行為。也因此,托爾曼認為,動物應該可以在腦中形成一套關於外在環境的心智地圖。
他甚至還進一步主張,心中的認知地圖,不只可以幫助動物和人類找到路,還能幫助我們記住自己曾經在某些地理位置上所經歷的事件。
托爾曼的這個想法,在 1930 年提出後一直備受爭議。大家之所以很難接受這個理論,其中一個原因是因為,動物實驗中所觀察到的行為,似乎還有許多種不同的詮釋方式(例如老鼠可能會靠空氣中的氣味、或是實驗室中的電燈或其他路標來行動)。
而且,托爾曼當時也沒有足夠的生理實驗工具,可以證實動物腦中真的存在一張關於環境的內在地圖。既然沒有生理證據,大家也就一直沒有正視這個理論。
--
位置細胞
--
一直要到大約 40 年後,科學家才發展出微電極的技術,並從神經細胞的電生理活動中找到關於這種地圖的直接證據。1971 年,倫敦大學學院的歐基夫(John O’Keefe)使用微電極觀測神經細胞活動時,發現了「位置細胞」(place cells)。
而這些位置細胞,就是位於海馬迴之中。所謂的位置細胞,就是當老鼠身處迷宮裡的某個特定位置時,海馬迴裡的某些細胞就會變得活躍。
也就是說,當老鼠處於某一個位置時,有一些細胞會反應,當老鼠移動到另外一個位置時,又有另一些細胞會反應,就彷彿海馬迴裡有不同的細胞在表徵或對應著外在世界的特定位置一樣。
歐基夫認為這一些「位置細胞」表徵了外在空間,並在可以在腦中建構出一張認知地圖,透過這張認知地圖,老鼠就可以記住空間位置並且不會迷路。
在當時,「位置細胞」其實是個很新穎的看法。70 年代的學術界雖然認為海馬迴和記憶有關,但卻沒有想過海馬迴和「空間記憶」以及「導航」有關;大部份的人都認為,海馬迴應該是和「氣味記憶」有關。
當時大家普遍的批評歐基夫,認為這些「位置細胞」應該是「氣味細胞」才對,一定是歐基夫沒有辦法完全抹去空間中的氣味,所以老鼠才會在迷宮中不同的地點聞到不同的味道,這些神經細胞也才會被激發。
也或許是因為這個原因,他這篇原創研究只發表在普通的期刊,而沒有辦法登上頂級期刊。這項發現,也因此一直沈潛無聞。
--
格狀細胞
--
30 多年之後,終於時來運轉。2005 年,歐基夫的博士後學生梅布里特‧莫澤(May-Britt Moser)、愛德華‧莫澤(Edvard I. Moser)夫妻,他們為了進一步研究位置細胞的訊息來源,決定切斷老鼠海馬迴周圍的腦區連結,想要看看訊息究竟是從什麼腦區傳入海馬迴。
他們不斷的切,切到最後剩下內嗅皮質(entorhinal cortex)的時候,發現當老鼠移動到特定的位置時,海馬迴中的這些位置細胞竟仍會活躍。因此他們合理推測,內嗅皮質應該和空間位置的定位也有關係,於是他們便進一步著手探究內嗅皮質內的細胞活動。結果就意外發現了「格狀細胞」(grid cells)。
這些「格狀細胞」,並不只是針對單一一個空間位置有反應,而是對許多空間位置都有反應;它們所對應到的諸多空間位置,連起來就像是一個棋盤格。這些棋盤格,就有點像是一般地圖上由經線和緯線所構成的方格一樣。
除了格狀細胞,他們還在內嗅皮質中找到了一種「頭部方位細胞」:當老鼠的頭朝向某個特定方位時,這些細胞就會活化。 這些細胞就好像是動物身上自帶的指北針一樣,只要觀測這些細胞的活動,我們就可以知道任何一個時刻中的動物頭部方位。
幾年過後,這對夫妻在 2008 年又在內嗅皮質中發現了另一種細胞。這種「邊界細胞」會在動物靠近牆壁、或是圍欄邊界時有所反應。它們似乎可以計算動物與邊界之間的距離。
最後是 2015 年,又有第四種細胞登場。這種細胞會反映出動物的奔跑速度。這些細胞的放電速率,會隨著動物的移動速度而加快。如果「速度細胞」和「頭部方位細胞」配合,它們應該可以持續提供各種關於動物移動的訊息,包括速度、方向、以及自己和起始點之間的距離等等。
科學家猜測,海馬迴及其周邊腦區裡的這套導航系統,除了能夠幫助動物從一個地點移動到另一個地點之外,可能還會記錄下何處存在什麼事物,幫助我們建構出一套「腦中的認知空間地圖」。
以上這些由歐基夫和莫澤夫婦的發現,也幫助他們拿下了 2014 年諾貝爾生醫獎!托爾曼在將近 90 年前所提出的「腦中空間地圖」理論,如今終於逐漸真相大白!
以上就是關於「海馬迴」的故事。1953 年莫雷森切除了海馬迴之後,意外引發了關於記憶的科學研究。
現在我們終於逐漸明白,海馬迴就像是一把雕刻刀一樣,可以把記憶雕刻在腦中的記憶石板上,當石板隨著時間逐漸風化之後,記憶就會隨著消逝,而海馬迴的功能之一,就是可以透過再一次的雕刻來補強這些記憶,一旦海馬迴受損,新的記憶就無法形成,舊的記憶也會逐漸消退。
此外,新的研究也指出,海馬迴也和視覺認知以及想像力有關;2014 年諾貝爾生醫獎的一系列研究也發現,海馬迴及周邊腦區還負責了空間導航和巡弋。
在上述的海馬迴故事中,我們看到莫雷森在一場手術之後喪失了自己的記憶,從此停留在永遠的現在式之中,不過科學卻因禍得福,整個研究記憶的科學世代,都因為莫雷森而留下了永恆的知識和回憶!
大腦 儲存記憶的地方 在 賢賢的奇異世界 Youtube 的最讚貼文
#亞特蘭提斯 #高次元外星人 #賢賢的奇異世界
各位大家好,歡迎來到賢賢的奇異世界,我是Tommy
那為什麼改名呢?其實HenHen是我名字的最後一個字
在客家話裡面,‘賢’是讀hian,所以是hian hian TV
大家跟我讀一次,賢賢的奇異世界,對啦!
最近在看回我之前做的亞特蘭提斯影片,發現有太多的資料沒有整理好,
而且可能影片太長,大家看到有點消化不了。
我決定將亞特蘭提斯人的檔案重啟,整理後濃縮,再分成比較短的影片來解釋
然後把之前大家的坑都補一補,敬請期待哦!
今天要說的是亞特蘭提斯,大家有聽過嗎?
我在之前的十大失落的文明國度裡面曾經有說過
他是一個傳說中的古老國度,當時的文明曾經非常發達,
最後不知名的原因之下落入了海底。
有一個人告訴我說他是亞特蘭提斯的轉世者,
他擁有亞特蘭提斯文明的前世記憶。
亞特蘭提斯,在古希臘學者柏拉圖的著作【對話錄】有提過。
開始的傳說是源自古埃及,之後由古希臘學者傳了下來
在希臘的傳說中,他是由海神波賽頓所建造的城市。
他把這個島分成了十個區,分別給五對雙胞胎管理,
而且把最高管理權交給長子大力神阿特拉斯Atlas,
所以這個城市就叫亞特蘭提斯Atlantic。
當時亞特蘭提斯人的生活非常高級,不需要工作,因為一切都是自動化。
他們可以透過水晶來吸取知識,所以一個小孩子也能夠擁有學者的知識。
具體的情況如下,比如一個人50歲,
特製的水晶經過特殊的方法,
能夠儲存這個人50年以來大腦中所有的知識技能,
譬如一個水晶裝一個人一生的知識,
假如一個小孩使用了10顆這樣的水晶,
那麼他就能取得10個人10生的知識。
所以亞特蘭提斯人用腦是90%。
由特殊的水晶使用了特殊的心電感應力,
這樣的水晶甚至能讀取動物在想什麼。
所以當時的人能夠跟動物說話。
人與動物是和平共處的,
絕對沒有人殺了動物這種事。
當時的人也透過超高的科技,製作了高級人工智慧機器人。
甚至透過特殊的基因工程,製作了半人半獸,
現在在歐美傳說中的動物,像是獨角獸,美人魚,半人馬等等的。
其中最吸引現在科學家注意的,
是他們的能源系統。
能源系統的中心是磁歐石,
他是個六面體的巨大圓柱,像玻璃一樣透明清澈。
他能吸取太陽能,將太陽能儲存為能源。
他就設在亞特蘭提斯的首都【波賽迪亞】的中央能源所裡面。
他不僅能提供亞特蘭提斯國度的能源供應,
甚至可以用做人死重生,返老還童這些特殊的治療。
然而卻在至今一萬年前,這個裝置發生了大爆炸,
整個亞特蘭提斯大陸就此沉落到海底,
文明徹底毀滅。
就在文明毀滅之前,有些亞特蘭提斯人由於預知了毀滅的大事件,
因而帶領人們一起乘坐宇宙飛船(俗稱UFO飛碟),逃到了地球以外的地方。
在此我們簡單介紹一下,亞特蘭提斯人其中八成的人屬於四次元,也就是四維度;
有少數兩成靈性提升的較高的人,屬於五次元甚至六次元的靈魂振動頻率。
何謂靈魂振動頻率?例如現代人普遍屬於三次元,由高次元的人看來,
靈魂的振動頻率是相對緩慢的,越緩慢就越受地心引力影響,也越物質化。
相反的,四次元的振動頻率,相對較快速,已漸漸不受地心引力影響,
且已擁有超感知能力(俗稱超能力),
例如:簡易的漂浮、心電感應、預知能力、體態偽裝能力等等。
簡易漂浮:能在離地面50公尺處進行飛行,但不能飛行到超過50公尺的地方
心電感應:能讀取他人內心在思考些什麼,俗稱讀心術
預知能力:能在事情發生前10分鐘、前1天、前一年,就預先知道會發生什麼。
預知能力越強,能越早知道未來的事情。
體態偽裝能力:能利用本身的超感知能力,將身體偽裝成人類的身體。
現代有許許多多的黑暗勢力四次元蜥蜴人,就偽裝成人類,默默操控著人類社會。
亞特蘭提斯人是天琴星外星人的後代,天琴星人是類人族外星人,
屬於光明勢力外星人的一支。
以下這些外星人,都屬於光明勢力外星人。
仙女星人:來自仙女星系,屬於7到9次元/7到9維度
天琴星人:來自天琴星團,屬於6次元/6維度
天狼星人:來自天狼星團,屬於6次元/6維度
昴(念作卯,不是昂喔!)宿星人:來自昴宿星團,屬於5次元/5維度
大角星人:來自大角星團,屬於5次元/5維度
太陽人:來自太陽,太陽其實有外星人居住,屬於5次元/5維度
金星人:來自金星,屬於4次元/4維度
火星人:來自火星,屬於4次元/4維度
註:目前已知,只有仙女星人屬於星系級別,
一個星系之中,有至少10億顆星球
何謂星團?星團僅次於星系,
星團是由最少2顆星球,最多1千顆星球所組成。
一個星團至少有1顆恆星,最多有10顆恆星。
太陽系就只有太陽的1顆恆星。
以上這些都屬於類人族外星人,通通隸屬於銀河聯邦。
也就是說,光明勢力的外星人,都紛紛加入了銀河聯邦。
銀河聯邦指揮部負責抵抗、協調與消滅黑暗勢力外星人。
前面提到,有的亞特蘭提斯人由於預知了毀滅的大事件,
因而帶領人們一起乘坐宇宙飛船(俗稱UFO飛碟),逃到了地球以外的地方。
具體逃到了哪裡,?
依照當時的人本身所屬次元,
4次元的就逃到金星和火星;
5次元的就逃到昴宿星和大角星和太陽;
6次元的就逃到天琴星和天狼星。
至於亞特蘭提斯轉世者講了些什麼?黑暗勢力外星人有哪些?
下一集的亞特蘭提斯檔案2亞特蘭提斯轉世者訪談錄,黑暗勢力外星人
請繼續的守著賢賢的奇異世界,
我們下個亞特蘭提斯重啟檔案裡面尋找答案
Bye Bye!
大腦 儲存記憶的地方 在 啟點文化 Youtube 的最佳貼文
[ 7/21 開課!]【寫作小學堂】~寫出專屬風格,找回文字悸動
打造一盞自己的聚光燈,建立起專屬於你的品牌印象
課程資訊:https://www.koob.com.tw/contents/3655
【線上課程】《人際斷捨離》~
讓你留下怦然心動的關係,活出輕盈自在的人生!
課程連結:https://pse.is/E5MW5
第一講免費試聽:https://youtu.be/YyLvd1cNcDw
【人際維基】桌遊體驗會~讓你一玩就懂別人的在乎~06/16(日)14:00
活動資訊課程:https://www.koob.com.tw/contents/3072
[ 8.21 開班!]《CIA通達力》初階班~全方位溝通表達訓練(第二十七期)
讓原本的你成為自己的力量與資源,帶你前往想去的地方。
課程資訊:http://www.koob.com.tw/contents/37
更多學員心得分享:http://pse.ee/5TB7F
【線上課程】《時間駕訓班》~
學會提升效率,擺脫瞎忙人生,做自己時間的主人
課程連結:https://pse.is/DDDHB
第一講免費試聽:https://youtu.be/flfm52T6lE8
線上課程【不用開口,就讓你擁有人際好感】
啟動人際溝通的關鍵影響力 https://goo.gl/v3ojdo
桌遊【人際維基】~一玩就懂得別人的在乎:https://goo.gl/Ej4hjQ
到蝦皮購買【人際維基】:https://goo.gl/ASruqR
=============================
以下為本段內容文稿:
今天我提出兩個問題,邀請你思考一下。這兩個問題就是,你覺得是一個人的行為,決定這一個人的個性;還是這一個人的個性,決定這一個人的行為?
簡單來說就是喔,到底我們是因為自己做了什麼事情,然後認為自己是怎樣的人;還是啊,你先認為自己是怎樣的人,所以對於某些事情,你才會選擇做它,或者是不做它?
我想多數時候,我們直覺都會覺得,應該是「個性決定行為」才對吧!但事實上喔,所有的心理學研究都指向一個證據。
這個證據就是,其實是我們先做了某些事、我們先說了某些話,然後我們再透過事後合理化的過程,去形塑出我們對於自己,到底是一個怎樣的人,也就是自己個性這方面的認識。
可能你聽到這邊會覺得有點繞哦,其實我今天談的,就是在心理學裡面,叫做「自我知覺理論」。
「自我知覺理論」認為我們的態度,不管對自己還是他人,它其實是源自於,我們對於自己行為的觀察。
通常我們沒有辦法真正很明確的,去指出我們對某件事情的行為、態度,它的歸因是什麼?
但是呢,我們會運用「看圖說故事」,也就是連結的方式,讓這件事情聽起來是合理的。
在1993年,有三位心理學家,分別是約翰.卡西歐波,跟喬瑟夫.普利斯特,還有格雷.伯恩特森,他們做了一個聯合的實驗。
他們的實驗方法很有趣哦,他們拿「中文」給那些不懂中文的受試者看。然後要他們回答,他們看到這個中文字的感覺,是正面的還是負面的?
然而實驗的操弄,就是在這些人看這個中文字的時候,有些受試者,他們是邊回答這個字給他們的感覺。
而這個字一邊由桌子下面往上提,也就是說這個「字」,會呈現出越來越往上抬,然後靠近這個受試者的方向。
然而有些受試者,則是相反的。就是他們邊感受、邊說這個中文字給他們的感覺,而一邊回答的同時,這個桌面是被他們撐住、而且往下壓,也就是「字」會離他們越來越遠。
結果這個實驗發現喔,那些受試者,他們只要是面對這個「字是往上提」的,他們多數會感覺到,這個中文字是正面的感覺。但事實上,他們根本不懂中文,搞不好上面是寫個「死亡」的「死」字也不一定。
但另外一組人,當他們看到這個「字是往下壓」的時候,他們大多都得到負面的評價,他們都覺得這個字是不OK的,感覺是不舒服的。但也可能那個向下壓的字,上面是寫個「好」也不一定啊。
那這到底背後的原理是什麼?其實很簡單哦,是因為我們不自覺的,會把肌肉的收縮,跟「正面的經驗」綁在一起。
也就是說這個「字是往上提」的時候,彷彿是我們的手,往上收縮這樣的感覺,它跟擁抱、它跟接受的這個肌肉的運動方向是一樣的。
而相對的我們會把肌肉的延伸,連接到負面的感受,也就是當那個「字是往下壓」的時候,就好像是我們的肌肉在延伸的過程,彷彿是我們排斥一件事,或者是把這個字推開。
所以只光「推」跟「拉」這個動作,就會影響到我們的感受。而如果進一步來看的話,事實上我們還在襁褓裡面的時候,我們就會下意識的,把自己想要的東西,往自己的身邊拉,而把我們不要的東西往外推。
所以在「自我知覺」裡面,進一步的把我們這種,屬於身體的感官上面的記憶跟歸因,把它分成是「宣告式的顯性記憶」,跟「非宣告式的隱性」這兩種。
而「宣告式的顯性記憶」,就像我們的隨意記憶一樣,可以透過你自己的自主意識,而決定它的運動方向。
而「非宣告式的隱性記憶」,會不自覺的被儲存在我們的大腦潛意識裡面。這個部分跟我們的直覺是很類似的。
然而在「自我知覺理論」裡面的實驗,都發現了一件事,不管是「宣告式的記憶」還是「非宣告式的記憶」,它們對我們的影響力幾乎是一樣的。
所以也因為這樣子,我們除了是被動的,因為我們身體的行為跟動作被刺激、被引發,而決定我們的內在心情之外呢。
事實上,我們也可以去主動的去創造出,很多對自己的情緒跟主觀認知,有「正面效果」的動作。
當然了在這個部分,如果你是我們長期的聽眾的話,你可能聽過,過去我分享了很多內容。
比如說,你希望自己面對某個挑戰的時候,更勇敢、更堅定;你所需要做的,並不是給自己打雞血、不斷的自我催眠,說「我要強壯起來!」。
反而啊,這個時候你先忽略你怎麼告訴自己的話,你先讓自己的身體,去做出那個領域擴張啊、抬頭挺胸啊、下巴微微的抬起這些動作;反而你會很快的感受到,自己的信心跟勇氣。
那麼談到這裡,或許你也會好奇,除了動作的自我暗示以外,有沒有可能你可以透過「自我知覺理論」,去引導別人、去創造出別人內在的主觀認知?
有些朋友聽到這邊,可能直接的就會想到,那我老叫別人去做運動、去做伸展,然後呢跳帶動唱…。
這似乎的確啦!別人在做的時候,可能會覺得振奮;可是這種招數玩久了,其實所有人也會覺得很無聊,而且那個套路、那個刻意的痕跡,實在是太明顯了!
所以,所有曾經參與過我課程的朋友都知道,我從來不會在我的課程跟教室裡面,去做那些讓所有人,會得到尷尬癌末期的所有相關的事情。
可是呢,如果我不去引導別人的行為,那我還有沒有別的方式,可以去創造出別人的「自我知覺理論」,而透過這樣的歸因的方式,把它引導到我想要帶他去的地方?
其實啊,除了口語跟自我呈現之外,還有另外一個途徑就是「文字」。你會發現社群網路、IG、Facebook…這麼風行的年代,其實文字表達的能力是非常重要的。
如果你能夠善用文字的結構,跟善用文字的引導,那麼你會發現一件事。關鍵往往不在於,你是否能夠去寫出很厲害的句子;而是你整篇文章,所呈現出來的氛圍,到底帶給別人什麼樣的感受?
就像我的伴侶嘉玲老師,她推出了很多在市場上非常暢銷的書籍。很多讀者讀完之後,都會感覺到非常的有幫助,而且充滿療癒性。
可是如果你細細的去分析她的字詞,她所使用的詞彙跟句子,沒有那些很複雜的、很困難的,或咬文嚼字的。但是她字裡行間所呈現出來的氛圍,卻是這麼的引人入勝。
這裡面就說明了一件事,其實「自我知覺」除了我們的行為、動作的自我引導之外;如果你要更積極的,去引導他人的自我知覺,那麼「文字」是一個重要的途徑。
就像今天開頭所說的,如果你認為一個人,是因為他的個性決定他的行為,那麼很多事情是無解的。
可是如果你很清楚,其實所有人的個性,都是先由某些行為,或者是你先引導出他某些行為跟認知,而決定了他自己的內在認知;那麼「文字」就是這個時代,最有力的武器。
所以,如果你想要在「文字表達」上有所精進,你想要透過文字鋪成的氛圍,不是去學那些很匠氣的套路,而是回到文字的根本、回到訊息傳遞的根本。
透過「文字」去創造出你想要有的影響力的話,那我在這裡就會很鼓勵你,可以好好把握,嘉玲老師在7月21號開課的「寫作小學堂」。
這一門課,可以說是集其她畢生的功力,把所謂的「文字表達」怎麼樣寫出自己的風格,透過課程的學習跟實做的引導,讓你找到屬於自己文字的影響力。
所以很期待,能夠在「寫作小學堂」裡,跟你一起學習、一起前進。希望今天的分享,能夠帶給你一些啓發與幫助,我是凱宇。
如果你喜歡我製作的內容,請在影片裡按個喜歡,並且訂閱我們的頻道,別忘了訂閱旁邊的小鈴鐺,按下去;這樣子你就不會錯過,我們所製作的內容。
然而,如果你對於啟點文化的商品,或課程有興趣的話,如同今天所提到的「寫作小學堂」,下一期我們在7月21號開課。
相關的課程連結,在影片說明裡都有。我很期待能夠在啟點文化的教室裡,見到你,謝謝你的收聽,我們再會。
大腦 儲存記憶的地方 在 啟點文化 Youtube 的最佳解答
【線上課程】《時間駕訓班》~
學會提升效率,擺脫瞎忙人生,做自己時間的主人
課程連結:https://pse.is/DDDHB
【人際維基】桌遊體驗會~讓你一玩就懂別人的在乎~ 02/24(日)或 03/16(六)14:00
活動資訊課程:https://www.koob.com.tw/contents/3072
《哈克翻過來看世界》系列工作坊(三)~為生命整地,結出新果實~03/09(六) & 03/10(日)
課程資訊:https://www.koob.com.tw/contents/3685
[ 2019.04.13 開課!]【寫作小學堂】~寫出專屬風格,找回文字悸動~第二期
打造一盞自己的聚光燈,建立起專屬於你的品牌印象
資訊:https://www.koob.com.tw/contents/3655
【人際維基】桌遊工作坊~帶給你更多新鮮的玩法與樂趣~2019.04.14
課程資訊:https://www.koob.com.tw/contents/3545
【2019/05/03開課】《人際回應力-看懂情緒,輕鬆對談》~第19期
一個人的命運,是回應力的總和!
課程資訊:http://www.koob.com.tw/contents/157
更多學員心得分享:http://goo.gl/Guc6V6
線上課程【不用開口,就讓你擁有人際好感】
啟動人際溝通的關鍵影響力 https://goo.gl/v3ojdo
桌遊【人際維基】~一玩就懂得別人的在乎:https://goo.gl/Ej4hjQ
到蝦皮購買【人際維基】:https://goo.gl/ASruqR
=============================
以下為本段內容文稿:
我們一起來假設一個狀況哦,今天因為各種原因跟意外,你的大腦可能某個位置受傷了。那你會不會覺得自己的某些記憶,或者是能力就會受到影響?
的確喔,要在一般大腦受傷的狀況底下,特定區域所指涉的功能,是會受到影響的。所以呢,因為這樣的前提,很多科學家都會覺得不管是記憶,或者是能力,它都會儲存在大腦的某些特定位置。
比如說,你會認路可能是在大腦的頂葉的某個位置。比如說,你會開車可能是在你的左腦的某個位置...等等的喔。然而在最新的研究裡面,這個想法事實上是被顛覆了。
最新的研究告訴我們,假設我們的神經網絡受傷了,在某些情況或許會有另外一個網絡,可以取而代之。這個說法最有名的實驗,就是教會老鼠去做一個很複雜的行為。
在老鼠學會之後,他們開始一點一點的去破壞,一般認為大腦負責這個行為的地方。但是令人感覺到很訝異的是喔,只要這個老鼠還活著,就能一直重複這個複雜的作業。
差別只是在於在還沒有被破壞之前,牠的速度比較快;在破壞之後,牠的速度變得比較慢、變得比較沒有那麼精確。於是呢,這個實驗其實告訴我們,很多行為其實都是集合廣大的神經網絡,共同合作的結果。
而且呢,這些網絡會有很大的重疊性,也就是說某個部分被破壞了,其它的部分,依然可以執行同一個行為。有一點像是「補位」的概念喔!
所以,其實就算是過去,在大腦神經裡面的認為;再精確來說,這些神經科學家,事實上也不知道某些特定的想法、某些特定的能力,是登錄在大腦的哪一個位置?
只能抓出一個特定的區域跟方向,但是在哪一個特定的神經元上面?基本上呢,這是還沒做到的。所以,這裡面就會有一個問題是,究竟這些特定的思想、記憶、能力,是登錄在哪一個神經元?還是,其實它是分布在整個大腦裡面?
這個問題到現在,還沒有人能夠明確的回答。然而如果從結果的角度來看,我們會知到的就是,大腦如果有一部分受損的話,其它的部分是可以接手這個部分,原本的心智功能,這是可以確定的。
這也是為什麼「復健」會有用處,的一個最主要的原因。所以當你聽到這邊,這樣的研究,到底跟你我有什麼關係呢?
你可能在過去聽過一個廣告詞,叫做「天長地久,不如曾經擁有。」但是透過最新的大腦研究告訴我們,事實上只要你「曾經擁有」,其實就是「天長地久」了。
因為不管你經驗任何事情、培養的任何能力,你只要曾經去走過,事實上它整個功能的展現,會分布在你整個神經網絡裡面。
也就是說啊,你曾經擁有、曾經培養過的某些能力,就算經過一段時間,你可能認為它退化了、它忘記了,但是這樣的經驗其實都是存在的。
在你需要的時候,就算主要功能的那個區域,受到了一點障礙;而其它的部分,也會幫助你一起完成。雖然可能跟剛開始的時候,比較起來沒有那麼的快速跟精確;但是事實上,你還是在某個程度上,是可以重新做出來的。
如果再延伸一點去理解的話,這就是為什麼我常常會鼓勵很多朋友,你的人生喔,關鍵就在於你有沒有去經驗過、你有沒有去體驗過?
當你有經驗、體驗過某些事情;你下一次再遇到類似的狀況,你的大腦裡,就有相關的資源可以幫助你。
這也是我常常在人際教學裡,遇到某些裹足不前的朋友。常常會鼓勵他,你就是先去嘗試,先不要去想你的成敗的問題。
你試了,如果真的不如你的預期;試了,真的沒有好的結果。這個時候,你再回到原本的樣子也沒有關係。但是,你連試都沒有試,你怎麼會知道這沒有用?而你又怎麼會知道,試完之後,這不會為你帶來一些幫助呢?
所以我想喔,不管是你的人際,還是你的人生?在接下來新的一年裡面,你有沒有一些一直想去做,但是一直沒去做;只是因為你的糾結、你的顧慮的這些事情呢?
如果有的話,切記一件事情;你的大腦是很有彈性的,它是整個網絡的協作。所以,不管你試的結果是如何,只要有去試;當你的人生有一天再次相遇,同樣的事情的時候,這些都會為你帶來很大的幫助。
希望今天的分享,能夠帶給你一些啓發與幫助,我是凱宇。
如果你喜歡我製作的內容,請在影片裡按個喜歡,並且訂閱我們的頻道。別忘了,訂閱旁邊的小鈴鐺按下去,這樣子你就不會錯過,我們所製作的內容。
然而,如果你對於啟點文化的商品,或課程有興趣的話。我們近期推出了一門線上課程,叫『時間駕訓班』。
有別於一般「時間管理」的課程,它會帶給你很多的工具。這一門課,除了工具以外,我會直指核心的從你的大腦、從你的認知運作做為出發點。
因為,不管你有任何提升效率的工具,要能夠有效使用它們的核心,關鍵都是你的「大腦」。如果你沒有先認識大腦,最有效的運作方式,那你的任何工具,其實能帶來的幫助,都是有限的。
所以呢,在『時間駕訓班』裡面,我們同時直指核心,然而又會給你更多使用的工具,讓你在新的一年完成你的目標,透過時間的管理跟效率的提升。期盼你的加入,我們一起前進,謝謝你的收聽,我們再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