單人舞曲
一黑色的舞者,被神譴責
的靈魂正飛快穿越記憶
記憶裏多霜的森林
她的下頷高揚與水平
雙目所及遂不是人間的聲
色,笑與哭泣交錯過了耳朵
進入神經中樞
歸類
儲藏
淡忘
惟有瞳仁是搜索者的,搜索
天上飄流的發光體(位置偏高)
她要瞄準其中若干並一一加以
引爆
擊落
飛快地,她以空洞的舞譜
碰撞其餘,穿越
記憶裏潮濕的沙灘
留下一串暗淡
的足印,寂寥。「你來,」神曰:
「你來,我有話對你說」
她的兩手擺動如魚之鰭
當海流溫度突變,她的
兩手放鬆,示意,就將速度也減低了
俄然衝刺,轉彎,以短尾划水
乃默默搖曳如凝立於大荒遠古的珊瑚
肢體呈赧紅色
骨節因純情而消滅
這肢體
原是
她
最好的
語言
不是羞澀,不是
狡黠,她將背脊弓起頭向下垂
直到最接近苜蓿野地之一點
透過微潮的睫毛注視,良久
注視草葉和花蕊之間靜候停著的一隻斑斕的瓢蟲
乃驚駭而起,縱身過我偶然投射的
影子,偶然投射
那年
在荷花池中(當月光
注滿草地復向池中流)
因浸水而失去靈性的影子
她順手拾起,飛越流螢
冰刀,毛線針,水仙
一黑色的舞者——
「你來,」神曰:
「你來,我有話對你說」
---
詩人李蘋芬賞析:
關於舞,楊牧曾秉持搜索與愛美的意念寫下數首詩作。當中見出純然的理智難以再現的舞蹈情狀,那是舞者以肉身在氣流中擦碰、撞擊、飛旋的剎那,詩人將動態化為可感的時間流,字的紀錄企圖為之顯影。
舞是「無」的本字,本質上與詩樂、神巫祭儀都密不可分。按時序來看,七十年代的楊牧有〈問舞〉、〈答舞〉,至八、九十年間的〈單人舞曲〉、〈雙人舞〉與〈舞者〉,其中〈舞者〉為羅曼菲(1955-2006)而作(注一),其餘四首未必要和實際演出的舞作或具體指涉的舞者相連,詩所完成並彰顯的,也能視作普遍的美感經驗。
〈單人舞曲〉讀來語意朦朧,又充滿非日常的動態,短句成行的形式,有意表現舞的疏密節奏。正因如此,一一考索詞語並釋義,很可能影響了詩的整體性,它像一支不能割裂、獨立出某個片段的舞碼。我們看到詩人首先給出了一道獨舞者的形影:「一黑色的舞者,被神譴責/的靈魂正飛快穿越記憶/記憶裏多霜的森林」,未具名的舞者穿行在清冷的記憶領地,記憶中,被譴責者棄離了人間聲色,唯有靈魂所居住的「瞳仁」持續搜索著。
孤獨的搜索者形象再度出現,回顧楊牧的〈搜索者〉一文中,他二度拜訪溫哥華島,遇上初春的雪,在初霽的寂靜場景中驗證了時間如何向他傳遞秘密,他寫:「這一刻的體驗悉歸我自己,我必須於沉默中向靈魂深處探索,必須拒斥任何古典外力的干擾,在這最真實震撼孤獨的一刻,誰也找不到我。」(注二)如果雪後的楊牧搜索著時間的秘密,那麼舞者搜索的目標是什麼?詩行接續:是「天上漂流的發光體(位置偏高)」,是星,就像伽利略一生追蹤星宿,舞者是以靈與肉尋找星星的人。
在楊牧稍晚出版的長篇散文《星圖》裡有一段夢境的描述,主角是一位被夢放逐的女孩,與本詩的「黑色舞者」,或有相互感應的可能:
她睜大兩眼凝視黑暗。她在尋找什麼?或者場景換為遙遠延伸的草原,從頷下的被褥向地平線盡頭展開,整整齊齊一片正方形的大地,密生著比人還高的芒草。她從b角出發,向茂黃的平蕪深處走去,風吹過廣袤的芒草,如波濤起伏,蕩漾,她覺得自己像一條獨航的小舟。忽然她發現她並不是。「從相反的對角d,」她說,「我直線必然的去向,有人朝我一路走來。」「誰?」我問。
「你。」
我們相遇,在草原當中。來不及交談,風吹著,甚至來不交換眼色,風吹著——就這樣,我們擦身而過。(注三)
自覺「獨航」如小舟的女孩與「我」在偶然的夢土中相遇,二人大風中擦身而過,是搜索者的精神延續嗎?或是無意識中悠悠念想的愛情隱喻——「有人朝我一路走來」,但是阿尼瑪(anima)與「我」之間沒有後續情節,僅僅是擦身而過,夢的內容與〈單人舞曲〉形成有意思的對照。然而,誰是誰的本事,其實無從索隱,唯有整體的觀察始得微悟。
後續詩行,「她」彷彿化為魚,魚的款擺身姿不只應合了「骨節因純情而消滅」一句,也暗指舞者以其超越「人間」的靈視高度,使語言不再是唯一的表述方法,而是肢體,是下一節的「注視」,足以在「我偶然投射的影子」上面躍身而過。這「縱身」的動態引人懸念,由於它使人回憶過去:「那年/在荷花池中(當月光/注滿草地復向池中流)」,扣合了本詩以「記憶」開篇的意念。
從過去而來的月光是「水」,使黑色的舞者拾起「因浸水而失去靈性的影子」,這樣看來,水的意象就獲得了落實,它成了光,投射出「我」的影子。稍後一些,「水仙」遽然浮現,是納西斯(Narcissus)驚懼於偶然投射的「我的影子」嗎?如此詩中的「她」和「我」就是一體的分裂,如詩題的「單人」所明示;又或是借水仙的冰肌玉骨,來襯托「黑色舞者」的詭秘之美?解讀這首詩的路徑其實相當迂迴,如同它所表現的猶疑、退讓和往復追尋。又見夾生在詩中的兩次「神曰」,成為一道隱於舞台之後的音響,也是指引舞者/搜索者逾越有限人間的呼喚。
這首詩也適合與集子中相鄰的〈雙人舞〉並讀(注四),能使這隱微的舞蹈劇場更清晰,讓虛實的交錯更顯明。〈雙人舞〉開頭是這樣的:「你向東北偏東行/遂舉步進入了樹林,失蹤」。二首詩都有蓊鬱的森(樹)林、往某個方向前去的起始,也都取用荷花意象,分別是「那年/在荷花池中(當月光/注滿草地向池中流)」,和〈雙人舞〉的最末二行:「沿小河入平湖/向芰荷深處」。特別的是,作於1976的〈問舞〉和〈答舞〉中,亦可見蓮與荷葉,或作為比興的對象,或指涉美與情意停駐之處(注五),使這游移於確定與不安之間的反覆姿態,一再疊加。而〈單人舞曲〉不只體現了楊牧所謂「尋覓,追蹤,把握,顯影,和成型」的藝術創造過程(注六),也因為逸離於單一情境,最能給出繽紛的奇景。
注一:參考陳芳明的「楊牧的晚期風格」講座報導:https://www.twsgi.org.tw/intro-care-detail.php?ic_id=1485。檢閱日期:2021年3月28日。
注二:楊牧:〈搜索者〉,《搜索者》(台北:洪範,1984年三版),頁8。
注三:楊牧:《星圖》(台北:洪範,1996年二版),頁3-4。
注四:陳芳明也曾將這二首詩並置,指出〈單人舞曲〉出於旁觀者重現記憶的角度,〈雙人舞〉則是詩中的「我」與「她」共舞,含有現實介入、愛意纏綿之意。見陳芳明:〈生死愛欲的辯證〉,《現代主義及其不滿》(台北:聯經,2013年),頁223-224。
注五:例如〈答舞〉的第一節:「在荷葉的這一邊/一些些興奮和倦怠,我們/談論著夏天和秋風的方向/陽光明亮。在荷葉的這一邊/一起觀察飛鳥如何停在花上/學習一些些搖曳和平衡的技巧」,見楊牧:〈答舞〉,《楊牧詩集II》,頁71。
注六:楊牧:〈《完整的寓言》後記〉,《楊牧詩集III》,頁492。
----
-----------------------
美術設計:�江襄陵 -Nysus IG:https://www.instagram.com/nysus_/
攝影來源:Unsplash
#每天為你讀一首詩 #楊牧 #生命思索 #單人舞曲 #李蘋芬
同時也有3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4,310的網紅伊格言Egoyan Zheng,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本影片由 村上春樹《1Q84》深度解析系列編號1、2、3共3支影片 合併而成 ---- 諾貝爾文學獎的資深陪跑者村上春樹歐吉桑在想些什麼呢? ☞Instagram|http://www.instagram.com/egoyanzheng ───────── ☞〈愛是唯一的存在價值──村上春樹《1Q8...
「大智若魚隱喻」的推薦目錄:
- 關於大智若魚隱喻 在 每天為你讀一首詩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 關於大智若魚隱喻 在 丹眼看電影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 關於大智若魚隱喻 在 每天為你讀一首詩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 關於大智若魚隱喻 在 伊格言Egoyan Zheng Youtube 的最讚貼文
- 關於大智若魚隱喻 在 伊格言Egoyan Zheng Youtube 的最佳解答
- 關於大智若魚隱喻 在 伊格言Egoyan Zheng Youtube 的最佳貼文
- 關於大智若魚隱喻 在 [好雷] 大智若魚- 看板movie 的評價
- 關於大智若魚隱喻 在 大智若魚名言在PTT/Dcard完整相關資訊 的評價
- 關於大智若魚隱喻 在 大智若魚名言在PTT/Dcard完整相關資訊 的評價
- 關於大智若魚隱喻 在 寄來詹宏志簽名新書《旅行與讀書》,迫不及待 - Facebook 的評價
- 關於大智若魚隱喻 在 會在片中留下伏筆會是線索的電影 - 記者快抄 的評價
- 關於大智若魚隱喻 在 [問片] 一部奇幻與現實交錯的電影- movie - PTT網頁版 的評價
- 關於大智若魚隱喻 在 [討論] 羅馬是聰明人才能享受的電影嗎? - 看板movie - PTT影音 ... 的評價
- 關於大智若魚隱喻 在 [問片] 一部奇幻與現實交錯的電影(解決) sartrego PTT批踢踢 ... 的評價
- 關於大智若魚隱喻 在 大智若魚的實價登入和評價,樂居、591、PTT.CC和都這樣回答 的評價
- 關於大智若魚隱喻 在 [片單] 請推薦對話精簡富含寓意電影,如一代宗師 - PTT 熱門 ... 的評價
- 關於大智若魚隱喻 在 [片單] 請推薦對話精簡富含寓意電影,如一代宗師 - Mo PTT 鄉 ... 的評價
大智若魚隱喻 在 丹眼看電影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2021奧斯卡入選十強短片介紹與正版觀看方式(一):動畫短片】
(以下按照推薦順序排序)
★★★★
《#她的異想世界》Genius Loci
Adrien Mérigeau|16m|法國
・克萊蒙費宏短片影展評審團特別獎
・柏林影展奧迪最佳短片獎
・高雄電影節
看完直接技壓群雄的短片,將動畫媒材發揮到最佳狀態的藝術展現,透過線條、幾何圖形、和水彩色塊,大膽解構日常物品、實體化抽象意念,有一種立體派和超現實主義的感覺。故事圍繞著一名在夜間逃離都市喧囂的黑人女性角色,以及她心中莫可名狀的張力和焦慮。儘管劇情並不明朗,但整體的流暢度和聲音的運用,神乎其技。
電影業界人士可在此申請觀看帳號:
https://watch.animationshowcase.com
-
★★★★
《#卡佩瑪胡的魔法石》Kapaemahu(暫譯)
Dean Hamer, Joe Wilson, Hinaleimoana Wong-Kalu|8m|美國
・夏威夷國際影展最佳動畫片
・廣島國際動畫影展特別獎
・翠貝卡影展特別提及
由夏威夷原住民導演、以夏威夷原住民族語口述的夏威夷古老傳說。故事講述幾千年前,四名第三性的智者來到夏威夷歐胡島賦予當地人治癒魔法。出於感念之情,他們豎立了四個石碑紀念他們。千百年後,石碑們卻被囿在人造鐵柵欄後方,在車水馬龍的都市叢林中逐漸被人遺忘。這部片簡單輕巧,卻切到殖民、歷史、原住民文化、多元性別等議題,後勁十足。推薦影評人 Yawi (我隨便寫就隨便看)寫的專文:
https://www.facebook.com/seemoviescasually/posts/1351086548587884
免費觀賞連結:
https://vimeo.com/502313188
3/10 前可在此註冊會員免費觀賞全片:
https://watch.eventive.org/shortlisted
-
★★★½
《#挖道兔》Burrow
Madeline Sharafian|6m|美國
於《靈魂急轉彎》片頭播放之溫馨短片,應該不少人都看過,且讓人再次讚嘆於皮克斯透過短篇幅就能營造感人情境的功力。以動物挖洞造家,傳遞沒有人是孤島的意念。特別在歐美飽受隔離之苦之時,人與人之間的連結與互助猶顯珍貴。
美國可使用Disney+平台觀賞
-
★★★½
《#致傑拉德》To: Gerard(暫譯)
Taylor Meacham|7m|美國
・安錫國際動畫影展少年評審團獎
・芝加哥國際影展觀眾票選最佳短片
夢工廠的作品,雖然故事核心是老生常談的「勿忘初衷」,但技術成熟、炫麗流動的動畫效果,搭配討喜的一老一少角色設定,仍讓人感到心裡暖暖的。這部的聲音設計特別精緻,可以留心聆聽。
美國可使用 Peacock 平台播放:
www.peacocktv.com/watch-online/movies/kids/to-gerard/74260760-d35b-3526-b634-77f6a787953a
-
★★★½
《#歌劇》Opera(暫譯)
Erick Oh|8m|南韓/美國
・倫敦國際動畫影展觀眾票選獎
・美國 SXSW、Slamdance影展入選
透過一個金字塔構造,以及當中如螻蟻般不停穿梭搬運的小小人群,試圖構築出一種現代版的動態壁畫,彷彿致敬文藝復興的版畫,也在當中的細節埋藏了生老病死、文明興衰的各種人類經驗和輪迴。確實整體質感優美,且必須多次觀看才能細細品讀,但無限輪播後會覺得有點像是在玩 Monument Valley 手機遊戲一樣。
電影業界人士可在此申請觀看帳號:
https://watch.animationshowcase.com
-
★★★½
《#蝸牛與鯨魚》The Snail and the Whale(暫譯)
Max Lang, Daniel Snaddon|26m|英/德
・英國動畫獎最佳配音(莎莉霍金)
・威尼斯電視獎最佳兒童劇集
英國童書改編、莎莉霍金配音的海洋冒險故事。整體有點偏長,海底的追逐和邂逅也讓人想到《海底總動員》。但說書人旁白的可愛韻腳,以及整體很皮克斯風格的畫風,仍然可圈可點。特別是海水的動態模擬、一些籐壺礁岩、鐵鏽船身等的觸感,也做得非常逼真。
英國可使用 BBC 平台播放: www.bbc.co.uk/iplayer/episode/m000cslw/the-snail-and-the-whale
-
★★★
《#無論如何我愛你》If Anything Happens I Love You
Michael Govier, Will McCormack|12m|美國
・富川國際動畫影展最佳短片
以美國校園槍擊事件為主題的創作,透過亮光與陰影,隱喻親子之間若即若離的連結。美國觀眾或許會特別有共鳴,但感人的親子議題已頗有普世性。
3/10 前可在此註冊會員免費觀賞全片:
https://watch.eventive.org/shortlisted
Netflix 付費會員觀看連結:
https://www.netflix.com/watch/81349306
-
★★★
《#蹤跡》Traces(暫譯)
Sophie Tavert, Hugo Frassetto|12m|法國
・廣島國際動畫影展評審團特別獎
以法國古老野獸壁畫為發想的故事,談狩獵與傳承、獵人與獵物的關係。整體風格突出,以油畫和黑沙作畫,觸感非常粗獷、狂野,帶有野性、動感十足。即便視覺風格出眾,但故事的走向卻交代不明,稍微可惜。
觀賞連結1:
www.facebook.com/watch/?v=496054831243991
觀賞連結2:
www.arte.tv/fr/videos/073410-000-A/traces/ (3/31為止)
-
★★★
《#出櫃》Out(暫譯)
Steven Clay Hunter|9m|美國
皮克斯第一部以同志為主題的動畫作品,也是第一次看到同志親吻的畫面。影視代表性的小小里程碑,透過淺顯易懂的故事(和有點太過便宜行事的衝突解決方式),讓更年輕的觀眾不避諱同性議題。繪畫風格上並無太突出之處。
美國可使用Disney+平台觀賞
-
★★
《#是人》Yes-People(暫譯)
Gísli Darri Halldórsson|9m|冰島
・雷克雅維克影展-最佳冰島短片
一個古怪的北歐短片,講述一群得過且過的都會男女,日復一日喃喃唸著「Yes」,從事每天的例行公事。大概是想要批判現代人的行屍走肉,但動畫的成像有點粗糙,不太確定為何會入選短名單。
3/10 前可在此註冊會員免費觀賞全片:
https://watch.eventive.org/shortlisted
—
最終入圍的五部作品,將於美國時間 3/15 公佈。
—
▲ 延伸閱讀:
【2021奧斯卡入選十強短片(二):實境短片】
https://www.facebook.com/DansLeCinema/posts/1890145144476832
【2021奧斯卡入選十強短片(三):紀錄短片】
https://www.facebook.com/DansLeCinema/posts/1890774954413851
大智若魚隱喻 在 每天為你讀一首詩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南寮古道的手作工法 ◎曾元耀
文明走到水泥道路的盡頭
就是荒野的起點
為了一座古道,我們化為風、變成雨
在大肚山的日常,種一棵相思樹
用來觀察時間的腳步
一棵樹幹倒下,仆在步道的邊坡
步道就有了肋骨
一塊砌石的嵌入,手作決定它的身世
芒草搖擺地說
我們會在土石上生兒育女
砌石的陰刻印模,藏著大肚山神的諭示
每條步道都有許多腳程
用來測試小徑的身世
從石頭的排列與安置
可以觀察先民手腳的進與退
石工與體力是步道流淌的血
山頂人用手撥開龍肚的毛髮
以卵石鋪出新生的小血管
讓步道緩緩路過三合院的古老
路過土角厝身上的泥濘
以西河移民手上的繭,新生土地的堂號
我們手中的鐵鍬,是步道歷史的基因
閃著雄性光澤,繼續在紅礫石的間隙
崁入風聲、雨聲的秘密
在大肚山斷層挖掘出
先民在砂岩的印模
有夯壓的手作內隱知識,以及
深埋在地底下的築路傳承
在殘存的保安相思林裡
可以看到時間的影子與線條
百年緬梔花倚在土地公廟的身上
以一種療癒的姿勢觀賞旅人
時間之能輕易穿越茂密小徑
從來不是理所當然
(本詩獲2019年第八屆臺中文學獎新詩首獎)
--
◎作者簡介
70 歲。中山醫大醫學系畢。內科精神科醫師。鳳山信元診所執業。曾獲林榮三、鍾肇政、吳濁流、星雲等文學獎。(出自《第八屆臺中文學獎得獎作品集》)
--
◎小編蕭宇翔賞析
「一位偉大的作家是一個能夠延長人類感受力之視角的人,能夠在一個人智窮計盡時為他指出一個好機會,一個可以追隨的模式。」——約瑟夫‧布羅茨基
我想將這首詩放置在藝術史的地基上審視。我想了解,在一個人智窮計盡時,它能夠或不能提供什麼;開通或者躲避了什麼。換言之,我也願意將自己置入文明史中自審,一個智窮計盡的人類所面對的困境。
「文明走到水泥道路的盡頭
就是荒野的起點」
這兩句詩讀起來頗為順理成章。「文明──盡頭」的句勢帶來一種悲劇的完結感,而「荒野──起點」則帶來創世紀的啟發。對比的淨結果就是,發出對古老、對自然的昇華與追崇,面向土地、反璞歸真,這是千古不變的道德傳統。但這直接無視了古道也是文明一部分這一歷史事實。這是抒情語氣的常見缺陷──無可自拔的概括。在接下來的三句中更為明顯。
「為了一座古道,我們化為風、變成雨
在大肚山的日常,種一棵相思樹
用來觀察時間的腳步」
「為了」──這個句式飽富抒情野心。穿越到巫覡年代,賦形於萬物,呼風、喚雨、種樹──「用來觀察時間的腳步」。隱喻雖誇張,卻足夠明確。基於樹的生長的確就是時間的標記,在植物學上我們可以參照年輪;在過往文學中,〈項脊軒志〉曾寫過:「庭有枇杷樹,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蓋矣。」但歸有光的文字之所以動人,因他提取的是「現實的質量」──妻子的死亡,她死前真的手植了一顆樹──而非提取抒情的氾濫。
至此,第一段至少揭示了一個形而上的主題,那就是對時間的觀察。
第二段,有趣而飽富創造性的意象出現了:肋骨。從作者論上,我可以輕易推斷這是因為其職業背景,但我不願這樣做,因為我相信任何創造性的東西,或許只是「物質」在試圖表達自己。因此我蹲下、細看,並有一些發現。
比起「倒下的樹幹」,芒草與「肋骨」還更加相稱。因為肋骨是骨骼的自然生長而非「破壞後」「倒下」的遺存;因為,為了保護臟器,人類的前三根肋骨在斷裂前能承受一百八十公斤,而相較倒下的樹幹之腐爛、脆化,芒草的繁茂與肋骨更加神似,況且,如果你拔折過芒草,會發現它強韌得不可思議。
還因為希伯來創世紀神話告訴我這樣一個故事:那時宇宙比現在輕盈八十億個靈魂,而一男一女將被放逐到大地上「生兒育女」。那男的叫做亞當,女的叫做夏娃,後者來自前者的肋骨。
或許正因受到「物質」的吸引,或者繆斯向他口述詩句的緣故,作者才會從樹幹寫到肋骨,再寫到芒草、生兒育女。無論如何,我感覺作者來到了一個強大象徵的邊緣,相當迫近了。
但它掉進了術語惰性的漩渦。若非如此,其後的「血」、「毛髮」、「小血管」、「基因」就不會蕈狀雲似地井噴。
它們都有同一傾向,那就是將物質一律等同為生物,並將自然現實完全客體化、外部化,為了描述、形容之用。此作詩法與解剖學無異。在此,作者幾乎不用形容詞,我們知道形容詞一向使人起疑,而當事人知其風險。他改以象徵體系的架構來規避其風險,同時增加了權威性、可信度、新鮮感──以生物學辭彙為素材。不用形容詞,但所作所為仍只為了「形容」這一效能。哪怕實際上,生物學與南寮古道一點干係也沒有。這僅僅因為作者的選擇:將自己的修辭凌駕一切,使自然現實變成客體,乃至附屬品。而這在邏輯上,與此詩開頭所展現的初衷相互違背。
正如我們不會為了找到鳥類歌聲的源頭而解剖一隻鳥:該解剖的是我們的耳朵。
如果讀過布羅茨基的名詩〈黑馬〉(Был черный небосвод светлей тех ног…),就會明白我為何反對這種姿態。如果自然真正昇華,真應受推崇,那麼也是因為它的吞噬與人的渺小。〈黑馬〉驚人的結尾正如馬奎斯《百年孤寂》的開篇:「世界太新,很多事物還沒有名字,必須用手指頭伸手去指。」這首奇蹟之詩,其震懾力或許只有里爾克的〈無頭的阿波羅像〉(Archaïscher Torso Apollos)能匹敵。因為它們做到了同一件事:提醒人類的被動地位。當我們以為是我們是主格,是觀察者,是生活的主宰,並因此可以置身事外。實際上,某種東西正在高處端詳、物色,手伸向我們。
同樣的術語漩渦存在於另一條路線,即「南寮古道的建成」作為一組套語。諸如:「一塊砌石的嵌入,手作決定它的身世」、「砌石的陰刻印模,藏著大肚山神的諭示」、「每條步道都有許多腳程/用來測試小徑的身世」、「夯壓的手作內隱知識」。它們的共同點即賦予這座先民的工程一種宗教的玄密、文明性,並融合自然。這種千古不變的道德傳統無法延展我的感受力,沒有將思想帶到所希求的更遠,但我也絕非期待它傲慢或絕望。情緒固可轉為空間與情境,但它仍指涉一個人的心靈。
最後一段投射了這心靈。
它最終回到了對時間的觀察,也是一開始所拋出的主題。這完全是意料中事,「時間──空間──時間」的夾心結構,肇因於對空間失去了耐心,或者智窮技盡。當我們窮盡空間,就只能走進純粹的時間,譬如天堂就是空間的盡頭,故而天堂順理成章「永恆」。此詩的開頭就已預示了這宿命的困境,直到詩的中段再也無法從空間(古道)中開挖出更多質量,就必然要面對:時間,作為一個觀察物的抽象龐然,探討的乏力感。最後寫:
「時間之能輕易穿越茂密小徑
從來不是理所當然」
它的結論是:時間並非理所當然。
我確信自己看見了一股不對勁。這形上學的抽高、迴避、虛擬、簡化、懸空──這面對「時間」的困窘、試圖但以失敗告終的概括、面對絕望的荒誕感。
「從來不是理所當然」這一格言式的句子,將自己趕入因和果之間的均勢──簡化,無疑是對「無限」的恐懼,但它給人一種太平盛世、自信、智慧的口氣。這句話暗含的潛臺詞是:「難道你以為時間是理所當然的嗎?」無形間凸顯自己在觀察層面上的高度。這距離「自詡掌握了時間奧秘」只有一步之遙──但仍讓你感覺在對時間謙恭。相比之下,布羅茨基在〈世紀末〉所寫的絕望,誠懇得多:
「誰能預見時間的獰笑
橡皮擦般抹拭掉一切
彷彿它們只是筆記本裡的
膽小塗鴉。不存在人,或靈魂
到那時,時間陰險的步伐
已走完了。」
同樣是登走古道,讓我們看看楊牧所譯的W.B.葉慈是怎麼寫的:
「每一個偶現的罅隙或凹痕,
依稀就是水流或雪崩紛杳,
或是仍然飄著白雪的高岡。
雖則無疑那梅花和櫻枝
正把小小的半山屋渲染薰香
那幾個中國人朝它登臨,而我
欣然想像他們終於就深坐其中:
從那裡,對高山與遠天
對著全部悲劇景觀,他們逼視。
一個點明要求些悲愴之曲;
精湛的十指於是乎開始調理。
他們的眼睛夾在皺紋里,眼睛,
他們古老發亮的眼睛精神奕奕。」──〈青金石雕〉(Lapis Lazuli)
其實這並非一首描寫登走古道的詩,青金石雕是葉慈七十歲所收到的生日禮物。這首詩的前三節全然不提石雕,寫的是彼時西方文明所面對的危機:二戰。而引文是詩的最後一節,是藝術史那滾動的捲軸所奔往之處,同時也是文明史所奔往。它試圖揭示:縱然腳下的現實痛苦無比,獨裁者、集中營、炮火重擊──仍然深信:純粹的物質能帶給我們慰藉的實感。
這與中國詩歌傳統「因物起情」完全不同,楊牧認為,它突破了「傳統的詠物詩」。「因物起情」並無不好,但一位偉大的詩人最終能使情「超越」物,發揮物質本身的極限,乃至加速度突破,帶來穎悟的震盪與實感。在真實世界的質量中提取出超現實,發現一個彷彿不屬於這個世界的回憶──發動抒情。最終,我們會感到自己的一種殊異性,一種自我專注,一種要完成自己、完美自己的努力。如同黑暗中的燈盞,如同沙漠中的珊瑚。
或者,在台灣,如果真的到了高山,我們會在大甲溪上游的河床上發現一截鯨魚肋骨的化石。如果你也渴望看它一眼,你就會明白我多麼渴望見識一首詩的誕生。這種殊異性就是文明的基礎。因此,不如讓我們推翻這首詩的開頭,那過於順理成章的對比句構,不如將悲劇與創世紀顛倒因果,張開精神奕奕的眼睛,推進步伐,並看到──當荒野來到盡頭,就是文明的起點。
--
美編、圖片來源:Sorrow沙若
--
|#關於文學獎的不重要冷知識|
2020臺北文學獎沒有多重身份的職業爸爸,但得獎四個有三個是東西南北飄飄飄飄到臺北的異鄉遊子,最好來一點城鄉差距。
——By 小編Y
#每天為你讀一首詩 #文學獎 #地方文學獎 #臺中文學獎 #曾元耀 #南寮古道的手作工法 #楊牧 #布羅茨基 #葉慈 #里爾克
https://cendalirit.blogspot.com/2021/03/20210305.html
大智若魚隱喻 在 伊格言Egoyan Zheng Youtube 的最讚貼文
本影片由 村上春樹《1Q84》深度解析系列編號1、2、3共3支影片
合併而成
----
諾貝爾文學獎的資深陪跑者村上春樹歐吉桑在想些什麼呢?
☞Instagram|http://www.instagram.com/egoyanzheng
─────────
☞〈愛是唯一的存在價值──村上春樹《1Q84》〉全文連結:https://www.egoyanzheng.com/single-po...
☞請記得按讚、分享、訂閱、小鈴鐺喔。
─────
生命有意義嗎?人的存在,是有意義的嗎? 人生的意義,難道就是「每天工作養活自己」這麼無聊嗎?或許你沒想過,其實村上春樹的《1Q84》討論的就是這個問題。本集我們要來講述伊格言老師的一篇文章:「愛是唯一的存在價值──村上春樹《1Q84》」,你可以在影片下方的頻道資料處找到全文連結。
伊格言說,村上春樹的《1Q84》中,有兩則虛構文本,也就是小說中的小說,關鍵性地支配整部小說的世界觀。一篇是《空氣蛹》,而另一篇則是德國小說〈貓之村〉。兩篇都是我們理解《1Q84》很好的切入點。今天我們要講的是〈貓之村〉的故事。
熱愛旅行的青年背著背包獨自上路,開始他漫無目的的旅程。他搭乘列車,隨機挑選任一小站下車,投宿旅店,愛待多久便待多久,直至失去新鮮感,再搭上火車,前往下一隨機目的地。
某天,青年來到一個古老小鎮。他獨自下車進站,發現車站中並無任何服務人員。出站後漫步大街,發現所有商店都拉下了鐵捲門,整個小鎮一個人影也沒有。青年誤以為自己來到了一座被人們遺棄的廢城,正打算離去,但車班有限,別無他法,只能在此過夜,等待明日上午的早班車。可是當白日逝去,夜幕落下,各樣花色品種的貓兒們便紛紛出現。商店裡的貓兒們拉起鐵門開始營業,市場上的貓兒們彼此討價還價,辦公室中的貓兒們穿上了體面的制服開始辦事。牠們吃食,交談,行走,爭執,飲酒作樂。然而貓兒們似乎對除了貓自身之外的其他生物萬分忌諱。青年害怕極了,連忙躲進鎮上最高的鐘樓塔頂。一夜過去,白晝臨至,貓兒們魚貫離城(只一瞬間,貓之村又回復到原先萬徑人蹤滅的廢城模樣),青年趕忙來到車站,卻眼見列車飛馳駛過月台,對他視若無睹。青年無處可去,只能回到鐘樓塔頂,繼續躲藏。如此日復一日,直到貓兒們聞到了人的氣味,組成搜索隊,進入鐘樓塔頂,來到隱蔽於黑暗中,恐懼不已的青年面前──
沒事。居然沒事。貓兒們居然什麼也看不見。牠們聞聞嗅嗅,搖頭晃腦,無比疑惑(奇怪,明明有人的氣味呀);但終究放棄,轉身下樓,回到小鎮各自的居所,回到牠們原先豐富熱鬧的日常夜間生活之中。青年恍然大悟,帶著巨大的孤獨與悲哀──他明白,這就是「我」浪遊旅程的終點,這就是「我」該消失的地方;那白日的車班終究不會再來,而「我」從來便不曾存在。
故事在此結束。
伊格言說,青年「漫無目的的浪遊」正是生命旅程的隱喻,同時也反映了人的存在本質:虛無。這其實是存在主義的標準說法:人生沒有預設的目的;生命,其實本來就沒有什麼意義。
村上春樹的作品裡,時常縈繞著類似這樣「生命沒有意義,而我也什麼都不是」的主題。在《國境之南,太陽之西》裡,這樣的概念化身為一句比喻:「真正存活的只有沙漠本身」;而在《挪威的森林》中,是女主角直子憂傷的請求:「請你永遠不要忘記我,記得我曾經存在過」。為什麼直子會希望男主角渡邊「永遠記住我」呢?因為那就像《國境之南,太陽之西》裡對沙漠的描述:「雨下了花就開,雨不下花就枯萎。蟲被蜥蜴吃,蜥蜴被鳥吃。不過不管怎麼樣,大家總有一天都要死。死了就變屍體。一個世代死掉之後,下一個世代就取而代之。大家以各種不同的方式活,以各種不同的方式死。但那都不重要。最後只有沙漠留下來。真正活著的只有沙漠而已。」。。。。
────
於《《1Q84》之後──特集:村上春樹Long Interview長訪談》中,村上大叔罕見地發表了一段關於小說史的看法,於此整理複述如下:十九世紀寫實主義小說的關鍵是鮮活地呈現「我們」──在彼一時代快速成熟的中產階級大眾,小說的閱聽人;而二十世紀小說的關鍵變化則在於「自我從自己之中脫離出來浮上表面」(雖則有些拗口,但我想對卡夫卡、喬伊斯、吳爾芙等現代主義作者有一定程度熟悉的讀者們或許都看得懂這句話──二十世紀上半葉,現代主義的年代,小說之筆尖正試圖深入「我」之內心捕捉一切可能的意識瞬間,「自我浮上了表面」)。而此刻,當時序進入二十一世紀,村上高度懷疑「時代又變了」:「像《1Q84》這種小說會在短短的時間內賣出上百萬冊,是難以相信的事情喔」、「這跟《挪威的森林》的暢銷是不同的兩回事」。
何以如此?村上大叔給出的意見是,「有過現代,有過後現代,那後現代的軌道繞了一圈之後,是不是一個局面已經又宣告結束了?」、「我有這種明顯的感覺。我個人正在籠統地思考,類似『神話再造』的事,或許會成為關鍵語」──不僅僅關乎小說史,村上在此展現了他的理論素養(笑)。有趣的是,這似乎與米蘭‧昆德拉(藉由對《百年孤寂》的討論)所標舉的小說史斷代若合符節(詳見本書第 頁)。未來將會是個什麼樣的時代呢?未來的小說(以「神話再造」為關鍵詞?這話聽來野心勃勃)其樣貌為何?一九四九年出生於日本兵庫縣,寫出《發條鳥年代記》、《世界末日與冷酷異境》、《挪威的森林》、《海邊的卡夫卡》等暢銷長篇,喜愛跑步,偶爾開車到郊區電影院買一千日圓敬老票進場看電影的村上大叔,似乎也對這件事非常有興趣──個人以為,觀諸村上本人的小說創作,此亦顯為一理解村上之關鍵。
#村上春樹 #小說 #書單
─────
伊格言,小說家、詩人,《聯合文學》雜誌2010年8月號封面人物。
著有《噬夢人》、《與孤寂等輕》、《你是穿入我瞳孔的光》、《拜訪糖果阿姨》、《零地點GroundZero》、《幻事錄:伊格言的現代小說經典十六講》、《甕中人》等書。
作品已譯為多國文字,並於日本白水社、韓國Alma、中國世紀文景等出版社出版。
曾獲聯合文學小說新人獎、自由時報林榮三文學獎、吳濁流文學獎長篇小說獎、華文科幻星雲獎長篇小說獎、中央社台灣十大潛力人物等;並入圍英仕曼亞洲文學獎(Man Asian Literary Prize)、歐康納國際小說獎(Frank O'Connor International Short Story Award)、台灣文學獎長篇小說金典獎、台北國際書展大獎、華語文學傳媒大獎年度小說家等獎項。
獲選《聯合文學》雜誌「20位40歲以下最受期待的華文小說家」;著作亦曾獲《聯合文學》雜誌2010年度之書、2010、2011、2013博客來網路書店華文創作百大排行榜等殊榮。
曾任德國柏林文學協會(Literarisches Colloquium Berlin)駐會作家、香港浸會大學國際作家工作坊(IWW)訪問作家、中興大學駐校作家、成功大學駐校藝術家、元智大學駐校作家等。
──────
☞ Readmoo專訪1:如果在YouTube,一個小說家
https://news.readmoo.com/2020/01/07/200107-interview-with-egoyan/
☞ Readmoo專訪2:那些關於孤寂的問題,以及......
https://news.readmoo.com/2019/03/21/190321-lonelieness/
☞ 香港文匯報報導:棄醫從文 伊格言闖進精神世界
http://paper.wenweipo.com/2019/09/02/OT1909020001.htm
☞ 關鍵評論網專訪:透過YouTube頻道展示文學,我的小說虛構其實是把刀子
https://www.thenewslens.com/article/133126?fbclid=IwAR05NUrcGYIO3CsGLtBwld1XzR2nRnADvGqidEEJzqqpytThgaI2-lABsGc
☞ 神性之人,無邊之愛:伊格言的失戀講座
https://www.commabooks.com.tw/article/378
────
小說是什麼?我認為,好的小說是一則猜想──像數學上「哥德巴赫的猜想」那樣的猜想。猜想什麼?猜想一則符號系統(於此,是文字符號系統)中的可能真理。這真理的解釋範圍或許很小,甚至有可能終究無法被證明(哥德爾的不完備定理早就告訴我們這件事);但藝術求的從來便不是白紙黑字的嚴密證明,是我們閱讀此則猜想,從而無限逼近那則真理時的智性愉悅。如若一篇小說無法給我們這樣的智性,那麼,它就不會是最好的小說。
是之謂小說的智性。───伊格言
大智若魚隱喻 在 伊格言Egoyan Zheng Youtube 的最佳解答
☞〈直子的心及其變奏──駱以軍〉全文連結:https://www.egoyanzheng.com/single-post/2020/05/02/%E3%80%8C%E7%9B%B4%E5%AD%90%E7%9A%84%E5%BF%83%E3%80%8D%E5%8F%8A%E5%85%B6%E8%AE%8A%E5%A5%8F%E2%94%80%E2%94%80%E9%A7%B1%E4%BB%A5%E8%BB%8D
☞IG:https://www.instagram.com/egoyanzheng/
☞FB:https://www.facebook.com/EgoyanZheng
☞請記得按讚、留言、分享、訂閱、小鈴鐺喔。
#駱以軍 #小說 #推薦書
─────
小說的深層結構是什麼?為何駱以軍總喜歡把幾個不相干的故事「擠」在一起寫?
上一集我們討論了駱以軍的〈降生十二星座〉,敘事者「我」進入酒吧「滿妹的店」,破解了一款老遊戲「道路十六」裡奇怪的程式設計錯誤。
他進入一格空白迷宮當中,卻也意外闖入幕後一段糾纏私密的情事。那是兩位先後自殺的遊戲程式設計師(木漉、渡邊)和一個女人(直子)之間的三角戀情。
這格空白被取了一個叫做「直子之心」的暱稱,而空格內部卻沒有任何迷宮和道路,只留下兩行字。小說這樣寫:
直子:這一切只是玩笑罷了。木漉。
直子:我不是一個開玩笑的人。我愛你。渡邊。
「直子的心」。艱難地千方百計的進入,各種路線和策略。結果只是兩句話。
沒有缺口。無法進入──人終究是孤獨的。
透過單薄的兩行字以及電動遊戲畫面冰涼冷光的視覺意象,駱以軍的書寫如此淒涼蕭索。
那「希望得知謎底」的巨大盼望,以及盼望的落空(對,你終究不會明白那熾熱又寂寞的,愛的真相是什麼),較諸其間愛情之熾熱,幾乎更令人震懾。
而同樣在此篇〈降生十二星座〉裡的其他故事,
包括「滿妹的店」、「克卜勒行星運動定律」、「小學同學鄭憶英事件」以及「十二星座」的設計,都有著類似的道理。
舉例,「滿妹的店」的故事也是如此──經營酒吧的女老闆為何有著「滿妹」這個綽號?因為她「命裡帶滿」。
什麼叫做「命裡帶滿」呢?因為她原來是個空姐,每次一上機值勤,只要是她值勤的班機,班班客滿。
客滿時的服務是最累人的了;可憐的滿妹因此遭到排擠,因為沒人想跟她一起飛,所有的其他空姐同事,都想盡辦法調班,不要跟她一起值勤。
命裡帶滿的滿妹束手無策,只好辭職不幹了,轉行開了間酒吧──
這倒是棒極了,因為自從酒吧開張,生意好得不得了,「天天客滿」。
這聽來只是個好玩的小細節,但事實上卻與小說主題直接相關──
厲害的小說家總能在看似不相干的細節中隱喻著對生命最深沉的扣問──是啊,滿妹「命裡帶滿」,但為什麼她命裡帶滿呢?為什麼就是她呢?
你能知道最後的道理嗎?在這些故事中,駱以軍往往拋出待解的謎題與懸念,卻又遲遲無法給出解答。
你知道那最後的核心就被放在「直子的心」裡面,但卻無法明白那就竟是什麼。
何以滿妹「命裡帶滿」?原因不明。
星體們何以遵循克卜勒行星運動定律?何以這世界上有「萬有引力」這種東西?原因不明。
曾於泳池中偽裝死亡、狎玩死亡於掌中,對死亡如此輕蔑的的小學同學鄭憶英,何以終究在多年後竟自殺而死?原因不明。
雙魚座很浪漫嗎?對的。那為什麼雙魚座就很浪漫呢?不知道。
處女座很龜毛嗎?對的。那為什麼處女座就很龜毛呢?不知道。
彷彿一切世事皆不可解,而生命最後的真相只能指向類似小說結尾這樣的蒼涼:
突然想起這許多進進出出我底星座圖的人們。我記得他們所屬的星座並且嫻熟於那些星座的節奏和好惡,但我完全無法理解那像一大箱倒翻的傀儡木偶箱後面的動機是什麼......
─────
伊格言,小說家、詩人,《聯合文學》雜誌2010年8月號封面人物。
著有《噬夢人》、《與孤寂等輕》、《你是穿入我瞳孔的光》、《拜訪糖果阿姨》、《零地點GroundZero》、《幻事錄:伊格言的現代小說經典十六講》、《甕中人》等書。
作品已譯為多國文字,並於日本白水社、韓國Alma、中國世紀文景等出版社出版。
曾獲聯合文學小說新人獎、自由時報林榮三文學獎、吳濁流文學獎長篇小說獎、華文科幻星雲獎長篇小說獎、中央社台灣十大潛力人物等;並入圍英仕曼亞洲文學獎(Man Asian Literary Prize)、歐康納國際小說獎(Frank O'Connor International Short Story Award)、台灣文學獎長篇小說金典獎、台北國際書展大獎、華語文學傳媒大獎年度小說家等獎項。
獲選《聯合文學》雜誌「20位40歲以下最受期待的華文小說家」;著作亦曾獲《聯合文學》雜誌2010年度之書、2010、2011、2013博客來網路書店華文創作百大排行榜等殊榮。
曾任德國柏林文學協會(Literarisches Colloquium Berlin)駐會作家、香港浸會大學國際作家工作坊(IWW)訪問作家、中興大學駐校作家、成功大學駐校藝術家、元智大學駐校作家等。
──────
☞ Readmoo專訪1:如果在YouTube,一個小說家
https://news.readmoo.com/2020/01/07/200107-interview-with-egoyan/
☞ Readmoo專訪2:那些關於孤寂的問題,以及......
https://news.readmoo.com/2019/03/21/190321-lonelieness/
☞ 香港文匯報報導:棄醫從文 伊格言闖進精神世界
http://paper.wenweipo.com/2019/09/02/OT1909020001.htm
☞ 關鍵評論網專訪:透過YouTube頻道展示文學,我的小說虛構其實是把刀子
https://www.thenewslens.com/article/133126?fbclid=IwAR05NUrcGYIO3CsGLtBwld1XzR2nRnADvGqidEEJzqqpytThgaI2-lABsGc
────
小說是什麼?我認為,好的小說是一則猜想──像數學上「哥德巴赫的猜想」那樣的猜想。猜想什麼?猜想一則符號系統(於此,是文字符號系統)中的可能真理。這真理的解釋範圍或許很小,甚至有可能終究無法被證明(哥德爾的不完備定理早就告訴我們這件事);但藝術求的從來便不是白紙黑字的嚴密證明,是我們閱讀此則猜想,從而無限逼近那則真理時的智性愉悅。如若一篇小說無法給我們這樣的智性,那麼,它就不會是最好的小說。
是之謂小說的智性。───伊格言
大智若魚隱喻 在 伊格言Egoyan Zheng Youtube 的最佳貼文
諾貝爾文學獎的資深陪跑者村上春樹歐吉桑在想些什麼呢?
☞Instagram|http://www.instagram.com/egoyanzheng
─────────
☞〈愛是唯一的存在價值──村上春樹《1Q84》〉全文連結:https://www.egoyanzheng.com/single-post/2018/04/27/愛是唯一的存在價值──村上春樹《1Q84》
☞請記得按讚、分享、訂閱、小鈴鐺喔。
─────
生命有意義嗎?人的存在,是有意義的嗎? 人生的意義,難道就是「每天工作養活自己」這麼無聊嗎?或許你沒想過,其實村上春樹的《1Q84》討論的就是這個問題。本集我們要來講述伊格言老師的一篇文章:「愛是唯一的存在價值──村上春樹《1Q84》」,你可以在影片下方的頻道資料處找到全文連結。
伊格言說,村上春樹的《1Q84》中,有兩則虛構文本,也就是小說中的小說,關鍵性地支配整部小說的世界觀。一篇是《空氣蛹》,而另一篇則是德國小說〈貓之村〉。兩篇都是我們理解《1Q84》很好的切入點。今天我們要講的是〈貓之村〉的故事。
熱愛旅行的青年背著背包獨自上路,開始他漫無目的的旅程。他搭乘列車,隨機挑選任一小站下車,投宿旅店,愛待多久便待多久,直至失去新鮮感,再搭上火車,前往下一隨機目的地。
某天,青年來到一個古老小鎮。他獨自下車進站,發現車站中並無任何服務人員。出站後漫步大街,發現所有商店都拉下了鐵捲門,整個小鎮一個人影也沒有。青年誤以為自己來到了一座被人們遺棄的廢城,正打算離去,但車班有限,別無他法,只能在此過夜,等待明日上午的早班車。可是當白日逝去,夜幕落下,各樣花色品種的貓兒們便紛紛出現。商店裡的貓兒們拉起鐵門開始營業,市場上的貓兒們彼此討價還價,辦公室中的貓兒們穿上了體面的制服開始辦事。牠們吃食,交談,行走,爭執,飲酒作樂。然而貓兒們似乎對除了貓自身之外的其他生物萬分忌諱。青年害怕極了,連忙躲進鎮上最高的鐘樓塔頂。一夜過去,白晝臨至,貓兒們魚貫離城(只一瞬間,貓之村又回復到原先萬徑人蹤滅的廢城模樣),青年趕忙來到車站,卻眼見列車飛馳駛過月台,對他視若無睹。青年無處可去,只能回到鐘樓塔頂,繼續躲藏。如此日復一日,直到貓兒們聞到了人的氣味,組成搜索隊,進入鐘樓塔頂,來到隱蔽於黑暗中,恐懼不已的青年面前──
沒事。居然沒事。貓兒們居然什麼也看不見。牠們聞聞嗅嗅,搖頭晃腦,無比疑惑(奇怪,明明有人的氣味呀);但終究放棄,轉身下樓,回到小鎮各自的居所,回到牠們原先豐富熱鬧的日常夜間生活之中。青年恍然大悟,帶著巨大的孤獨與悲哀──他明白,這就是「我」浪遊旅程的終點,這就是「我」該消失的地方;那白日的車班終究不會再來,而「我」從來便不曾存在。
故事在此結束。
伊格言說,青年「漫無目的的浪遊」正是生命旅程的隱喻,同時也反映了人的存在本質:虛無。這其實是存在主義的標準說法:人生沒有預設的目的;生命,其實本來就沒有什麼意義。
村上春樹的作品裡,時常縈繞著類似這樣「生命沒有意義,而我也什麼都不是」的主題。在《國境之南,太陽之西》裡,這樣的概念化身為一句比喻:「真正存活的只有沙漠本身」;而在《挪威的森林》中,是女主角直子憂傷的請求:「請你永遠不要忘記我,記得我曾經存在過」。為什麼直子會希望男主角渡邊「永遠記住我」呢?因為那就像《國境之南,太陽之西》裡對沙漠的描述:「雨下了花就開,雨不下花就枯萎。蟲被蜥蜴吃,蜥蜴被鳥吃。不過不管怎麼樣,大家總有一天都要死。死了就變屍體。一個世代死掉之後,下一個世代就取而代之。大家以各種不同的方式活,以各種不同的方式死。但那都不重要。最後只有沙漠留下來。真正活著的只有沙漠而已。」。。。。
────
於《《1Q84》之後──特集:村上春樹Long Interview長訪談》中,村上大叔罕見地發表了一段關於小說史的看法,於此整理複述如下:十九世紀寫實主義小說的關鍵是鮮活地呈現「我們」──在彼一時代快速成熟的中產階級大眾,小說的閱聽人;而二十世紀小說的關鍵變化則在於「自我從自己之中脫離出來浮上表面」(雖則有些拗口,但我想對卡夫卡、喬伊斯、吳爾芙等現代主義作者有一定程度熟悉的讀者們或許都看得懂這句話──二十世紀上半葉,現代主義的年代,小說之筆尖正試圖深入「我」之內心捕捉一切可能的意識瞬間,「自我浮上了表面」)。而此刻,當時序進入二十一世紀,村上高度懷疑「時代又變了」:「像《1Q84》這種小說會在短短的時間內賣出上百萬冊,是難以相信的事情喔」、「這跟《挪威的森林》的暢銷是不同的兩回事」。
何以如此?村上大叔給出的意見是,「有過現代,有過後現代,那後現代的軌道繞了一圈之後,是不是一個局面已經又宣告結束了?」、「我有這種明顯的感覺。我個人正在籠統地思考,類似『神話再造』的事,或許會成為關鍵語」──不僅僅關乎小說史,村上在此展現了他的理論素養(笑)。有趣的是,這似乎與米蘭‧昆德拉(藉由對《百年孤寂》的討論)所標舉的小說史斷代若合符節(詳見本書第 頁)。未來將會是個什麼樣的時代呢?未來的小說(以「神話再造」為關鍵詞?這話聽來野心勃勃)其樣貌為何?一九四九年出生於日本兵庫縣,寫出《發條鳥年代記》、《世界末日與冷酷異境》、《挪威的森林》、《海邊的卡夫卡》等暢銷長篇,喜愛跑步,偶爾開車到郊區電影院買一千日圓敬老票進場看電影的村上大叔,似乎也對這件事非常有興趣──個人以為,觀諸村上本人的小說創作,此亦顯為一理解村上之關鍵。
#村上春樹 #小說 #書單
────
伊格言,小說家、詩人,《聯合文學》雜誌2010年8月號封
面人物。
著有《噬夢人》、《與孤寂等輕》、《你是穿入我瞳孔的光》、《拜訪糖果阿姨》、《零地點GroundZero》、《幻事錄:伊格言的現代小說經典十六講》、《甕中人》等書。
作品已譯為多國文字,並於日本白水社、韓國Alma、中國世紀文景等出版社出版。
曾獲聯合文學小說新人獎、自由時報林榮三文學獎、吳濁流文學獎長篇小說獎、華文科幻星雲獎長篇小說獎、中央社台灣十大潛力人物等;並入圍英仕曼亞洲文學獎(Man Asian Literary Prize)、歐康納國際小說獎(Frank O'Connor International Short Story Award)、台灣文學獎長篇小說金典獎、台北國際書展大獎、華語文學傳媒大獎年度小說家等獎項。
獲選《聯合文學》雜誌「20位40歲以下最受期待的華文小說家」;著作亦曾獲《聯合文學》雜誌2010年度之書、2010、2011、2013博客來網路書店華文創作百大排行榜等殊榮。
曾任德國柏林文學協會(Literarisches Colloquium Berlin)駐會作家、香港浸會大學國際作家工作坊(IWW)訪問作家、中興大學駐校作家、成功大學駐校藝術家、元智大學駐校作家等。
───────
☞ Readmoo專訪1:如果在YouTube,一個小說家
https://news.readmoo.com/2020/01/07/200107-interview-with-egoyan/
☞ Readmoo專訪2:那些關於孤寂的問題,以及......
https://news.readmoo.com/2019/03/21/190321-lonelieness/
☞ 關鍵評論網專訪:透過YouTube頻道展示文學,我的小說虛構其實是把刀子
https://www.thenewslens.com/article/133126?fbclid=IwAR0BOrC-jcSM9pE3iOFSBGmLUQo49QVp20TCGbyCRaBgC2iHMkT0AyDwjwI
───
小說是什麼?我認為,好的小說是一則猜想──像數學上「哥德巴赫的猜想」那樣的猜想。猜想什麼?猜想一則符號系統(於此,是文字符號系統)中的可能真理。這真理的解釋範圍或許很小,甚至有可能終究無法被證明(哥德爾的不完備定理早就告訴我們這件事);但藝術求的從來便不是白紙黑字的嚴密證明,是我們閱讀此則猜想,從而無限逼近那則真理時的智性愉悅。如若一篇小說無法給我們這樣的智性,那麼,它就不會是最好的小說。
是之謂小說的智性。───伊格言
大智若魚隱喻 在 大智若魚名言在PTT/Dcard完整相關資訊 的美食出口停車場
《大智若魚》(英語:Big Fish)是一部於2003年上映的美國奇幻片,提姆·波頓執導,伊旺·麥奎格主演。 名言? 夢想的海灘::談電影「大智若魚」裡的隱喻手法::新浪部落2006年 ... ... <看更多>
大智若魚隱喻 在 大智若魚名言在PTT/Dcard完整相關資訊 的美食出口停車場
《大智若魚》(英語:Big Fish)是一部於2003年上映的美國奇幻片,提姆·波頓執導,伊旺·麥奎格主演。 名言? 夢想的海灘::談電影「大智若魚」裡的隱喻手法::新浪部落2006年 ... ... <看更多>
大智若魚隱喻 在 [好雷] 大智若魚- 看板movie 的美食出口停車場
下面有劇情喔
有什麼東西明明是自己的,卻得由別人交給你?答案是自己的生日。
如果父親不把你出生時的情況告訴你,反而瞎掰一套父親自己的英雄事蹟呢?
我想艾德華布倫的兒子會這麼不諒解父親的作法也是理所當然的,
《大智若魚》這個片名初看有些莫名其妙,看過電影後,就更加莫名其妙了,
如果魚象徵的是父親,那麼這部片的大智慧在哪裡?
和片中的兒子一樣,我無法理解艾德華布倫的用意,
片中有一段,兒子終於從黑人的口中得知不足為奇的實情,
在聽故事前,兒子的正襟危坐,顯見這件事對他而言確實是很重要的,
我更不懂艾德華布倫的堅持了,
真的有必要讓一個大魚的故事來取代實情嗎?
如果不是黑人鬆口,艾德華布倫和他兒子可能終其一生都要在衝突中度過了,
《大智若魚》中,艾德華布倫和他的兒子都是愚笨的,
一個守著秘密,直到死前也不肯親口告訴兒子實情;一個為了父親的不肯吐實而交惡,
為了這種微不足道的小事,多年來,兩個人寧可鬧翻了,也沒有一方願意讓步,
然而,在得知大魚的真相之後,他們之間的冰山融解了,
事實上,這部片直到最後還是沒有告訴觀眾艾德華布倫的故事中有多少真實成分,
艾德華布倫的兒子要是看到這部片,可能一輩子都不跟編劇講話了,
雖然故事有真有假,有加油添醋,有如實陳述,令人好奇艾德華布倫的過去人生,
重點卻在於……父親過去的好友們,在最後的喪禮中都一一現身了,
《大智若魚》有一個顯而易見的主題,就是父子兩人的衝突,
如同我不了解艾德華布倫為何不告訴兒子實情一樣,
我也不了解為何兒子不從其他人身上得知關於大魚的真相,
艾德華布倫虛構的故事中,只有大魚的故事是和兒子切身相關,其他多是父親的奇遇,
直到從黑人的口中得知大魚的真相後,兒子如釋重負,冰山漸漸化開,
我才開始體會到《大智若魚》在父子衝突背後所處理的議題,
大魚背後的故事很無聊嗎?
確實是,
編劇刻意安排一段無聊的真相,凸顯出來的,是父子間長年堅持的愚昧,
從大魚背後的故事中,兒子知道了兩件事:
一、原來他一直執著在這麼無聊的事情上
當了解自己的愚昧之後,他也了解了化解衝突的方式
二、原來他可以從別人的身上知道實情
為什麼一直看不開呢?這是因為他在和父親的衝突中,跌進了迷宮
《大智若魚》中最大的父子衝突,是艾德華布倫在家中床上和兒子的爭執,
兒子說:我關心你!你應該告訴我你真實的人生!否則我無法了解你!
結果父親火氣上來,
父親說:我說的是實情,你不了解我,這是你的問題,不是我的錯!
這段對白雙方各持己見,
令人注意到兒子的台詞,
講白一點就是:我想關心你,你應該告訴我我應該知道的事!否則我沒辦法關心你!
這句話中充滿了矛盾,
即使兒子口口聲聲說著想關心父親,從現實生活中的作為看來,
卻是為了一點小事,多年來和父親保持冷淡的關係,
所謂的關心,似乎只是嘴上說說,
倒不如說他關心的是自己知不知道父親的人生,而不是父親本身,
在這種情況下,如果艾德華布倫真的如實告訴兒子,兒子會因此更了解他嗎?
這個問題,另外一部電影《料理絕配》片中的一段對話有類似的橋段,
《料理絕配》中,凱薩琳麗塔瓊斯必須擔負起照顧艾碧貝絲琳的責任,想更了解她,
凱薩琳麗塔瓊斯:我發現我都不了解妳,例如……妳喜歡什麼顏色?(一邊弄東西)
艾碧貝絲琳:紅色。
凱薩琳麗塔瓊斯:紅色!對吧,妳看,我都不了解妳,那妳喜歡什麼數字?
艾碧貝絲琳:你沒有必要這個樣子……
凱薩琳麗塔瓊斯試著想關心艾碧貝絲琳,
和《大智若魚》不同的是艾碧貝絲琳也試著配合對方,
然而,速食式的關心,在兩人之間建立起來的只不過是一種生硬的系統,
雖然方便,卻未必達到效果,
再看看《大智若魚》中,艾德華布倫和兒子間的對話,別有深意,
即使照實陳述,「知道艾德華布倫真實的人生」和「關心」之間,終究有一段距離,
而想要關心,真的只能從父親口中的真相得知嗎?
當兒子在翻過倉庫、問過父親過去的女性友人之後,
他發現許許多多以前從未注意過的事,
令人了解到,想要關心你所在意的人,沒有捷徑,必須真正的花心思走進對方的生活中,
當兒子從了解到這一點,他也因此從無意義的執著中解脫了,
回想兩人之間衝突的起因,由艾德華布倫的大話開始,
兒子為了艾德華布倫不肯透露真正的故事而和他決裂,
艾德華布倫也為了堅持自己故事的版本,寧可和兒子保持這種關係,
其實這對父子是很相像的,同樣的固執、倔強,不肯退讓,
當黑人在訴說大魚真相後,問了一句:你覺得哪個故事比較精彩?
大魚的故事顯然比較精彩,
不過,這真的是艾德華布倫的用意嗎?
其實艾德華布倫在片中沒有透露過他真正的想法,即使黑人試著緩頰,我也存疑,
反而想問另一句,
精彩的故事和失和的家庭,哪個比較重要?
與兒子毫無意義的堅持一樣,若是為了一段精彩的故事,失去和家人多年相處的時光,
我只覺得太傻了,其中的代價也太大了,
即使艾德華布倫的故事中真深藏著什麼大智慧,
還比親情更重要嗎?
明明只需要把不足為奇的真相說出來,就有可能和兒子和解,
艾德華布倫卻沒這麼做,
如果不是為了什麼天大的理由,我想,跌進迷宮幽地中的不只是兒子一個人而已,
為了一條大魚的真實性而失和,這故事本身就很有意思,
什麼樣的人會為了這麼點事起爭議呢?
家家有本難唸的經,這句話誰都知道,
實際唸過經的人,應該不難理解某些外人無法理解的家庭失和,
其實是來自於長久相處下來,種種的生活習慣、細節和小磨擦累積而成的,
如果試著去問問兒子:你們為什麼合不來?
兒子:因為我爸爸在我婚禮上講了一個大魚的謊話!
旁人:啥?
兒子:當然不只,他還講了一大堆奇怪的故事,假鬼假怪。
旁人:原來如此啊,這樣就合理多了!(?)
有些事,只有當事人能理解;有些事,也是當局者迷,
雖然艾德華布倫父子生活中的點點滴滴,我們不得而知,
但不難想像,大魚是一個導火線,引爆了艾德華布倫父子間長久以來的問題,
大魚的故事有什麼寓意,兒子理解了什麼,我不確定,
不過我知道兒子終於軟化自己的態度,懂得放下堅持,
長久以來的冷戰也有了一個冰釋的機會,
而艾德華布倫沒有錯過,
在他誇大不實的故事中,有一個是特別的,
就是女巫的眼球可以預言人的死狀,
故事有真有假,艾德華布倫向來大言不慚,
他卻從來沒有說過他從女巫的眼球中看到什麼,
因為他不知道,也沒有人知道,
即使如此,他依然故我,堅持這個故事是真的,他確實知道自己的死期,
直到了病床上,臨死前,
艾德華布倫才開口問床邊的兒子:女巫的眼球中可以看到什麼?
如果艾德華布倫知道的話,該是由他親口講這個故事,
而他不但沒有說過,也從來沒有問過別人,
理所當然,誰會去問別人自己早已經知道的事呢?
當艾德華布倫發問的時候,其實就間接透露出他並不知道自己的死期,
這是顯而易見的,因為沒有人能知道自己的死亡情況,
不過,對一向堅持的艾德華布倫而言,女巫的故事是真實的,
是真實的嗎?
它應該是真實的,
不過到了最後,他也不再堅持了,
反而把故事放開,讓別人去講他的故事,
這是他態度的軟化,
有了軟化,才有了提問;有了提問,才有這段和兒子寶貴的互動,
這並不是偶然,
相較其他的故事,女巫眼球預言的特別之處,
就在於這是唯一一個會發生在兒子有記憶後的故事,
如同我們原本不知道自己的生日一樣,
發生在我們有記憶前的事,都必須透過別人的口中才能得知,
即使艾德華布倫再怎麼誇大他的故事,介入他的生活圈之前,
面對兒子在故事真偽上的質疑,艾德華布倫都有辦法堅持自己的立場,
女巫的眼球預言卻不一樣,
直到兒子的認同,這個故事才具有意義,否則這只是另一個一戳即破的大話,
電影《男女生了沒》中,最後男主角愛上了女主角,
女主角問:為什麼?
男主角答:不知道。
電影《大話西遊》中,葡萄和悟空的哲學辯論,
愛一個人需要理由嗎?
不需要嗎?
都傳達出相同的看法,
《大智若魚》中,艾德華布倫荒誕不經的大話,是一種非理性的思考模式,
兒子無法接受這些大話,
是因為他向來使用邏輯式的思考在和父親相處,
不過,人與人之間的感覺,卻是一種超脫理性邏輯的狀態,
當艾德華布倫的妻子在面對他自比為魚的譬喻時,她順著他,
桃花源中和艾德華布倫有曖昧關係的女性,亦說了一個不可能的故事,
他們都和艾德華布倫有很深的情感連結,
直到最後,艾德華布倫的態度軟化,試著取得兒子的認同,
而兒子也放下自己理性的思考,步入父親的世界,
我想這些荒唐的故事代表的是愛情、親情,以及人世間種種的感情,
暗喻著人的感情並不是經過理性思考下的產物,
所以,最後兒子講了一個荒誕不經的故事,是為了他的父親,
也把故事傳了下去,
艾德華布倫是不是充滿大智?他刻意不告訴兒子真相,
也許因為他就是一個愛說大話的傢伙;
也許他想藉此讓兒子關心他;
也許他想美化回憶;
也許他失智;
也許是他想藉由誇張的說法掩飾不為人知的善行,讓世人不要迷戀哥,哥只是傳說;
也也許是他的幽默感,我不確定,
我也不確定艾德華布倫的故事中,哪些是真的,哪些是假的,
我想艾德華布倫的兒子也不知道,
在《大智若魚》最後,艾德華布倫的好友來參加他的喪禮,意義非凡,
重點不在於真假,
在於這些好友都知道艾德華布倫的一段故事,
他們是帶著故事而來的,
這代表艾德華布倫的兒子終於有機會走進了他父親的生活圈,去看看他父親的世界了,
這正是他想要的關心,
也正是他從來沒有做過的事。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來自: 114.43.124.211
※ 文章網址: https://www.ptt.cc/bbs/movie/M.1419693037.A.371.html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