貿易衝突對盈利前景影響輕微
上周中美貿易衝突繼續tit-for-tat(以牙還牙)式升溫。美國總統特朗普提前開出500億美元關稅清單,中方毫不猶豫馬上以同額的500億還擊,比例上遠比美方高,因為每年中國只進口約1500億美元美國貨,出口則高達4000多億美元。特朗普也不示弱,再恐嚇將考慮向另外1000億美元中國貨加關稅。其他白宮官員如財政部長努欽和經濟顧問庫德洛(Larry Kudlow)則企圖打圓場,爭相安撫市場,明示暗示雙方仍在談判,有信心能達成協議。
中方學乖了開始爭回主動權。周末索性踢爆美方,直接說中美根本沒有進行談判。除此在現今情況下,美國態度惡劣含侮辱性,所以亦不會進行談判(贊同)。中國官媒更直指美國目的並非平衡貿易那麼簡單,更是為了全面阻擋中國崛起,但中國已非吳下阿蒙,詭計絕不會得逞!無疑這一點也是真的,但我擔心那麼快就坦白說出來,未來轉圜餘地就變少了。
沽美債貶人幣均不可取
如中美繼續招來招往地向貿易貨品加關稅,中方將率先用完1500億「彈藥」,到時怎麼辦呢?有人就開始建議一些非常規貿易措施,包括大量拋售美債和大幅貶值人民幣。我認為這兩招互相矛盾,且非常危險,用不得。首先如真的拋售美債,等於賣出美元,人民幣將有升值壓力,不太可能又同時推低人民幣。另外雖然美國聯儲局確正進行QT(Quantitative Tightening,量化收緊),但全球對美債仍有極大需求,尤其在現今仍算risk-off的市況下。美國10年期國債息率一直在2.7厘至2.9厘窄幅上落,未有如不少人所恐懼的升穿3厘,搞得不好,隨時跌穿2.7厘的機會更大。
反過來如大幅貶值人民幣,就是掀起傳統但已過時的貨幣戰。中國需要的是經濟轉型,從依賴出口和固定資產投資,改為消費拉動,而推動消費是需要較強貨幣的。從前亦已多次解釋美元之所以能成為最重要儲備和貿易結算貨幣地位,其實必須有龐大貿赤,所以如美國真的採取保護主義,有如自毁長城。同樣的,若要提升人民幣的國際地位,其實必須繼續升值,減少貿易順差,甚至乎變成逆差就更好。
除此,亦有人建議中國可以採取針對美國在華企業的措施,例如找藉口對貨品和服務的素質、安全、私隱等元素諸多挑剔,更或如早前對待南韓般呼籲杯葛美國貨。這些措施的確可能更有效,但亦跟中國答應今年將更開放內地市場有些矛盾。歐洲和其他地區投資者跟特朗普不同,很重視WTO和其他國際規條,對這類非常規措施必定非常反感,今天針對美國,明天可以是歐洲。
其實特朗普的談判技巧也非常差,一點都不高明。首先瘋狂的把全副精神放在愈來愈不重要的傳統貿易,就證明他一點都不明白國際關係和經濟。10年前,美國的貿赤對比GDP高達6%,的確嚴重,但現時貿赤只是GDP的2.4%,不算很大。而且貿赤的根本原因是美國人的儲蓄率太低,但又喜歡消費,同時外國投資者又樂意以低息貸款給美國。中國依賴貿易的程度更已大大降低,10年前貿易順差高達7% GDP,2016年底已跌至4.5%【圖】。
特朗普也胡亂指控中國每年盜竊超過價值3000億美元的知識產權。這一招比較厲害,雖然未必有實質證據,但因為中國的山寨形象深入民心,連美國的民主黨人,以至歐洲人都普遍認定這是鐵一般的事實。而中國亦確在乎高科技交流遠多於簡單的貿易順差。但現在特朗普開出的具體條件只是削減中美貿赤1000億美元,其他針對科技措施極模糊。他對盟國都用同一個充滿侮辱性的臉孔,亦對組成抗衡中國的聯盟沒有幫助。
決心轉型可彌補GDP損失
近月全球市場波動,很大部分擔憂來自此中美貿易風波。讓我粗略計算一下對實體經濟有多大影響。美國每年GDP約20萬億美元,貿易佔比只27%,中國已成為第一大貿易夥伴,雙邊貿易約6000多億美元(美從華進口約4000多億,對華出口約1500億),約3% GDP多一點。中國GDP約12萬億美元,貿易佔比是較高的37%但仍在下跌,中美貿易約等於5% GDP。
若假設最差的情況出現,全部中美貿易的貨品和服務,兩邊都徵收25%關稅,然後再假設因此貿易總額將削減25%。那麼對中國的影響就是減少GDP約1.25%,的確不少。對美國的表面影響較細,只是GDP的0.75%。但不要忘記中國的GDP增長仍高很多,今年預計6.5%,而美國如有2.5%至3%已非常不錯,所以比例上對美國經濟增長影響更大。
另外中國當然亦不會蹺着手不做任何調整。如果減少從美國進口大豆,亦會從巴西等其他地方增加進口,如果不買波音的飛機,也可改買空中巴士。出口較麻煩,如企圖轉移到其他國家,小心引發多邊貿易衝突。如假設轉為增加與其他國家的貿易可彌補三分之一的缺口,那麼中國的GDP損失就只有約0.83%。
再加上如中國真的有決心幫助經濟轉型,我認為應該啟動需求側改革,從稅改出發,大減增值、個人和企業稅和各種費用,設立刺激生育的子女免稅額,以至派發獎金都是必須的,實在已到了刻不容緩的地步。如成功,肯定能夠完全彌補0.83% GDP那麼小的損失,就算較保守的政策都最少減低一半。
今年恒指最少升一成
美國方面也有事情可以做的。稅已減了很多,已有刺激作用,明年基建投資是重頭戲,如通過,不止可彌補外貿損失,更可幫助美國經濟也轉型,增加投資對GDP佔比。最後,近日全球股市波動率非常誇張,平均都已從1月高位下跌一成,夠未呢?其實暫時各大投行都仍未因貿易衝突而修改中美全年經濟和股市盈利和目標預測,大摩美國策略師更呼籲投資者入市,估計第二季將有升幅。
港股方面,就算中國GDP減低約0.5%,再假設指數盈利的敏感度高達5倍,那麼全年影響就是2.5%,但是看來關稅最快都下半年才執行,所以今年盈利影響可能只有1.25%而已。
今年恒指盈利增長預計12%-15%,本來這些預測已非exact science(精準科學),所以1.25%絕對是margin of error(誤差範圍)之內。恒指今年P⁄E已經壓縮至11.6倍,個別股票如建行(00939)H股的P⁄B只有0.84倍,派息率高近5%。中石化(00386)P⁄E約11倍,派息率更高達8.5%!只要P⁄E不再壓縮,今年恒指仍應上升最少10%以上,如證明經濟轉型有望成功,更應有P⁄E擴張空間,升幅可以更多一點(息口走勢亦是重要的)。
近期市場情緒全都受每日有關貿易的頭條新聞主宰,但長期表現仍需回歸到基本面,今周美企將開始公布第一季業績,當然重要。本周博鰲論壇亦可能有重要新保護知識產權政策出台,有助紓緩中美局勢。在秘魯舉行的美洲峰會亦可能有些北美自由貿易協定(NAFTA)相關的宣布。
中環資產持有建行及中石化的財務權益。
「大摩 20年 增值」的推薦目錄:
- 關於大摩 20年 增值 在 Eddie Tam 譚新強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 關於大摩 20年 增值 在 Eddie Tam 譚新強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 關於大摩 20年 增值 在 君子馬蘭頭 - Ivan Li 李聲揚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 關於大摩 20年 增值 在 [問題] 大摩鎏金四季- 看板Wine - 批踢踢實業坊 的評價
- 關於大摩 20年 增值 在 大摩20年增值的情報與評價,FACEBOOK、YOUTUBE、鉅亨網 的評價
- 關於大摩 20年 增值 在 大摩20年增值的情報與評價,FACEBOOK、YOUTUBE、鉅亨網 的評價
- 關於大摩 20年 增值 在 The Dalmore 大摩單一麥芽蘇格蘭威士忌 - Facebook 的評價
大摩 20年 增值 在 Eddie Tam 譚新強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對美股而言 稅改比通俄門重要得多
上周六美國參議院終於以小比數,51比49票通過30年來最重要的稅改方案,但不少細節仍需跟早前已在眾議院通過、稍為不同的稅改方案做一些協調工作,才能決定最關鍵的企業收入稅到底是減至20%,還是輕微高一點的22%,同時也需要決定是明年還是後年開始實施。但無論如何,新稅率將遠低於現時的35%。另外,此方案亦將訂下已討論了很久,亦非常受歡迎的企業海外盈利(估計超過2萬億美元)回流的稅務優惠,現金將約14%,流動性較低的資產就更低至只約10%。
特朗普總統龍顏大悦,馬上自誇在下屆重選他將是「unbeatable」(必勝),因為稅改有利股市,而股市不斷創新高令很多人的401K退休金投資計劃受惠。誇張本來就是特朗普的風格,亦是他成功之道。經濟好、股市創新高是否全是他功勞不重要,他的支持者主要是中產以下的美國人,根本就很少投資股票,所以亦非主要受惠者。這次大減徵稅預計在未來10年製造高達1.4萬億美元財赤,反而更極可能最後由中產埋單!
特朗普政績免交白卷
我認為這次美國稅改,最重要的後果有3點︰
1)特朗普上台近一年,經歷了醫改的失敗,政績上幾乎交白卷,這次能夠通過稅改方案(希望聖誕節前簽為法律),確是對他政府的一支強心針。更重要的是把注意力轉離「通俄門」。上周前國家安全顧問弗林(Michael Flynn)跟特別檢察官米勒(Robert Mueller)達成減低罪名的認罪協議,將轉為控方證人,爆料指控主使他行事的更高層。下一個目標直指特朗普女婿、現任白宮高級顧問的庫什納(Jared Kushner),最後連特朗普都拖下水也不出奇。
特朗普用人唯親,在多方面都依賴庫什納,尤其在日益重要的中東局勢。沙地王儲穆罕默德(Mohammad bin Salman)近日動作多多,在國內積極爭權,在外交上更對伊朗和所有親近伊朗的鄰國如也門、卡塔爾和黎巴嫩等採取強硬態度(我祝願特首林鄭出訪沙地之行成功,但必須注意安全),估計他這麼大膽就正是因為有「好友」庫什納代表的特朗普政府撐腰。
庫什納本身是猶太裔的,跟以色列的關係本來就很好,現在又能跟伊斯蘭的沙地王儲關係打得火熱,確不簡單,證明年紀雖輕,但外交手段已非常厲害。上周本已有傳聞國務卿蒂勒森(Rex Tillerson)即將被炒,其中一個主因就是在中東政策上被庫什納架空了。現在庫什納有點危險(但未必有事),就突然傳出蒂勒森可暫時留低的消息。
就算特朗普真的面對「通俄門」調查,且最後米勒建議彈劾,也未必等於特朗普就真的要下台。彈劾議案通過與否是由參議院決定的。如因為稅改通過能幫助共和黨在明年國會中期選舉取得更多議席,而特朗普民望亦因此回升,那麼就很可能參議院不會通過彈劾方案,會不會提出都成問題!
企業投資意欲大增
2)減企業稅可能有助提高企業投資的意欲。這一點非常重要,因為長久以來,美國經濟上的結構問題恰恰與中國相反,可說消費佔比太高,高達70%,反而投資佔比只約17%。近兩年已有跡象顯示美國企業資本開支開始止跌回升,因此美國工人的生產率上升雖仍頗慢,但亦開始有點加速。
現在再加上減稅,企業極可能更願意將額外盈利用來投資在科研和擴大資本開支。再過一段時間,當人工智能(AI)、機械人和各種自動化技術的投資到了成熟的收成期,就連經濟學上的Holy Grail(聖杯),怎樣提升Total Factors Productivity(TFP)(全因素生產率),就是結合資本和勞工的效率,都可能拿到手!到時美國的人均國內生產總值(GDP)就可能再升上更高的台階!最近從股價表現的數據分析,有證據顯示投資者的重點要求已改變,從看重增加派息和股份回購,改為獎勵增加資本開支的公司。
3)很久以前已指出,倘若美國通過大幅減稅,將掀起全球稅務戰,是傳統貿易、貨幣以外的第三條重要戰線!大幅削減企業稅,除刺激本土企業增加投資外,亦將吸引外資增加去美國投資的意欲。美國亦必企圖利用增加關稅來幫手埋單,所以最近已宣布調查中國鋁出口有否非法傾銷,目的無非就是加徵關稅。我最想見到的絕不是中方採取以牙還牙的貿易戰策略,這是下策。我想見到的是中國也進行稅改,除削減企業稅和各種費用,另外更想見到的是用稅改來刺激消費,譬如減增值稅、個人收入稅,和設立養子女和父母的免稅額。
近兩周的地域和板塊輪動,有點deja vu(似曾相識)的感覺,挺像去年11月特朗普當選後的情況。當時大量資金突然回歸美國,美股表現強勁,反而新興市場包括港股表現不濟,另外舊經濟股亦大幅跑贏新經濟。
今次的情況也類似。近日道指(Caterpillar、波音、3M和UnitedHealth等)跑贏納指,代表本土中小企的羅素2000指數就更強勁,因為中小企有較少可避稅的國際業務。金融股如大摩、高盛、摩根大通等在兩個月內跳升近兩成,除稅改外,更受惠於加息、縮減資產負債表和更重要的去監管化。
短期近頂 港股亞股反近底
今次最大的不同是美滙指數(DXY)並沒有像去年般大幅上升至近104,至今仍徘徊在93水平。這可能代表歐洲經濟轉好,歐洲央行開始收水,亦部分代表資金暫無大量撤離新興市場,我亦不預期會發生。
短期內美股應近見頂,港股和其他亞洲市場反近見底,但不要輕視美股這隻接近9歲老牛的前景。稅改通過後,萬億基建方案就快上台,到時必有一番辯論,各州議員將搶奪這塊肥肉,但大家都明白投資基建的緊急性,所以不難通過。
中環資產持有大摩、摩根大通的財務權益。
大摩 20年 增值 在 君子馬蘭頭 - Ivan Li 李聲揚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譚兄的新文- 早前預測如中國轉型成功,兩年後恒指可升至40000點。有些內地朋友說牛市不會維持那麼久,因他們習慣的是平均只有9個月的瘋牛。有些香港朋友亦較悲觀,覺得經濟很差,不可能升到那麼高。但最近又有些人開始心雄,認為40000點明年就到。讓我再具體分析一下,給不同的可能場景打分。我仍認為健康慢牛,兩年後升至40000點的可能性最大,概率約50%至60%。如成真,恒指平均每年升約20%,其實已不慢,但略比今年慢一點。未來兩年,估計每年恒指盈利增長約10%,40000點代表恒指P⁄E將約為15倍,比現在的13倍高,但仍將比標普和MSCI EM低。P⁄E能提升的主因將是投資者覺得經濟轉型持續往正確方向走(兩年時間太短,不可說完全成功與否,只能講方向),借貸增長受控,消費佔GDP比例反彈,因此內銀得到較高的估值,譬如建行(00939)P⁄B升至1.2倍,中行(03988)都回升至1倍。這是個雞蛋和雞的遊戲,如經濟轉型得好,40000點不是問題;反過來說,如沒有40000點的希望,資金亦不願離開房產和理財產品。
恒指兩年後抵40000 風險仍在Upside
7月朝鮮半島局勢變得緊張,全球大部分市場經歷了一次極輕微的調整。之後不同市場出現分化,有些如幾個主要歐洲股市,仍然遠低於今年高位。南韓市場表現其實非常不錯,KOSPI反彈至離歷史高位只有1%。權重最高的三星再破新高,Hynix則更早在上周就不斷破頂。兩隻股票都仍極看好,業務前景佳,估值超便宜,重估過程簡直未開始。
有些市場更勁,已破位升穿7月水平。上證指數率先升穿3300點阻力區,受惠於人民幣轉強,資金外流放緩。最令人佩服的仍是美股,牛市已長達近9年,無論從技術或基本面看,都已是一條有點昂貴、P⁄E 20倍的老牛。但老牛有火,上周仍屢創新高。最重要的是,美國的確擁有最多全球最優秀企業,把所有精力放在爭取盈利增長。大部分高管都是專業的,早已脫離家族式管理年代,他們的報酬就是以股票的表現而定,利益跟小股東一致。
再加上美國吸收大量全球精英,有什麼辦法不厲害?有人說俄羅斯人數學和電腦叻(尤其黑客), Google其中一位創始人Sergey Brin正是俄國移民,近日新聞多多的Ethereum和ICO的主要創始人Vitalik Buterin亦是俄國移民(雖是加拿大,也算是北美吧)。
AI的重要性愈來愈明顯,未來每台數據中心內的伺服器都必定有GPU。龍頭Nvidia的創始人兼CEO黃仁勳(Jensen Huang)是台灣移民。上周五Nvidia股價又再暴升6%,至180美元新高,有分析師把目標價提升至250美元。公司市值突破1000億美元,逐漸逼近Intel。在整個科技界的影響力或將可與Elon Musk匹敵(Jensen也非常talk得)。
成功市場發展前設是慢牛
港股7月恒指調整了只約一個月,就在四大內銀公布第二季業績前反彈至28000點以上。本來擔心在公布後恒指再加速挾上,但結果是更合理的sell on news,再休息一小會,但現在又想再衝上去。
中國在多方面已追上或超越美國,如電商和網上金融等(眾安保險(06060)值得留意)。但在利用金融市場來發揮融資功能和提升資源配置效率上,仍遠遠落後於美國。發展資本市場對去槓桿和經濟的轉型,升級和可持續發展有莫大幫助。
而成功資本市場發展的前設就是健康的慢牛股市。如股市仍停滯在只有超大波幅但沒有長期升幅的階段,且回報繼續跑輸債市、理財產品、GDP和房價的話,就根本發揮不到融資功能,最多只可算是個賭場或只是個大騙局。
從中國2015年股災後,整個金融系統監管思維起了正面的變化。雖沒有像傳聞中成立一個跨越銀行、保險和證券的超級監管者,但監管上已較協調, 堵塞了不少跨界的非法融資漏洞。最值得讚的是中證監大大加速了IPO過程,從等候8年縮至較合理的兩年。這才是內地殼價大跌和香港殼股爆煲的真正原因,並非只因David Webb的報告。另外,似乎有壓力逼一些央企如神華(01088)和中移動(00941)等增加派息,是非常好的市場訊號,但仍遠不夠全面和經常性。
我早前預測如中國轉型成功,兩年後恒指可升至40000點。有些內地朋友說牛市不會維持那麼久,因他們習慣的是平均只有9個月的瘋牛。有些香港朋友亦較悲觀,覺得經濟很差,不可能升到那麼高。但最近又有些人開始心雄,認為40000點明年就到。
讓我再具體分析一下,給不同的可能場景打分。我仍認為健康慢牛,兩年後升至40000點的可能性最大,概率約50%至60%。如成真,恒指平均每年升約20%,其實已不慢,但略比今年慢一點。未來兩年,估計每年恒指盈利增長約10%,40000點代表恒指P⁄E將約為15倍,比現在的13倍高,但仍將比標普和MSCI EM低。P⁄E能提升的主因將是投資者覺得經濟轉型持續往正確方向走(兩年時間太短,不可說完全成功與否,只能講方向),借貸增長受控,消費佔GDP比例反彈,因此內銀得到較高的估值,譬如建行(00939)P⁄B升至1.2倍,中行(03988)都回升至1倍。這是個雞蛋和雞的遊戲,如經濟轉型得好,40000點不是問題;反過來說,如沒有40000點的希望,資金亦不願離開房產和理財產品。
世事無絕對,經濟轉型是可以不成功的,我給兩年升不到40000點的概率是20%至30%。7月鋼鐵產量已回升至近歷史高峰,不少早前減產的煤礦又再增產,多種金屬已進入牛市,有點過分。PPI反彈是好事,但如太強亦是問題。供給側改革確有成效,但始終是行政指令為主,而非靠更有效率的市場調節。一直期待推出多一些減低企業和增值稅、設立子女免稅額和更多其他刺激消費的需求側改革政策,但尚未見到,希望十九大後加快。
就算經濟轉型太慢,也未必有股災,因為恒指估值仍合理。唯一可能出現股災的情況就是打場不小的仗。我堅信中國發展必須維持和平,千萬不要迷信打仗可令股市大升或提高國家威望等謬論。
最後亦是我最擔心的場景是健康慢牛按捺不住, 變成瘋牛──恒指明年初就急升至40000點,在一年內再升至60000點,帶動A股都瘋起來,變成超級泡沫。我給瘋牛的概率亦是20%至30%。按照過去中國股市的經驗,可能性本應更高。但我寄望監管者能學懂掌控金融市場的技巧,當市場太熱時應採取逆向收緊的貨幣政策。財政政策亦要配合,不可大興土木變成火上加油。
監管應慎防股市變瘋牛
我也擔心外資同樣變得太興奮。年初大摩率先發表宏觀報告預測中國將在十年內成功渡過中等收入陷阱,達到1.3萬美元人均收入的發達國家臨界點。後來高盛及其他外資亦相繼提出類似看法,跟數年前的中國泡沫爆破論有天淵之別。中國這杯水老外永遠看不清,有時覺得滴水全無,有時又覺得溢滿,永遠在兩個極端來回。
這輪看好不知維持多久,但擔心背後有沒有陰謀。之前我指出中國正面臨「中等收入」和「修昔底德」的雙重陷阱,從中方角度想,首要是先渡過中等收入陷阱,才慢慢想方法避免墮入中美嚴重衝突(包括打仗)的修昔底德陷阱。但中國的崛起,哪怕是完全和平,也必移動美國霸權的乳酪,對她構成挑戰。
反過來從美國角度來看,也必想避過修昔底德陷阱,其中一個方法(唯一?)可能是令到中國無法渡過第一個中等收入陷阱。這個想法自私,亦不符合世界經濟並非零和遊戲的理論,但受到某些保守勢力的認同。那麼有什麼辦法呢?中國發展的成功有目共睹,最大弱點就是債務增長太快,且過度依賴銀行債,資本市場發展不濟。
如美國再用二十年前1997年亞洲金融風暴時抽走美元熱錢那一招,不會奏效。當年亞洲貨幣大部分掛鈎美元,依賴美元借貸比例高,外滙儲備不足,再加上泰國、馬來西亞等確有些財政和貿易不平衡,所以熱錢一走,全盤崩潰。我一直覺得事情沒那麼巧, 其實禍根是西方不甘心把香港歸還中國。清楚記得當香港股市暴跌時,不少倫敦交易員竟拍手慶祝,算不算涼薄?
但今時不同往日,除港元外,其他亞洲貨幣都是浮動的,人民幣政策尤其聰明和靈活。亞洲國家的財政和貿易都頗健康,且外滙儲備充裕,美元借貸比例低。最重要的是中國已非吳下阿蒙,GDP大了十幾倍,如定海神針般穩住全亞洲。聯儲局即將開始縮表,明年如美國通過稅改,大量美元或將回流到本土,令美元反彈,到時將對新興市場構成壓力。我估計對亞洲來說,只會是一場輕微震盪。
欲擒故縱 炮製中國超級泡沫
今次更有效的一招可能是先把中國捧上半天,講到前景超好,所有人都必須趕快投資。如美元不升反而持續再跌,吸引大量熱錢流進中國,急速形成前所未見的超級泡沫,最後才慘烈爆破。一般股災未必帶來經濟衰退,但中國正值轉型關頭,如再遇上股災挫折,對實體經濟損害較大,最少推後過渡中等收入陷阱數年。
綜合所有可能場景,恒指在未來兩年繼續升的機會極高,達到40000點的概率高達七八成,更有「risk to the upside」。這結論可能已令一般投資者非常開心,但在國家層面則要慎防股市變成瘋牛,傷害長遠發展。
中環資產持有建行、中國銀行、三星、Hynix、 Google母公司Alphabet、Nvidia及眾安保險的財務權益。
大摩 20年 增值 在 The Dalmore 大摩單一麥芽蘇格蘭威士忌 - Facebook 的美食出口停車場
大摩20年 | 亞洲限定大摩高年份入門珍釀】 走過璀璨歲月,回首往昔,用人生第一杯高年份的珍稀之酒,大摩20年,醞釀豐厚層次,遙敬20歲勇於向前的自己。 ... ... <看更多>
大摩 20年 增值 在 [問題] 大摩鎏金四季- 看板Wine - 批踢踢實業坊 的美食出口停車場
最近看到大摩鎏金四季品酩晚宴的消息(台灣限定)
晚宴有限名額,然後參加晚宴的人每人限購一組(春夏秋冬共4瓶)
據官方回答一組要跑36k
想請問各位前輩這組有增值空間嗎?
全球限量529組
如果參加晚宴買一組下來不知道好不好轉手(?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來自: 27.246.197.31
※ 文章網址: https://www.ptt.cc/bbs/Wine/M.1557933974.A.DD2.html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