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之下顯露人心】
自5月15日開始,【全台三級警戒】,到現在延到7月12日。
當時候6月初發了關於【健身產業在控管人流及防護下營業】,那時候就有一堆人說,一個月而已,不會餓死。
當時候我就有提了,【事情絕對不是像蠢人說的那麼簡單】,原因很簡單:
★沒普篩(找不出無症狀的人)
★定出口號沒控管(政府不可能一家一家的去查,所以很多地方都是做做樣子),(加上店家一忙的時候,根本就不會去看實聯制,跟測量體溫)
p.s,我去購物時,很多地方,根本不會主要要求要看,
★民生需求地方,像是市場、賣場,或者是一些營業地方,人流管制沒做之外,而且市場連體溫測量都沒有。
★加上新聞報的,有些人並不是立即發病,代表這些時間未必能管控好
其實這不單純是在抱怨,而是在反應執行度的事實(自已有外出去買東西,應該都會知道)
----------
在提出【控管營運計劃】,就開始有一些聲音,而我也來總結一下,像是:
★不要增加醫療人員的負擔!
★運動有辦法全程戴口罩嗎?
★如果有無症狀的,那怎麼辦
★健身器材有沒有辦法做好確實消毒
★當不管消費者、員工確診,要負責嗎?
★就算做好控管,你以為病毒會遵守嗎?
★健身房不通風(因為許多都在地下室)
★運動的時間長,相關的對於風險力高!
★非民生必須產業,本就就要配合停業!
好的,這邊我一個一個來回答。
==========
★不要增加醫療人員的負擔!
A:現在只要在外,機率就會提昇、從你出門的那一刻,在國外的拍攝,病毒傳染途徑,不是只有飛沫而已,有很多的相關專業的影片,可以自已去看。
(不然為什麼一直宣導,沒事不要出門)有些東西可以去查一下,
本人還沒當健身教練前,也曾經做過其他工作,像是工廠、7-11、辦公室(並不是每個地方通風都良好,並不是每個上班的空間都很大)
只要是出門,就會有機率的增加風險,別再說只有哪幾種行業會有特定,當然不可否認時間待的越長,風險越高。(但話說上班的時間好像也不短)
==========
★運動有辦法全程戴口罩嗎?
A:運動為什麼沒有辦法全程戴口罩,當然這些朋友一定看新聞,之前有人反應,運動戴口罩喘不過來,所以那時候開放做心肺的時候可以不戴(之前的新聞)
而現在來說,是警戒時期,在運動的時候,可以管制運動強度,以及教他們如何掌控自已身體,不要做超出負荷的強度運動,先維持就好,在這段期間身體的抵抗力也是很重要,因為有可能會面對更多的問題。
我們是專業人士,不是沒有受訓過的人,明知道現階段是非常時期,還一直強調效果。
(從體適能的角度來說,先有安全,其次效益)
(所以當你提出這些問題時候,請先耐心聽專業人士說明,謝謝)
p.s.現階段在趨勢看起來,的確是【新冠肺炎】是最可怕的,但多數人好像只記得有這種病而已,包含流感、慢性疾病、或者其他種種,請記得一件事情,不會因為【新冠肺炎】的出現,其他疾病就此消失。
疫苗很重要,但身體的自我免疫系統,也是很重要,對吧!
●計劃書提出方案:
就像我也知道,健身房的環境、通風,以及這些狀況下,被列為高風險,所以像是計劃書,我也提出,當空間容納人數,一個人至少設定為5-10坪。(一坪是180cm X 180cm)。
假設是:以最多10坪來計算的話
1000坪 除以 10,就是最多容納100個人,以這樣的空間計算做為基本值,減少接觸的空間。
(而健身房器材的擺設,都是有空間的,也是可以移動的,所以能夠因應警戒及消防安全走道空間下去更動方向位置)
==========
★如果有無症狀的,那怎麼辦
A:現在也沒有全民普篩(就算有,至少一週至兩週就要有一次,因為這是普篩,不是疫苗,檢查要常常有)
用體溫抓不到,但現在大部份的地方及公司,也是測量體溫的方式先做基本身體狀況的測量,無症狀的,不會只有存在健身房,請不要假定只有健身房會出現。
所以當你問我,如果有無症狀的,該怎麼辦的時候,我會問你,你上班的地方如果有,怎麼辦?
想要問別人這些問題的時候,先問問自已。
(不要老是認定別人的地方會出事情,難道你上班的地方都不會出現嗎?你又怎麼知道會不會出現)
●計劃書提出方案:
我們除了:
1、測量體溫
2、詢問身體狀況
3、請會員一進場就用肥皂洗手20秒
4、除了戴上口罩,再加上防護鏡及護目面罩
5、加裝電風扇及空汽清靜機
(並且採預約制的情況下,人數及名單都在控管範圍,更能以降低機率,如果只要有症狀中的不舒服,就先請他回去休息或,如果有超過1天以上,就建議他去做篩檢,不開放入內)
就算在這樣的情況下,也不是100%,何況大部份的地方都只是戴口罩而已,而且也沒規定要強制洗手。
這段期間,大家是為了想生活,絕對不是想染疫,就像很多人現在還在工作,絕不是為了好玩想染疫而工作,但我在這樣的情況下,我們想辦法做的更好防護機率。
==========
★健身器材有沒有辦法做好確實消毒
●計劃書提出方案:
1、採用預約制,並且在時間內做排程(運動一休息、清場20分鐘,每個小時做消毒)
2、進場前傳表格,請每位運動,使用過哪些器材,紀錄下來,並在訓練後回傳,使休息時間可以立即針對使用的器材清潔
3、當如果有教練帶著時候,使用器材前使用酒精,使用器材用再使用酒精
4、並且當天營業結束完,用漂白水稀釋全場消毒。
在這樣的情況下,縮短清潔消毒的時間,對於許多地方,我們更能夠掌控對於器材的清潔。
==========
★當不管消費者、員工確診,要負責嗎?
A:我想請問問這些問題的人
如果在公司確診,你公司會負責嗎?
如果在賣場確診,會叫賣場負責嗎?
如果在市場確診,會叫市場負責嗎?
如果你去哪確診,會叫那些地方負責嗎?
當你不斷的在質問健身產業時候,你有去質問過那些地方要不要負責呢?
像是這樣的問題,不要用不同標準來質問別人,而是用這樣的問題,去問每一個人,包含你自已,假設你自已傳染給別人,你要負責嗎?
如果我們是希望大家都在高風險,何必提出【控管計劃書】,盡可能的將【環境清潔】、【個人防護】的方法提出,如果可以營運,也會請所有人遵照規則。
不想看到身邊有任何人染疫 ===> 相信這是你心中的想法,難道我們就不是這樣想嗎?你是人,別人不是嗎?我們不是嗎?
有句話說的沒錯,【錢沒了,可以再賺】【但命沒了,都不用了】。
很多人會提出這個問題問我或者是別人,但當你在問別人的時候,你還有沒有在上班?
不要告訴我說,不上班老闆會開除我,你不會跟老闆講,你都不在乎我的生死,我為什麼要來上班。
(在別人提出計劃的情況下,檢視別人,但試問自已為了你我的安全,你們公司及你自已,做了多少的防護措施?)
==========
★就算做好控管,你以為病毒會遵守嗎?
A:沒錯,病毒的確不會遵守我們的規定,但如同上面一一提到的,在這樣的控管情況下,能減少染疫的風險,因此才會去思考、討論出這些方法。
但相對的,如果你們公司只有做很基本的,你覺得病毒會不會遵守你們公司的規定?
如果你反對,但你還有在上班,我想反問你,你覺得病毒會不會找上你?
你們上班時候會不會全程戴著護目面罩?
你們辦公室通風一定很好嗎?
你們有沒有加買空汽清靜機?
你們辦公室有沒有計算空間容納人數?
你們在辦公室傳遞資料,溝通的時候,有沒有都維持適當距離?
不要認為我在找碴,因為你要問別人有沒有做好之前,你自已又做了多少?
當你問別人問題時候,只要別人想的不夠完整,不夠完美,你可以不斷的追問,並且一副嘴臉好像很得意的樣子。
當別人問你這些問題的時候,你答的出來嗎?
除非你告訴我,你們的防疫措施是做到滴水不漏,並且提出一切的執行方法,那當然我既閉嘴電電。
==========
★健身房不通風(因為許多都在地下室)
A:是的,許多健身房都在地下室,的確通風狀況是要特別去注意的。
但相對很多地方,及大樓,通風狀況未必很好,像是許多地方的辦公室,大部份也不會開窗戶,尤其加上夏季,大家都熱到不行,怎麼還會想要開窗戶。
加上很多公司,空間就這麼大,用電量也控管,不允許還有加裝電風扇或者空汽清靜機,所以通風也未必比較好。
●計劃書提出方案:
1、所有出入口打開,使通風狀況更好
2、各區域加裝風扇,改善通風狀況
3、各區域加裝空汽清靜機,使空氣品質改善
先天的條件不足情況下,可以由後續的方法改進加強,並不是原先的條件這樣,就都沒有辦法去做改善。
==========
★運動的時間長,相關的對於風險力高!
A:在控管的情況下,運動的時間是約一個小時左右,如果跟去買東西比較起來,只有10-20分鐘,相對的是風險高很多。
但相對,許多辦公室上班,一天下來就是8-10個小時,難道風險就不高嗎?
當然另外一個問題是,辦公室人是大部份固定的,而健身房會有出入,這也是一個很大的問題。
所以因此才採用:【預約制】、【身體狀況詢問管制】、【休息時間清場】、【社交距離拉長】,這些方法。
而辦公室雖然人員出入幾乎固定,但也無法掌控他們下班時候每位員工的行蹤,所以在這個問題點上,大家無法做到最好。
因此我們才會用【身體狀況詢問管制】來去做為控管。
Q:如果有人有狀況不報呢?
A:其實這真的不會只發生在健身房,相對的,如果你們公司也有這樣的狀況,你怎麼知道?
而我們的做法,就是如果他不說,但是在現場一直有咳嗽或者是怎麼樣大約1分鐘左右,就會關心了解,如果他還是一直這樣,就請他回去休息。
又或者有感冒的人,請他們提出藥袋證明,不是【新冠肺炎】,而只是一般感冒。
另一個點是,健身房的都是會員,基本上對於人流控管的狀況能夠更高,而一般非會員想進到健身房,是必須加入會員,所以都可以知道會員是誰,所以這些都可以事先先知道。
在前一天預約的時候,就先用【Line】或【FB】詢問身體狀況,當天時候再詢問一次,做好確認把關。【不怕麻煩,做好流程】
==========
★非民生必須產業,本就就要配合停業!
A:這個我就比較有話說了,如果你要說我們非民生必須產業,是的,沒錯。
但也有很多不是民生必須產業,反對的人,有去質問過他們為什麼還在營業嗎?
我們一個一個提出,如果有誤,請見諒,也請幫我修正,謝謝!
(事先聲明,這絕對不是在攻擊這些產業,我的立場,是大家在控管情況下,繼續營業,減少損失,而不是全部關閉)
★百貨業
(大部份百貨業裡面賣的是衣服、包包,或者是家電,等等有的沒有的)
如果以民生必須的話,我認為就只有餐廳跟美食街存在,或者是煮飯的家電這些
試問,不買新衣服,會有生命危險嗎?
試問,不買新包包,會有生命危險嗎?
試問,不買新鞋子,會有生命危險嗎?
試問,不買新家具,會有生命危險嗎?
★美髮業
試問,不剪頭髮,會被頭髮過長而捲到脖子發生窒息嗎?
★大部份的公司
如果公司營運的項目,不是賣吃的、做物流的,基本上,能算是民生必須的嗎?
當你在說我們不是民生必須的時候,試問你待的公司是民生必須的嗎?如果也非必要,你要不要先跟你老闆說,我們不是民生必須的,要關閉。
當然不要去說,什麼沒有買新鞋子,萬一我走在路上,被東西刺到,然後細菌感染,接著有可能潰爛,導致生命受到危害。
沒有買新衣服,萬一我衣服都破了,到時候沒衣服穿,在家裡因為冷氣開太強,而被結凍。
沒有買家具,因為睡覺的時候,沒有床,睡在地板,因為地板太硬而引發骨頭很痛,而睡不好,精神變差,而累掛。
你可以說胡言亂語,但也可以思考一下,如果真正非民生必須產業,其實有很多,當然我說,並不是要這些地方不能營業(因為我也沒有任何的資格跟立場去說),而是希望大家至少能維持住基本的生活。
在這段期間,【不求賺錢、只求溫飽】如此而已,不是只有我自已,這個產業有多少人,難道我們說話就單純為了自已能夠營業而已嗎?如果大家沒有一起變好,就算只有自已變好,那又有何意義?
==========
很多人會說,你就是在抱怨啊!
如果是單純的抱怨文,何必提出方法,就一直罵就好了。
當疫情發生的時候,所提出的決策跟作法,是要針對細節不斷的改進,而不是說停就停。
==========
★★★計劃書部份內容:
【影 響 單 位】
目前受到影響的有:
1、 政府
2、 台灣醫療體系
3、 房東
4、 業者
5、 相關工作人員
6、 消費者
發生了重大的事情,一定是上從政府單位、下至人民,全部都受影響,所以這也是我們先藉由此次疫情,提出更升級的方案,來請示這些方案的情況下是否能夠營業。
政府
1、 能夠安定基本生活房東
2、 幫助消費者健康
3、 協助政府來單位來處理部份的經濟及一連串會受影響的事宜,降低後續處理事情的成本
-----
【產業相關公告及各單位準備物品】
在目前得知有些產業是為近距離接觸,但在控管的情況下仍可以繼續營業,而健身產業也想提出,是否能在有管制及做法的條件下,恢復營運,以下幾點是列出來,為作法相關討論,當然我們也知道,在這樣的請求下,必須把許多事情做好相關的保護,再提出訴求。
而眾多健身房都是採會員或者訂閱制,出入人員都非常的清楚,可以做到更完整的管控,所以在於人員控管的情況下,更容易能夠做到完整配合及相關方法,並且設計新規範,讓所有來健身房運動的會員及學員,遵照指示說明,遵照配合,方得入內運動,如有不配合人員,則請他離場。
而所提供公告的方式如下
1. 健身房的官網公告
2. 健身房的粉專公告
3. 健身房的@Line公告
4. 健身房的門口公告
5. 用簡訊或者是社交軟體傳送訊息
★★則按照討論出來之建議方案,方得入內運動。
●健身房
1. 75%酒精、乾淨抹布
2. 消毒水(漂白水稀釋)
3. 測量體溫計
4. 肥皂、洗手乳、洗手液
5. 心跳監測儀器或手錶穿戴裝置
6. 血氧機
7. QR-Code簡訊實聯制
8. 實聯制紙本登計表
9. 電風扇及空氣清淨機
10. 距離測量之器具(像是2公尺的PVC管)
●工作人員
1. 一~二週足跡
2. 口罩及護目鏡(又或者護目面罩)
3. 75%酒精、乾淨抹布
4. 血氧機
●會員
1. 一~二週足跡
2. 口罩及護目鏡(又或者護目面罩)
-----
在控管下營運之建議】
1. 時間:營運時間也可較彈性,則可以配合做調整為8-10小時。
2. 員工:每天量測並且詢問每位員工狀況,如有發燒狀況,嚴禁入內,做好全員保護。
3. 入館:採用預約制,不僅可控管人流,也能清楚知道每個時段進出人員。
4. 營運:可用每小時之間做中斷,以便清潔消毒。
5. 紀錄:在於預約進來時候,每個人做哪些器材,做好紀錄,以便休息時間做清潔。
6. 空間:容納人數依照總面積之規劃出,現場可容納人數,並且不得超過,如約10-15坪為一人,這樣可按照面積之大小做為人流控管。
7. 日誌:每天做好所有人員進出管制簿、器材消毒檢查表、環境消毒檢查表、每日狀況回報,並且留存,以便如果第一時間發生狀況,可以做緊急控制及聯絡。
-----
【營運流程建議】
1. 每日工作人員,早、中、晚測量體溫(以37.5度做為標準)、血氧濃度、並且確認自已身體狀況無誤,才得上班。
2. 入內運動之前,全程戴好口罩及做好保護之護目鏡 or 護目面罩。
3. 入場運動前,先做QR-Code簡訊實聯制,接著測量體溫,並且詢問最近身體狀況,確認清楚。
4. 接著請每位入場者依序用肥皂洗手滿20秒,方得入內運動。
5. 在館內設置電風扇及空氣清淨機,依照現場劃分區域配置,做好區劃防護,及區劃通風。
6. 在運動過程中確實將人流適當距離做出劃分,不讓在場運動人員集中在一區,以免造成距離之群聚。
7. 請每位會員配合在進來運動期間,如實紀錄使用過的器材,並且在離場的時候繳交,以方便休息時間清潔。
8. 運動後也使用QR-Code紀錄在館運動時間(假設再掃一次會造成成本增加,或者哪些問題,則可以用紙本實聯制,紀錄時間)
9. 營運時間及中間休息時間,用酒精做好清潔消毒,讓下一個時間進來的會員能夠安心。
10. 並且在廁所放置酒精,以提供會員如廁時可以在坐墊上消毒。
11. 人與人之間做好距離的測量,如何測量距離(可到大賣場購PVC管,切約2公尺,隨身帶著,在運動時候以確保安全距離之考量。
12. 每天營運結束時,用漂白水稀釋,將今天環境進行消毒。
關閉區域:
1. 烤箱、蒸氣室、水療池
2. 淋浴間
3. 不開放現場任何飲食(並且請會員盡量帶有吸管之水壺,這樣亦可不用脫口罩喝水)
因目前疫情之關係,所以像是烤、蒸氣室、水療池,都可能需要脫口罩進行,且空間來的更密閉,所造成之風險有可能較高,且現階段淋浴間有可能為多人共用,所以暫不做開放,只開放洗手間,並且定時消毒清潔,確保如廁者的健康狀況。
==========
【越是知道風險高、越是要討論改進】遇到事情就是要動腦想辦法,而非坐以待斃。
支持三級,減少醫療負擔絕對是好事,但很多事情,真的一體兩面,現在新聞有越來越多人快生活不下去了。
每個人都有他的壓力,家庭、小孩、爸媽、甚至貸款,有些事情不是發生在你身上的時候,你可以說的如此輕鬆。
加上最近餐飲業也是死傷慘重,那些原本就在風景區做生意的,沒人出去消費,他們怎麼生活?(謎之音:關那些人什麼事情,我們是在罵遊客不怕死)
很簡單,沒遊客,那些人幾乎是等著收店,等著倒掉,你們一出征那些人,人流減少,自然消費也減少,誰替他們負擔?
如果你今天為了生存出去工作,被別人出征,你心情會很開心嗎?都不會當一回事嗎?
【警戒,不能放鬆,但如果你不斷的說別人的產業不要開放,說會有增加風險,那請用同樣標準,你也不要去上班,反正一、兩個月不會做不會餓死,不是嗎?】
【共同討論,找出問題,改善執行】這樣才會更好。
大家來找碴紙本 在 BrianCuisine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這一步與下一步
前幾天我的經紀人Michael來到家裡用餐,他是一位加拿大籍,同住於魁北克省,法、英語雙通的藝人經紀 (雖然我不是藝人)。神奇的是他早在20多年前還到過台灣,當時因服務於美國音樂唱片公司,負責某位藝人的音樂版權與宣傳活動,當時到台北是因某位美國歌手在亞洲 (香港、台灣、日本….) 的宣傳行程,我們認識、合作了近2年時間,這回他到家裡作客主要是要與我及製作人Pierre,一起聊聊對於BrianCuisine的想法。
我沒敢問Michael在談話後的感想,但隱約可感受到是帶著一點「失落」而離去的!對於一位沒有發展野心如我的【網路素人】他的失望是必然的。Michael是Pierre過去經營電視製作公司時,合作過也算熟識多年的好友。記得我好像跟大家談過這個話題『一位經紀人是如何,或有怎樣的靈敏嗅覺,能夠挖出或察覺到眼前這位新人具有成為明日之星的潛力?』我得到的答案是『真材實料,天生資質與背後的潛力,社會風潮,加上經紀人多年的嗅覺….等,但通常也會將這個人的作品 (如試唱帶、影片…等作品),拿給同行一起看看,聽聽其他經紀人們的看法,然後他心中就會產生一個是否值得經營的定見』大概就是這樣。
回到我的例子,某種程度上我也經歷過他『默默觀察與同行的審核吧!』,2年前我們簽署了正式合作關係,他開始為我負責台灣與香港以外所有市場,其實後來是除了台灣書籍出版以外的合作活動洽談,都會交由負責聯繫,目前已在進行中的,如6月份開始在馬來西亞媒體頻道【Dimsum】,還有懸而未決的中國市場。
或許要能成為一位「明星」,或網路媒體的「網紅」,都必須具備幾項重要特質,如『鏡頭前的表演慾,熱愛並喜愛群眾擁戴的滿足感….』,顯然這些我都缺乏!經紀人要我說說近5年來經營頻道至今,或持續在YOUTUBE上發表影片背後真正想法是什麼,以及自己對日後的規劃又是什麼?我說:「從頭至尾我都只想要用自己的方式與能力,做我可以做的、有意義的、所認同與值得分享我所熟知與熱愛的烘焙事,在這個歷程裡,我的心境有著很多次轉折,但最終都是尋求認同不萊嗯的一群《同好》或《知音人》,讓我可以與大家用相同的頻率對話。如果有人在某個時間點,無意間發現了不萊嗯的頻道,且這些教學內容發揮了幫助作用,那就再好也不過了。我沒有表演慾,也不喜愛鏡頭,沒有誇張的肢體語言或表情,站上舞台雖不會讓我緊張,但也不會讓我感到興奮或期待,因此對於一些在網路上尋求綜藝性、話題性、潮流性或有特殊目性的朋友,我自然不會是他們喜愛的頻道類型」
我沒想要大紅大紫或期待受到百萬人喜愛,我只想簡單作我有興趣、願意花時間深究的食譜或去理解食物、飲食文化背後的為什麼,喜愛且能接受我的觀眾會留下,不愛的則自然會離開,如不愛卻又在門口吐口痰的,我更無須費心去在乎,因為我也不可能改變表達,或跟著潮流走,在我眼中那是『虛偽的自己』,我不願變成為了流量、註冊人數而改變心意的人。
還記得COVID-19爆發之初,我的頻道莫名來了很多新網友,幾乎成倍數成長,但同時也帶來了很多『愚昧的過路客』,他們來到門口對著裡頭大喊『好囉嗦、甜點看起來很不健康之類的』路人甲乙丙,所以事實上流量大,通常只是帶來一群無腦、無心,四處咆嘯的網民罷了,他們都非因為想要學習某道烘焙食譜而找到我的觀眾,這正是我經營近5年來的心得。
每天都有無盡的網路食譜影片推出、上架,許多的技巧、知識、配方都早已不是什麼秘密或創新之舉,重要的是看完影片後是否做的出來,觀眾是否理解了,且他們選擇了留下來。而影片的風格、表達的方式與內容呈現,自然會把你導向一個他們心目中的樣子,每一位觀眾他們心中關於不萊嗯的樣子!譬如我的頻道就特別容易會被問到「為什麼?」為什麼要放這個,為什麼要這麼加?為什麼不可以,我很少在其它烘焙頻道看到這樣的疑問,雖然我不知要這樣問的背後原因是什麼,其實很多解答在GOOGLE大神那裡,有著更多答案。當然我已知道的,有操作經驗的或手邊可找到解答的,我都會盡可能回覆,前提是我必須感受得到這個提問是善意,而非故意找碴而來,雖然不是所有我能解答的都盡如人意,但卻也算對得起自己的一種「態度」了吧!只是有時候一些問題真的太過天馬行空,面對這樣的問題,其實很容易察覺到他們並不是真的有操作過,或真心想要動手做,如果我認真花了時間逐一回覆,自己反倒沒把時間分配給真正做了、卻遇到障礙卻又想要尋求解惑的朋友們。
不萊嗯之所以是不萊嗯是因為,自己明白知道能做什麼或不願意做什麼,其實很多很多的烘焙基礎問題,我都以用專文寫過,只是某些網友不願意花時間去搜尋閱讀,來到這裡都只是很隨機、速成的把問題丟出來,希望獲得及時速成的解答,這結果只會產生兩種效應,一是我著用心回答了你,把你留了下來,但這樣的觀眾必然會成為我的夢魘,因為它們已經習慣不自行主動找解答,而是把不萊嗯當成急救站,我想這樣的學習態度不是很負責,另一個發展是我選擇忽略了你,通常網友們會因得不到應有的關注而主動離開這裡。
我幾乎每日都會認真讀過網友們的問題,也樂於回答忠於食譜操作後卻遇到問題的人,如因為我的解答而突破了你的自學盲點,或修正因生疏所造成的失敗,這不就是這個頻道當時成立的最大原因STEP BY STEP 你也可以輕鬆完成它。我就是想要每個人能夠在家也做出一樣成品,有時我也會在一些提問中,發現到一些自己沒留意說清楚的事,至於太甜、太油、太怎樣的,都已不是我會回答的範疇了,會將食譜寫完發表出來,就表示我對這道食譜已經滿意,而每個人的生活方式、健康狀態與飲食習慣,鹹淡酸甜感受力不盡相同,自然一道食譜無法面面俱到,現在我以不會用這些評論回來檢視自己,對於來意不善的留言,在還來不及記得網路匿名前,就已經消失於我的滑鼠指尖上了。
出版第一本甜點食譜書那一年,曾經是我痛苦的歷程,拍片、研發、寫書的煎熬,讓我決定只想要當【一書】作者,打從心底就是不願意再經歷相同的痛苦,但我卻在3年後自己決定重新準備,要為我的麵包摸索歷程留下一份完整、也夠科學、夠追根究柢的紀錄,於是答應了出版公司準備著我第二個小孩,另一個關鍵原因也是因為我的網站,不可能無止境留在數位網路平台上,它總有消失的那天,我希望在數位資料消失前,將它變成札實的文字與圖片,將把這些我心中珍貴的知識與經驗,以紙本方式永遠保留下來,所以我與編輯又開始了另一場彼此折磨的歷程,但我相信當它呈現在大家眼前之時,必定是最完美、且歷經了淬鍊後的樣子。如新書發表之祭,且能順利回到台灣宣傳,我會很高興再與大家相見。
以下對於喜愛我影片教學的朋友或許會有些難過,除了已經拍完也完成剪接,或等待剪接的影片之外,其實我只剩下3道準備好的麵包食譜影片等待拍攝了,也就是在今年10月底即將邁入網路上教烘焙5年期滿的日子之前,也藉著麵包書可望在2020年底順利誕生之際,要正式與在銀幕前教大家做烘焙的日子告別了。
雖即將告別螢幕STEP BY STEP 日子的廚房有些傷感,但自去年年底,我與製作人早已不斷思考著,離開烘焙廚房後的不萊嗯,會繼續走下去還是藉由不同面貌與大家見面。總之與【食物】有關的事,就繞著我們的生活打轉,雖我不能說我懂吃或熱愛吃,但我熱衷於箇中種種,如食材、科學觀點、食譜起源、文化、生活方式、地理、風土民情…..等話題,相信我能在其中挖掘出值得與大家探討、分享或交換想法的事,對於這個未來的挑戰,我充滿了期待與興趣,屆時如有新節目上線,希望也能獲得大家的支持。
終於我所說該離開的那一天要來了,提前告訴大家是希望你們不要太過震驚,這也是我與Pierre討論了許久之後的重要決定。
2021年的3月份之後,我與我的合作團隊會認真投入準備小班制,每期約4天的實體課程,地點在加拿大Montreal市區。這會是一個單純烘焙教學的課程,同學們需自行安排飛機、食宿….等,我們只會在烘焙教室等待你的出現,也或許就不定期在不萊嗯的家中廚房,如你就住在加拿大或美國,或屆時國際旅遊已經可行,不妨屆時留意我的官網公告。
謝謝大家讀完了這一長篇文章
不萊嗯
大家來找碴紙本 在 洪仲清臨床心理師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你給的,是他『需要』的,但不是他『想要』的。」我們對於長輩的那些看似善意的行為和舉動,是不是只是一廂情願的,以愛為名的支配?
~朱為民
‧有許多的長輩,說不出內心真正的想法,可能他想說的是:「我很想念你們,很想孩子能常來看我,也很想另一半能常常陪在我身邊!」但說出口的卻是「我快要死了。」
‧當媽媽說「帶你爸去看醫生」,媽媽並非是不能體諒子女的工作繁忙,多半是擔心「自己不知道該怎麼辦」。尤其是女性長輩,受到傳統觀念的影響,常常會希望在做重大醫療決策時,有家族男性在場,甚至希望由兒子(甚至一定要是長子)來下決定。
‧「明明他可以,為什麼要丟給我?」其實,這些行為可能連不是心理精神專家的人,也都可以說出它的名字,就叫「撒嬌」。也就是心理的支持與鼓勵。藉由「丟問題」,實為「找關心」。
取自《一直喊不舒服,卻又不去看病》
*********************************
各位朋友,早安:
有位朋友跟我提到她媽媽的狀況,我很快想到這本書。傳統的親子互動模式,再加上大腦的退化,讓成年子女不管怎麼做,父母就是不滿意,讓盡心盡力的成年子女感到憤怒與委屈。
不是年紀大,個性就成熟。有人是年紀越大,鬧起脾氣來越像小娃娃。
我很少講長照的議題,但「溫和而堅定」的態度依舊可行。同理與關心不能少,嚴守界線也要做到,譬如,任由老人家隨意打罵人,那是誰都會想逃,最後對老人家怎麼會好?!
這本書的文字使用很實在,建議也很有條理。只是,成年子女要降低自己的標準,不管是對自己還是對老人家,因為不斷衰老的過程,盡是挫折。
祝願您,藉著這本書,在心態上準備好我們自己要如何度過晚年!
*********************************
「為什麼不管我怎麼做,我媽都不滿意?」
【文/ 蔡佳芬】
「醫生說我蛋白質不夠……」曾伯伯開始抱怨。
「蛋白質就是要多吃肉。我多買些牛肉跟魚,平常可以多吃點。」諸森也覺得老爸營養不夠,想多煮些肉來給他補一補。
「肉跟魚都有一種腥味,我不喜歡。」曾伯伯立刻打槍。
「不然我買鮮奶給你,鮮奶也有乳蛋白,多少補充一些。」諸森曉得老爸的脾氣,只好再換個方法。
「我喝牛奶會拉肚子。」曾伯伯再開一槍。
「那我去買○○牌的高蛋白營養品,一瓶裡面的蛋白質含量可以抵好幾餐了。」諸森從營養師那裡拿了幾張衛教單,上面標註得很清楚。
「我聽說那種東西很難喝,都是插鼻胃管的人才吃那個。我才不要。」曾伯伯這個也不要,那個也不要。
諸森嘆了一口氣。
為什麼不管怎麼做,老爸都不滿意呢?
「擔心他走不穩會跌倒,衝過去扶著他的手,他卻說我動作粗魯,拽得他胳膊痛。」「他半夜常常需要起來上廁所,我請外籍看護小心地跟著。他卻說我派人監視他,害他活得不自由。」
你是否也曾聽過上述這些話。明明自己就費盡心思,甚至花費大筆金錢,想要讓長輩獲得更好的照顧,但卻換來批評與抱怨?
子女聽在心裡,滿腹辛酸、委屈,甚至是憤怒不已。子女不明瞭到底是哪裡有問題,為什麼父母就是不滿意,難道是故意找碴來折磨人?
讓我們稍微了解一下,「為什麼我怎麼做,他都不滿意?」
■ 可能一:你給的,是他「需要」的,但不是他「想要」的
夏子奶奶八十多歲了,視力不佳外,還罹患退化性關節炎與糖尿病,雖然推著助行器可以勉強移動,但是仍有著跌倒的風險。她平日與兒子一家人同住。
某日,夏子奶奶在家中昏厥,里長正巧來家中拜訪而發現,緊急送醫後,醫師說可能是進食不規則,低血糖導致的。
夏子奶奶的兒子和媳婦白天需要外出工作,孫子也在外地就學,考量她一人獨自留在家中,倘若有意外狀況,恐怕再度面臨危險,於是先安排奶奶到住家附近的日照中心。原本期待每週一到週五白天,夏子奶奶可以有規則的活動與進餐,晚上與假日,再由親人協助照護。
結果奶奶先是抱怨日照中心的食物,她不喜歡,接著又說自己的個性內向,不習慣跟著團體一起活動,最後她乾脆拒絕前往。中心只好結案。
兒子接著申請外籍看護來陪伴、照顧夏子奶奶。沒想到,看護才來一個月,奶奶就極力反對繼續聘用,說是看護聽不懂國、台語,或說這樣花費太多金錢,又說不習慣有外人同住,再者,就是家中的空間本來就不大,這樣孫子回家只能睡在沙發上。
奶奶每天嫌東嫌西,外籍看護也向仲介公司訴苦,兒子無奈,只好停止聘用外籍看護。
這兩個方法都不行,兒子改為向長照中心申請居家服務員前來協助,心想至少要能確保服藥與進餐的規則性。經由照顧專員評估後,運氣不錯地獲派年輕的本國籍居家照顧服務員到府。
結果,夏子奶奶還是不滿意。倘若居服員動作快,她就說對方只想草草了事,快快回家。若居服員待得久一些,她又說對方一定是經驗不足,沒效率。甚至連對方太年輕都能抱怨。說溝通不來,聊不上兩句。
夏子奶奶的兒子也快六十歲了,他不解地問:「醫師,我媽是不是得了一種『愛抱怨』的病?無論我怎麼做,她都不滿意。我該怎麼辦?」
我一邊安慰他,一邊接著說:「我猜想,奶奶上回昏倒後,恐怕覺得自己不知道何時會再發生這種事,所以有種強烈的不安感。她想要的或許不是這些正確的照護處置。如果是你們不在,她就會害怕的話。她希望的,可能是你常常在身邊。」
我跟夏子奶奶的兒子,討論了可能的做法:
方法一:試著每日趁午休時撥電話回家。
方法二:在家中裝設可看見彼此影像的監視系統,教導夏子奶奶緊急時可按求救鈕,或是通話鈕。
方法三:再搭配居家照顧服務員的訪視。
最後,終於慢慢改善這個情況。
正如同我們養育下一代,如果過度忙於工作,疏於陪伴,即便是能提供孩子富裕的環境、昂貴的才藝補習,但會不會也是換來對父母的不滿?
有時,我們會直覺地以自己認為好的方式來照顧對方,以自己認為對的方式來愛對方,著重這些外表上看似重要且必須的,但卻忽略了內在的需求與感受。
■ 可能二:「老」羞成怒,這是面子問題
翰林伯已經九十歲了,他的獨生女兒遠嫁外國。在太太過世後,原本身體硬朗的他,自己獨居了一段時間。
但在上個月,翰林伯夜半如廁時,在家中跌倒,大腿骨折,所幸鄰居聽到聲響,呼叫救護車將他送醫。後來翰林伯接受開刀,住院數週。
出院後,女兒安排他入住堪稱高檔的銀髮安養中心。女兒還買妥各式復健器材,備齊了各家營養品,就是希望能讓翰林伯身體康復,在環境優美的地方頤養天年。
豈知住了三個禮拜,翰林伯卻因為適應不良,嚴重失眠而被安排前來看診。
接到安養中心通知的獨生女兒,也由國外趕回,陪同就醫,想了解到底是哪裡出了問題。
翰林伯首先抱怨晚上睡覺時,中心不准他把廁所的燈光完全關掉,害他有光害,睡不好,但這其實是因為翰林伯晚上堅持起床如廁,照顧人員擔心若沒有光線引導,視線不良,翰林伯容易跌倒、受傷。
接著,翰林伯又抱怨廚房將他的飯菜切得碎碎的,「像給豬吃的一樣」。原來是照顧員發現翰林伯的牙口不好,常常會將無法吞食的菜留下不吃,因此體重偏輕,所以才準備細碎飲食。
仔細聽聽翰林伯說的話,他不斷強調自己「各方面都沒問題」,堅持「凡事都可以自己來」。
我想,癥結點可能就在他「不想服老」,不肯承認自己「需要協助」,所以對於那些幫助他的舉動,多以抱怨挑剔的方式來抵抗。
這種情形,其實並不少見。我建議在處理時,需要適當地維護翰林伯的尊嚴,對於他的失能及退化輕描淡寫地帶過,然後巧妙地強調這些作為的好處或是必要之處,甚至編個他比較能接受的理由,來讓長輩逐漸適應新的生活。
舉例來說,可以對翰林伯說明,燈光是統一控制,規定都要開著,每間房都一樣,但或許可以為他換個光線較柔和的燈泡。
而飲食是營養師特製的,因為是女兒特別拜託的,為的是給他補身體,好讓他的骨頭早點長好等等。
這些抱怨,其實有時候是長輩們對自己老化、退化的怨嘆,如果子女能給予傾聽、支持,幫長輩找個適當的下台階,就能協助長輩逐漸地接受自己身心的改變。
■ 可能三:妄想作祟,講道理是沒用的
馮老從軍中退伍後,五十歲才經由相親結婚生了三個女兒。可惜太太年輕時就因車禍過世了,所幸三姊妹順利成長,並且事父至孝。
馮老伯伯晚年中風,後來又罹患了失智症。由於有吞嚥障礙的情況,需要特別製備食物,三姊妹都是輪班烹煮營養又好吞食的餐點給父親吃,不假手他人。馮老爹個性耿直,就是脾氣差了點,三姊妹都是婉言相勸。
某次回診時,三姊妹以眼神暗示我有話要說,於是,我請護理師將馮老支開去量血壓。
「醫師,我爸最近越來越難照顧,我們怎麼做都被罵。我們三姊妹為了照顧他,時常請假,也不敢去找全時的工作。我們自認為已經很盡力了,心理壓力很大,是不是也該要來看妳的門診?」
「妳們照顧父親真的非常仔細。到底是發生什麼狀況呢?」
「醫師,您也知道我爸不太能吃硬的東西,所以我們都會把飯菜燉煮得很軟爛。
「但他最近一直抱怨食物裡有渣渣,使得他吞不下去,說我這樣就是要謀害他。可是我用筷子撥開來檢查,什麼渣都沒有啊。他那一餐就生氣到不肯吃。
「我想這樣下去不行,昨天我特別熬了魚湯,然後用濾網撈了一遍又一遍,確定都沒有任何渣渣,才端給他喝。沒想到他喝了一口,就破口大罵,說有渣渣,說我想害他噎死。
「最令我想不通的是,我們煮的,他說有問題。帶他出門,去逛逛便利商店,買些微波食品,他卻吃得津津有味。」
女兒們邊說邊流淚,實在好委屈。
馮老恐怕是出現了失智症中的「被害妄想」,認為女兒們想害他,且認為食物可能被下毒,對食物充滿疑心,所以不論女兒們怎麼費心,都沒有用。
而微波食品是真空密封包裝,通常此類病患會認為這種比較安全,比較能放心食用。
聽了我的說明,三姊妹恍然大悟,終於了解並非是老爸爸挑剔,也不是自己廚藝有問題,而是失智的症狀所導致。
後來調整藥物,控制妄想。馮老的症狀減輕,全家又能和樂相處。
■ 可能四:做到流汗,嫌到流涎,問題是他需不需要
大東因為罹患小兒麻痺,所以,從幼年起父母就最為關心他,他也打定主意不婚不生,要和雙親生活在一起。大東另外有三位手足,都已成家並且住在外地。大東的雙親過了七十大壽後,便開始出現明顯的老化現象。
大東非常擔心,他在心中暗自許願,一定要照顧好父母。
家中原本是母親掌廚,烹煮三餐,大東主動要求進廚房幫忙,可是洗菜被嫌不乾淨,下麵被嫌煮過頭。
大東的老爸平日最愛在外趴趴走,找朋友聊天,大東開始跟前跟後,老爸嫌他煩人。
有回老爸晚了點回家,大東到處打電話找人,差點就要報警協尋,老爸爸氣到說他小題大作。
大東很氣餒,他撥電話向兄長訴苦,抱怨自己盡心盡力,老爸老媽卻都不滿意。
大哥聽了,微笑地回應:「這不就跟你一樣嗎?小時候,因為你行動上跟其他人不同,爸媽擔心你上下學不方便,於是每天都去校門口接你放學。結果你吵著說你沒問題,要跟大家一起坐校車回家。爸媽擔心你被別人嘲笑,於是拿了醫院的診斷書,到學校去找老師商量,想讓你免上體育課,結果你抱怨他們太雞婆,最後你的體育課還拿全勤。就連你都找到工作了,他們還像偵探一般,假扮顧客在角落觀察,等被你識破後,你嚷嚷這樣很沒面子。」
大東被老哥一點,幡然醒悟。自己雖然是一片善念,想回報父母,但卻也像當年的父母一樣,關愛有餘,擔憂過頭,且矯枉過正了。
我建議大東,應該在父母能力不足之處,進行協助,而不是什麼都不讓他們做,這樣反而會讓父母的身體功能退化加速。
子女不妨試試讓長輩知道自己能提供怎樣的協助,再請他們有需要時,不吝提出,或許就能讓關係輕鬆些,彼此互助,生活更自在。
■ 可能五:不是你不好,是他心情不好
應該有不少人有這種經驗。你像往常一樣進辦公室上班,也像往常一樣工作,但今天老闆好像吃到炸藥,不停亂開炮。
你看大家冒汗,襯衫濕,於是拿起遙控器,調降冷氣溫度。老闆卻碎念說才幾度就忍耐不了,這是浪費電。
你轉頭,改打開電風扇吹。老闆又說這樣噪音太大,風吹得文件到處跑。辦公桌上的電話響了,你才晚了一秒接起,老闆罵你上班不專心,萬一是重要電話怎麼辦。
而接聽顧客來電,你多講了兩句寒暄。老闆說事情講好就好,不要故意聊天殺時間。你把開會報告寄給全體與會者,老闆又碎念說電腦螢幕字太小,應該要印出來。你趕忙把紙本列印完成,老闆卻說誰要你印全彩的,這樣很浪費墨水錢。
連在開會中,你看老闆聲音沙啞,就順手倒杯水給他喝,卻被嫌矯情、拍馬屁。處處動輒得咎,你簡直想拍桌、辭職算了。
為什麼會這樣?其實有一種可能,無論你做什麼,他都不滿意,那就是他「心情不好」。
有不少的長輩在老年期罹患了憂鬱症,或是出現憂鬱情緒,但他並不直接地說出自己「心情不好」,反而以「不耐煩、唱反調、雞蛋裡挑骨頭」的方式來呈現。
這種時候,不管你做了什麼,做得多好,你都可能踩到地雷,被炸得遍體鱗傷。
臨床上,常見與老年憂鬱症相關的身體疾病不少,常見的有中風(高達百分之五十的中風患者曾出現中風後憂鬱)、帕金森氏症(約百分之四十的患者會合併憂鬱症狀)、慢性阻塞性肺病、慢性疼痛的疾病(關節炎、腰背痛等)、癌症,使用免疫化學治療藥物或是類固醇類製劑等。
長輩可能是因為身體上的種種不舒適,情緒上的低落、憂鬱、不開心,從而出現行為上的煩躁不耐。
我建議可到老年精神科醫師處就診,透過藥物治療、心理治療、調整生活作息的職能治療等,這都可以改善情緒問題。
當一個人的心情愉悅起來,關係自然輕鬆、好相處,彼此的生活品質,也會大大改進。
若說,我們無法令世上所有的人都滿意,我想認同此話的人必定不少,只是這個不滿意的人可能是你的父母、親友或是長輩。
倘若不管怎樣做,都無法獲得父母的滿意時,請記得,最重要的是初心。好話一句,豈能盡如人意,但求無愧我心。
.
以上文字取自
一直喊不舒服,卻又不去看病:老年精神科醫師蔡佳芬教你照顧長輩,不心力交瘁
https://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854156
寶瓶文化
https://www.facebook.com/aquariusfans/
.
改為線上直播_5/15 台北免費公益講座_談家庭衝突調適
https://www.facebook.com/events/1266384843569683/
5/24 基隆免費公益講座_創作我的幸福
https://www.facebook.com/events/2994369237288959/
已額滿_7/16-17免費台北市教師研習_非暴力溝通_如何讀懂愛的語言
https://www.facebook.com/events/519814295382140/
11/7 三重免費公益講座_樂讀親子共學系列講座_以善意應對青少年情緒人際問題
https://www.facebook.com/events/189917322447609/
相信自己是夠好的媽媽:是犧牲,還是責任?是妥協,還是平衡?放下對母愛的執著,恢復你的生命彈性,重新找回愛自己的方式
博客來:https://bit.ly/2vhVD9s
讀書花園:https://bit.ly/2GEA9dH
誠品:https://bit.ly/2W4E3Sq
金石堂:https://bit.ly/2vhQ6j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