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家遠距工作兩年,生活的真實面貌 ]
我的正職是媒體編輯,目前已經在家工作兩年了。以前也做過要去辦公室上班的工作,但發現真的很不適合我,原因有很多,例如我是個看似活潑外向,其實有點內向孤僻的人;例如我在中午十二點前不喜歡化妝,因為覺得早上的皮膚水腫又乾;例如我真的很懶得在茶水間和人閒談、在走廊擦身而過時要露出禮貌微笑、被找去應酬時覺得煩但沒被找又覺得寂寞;例如我真的無法一天八個小時困在一個灰色的小格子裡,受到噁心的日光燈管長時間照射;例如我無法隨時炸出一個屁,或是全然不顧外面人的聽覺在廁所盡情的解放;例如我討厭必須演出一副時刻努力的樣子,說實話,有時候就是要偷懶一下下,放空晃蕩讓思緒自然生長,才能文思泉湧。但看在辦公室主管眼裡,你就只是在單純摸魚。
還好我很幸運找到了一家能讓我遠端工作的公司,這兩年實在過得很舒服。分享我在家遠端工作的一些真實樣貌:
/你也可以到我的網站讀這篇文章:https://urbananimalsabby.com/2020/07/24/home-office-reality/
/
1 曾經一整天沒穿衣服:我習慣裸睡,起床後直接開始工作,午餐晚餐由神奇的男友變出,工作結束後就躺在床上看書看電影,然後突然就晚上 11 點了,洗澡,再次回到床上準備睡覺。我曾經就這樣創下 24 小時沒有穿上一件衣服、4 個小時沒有下床的個人紀錄。
2 一人員工餐:吃飯通常是一人員工餐,但彈性很大,有時候自己在家煮,沒心情時就炒個什錦麵,心血來潮時曾弄出鮮蝦粉絲煲。我媽也常下廚,一下子就變出三菜一水果的豪華午餐,使用當地食材、用心烹調。有時候不想在家吃,就外出,順便物色好附近的咖啡廳,午餐結束後直接繼續工作。
3 日漸擴張的咖啡地圖:每個寫作者,都有讓他靈感特別泉湧的環境,每家咖啡廳,都有不同氣場,能引出不同的能量和思緒。為了找到最符合當天心情的場所,我的咖啡地圖日漸擴張,最後發現最適合我的,就是那種有大量陽光照入、音樂不吵鬧、客群很順眼的地方,例如靠近民生社區的 All Day Roasting Company,或是東門的永康階、忠孝復興的 Boven(樓下一堆雜誌提供靈感),夜晚的雪可屋(雖然那邊真的有點破,但燈光打得無懈可擊),天氣好的時候也會到大安森林公園旁邊的 2J Cafe,還有信義安和的 Congrats Cafe 戶外座(但現在那邊好像整棟還給昭和冰室了),東西好不好吃咖啡好不好喝,對我來說倒是其次(以下開放推薦陽光充足或有戶外座位的咖啡廳)。
4 崩潰時刻:大老遠跑去的咖啡廳竟然滿座、Wi-Fi 連線不穩、忘記帶充電器、忘了帶聽音樂的耳機(真的可以因此毀掉一天)、天外飛來的任務(打斷原本在心裡計畫好的工作節奏)、廣告客戶不斷要求重改、文章被酸民亂罵、錯過後來聽說很好玩的記者會......。
5 線上會議實況:以前開會都是大家帶著筆電筆記,乖乖到會議室去集合。現在開會都是在線上,交代事情主要用文字溝通,清清楚楚、白紙黑字,誰講了什麼都有紀錄,誤會變少,也少了很多時間上的拖延與浪費。有時候邊開會還能邊吃水果優格之類的點心,反正也沒人看得到,振奮個人士氣外,也頗有《Mad Man》那種 50 年代開會都有「開會點心」的風情。
6 社交模式 ON/OFF:有朋友問我自己在家工作會不會寂寞,其實我在專心工作時,最想要避免的就是和人交談互動。白天做好工作後,晚上我常常安排各種社交活動,和朋友聚餐、到 Bar 喝一杯、週末偶爾去 Techno Club 跳舞。這樣的模式,能自由開關社交模式,我覺得一點都不寂寞,反而很自在。
7 腦力激盪發生在任何時刻:做媒體、專職寫作的人,其實嚴格來說沒有明確的上下班時間。我的確有固定的上班下班打卡時間,通常也很少加班,但即使是在「下班時段」,還是習慣在生活各處找尋靈感和啟發,幾乎是一種職業病,也是一種職業需要。我們必須完全浸淫在當代社會的節奏裡,還要多多吸取前人的作品和知識,才不會跟不上時代,寫不出深度與廣度。
我以前有個主管最常跟我說的一句話就是:「不要炒冷飯。」很簡短但很受用,這「冷飯」包含的類別,可以是事件、題材、觀點、風格等等,要避免老調重彈或庸俗氾濫,唯一路徑就是讓自己無時無刻處於腦力激盪的狀態,多看別人都在做些什麼。
但這件事的壞處是,腦袋隨時都在使用,其實滿累的。所以必須要每隔一段時間完全放空、去度假,去騎腳踏車,去無所事事地過一天,在緊繃與放鬆之間找到流動的平衡。
8 不顧他人眼光隨時伸展:有人說,「不要把情緒帶到職場」,我覺得這根本是完全不可能的,這就像跑去一個很悲傷的人面前說,「欸可以先不要難過了嗎?」一樣不切實際。
所以我們每隔一段時間會出現職業倦怠、會因為分手、喪事、吵架、生活不順而心情不好並連帶影響工作情緒,有時候甚至是單純一些健康問題,例如失眠、經前症候群、偏頭痛等等,導致一連幾天無法集中精神。「人」的狀況這麼多,並且都是情有可原的狀況,卻要被放在制式化的工作模式與場所裡,一視同仁,其實根本超不實際,甚至不人道。在家工作的好處是,焦慮煩燥時,可以站起來做一下伸展或瑜伽,任何會讓人放鬆的事情,然後再用充飽電的狀態重新投入工作。真心希望無論一家公司是否允許員工在家辦公,都應該多給點這樣的彈性。休息真的是為了走更長遠的路。
9 Digital Nomad 的流浪辦公室:因為是遠距工作,所以我人在哪其實不重要,只要把工作做好就好。所以我的辦公室千變萬化,例如我家的床、巷口的 7-11、羅馬的 Airbnb、馬尼拉的旅館房間、移動中的火車上、米蘭車站、柬埔寨金邊機場、比薩的冰淇淋店、大安森林公園的草地......。只要有電源有網路訊號,哪裡都可以是辦公室。
10 和同事見面,如網友見面會:平常工作都是自己一個人,但也常常和同事線上聊天,不過到了尾牙、需要當面開會的時候,就必須外出見人。記得第一次和同事見面,根本像網友見面會,大家比對各自的文風和眼前的這個人,有的出乎意料有的期待之內,很有意思。唯一一個很弔詭的事是,我工作兩年了,還沒見過我的老闆一面(他不住在台灣)。
11 奇怪背景下寫出來的文章: 我平常寫的文章,無非一些生活風格、文化藝文相關內容,文章看起來很「正常」,但有許多我卻是在奇怪的背景下寫出來的。例如狂歡一夜在朋友家酒醒,立馬打開筆電忍著宿醉寫文;例如激情過後,直接在床上打開筆電寫起文章;例如旅途路上,車子等半天沒來,就在越南胡志明擁擠熱鬧的街邊直接蹲下來打字;例如和朋友去爬山,攻頂後,無視周邊美景,先在帳篷裡趕工...... 有時候回想起來,覺得我的定性真的滿強的。
因為性格習慣關係,遠距工作模式非常適合我,但我也知道這種方式不適用於每個人,我就有個朋友說,只要他在家就一定無法專心,要麼睡著、要麼開始追劇,也有朋友覺得在家辦公很難控制其他同事的行徑,有時候辦起事來反而覺得很卡。
我想,找到或創造最適合自己的工作模式,或許才是最重要的事情吧,畢竟一天有至少 8 小時的時間要貢獻在工作上,加總起來,佔據的人生圓餅圖面積其實很可觀,生活品質和個人成長,很多都取決於此。
ps. 辦了個「少女A」的 IG,未來文章也會在上面同步發表,歡迎大家追蹤:
https://www.instagram.com/abby_chao_/?hl=en
#homeoffice #workremote #digitalnormad #work #工作 #編輯 #遠端工作
大安森林公園旅館休息 在 林生祥 Lin Sheng Xiang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昨晚跟差事劇團的老大鍾喬喝酒,他帶以色列劇場導演Gil和演員吳文翠來美濃做工作坊,文翠還是我在淡水瓦窯坑7年的老鄰居。
很久沒跟鍾喬喝酒,聊到挺晚,我又想起了許多往事。
1997我退伍沒多久,開始了第一個巡迴,正式踏上職業音樂人的路,其中一場演出在台北大安森林公園,我們借用了差事劇團在和平東路的排練基地,當作休息室;1998年,鍾喬把那裡地下樓弄成了排練小劇場,還經營了一個小小的“聶魯達咖啡“,鍾喬熱愛聶魯達的詩,一樓則是辦公室。鍾喬曾策劃過以聶魯達的詩為原點,而創作出的三段戲劇,我在裡頭也參了一角,主要是唱歌還有做現場配樂,但我也是一名角色很輕的演員,我記得我前後參與了鍾喬的3部戲劇,如果我沒記錯的話,應該是“逆旅“、“我訴說一些事情“、“海上旅館“。
差事的戲劇要說的事其實很重,“逆旅“談到白色恐怖,“我訴說一些事情“談詩也談革命,“海上旅館“則描繪社會邊緣故事。大概2000年後吧,我已經開始忙碌交工樂隊的各種事情,劇場的事就漸漸疏離了,一個原因是我自認為不是當演員的料,另一個則是搞交工的事挑戰很大,事情很忙。
跟鍾喬一起的經歷,對我的生命有很重要的改變,這個明天再寫了。時間已晚,晚安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