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搞台獨為什麼還拜中國神?」
.
「數典忘祖!」
.
「你們的祖先都是中國來的!」
.
「不當中國人,過什麼端午,吃什麼粽子?」
.
如果東亞人祖先在台灣,移到中國再回來台灣,不就是真正的認祖歸宗嗎?媽祖基本上不就是東亞人嗎?媽祖的祖先搞不好是台灣人吧?端午節不就是東亞共同的節日嗎?越南的殺蟲節、韓國的江陵端午祭,完全不是在紀念屈原或者伍子胥,韓國是祭祀山神,越南則有學者稱是百越的節日,以喝米酒釀殺蟲為過節的方式,目的是避免疫病,由此可見,端午應該和節氣相關,因應曆法中五月五日最熱的一天,東亞各地產生相應的習俗.
.
所以如有人說,你們都是中國人幹出來的,事實上,搞不好都是台灣人幹出來的,不過陰錯陽差自認為中國人而已,brother.
.
#5000年前
#應該是台灣大坌坑文化吧
同時也有3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1,790的網紅李基銘漢聲廣播電台-節目主持人-影音頻道,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本集主題: #國立臺灣史前文化博物館 #臺灣史前史廳 這次由研究典藏組的 #葉長庚研究助理,為大家介紹臺灣史前史廳。 展覽說明: 臺灣早在史前時代就是各地族群來往頻繁之地。數千年來,臺灣逐漸經由移民與其交流,發展出多樣的史前文化,時間上涵蓋舊石器時代晚期、新石器時代及鐵器時代,延亙了至...
大坌坑文化時代 在 蔡正元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第一代台灣人
台灣島上考古找得到的人類遺骨
最早的史前人類就是
新石器時代的「大坌坑人」
大坌坑人堪稱第一代台灣人
懂得種植小米
製作粗繩紋陶器
開始離開穴居生活
有構築簡易住宅的能力
大坌坑人的聚落
在新北市八里區
觀音山西麓的大坌坑首先發現
故命名為「大坌坑人」
年代在6,500年前至4,200年前
在台灣島生活了2300年後消失
大坌坑人的聚落遍及
台灣島北中南的海岸和盆地
甚至包括澎湖縣湖西鄉菓葉村
和馬公市鎖港里
大坌坑人來自福建
趁著6,000年前冰盛期結束前
台灣海峽的海平面尚有
淺灘陸橋可供兩岸通行時
從福建走到台灣島
有人說大坌坑人的語言
也是屬於南島語系
這是沒有科學證據的猜想
不必理會
有人說大坌坑人的體質長相
可能是原住民的祖先
這是可以被直接否定的假設
大坌坑人的遺骨證實
與長江流域同期古人相同
大坌坑人的生活文化
與同時代福建三明市城關鎮
南山遺址的古人相同
也增強大坌坑人來自福建的證據
舊時器時代的台灣人
是在台東長濱鄉八仙洞穴居的古人
但沒有發現遺骨
不清楚他們的體質
所以大坌坑人
可視為第一代的台灣人
請參閱:
蔡正元著《台灣島史記》
三民書局 誠品書店
各大網路書店
大坌坑文化時代 在 蔡正元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談談人類學的歷史概念
前文提到清明祭祖
提到「中國漢族」
許多留言可能對人類學陌生
所以有很多爭論
現在說明幾個概念
第一
談古代歷史不可以脫離人類學太遠
離開太遠就變成神話
神話有神話學的專門研究
但不是歷史學的範籌
第二
「人屬」基本上
有「直立猿人」和「智人」兩個「人種」
現代人類都是「人屬」裡的「智人種」
「直立猿人」出現在260萬年前的非洲
開創了舊石器時代
直立猿人在180萬年前
離開非洲移居歐亞洲
元謀人 北京人都是這些直立猿人
但7萬年前直立猿人
在多峇火山大爆炸後滅絕
第三
人類裡的「智人」種
在25萬年前產生在非洲
8萬年前離開非洲移民世界各地
6.8萬年前抵達至長江以南
4萬年前移民至華北
3萬年前的山頂洞人是其中之一
第四
台灣海峽平均深度只有50公尺
在3萬年前冰河時期的冰盛期
海平面比現在低了140公尺
海峽因此沒有海水成為階地平原
台灣島上的長濱人就是3萬年前
從大陸走過台灣海峽移居台灣島的智人
但在1.3萬年前的「新仙女木事件」滅絕
第五
移民至中國大陸的智人在1.8萬年前
進入新石器時代
1.2萬年前產生農業文明
也開始組成「部落」
產生初期的「民族」文化
和「祖先崇拜」的信仰
第六
「漢族」初期形成於9千年前的華北
約當斐李崗文化時期
7千年前有了「龍」的信仰
因此可以自稱「龍的傳人」
台灣島在6千年前
有了來自長江以南的「大坌坑人」
這些人並非漢族
第七
「炎黃子孫」的祖先姜烈山和姬軒轅
出現在4700年前的阪泉之戰
和4600年前與蚩尤的涿鹿之戰
這也是分屬仰韶文化和龍山文化
兩個大型「酋邦」的爭天下戰爭
第八
4千年前大禹創立「夏王國」
「漢族」脫離了「酋邦」時代
有了第一個「國家組織」
這是「中國」誕生的開始
第九
台灣島目前的漢族佔人口比例97%
比大陸漢族比例94%還要高
都是1621年後才移民台灣島的
第十
真正的台灣島民是最遲於500年前
從大洋洲和菲律賓移民台灣島的猴猴族
原住民族有被稱爲高山族和平埔族
最早移民台灣島的原住民族
分屬20幾個民族時間約一千年前
有些來自長江以南
有些來自菲律賓
第十一
最近有語言學家認為
南島語系所有民族的語言源頭
來自台灣島
但這還是疑問重重的「模型」而已
有很多跟南島語系毫無關係的漢族
想藉此跟東南亞建立血統關係
實在很無聊
不如去問越南配偶比較實在
但要提醒這些漢族子孫
越南語不屬於南島語系
不要半路認錯老爸或老媽
大坌坑文化時代 在 李基銘漢聲廣播電台-節目主持人-影音頻道 Youtube 的最讚貼文
本集主題: #國立臺灣史前文化博物館 #臺灣史前史廳
這次由研究典藏組的 #葉長庚研究助理,為大家介紹臺灣史前史廳。
展覽說明:
臺灣早在史前時代就是各地族群來往頻繁之地。數千年來,臺灣逐漸經由移民與其交流,發展出多樣的史前文化,時間上涵蓋舊石器時代晚期、新石器時代及鐵器時代,延亙了至少一萬五千年。他們的故事構成了臺灣史前史的內容。本展示廳包含八個展示主題,以臺灣出現最早的人類與文化開始,到距今約四百年前,臺灣進入歷史時期為止。
臺灣史前的序幕:
本單元一開始簡要描述臺灣史前文化具有多元發展的特色,然後以冰河時期為背景,說明最早進入臺灣的人群曾在這個土地上發展出的史前文化。本展示室以「左鎮人」與「長濱文化」為起點,帶領觀眾走進臺灣史前的世界。
臺灣史前人的生活:
本單元以介紹臺灣史前人類的生業方式為主軸,以「古台北湖」為設定的背景。內容包含開啟臺灣新石器時代的「大坌坑文化」,繼之而起的「細繩紋陶文化」,還有「圓山文化」人及「芝山岩文化」,以他們在古台北湖畔的生活方式,介紹臺灣史前人在採集、捕魚、狩獵及農業等生業活動的樣貌。
臺灣史前陶器:
陶器是新石器時代人類普遍使用的日用品,不論是日常生活、祭祀或是陪葬,陶器都扮演了重要的角色。本單元以陶器為主角,以臺灣中南部為設定的背景。內容包含介紹臺灣史前陶器的類型、功能、特性、製作技術、文化特徵、藝術風格等,也說明陶器在臺灣考古研究上的普遍性及重要性。
臺灣史前人與海洋:
海洋對臺灣史前人類而言是充滿食物的寶庫,也是通行無阻的道路。本單元以海洋為主角,以恆春半島為設定的背景,從臺灣史前人的角度出發,介紹他們對海洋的各種利用,包括取自海洋的食物、工具及裝飾品等,還有史前人潛水、航海以及海洋貿易的證據。這些都顯示出他們對海洋資源的高度利用,超越了一般人的刻板印象。
卑南遺址的卑南文化:
「卑南遺址」是國定遺址之一,極為豐富精美的史前遺物至今仍保存在遺址地面下。本單元以「卑南文化」為主角,以「卑南遺址」為設定的背景。從卑南遺址的搶救發掘出發,介紹遺址上卑南文化的聚落、建築、墓葬(石板棺)以及式樣繁多製作精美的玉器及陶器,展現一個令人讚嘆的史前文化,原來史前時代的東臺灣竟是如此豐富。
巨石與祭祀:
東海岸的「麒麟文化」是臺灣唯一以「巨石」為特色的史前文化。本單元以「巨石」為主角,以東海岸為背景,主要介紹「巨石」的類型、分布的地點、可能的淵源、還有「巨石」究竟有什麼用途的謎團。除此之外,本單元也以「長光遺址」為背景,介紹史前人的祭祀活動,從遺留的祭品中發現史前人祭祀的各種祈求。
臺灣史前石器與玉器:
從生活中的工具到陪葬的飾品,石器與玉器陪伴著史前人類的一生。本單元以石器與玉器為主角,整體性的介紹臺灣史前石玉器,包括石玉器的種類、功能、選用的石材、製作的技術、社會文化意義等有關史前石器的知識,也介紹考古學家推測史前時代臺灣玉器貿易網路的可能性。
鐵器時代的臺灣:
鐵器等金屬器物流行於史前的臺灣,象徵臺灣邁入了一個新時代。本單元介紹臺灣鐵器時代的種種,包括這個時代在使用器物及社會文化轉變上的特徵,主要內容為臺灣各地鐵器時代的介紹,以及他們可能與近代原住民可能的關係。本單元述說新時代、新技術與新工具為臺灣史前時代帶來的轉變,在此追尋史前與歷史的交會。
請大家支持,我全部六個粉絲頁
李基銘主持人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lee
李基銘的亂亂分享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happy
李基銘的影音頻道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video
漢聲廣播電台「fb新鮮事」節目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vhbn
漢聲廣播電台「快樂玩童軍」節目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scout
漢聲廣播電台「生活有意思」節目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life
大坌坑文化時代 在 李基銘漢聲廣播電台-節目主持人-影音頻道 Youtube 的最佳解答
本集主題:「典藏台灣史(一)史前人群與文化」新書介紹
訪問作者:劉益昌 教授
內容簡介:
當今台灣是由南島民族與漢民族二個大文化體系所構成的國家。
就考古學研究而言,台灣至少已有3至5萬年的史前人類活動史,而當今台灣原住民族祖先最早階段的新石器時代早期大坌坑文化,也至少已有6千至6千5百年的歷史。因此,不能只從漢人拓墾與聚落的形成,來看台灣歷史發展的過程與變遷。
台灣的早期歷史,可說是南島人群構成與文化形成的過程。它的整體發展,更是一部不斷遷徙、返還與融入的紀錄。物質的遺留也說明,外來文化影響如何逐漸被吸收,融入於南島文化體系與人群中,成為南島文化和人群的一份子,構成台灣原住民複雜而多元的面貌。
作者、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研究員劉益昌,從埋藏在地層中的考古遺址,重新審視沒有文字記載階段的人類活動。他由島嶼的形成與環境論起,連繫至史前時代最晚階段,從更深遠的視野逐漸釐清台灣的發展過程。
全套共七冊的《典藏台灣史》是以全面性觀點,論述史前到當代的一套台灣史鉅作。
我們常說:「立足台灣,放眼世界。」然而,立足台灣,除了看見當下與未來,更要回溯過去,瞭解前人如何在這片土地落地生根、汲取多元文化養分,而以拼勁和不服輸的精神,一起成就台灣。
本書系套書集結了劉益昌、詹素娟、林偉盛、溫振華、戴寶村、林呈蓉、何義麟、蔡錦堂、李筱峰、薛化元等重要的台灣史學者之力,在台灣主體性的前提下,統整多年研究成果,建構屬於我們這一代台灣人的台灣史。
作者簡介:劉益昌
台灣人類學家,研究領域為台灣考古學、東南亞考古學、舊社考古學、文化資產、台灣早期歷史;工作經歷包括考古調查、試掘及發掘遺址、現象或界牆製模剝取。更執行多項研究計畫,著有專書18種,研究論文、報告百餘篇。
現任: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研究員、國立成功大學考古研究所教授兼所長、國立成功大學博物館館長。
大坌坑文化時代 在 林佳龍 Youtube 的最讚貼文
本院委員林佳龍等共12人,有鑑於台中牛罵頭遺址在台灣新石器時代中期的歷史上扮演重要角色,但卻未獲足夠重視,至今仍僅列為市定遺址,殊為可惜,特此提請文化部進行專案審查,將牛罵頭遺址升級改列為國家遺址。牛罵頭文化,向上承接台灣北部新石器時代早期的「大坌坑文化」,並與台灣南部的「牛稠子文化」之間有明顯的往來關係,向下則開啟新石器時代晚期的台灣中部「營埔文化」與金屬器和金石並用時期的「番仔園文化」。此外,加強對牛罵頭文化的研究亦將有助於了解牛罵頭社與周遭其他平埔族社的關係,以及平埔族群與漢人在清領時期於中部地區拓墾的互動情形,乃至於日治時代清水街的社會和生活概況的建構。綜上,牛罵頭遺址應由市定遺址升級改列為國定遺址,是否有當,敬請公決。
提案人:林佳龍
連署人:陳其邁 管碧玲 陳亭妃 黃偉哲 紀國棟 陳歐珀 李昆澤 段宜康 蔡煌瑯 楊 曜
邱志偉
主席:本案作如下決定:「函請行政院研處。」請問院會,有無異議?(無)無異議,通過。
大坌坑文化時代 在 蔡正元- 大坌坑人是繼長濱人之後第二批移居台灣的 ... - Facebook 的美食出口停車場
大坌坑 人在7000年前移居台灣當時是新石器時代冰河時期結束海水上漲形成台灣海峽 ... 因為當時和大坌坑人的生活文化相同的史前文化遺址偏佈東南亞和中國東南沿海且皆被 ...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