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心的創傷,得被踩到才會發現】
大約一兩個月前的某天晚上,輪到我做飯。蕃茄和傑克在客廳那邊的地板上玩,我在廚房覺得有點浮躁。等我把菜都燒好,東西都端到餐桌上,喊了「晚餐好了可以來吃」以後,逕自坐下來等。
傑克跟蕃茄還在用樂高玩數學,嘰嘰喳喳講個沒完,等了一陣,覺得亂無趣一把的,我就自己吃了起來。
吃沒幾口,一大一小一邊聊一邊往餐桌這邊過來,蕃茄很顯然還陷在話題裡,雖然坐下來了,但是腦袋轉個不停。
「5+15是20吧?再問我一題!」
「15+15呢?」
「嗯⋯⋯等我一下唷!」
蕃茄離開座位,到地板上拿了一把樂高回到餐桌,開始排來排去不知道在幹嘛,手肘動來動去,隨時有機會把碗或餐具掃到地上去。我皺起眉頭,把碗跟餐具都移動到遠處,覺得很煩。玩具根本就不應該拿到餐桌上的。
「這樣是5+15⋯⋯這樣是5+17⋯⋯爸爸你看!」
我沒好氣地出聲制止。
「可以不要玩這些東西嗎?吃飯就專心吃。」
蕃茄嘆了一口氣把樂高推到旁邊,終於拿起筷子夾了一片蘑菇,正要送到嘴裡,突然又放下來。
「1+2+3+4+5也等於15嗎?」
「對喔。」
夾了東西準備吃,想到什麼要講就又停下來,傑克回應他之後,蕃茄就更開心,腦袋又繼續轉,回頭夾起剛剛的菜要吃,又放下來講新的數字⋯⋯。就這樣不斷循環不斷循環不斷循環,兩個人你一言我一語越來越投入,我心裡的火也開始越燒越旺越燒越旺越燒越旺。
莫名其妙這什麼吃飯的規矩,都坐下來十分鐘了連一口都沒吃,老是讓小孩養成這種習慣,邊摸邊玩邊吃是要吃到什麼時候?每隔一陣子就要來一次真的是煩死了!
「55是1加到10嗎爸爸?」
「可以專心吃飯嗎?」
「爸爸,55是1加到十嗎?」
我極度不爽地瞪著傑克,示意要他快點阻止這個小鬼繼續囉唆下去,沒想到傑克扒了兩口飯,說了「我想一下喔」,就站起來從旁邊拿了紙筆回來,要在餐桌上算給蕃茄看。
「啪!」
我的理智瞬間斷線,直接從傑克手上搶走紙筆,重重放在旁邊桌上。
「你幹嘛啊!」
「還好意思問我幹嘛???他就已經沒在吃了,你還拿紙筆來是什麼意思??再算下去是要吃到什麼時候????吃個飯可不可以專心一點不要在那邊東摸西摸搞一堆有的沒的????」
我氣到大聲尖叫。傑克看著我好一陣子。
「我是覺得你之前就開始在生氣了。」
「有可能啊!我就累了你們還在那邊囉囉拉拉胡說八道,煩死人了!隨便你們啦,你們愛弄到幾點就弄到幾點,愛怎麼吃就怎麼吃,不要拖我在這裡!」
小孩沒規矩就算了連大人都加進去胡鬧是怎樣?我把剩下的幾口飯「唰唰唰」一口氣全吞掉,摔下碗筷,頭也不回走進房間,關門。
***
我個人認為,在理解「為什麼會造成創傷」之前,比這更重要的事情是「辨認出創傷反應」。所謂的「創傷反應」的意思是,這個人現在處在一個特別的狀態下,他的傷口被掀起來了,所以他整個人的思考跟反應都亂掉了,不能跟平時的狀態相比。
類似當你左手臂上有一個傷口,結果朋友從旁邊走過來隔著袖子「啪」地一聲就拍下去,你只能「幹!!!!!!」,然後抱著手臂蹲下來好半天都說不出話來的狀態。
當我們心裡的傷被碰到的時候,我們是會有類似的強烈反應的。但是這個反應藏在我們的日常生活當中,如果對於「創傷反應」的表現沒有概念,我們會誤以為「我/這個人的個性本來就這樣」。
當我們把「創傷反應」誤認為「個性」的時候,我們就很容易認為「我好好的」,或者是「這個人好好的」,只是個性需要改一改而已。這樣的後果就是,我們一直以為被體罰或是被辱罵的孩子們都「好好長大了」。我們辨認不出來自己或者是周遭親友身上留下來的後遺症,所以摸不出怎麼跟彼此相處,也不知道該如何去溝通。
這種情況下,我們也很容易認為「創傷」是那些受到虐待或是性侵的人才會有的遭遇,而錯失了讓我們療癒自己,或者是調整自己教養方式的機會。
對我而言,「療癒」,還有「成為跟父母不一樣的家長」這兩件事情,是必須先從「清楚看見自己身上的傷痕」開始的。
在《創傷的智慧》紀錄片的官方網站上,除了幾位專家的對談之外,Dr. Gabor Mate還提供了12段影片詳細談論「創傷」。在第一個單元《了解創傷》裡,他有幾段描述我覺得非常精彩。因為他是口述,有時語句會有些重複瑣碎,以下是我精簡過後的翻譯:
『「創傷」這個詞彙來自於希臘文的「受傷」。所以創傷是一種傷害。如果你用傷害的譬喻來思考,一個傷口的自然特徵是什麼?也許你可以說,創傷有兩種特徵。一個是當傷口被劃開,還很燒灼的時候,他是非常敏感的。所以如果你去碰它或者是他被什麼碰到的話,是非常非常痛的。所以從這個概念去理解,創傷其實是一道還沒癒合的傷口。
舉例來說,在現在這個當下,有人不理解你,你感受到心痛。其實,「有人不理解你」這件事本身其實沒什麼讓人痛苦的事。如果你能理解自己,「有人不理解你」就沒什麼大不了的。如果我現在對著你說匈牙利語,或者倒過來說,如果你現在對著我說芬蘭話,或者保加利亞語或阿拉伯文或希伯來文或俄文,我根本沒辦法理解你,對吧?但是這不會讓你覺得很心痛。你只會認為,喔這個人不會說這些語言。「有人不理解你」這件事本身不會讓人心痛。
然而,在人生當中,有一個時期,不被了解是非常痛苦的。當你是一個幼小的孩子,你需要被理解,但是沒有發生,而這樣的狀況傷害了你。於是現在有人不理解你的時候,真正被碰觸到的是那個傷口。所以才會這麼的敏感。因為在你的心裡,有一個傷口,還有不被理解的恐懼。這就是我所謂的傷口的敏感性。你只是碰了一下然後就「唉唷」,痛死人了!但是我們感受到的這些痛苦,他們跟當下沒有關係。他們其實跟過去有關。而這裡真正的教導是,我們在當下感受到的痛苦,其實是來自過去的傷口。我們背負著這些創傷而他們被當下的事件碰觸到了,所以我們覺得很痛。接下來我會讓你看見,幾乎每次你在感到不舒服的時候,都跟當下的事件無關。這跟過去有關。跟你的創傷有關。
所以第一件事,是他的敏感性。第二件事情是,他感覺很像是裂開來一樣。當我們身上有傷口的時候,會形成疤痕組織。疤痕組織負責保護傷口,他會用某些比較堅硬,比較厚實的組織來替換原本的組織,把傷口周圍的組織重新密合起來。這樣一來身體就可以繼續運作。但是疤痕組織的天然特性是什麼?他確實有保護作用,但是他同時也非常的堅硬。當你觸碰它的時候他非常不敏感,幾乎沒有什麼感覺,因為疤痕裡沒有神經末梢。同時它也毫無彈性。僵化。他是束縛性的。
所以「創傷」既是一個未癒合的傷口,同時也是疤痕組織。這個部分讓我們過度敏感,過度反應,相對於當下的刺激來說。但是這個部分也同時很僵化、堅硬、遲鈍、讓我們毫無感覺,無法成長。疤痕組織無法繼續生長。疤痕組織不具有彈性。」
我從Dr. Mate這一段的描述當中理解,就是因為「創傷」的保護性,會讓我們某部分的自己變得遲鈍和僵化,所以我們沒有辦法坐在沙發上捧著一杯熱咖啡,輕輕鬆鬆地回想自己的童年,用這樣的方法去摸索我們的心理是否有留下創傷,因為他已經被傷疤遮蓋住了,我們會自動跳過,覺得「很好啊都沒問題」。
心理上的傷口,只有在被一腳踩上去的時候,我們才會發現原來這裡有一個很深的洞。
也就是說,如果發生了某一件事,這個人,或是我們自己做出來的反應,激烈到不成比例的時候,就表示這很可能是一個「創傷反應」。我們會這麼激動,就是因為這是一個「幹!!!!!!」的時刻。
聽起來好像很抽象,但是生活當中其實隨處有例子。
我第一個想到的是幾年前一個很大的新聞,花蓮有一個檢察官,因為懷疑女兒在幼稚園被霸凌,帶著警察直接衝進女兒的學校。當時我對「創傷」還不是很理解,但是內心裡有一個強烈的直覺:「這個爸爸很有可能自己曾經被霸凌過。」因為他自己有過那樣的經歷,一想到女兒可能會遇到相同的事,他的情緒就完全失控了,淹沒自己的理智。
另外就是在DCard或者批踢踢上,時不時會看到有人求助,說自從有了小孩之後,發現配偶原來脾氣非常容易失控,一些小事就對孩子大吼大叫。雖然事後都會表現得很懊悔,也知道自己不應該這樣,但是還是一直發生。
以上的兩個例子,我都看到網路上許多強烈批評的留言,認為他們太誇張,這麼大的人了還不知道怎麼控制情緒,也不少人認為這種人就是應該要「放生」,讓們知道沒人有義務忍受他們這種爛脾氣,尤其他們還傷害小孩。
我同意他們的反應過度,也同意他們的行為會傷害到孩子,但是我不同意任意下結論這些人是「不知道怎麼控制情緒」或是「判斷能力有問題」。他們有可能是因為心理的傷被踩到了,所以失控了,指責他們管理自我的能力,等於是在要求一個人被打到鼻梁的時候自我控制露出微笑一樣。
同時,一個人的傷口會被碰到,是因為跟別人的距離很近。也就是說,如果一個人沒有想要跟別人的內心靠近的時候,他內心的傷口是不會被掀開的。為什麼這些情緒很失控的人總是「欺負」身邊的人?或者為什麼我們有些雷總是只會被身邊的孩子或者配偶踩到?因為我們很想靠近他們。但是在接近的時候,就是會有傷口被撞到的風險。
當我們理智斷線的時候,我們是否有能力可以看清,觸發我們的究竟是什麼?真的是我們以為的「我就是受不了孩子吃得桌面亂七八糟」、「我就是無法忍受小孩說話沒禮貌」、「先生/太太就是想要故意氣死我」嗎?
***
回到開頭的故事吧。
當天我氣呼呼地回到房間之後,心情依然極度惡劣。我確實覺得我的反應很大,但是想來想去也沒什麼頭緒,就以「應該就真的是太累了」作結,不再去鑽研什麼了。
幾天之後,我跟傑克一起看完《創傷的智慧》記錄片,我一邊估狗Dr. Mate的個人經歷,一邊跟傑克聊天。
「欸,剛剛電影裡不是說,有『成癮行為』的人都是因為心裡有一些痛苦需要轉移嗎?」
「嗯嗯,是啊。」
「這裡有一句Dr. Mate的話很有趣,他說『90%的人都有成癮問題,剩下10%的人是在欺騙自己。」
「那不就全部的人都有了?」
我想了想,坐直了身子問。
「如果這句話是真的,你覺得你對什麼事情上癮?」
「呃,我不是很確定。晚睡算嗎?我對晚睡上癮。」
「好像是耶,你真的一直都很晚睡。」
「那你呢?」
「我喔,我覺得我好像對聊天上癮。」
「有,我覺得有。你最近聊得滿誇張的。」
我安靜下來,開始思考。我最近確實在網路上聊個不停,有的時候還會帶ipad進去廚房,邊聊邊煮飯。雖然我知道這樣很危險,也無法專心,可是,我就是沒有辦法停下來。如果這個真的是我的「上癮」,那我是在轉移什麼樣的痛苦呢?
胸口突然一陣糾結,想起那天蕃茄滔滔不絕邊算數邊吃飯的那個晚上,我看著他跟傑克熱烈的互動,渾身不自在,內心的火焰越燒越烈的刺痛感。我以為我是因為蕃茄吃飯不專心所以被惹毛了,但是其實我是因為他們兩個人好熱絡,把我晾在一旁的情境,把我的創傷喚醒了。
從小我在家裡就是比較笨的那個,因為我擅長的是沒有用的文科,就算我功課不錯也沒有用。弟弟從小就數學腦,高中還進數理資優班,腦袋跟爸爸一樣好。每次吃飯談到課業,我就只能坐在那裡埋頭吃自己的東西,聽爸媽不停稱讚弟弟,吃飽以後默默離開。
現在我長大了,我不怕你們了!我不接受這樣的對待了!我可以摔碗筷不用忍耐了!!你們不敢再這樣對我了吧!!!
當下的我根本沒有發現,眼前的人早就已經不是爸媽和弟弟,是傑克跟蕃茄,他們只是聊天聊得很開心,他們沒有不在乎我,也不是故意要忽略我。
「創傷」就是像這樣隱藏在我們生活中的細節裡,難以察覺。必須要刻意往自己的內在探索,才能逐漸辨識出來。
不過,只要記得Dr. Mate說過的:「幾乎每次你在感到不舒服的時候,都跟當下的事件無關。這跟過去有關。跟你的創傷有關。」用「驗證看看這句話是不是真的」的想法來讓盛怒下的自己停下來,觀察「現在的我到底在氣什麼」。就算沒有辦法當下就釐清,(我也一樣沒有辦法),都是在累積一個重要的線索,幫助我們一步一步摸清楚自己的內心。
先說到這裡,下回再繼續分享!
--
歡迎到以下連結匿名留言:
https://padlet.com/tomatogreenlife/5njdu44phvgf6rrn
同時也有1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3萬的網紅POPA Channel,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我們經常收到家長以下這類提問,明明兒子知道打人不對,但待會他有情緒時,一樣會動手動腳。或者是每當女兒想要的當西得不到,她都會尖叫撒賴。罵也罵過,罰也罰過,家長還可以做什麼去糾正?我們今次不直接答你,但想你思考另一條問題,到底小朋友為什麼會有這些行為? 大人第一個想法通常是「因為小朋友百厭,教極唔聽...
「大人情緒失控尖叫」的推薦目錄:
- 關於大人情緒失控尖叫 在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 關於大人情緒失控尖叫 在 羅寶鴻 老師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 關於大人情緒失控尖叫 在 我們不只是老師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 關於大人情緒失控尖叫 在 POPA Channel Youtube 的最讚貼文
- 關於大人情緒失控尖叫 在 孩子常常情緒失控、暴怒、尖叫?給大小孩及小小孩 ... - YouTube 的評價
- 關於大人情緒失控尖叫 在 孩子常常情緒失控、暴怒、尖叫?給大小孩及小小孩的一堂情緒 ... 的評價
- 關於大人情緒失控尖叫 在 孩子常常情緒失控、暴怒、尖叫?給大小孩及小小孩的一堂情緒 ... 的評價
- 關於大人情緒失控尖叫 在 媽媽總是情緒勒索、情緒失控- 心情板 - Dcard 的評價
大人情緒失控尖叫 在 羅寶鴻 老師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三歲孩子情緒問題!大崩潰哭鬧+打人打自己怎麼辦?】
孩子在成長過程中,從小到大透過大人的引導,慢慢學習如何尊重環境、尊重別人、與尊重自己,並學習控制自己的衝動,以相互尊重的方式來表達自己。這確實是一條漫長的路,對父母與孩子來講,都是不容易的。
正向教養之所以寶貴,是因為這套方式能在教導孩子同時,培養孩子正向人格。雖然乍看之下比傳統教育打罵的效果來得慢,但它卻比較沒有副作用、比較「環保」,能保有孩子內心歸屬感與價值感,讓孩子內心的真、善、美,更有機會顯露出來,照耀我們的世界。
這位來信給我的媽媽有一位三歲小孩,信裡面的內容我感到欣喜的是,她一直很努力地落實正向教養的方式,而且不斷省思、學習,修正自己的方式。
但當然再努力的學生,也會遇到問題;再用心的父母,遇到問題時也會有困惑與懷疑的時候。這位媽媽在使用所學會的方法後,孩子有時候還是會哭鬧崩潰,甚至打人打自己。到底要怎麼幫助這位孩子與家長呢?我們一起看下去。
………..
羅老師您好~我是追蹤您許久的粉絲!我有幾個問題想請教您,我家女兒現在3y1m,因為疫情緣故加上近期會搬家因素,目前還沒上幼稚園。
家中現階段只有她一個小孩,我全職照顧她。先生教養理念滿一致的
都是採取正向教養,所以我們幾乎沒有責罵過小孩,而女兒大部分也都很好溝通,不過最近遇到瓶頸...
有時候她會沒來由的說她想丟東西,如果我制止她,她就會開始故意做一些我們平常告訴她不對的事,例如:打人、打自己、踢人、踩書,因為我跟先生的底線就是再怎麼生氣都不能傷害自己或是別人,所以這時候我們就會介入,無論使用同理(說出她的情緒,她可能會更生氣)或給她布偶告知可以發洩情緒在上面(她都會說她就是要打人踢人,不要布偶),抑或是我們會把打人的那隻手和踢人的腳先暫時握住,不讓其可以再繼續動作,以上方法其實都不甚有用。
每次生氣後,我們溝通,她也知道生氣的時候可以怎麼做,但是當情緒風暴來臨時,她還是會失控,請問老師,我們應該再如何幫助她,讓她可以慢慢學習控制生氣情緒當下想動手動腳的行為呢?
還有,我看過您的書、阿德勒正向教養學、一些蒙特梭利的書還有跟情緒做朋友這類的書籍,一直有個疑問:當女兒正在經歷情緒風暴的時候(可能引起這情形發生的原因不外乎是我可能不想妥協某件事,或是我制止她做危險/不對的事),大崩潰哭鬧的行為出現,目前我的做法是請她去積極暫停區消化情緒,不過有時候會成功(她會自己說要躲起來,然後就跑去積極暫停區,不過通常這時候都不是情緒風暴的高點,也就是不是很崩潰的時候)有時候就失敗(開始打人踢人哭鬧,請她去積極暫停區,她會更生氣,有時候會說哭著要抱抱)
遇到失敗的狀況,偶爾我自己也會感受到自己怒氣值上升中,沒辦法處理她的情況,我自己也想去我的積極暫停區,如果我離開現場的話,這時候她就會更崩潰(會尖叫哭,大部分要抱抱),我也知道這時候她什麼話都聽不進去,請問我該給她抱抱(可是當下如果我的情緒不允許呢?)或是在視線範圍內讓她先哭鬧等風暴過後,我也冷靜了,再抱抱她呢?(不過我很常都會被她撲過來而抱抱成功⋯)
老師,真的很不好意思,本來想長話短說,沒想到林林總總也是寫了這麼多~謝謝老師願意花時間看我的問題!謝謝您~
………..
你好我是羅老師。
謝謝你願意秉持正向教養的方式來教育孩子。我想跟你分享的如下:
1 這確實是一條比較難走的教養路,因為要跳脫以往的傳統教養方式,需要許多的摸索與學習,而且成果也會比直接打罵來得慢,辛苦你了。
你敘述對孩子情緒的處理方式,我並不覺得有什麼問題,而且很正確!但你當下跟孩子應對時的內在與姿態是如何,我並不在場,所以無從得知。但我感到你真的、真的已經很努力了,為你鼓掌。
2 有一點希望你了解:就算我們做到100%,也不代表有情緒的孩子會馬上OK的。因為孩子要懂得消化情緒、控制自己的身體與行為,需要大腦成熟度足夠才可以,更需要有足夠的意志力。
你的孩子現在才三歲左右,對於控制自己的情緒,確實還無法做得很好,所以你說「每次生氣後,我們溝通,她也知道生氣的時候可以怎麼做,但是當情緒風暴來臨時,她還是會失控」,這是很正常的喔。你說你讓他去積極暫停區消化情緒「有時候會成功」,已經很了不起了!
孩子到了四歲半五歲,就開始比較能控制自己;到了六歲左右,相信你會更看到成果的。
3 我知道你現在可能會對正向教養的方式與效果有懷疑,但只要記得在對待孩子的「尊重與和善」中,維持著「規範與原則」,並且不要縱容孩子肆意做出不尊重你的事情(例如經常罵你、打你;若他如此,當下可以表達你的感受與想法,並暫時離開現場)。
保持著大方向前進,從中修正與微調細節,效果是指日可待的。
4 另外你問到:「我也知道這時候她什麼話都聽不進去,請問我該給她抱抱(可是當下如果我的情緒不允許呢?)或是在視線範圍內讓她先哭鬧等風暴過後,我也冷靜了,再抱抱她呢?
要抱抱他與否,最重要的是要看當下「時機」是否適合,這也是李儀婷老師在「薩提爾的親子對話」裡,談到適合與孩子做溝通的「破口」。
透過你冷靜地觀察累積經驗,你會慢慢瞭解當他有情緒時,什麼時間是他不願意給你抱抱、什麼時候你抱會起安撫作用的。
所以,關鍵在於透過觀察與經驗累積,了解孩子是否ready給你抱、什麼時候適合抱,而不在主觀地判斷「你應不應該抱他」。這樣講你明白嗎?
5 當然,如果這時機到了,但你當下很不OK,會覺得「為什麼我這麼不OK還要讓你OK??」,你也是可以先選擇照顧自己。這本身真的沒有對錯,因為,你已經很努力了,你也該給自己一些喘息的時間。等到心情平復後,再與孩子連結感情、處理事件,還是很OK的。
孩子沒有我們想像中這麼脆弱、一不陪他就會受傷;正向教養也沒有我們想像中這麼苛刻沒人性,連半點負面情緒都不能讓父母有。
有問題的,或許是我們有時候太過聚焦在孩子與方法上,忘記看見自己的需求了。
放輕鬆點,事情就會更好處理。
最後,再次謝謝妳從三年前有了孩子到現在,都一直都這麼地努力學習。
這,不是很值得為自己拍拍手嗎?
祝福。
#羅寶鴻的安定教養學
#羅寶鴻的安定教養繪本
大人情緒失控尖叫 在 我們不只是老師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育兒筆記】196:三歲孩子向我展開「一致性對話」 (芳瑜)
在大人失控吼罵之後,孩子通常會有什麼樣的情緒和反應呢?
是的,在半年前對Evonne爆炸之後(詳見置底文章),前幾天我又失控了,而引爆點也是在車上。
久違出遠門,又遇塞車,一個多小時之後,她顯得不耐久坐,不斷干擾大家。
而我沒來得及覺察自己的情緒,任憑它無聲無息地醞釀後,最終演變為傷人的行為:「幹嘛啦!」我看著前方的車陣,突然大吼一聲,同時怒拍自己大腿!
「啊!好痛⋯⋯」我心想。理智回神的瞬間,卻開始擔心Evonne可能也要隨之暴走了⋯⋯畢竟,尖叫哭吼,宣示她的委屈、難過與憤怒,是她慣常的反應。
然而,任誰也想不到的是,她竟然立刻收斂了音量,即使仍然帶著哭腔,卻認認真真、一字一句地告訴我:
「媽媽⋯⋯妳太大聲了⋯⋯這樣我很緊張餒⋯⋯妳知道嗎?⋯⋯
我剛剛很小聲⋯⋯(其實是現在才變小聲)但是妳太大聲了,妳可以小聲一點⋯⋯」
在這段話裡,我聽出了她的情緒,以及她正在為了調節情緒所做的努力。
我很感動、很敬佩,也很羞愧。一個剛滿三歲的孩子,在我們長期採取「一致性的應對姿態」之後,今日,她竟然能夠在面對大人的失控情緒時,主動向我展開「#一致性的對話」。
她不恐懼、不沉默,勇敢表達自己的情緒;
她不屈服、不討好,點出大人的不當行為。
這便是我理想中教育的樣子:孩子,可以成為他自己。(詳見置底影片)
─────
往往,大人的情緒失控之後,#內心充滿恐懼 的孩子會如何反應呢?
他可能會 #保持沉默,心想多說多錯,害怕發生他更難承受的後果。他可能會 #大力反擊,模仿大人,用傷害對方的行為來保護自己。
他也可能會 #屈服或討好:「媽媽,我不哭了。這樣妳可以不要生氣了嗎?」盡力表現出大人期待的樣貌。
孩子漸漸習慣了一件事,那就是小心翼翼的藏著這份恐懼。
因此,多數大人便得以理所當然地無視這份恐懼,反倒認為「情緒的制裁」、「權威的力量」實在太管用了,輕鬆就讓孩子「聽話」、「乖巧」、「順服」。
─────
完整的傾聽她之後,我立刻轉頭,看著她的眼睛道歉⋯⋯
👩🏻:「剛剛媽媽確實太大聲了,嚇到妳了,讓妳很緊張,對不起。」她的啜泣聲逐漸轉弱。
👩🏻:「媽媽現在比較小聲了,妳有感覺比較好一點了嗎?」
👧🏻:「有⋯⋯」
👩🏻:「因為剛剛妳的吵鬧聲太久了,我覺得很煩燥。抱歉,我應該早點跟妳說我的感受,就不用那麼大聲了。妳可以原諒我嗎?」
👧🏻:「可以。」
然後,我請暘斌將車停靠路旁,我一邊和她對話,一邊幫她調整安全帶。
👩🏻:「那麼,現在我需要妳幫一個忙,可以嗎?」
👧🏻:「好。」得到同理與道歉的她,已經不再哭了。
👩🏻:「我知道妳已經坐車很久了,有點累,我們都一樣。但現在距離目的地還有15分鐘,妳可以幫助我們,在這段時間裡耐心的等待,讓爸爸可以專心開車、媽媽可以休息一下,好嗎?」
👧🏻:「好。」她在承諾過後,一路順暢。
當晚睡前,我感謝她在我失控時勇敢發聲,在車程的後半段謹守約定,而她感謝我什麼呢?她說:「那時候妳很大聲,其實我很生氣,我感謝妳跟我說對不起。」
接著,我們擁抱彼此。
「一致性的對話」讓我們不懷恐懼與仇恨,勇敢的坦露、道歉、說愛。
#3y0m4d
#歡迎分享
──────
🔸延伸閱讀🔸
📌爆炸了,然後呢? (芳瑜)
https://www.facebook.com/111489460393337/posts/272150747660540/
📌生氣不可怕 (芳瑜)
https://www.facebook.com/111489460393337/posts/224728495736099/?extid=0&d=n
📌「你氣完了嗎?」
https://www.facebook.com/111489460393337/posts/245524376989844/?extid=0&d=n
📌一致性──最理想的應對姿態 (芳瑜)
https://www.facebook.com/111489460393337/posts/305911554284459/
📌有時候,你只是需要被溫柔的承接 (芳瑜)
https://fb.watch/6lkr2Kxqm3/
🎬教育如何讓孩子成為自己 (芳瑜)
https://www.facebook.com/111489460393337/posts/394639528744994/
大人情緒失控尖叫 在 POPA Channel Youtube 的最讚貼文
我們經常收到家長以下這類提問,明明兒子知道打人不對,但待會他有情緒時,一樣會動手動腳。或者是每當女兒想要的當西得不到,她都會尖叫撒賴。罵也罵過,罰也罰過,家長還可以做什麼去糾正?我們今次不直接答你,但想你思考另一條問題,到底小朋友為什麼會有這些行為?
大人第一個想法通常是「因為小朋友百厭,教極唔聽」,這種想法還無分國界。美國2015年一個調查顯示,56%家長相信,小朋友3歲前已經有能力阻止自己做這些父母禁止的行為,只是他們頑皮,故意挑戰父母底線。
會這樣想也是人之常情。因為小朋友一到2至3歲大,語言能力會突飛猛進,能夠理解大人的簡單指示。聽得懂又不去做,還不是明知故犯?
但理解能力是否就等於控制能力?
今集由 POPA x Save the Children Hong Kong 香港救助兒童會 共同創作
參考資料
Arnsten, A., Mazure, C. M., & Sinha, R. (2012, April). Everyday Stress Can Shut Down the Brain's Chief Command Center. Scientific American.
Helping children to manage feelings. (n.d.). Kids Matter.
Klein, C. (2013, March 5). Maturation of the Prefrontal Cortex. Bridges 2 understanding.
Markham, L., Ph.D. (2015, June 17). 8 Steps to Help Your Child Develop Self Control. Psychology Today.
Morin, A. (2018, January 10). 10 Impulse Control Techniques That Work for Children. verywellfamily
Moyses, K. (2013, July 15). Help young children identify and express emotions. Michigan State University.
Self-Control. (n.d.). Psychology Today.
Toddlers and Self-Control: A Survival Guide for Parents. (2016, October 3). ZERO TO THREE.
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衛生署(2017)。兒童發展7 —— 兩至三歲大兒童的發展。擷取自衞生署家庭健康服務網頁
陳永儀(2016)。沒有「負面能量」是好事嗎?需要重新認識的「情緒反應」。TEDxTaipei
大人情緒失控尖叫 在 孩子常常情緒失控、暴怒、尖叫?給大小孩及小小孩的一堂情緒 ... 的美食出口停車場
孩子常常情緒失控、暴怒、尖叫?給大小孩及小小孩的一堂情緒控制課 ▻ 字幕版:https://youtu.be/T0qzTclimJs. ... <看更多>
大人情緒失控尖叫 在 孩子常常情緒失控、暴怒、尖叫?給大小孩及小小孩的一堂情緒 ... 的美食出口停車場
孩子常常情緒失控、暴怒、尖叫?給大小孩及小小孩的一堂情緒控制課 ▻ 字幕版:https://youtu.be/T0qzTclimJs. ... <看更多>
大人情緒失控尖叫 在 孩子常常情緒失控、暴怒、尖叫?給大小孩及小小孩 ... - YouTube 的美食出口停車場
最近常被父母問到小孩易怒愛生氣、情緒激動又無法溝通,這該怎麼辦?今天就要來談崩潰哥崩潰姊的教養:1、一哭起來就驚天動地2、暴怒會丟東西、摔 ...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