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萬人心疼【護理師狂失眠!做惡夢「幫病人插管」嚇醒】— 面對新冠別忘了醫護的精神健康:台灣本土疫情持續延燒,許多醫護人員為了避免病毒擴散,紛紛站上第一線救援,令人十分敬佩,但他們同時也承受了不少壓力。一名護理師就透露,自己自從疫情爆發以來,總是睡不好覺,有時候還會做惡夢,夢到病人在插管,竟然被嚇醒。不少網友看到後感到心疼,紛紛喊話鼓勵。
護理師的PO文曝光後吸引1.5萬名網友點讚,不少人留言表示「謝謝所有在第一線辛苦的醫護人員」、「沒有人是特別勇敢,感謝您們的使命感」、「感覺壓力大到爆,加油,會過去的,一起努力」、「感恩佛心的護理人員。祝福妳們一切平安」[1]。
■不只倖存者和家屬 連醫護、救災人員也難逃創傷症候群 更需要細心關懷
曾參與921地震心理復健的精神科專科醫師吳佳璇表示,突如其來的重大意外,往往讓罹難者與家屬瞬間天人永隔。而第一時間參與搶救的救災人員,往往最早抵達現場,看到毫無遮掩的慘劇狀態,當下又希望能夠救助更多的人,心中的焦慮緊張與痛苦,會促使他忘記自身安危與害怕,全力救助;但從第一線退下之後,眼前不斷浮現的現場情慘狀,也會增加救難人員陷入創傷症候群的危機。
同樣的情況也會發生在醫護人員身上,尤其見到年紀彷如親人的傷者,想全力挽救卻力不從心、拚了全力也難回天的當下,那種揪心更是難以忘懷。吳佳璇說,救災人員及醫護人員也是創傷後壓力症候群的高危險族群,必須特別注意,救災的人和醫護人員也要量力而為,維持作息正常,才能持續助人,也讓自己不要變成受害人[2]。
■珍惜醫護吧! 英研究發現近半ICU醫護可能罹創傷後壓力症候群
新型冠狀病毒病(COVID-19)肆虐全球,無論是疫情輕重,守在各國最前線之一的便是醫護人員;然而,長逾一年的疫情不僅威脅前線醫護生理健康,也對他們的心理健康造成影響,據英國13日發表一項研究,英國加護病房(ICU)醫護有近半可能罹患嚴重精神疾病,包括嚴重憂鬱、創傷後壓力症候群(PTSD)等。
據《路透》,這份研究刊載於《職業衛生雜誌》(Journal of Occupational Health),研究對象為英國9個加護病房(ICU)的700多名醫護,研究日期為2020年6、7月間,英國當時正準備進入新一波疫情高峰期。
研究發現,有45%的研究對象出現嚴重心理健康障礙,程度至少已達4種嚴重精神疾病之1的臨床意義閾值,而研究對象在4種嚴重精神疾病中,具體分布情況為嚴重憂鬱症6%、嚴重焦慮症11%、創傷後壓力症候群40%以及問題酗酒7%。
更令人心痛的是,研究發現,有8分之1以上研究對象表明,自己在受測的近2週內,有出現過「死一死更好」的自殘或自殺念頭。《路透》分析,英國加護病房醫護工作壓力大,除必須暴露在高風險環境中,人力及設備的資源短缺問題也造成影響,這種嚴重心理狀態可能對醫護的工作能力及生活品質帶來負面影響。
對此,倫敦國王學院精神病學、心理學暨神經科學研究所教授格林博格(Neil Greenberg)分析,加護病房醫護要面對的是高死亡率的新冠肺炎重症患者,需要提供患者足夠的臨終支持,還要解決醫病溝通上的困難,這些事情對前線醫護心理健康造成深遠的負面影響,為所有醫護人員提供心理健康服務是迫在眉睫的事情[3]。
■照顧別人別忘了照顧自己-給照護COVID-19第一線的英雄們
從2021年5月11日起,台灣已進入COVID-19的社區防疫階段,全國提升到第二級防疫警戒。接下來由於雙北連日破百人以上確診。
►5月15日雙北升級第三級警戒。同時,醫療系統擴大開設專責病房、啟動責任醫院,開設戶外篩檢站。
►5月16日亞東醫院爆發台灣有COVID-19疫情以來最大的院內感染,共有18例確診,包含2位護理人員、9位病人與7位陪病者。
►5月19日全國升級進入第三級警戒兩週,最後5月25日中央疫情指揮中心宣布全國第三級警戒延長到6月14日。
►5月27日確診個案持續增加到6761人,死亡59人。雙北第一線醫療量能緊蹦,台大醫院吳明賢院長甚至在個人臉書上,發出Hospital need help的呼籲。
►5月31日,雙和醫院三位護理人員被隔離確診的老翁砍傷,送至急診…
■照護COVID-19個案身心壓力更大
到目前為止全世界已經有上千位醫護人員因為照護COVID-19的病患而受感染而過世。雖然COVID-19不像SARS致死率高,但是傳染力更高,特別是這些變種病毒。照護受感染的確診個案並非一般的醫療照護,醫療人員會面臨更大的身心壓力。
►例如:穿脫維持個人防護專備的穿脫維持,就是一個特別的壓力,常常為了避免穿脫所造成的浪費防護裝備,有些醫療人員甚至在穿戴時間不喝水、不上廁所。另外,擔心自己受感染,擔心自己將病毒傳給家人,也是常見的焦慮來源。照護COVID-19確診患者的狀況惡化、孤單過世,也可能因為過度投如而有挫折與自責,產生替代性創傷的症狀。
■避免工作倦怠耗竭(Burnout)
這是一場長期戰爭。即便已經有疫苗發展出來,看來這是一場長期戰爭。所以工作人員要小心倦怠耗竭(Burnout)。心理學上這種職業耗竭包括情緒耗竭(emotional exhaustion)、去人性化(cynicism)和 自我效能降低(decreased professional self- efficacy)。常常因為持續工作產生的的身心倦怠,士氣下降與消極,進而效能下降。
▶在這邊建議第一線醫療人員可以用「休、停、活、支、意」五種方法避免耗竭。
■小心替代性創傷 (vicarious trauma)
第一線照護人員暴露在生死邊緣,也可能情感過度投入。這次COVID-19有些比例可能會成為重症甚至插管,對照護人員會有挫折感。這些個案也常常因為感染隔離,家屬無法在身邊。國外已經有許多例子,患者過世時沒有家人在旁,這時只有醫療人員陪伴。醫療人員也容易投射家屬或患者的角色,感同身受。
「我們的歲月靜好,因為有人為我們負重前行」。醫療人員是對抗COVID-19病毒的戰士英雄,我們應該給他們適當的配備與資源,並讓他們適當的輪替與休息。面對COVID-19的戰役,沒有人是局外人,大家一起合力打贏這場仗[4]。
■各界支持、避免責怪才能增強抗壓
振興醫院精神醫學部主任蘇東平回憶起 17 年前的抗 SARS 戰役,同樣對於一線人員造成莫大的精神打擊。蘇東平指出,在疫病流行時,有組織的工作環境和條理分明的照護步驟是避免感染、增加安全保護的最佳良方。
直接與病患接觸的照護者,應該盡量降低其危險因子,例如避免讓有精神疾病史、年紀較輕以及對COVID-19持有負面感受的工作同仁參與。無可諱言的是,正向、樂觀的對應態度,和社會與家庭的強力支持,可以增強醫護照顧者對抗急性壓力的侵襲[5]。
■抗疫之路,您不孤單-關懷醫護身心壓力
在COVID-19疫情的籠罩之下,身處第一線的醫護人員所承受的身心壓力,往往是一般人無法體會的。在臺灣,許多醫院為了幫助醫護人員紓解身心壓力,花費許多心思,而奇美醫療財團法人奇美醫院(簡稱奇美醫院)正是其一,當醫院院方全力相挺,醫護人員的身心獲得支持,態度就更有自信,工作也更無後顧之憂[6]。
【Reference】
1.來源
➤➤資料
∎[1] (三立新聞) 護理師狂失眠!做惡夢「幫病人插管」嚇醒 1.5萬人心疼:https://www.setn.com/News.aspx?NewsID=953204%E2%80%8B
∎[2] (康健雜誌)「普悠瑪翻覆意外》不只倖存者和家屬 連醫護、救災人員也難逃創傷症候群 更需要細心關懷」:https://www.commonhealth.com.tw/article/78264
∎[3] (自由時報)「珍惜醫護吧! 英研究發現近半ICU醫護可能罹創傷後壓力症候群」:https://news.ltn.com.tw/news/world/breakingnews/3409565
∎[4] (台灣憂鬱症防治協會)「照顧別人別忘了照顧自己-給照護COVID-19第一線的英雄們」: http://www.depression.org.tw/communication/info.asp?/74.html
∎[5] (Heho健康)「抗煞醫護猶存心理創傷!名醫蘇東平:面對新冠別忘了醫護的精神健康」:https://heho.com.tw/archives/81042
∎[6] (衛生福利部)「抗疫之路,您不孤單-關懷醫護身心壓力」:http://www.mohwpaper.tw/adv3/maz28/utx05.asp
➤➤照片
∎[4]
▶照顧COVID-19醫護人員的壓力
▶護理人員個人防護專備的穿脫維持
▶第一線醫療人員可以用「休、停、活、支、意」五種方法避免耗竭
▶避免耗竭五方法「休、停、活、支、意」
∎( ETtoday新聞雲 )「山根壓出口罩印!護理師「憔悴模樣」曝光 2萬人哭了:最美的臉龐」:https://www.ettoday.net/news/20210604/1999452.htm#ixzz6xqEnrLRi
▶受到本土疫情影響,全台醫護疲於奔命,幾乎連休息的時間都沒有。一名江姓護理師張貼了下班時的照片,臉上充滿明顯的壓痕,憔悴的神情曝光,讓上萬網友感到十分心疼。
2. 【國衛院論壇出版品 免費閱覽】
▶國家衛生研究院論壇出版品-電子書(PDF)-線上閱覽
https://forum.nhri.org.tw/publications/
3. 【國衛院論壇學術活動】
▶https://forum.nhri.org.tw/events/
#衛生福利部 #國家衛生研究院 #國衛院 #國家衛生研究院論壇 #國衛院論壇 #國民健康署 #醫護人員 #護理師 #醫護 #PTSD #精神健康 #替代性創傷
奇美醫療財團法人奇美醫院 / 奇美醫院 / 衛生福利部 / 財團法人國家衛生研究院 / 國家衛生研究院-論壇
護理正義
護理人護理魂-hi,I'm CC
夢到地震家人沒事 在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那些年,那些沒有遇過地震的外國人」
有一年我飛台北班,那天晚上發生了一次有感地震。當然啦,我隔天就忘記了。不過,回程的航班上,外國組員討論的全是這一起地震。
「我睡到一半,夢到飛機發生亂流,我一直不斷安撫乘客,可是乘客嚇到完全不聽指令。接著我醒來,我的床居然一直搖,我以為我還在做夢。」埃及組員說。「原來這就是地震啊。」
「我洗澡洗到一半,一陣天旋地轉,我以為我要昏厥了。」馬爾他組員接著說。
「我在課本上讀過地震,這還是第一次遇到,我花了一陣子才意識過來。我趕快自拍了一支影片傳給家人朋友看!爸!媽!我經歷到地震了!」瑞典組員拿了影片給我們看。
原來地震,對一些人來說是一件這麼新奇的事情。
「台灣每年平均大概會有兩萬個,有感或無感地震喔。」我說。
「那你們的生活,不是一直在搖晃中度過嗎???」外國組員很驚訝地問。
這就好像另一班的台北班吧。遇上強烈颱風,我們入住的飯店大門,居然被吹倒了。工作人員忙進忙出的,努力阻擋風雨吹進大廳。這時候,只看見一個沙漠國家來的男組員,靜靜地站在門外的風雨中。他的上衣和短褲都已經濕透,緊貼在他身上。
「你在做什麼?」我問。
「感覺像在亞特蘭提斯水上樂園,這感覺太爽了。」他濕漉漉地說。「人生必須經歷的清單,又有一項被畫掉了。」他碎念了一句。「哈,颱風。」
———
這世界上,最少出現地震及自然災害的地區。前幾名分別是:卡達、馬爾他、沙烏地阿拉伯、巴貝多、格瑞那達、冰島、巴林、吉里巴斯、阿聯酋、瑞典和挪威。
一個人習以為常的事,可能是另一個人的人生體驗清單。大概就是這樣的意思。
IG: bonnie_chang_
夢到地震家人沒事 在 張維中。東京模樣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311東日本大震災十週年 那一年寫下滿多關於地震的文章,如今回頭看,還算是忠實記錄下了當時的狀況。除了自己的心境以外,也算是為當時的日本與東京的氣氛,保留下一條回溯的軌跡吧。真快,十年就這樣過去了。十年後的現在,我們又再面對另一個尚未解決的挑戰。
/
【洗淨記憶】
上個星期報名參加了東日本大震災的志工,參與的援助活動是照片洗淨的工作。
大地震引來的驚世海嘯,把東北沿岸鄉鎮的民宅全沖垮了。潮水消褪以後,房子和人在一瞬之間消逝,遍地盡是滿目瘡痍。清理災區的工作人員,把從殘骸裡找到的散亂相簿蒐集起來,交給志工,經過整理以後等待災民或者遺族領取。而我的一日工作內容,就是負責去清除被海嘯污泥弄髒的災民照片,並且進行照片分類。
這項工作本來是由日本富士沖印的社內員工擔綱的。從六月底開始,一個月內完成了近17萬張照片的洗淨。但是後來發現,數量比預期的龐大,於是將部分照片運往東京,請求東京人的幫忙。
志工活動從一大早九點多開始到傍晚結束。需要被清理的照片都被送往都內的一座體育館內,在指定的時間集合完畢以後,主辦單位先花了一點時間,說明如何進行洗淨照片的方式跟詳細流程。最後則進行分組,將當天大約近五十名左右的志工分成六組。組別成員的名字被打在講台的投影布幕上時,現場唯一一個外國人名字的我,特別顯眼。
照片洗淨的流程是回收、分類、清洗、乾燥、整理、觀覽。在一張長桌上,分配好工作順序,各司其職。有人先把回收來的相本拆開,如果照片上本來就有寫主題,那麼就直接分類。沒有的話,就判定是哪ㄧ類型的,比如國內外旅遊、家人合影、飲食或小孩......等等,標注在便條紙上。
一張張滿是污泥的照片取出來(多半都和塑膠紙黏在一起)後,只要是還能看得出臉的照片一定都留下來。其中有很多是全毀的就沒辦法了。接著,交給下一個負責洗淨照片的人,也就是我所擔當的步驟。清洗好之後,再給後面的人去乾燥機進行烘乾,最後則是懸掛晾乾。之後還會有其他天的志工,來進行簡易相簿的製作。
來到我手上的照片,會先在一個大桶子裡初步過水,清掉大塊污泥,然後放到另外一個小水盆,再用毛筆輕輕刷掉損毀的部分。富士沖印的人員說,照片受損的部分會呈現出黃色顏料,看久了有點不舒服,因此希望把這部分刷掉後,顯現出最底層的白紙顏色。
在我們這組志工裡,有好幾個人都是對攝影有興趣的,或者是從事設計工作,彼此並不相識,但因為都想對災民作些什麼,所以聚集在了一起。大家邊工作邊聊天,而話題落在全場唯一外國人的我身上時,自然是台灣人這部份。
震災後因為台灣援助日本的募款,超過了兩百億日圓,以至於有好一陣子跟日本人碰面時,話題大多是以募款起頭的。就連初次見面的日本人也是這個流程。照片洗淨的這一天亦不例外。「我是台灣人」的話題既然開啟了,除了募款以外,接下來便是有去過台灣的人,進行旅遊經驗交流時間。
能聊的話題告一段落以後,最後,就落在經過我們手中的照片了。
日本人很特別,即使數位相機如此發達了,不少人仍喜歡將照片沖印出來。很多照片的拍攝年代,一看就是比我們還老的。當然也有些風景照是最近拍的。因為有人指出,他去年才去過那裡,那些店是新開的。
大家一邊洗淨照片,一邊看著照片裡的主人翁,話題也從照片脫口而出。
「這台電視機我們家以前也買過」、「照片裡這位媽媽的褲子,以前就這麼潮流啊!」、「哇,這對新人的婚宴好豐盛喔!」、「雙胞胎超可愛的」或「小孩子睡著的臉,好想捏一下喲!」之類的。
但是沒有任何一個人,會把心底的疑問說出口。
不曉得照片裡的他們,都還活著嗎?
我們寧願相信他們是活著,不久以後能親自領回這些被洗乾淨的照片,然後和聚在一起的家人,看著相片說:「沒想到這些被大水沖走的照片還能找回來啊。」又或者他們真的不幸離開了這世界,但總有親人會希望珍藏這些記憶。光是這樣,就覺得即使能多洗淨一張照片,這島嶼上的笑容便會增加一枚。
在照片洗淨工作結束以後,組員們合影留念並且交換臉書上的聯繫方式。
我們不認識洗淨照片裡的主人,當然照片裡的他們也不認識我們。可是因為這些照片,而讓另外一群陌生的人結識了,那種交際圈偶然性的延續,想來也特殊。或許今後,有什麼新的契機從此發展也不一定。原來,照片裡的生命縱使終結了,透過另外一種形式也可能擴散出去。
那一晚,我連做夢都還夢到自己戴著手套,站在水盆前拿著筆刷洗淨照片。像是徹夜停不了的工作,轉醒後照理會萬分疲憊的,可是推開窗子時,卻有了久違的神清氣爽。
●創作於2011年。收錄於散文集《夢中見》
/
延伸閱讀:
●那天以後 https://ent.ltn.com.tw/news/paper/487666
●Podcast 那天以後回不去的改變 https://podlink.to/zwzpodcast
●台灣人 in Japan
上集-地震後歸宅難民 https://youtu.be/dCxlW6qUYH8
下集-台日關係劇變 志工活動 防災意識
https://youtu.be/UCAqIE2iMX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