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➊. #虚到实经历的混乱
┗━━━━━━━┛
陆续收到兄弟两人的学习单位发出通知,十月恢复实体课。
「科比,弟弟星期五能回幼儿园上课,妈妈在想着怎样安排。」
「嗯,可以先不让弟弟去吗?我下午会很闷,很想弟弟。」
谢谢哥哥如此坦诚,我也会有点不习惯家中少了弟弟的奶音3D环绕音。两兄弟彼此影响着彼此,哥哥补习班恢复,弟弟也会告别无法投入太多的网课,我们要回到接送与“正常”生活的日子了。
「 #一切要回到正常了。」刚忙完新节目拍摄的马先生昨天吐出这句话。听着内心有点鬼打墙(不正常日常中的正常),这一年多虚实之间的转换,生活步调转变时又再度经历混乱到适应。
你也在虚实间转换的路上吗?
┏━━━━━━━┓
➋. #喜极而泣的弟弟
┗━━━━━━━┛
昨天马先生回归家中,给两兄弟制造小惊喜,午餐约他们到游泳池野餐和终于可以下水!刚上完网课的哥哥,兴奋得尖叫乱跳舞,弟弟欢天喜地的随着哥哥一起欢呼。但这四岁小朋友耶耶耶到一半,突然脸部抽蓄挤成一团,然后爆哭!哎呀呀,这小朋友竟然会 #喜极而泣!
激动到极点反而爆哭,那感觉妈妈很懂。我很变态的欣赏着这小男生的情绪流动,抱起他拍拍,「弟弟太感动了是吗?」请马先生记录这一幕,让孩子记得这感受,越小越容易为微小的事感动感恩,这能力在大人身上反而“生锈”了,不是感受反应太慢,就是不好意思表现出来。
谢谢弟弟在喜悦中夺眶而出的眼泪,让全家看见他的真情流露。
┏━━━━━━━━┓
➌. #确保孩子有光有热
┗━━━━━━━━┛
我们大人随口的一句话、一个眼神、一个举动,都会让孩子有无限的想象。如果能在日常对话中,加入一些激发孩子对事物好奇、想探索的兴趣,这会提升他们的学习和表达的动机哦!
弟弟哭完,我和他爸爸说:「如果刚刚我们是用“有什么好哭啊,哭什么哭啊?”之类的话语来接住弟弟的情绪,以后他可能会压抑,不会多透露内在真实感受了。」#不想让孩子长大变成面无表情的大人
我们大人太擅长这种惯性回应方式,可能一方面也是一种含蓄和及时回避尴尬的反应。无论是孩子分享任何事情,或表现出他们的情绪时,我们一起让孩子「 #有光有热」,而不急于「 #泼水喷火」。
┏━━━━━━━━┓
➍. #生活中出现的对照
┗━━━━━━━━┛
早安,星期三,九月最后两天了!生活很奇妙,我这个月一直出现一个念头,开多一个Podcast 叫做 MOON TALK (中文随便想到 月讲讲 哈 你有IDEA?)想分享育儿之外的事,随心随意聊,然后昨天就听了隋棠的Podcast #隋声听,聊儿童性侵防治的话题。今早又看见一张图(在我story附上图),心里觉得 It‘s a sign!
想起读到的这句话 “Life is a mirror and will reflect back to the thinker what he thinks into it.” — Ernest Holmes(美國作家)
真的「生活是一面镜子,它会把你所想的反映出來。」 所以在我们的“镜子”中,放入更多积极和正向、温暖和爱,出现在眼前的事都变得更可爱。有空一起擦亮也照顾好这面镜子哦~!
.
#秋月四点记录 #生活2909
同時也有357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7,420的網紅まとめまとめの,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まとめのまとめ】 チャンネル登録はこちら https://goo.gl/QN6ioA 長年続いた姉絡みの修羅場 もろもろ、 フェイク多少あり○年前、 姉が不倫して離婚しそうになった。 逆ギレ開き直る姉に昔から 姉に甘い両親すらも呆れて 怒りと情けなさでマジ泣き。 もちろん離婚だろなと思っ...
外子内子意思 在 小黄鸭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善解人意是不是一个巨大的优点?
当我问出这个问题时,朋友在一旁坚定地摇头。
她最近找到了一个词,贴切地形容自己是 「情感海绵」 ,具体点说,就是她能理解和吸纳各种人类的悲欢,比失业的同事更难过,比分手的朋友更激愤,比在人群中的社交恐惧者更恐惧。
别人的喜怒哀乐,她都能敏感地察觉到,甚至直觉地猜出背后的原因。
神了。
对,就是神了。 一开始我以为她属于「高敏感人群」,但她对人际和情绪的敏感程度,显然更加极端和深刻。
直到我在一本书中看到, 这其实是另外一种人格特质,叫作共情者(Empath),又被称作「神使」。
比如说,你会不会有下面这些表现:
1)高度敏感。 通过语调和肢体动作,能察觉到对方没有说出口的情绪或「信息」。
2)不自觉吸纳别人的情绪。 别人的负面情绪让你筋疲力尽,但如果在有爱的环境中,你也会感到蓬勃有力量。
3)常被评价为很内向。 喜欢一对一的接触或者小团体,即使有外向的行为表现,也局限在社交场所。
4)高度直觉。 你喜欢通过直觉来体验世界,先感受再思考,这可能与我们过度理智的社会中大多数人的行为方式相反。
5)需要独处的时间。 由于天生的敏感,你很容易情绪过载,所以你需要定期的独处时间来给自己充电。
6)在亲密关系中可能会不知所措。 在内心深处,你害怕被「吞没」,你常常陷于一种令人神经紧张的、不自在的交往中,你想得到陪伴,但矛盾的是,陪伴让你感觉不安全。
7)你似乎有一种治愈的力量。 你总是自然而然地成为圈子里最「善解人意」的那一个,很容易得到别人的信任,但他们通常是「求助者」,这种功能性的关系有时候令你感到孤独。 (也让你很容易被「情感吸血鬼」盯上)
8)你想减轻身边人的痛苦。 给予关怀和帮助,对你而言是一件再正常不过的事,即使有时候你已经觉得力不从心。
9)很难建立个人的边界。 在别人和自己之间几乎没有什么防备心。
10)热爱自然。 你可以在野生动物、海洋或者其他自然环境中得到能量的滋养和恢复。
「神使」几乎总是被信任的,因为他们让人们感到安全,也正因为如此,「善解人意」似乎成了他们不得不背负的压力。
成为一名"神使"是什么体验?
神使(Empath)这个词,最早出现在科幻小说中,用来描述一个人有超自然能力,能够理解其他人的精神和情感状态,有点读心者的意思。
《星际迷航:下一代》中的Deanna Troi就是一个典型角色,她担任飞船顾问,利用自己的能力来感知他人的情绪,通过非语言的方式和他们进行交流。 这一类描述看起来很奇妙,但它们也可能无意中歪曲了现实中神使(Empath)的真实体验。
精神病学家Judith Orloff首先将神使(Empath)这一概念引入了人格描述(她本人也是一名神使),她认为,神使是对情绪高度敏感的人,在他们的日常生活中,「共情」随时随地都在发生。
那是一种什么体验呢?
「共情」(Empathy)本身是一种能力,是一种理解别人的想法、体会别人的感受,能够设身处地站在他人立场思考问题的能力。
可是,当这种能力无法自控、或者超出了身心的承受范围,我们就会遭到一种反噬:
1)共情者更容易产生慢性疲劳:
就像演员沉浸在电影角色中无法「出戏」,共情者可能会沉浸在他人的情绪中无法自拔。 通常,共情者不只是「照顾」别人的情绪,而是「吸收」,就好像对方经历的一切,都发生在了自己的身上。
Judith Orloff博士根据她的临床观察发现,当共情者被他人的情绪淹没时,他们可能会出现惊恐发作、焦虑、抑郁以及慢性疲劳等心理和身体症状。
而《Health Psychology》发表的一项研究同样发现, 父母的共情能力越强,他们越有可能经历慢性炎症的困扰。 可见,共情力并不总是一份礼物。
2)共情者更容易在关系中感到孤独:
当然,普遍理解中,共情力是人和人之间联结的纽带,但对于共情者来说,过度的共情往往会毁掉他们的人际关系。
研究发现,共情者对社会刺激高度敏感,但却不能很好地处理这些刺激。 因此,他们经常干脆封闭自己的感觉,或者对人际互动保持消极的期望。
丹麦家庭治疗师Jesper Juu甚至将共情力和攻击性称为「存在的双胞胎」。 一个共情者,可能会更加快速、准确地预测到对方是否有隐藏的冷漠、拒绝和威胁性,这让他们在其他人眼里看起来 「太容易生气了」 。
3)共情者更容易陷入"功能性的交往":
孤独,并不意味着共情者没有深度的人际交往。 恰恰相反。
因为共情者的同理心,他们常常在一段关系中扮演着「倾听者」、「帮助者」、「疗愈师」的角色,而他们也乐于使用这样一种直觉式的、深度暴露式的交流互动。
有失恋的朋友,找他们梳理和分析感情状况,有迷茫的朋友,找他们聊人生、聊理想。 但一切仅限于此,下一次再联系,可能就是对方「又」出现了什么感情问题或者人生困扰。
是什么让我们成为共情者?
你可能会怀疑,这个世界上真的有一种人格特质,能对他人"感同身受"?
学术界一开始也是这样怀疑的,毕竟大多数关于共情者的研究,都依赖于「自我报告」。
但根据发表在《Nature Neuroscience》上的一项研究,它通过研究镜像触觉联觉,客观地衡量了共情能力。
结果显示,大约1%到2%的人是真正的共情者,而临床心理学家Helena Rempala认为,这个数字可能更高,大约10%到15%。
是什么让我们成为了共情者?
1)可能与大脑中过度活跃的镜像神经元有关。
有关镜像神经元的研究发现,镜像神经元可以通过过滤掉我们自己的情绪,来阅读和理解对方的情绪。
而共情者被认为拥有高度反应的镜像神经元,因此会与他人的情绪感受产生深刻的联系。
2018年,Abigail Marsh的一项研究,更进一步地揭示了共情者和非共情者之间的大脑差异,共情者对恐惧的面孔更加敏感,因为他们的杏仁核对这些面孔的反应更加活跃。
2)共情也可能是一种选择。
「像大多数人格特质一样,共情力很难区分基因和环境的影响」,心理学家Jeff Gardere认为,「成为一名共情者,不仅仅是一种动力,也是一种选择。」
共情是一种可以后天习得的行为,早在幼儿时期就可以观察到共情能力的发展。 而在高度赞扬「共情力」的社会氛围下,我们可能会因为自己拥有「读懂」他人并给予帮助的能力,而感到自豪。
直白地说,我们实际上是在努力学习如何察言观色。
同时,也有研究表明,如果我们的父母缺乏共情力,我们更有可能成为共情者,「这可能是因为我们从小受到的训练,是把别人的需要放在自己的需要之前。」
共情者们怎样关怀自己?
最早提出共情者的Judith Orloff博士,在她的著作《The Empath's Survival Guide》中写道:
「作为一名医生,我进化的一部分就是学会接受这些能力,它们是宝贵的、值得培养和支持的。 我拥抱我的敏感,而不是逃避它们。」
共情者和高敏感人群一样,它不是一种疾病或者缺陷,它只是一种稳定而持久的人格特质,我们可能无法改变它们,但有办法跟它们好好相处。
Judith Orloff博士根据她的研究和临床经验,在书中分享了如何成为一个平衡的、有力量的、快乐的共情者。
1)有意识地建立个人边界
如果你是一位共情者,你一定能体会到人际交往中最大的不舒服,来自于被侵犯边界的时刻:
你既因为被侵犯了边界而感到焦虑,同时也因为想要帮助对方的使命感被满足,而产生一种莫名的快感。
因此,这种矛盾的情绪体验让你一直难以建立起明确的个人边界。
但这是重要的。 「没有边界的付出,会让我们失去对内部资源的掌控能力,也无法将自己的最佳状态献给生活中更重要的人。 」
你需要做出一些勇敢的尝试:
明确你的极限。 回顾过去你对某个人感到不舒服、愤怒或怨恨的经历,为它他们创建一个「界限表」,并写下让你觉得舒服和安全的界限标准,尽可能地详细。
真正让别人知道越界的唯一方法,就是直接告诉他们。 如果你不习惯这样做,可以从一些小事做起,比如服务员把你点的菜弄错了,要求她重新确认一次。
或者暂时不要答应任何事。 给自己一点时间,回顾自己的"界限表",或者考虑自己的"可使用水平",你现在有时间和精力吗? 你必须为对方的情绪负责吗? 你会因此而快乐吗? 回答了这些问题之后,再做回应。
如果这些都失败了,那就删除它们。 如果你已经明确地告诉别人你不舒服,但仍然没有得到应有的尊重,请记得,你是可以离开的,没有人有权利让你感到不舒服,或者未经允许地利用你的价值。
2)比起照顾他人,你更需要学习如何照顾自己
一些研究表明,共情力与焦虑、抑郁等情绪存在正相关,甚至你会因为别人的痛苦而责怪自己。 比起照顾他人,共情者更需要学习的是如何照顾自己:
给自己充足的时间休息。 不要强迫自己在不同的事情之间周转。
有意识地选择与你共度时间的人。 「倾听你的身体,看看谁给你能量,谁消耗你的能量,意识到身体发出的信号而不是忽略它们。」
对待自己时,想想自己是怎样对待他人的。 尝试着理解自己的情绪,想象如果你是自己的朋友,你会怎样和TA说话、怎样安慰TA并给予TA拥抱。
找到让自己放松的地方。 对于共情者来说,亲近自然是启动心理恢复机制的方法。
练习冥想。
3)最关键的是,允许自己"后退一步"
共情者之所以被称为神使,是因为他们将神的使命,始终放置在了个体的幸福之前。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他们需要允许自己后退一步。
后退一步,意味着你可以屏蔽求助的朋友,可以对他们说「不」,可以在感到筋疲力竭之前,逃避到让自己舒适的领域。
哪怕在其他人看来,你有那么一点点避世。
Judith Orloff博士在她的书中建议共情者「独自隐居一下,远离这个世界,每年至少一次。 计划好你的时间去大自然或者其他令你平静的地方,这样你就可以放松下来并重新校准你的系统"。
在我们的社会文化环境中,后退和逃避,似乎总是可耻的。
「我必须善解人意,我必须提供帮助,
我必须在保持体面而没有倦态。」
这些都是共情者深陷其中的泥沼,而在《Journal of Experimental Social Psychology》杂志上的一项研究发现, 我们在应对别人的痛苦时所采取的观念,往往会影响我们自己的健康和幸福。
我看到过一篇共情者的日记,她写道:
「当我的共情力被触发的时候,那些未经处理的情绪就会泄露出来,有时会像烟花一样爆发;而当情绪远去,我又像一具被抽空的空壳,自我的价值感在瞬间瓦解。」
但愿每一个人都能了解,善解人意是一种价值。
但你,不仅仅只有这一种价值。
外子内子意思 在 Tsumire日本に恋してる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沖縄っぽい写真、ごめん、ビール飲めないのに😂オリオンの色合いめっちゃ気に入りなんだ、#沖縄ラブ ❤🐬️💙
🍺🍺🍺🍺🍺🍺🍺🍺
還拍了這個#オリオン
有沒有代言要不要找我(沒有,比較像酒促)
我雖然不喝(也不敢喝)啤酒
真的世界無敵 來亂的 自嗨
結論就是 蕭雜某 我愛沖繩哦
圖5有我女兒😂她超享受海邊~
最後一張是我老公我不小心公開不好意思(蕭雜某)這樣對嗎🤔🤔但不能只有女兒戀愛啊🤣🤣🤣❤️ #洪班長 跟我在沖繩 怎樣
𓆝𓆟𓆜𓆞𓆡𓆝𓆟𓆜𓆞𓆡𓆝𓆟𓆜𓆞𓆡𓆝𓆟𓆜𓆞𓆡
已經回來東京一個月、昨天我突然問愛鼻
你會想住在沖繩嗎?
她毫不猶豫的說、要!
我說你不會捨不得同學?
她說 我好朋友都沒來上學
(疫情因故 可以選擇不去線上或是
只要有點身體不適就建議不要上學)
嗯⋯但我沒駕照啦⋯先這樣只是問問
😅我看了海岸村恰恰恰獲得老公以外(誤)
真的會想住在海邊 真的就像那樣
只是都會生鏽而已(汗)哈哈
好啦 現況是不可能 因為我要做的事情
要在東京打拼等等實在太多了
疫情的無奈我就用這大海
跟大家乾一下(我喝海水啦)
想念你們!
我很喜歡在宮古島的感覺是 真的
離台灣好近!440公里的愛戀
🐠🐢🐠🐢🐟🐡🐬🐳 🐠🐢🐠🐢🐟🐡🐬🐳
#tsumire相戀日本旅 🌺沖縄篇🌺
每一年每一年我自己來充電、
雖然我小孩不需要充電
我還是一直想著
媽媽一定要讓你看
日本最美、可能是全世界(自稱)最美的海
這旅程決定後、、經過重重關卡
疫情⋯我這麼愛沖繩實在太難了
儘管這樣在沖繩的朋友跟認識的島民也沒有不希望我們去
並且告訴我們 不會被白眼
因為這裡是沖繩
所以我們做到最好的防備
日本人做不到的全套
機上不吃不喝不上廁所 驗PCR
我們跟回台灣差不多防護鏡跟醫療口罩
只能這樣 保護自己保護我最愛的人跟島
愛鼻一樣全程配合極致非常感動!
忍到了 就是你的了 我都是這樣對她說的
媽媽終於帶妳來了
孩子 這是白色的沙
孩子 這是藍色的天空
孩子 這是清澈透明寬廣的海
媽媽自己來充電🔋充到直到想到有一天
我會讓你有記憶的看見
這是我的一切能量來源
但⋯這次旅程實在太瘋狂了🤣🤣🤣
𓇼𓈒𓆉𓆡𓆜𓇼𓈒𓆉 𓆛 𓆞𓆡 𓇼𓈒𓆉𓇼𓈒𓆉𓇼𓈒𓆉𓇼𓈒𓆉
#オリオンビール #オリオンtシャツ
#オキナワ #オキナワに恋をした
#沖縄生活 #okinawa #宮古#宮古島 #沖縄大好き#池間島
#visitokinawa #okinawatrip #okinawatravel #沖縄旅行 #宮古島旅行 #沖縄 #沖縄大好き#沖縄移住 #沖縄好きな人と繋がりたい #沖縄病 #沖繩#宮古ブルー #宮古島大好き #国内旅行#沖繩旅行 #unknownjapan #okinawapress
𓇼𓈒𓆉𓆡𓆜𓇼𓈒𓆉 𓆛 𓆞𓆡 𓇼𓈒𓆉𓇼𓈒𓆉𓇼𓈒𓆉𓇼𓈒𓆉
沖縄大好き、島大好き、だからこそ、全力で大事な人と大切なことを守る!
《時差投稿》✈️🏝✈️🏝✈️❤️
✈️機内は絶対マスク外さないこと、食べない飲まないトイレ行かない(密閉) は基本です、防護メガネ、医療用マスク、PCR検査など大変なんだけどコロナ予防の基本知識あるの上で行きました。
𓆝𓆟𓆜𓆞𓆡𓆝𓆟𓆜𓆞𓆡𓆝𓆟𓆜𓆞𓆡𓆝𓆟𓆜𓆞𓆡
外子内子意思 在 まとめまとめの Youtube 的精選貼文
【まとめのまとめ】
チャンネル登録はこちら
https://goo.gl/QN6ioA
長年続いた姉絡みの修羅場
もろもろ、
フェイク多少あり○年前、
姉が不倫して離婚しそうになった。
逆ギレ開き直る姉に昔から
姉に甘い両親すらも呆れて
怒りと情けなさでマジ泣き。
もちろん離婚だろなと思っ
てたんだけど当時
中学生だった姉の娘が、
自分が成人するまでは離婚
しないでほしいと言い出した。
理由は、父子家庭だと
カッコ悪いし友達にハブ
られるかもしれないから。
娘本人は真剣、苦い顔の姉
旦那と逆に姉は
あからさまにテンション
アップでやっぱりママと
一緒にいたいよねママ
いないと寂しいもんね云々。
そこで子供が
母子家庭じゃなく父子
家庭と言ってる時点で
お前のこと完全に切り捨て
てるだろと思ったけど。
娘の意思を尊重し、彼女が
成人するまでは離婚は
ナシという方向でまとまった。
○年経ち、
姉の子供が無事に成人した。
そして約束通り離婚の話になり、
こっちサイドが姉の旦那
サイドに改めて謝罪する
なか姉だけ激怒。
とはいえ姉以外は
みんな時が来れば約束通り
離婚で確定と思ってたし、
むしろ子供の希望通りとは
いえ姉旦那さんはこの
数年間本当に
つらかったろうなと
申し訳なかった。
でも姉だけは頑なに
謝らないしここまできたら
自分こそが被害者だと
言って譲らない。
子供が成人したら離婚だと
念書付きで決めてただろと
周囲に言われても普通は
あのまま再構築するのが
世間の常識で自分は何年も
騙されたと激怒。
そんな言い分を聞く
必要はないので姉の
旦那さんは子供と一緒に
引っ越していった。
その後、
姉を一人にしとくとろくな
ことにならないからと
両親に言われ私の借りてる
マンションで二人暮らし。
昔から妹=奴隷の認識だし
両親も
「姉を見張るのは妹の役目」
でノータッチだから日々
ストレスだった。
でも昔と違って反論も
できるようになり何もかも
言いなりの奴隷には
ならなかったし、
そのせいで姉の
ヒステリーが悪化したり
両親に姉を大事にしろと
叱られたりして
腹立ったけど数年間ずっと
修羅場だったであろう姉の
旦那さんに比べれば
マシだろうと思い適当に
交わしつつ過ごしてた。
私に結婚話が持ち上がった際、
姉と同居を条件にしろと
両親と姉が言い出したのを
機に結婚話そのものは
駄目になったものの
最終的には私も家族から逃げた。
しばらくは徹底的に断絶状態。
現在、
連絡はお互いとれるように
なってるけど別に会う
こともないしそれなりに平和。
災難だったねぇ
無事離れられて
何よりですでも両親は
761に押し付ければ一応
何とかなる!
って印象付けちゃったっぽいから
何かあったとき真っ先に
呼び出されそうな気がする
(たとえば介護だとか、
姉の娘が就職失敗したから
助けてやってくれだとか)
なるべく被害が最小限に
なるように準備と覚悟は
しておいたほうがいいかもね
介護支援だとか逃亡
準備だとか役所の書類だとか
ありがとうございます。
両親の介護に関しては一応、
内緒で貯金とか資料集めしてます。
言うとあてにさ
れそうなので本当に必要な
時が来るまでは言わない
つもりですが。
姉に関してはもう押し付け
られそうになっても断固
NOと決めました。
半絶縁状態だったときに
親も多少は懲りてくれた
みたいなので。
肝心の姉は
相変わらずですがきっと
一生変わらんのでしょうね
(‘A`)
言っちゃなんだけど
親御さんも毒親気味な気がする
どこが「気味」なのか、
さっぱり分からん
ここまでされて介護するとか、
完全に洗脳済みじゃん
だよね。
自分の結婚を破談にさせられても、
まだ親の面倒を見る
つもりとかかなりのお人よしさん。
子供の頃からずっと
そういう環境で育ったなら
染み付いててもしょうがない
でも言い方は悪いかも
しれないけどは完全に洗脳
されてるよ
親は施設に放り込めば
OKだけどそれ以上の
情けは捨ててもいいと思う
何歳なのかわからないけど、
もしまた結婚の話が出たら
同じようなことになるかも
しれないし
スパッと絶縁推奨
&763です。
色々アドバイス
ありがとうございました。
親に関してはいざと
なったら施設に入れて、
そこで終わりにするつもりです。
介護しろと言われても無理ですし、
かといってその時になって
施設を探しだすと大変そうなので。
確かに洗脳状態なのかも
しれません。
そういった自覚を持って、
距離をとり続けます。
姉に関しては本当にもう
スルーしてますし今後も
そのつもりです。
お気遣いありがとうございます。
ただ、結婚はもう諦めてます。
うちは両親が10代の時に
姉を産み姉も同様に
10代で出産してますが
私だけ年が離れてて
(姉ともかなり年齢差あります)
そのせいなのか両親や姉と
比べて異性関係が苦手で、
前回の結婚話が最初で
最後だろうなと
思ってましたし実際
そうだと思います。
それに家族もこんな感じですし、
大人しく一人でのんびり
生きていきます。
ありがとうございました。
結婚しないって言っ
てるけどこの先何があるか
わからないぞー
外子内子意思 在 玉チャンネルTAMA CHANN Youtube 的最讚貼文
SUBSCRIBE TAMA CHANN HERE- https://goo.gl/2Ow1zA
動画を視聴してくれてありがとうございます~
【SEE MORE...】
❤♐影片目的♐❤
【日語文法教學】
很多日文學者對於一下的文法感到很困惑
要怎麽輕鬆地分辨和理解呢?
這期内容整理了簡單説明哦!
①「に如くはない」
動詞辞書
名詞
【意味】
給與建議 【ほうがいい】幾乎一樣的意思
最好……
不如……
沒有辦法之下,不如……
【在現代比較少會用到】
②「に忍びない」
動詞辞書
【意味】
不忍心……做的事情
不忍心看,聼等等
日語分析例句一看就懂
讓我們一起輕鬆學日語吧!
❧❧❧❧❧❧❧❧❧❧❧❧❧❧❧❧❧❧❧❧❧❧❧❧❧❧❧❧❧❧❧❧
✉✉ ♋【个人媒体连接 CONTACT INFO】 ♋✉✉
Facebook脸书专页- https://goo.gl/HPOvIF
電郵 - tama_chann@hotmail.com
IG - tamachann91
♈♈♈♈------SUBSCRIBE FOR WEEKLY NEW VIDEO------♈♈♈♈
➊➋➌➍➎➏➐➑➒➓【订阅看影片!每周更新】➊➋➌➍➎➏➐➑➒➓
TAMAの关键词|keywords
馬來西亞女生,日语教学,学习影片,howto,日语基础,日语教学,日本,日本发音,学习日语,发音基础,马来西亚,外来语,日语写法,日語會話,母音字音,简单日語,简单上手日語
,日本字,日本挑戰,日本旅游,臺灣,Taiwan,Japan,中文,TAMACHANN,日本美食,看日本,初級日語,台湾女生,闽南话,福建话,搞笑挑战,初級日語,日本流行,日本介紹,日本動漫,日本文化,日語日常會話,日文會話,自學日文,自學日語
外子内子意思 在 【中国鬼怪排行榜】官方频道 Youtube 的最佳貼文
公众号:壮的响亮
淘宝店:壮的响亮
新浪微博:王壮撞壮壮
敬坛神仙佛道,奇闻鬼怪魔妖。感谢缘分这里是缝太窄我太胖花生瓜子配壮的响亮。不知道大家有没有这样的感觉,尤其是近几年。你会越来越高频率的遇见那种突然之间的愤怒、突然之间的崩溃和突然之间的沮丧。不仅仅是面对他人,其实连我们自己也会经常在某个瞬间完全无法掌控自己的情绪。整个世界的氛围都变得越来越紧张…你看最近这接连不断的几起恶性社会事件。所以在我的内心中就萌生了很多疑问,这茫茫人海之中到底有多少不太正常的人?我与某人初次相遇要怎么判断、界定,这人是不是有病呢?更让人焦虑的是,我自己的精神是否正常,其实我也完全不知道。看到这里肯定有小伙伴想说:“壮哥,早就跟你说不要自己尝试修仙了,你看你现在这症状,赶紧让寺姐带你去看看精神科医生实在不行就住院治疗一下…我的回答是:别呀,要看病咱就一起。你真的认为自己一定正常吗?你真的认为给咱看病的医生就一定正常吗?2018的评估数据说我国精神疾病的发病率已经高达17%,重度患者超过1600万。什么概念呢?如果你的社交范围有100个人,其中就有17位患有不同程度的精神疾病,你确定自己不在这17人当中吗?给你举一个例子:你知道“游戏成瘾”是一种精神疾病吗?世卫组织在2018年将那些“对游戏失去控制力”日益沉迷以致其他兴趣和日常活动都要让位于游戏的行为定义为“游戏成瘾症”这是一种精神疾病。同样的话之前跟我表弟也说过。正好他妈也在旁边,我说:二姨你也不用太担心,对于这种病症的诊断世卫组织有非常严格的标准,首先不可以把青少年对于游戏的热情简单的归结于“游戏成瘾”,只有当游戏行为影响到基本生活,大量的占用了睡觉、吃饭、社交、教育的时间且造成个人、家庭、教育、工作等重要方面的损害并持续12个月以上才能确诊,二姨说这标准不高啊,那肯定确诊了。你当然可以拍着胸脯说,诶!老子不玩游戏…你太天真了,游戏成瘾只是成瘾疾病这个类目中的一项。此外还有工作成瘾、赌博成瘾、购物、饮食、烟酒、性爱等等等等的成瘾疾病。这些看起来好像也没有什么大碍,但是人的大脑一旦生病它是会产生连锁反应的,比方说成瘾症就常常伴随着自残、失眠、焦虑和抑郁症。所以你此刻站在大街上随便指着一个人说:“你这人脑子有病,很有可能你并没有在骂人,而仅仅只是陈述了一个事实。来吧,让我们携手走进精神病的世界。
1973年美国斯坦福大学的研究员“罗森汉恩”也想搞清楚一个问题,就是精神科医生是用怎样的方式诊断,一个人是否患有精神疾病。于是就在社会各界招募了8位志愿者,分别在12家医院进行分组秘密测试。这其中有1名研究生、3名心理学家、1名儿科医生、1名精神病学家、1名画家和1名家庭妇女,都是心智正常的普通人。罗森汉恩就给了他们同一套说辞,没有任何装疯卖傻,就说自己经常听到“轰”、“碰”,的声音,结果8人中有7位被诊断为精神分裂症。在住院期间每一位志愿者都尽可能保持正常的饮食、起居、交流、治疗,当然给他们发放的药物都被藏到舌头下面,再趁人不备吐到马桶里冲掉。实验整整进行了三个多月,发生了很多有意思的事情,因为他们本身就是来做实验的吗,所以会偷偷的记录医院每一天发生的情况,作为实验笔记。这本笔记就被其中一位医生发现,也看了里面记录的内容。这个志愿者就跟医生说,好吧!其实我是一名心理学家,这一次潜入你们精神病院主要是做一项精神病学研究。医生赶紧叫来值班的护士长询问他近期服用药物的情况,也叮嘱说这个病人你们平时要多关注一下,他的病症越来越严重了。这位心理学家就突然意识到,原来只要我一进到精神病院被确诊之后,我是很难证明自己没病。所以一个人到底有没有精神病,这个界限是模糊的。突然有一天呢,这个人发现总有几个病人一直用很奇怪的眼神看着他,然后再相互看看,也不说话好像有什么秘密一样。他就过去问其中一个病人,说你们为什么总是盯着我看呀?病人面无表情的停顿了几秒说:“你没疯,你是报社的记者,来医院搜集资料。然后指着另外两位志愿者说,你们三个是一伙的。这仨人汗毛都立起来了,完全不知道他是怎么看出来的。然后他们就赶紧问,这个秘密还有谁知道。发现整家医院一共118名病人,有35人早已看出他们仨是假扮的。于是呢,这三个人就开始着力关注这35名病人,这医院的厕所不是一格一格的吗,这仨人就跟着其中一名鬼鬼祟祟的病人近了厕所分别在左右两格站在马桶上扶着墙观察他,发现这个病人学着他们的样子,也把舌头下面的药丸拿出来丢进马桶冲掉,仨人一脸尴尬,妈的原来平时我们拉屎的时候可能随时有人围观。当然她们也同时观察医护人员,又发现了一个现象,就是经常有女护士上下班着急换装的时候,根本就懒得去更衣室,直接现场换装。当然她们绝对没有刻意诱惑谁的意思,而是完全不把这些病人当人。实验结束之后“罗森汉恩”将论文发表在美国的“科学”杂志,引发精神病学界极大的愤怒与反弹,你这就是在诋毁我们专业呀,于是立即组织发文说好,咱们打赌,你再派那些志愿者过来。我们一定能够很轻松的分辨出病人与伪装者…三个月的时间,各地医院发来统计名单有193人被确定是假病人,并要求“罗森汉恩”给我们精神病学界一个说法。罗森汉恩说我们并没有派人过去…当然啊,其实“罗森汉恩”确实对从业的医生有失公允,因为医生当然是首先根据这个病人的语言和行为做出判断。当然这也间接说明,诊断精神类疾病的复杂性与模糊性。也正是因为这种特性,你甚至很难给各种病症做出严格的分类,世卫组织的官方说法大概有300多种。但又有很多病人,是多重病症叠加在一起的。我们日常比较熟悉的抑郁症、妄想症、精神分裂、多重人格等等,我觉得这里面最恐怖是幻觉,大家想想一下,如果是你连续几个月,每天晚上12点躺在床上都能听到摩擦地板的脚步声、能听到有人在耳边不停的说话、睁开眼睛看到墙角站着一个人。你会觉得自己有有病吗?你肯定觉得自己见鬼啦!如果作为一个旁观者,你看到那种东跑西颠、胡乱打人,有攻击性的患者当然也会害怕、远离。但是你不觉得如果是一个你很熟悉的朋友,突然有一天完全换了一副表情和说话的语气,你不觉得这更恐怖吗?当然还有更多的案例啊,大家有兴趣可以看看这本书。“天才在左,疯子往右”!这个作者呢,采访了很多非常有趣的人,你会发现这里面很少有疯疯癫癫,他们只是看到了跟我们不太一样的世界…我讲一段我觉得比较有意思的案例。
叫做“生化奴隶”,这是一个每天都在疯狂洗手的人,对于咳嗽、喷嚏异常恐惧,作者与他见面时发现他已经把手洗到发白褪皮惨不忍睹,说:你这不疼吗?有点!那你还这么拼命洗?想洗掉什么呢?细菌!恩…你能看到细菌?看不到,看不到才可怕,看不到才会被所有人忽视,细菌才更容易奴役人类。然后他就描述了一整套理论。他说:地球诞生了46亿年,寒武纪物种大爆发大约在6亿年前左右。那么物种大爆发之前这几十亿年间,是什么生命形式在主宰?就是细菌!达尔文的进化论给了现代文明一种错觉,认为从单细胞生物到多细胞生物的过程是一种进化,完全错误!细菌的存活能力比人类强多了吧?繁殖依靠自我复制,也比人类的繁殖形式简单有效的多,这怎么能叫进化呢?变成多细胞生物,只是那些比较弱且无法适应生存的细胞的无奈选择,变成多细胞生物之后,整个生命系统就变得更为复杂,也就对生存环境更加挑剔,就要继续给自己的生命形式增加补丁,也就变得越来越复杂、越来越脆弱。作者说:但是这个进程让生命有了意识啊。对方说:你怎么知道“细菌”没有意识呢?人的意识来自与哪里?脑细胞嘛…脑细胞聚合释放化学信号。细菌的数量可比脑细胞多多了,可比脑细胞多多了,凭什么不能产生意识呢?只是细菌拥有自己的文明,一种我们无法理解的文明。这其中有一大段对话,其实我觉得他是想说,细菌有一种跟人类完全不一样的集体意识。那作者又问,那生物是怎么来的呢?是被细菌形成的集体意识塑造出来,简单的说就是细菌刻意制造了众多物种,并附着在这些物种的体内目的是为了获取更高更优质的能量,比如糖分!至于人类文明如何发展,他们毫不关心,因为你永远无法摆脱对细菌的依附与共生关系,没有细菌你连一颗鸡蛋都消化不了,而细菌却可以随时抛弃人类,杀死他们的肉体、毁灭他们的文明,易如反掌。我看到这里的时候突然联想到这次疫情,真的是倒吸一口凉气。因为按它这个理论,细菌是完全可以有意识的制造出病毒,虽然这两个东西完全不一样。当然他的理论确实存在很多漏洞,但是我觉得不妨碍他成为一名科幻小说的作家。而且看上去心智也还算正常啊,如果能排除洗手的强迫症和对咳嗽喷嚏的恐惧,我觉得还没我疯呢!这一集精神病的世界就讲到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