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哆啦A夢借縮小燈,未來人口爆炸就往牆壁住】
我要當小人!!!
以前看過類似設定的科幻電影,未來世界人口爆炸,居住寸土寸金,有限的居所無法擴張,那就把自己變成小人吧(疑XD)於是微型的世界,成為另一個不思議世界。
像是穿牆之後馬上就進電車站,上下班很方便呢!只是,這樣會不會不小心跟老鼠什麼的當鄰居......😱
-
日本知名微型創作YouTuber Mozu作品集
實現兒時的幻想「如果我的房間裡,住著小人兒」,呈現微小精緻的迷你世界,內容分成小人兒的樓梯、旅館、秘密基地、電梯、廁所、櫥櫃、車站、壁龕等章節,各種道具都相當逼真,令人不禁懷疑是否真的有位超害羞的小小人躲在視線範圍外。
▍小小人的世界>> https://bit.ly/3lSPTNo
-
#誠品線上 #浪漫精明學
下單滿$1200筆筆送$100,
累計8筆滿$9,600再送現金券$2,000!Yes!滿$9,600送$2,800!
或任選 誠品行旅住宿/德國水晶杯/日本毛巾組!
累滿$3萬,額外再送$2,000或上述好禮再擇一!
▍百大浪漫商品>> https://bit.ly/3ed84eb
▍活動優惠詳情>> https://bit.ly/2SoVfVH
#外文出版 #日文館 #手作_工藝_收藏品
同時也有4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1,790的網紅李基銘漢聲廣播電台-節目主持人-影音頻道,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本集主題: #國立臺灣博物館建築之美與歷史 第10次帶著聽眾朋友,走入國立臺灣博物館本館,由館方館說員 #陳信鈞,帶著大家認識此館的建築與整個國立臺灣博物館成立的歷史。 國立臺灣博物館成立於1908年,是臺灣歷史最悠久的博物館。當時的日本和西方國家,對於博物館的想像經常是從殖產興業的展示...
「壁龕日本」的推薦目錄:
- 關於壁龕日本 在 誠品書店 eslite bookstore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 關於壁龕日本 在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 關於壁龕日本 在 Matcha 與在地人同趣的日本旅遊指南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 關於壁龕日本 在 李基銘漢聲廣播電台-節目主持人-影音頻道 Youtube 的最讚貼文
- 關於壁龕日本 在 Dd tai Youtube 的精選貼文
- 關於壁龕日本 在 Dd tai Youtube 的最佳解答
- 關於壁龕日本 在 #提醒他不要在壁龕上亂放東西xd - Explore | Facebook 的評價
- 關於壁龕日本 在 16 個用壁甕妝點牆壁的絕佳設計| homify | Koridor, Hol - Pinterest 的評價
壁龕日本 在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自己時間變多的時候,突如其來的交流就立體起來:郵差觸發的門鈴聲、收到的問候閒聊訊息、說看到什麼想起你、一通睡前胡言亂語的電話......,有種靠著別人的提醒,意識到自己真實存在,並且被好好記得。
當然也有看清楚各種關係、清理掃除的感受,否則不斷把他人往肚裡塞,多的是不跟你腸胃互(蠕)動,硬是憋久不拉也是會便秘的。
今天在《槍與玫瑰》劇本裡,透過角色「毓婷」讀到一句台詞:
「我不想被忘記。」
深深觸碰到身為表演工作者在此刻的感受,所有時間都真空掉的現在,「好好感受生活和自己」,這句話好像是冰箱廣告裡的台詞,被優雅積極的語氣唸出來,配著完美雙門泛著金屬光澤的冰箱,但走進廚房泡個麵才發現,你家冰箱一直都穿著古著在抖腳。
想起之前到日本天王寺動物園,看見毛皮泛黃、原地來回踱步撞著假山的北極熊,旁邊剛好一位白皮膚的外國人拿著小相機對著牠拍照,瞬間心裡被撞出一座冰山。牠,也正在感受跟找自己嗎?
前陣子我把家裡一到四樓的樓梯,來回走了三遍,分別從站姿到前彎到跪坐,完全不是為了運動,但也夠像在核心訓練了。第一遍吸塵器、第二遍拖把、第三遍抹布擦拭,用抹布最有感覺,平常看到覺得哎額的髒污灰塵壁虎屎,透過沾水的抹布,蹲下伸手一碰,心理抗拒的程度用嗅覺來形容就是「收拾放兩天的廚餘」到「收拾當日廁所垃圾袋」,瞬間覺得其實還好嘛!
一路整理到好久沒踏進的神明廳前,開門看到我弟的鞋印軌跡,立刻就明白這裡多久沒人整理,於是我開始拿著那條大抹布,合掌在心裡跟祖先、神明說。
:好久不見,你們應該有點忘記我是誰,失禮了!我來整理囉!
不斷拿著抹布來回廁所跟神明廳,隨著趟數越多,看著洗出灰黑色的水漸漸透明,地板、神桌底下、神龕旁,原來是這麼美的深紅色和乳白色,我一面整理一面想:祖先們究竟偷偷養了多少隻壁虎在這呢?
想起年幼時曾經偷爬上神龕櫃,拿著抹布想討好出門採買的父母,結果才爬上去不久電話就響起,原來是父親開車到一半眼前出現放大的祖先牌位,要母親打電話確認我在做什麼。現在想起來有種被祖先保佑的感覺,畢竟我很矮,神龕櫃很高,但當時的我忿忿地想:為什麼要打小報告呢?我在整理欸!
結果擦著我噗嗤笑出來,這就是Dejavu的感覺嗎?那現在你們可以幫我邀功嗎?呃,抱歉我開玩笑的,真的是開玩笑的。
看著閃閃發亮的神明廳,望著神像微微笑著的表情,我傳訊息到家裡群組(因為樓層的關係我懶得走下去):
「我剛掃神室友的房間,他們笑笑應該是有舒服,說沒事大家可以上去陪他們抽根煙(香)」
端午節那天,久違與父親、弟弟、妹妹,一家人圍繞著,以父親為首,大家將燃著煙的香雙手就著額頭,聽著父親以台語說著熟悉的祭祀台詞,有一種微妙想念的感覺,也許拜拜一直以來為的就不是神明「保佑」,而是這樣的相聚,的確能「保有」一些情感吧!
心目中最愛動畫的前幾名《夏目友人帳》裡,失去了人類的信仰而消失的露神,對於這段劇情「消失」的印象,是露神永恆的離去,但他不是為自己消逝悲傷,而是因為再也無法仰望自己在乎的人而感到悲傷。那麼,神明和祖先們是不是也害怕被遺忘呢?
原來,很有可能不管是身為肉身的人,還是透明的神靈,恐懼始終是同一件事情呢!那麼,現階段如此害怕的我,怕被誰遺忘的我,也不是特別需要逃避的事情吧!
附上第二階段的妹妹攝影( @shelly__1215 )第二張發現跟我妹神似。對了,妹妹做的甜點真的很好吃。
壁龕日本 在 Matcha 與在地人同趣的日本旅遊指南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2/6號 #抹茶之日
會把2/6號當成抹茶之日,乃是因為跟茶道中的風爐念法相近,由愛知西尾市茶業振興協議會在1992年(平成4年)制定。
日本茶道中,看似優雅的一舉一動中,其實都被嚴謹計算過,就連在毫無記號的塌塌米中,就連茶碗放置的位置,也都是照著看不見的規則走,可說是日本款待精神(ㄍㄨㄟ ㄇㄠ ˊ)的原點。
壁龕日本 在 李基銘漢聲廣播電台-節目主持人-影音頻道 Youtube 的最讚貼文
本集主題: #國立臺灣博物館建築之美與歷史
第10次帶著聽眾朋友,走入國立臺灣博物館本館,由館方館說員 #陳信鈞,帶著大家認識此館的建築與整個國立臺灣博物館成立的歷史。
國立臺灣博物館成立於1908年,是臺灣歷史最悠久的博物館。當時的日本和西方國家,對於博物館的想像經常是從殖產興業的展示作為出發點,這也是為何臺博館一開始是由總督府工商部門或殖產部門負責的背景。1908年臺博館前身「臺灣總督府民政部殖產局附屬博物館」(以下簡稱總督府博物館)的成立,是為了慶祝本島交通大動脈縱貫鐵路之南北全線通車,做為一系列空前盛大的通車儀式活動之一,準備透過展覽大力宣傳與介紹臺灣的建設。這部份的工作就交給殖產局,計畫展出臺灣本島各項產業的縮影,讓來賓對臺灣的概況能夠一目瞭然。一開始就參與整個展覽會和博物館籌劃工作的森丑之助就直接點明:「縱貫鐵路的全線開通,才是產生這座博物館的唯一動機。」
在展覽活動積極籌備過程中,臺灣總督府有一棟正在興建中的建築,準備作為彩票局辦公之用,其地點位於當時尚未完成的總督府建築基地(1919年完成)隔街後方,即今天的國防部大樓所在地。台灣總督府原來就有發行彩票,曾經造成日本國內購買潮,而引起一些輿論反對,最後使得日本議會取消了彩票法令,這座興建中的彩票場因此失去使用目的。起初總督府將之借給殖產局商工課使用,準備在鐵路全線通車慶祝活動中作為臨時性的產業展覽場地,當時也有期待未來可以做為殖產局的常設標本室。原計畫中的「產業標本展覽會」就這樣移入彩票局館舍,成為「臺灣總督府民政部殖產局附屬博物館」。原來只為慶祝縱貫鐵路通車典禮的臨時展覽會,變成了永久性的博物館陳列展示。「博物館」的名稱、概念、空間和體制,就這樣有些預料之外地在臺北誕生。
國立臺灣博物館現在的建築主體,係當時日本政府為了紀念臺灣總督兒玉源太郎與民政長官後藤新平,遂設計建造一座足以代表殖民成績的紀念館。
1913年,強制拆除於臺北新公園中清代舊天后宮之後動工,館舍於1915年落成,捐給總督府作為博物館使用,成為當今臺灣少數且具代表性的日據時期仿西洋古典式建築。
博物館建築是一座揉合了多種古典西洋建築元素的建築體,整體建築平面配置呈「一」字形,正面朝北面對館前路,南面面向二二八和平公園,使博物館可以收攬到園內最多的自然景觀。
此外,臺灣夏季氣候炎熱,南北一字形的座向,可以減少西曬的面積,充分顯現建築師配合都市計劃和反映氣候的考量。博物館的主要入口和大廳位於中央,兩翼的展覽室以中央大廳為基準,左右對稱,型式簡潔有力。
博物館外部造型採希臘復古樣式,入口正面為希臘神廟式的建築式樣,逐級而上的階梯、巨大的多立克柱式和飾有華麗花葉紋飾的山牆為主要的特徵,搭配頂端的羅馬圓頂,塑造出莊嚴神聖的權威意象。
中央大廳是博物館建築精華所在。大廳四周環繞有三十二根高聳的柯林斯式柱式,柱頭上有精緻的芼茛葉與漩渦狀裝飾。
站在大廳中央,抬頭仰望,圓頂之下是一面彩繪玻璃天窗,除了濃厚的裝飾意味外,彩繪玻璃兼具採光的效果,日光能間接穿過彩繪玻璃,向大廳地面投射出炫麗奪目的光彩,營造出高貴華麗的氣氛。 大廳兩側的壁龕原來分別立著當時臺灣總督兒玉源太郎和民政長官後藤新平二人的銅像,同時並採用兒玉與後藤兩家家徽的組合圖案作為一樓主樓梯柱基的雕刻裝飾,由此可見當時建館的目的。
請大家支持,我全部七個粉絲頁
李基銘主持人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lee
李基銘的亂亂分享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happy
李基銘的影音頻道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video
漢聲廣播電台「fb新鮮事」節目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vhbn
漢聲廣播電台「快樂玩童軍」節目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scout
漢聲廣播電台「天亮就出發」節目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lesgo
漢聲廣播電台「生活有意思」節目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life
![post-title](https://i.ytimg.com/vi/H92pJL2U9Eg/hqdefault.jpg)
壁龕日本 在 Dd tai Youtube 的精選貼文
是香港一座大型佛寺,位於新界大埔區汀角及船灣附近的洞梓,佔地46,764平方米,建築樓面面積達5,100平方米。2003年12月,由香港佛教聯合會會長覺光法師擔任社長、長江實業主席李嘉誠擔任名譽顧問的香港正覺蓮社提出了發展慈山寺的計劃。有關項目主要為了傳揚佛教,提供靜修環境為目的,並且保證不會作為骨灰龕或者發展成為旅遊發展項目。計劃曾經引起環境保護團體以及部份區內居民的關注,例如需要砍伐山林,並且擔心區內唯一出入的道路汀角路不能夠應付其落成後所增加的交通流量,惟經過覺光法師及工程設計人員在區議會及城市規劃委員會解說後,此計劃獲民政事務局及規劃署同意,於2006年6月獲得城市規劃委員會批准。2008年7月,香港政府以7,121萬港元撥地予正覺蓮社修築慈山寺及觀音像,土地有效期達50年。慈山寺於2014年竣工,2015年4月啟用。慈山寺分三個區域,中間是寺殿、僧寮和觀音像則分別座落在兩旁。慈山寺採取了低調建築、顏色、材料及比例都配合自然環境,以求營造修行氣氛;當中大雄寶殿的建築比例乃依從唐朝佛寺,屋頂不高,尺度配合八仙嶺的高度。在大雄寶殿前,大庭院的青銅燈籠則參照了位於日本奈良的東大寺的作品。 慈山寺的設施包括:
• 一座76米高(相當於約25層樓)的戶外青銅、合金觀音像:為全球第二高,僅次於108米高的海南南山海上觀音聖像,坐北向南,與位於大嶼山的天壇大佛遙遙相對。
• 一座佔地約1,027平方米樓高18米的大雄寶殿:供奉有釋迦牟尼佛、藥師佛及阿彌陀佛,佛頂有金蓮花華蓋。佛像後的空間有大幅壁畫,取材自敦煌石窟,又擺放了國學大師饒宗頤手筆的《心經》。
• 一座佔地約333平方米的觀音殿
• 三座佔地共約1,350平方米的僧寮,樓高兩層,一樓有5間房,全部均設有獨立洗手間。
• 110個私家車停泊位和13個旅遊巴士停泊位
《梁皇寶懺》乃中國早期及流傳最久之一部懺法,至今已有一千餘年歷史,素有「懺中之王」之稱。梁武帝為超度其死墮蟒身之皇后郗氏,特請寶誌禪師並及衆僧所製之慈悲道場懺法。慈山寺於2017年清明思親之期,於農曆三月初五至三月十一日一連七天,頂禮慈悲梁皇寶懺,清明節入夕設放三大士吉祥瑜伽燄口。仗此功德迴向世界和平、社會安定、人民安樂。延生壇內現在眷屬增福延壽,消災免難。蓮池壇內各姓先靈,往生淨土,同登彼岸。
![post-title](https://i.ytimg.com/vi/dQslJ_ZkRSY/hqdefault.jpg)
壁龕日本 在 Dd tai Youtube 的最佳解答
東華三院文武廟位於香港太平山荷李活道,是香港開埠早期的中式廟宇及於開埠早期於香港政府批准下可以用中國方法進行「斬雞頭,燒黃紙」的宣誓及裁決華人之間的糾紛。文武廟於2010年11月12日列為法定古蹟。文武廟為廟宇組群,位於荷李活道,由文武廟、列聖宮和公所三幢建築物組成。該廟宇由華人富商興建,估計於一八四七至一八六二年期間落成。文武廟主要為供奉文昌及武帝,列聖宮則用作供奉諸神列聖。公所為區內華人議事及排難解紛的場所。三幢建築物以兩條小巷分隔。一九零八年,政府制定《文武廟條例》,正式把文武廟交予東華醫院管理。時至今天,東華三院董事局和社會賢達每年仍會齊集廟內舉行秋祭典禮,酬拜文武二帝並同時為香港祈福。文武廟對本港具有重要的歷史和社會意義,反映昔日香港華人的社會組織和宗教習俗。文武廟為兩進三開間建築,正門外面有兩座花崗石鼓台,前進置有擋中。廟宇按照傳統中式建築布局設計,後進較前進高出幾級,設有供奉諸神的神龕。兩進之間的天井已為重檐歇山頂覆蓋,屋頂由天井四角的花崗石柱支撐,兩側為捲棚頂的廂房。位於文武廟左側的列聖宮原為三進兩院式建築,其後兩個天井加築鋼架屋面。公所為簡單的一進式建築,其花崗石門框至今保存完好,上面刻有公所的建築年份,甚具歷史價值。文武廟組群屬典型的傳統中式民間建築,飾有精緻的陶塑,花崗石雕、木雕、灰塑和壁畫,盡顯精湛的傳統工藝技術。
東華醫院禮堂於1872年落成,1933年重建。禮堂放置了不少東華珍貴的牌匾和對聯,其中包括光緒皇於1885年送贈東華的牌匾;還裝有創院總理的瓷相、大事碑記及有歷史價值的手工製品,如酸枝會議桌、高背椅及鏡屏。東華每年很多重要會議及大型活動,包括週年會員大會、董事局互選大會及董事局交職典禮都在禮堂舉行。東華三院文物館的佈局對稱,中間為大堂,兩側是偏廳。文物館屬傳統的樑柱建築結構,結構柱以木建造,豎立在具雕飾的花崗石柱座上。牆身以青磚築砌,磚縫非常幼細。整幢文物館坐落於花崗石平台之上,前面有花崗石梯級。文物館的建築優美,糅合中西建築的精髓。
東華三院文物館原為廣華醫院大堂,廣華醫院是首間在九龍和新界區開辦的醫院,為公眾提供醫療服務。廣華醫院由東華醫院總理及九龍的華人領袖所興辦,於一九一一年落成,作為東華醫院的九龍分院。一九三一年,東華醫院、廣華醫院和東華東院三間醫院合併為「東華三院」。廣華醫院在一九五八年進行全面的重建工程,只有大堂得以保存。一九七○年,東華三院為慶祝成立一百周年,將廣華醫院的大堂改建為東華三院文物館,用以展示東華三院的歷史文物和收藏珍貴文獻。一九七一年一月十五日,文物館由關祖堯爵士主持開幕典禮。文物館自一九九三年起開放給公眾參觀。文物館糅合中西方的建築特色。館內建築物正面的中式裝飾和祠堂布局,清楚展現中式建築特色。檐板上的花卉和吉祥圖案,以及外廊的樑架和駝峰,均是精緻的木刻。金字屋頂鋪有綠色琉璃瓦,目前的屋脊建於一九九一年,乃仿照一九一○年的原有屋脊重建。西方建築元素主要見於建築物的側面和背面,包括使用小圓窗和連拱頂石的弓形拱窗。大堂內通往展覽廳的四道拱門設有西式楣窗。大堂的屋頂由傳統的中式桁條和樑架結構支撐,而偏廳則採用了雙柱桁架。
香港中華基督教青年會必列者士街會所,又稱香港中華基督教青年會中央會所及香港中華基督教青年會必街會所(Chinese YMCA of HK Bridges St. Centre),是香港中華基督教青年會昔日的總部,位於香港島上環必列者士街51號,現時會所服務有「必愛之家宿舍」、「必愛之家庇護工場」及以康體服務為主導的青少年服務。建築物於1981年列為香港二級歷史建築,並於2009年12月18日升格為香港一級歷史建築。會所由芝加哥YMCA會員籌建,設計師Stattck and Hussey亦是來自芝加哥。會所於1918年由施勳護督(Hon.Claud Severn, C.M.G.)主持啟用,成為當時香港中華基督教青年會總部,亦是香港首個市民會堂及體育場館,會所內擁有當時最先進的康體設施,包括香港首個室內泳池,以及設有懸空的室內鑊形跑道。會所高六層,以紅磚建成,融合中西建築風格,並受芝加哥建築學派所影響,在香港相當罕見。1927年2月18日及19日,中國著名作家魯迅曾於會所禮堂內演講,題為《無聲的中國》及《老調子已經唱完》。1937年後,會所被徵用作防空救護隊半山區A段總站,以收容超過一千名難民。香港日治時期,會所被日本當局的的文教課徵用作日語及德語學校。香港重光後,會所恢復為香港中華基督教青年會總部。1966年,隨著位於九龍油麻地窩打老道的香港中華基督教青年會九龍會所完成重建,總部遷到該處,原址仍保留作為青年中心。
![post-title](https://i.ytimg.com/vi/YUD1QATMFMQ/hqdefault.jpg?sqp=-oaymwEZCNACELwBSFXyq4qpAwsIARUAAIhCGAFwAQ==&rs=AOn4CLBVbKy-C1vP4M2Ld2uEabFp9VCMYQ)
壁龕日本 在 16 個用壁甕妝點牆壁的絕佳設計| homify | Koridor, Hol - Pinterest 的美食出口停車場
30.Eki.2020 - 壁龕這個新詞對大家來說可能還是很陌生,其實它是源自法文的”Niches”,指的是在牆上預留的凹陷空間,主要用作儲物或裝飾用途。在日本建築學上,其實壁龕 ... ... <看更多>
壁龕日本 在 #提醒他不要在壁龕上亂放東西xd - Explore | Facebook 的美食出口停車場
日本 冷知識 EP10 ·日本和室裡的神祕小空間!?「壁龕」大揭密! 大家看動漫或日劇、或是到日本傳統旅館住宿的時候,有沒有注意到和室裡總有一個角落,掛著一幅你永遠 ...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