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一秒故事 :【千萬不可以吃魚!】
‧
很多污染看不到,卻靜靜地持續發生。
‧
「甚麼都可以吃,就是不可以吃魚!」出發前,媽媽對他說。
‧
到廿一世紀進行時光旅遊,是這個時代人類的普遍消閒活動。當然,到十九世紀感受復古情懷,或是到廿三世紀感受動亂的烽煙和刺激,也是不少人的心水選擇,但相對安全的廿一世紀,還是不少人時光旅遊的首選。
‧
對比起現在,那是一個科技發展雖然落後,但又未至於落後得讓人忍受不了的時代。那個時代,地球環境不如現在那樣遭到破壞不堪,天空仍有飛鳥,海洋仍有各種海洋生物。假如不顧及背後各種肉眼難見的環境污染,其實也算是一個宜居的年代。
‧
他就讀的小學舉辦的畢業旅行,自然選擇到安全的廿一世紀遊覽。不少家長擔心食物有安全問題,因此為子女準備午餐盒,只是他的父母一向樂天,沒有太大擔心,所以安排他和其他沒準備午餐的學生一同到普通餐廳用膳,「說得好像現在的食物很安全一樣,」媽媽笑道。
‧
「千萬不可以吃魚!」他想起媽媽的千叮萬囑。媽媽沒解釋,只說他可以吃任何東西,就是不可以吃海產,特別是魚。但他特別喜歡吃魚,一直期待畢業旅行有機會吃到真正產自海洋的魚。畢竟這個年代能吃到的海產,不是在實驗室中培植出來,就是產自狹小的飼養池,根本就沒有真正的海產——已經到達廿一世紀,在餐聽看著餐牌的他,內心正在交戰⋯⋯應該聽從媽媽的勸告,抑或把握難得機會品嘗真正產自海洋的魚?思前想後,也得不出結論⋯⋯
‧
沉思半晌後,他決定以身犯險吃魚,反正他又看不到險在何處。在同學和老師震驚的神色下,他一個人吃掉了三條魚:他決定把平常沒機會吃的份量一次過吃完。達成心願的他,終於可以心滿意足地回家,但幾乎在踏出時光機的同一刻,他開始感到肚子有點不對勁⋯⋯
‧
「吃了魚,對吧?」醫生一邊問,一邊操作納米機械人將他胃內無數微塑膠逐一清除。他踏出時光機不久,便感到一陣激烈的肚痛,隨即被送到醫院檢查。
‧
「有很多污染,是我們肉眼看不到,卻靜靜地持續發生的。」醫生續道:「廿一世紀看似和平,可是,我們這個時代一切問題的種子,正是在那個時代開始散播。」
‧
醫生解釋指,廿一世紀的海洋早已充滿無數難以分解的微塑膠。微塑膠容易黏附毒素,被海洋生物當成食物誤吞後,毒素便會經由食物鏈累積,令人類有機會中毒。「算是人類自食其果吧,」醫生笑道:「雖然沒有大礙,但我們這個年代的人,又怎會受得了那種毒素呢,」
‧
經過診療後,他很快便出院了,但從此以後他對海產出現了陰影,現在看到魚也會害怕,「千萬不可以吃魚!」成了他日後不斷告誡朋友的警告。
‧
Storyteller:黃宇恆
Illustration by Empty Pot
‧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在這一秒....
以人造纖維製成的衣服在洗滌過程中,均有大量微塑膠流入海洋,有指平均每洗一次衣服,便有多達70 萬條微塑膠流入環境,約等同每人每週向海洋丟棄 54 個塑膠袋。同時,化妝品中的塑膠微粒、即棄塑膠餐具的碎片亦不斷大量流入海洋。
‧
這些微塑膠走入食物鏈,成為海洋生物的食物,並最終成為人類的食物。近年有研究指出,全球食水及樽裝水均驗出微塑膠,同時至少170種海洋生物,包括我們經常食用的青口、龍蝦、丁香魚、烏頭和蠔均曾驗出含有微塑膠。去年一個奧地利的研究中,亦已在人類糞便中發現微塑膠。
‧
完全停用塑膠當然不可能,但在購買衣服前,你可以盡量選擇棉、麻質料,避免人造物料如尼龍、阿加力和人造絲等等。日常生活中,你亦可以盡量避免使用即棄塑膠產品。
‧
微塑膠經由食物鏈不斷累積,可以是長達百年的污染。有很多污染,是我們肉眼看不到,卻靜靜地持續發生的。我們的時代看似和平,卻要靠我們親自阻止問題的種子植根。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我們每天走訪不同角落去尋找故事、有故事的人、不同創作人,還有以不同媒介創作不同類型的原創故事,但同時間亦想讓更多創作人和有故事的人曝光在這平台。大家可以到以下網址跟我們分享你的故事或作品,我們會盡快跟進:https://bit.ly/2FwN6G3
‧
歡迎任何慈善機構或商業合作,以圖畫說故事,以故事看世界,我們會為你想像更多,支持本地創作人,請電郵至說故事工作室 info@story-teller.com.hk
‧
IG : @everyone.is.storyteller
同時也有10000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2,910的網紅コバにゃんチャンネル,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
塑膠 微粒 中毒 在 StoryTeller 說故事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這一秒故事 :【千萬不可以吃魚!】
‧
很多污染看不到,卻靜靜地持續發生。
‧
「甚麼都可以吃,就是不可以吃魚!」出發前,媽媽對他說。
‧
到廿一世紀進行時光旅遊,是這個時代人類的普遍消閒活動。當然,到十九世紀感受復古情懷,或是到廿三世紀感受動亂的烽煙和刺激,也是不少人的心水選擇,但相對安全的廿一世紀,還是不少人時光旅遊的首選。
‧
對比起現在,那是一個科技發展雖然落後,但又未至於落後得讓人忍受不了的時代。那個時代,地球環境不如現在那樣遭到破壞不堪,天空仍有飛鳥,海洋仍有各種海洋生物。假如不顧及背後各種肉眼難見的環境污染,其實也算是一個宜居的年代。
‧
他就讀的小學舉辦的畢業旅行,自然選擇到安全的廿一世紀遊覽。不少家長擔心食物有安全問題,因此為子女準備午餐盒,只是他的父母一向樂天,沒有太大擔心,所以安排他和其他沒準備午餐的學生一同到普通餐廳用膳,「說得好像現在的食物很安全一樣,」媽媽笑道。
‧
「千萬不可以吃魚!」他想起媽媽的千叮萬囑。媽媽沒解釋,只說他可以吃任何東西,就是不可以吃海產,特別是魚。但他特別喜歡吃魚,一直期待畢業旅行有機會吃到真正產自海洋的魚。畢竟這個年代能吃到的海產,不是在實驗室中培植出來,就是產自狹小的飼養池,根本就沒有真正的海產——已經到達廿一世紀,在餐聽看著餐牌的他,內心正在交戰⋯⋯應該聽從媽媽的勸告,抑或把握難得機會品嘗真正產自海洋的魚?思前想後,也得不出結論⋯⋯
‧
沉思半晌後,他決定以身犯險吃魚,反正他又看不到險在何處。在同學和老師震驚的神色下,他一個人吃掉了三條魚:他決定把平常沒機會吃的份量一次過吃完。達成心願的他,終於可以心滿意足地回家,但幾乎在踏出時光機的同一刻,他開始感到肚子有點不對勁⋯⋯
‧
「吃了魚,對吧?」醫生一邊問,一邊操作納米機械人將他胃內無數微塑膠逐一清除。他踏出時光機不久,便感到一陣激烈的肚痛,隨即被送到醫院檢查。
‧
「有很多污染,是我們肉眼看不到,卻靜靜地持續發生的。」醫生續道:「廿一世紀看似和平,可是,我們這個時代一切問題的種子,正是在那個時代開始散播。」
‧
醫生解釋指,廿一世紀的海洋早已充滿無數難以分解的微塑膠。微塑膠容易黏附毒素,被海洋生物當成食物誤吞後,毒素便會經由食物鏈累積,令人類有機會中毒。「算是人類自食其果吧,」醫生笑道:「雖然沒有大礙,但我們這個年代的人,又怎會受得了那種毒素呢,」
‧
經過診療後,他很快便出院了,但從此以後他對海產出現了陰影,現在看到魚也會害怕,「千萬不可以吃魚!」成了他日後不斷告誡朋友的警告。
‧
Storyteller:黃宇恆
Illustration by Empty Pot
‧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在這一秒....
以人造纖維製成的衣服在洗滌過程中,均有大量微塑膠流入海洋,有指平均每洗一次衣服,便有多達70 萬條微塑膠流入環境,約等同每人每週向海洋丟棄 54 個塑膠袋。同時,化妝品中的塑膠微粒、即棄塑膠餐具的碎片亦不斷大量流入海洋。
‧
這些微塑膠走入食物鏈,成為海洋生物的食物,並最終成為人類的食物。近年有研究指出,全球食水及樽裝水均驗出微塑膠,同時至少170種海洋生物,包括我們經常食用的青口、龍蝦、丁香魚、烏頭和蠔均曾驗出含有微塑膠。去年一個奧地利的研究中,亦已在人類糞便中發現微塑膠。
‧
完全停用塑膠當然不可能,但在購買衣服前,你可以盡量選擇棉、麻質料,避免人造物料如尼龍、阿加力和人造絲等等。日常生活中,你亦可以盡量避免使用即棄塑膠產品。
‧
微塑膠經由食物鏈不斷累積,可以是長達百年的污染。有很多污染,是我們肉眼看不到,卻靜靜地持續發生的。我們的時代看似和平,卻要靠我們親自阻止問題的種子植根。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我們每天走訪不同角落去尋找故事、有故事的人、不同創作人,還有以不同媒介創作不同類型的原創故事,但同時間亦想讓更多創作人和有故事的人曝光在這平台。大家可以到以下網址跟我們分享你的故事或作品,我們會盡快跟進:https://bit.ly/2FwN6G3
‧
歡迎任何慈善機構或商業合作,以圖畫說故事,以故事看世界,我們會為你想像更多,支持本地創作人,請電郵至說故事工作室 info@story-teller.com.hk
‧
IG : @everyone.is.storyteller
塑膠 微粒 中毒 在 巴黎玩家謝忠道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水(下)
在法國,超市裡可以買到兩種瓶裝水:一種是礦泉水eau minérale,一種是泉水eau de source(法國也有蒸餾水,極少見,多半是辦公室醫院裡的大桶裝,蒸餾水被視為"比較不營養"的水,因為已經沒有任何微量元素等人體需要的養分了)。礦泉水也是泉水的一種,但是要能標上礦泉水字樣,該水源必須經過國家醫學協會Académie nationale de médecine認定,該水含有某些對人體特殊益處的礦物質或微量元素。
平均每一瓶水要300公里的運輸 - 也就是同等距離該耗費的汽油和CO2,以及製造塑膠瓶,塑膠瓶的回收與處理(如果沒有被遺棄在大自然中成為汙染物,需要數百年時間去分解的話)。而根據法國雜誌UFC-Que Choisir的估計"自來水價格比瓶裝水便宜130倍,而對溫室效應的影響只有瓶裝水的千分之一"。
如果有人質疑自來水載運輸過程中很容易遭到汙染,瓶裝水其實並沒有比較"衛生"。同樣來自UFC-Que Choisir的抽樣檢驗,瓶裝水被檢出微量的硝酸,荷爾蒙,雖不致於危害人體,卻是對水源的汙染提出警訊。
警訊來自一個事實:人類發明越來越多的化學藥物(肥料,殺蟲劑,激素... ),使用在養殖動物植物等範圍裡,這些藥物經過交叉使用混用,情形日趨複雜,法令根本無法趕得及立法修訂,而檢測的項目更是始終遠遠落後在藥物發明使用的速度和數量上。
世界自然基金會WWF(World Wildlife Fund)在2011年提出對法國水源檢測的一份報告指出,目前對地表水源和地下水源的檢測上有三個嚴重的缺失:1. 水中毒性物質的檢測項目不足;2. 對化學微汙染物界定不適用;3. 檢驗分析的方式不足以代表地表水源與地下水源的真實狀態。
每年法國政府檢驗的水樣本多達31萬個,檢驗項目超過8百萬項,多達80萬公里的水資源河流受到保護與管控,但是顯然還是不夠。
而原本期望因有機種植的面積擴大,減少汙染的程度,但是有機種植的擴展並沒有預期那麼快,面積那麼大(不到3.5%的種植面積),而各種對地下水層的汙染卻是長遠的.
我小時候沒有瓶裝水,家裡總是用水壺燒水,放涼待飲。彰化老家現在還是這樣。不知從何時開始,整個社會變得只喝瓶裝水。我沒看過關於水源檢測的資料報導,也沒看過寶特瓶的回收與製造的汙染,運送時排放的CO2的資料。我只看到製造廠商告訴我們每天要喝1.5公升的水對健康有好處。
如果說水是生命泉源,放大來看"水"這個東西,以下的數據會更有意義.我們知道地球表上70%是海洋覆蓋,但是那主要是鹽水,人類無法使用.地球上的水有97%是鹽水,只有3%是淡水.而淡水裡則有70%是以冰塊,雪或冰原狀態存在,22%則在地下極深的地方,都是人類目前尚無法探勘開發.也就是說,只有1%的淡水供我們人類和其他動植物共享使用.
當地球人口越來越多,水的耗費越來越大,全球國家貧富的差距與城鄉的差距也不斷擴大水資源的差異分配.當人口越來越多,也意味著對土地資源的剝奪汙染越來越大.最新的警惕是:從人類發明塑膠以來,百年來尚無法被分解的塑膠微粒已經成為水 – 海水或淡水 – 的一部分,甚至藉由魚鮮,海鹽等方式進入人類的食物鏈了.
這僅有的1%淡水,還能禁得起我們糟蹋多久?(下)
圖片:西藏聖湖-納木措聖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