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兩個月來因為防疫的關係
繪畫課程取消、我太太的新書分享會也延期到九月
原本有點忙碌的週末就這樣空了下來
利用這段日子,開始整理手邊的畫作,寫些文字紀錄心情
我重新溫習了之前畫的四幅和基隆有關的創作
拼湊出一些記憶的片段
在此分享給大家~謝謝了
- - 正濱漁港 - -
二O一九年夏天,由於寫書的緣故,我來到了基隆,這個在自己的心理距離上十分遙遠的地方。時隔一年,趁著帶Afra到台北走走的機會,我又回到了這裡。那天早上我們去和平島海水浴場游泳,大約中午左右離開,在正濱漁港附近的餐廳午餐後,然後繞著漁港散步。
九月的基隆,充滿了潮濕的氣息,像是隨時會降下大雨似的。拿這個午後來說,天空覆蓋著厚重白色的雲層,上午的藍天不見蹤影。
我們經過一位正在跳舞的外國女子,她沉浸在喇叭放出的音樂裡,手腳和諧的舞動,像交響樂的指揮家,指揮著鷹架上的工人焊接裝置藝術。走了一小段距離,音樂漸漸在身後淡去。港口裡,白色、綠色與藍色的漁船整齊地停靠在岸邊,水面映著山的倒影,渲染出濃厚的綠色。
不久,天空終於忍不住下起了雨。細細的雨水在平靜的港口裡激起一圈又一圈微小的白色漣漪。我和 Afra撐著傘站在岸邊,停下來欣賞眼前的風景,不知道是不是心理因素影響,覺得時間安靜了下來。
- - 小巷弄 - -
基隆的巷弄也很吸引我,但帶給我的感覺和台南的巷弄不太一樣。該怎麼說?或許是因為常常下雨的關係,再加上城市本身的陳舊,因此覆蓋著陰鬱的氛圍。
從正濱漁港騎車回市區途中,雨勢越來越大,形成了模糊視線的白色水霧,輕便雨衣也被衝擊得殘破不堪。好不容易抵達火車站時,我們的下半身都已經濕透了。歸還機車後,我和Afra想找一間咖啡屋歇腳。在市區繞來繞去,路過一條小巷弄時,我們停下了腳步。會注意到這條巷弄的存在,是因為地磚的關係。
我喜歡有地磚的巷弄。相較於柏油路面,地磚帶來生活的溫度,另一方面,地磚在色彩與造型上的變化,也成為了巷弄本身有趣的小細節。比方說,走在台南的巷弄裡,最常見的是紅色與灰色相間的地磚。然而,這條基隆的巷弄,卻有著由黃色與深灰色正方形拼貼而成的地磚,吸引了我的目光。
巷弄裡,大大小小的招牌與停靠一旁的機車彼此堆疊,雖然混亂,卻又隱約有著一股不規則的美感。我想起了以前在畫室時,老師曾說學不會畫畫沒關係,但最重要的,是上完課後大家都能培養出感受美的能力。我想,這是學畫畫所帶給我最大的寶藏了。
雨漸漸緩和,我們走走停停,拍拍照片,順利的找到了歇腳的咖啡屋。
- - 廟口後山 - -
第一次來基隆時,王傑老師曾帶我參觀位於廟口後山的許梓桑古厝。這棟磚紅色的老屋建於一九三一年,曾是基隆數一二的豪宅,然而因為許家後人的產權問題而被荒廢了數十年之久,現在已成為和植被共生的美麗廢墟。
這裡視野很好,可以瞭望整座城市。
老家新竹也有類似的後山景致。小時候,堂姊常帶我和弟弟去十八尖山散步,自由車場旁有一個小空地,從那裡也能一覽無遺的遠眺整個市區。現在回新竹,我還是有時會到那裡看看自己的家鄉。蠻奇妙的,看著基隆卻想到了新竹。明明這兩座城市是這麼的不同。
忙著拍下整座市區的同時,濃密的烏雲又開始落下雨水,天空打了幾聲雷鳴,山下街道的聲響漸漸被雨聲覆蓋,讓這裡顯得有些寂寥。離開的路是一條裝飾著基隆歷史壁畫的階梯小徑,我們很快回到山下,從昏暗的小社區來到明亮的夜市。
- - 下著大雨的廟口夜市 - -
我從沒想過會在下著滂沱大雨的時候去逛廟口夜市。有的時候,對大家來說很掃興的事情,卻會讓我感到興奮。雨天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它開啟了我的想像空間,也在腦海裡勾起我所喜愛的作品圖像。
此時出現在我心中的畫作,是浮世繪裡最著名的雨景,由歌川廣重所繪的「大橋安宅驟雨」。我喜歡這幅畫將雨表現成細細的黑線的藝術手法,細膩的雨絲打在驚慌失措的人們身上,將驟雨的感覺表現得淋漓盡致。
走在行人稀疏的街道上,店家們把自已收進遮雨棚裡繼續做著生意。濕漉漉的地面反射著四周攤販燈泡的光線,一個撐著傘的男子站在前方不遠處,他的動作從容但神情無奈,空下來的手拎了兩個袋子,不經意往我的方向看了過來。
或許是聯想到「大橋安宅驟雨」中慌亂的路人,佇立在大雨的男子帶給我另一種雨的感覺。也因如此,這個畫面在我心中留下相當深刻的印象。
回到台南後,我花了兩個禮拜的時間將當時所看到的畫面轉換為水彩創作,那張「下著大雨的廟口夜市」。
#藝術蝦
同時也有10000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2,910的網紅コバにゃんチャンネル,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
基隆 最 陰 的地方 在 黃世杰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0719統整桃園市與衛福部資訊】
資料來源:鄭文燦市長臉書/衛生福利部臉書
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今(19)日公布國內新增21例COVID-19確定病例,分別為15例本土及6例境外移入;另確診個案中新增1例死亡。桃園新增3例本土個案、1例境外移入,其中有2位居隔期間採檢確診,居家隔離人數302人。
案15223他是一位30多歲的男性,是昨天公布的案15506的兒子,因為母親行動不便,平日都由他照顧媽媽的生活,因接觸到確診者,他也被匡列居隔,採檢後確診,這案子與先前保險公司業務員15491有關連。
第2案是15524,他在台北某電腦公司上班,在6月份有接觸確診個案,居隔期滿採檢是陰性,後來經過疫調調查以後,發現他7月份有跟另一位確診個案15442接觸,所以他再一次被列為居家隔離的對象,經過採檢後確診。
第3案是15534,他是1位50多歲的男性,出現類似感冒症狀就醫,採檢確診,初步已匡列同住家人且安排採檢。另外,有1件境外移入的案件15527,有接種過兩劑的科興疫苗,入境的時候採檢確診。
分析這段時間,發現若是確診者隱匿不報,未交代清楚足跡,確實會成為黑數,經過比對,最近10幾例個案,其中案15407案、15418案、案15442,經過警察局、衛生局,透過簡訊實聯制以及行動軌跡,多方、多次疫調,發現這3人有隱匿情況,包括活動史與接觸史。
三人對於發病前3天,相關足跡史都稱忘記了,但疫調軌跡出來之後,卻發現有其他交往情形;或是說有去過哪裡,但疫調足跡出來卻發現根本沒有去,是去另外一個的地方。語焉不詳造成疫調困難,有時會造成疫調晚個兩三天,匡列居隔時間往後移,這部分我們是非常不樂見。
今天是桃園進行Covid-19疫苗第2輪預約接種,預約人數18,708人,實際接種18,330人,預約接種率98.0%,疫苗普及率越來越快。
我想,桃園疫情正在收斂,要截斷隱形傳播鏈,除了提升疫苗覆蓋率,更要精準疫調、擴大匡列,找出可能的感染者,遇到刻意不說明者,我們必須要給予必要的處分,依傳染病防治法第43條規定,開罰6萬到30萬,避免隱形傳播鏈的形成。
✏今日新增之15例本土病例(其中7例為居家隔離期間或期滿檢驗陽性者),為8例男性、7例女性,年齡介於未滿5歲至80多歲,發病日介於今(2021)年7月14日至7月17日。個案分布以新北市11例為最多,其次為桃園市3例、臺北市1例;其中9例為已知感染源,餘6例關聯不明,將持續進行疫情調查,以釐清感染源。
✏今日新增1例死亡個案(案13852),為80多歲男性,有慢性病,因有其他確診者接觸史,6月17日安排採檢,採檢時無症狀,檢驗結果為陽性,同日收治住院,6月18日確診,7月9日解除隔離,7月17日因其他原因死亡。
✏近期確診個案解隔離情形,5月11日至7月17日累計公布14,192位確診個案中,已有12,268人解除隔離,解隔離人數達確診人數86.4%。
✏今日新增6例境外移入個案,為5男1女,年齡介於20多歲至50多歲,分別自阿根廷、阿拉伯聯合大公國、柬埔寨、波蘭、丹麥、美國入境,均持有搭機前3日內檢驗陰性報告,入境日介於5月28日至7月17日。
✏指揮中心統計,累計15,429例確診,分別為1,235例境外移入,14,141例本土病例,36例敦睦艦隊、2例航空器感染、1例不明及14例調查中;另累計106例移除為空號。2020年起累計769例COVID-19死亡病例,其中761例本土,個案居住縣市分布為新北市382例、臺北市291例、基隆市27例、桃園市23例、彰化縣13例、新竹縣10例、臺中市4例、苗栗縣3例、宜蘭縣及花蓮縣各2例,臺東縣、雲林縣、南投縣及高雄市各1例;另8例為境外移入。
✏指揮中心再次呼籲,民眾應落實手部衛生、咳嗽禮節及佩戴口罩等個人防護措施,減少不必要移動、活動或集會,避免出入人多擁擠的場所,或高感染傳播風險場域,並主動積極配合各項防疫措施,共同嚴守社區防線。
#全民防疫
#COVID19
#防疫好隊友
#防疫大作戰
#立法委員黃世杰
基隆 最 陰 的地方 在 看見世界天氣晴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看各縣市首長的發文就可以看出執政能力在哪裡,現在還在發廢文的首長請大家思考一下下屆到底要不要讓他連任,人民現在想知道的就是疫情現況跟疫苗現況、確診隔離數據、施打各處地點、施打人數進度,其於無關緊要的廢文真的不用發太多,大家要看的是數據跟進度OK?
<來看看各市首長的版面在發布什麼😖>
1.#鄭文燦 清楚的公布施打順序及施打日期跟年紀還有施打需要帶什麼,呼籲長輩出來打疫苗。
2.#陳其邁 完整公布全高雄的接種站以及施打效能,全高雄五大接種站施打效率達到101%,並且發送醫護春節慰問金以及加碼接種醫護人員津貼,提高至單日加碼 2000。
3.#黃偉哲 完整公布台南單日施打人數11888人,並且把接種地點、接種日期及年紀一併清楚發布,也提供台南民眾需要篩檢的對像,呼籲高風險者避免群聚來預約篩檢。
4.#潘孟安 發布篩檢三大市場及動用五大醫院費時、費工、費人力的PCR篩檢全數陰性,14,163人耗時PCR檢查全數陰性,印度變種病毒沒在屏東擴散,讓屏東民眾安心。
5.#林右昌 公布全基隆列冊數據、實際實打數據、施打達成率,全基隆目前75歲以上長者施打率高達51.1%,基隆正在加快腳步持續施打,提高長者施打率也準備下修施打年紀。
6.#盧秀燕 蹲在地上跟老人喇賽展現媽媽市長的親民。
7.#侯友宜 快出來快篩、快出來快篩、快出來快篩(版面滿滿的快篩數字,堪稱新北快篩王)。
8.#柯文哲 家戶感染風險高,分開吃、分時吃、惦惦吃。(手拿看板:越是艱難越要吃飯,才有力氣戰在一起),<心有所思、夜有所夢、日有所PO,可見柯P每天最快樂的事就是吃飯了>
一個市長的版面在發什麼,就可以知道這個市長的能力在哪裡,現在全台灣人民最關心的就是各市確診數字、疫苗施打地點、疫苗施打人數、疫苗進口劑量、下修放到幾歲,而不是發一堆無關緊要沒重點的文,大家要知道的是 #數據數據數據 ,現在還在那作秀拍照、搞錯防疫重點、搞錯呼籲重點的市長真的是夠了。
未看先猜,等等又會有人來說我是 1450 或綠蛆,哈囉……?我已經講了很多次,我是選人不選黨,民進黨做不好的地方我也出來講,不是每個人都像你一樣只有顏色沒有是非好嗎?重點就是身為一個市長,若搞不清楚民眾到底需要什麼、要看到什麼、要瞭解什麼,這種市長適合勝任管理一整個城市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