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不要算算看,要毀掉多少文化資產才能讓基隆變成現在的樣子?
原本維護好就可以為子孫帶來永世賺不完的觀光財,結果拆個精光的人說他在拼經濟?
#基隆不過是臺灣整體的縮影
【這真的是基隆嗎?趕快來看看】
大大小小的船隻在基隆港忙碌著,這張1935年由金子常光繪製的〈基隆市大觀〉鳥瞰圖,展現當時身為臺灣門戶的基隆的熱鬧繁榮和生命力!
一旁的基隆海水浴場更是日本時代鮮豔的夏日記憶,除了花火大會、水陸運動會、海洋教育場所、短艇競漕(划龍舟)等各式各樣的活動,在海水浴場看輪船進港也是許多老基隆人的回憶。
說起基隆建港的起點,中華民國往往以清國時代劉銘傳提出碼頭計畫的1886年起算。然而此計畫因預算與技術問題無法執行,所謂的港口仍是泥濘的海埔新生地,難以靠泊,很少發揮作用。
日本時代,位於臺灣頂端的基隆,成為日治下重點發展城市,1899年起多期築港工程、以及身為縱貫鐵道北端起點,使基隆地位猶如臺灣的大門。文化快速傳入融合,和、漢、洋琳琅滿目的風格遍佈城市每個角落,呈現出獨特的美感令人陶醉,基隆也在1930年成為全臺人口僅次臺北和臺南的第三大都市。
一起來看看這幅完成於1935年的〈基隆市大觀〉,回想基隆的迷人風采!
右下圖為1930年代基隆影像
金子常光〈基隆市大觀〉(72x26公分)
聚珍:https://www.gjtaiwan.com/p/2813
露天:https://gjtaiwan.com/rt/?id=417
還有好多聚珍臺灣和 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 National Museum of Taiwan History合作推出的鳥瞰圖哦!
鳥瞰圖系列合購優惠(買四送一)
聚珍:https://www.gjtaiwan.com/p/2831
露天:https://gjtaiwan.com/rt/?id=424
--
Facebook粉絲團:http://facebook.com/gjtwn
Google+ : https://gjtaiwan.com/g+
關於聚珍臺灣:http://gjtaiwan.com/info
基隆不過是臺灣整體的縮影 在 OURs 都市改革組織- 景觀學會理事長劉柏宏老師的投書... 的美食出口停車場
臺灣 需要景觀法以更整體的思維整合城市都會區、鄉村與林地、河川與溼地, ... 「有限責任基隆住宅利用組合」(即今日「保證責任基 ... 興衰起伏的珍貴歷史縮影。 ... <看更多>
基隆不過是臺灣整體的縮影 在 Fw: [問卦] 為何基隆可以慘成這樣? - 看板Keelung - 批踢踢實業坊 的美食出口停車場
※ [本文轉錄自 Gossiping 看板 #1IQ0SyS8 ]
作者: Verola (sometimes I love you) 看板: Gossiping
標題: Re: [問卦] 為何基隆可以慘成這樣?
時間: Thu Oct 24 01:28:01 2013
※ 引述《magicboycpl (被呆呆征服的怡婷)》之銘言:
: 我和你相反, 在台北市住了20多年才搬來基隆.
: 不過我不喜歡市區的環境. 所以沒買在市區
: 因為沒在市區, 窗戶整天開著也不吵. 空氣也沒甚麼味道.
: 不懂基隆的人,當然會覺得基隆不好.
: 再加上你們這些曾住市區或靠近市區住老房子的人一天到晚埋怨.
: 基隆市不等於只有基隆市區, 安樂區暖暖區七堵區環境都比市區優太多.
: 對了, 這地方會爛其實中央也推了一把.
: 外木山-基隆新港. 否決. 另去八里挖台北港.
: 也欠了基隆市200億的商港建設費沒給.
這串很奇妙..明明看起來很多基隆人但是都沒什麼講到重點
前基隆人來補充一下好了
那些說什麼基隆腹地太小發展不起來什麼之類的根本不知道基隆以前多繁榮
基本上 整個大台北 北台灣本來都是基隆的腹地!
一句話,成也基隆港,敗也基隆港
整個基隆的繁榮就是靠一個基隆港,所以當基隆港不行了,基隆也不行了
有很長的一段日子,遠在台北開始發展以前基隆就已經繁榮了!
台北最早也是港,從新莊板橋一直退到大稻埕,淡水,
自從日本人打通基隆-台北的山以後,
基隆就奠定了北台灣最大港、整個北台灣的吞吐港無可取代的地位。
北基隆,南高雄,大概是這樣的局勢。
一直到竹科開始起飛基隆港都還是主要的吞吐港,沒理由到高雄去出貨
這些年來媒體總愛說高雄港沒落,明明從總量來講高雄港還是有上升,
真正沒落的基隆港反而沒人敢提,這當然是因為兩個港一藍一綠。
只是排名退步總量上升的高雄被講的快死掉,
真正快死掉的基隆港,卻從來沒有媒體政客敢出來講這個事實。
從海關來看也是最明顯的,最早台北關根本是附屬基隆關之下,
現在不知不覺已經超越基隆關了。
弄一個台北港真的不知道在想什麼,也沒弄起來,可是等於宣判基隆港死刑了。
(那些說有繁榮八里的,想想八里有沒有變成第二個基隆就懂了)
另一個死因當然是產業外移,製造業上中下游整個都外移了,
港口要運什麼?
台灣沒有能源沒有原料,一直是進口原物料然後出口產品,
這些就是台灣國內運輸/港口/貨櫃等一大串行業的衣食父母。
產業外移不是只有死上中下游,是連相關的服務業都一起死,
國內運輸業就是沒貨可運才開始做宅急便(不然以前最討厭送住家了)
回到基隆,基隆港的沒落=基隆的沒落,
基隆市就好像一個得天獨厚的公主,從年輕就莫名其妙的過好日子,
也沒想過要發展天生美貌以外的一技之長,反正光這樣就吃不完了。
有一天忽然發現青春不再,繁華散去,一切都來不及了。
更慘的是也沒有出過要面對這一切的市長,只出了很多個混蛋。
基隆現在的人口組成跟以前有很大不同了。
據我所知,大部份能搬到台北的早就都搬到台北了,
現在的基隆很多是跟新北一樣,當作台北郊區而進駐的新移民。
這些人對基隆的感情大部分也不深,只是找個買得起的地方。
國民黨這些年來對基隆的發展路線跟苗栗王沒什麼不同,
市郊弄了一大堆市鎮,蓋滿了跟林口淡水一樣的密密麻麻大樓,
市區就放給她爛,只剩下一個廟口夜市。
而這些新移民大部分都比較偏國民黨,這也是為什麼基隆越來越藍。
不然基隆以前對國民黨也是深仇大恨的,228基隆首當其衝,
軍隊一上岸就瘋狂掃射,市區的山溝全都流著紅的水。(這部分這邊不提了)
不過還記得這些歷史的人大部分也搬到台北或離開基隆了。
新移民很多挺國民黨的理由很簡單,因為好不容易買了房子,
而且會買遠離台北市區的通常都是全部身家僅有這一棟房產。
這些首房階級比誰都更不希望房價下跌,不然沉重的房貸就變成負資產。
因此當初朱喊個三環三線全面炒房就輕鬆獲勝,
這幾天的汐止基隆線捷運停建事件引起軒然大波也是出於同樣心態。
超諷刺,結果最支持剝削者的正是這些被剝削者。
最後來看一篇好文吧,梗埋很深,請看到最後
https://www.thinkingtaiwan.com/articles/view/1349
基隆港的水,是死的/張之豪
一位剛從臺大畢業不久的學妹,熱血沸騰地告訴我,她想要留在基隆
從事社區營造工作。
但社區營造工作需要大量的時間、耐力,更重要的是,來自家人的不諒解與壓力。
在那個艱困時代成長,但又搭上臺灣高速經濟成長的時代的那一代人,也就是
我們母父輩一代的人,總是希望你就趕緊找工作養活自己吧,要改變甚麼,
要創造甚麼,他們不懂,也無能力懂。
幾度爭執後,她在臺北找了一份非常普通的辦公室工作,卸下了她對社區、
社會與政治改革的熱情,並且我們都還為她慶幸,在這樣低迷的景氣之下,
還找得到一份工作,哪怕那就只是另一份即將異化她的勞動的最低薪資工作。
於是,她變成了另一個每天一早從基隆到臺北上班,每天晚上趕著搭車回基隆的
通勤上班族。
這種通勤上班族,佔基隆人口的三分之一強。而留在基隆的那三分之二的人口,
是老人與幼童。
基隆人到了就讀大學或就業年齡時,就要面臨一個選擇,留在基隆,但每天
通勤來回,回到基隆家裡等於只是像住旅館一樣,Check in,洗澡,睡覺,起床,
梳洗,Check out。
或者,直接離開基隆,到臺北去,找份工作,成家立業。
通勤的日子過了一陣子,很難不讓人有乾脆就住在臺北的念頭。
另一位我認識的阿樺,也在基隆出生長大,從小他就是大人們眼中那個很會
唸書的孩子。「咱阿樺這會唸書,有一天一定是出將入相啦!」他們這麼說。
升高中那年,他索性直接放棄省聯,直接去臺北考上建中,此後他一路進入臺大、
又再出國深造,到美國唸博士回來。從他離家去臺北唸高中那天起,
他的「回來」再也沒有「回基隆」這個選項了。
後來,他雖然作惡多端、危害社會、毀憲亂政、禍延子孫,不過那是後話了。
在工作升遷與取得老闆賞識方面,他的成就仍然無人能及,只是,基隆鄉里的奶水,
就是成就他的離開。他的衣錦,不曾還鄉。
不過,若他從國外拿了博士博回來了基隆,基隆又可以給他甚麼呢?Nothing。
所以,是啊,為何留在基隆?基隆沒有產業,找不到工作,留在基隆徒增
通勤的麻煩,卻享受不到好不容易下班之後的片刻休憩。
那為甚麼基隆沒有產業呢?
基隆曾經非常繁華,非常熱鬧,年過四十以上的基隆人,常會回憶起過去的基隆,
不僅只是現今的廟口街仔一帶很熱鬧,而是整個城市四處都鬧熱滾滾,
隨處都有人潮、小販、商家,甚至最近崩塌的那個中山橋(過去叫高砂橋),
一到了夜晚,汽車就無法通行,因為擠滿了出來逛街的基隆人,以及許多的
王羅仔仙和攤販,佔據了整座橋面。
又或者如現今非常純樸的和平島,在70與80年代,是日夜不間斷的充滿了
出港與進港,滿載漁獲的漁船,也相對帶動了整個地方的經濟,附近的家庭主婦,
光是站在港邊洗著船員下工後的衣服,都可以賺得荷包滿滿。而瑞芳、金山、萬里、
貢寮、雙溪,亦或是大臺北地區各處的工人,只要來到基隆和平島,隨時都準備
出海大賺一筆。基隆市區的特種行業店家,也因此高朋滿座。許多船長準備要
出海以前,必須先開卡車到義二路一帶的酒家,把喝得大醉,或正熟睡在溫柔鄉的
水手們,一個一個拖上卡車,才有足夠的腳手可以出去討海。
從基隆火車頭到和平島的道路,也被當時的計程車運將們稱為「黃金線」。因為
沿路共乘計程車,在基隆是個普遍的交通習慣,稱為「撿客」,而運將們只要
開上這條「黃金線」,他們知道這一路上,會有人上車有人下車,但車子絕對
隨時都坐滿了人。當時該線的公車是存在的,只是賺的錢太多太快,一天
幾十萬上下的討海兄哥,花錢是不需要手軟的。
這是二三十年前的繁華基隆,那時,基隆把所有的雞蛋都放在一個叫「基隆港」
的籃子裡。
這個港的進出口、報關、漁獲,以及因高額稅收而得來的港務建設費,養活了
一整個城市。
這個港,因為臺灣在靠出口發展經濟的過程中沾了光,照亮了東北角海岸。
當臺灣的製造業大量外移、漁業面臨國際趨勢而轉型後,出口光景不再,
港務建設費也因為 WTO 的嚴酷條件而終止,這個籃子破了,而裡面的雞蛋,
也全被砸個稀巴爛,這個城市一落千丈,再也爬不起來。
雖然臺灣整體經濟面臨停滯,基隆受到首當其衝的打擊,但臺北仍在這個新的
經濟局勢中茍延殘喘,取代製造業與進出口的新興產業,是金融投資業與服務業。
於是,臺北有了得以存活的方式,那些在基隆已沒出路的年輕人,紛紛到臺北去。
這條去臺北的路,不遠,只有三十公里。而基隆到臺北,也沒有任何柵欄與阻礙,
在某一年,甚至連高速公路上的收費站都撤掉了一個。來往的基隆臺北的道路,
通暢無阻。
這條路,卻是有去無回的。
如果我們以為,「開放」,純粹是把這兩個城市之間的路障全部移開,
那自然沒有甚麼錯。
但為甚麼每天早上基隆南下到臺北的道路塞滿了車,但同一時間,
由臺北北上到基隆的路,卻沒有幾臺車呢?
因為沒有臺北人要來基隆上班,基隆連給基隆人的工作都沒有,
更不可能有給臺北人的工作。
現在的中華民國政府,如果它還肯叫自己一聲這個名字的話,要與中国簽署
「兩岸服務業貿易協議」。這份協議表面上,只不過是另一個移除雙方壁壘的企圖,
立意良善。中国的人才與資金應該要來臺灣,而臺灣的人才與資金也應該要
可以自由前往中国。
這號稱雙方互惠的政策,看似對大家都有好處。
就好像基隆與臺北的那條高速公路,或以前稱為省道的臺五線,這一路上沒有
柵欄也沒有圍牆,要來就來,要去就去,不是嗎?這才是「自由」,
這才是「開放」,「只要我們有自信」,有人去臺北創造機會,
就也有人會來基隆創造機會,對吧?
只是,每個踏上這條路的基隆人都知道,這是一個沒有選擇的選擇,這是一條
一旦踏上就再也沒有歸來的路。因為基隆是死的,這裡甚麼都沒有,
這裡沒有任何機會。這裡,沒有人在創造新的產業、新的機會、新的可能。
掌權的人維護著自己堅不可破的利益,在這裡,不是最有能力、最有創意、
最優秀的人勝出,而是最醜陋、最低能、最會揣摩上意、虛與委蛇的黨羽們,
霸佔著死水,並且,懲罰每一個想要做出改變的可能。
究竟甚麼是自由?阿樺也曾經很喜歡問這個問題。
自由,不就是我也可以在基隆,也可以在臺北,我同樣都可以獲得幸福,然後,
我自由做出我的抉擇?
但這個基隆是一座死城,而離開基隆到臺北去是唯一的一條生路。這樣的自由,
不是自由,而是無奈。
當臺灣是一座被當政者惡意阻擋與消極擺爛,成為一個完全沒有產業升級、
創新、變革的鬼島,而離開臺灣到中国去就業,是臺灣人唯一的一條生路時,
這樣的自由,是自由嗎?
那些被基隆的死水一灘,無情地逼走的基隆人,到臺北就業,也就順道地在
臺北成家,他們的孩子,也不再是基隆孩子,是臺北孩子。他們長大後,
只知道基隆這個小地方曾是母父的故鄉,但他們對這個悲情的港都,
也不再帶有一絲憐憫。
那些今後因為「服貿協議」簽署後,而飛往中国找尋機會的臺灣孩子們,
也將有一天,帶著他們那些在中国土生土長的子孫們,偶爾來臺灣看看,
吃口鳳梨酥,不帶分毫眷戀的離開。就像那個把臺灣當做新奇的第三世界
來遊玩的林書豪一樣。
要讓基隆的孩子留在基隆,並讓其它人也想來基隆的方式,不是把這條
通往臺北的路做的更寬更順,而是要從基隆這個地方,開創出給予基隆孩子
得以揮灑的機會與空間。
要讓臺灣的孩子留在臺灣,不是把通往中国的路做的更簡便,而是改變
臺灣的產業結構面,開創出自己的活水,給臺灣孩子留在臺灣的機會。
這才是自由。
--
「這些年來最愛中國的不是中國的百姓,而是台灣的明星、商人、文人和政客」
-作家余杰在諾貝爾和平獎得主劉曉波《大國沉淪》推薦序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118.168.77.237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轉錄者: chinagogoya (1.34.1.171), 時間: 10/24/2013 16:43:56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