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樂路上的第一課 : 選擇
「水能載舟,亦能覆舟」,
沒有任何一種選擇,能保證人生一帆風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許多家長在為小朋友的音樂教育傷腦筋時,都會遇到類似的問題,最開始可能是「要從什麼樂器開始學?」、「要不要念音樂班?」接下來,可能就是「要不要繼續念音樂班?」、「音樂的未來出路?」
隨手google這些問題,滿滿的討論串,說得頭頭是道,
只是,這些問題真的有標準解答嗎?
曾經有一則報導,內容是讚揚台灣土生土長的年輕指揮家奪得了國際大獎,而報導標題,卻是「不進音樂班,保持對音樂的熱忱」,內文中還提到了許多非音樂科班背景的音樂名家加以佐證,好的是,大家明白了不念音樂科班也可能有所成就,但不怎麼妙的是,「音樂班」在不經意中,被塑造成音樂學習的殺手...
「音樂班」究竟是載船的水,還是覆舟的浪?
或許,我們得先想想看自己是哪種船。
戰艦開進小溪會擱淺,木筏划進汪洋可能遍體麟傷,他們的結果不一定致命,卻可能在旅程中,就喪失了自身原有的美好。
先讓我們來想想什麼樣的小孩適合進「音樂班」?
如果他喜歡和其他小朋友一起演奏,喜歡挑戰,不怕比較(說得更清楚一點是不怕輸,因為不可能每個人都贏,輸的機會比較多),對於音樂的興趣明顯高於其他科目,更重要的是「能接受學校的進度」(學校通常會對於每次的術科考試規定內容),那麼,音樂班就是個不錯的環境,因為音樂班可以將一群共同興趣的小孩聚在一起,有秩序的安排進度,規劃需要的專業課程,學科作業也通常能隨著音樂活動(考試比賽季節)做出集體的調整,比起就讀普通班私下學琴的孩子,音樂班學生在各方面都不會覺得孤單,也比較容易維持練習的動力。
那麼,如果對音樂超有興趣,卻還是不適合的原因又是什麼呢?
有一些孩子對於音樂非常敏感,欣賞種類很多元,但是他卻不見得喜歡彈鋼琴,演奏古典樂器,他可能喜歡唱歌,可能喜歡打鼓,可能就只喜歡聽?
這樣的孩子也許就不適合在音樂班,因為國內音樂班的課程設計,平心而論是針對古典音樂,比較狹義,並且著重演奏技能的栽培。那麼演奏不出色,就很可能在挫折中喪失興趣。
就讀普通班,利用課餘時間充實相關知識和欣賞經驗,反而比較有效。
不過以上情形,都是「線索」很明顯時可以做的判斷,線索不明顯的時候怎麼辦呢?
在我的求學過程中,就看到許多同學在小小年紀,被迫作出攸關未來的「選擇」,「音樂」在這種時刻,就好像是我們人生中遇到的第一個戀人,相處不融洽,個性不合當然是分手退場,但是相處不討厭又已經是「習慣」的時候,就好比雞肋,食之無味棄之可惜。尤其對已經「資金進場」的家長來說,更是進退兩難。
個人認為,「國小音樂班」是值得一試的,
但是請特別避開「掛羊頭賣狗肉」,以音樂班之名行資優班之實的學校,有口碑的音樂班,具備完整基礎訓練課程,師資也好,不管小孩子以後要不要走上音樂職業,從這裡取得好的基礎都不會有壞處。
進去後不喜歡? 國小階段轉出來,回到普通班級也都還好適應,賭注不大。但是上國中音樂班以後,就得更謹慎,因為學術科的比重開始會和普通班級有更明顯的差異, 這時需要的不只是師長單方面的評估,也需要激發學生檢視自己的心意,
我確實也有一些同學,因為自我意識得比較晚,直到高中要上大學時,才覺得怎麼辦,他只會音樂,但是卻不愛它,就好像是結婚喜帖已經發出去,才發現兩人之間沒有愛情...
這樣的悲劇好像有點危言聳聽,
但事實上,我卻覺得這是音樂班學生提早面對人生,最有意義的作業之一,想想,台灣可能有超過半數學生,
在汲汲營營通過各種考試之後,才發現自己花了大半輩子愛一個其實不愛的人,提早訓練自己發現生活所愛,也不是一件壞事。
不過,或許也會有朋友要問,
如果小時候太盲目所愛非人,真愛相見恨晚呢?
我以為我不愛音樂,所以沒堅持,
我以為我愛音樂,但其實我更愛科技??!
啊,這世上有人一輩子都不知道真愛是什麼,
如果你能發現真愛,到底還有什麼好恨的呢?
Just go for it, 只要心意已定,路都是人走出來的。
我有朋友在醫生國考前,考上音樂院拿鋼琴演奏碩士,
也有朋友在拿到音樂博士之後,跑去做生意,成為商場女強人,念了音樂班,專業訓練可能使你在以後的音樂路上比較輕鬆,但是不念音樂班,堅定的意志仍舊可能讓人在舞台發亮,
念不念音樂班,真的會改變人生嗎?
我覺得,面對自己的選擇,堅定態度,才是真正影響人生的關鍵。
基礎訓練 考試 科目 在 葉明修&葉家齊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梁旅珠:管教從生活習慣開始 】
自稱對小孩採用斯巴達教育,現任明曜親子館執行長的梁旅珠,堅持小孩必須從小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生活習慣養成後,自我約束的能力自然強,因為「苗正了,自然會直」。
高材生女兒 七所美國名校搶著要 不僅如此,去年,高中剛畢業的女兒高于珺申請美國七間頂尖名校,包括:史丹佛、麻省理工學院以及哈佛、耶魯、哥倫比亞、普林斯頓及賓州大學等五所長春藤名校,全都獲得入學許可,打破北一女學生百年來錄取國外名校的紀錄。
她表示,雖然知道以女兒的能力申請美國大學一定沒問題,卻沒想到會是這樣大的驚喜。
斯巴達教育 從小養成孩子好習慣 到底是如何教出這樣的資優生?
梁旅珠強調:「一切都要從小養成,特別是要從生活習慣開始教。」
梁旅珠表示,兩個孩子從小就不會出現在餐廳裡亂跑亂叫的情形,偶有不聽話,只要梁旅珠叫一聲、瞪一眼,就立刻收斂。
梁旅珠說,生活習慣養成後,自我約束的能力自然強,如果是在溺愛中長大的小孩,抗壓力及自我反省能力一定差。
「現實社會不像糖果屋一樣。」
梁旅珠表示,社會環境適應力的問題,是每個小孩長大都必須面對的,若在家予取予求,將來到社會上該怎麼辦?
坦承自己是斯巴達式教育,甚至贊成適度的體罰,
梁旅珠表示,年紀愈小愈該嚴格管教,才能享受到「倒吃甘蔗」的成效。
在孩子小一、小二時,為了養成他們良好的生活與讀書習慣,梁旅珠在管教上完全沒有「妥協」空間;
小一、二年級時,每天晚餐後,我和孩子一起到房間把聯絡簿和功課拿出來,我會引導他們從當天的功課中決定出順序。 我要他們在一開始精神比較好的時候先完成最難的作業(通常是數學或國文),再做其他科目,像美術勞作等放在最後面。至於才藝課的作業,我會要他們以「週」來做計畫,分配在課業完成後的空檔。
這樣可以灌輸他們一種時間安排的概念,過一陣子之後,他們就會懂得如何規劃自己所有的課業、才藝活動和休閒時間。
到了孩子升上小三,她更開始教導小孩如何在上課時做筆記、找重點,養成對自己負責的好習慣。
小一,盯功課,高年級,再放手
我從不諱言孩子小學低年級的時候,我很用心盯功課,但到高年級,功課方面我幾乎全放手了。
于珺上小五以後,除了她偶爾拿不會的題目來問我,我好像再也沒有主動看過任何作業考卷,頂多是考卷簽名時若看到成績不盡理想,我會問孩子懂了嗎?需不需要幫忙?只要他們說沒問題,我信任他們,就不會再追問。
我見過好些念書比孩子更認真的父母,即使到了國中,還是天天在家管理小孩所有的功課細節,研究過濾每一張考卷。
我覺得盯功課、管孩子應該是有階段性的,目標是幫助孩子盡快養成好的讀書習慣和方法,父母不該到孩子已經國、高中了,還繼續當書僮,孩子可能因此養成依賴心。
不過,帶老大時我並沒有清楚的概念預知什麼時間點該怎麼做,就是邊看邊走,自己觀察孩子的自理能力已經差不多,就逐漸放手。
曾有人問我,為何會有概念小學低年級時要陪著孩子做功課。
曾有人問我,為何會有概念小學低年級時要陪著孩子做功課。
很多年前孩子三、四歲時,有一次吃飯的場合,旁邊坐了一位大女兒已經上國中的朋友。
聊天中她談起教養小孩的經驗,我記得她說:「小學一年級的時候要盯緊一點,把習慣培養好,以後就輕鬆了。」
我回想自己小學一年級時,媽媽就花了不少時間坐在我旁邊看我寫功課。
好的開始的確很重要
我認同小學一年級要把習慣養好的說法,因此朋友的提醒讓我特別把這件事放在心上。
這位朋友在孩子長大了以後,重返職場成了女強人,她的大女兒也成為一位亮眼的新聞主播,每次我在電視上看到她女兒播報新聞台風穩健,總會忍不住想起當年我們吃飯的場景和談話的內容。
人生很奇妙,有時不經意聽到的一句話,可以讓自己受用無窮,也記得一輩子。
十歲前,與孩子打好良性互動基礎
孩子小學三年級以前,父母的影響力大,我們的指令和建議,孩子比較願意聽從。
到了四年級,尤其是女孩子,伴隨著一些「轉大人」的生理變化,自主意識就變強了(男孩子通常會慢一點,開始的時間約在國中一年級)。
我比較記得的是,之前我給于珺什麼課外書,她就讀什麼,但小四以後,我則清楚感受到她開始有比較強烈的偏好,尤其愛讀驚悚推理小說,至於她完全沒興趣的主題類別,就很難強迫她接受。
這是孩子隨著生理變化學習獨立自主的正常現象,家長要有心理準備調整心態做法,不應解讀為「孩子變叛逆,開始不聽話了」。
孩子上國中以後,我很少像他們小學時那樣,常常為了幫忙班上的事進去學校,但由於長期擔任家長代表,偶爾有事必須到學校去時,我總是很害怕在校門口碰到一些天天到學校報到的媽媽。
國、高中後,孩子的功課,父母完全不用操心
我幫孩子設計的段考複習表,表格橫軸是分課分段的考試範圍,縱軸則是科目,每科下面再分課本、習作、參考書、評量和考卷。
我規定他們最慢段考前一週要暫停休閒活動開始複習,進入考前衝刺狀態,所以之前就要把計畫表填寫好,才有辦法照著計畫進行。
三、四年級以後,段考一兩週前小孩自己就會把空白表格印出來填寫,然後貼在衣櫃的門上,每做完一項就在格子內做記號。
這樣一來,哪些部分已經念完或唸過幾遍就很清楚。萬一有來不及念或沒複習到的地方,下次考試或期末考時可以特別注意補強。
小學高年級以後,我不再過問課業細節,只提醒他們學習若有困難,無法自己解決,一定要來找我商量。
于珺北一女一年級時,念書還算輕鬆愉快,但高二的第一次段考後,她有點懊惱的對我說:「高二科目變多了,段考複習一個禮拜時間好像不夠。」
從那時起,她就自動把段考的準備時間提早為兩週。
兩個孩子國、高中以後,讀書和應付考試都完全自己負責。
俗話說:「給孩子魚吃,不如教他釣魚。」
父母盯功課的目標和方法正確的話,就像是給孩子一支釣竿,親身示範釣魚的技巧與方法。
短短兩三年時間的密集基礎訓練,也足以讓孩子未來具備自製釣竿、拓展漁場的能力。
梁旅珠一再強調:「學習是一輩子的事,苗正了以後,自然就會直。」只要孩子從小養成好習慣,根深蒂固後,往後做出的事就會符合父母的期待。
一開始嚴厲,之後再一點一點慢慢放手,給孩子愈來愈多自己思考、決定的空間。
基礎訓練 考試 科目 在 普考基礎訓簡單心得分享- 公職板 - Dcard 的美食出口停車場
大家好,之前快要基礎訓的時候其實蠻緊張的,網路上又找不太到學長姐的 ... 休息可以出去外面買飲料~~ 課程及考試基礎訓上的課蠻多的,第一天就 ... ... <看更多>
基礎訓練 考試 科目 在 國家文官學院- 【我們與行政程序法的距離】 107年度地方特考 ... 的美食出口停車場
【我們與行政程序法的距離】 107年度地方特考基礎訓練第1梯次即將於5月6日開訓啦! 在基礎訓練的學習過程中, 「行政程序法」一向是公務新鮮人最為苦惱的科目之一。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