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SSUE 2750】如果可以隨你所想所願,開一間博物館,那會是怎樣的博物館?
這期封面故事,談「私營博物館」,指出它們雖然由收藏家、私營企業、慈善機構、基金會及大學等創辦經營,但當私人收藏自其轉化成博物館館藏,展示人前的一刻,那就會變為了公共的寶藏,滋養公眾。正因為它們是公共的寶藏,我們有必要去談論它們。
私營博物館與公營博物館一樣,可以豐富社會生活,傳承歷史記憶,促進公眾歷史文化和美學教育。加上,它們在政府體制之外,在購藏和策展方面,更顯靈活自由,能提供風格前衛的特色展覽。若我們視文化多元發展和歷史保育延續為重要價值,私營博物館實在不可多得。可惜,它們大多數缺乏公帑資助,規模較小,面對不少經營困難。
這次,我們探討香港私營博物館的可能與挑戰。先認識本地私營博物館概況百態,聽專家丁穎茵闡釋博物館之社會功能;再到訪三間主題迥異的私營博物館,包括F11攝影博物館、香港生物多樣性博物館、香港海事博物館、深入了解它們鮮為人知的秘辛,以及對香港所作的貢獻。
精彩內容:
✧ 香港,私營博物館最困難的城市?
✧ 博物館學家丁穎茵:私營博物館要累積 要與民同行
✧ F11攝影博物館 :活化古蹟創主題館 公開私人收藏
✧ 香港生物多樣性博物館 :生物庫標本教育 助公眾認識大自然
✧ 香港海事博物館:海港故事如何說 延續城市文化歷史
F11 Foto Museum
香港生物多樣性博物館 Hong Kong Biodiversity Museum
Hong Kong Maritime Museum 香港海事博物館
---
更多精彩內容,請訂閱 iPad 版明周:
https://ebook.mpweekly.com/bookshelf
◢ 緊貼明周文化 ◣
MeWe:bit.ly/3oCfmuo
Instagram:bit.ly/2TORYuE
YouTube:bit.ly/2klNzmB
Telegram:t.me/mpwchanneldepthreport
#私營博物館 #明周文化2750 #Privatemuseum #博物館 #博物館學 #丁穎茵 #F11攝影博物館 #攝影 #古蹟保育活化 #生物多樣性博物館 #biodiversity #香港大學 #標本教育 #生物多樣性 #海事博物館 #香港 #維多利亞港 #轉口港 #漁港 #歷史 #文化 #藝術 #文化政策 #culturalpolicy #文化藝術 #藝文活動 #我就是我
同時也有4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243的網紅高雄市議員-林于凱,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什麼是 #中都打狗源工業博物館 ? 🏭大家知道高雄最早的工業起源,就在三塊厝 - 中都 - 鼓山一帶嗎? 現在的鼓山台泥舊廠後方,有三座超過百年的石灰窯 (1919年淺野水泥株式會社建造 );山腳下的唐榮磚窯廠,前身是1899年日人鮫島盛建立的鮫島煉瓦工場; 中都濕地對面的 #林商號合板倉庫舊址,美...
城市發展 與 歷史 文化保育 在 子迂的蠹酸齋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百年回首》,原名《Looking Backward》,是本標準的烏托邦小說。不同於《1984》、《美麗新世界》和《我們》等作品已經火紅,《百年回首》在台灣的知名度尚低。說來奇妙,齋主初次接觸本書,並非是在任何社會主義或共產主義書籍,而是在 田園城市 出版,由Edward Relph撰寫的《現代都市地景》中讀及,並相當幸運的發現 堡壘文化 有出版繁體中文。這本充滿烏托邦色彩的《百年回首》,沒有出現在任何政治或社會理論書籍,反而在建築都市規畫理論中被提及,對我來說神奇得很。
《百年回首》,作者為Edward Bellamy,雖同樣為烏托邦小說,但其最大的特色是出版於1888年。故事敘述居於1887年美國波士頓的主人公,因睡眠問題而求助於醫師的特殊療法,導致主人公陷入深眠,直至2000年方被喚醒,呈現在他眼前的,是一片祥和且高速運作的烏托邦社會。
事實上,出版年代的差異至關緊要。《我們》出版於一戰結束後1920年的蘇聯,想當然爾這本書並未順利在蘇聯境內出版。《美麗新世界》於戰間期1932年出版,蘇聯已經崛起、納粹在德國蠢蠢欲動、汽車等重工業成為全球主流。《1984》最晚,出版於二戰結束後的1948年,那一年經濟學家統計出,蘇聯的國力將於1984年正式超越美國,故以此為名。三本書諷刺的體制和對象雖有所不同,但殊途同歸皆是針對某一看似完美的烏托邦體制。
《百年回首》的出版背景截然不同。1888年的美國波士頓,電燈與留聲機都尚未普及,沒有汽車,沒有抗生素,沒有哈伯法製氨,更沒有飛機。那年代的美國剛結束內戰。世界最強的國家是最早完成工業化的大英帝國,德法在大戰一場之後持續工業化,沙皇積極推動工業化卻鮮有成果,而奧匈與鄂圖曼帝國垂垂老矣。整個歐陸與美國,都籠罩在工業革命所帶來的經濟快速成長。童工、黑工、暮年工處處皆是,資本主義所主導的工業化,雖帶來產業高速成長,帶來的卻是勞工種種的不滿,以及被工業污染所破壞的環境保育。1848年,Karl Marx《共產黨宣言》中的那句名言,幾可明白敘述這個時代,「共產主義的幽靈,在歐洲遊蕩著」,甚至幾乎可說在那急劇工業化的時代,任何一個工業國都瀰漫著共產幽靈。
《百年回首》所敘述的烏托邦社會,與共產大同社會的相似程度極高。在這個虛構的公元2000年,人們用國家取代了企業,企業彼此的競爭不再,人們彼此以團結先於己身,貨幣已無意義,國家彼此之間以物資交換取代了貿易,戰爭已然不存在。人們普遍能接受良好的高等教育,並能更晚投入職場,還能於45歲時退休,享受將近45年的退休生活。因為工作權益的提升、戰爭的不存,以及產檢技術的提高,人類已經沒有身心障礙者,就連疾病也透過培育相當數量的醫療人員,而漸不成為社會問題。這個烏托邦甚至沒有監獄,因為犯罪者會被施以良好的教育和改善自我的機會。
很多人最好奇的問題,應是閱讀一本19世紀末期所撰寫的烏托邦小說,能帶來甚麼啟發? 畢竟我們在科技及人文成就上,已然超越1887年太多,書中構築的共產烏托邦社會,也被蘇聯大型實驗所證實失敗,那我們閱讀這作品還剩下甚麼意義? 我想最大的意義,便是省思100多年前所幻想的烏托邦社會,與我們今日的差距有多遠。
如今的我們,可從《百年回首》中得知,19世紀末的人們最在乎的問題有三,戰爭、勞運以及教育。這些問題於當代社會中解決了嗎? 以本書的觀點來說,若一個19世紀末的人穿越到當代社會,他肯定會認為這類問題都已經被解決。自二戰後,透過民主化及全球化,絕大多數的國家彼此合作密切,戰爭的陰影早已遠離了當代社會。勞工權益問題,雖然時不時還能聽聞大型工會的罷工事件,但相較於100年前,勞工所享受的福利和保障已經遠超想像。
最後則是教育,19世紀末期的美國,義務教育才剛剛普及,多數人民僅有小學的就學機會,中學學歷在當時來說已能算高知識份子。當時的人們於十多歲可能就得出社會工作,從事工廠製造業下的一環。但如今別說是美國,就連更晚發展的台灣,全體人口中已有將近一半擁有大學學歷,應屆生選擇就讀碩士繼續就讀也並不稀奇。進入社會工作的年齡比之100多年前更是增長了10多歲。除當代社會尚未能讓退休年齡降到45歲之外,我想社會文明的進步,對1887年的主人公來說,應該已稱得上是烏托邦了。
《百年回首》形塑了完美的共產社會。如今的我們在歷經蘇聯的失敗後,加上《1984》等作品對極權國家的省思,加上好萊塢等科幻戲劇的推波助瀾,當代人們早已對此種由國家主導的烏托邦感到厭煩,甚至無人認為此類烏托邦有實現之可能。但對於19世紀的人來說,共產主義代表的意義,絕非當代的我們能想像。人類在見證工業化所帶來的福祉後,便開始反思將資本主義的概念反轉,用於照料全人類的福祉而非是將財富集中於資本家,那人類的生活將會何等幸福? 那時的人們尚不理解,文明進程來自於資本的競爭意識,若世界少了競爭和殘酷,可能再也沒有創新;就連我們現在能以低廉價格購買必需品,都來自於資本家的競爭。這些概念對於當時全球化尚未徹底的19世紀社會來說,體會的難度遠比今日為大。
時至今日,《百年回首》早已被世人遺忘。可想而知最大的原因,便是其中的烏托邦社會理論,早被真實實驗過蘇聯共產政體的失敗給摧毀。據聞《百年回首》於1888年出版時曾引起相當回響,只因其中敘述的烏托邦社會,與共產主義烏托邦極為相似。如此作品後來也被用於共產主義思想的傳播,畢竟比起艱澀的共產主義理論,一部描繪共產主義成果的小說,更能有效說服別人共同為共產理想而努力。
最後齋主想說,烏托邦離我們無比遙遠,但以歷史廣闊的視角思考,雖然人類文明進步的速度不快,我們仍有種種內耗和紛爭,但總的來說,人類依舊是步步向前進的。至少相比於1888年來說,2021年的我們,早已身處於烏托邦之中。
齋主非常感謝堡壘文化。曾與堡壘文化合作過《人類憑什麼》的推廣,當時齋主便毛遂自薦表示,願意為已經出版年餘的經典之作《百年回首》作文推薦。堡壘文化一口答應,並表示《百年回首》是部經典之作,也希望社會能有更多的認識,於是便有了此次的文章,以及贈書活動。
沒錯,感謝 堡壘文化,讀完本文的齋友們,歡迎參加本次的贈書活動,堡壘文化為齋友們準備了兩本贈書。。
只要你完成以下條件,就可參加抽獎活動
只要你在7/25(日) 20:00 以前,完成以下兩個條件,即可參加抽獎。
1. 按讚並公開分享本貼文
2. 於留言處TAG兩名朋友
活動結束後,齋主會於第一時間抽出幸運的兩名得主。
最後,再次感謝 堡壘文化 對酸齋齋友們的照顧。
城市發展 與 歷史 文化保育 在 明周文化 MP Weekly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可持續設計】他們做過海洋廢物再造的設計,也為歷史古蹟設計新舊並融的燈具,更走進大澳漁村,把傳統漁網編織結合在現代設計上。
即看設計師分享:https://bit.ly/2ToyDFP
設計師Florian與Christine從海洋廢物污染議題中,留意到本地棄置漁網問題。於是,二人走進城巿偏僻一隅的大澳,接觸到漁民,由頭開始學習人手編織漁網。他們指:「在研究傳統手工藝時,我們相信這些傳承下來的傳統文化和製作過程,都是十分重要,也值得研究和保存。傳統文化能為人帶來一種情感連繫,提醒他們製作某個物品背後所花費的時間和技巧——尤其是手工製作。」
大澳燈的燈罩採用回收漁網尼龍物料及天然繩纖維,利用3D打印完成模具後,再套上傳統人手編織漁網,讓新舊工藝照亮漁村。「人們是經常和周遭環境有直接連結,不論都巿、鄉郊或大自然。作為設計師,我們對於在不同地方空間搜集得來的不同物質性都感興趣。」他們指,物質性(materialities),所指的可能是物理上的,如在海岸搜集的廢物用料,或是無形的,如街道文化或傳統手工藝。「我們的設計就像一直探索在地設計的意義。我們相信使用當地物料,與當地工匠溝通,和當地社區對話,是能鼓勵正面的改變。」
---
《明周文化》推介:
古著店Luddite 進駐十年 推動社區文化
https://bit.ly/2SKov9W
遺世獨立老商場 城市研究學者何尚衡:它留住了時代的色調
https://bit.ly/3A0Ah0J
---
◢ 緊貼明周文化 ◣
MeWe:bit.ly/3oCfmuo
Instagram:bit.ly/2TORYuE
YouTube:bit.ly/2klNzmB
Telegram:t.me/mpwchanneldepthreport
#產品設計 #環保 #設計 #大澳 #燈飾設計 #在地 #可持續 #傳統工藝 #手工藝 #香港 #漁網 #編織 #文化保育 #新舊融合 #設計師 #工藝傳承 #廢物回收 #塑料廢物 #回收再造 #我就是我
城市發展 與 歷史 文化保育 在 高雄市議員-林于凱 Youtube 的最讚貼文
什麼是 #中都打狗源工業博物館 ?
🏭大家知道高雄最早的工業起源,就在三塊厝 - 中都 - 鼓山一帶嗎?
現在的鼓山台泥舊廠後方,有三座超過百年的石灰窯 (1919年淺野水泥株式會社建造 );山腳下的唐榮磚窯廠,前身是1899年日人鮫島盛建立的鮫島煉瓦工場;
中都濕地對面的 #林商號合板倉庫舊址,美都路上東尼羽球館前身為 #亞洲合板工廠、還有 高雄幸福川-三塊厝 一帶發展極為重要的建築師蕭佛助,打造的六座大戲院中僅存的戲院遺址 - #中都戲院,都遺留了高雄早期人民生活的痕跡。
如果以唐榮磚窯廠為核心,串聯三塊厝 - 三鳳中街 - 三民市場,成為333小旅行路線,再往西延伸到鼓山舊台泥廠,往南沿著西臨港線的路徑,接到早期台灣進出口物資最重要的鐵道博物館 - 香蕉碼頭一帶,就是 #高雄百年的最早工業地帶!
📼唐榮磚窯廠的八卦窯及兩座煙囪具有高度歷史及文化意義,極具保存價值。如此有豐富歷史和文化的特色建築,在多次修復後,目前仍未全面開放,同時交通資訊與指引都不夠完備,十分可惜。
以日本犬島煉銅廠為例,經過整修後,活化變成美術館,近年來由於銅精錬所還有採石場遺跡的獨特氛圍,也被許多日本電影、電視劇作為外景拍攝地。
日本之所以吸引人,不是在於現代,而是在於保留傳統;高雄,廣為人知的工業城市,在城市發展過程中,最重要的早期工業第一現場,如果能夠打造成 開放式的 #打狗源工業博物館,才能呈現出這個城市最重要的面貌。
城市轉型,重要的是不能忘記過去,保留歷史現場,來訴說高雄最早的工業故事。
吸引人的,不是現代建設,而是整個城市轉型的痕跡。
高雄市議員林于凱粉絲頁
https://www.facebook.com/fishkai.lin
![post-title](https://i.ytimg.com/vi/jT6Y8AmQpYc/hqdefault.jpg)
城市發展 與 歷史 文化保育 在 凌子楚 最清楚 Youtube 的最佳解答
一日議會 第十屆第二次大會,本月質詢的主軸,今天的日本,明天的嘉義,以文化為導向,觀光城市設計與發展,第十次質詢,質詢交通處、教育處 (991)
今年年底,中央補助,嘉義市低底盤電動公車,提升公共運輸系統的運量與效能。
交通處同時規劃了假日免費接駁巴士和假日夜遊巴士,兩條免費的觀光接駁路線,特別是嘉義火車站到獄政博物館之間,黃線來回的shuttle bus, 剛好串聯了從清朝北香湖和埤仔頭灌溉系統,到日治時代,轉型成為檜木儲存功能的杉仔池的林木產業基地。
1914年到1918年完工的阿里山鐵路、維修機場、北門驛站,都在這一條,假日免費接駁巴士行經的路線上,還有日治時代,日軍軍官俱樂部的檜意生活村,和折返站保留完整的日式監獄建築。
除了從人本的角度,在這一串人文歷史、對應移民和殖民社會發展,詮釋木材產業興衰的歷史過程。
其實,在這一片土地上,有比我們更早定居在此,台灣原生種,嘉義特有種,諸羅樹蛙的存在。
如果從保育物種的角度,用曾經瀕臨絕種的生命族群,來見證或訴說這三百多年來,嘉義產業的歷史興衰,會有更大的生命力,和更深的文化內聚力 。
所以,從文化導向,觀光城市設計與規劃,可以用侏羅樹蛙保育的角度,訴說這一段三百年移民歷史和檜木產業興衰,可能別有一番新滋味。
另外,教育處應針對「英雄戰場,天下嘉農」的棒球歷史文化,用預算,振興棒球運動,規劃嘉義市棒球場,作為文化導向,棒球運動觀光產業發展的核心。
![post-title](https://i.ytimg.com/vi/_TC2WHWJCoU/hqdefault.jpg?sqp=-oaymwEbCKgBEF5IVfKriqkDDggBFQAAiEIYAXABwAEG&rs=AOn4CLD954JZtJpr6p1zJT6_TgZ2D-kSEg)
城市發展 與 歷史 文化保育 在 港。故 kongguhk Youtube 的最佳貼文
「我哋希望喺呢度重建牧場。」薄扶林村村民蕭昆崙(Alun)小時候與牛牛一起成長,全因村子毗鄰生產牛奶的牧場,亦是老一輩村民的集體回憶,後來當然是逃不過被發展商全面收購的命運,牧場關閉了,換來一幢又一幢的高樓住宅。
內地有一用語叫「城中村」,用來形容粗放式發展下,被現代化大廈包圍的古老村落。翻查文獻,薄扶林村足足有二百多年歷史,此刻就是被城市包圍,變了「城中村」。現時村內古色依然,人情味濃厚,餐廳及士多會讓村民「賒數」,村民亦會把家裡門匙託管在士多內,但最大問題是,這種生活方式仍能維持多久?
在政府眼中,薄扶林村只是一幅土地儲備,多年來都面對著被清拆的威脅,「你有你高樓大廈,我有我一個平房區」,這是蕭昆崙兩父子的心願。近年,他帶著6歲的兒子開辦導賞團,向「城市人」介紹村內文化特色,又將村內的舞火龍活動推廣出去,「難保有一日,政府要強硬收返呢個地方,我哋用一種懷柔既方式,同政府對抗,俾全港市民覺得呢個彈丸之地,原來有佢嘅價值。」
今集《港。故》帶大家深入有逾280年歷史的薄扶林村,感受一對父子為保育村子所作出的努力。
-------------
《港。故》:東網電視每周專題習作,講故事、講香港人的故事,請關注《港。故》fb:https://goo.gl/YJXtcw
![post-title](https://i.ytimg.com/vi/qXfHkSEwjd8/hqdefault.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