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月 #主題回顧:#地貌與構築 ▌
九月來到尾聲,感謝客座主編 T.H. Cheng 為我們帶來精彩的專題「地貌與構築」。如同導讀所提到,本月收錄的數篇文章,有些簡介 #地貌、#空間與人類感知之間的關聯;有的探討從 #地形(terrain)過渡到 #地誌學(topography)的意義形成 ; 有的從 #地質公園 談起,考察板塊作用與島嶼形成的身世之謎…目的在於喚醒讀者們對於「地形」這項極其基本、卻常被忽略的媒材,所具有的無窮潛力。並希望藉由「#構築」的案例介紹,來重新思考地貌、空間與細部之間的對話,一窺「地景建築」這門專業裡,其雄渾踏實、不花俏的一面。
所有主題文章:
https://eyesonplace.net/category/monthlytheme/theme202109/
地貌與構築
https://eyesonplace.net/2021/09/06/18221/
【圖解】地貌、空間、 人:一套分類的法則
https://eyesonplace.net/2021/09/08/18233/
著陸與扎根:從地形設計到地誌的想像
https://eyesonplace.net/2021/09/10/18360/
地水火風與人─利吉惡地地質公園(上)
https://eyesonplace.net/2021/09/15/18399/
地水火風與人─利吉惡地地質公園(下)
https://eyesonplace.net/2021/09/16/18401/
Groundwork – 地景建築中的構築與材料的文化性
https://eyesonplace.net/2021/09/22/18449/
向下挖掘
https://eyesonplace.net/2021/09/17/18475/
見山還是山—再談以「地景」為名的建築
https://eyesonplace.net/2021/09/24/18526/
大地雕塑家與敘事詩人:凱瑟琳·古斯塔夫森
https://eyesonplace.net/2021/09/27/18479/
地景敘事 在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今天中午看完丹尼維勒納夫的《#沙丘》,在漆黑盒子中與角色們共同歷經 2 小時 35 分鐘的異世界旅程之後,很難不認同這部片的宣傳口號——《沙丘》是「為大銀幕而生的史詩鉅片」。而我認為,丹尼維勒納夫的《沙丘》也的確優於 1984 年大衛林區的《沙丘魔堡》。
隨著時代推移、科技日新月異,視覺效果在影像生成的應用上不可同日而語,從當代眺望,《沙丘》的科幻未來感相較於《沙丘魔堡》顯然更具說服力。不過,這並非大衛林區的問題,或許可以誇大點說,大衛林區的眼界在技術未能跟上的時代,太早出手改編拍攝《沙丘魔堡》。
然而,我前述所指的「更優於」,並非為服裝、場景、視效等非戰之罪,反倒是兩名導演在這則史詩故事當中所選擇的「說故事方式」。《沙丘》的文本類似於《冰與火之歌:權力遊戲》,在科幻、非現實的架構之中,實則聚焦於宗氏家族的利益結構以及個人自我的徬徨與醒覺。其中,又以亞崔迪家族、哈肯能家族間的對抗作為敘事張力的源頭。
大衛林區開場讓觀眾進入故事的鋪陳,顯然欲先將兩大家族的人物、能力以及面臨的威脅/野心全數勾勒而出,但在多線敘事並行之下,大衛林區並未找到一個平衡,讓角色、世界觀、各方勢力雜揉於一團之際,就導致點、線、面模糊不清,失焦之外也丟了底氣,反倒將觀眾推向離故事更遠的距離。
丹尼維勒納夫則只做一件事,僅將視角單一放置於亞崔迪家族,敘事幾乎完全圍繞亞崔迪家族展延,亞崔迪家族每個重點人物雖並非鉅細彌遺,但皆有稜有角,致使觀眾輕易投射情緒,而哈肯能家族、姊妹會、弗瑞曼人、厄拉科斯香料等元素,皆透過亞崔迪家族的視角詮釋,在文本複雜且有限的篇幅之中,迅速建立起故事輪廓,便有效讓觀者理解各方立場與暗湧,進而輕易漫步於這場詭譎史詩。
丹尼維勒納夫好似底蘊深厚的內斂庖丁,有條不紊地肢解繁雜的故事肌理,再將家族、種族、角色等多樣素材整合成一席容易入口的滿漢全餐。
至於主角保羅亞崔迪就是絕對的故事核心,而推動此角色前進的是「夢」與「命運」,《沙丘》第一幀畫面就開宗明義地揭示全片題旨——「夢是來自深層的訊息」,由此進而預示後續的故事本質。
在我看來,全片宗旨內裡便是不斷進行「夢」與「現實」的「存在」辯證,尤其劍術大師鄧肯艾德侯的這句台詞:「夢創造好故事,但所有重要的事只在清醒時發生。」就大膽地與開場宣言相互刺激,拓展另一層曖昧格局。筆走至此,佛洛伊德等流派對夢的討論就有助於《沙丘》的理解判讀。
而在夢與現實的衝突、疊合之下,《沙丘》進一步展延出「恐懼」、「權力」、「慾望」等人性樣貌,更透過「沙蟲」埋進人類對未知事物的癡迷、敬畏與崇拜。丹尼維勒納夫透過科幻包裝的史詩鉅作,在浩瀚銀河、滾滾黃沙等斑斕奪目的天文地景之中,至始至終關注的,仍是渺小的人類,與其複雜質地。
《沙丘》能談的很多,有空再撰文深聊,且今年的《沙丘》僅是第一部分(Part One),此後發展要等到《沙丘》系列續集才能逐步揭曉,但不難想像,這會是保羅亞崔迪一場尋回自我的生命壯遊——科幻變奏版的「哈姆雷特」。
而本篇貼文真正想分享的,是導演丹尼維勒納夫 2020 年底的宣言,當時因肺炎疫情影響,華納兄弟對好萊塢業界投下震撼彈,宣佈將 2021 年的 17 部電影都採取「院線」、「串流」同步的方式,其中當然包含《沙丘》。
此舉引起強烈反彈,擁護電影院的導演們罵聲四起,丹尼維勒納夫也親筆寫一封長文公開刊登於《綜藝報》,丹尼維勒納夫信中將砲火對準華納,但最令人動容的,仍然是丹尼維勒納夫捍衛傳統電影院的聲明。在串流迅速崛起的當代,丹尼維勒納夫的這封信,可能更顯得重要。
以下為簡單翻譯節錄:
丹尼維勒納夫:「《沙丘》是至今為止我拍過最好的電影。我和我的團隊投入超過三年的生命創造獨特的大銀幕體驗。我們在影像和聲音上精心雕琢,這是為大銀幕而生的設計。
我代表自己發言,我也與其他 16 名現在面臨相同命運的電影人站在一起。請知道我和你們在一起,我們在一起很堅強。藝術家是創作電影的人。
無論華爾街那群人怎麼說,我堅信電影的未來是在大銀幕。自從黎明升起,人們就非常需要公共的說故事體驗。電影在大銀幕放映不僅是一項事業,它更是一種藝術形式,將人們聚在一起,慶祝人性,同時增進彼此的同理心,這是我們少數僅存的藝術。
疫情結束之後,熱愛電影的影迷們將再次擠滿電影院。那是我的堅定信念。不是因為電影產業需要它,而是身為人類的我們需要電影帶來的集體經驗。
看電影的經歷與眾不同。在黑暗的空間中,電影捕捉我們的歷史,教育我們,激發我們的想像力和集體精神。這是我們的歷史資產。
電影院長存!」
📝原文連結:https://bit.ly/33ZrAp6
地景敘事 在 The News Lens 關鍵評論網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擁有鋼筋水泥般的理性《誤認晨曦》,如何用詩撐起整個城市的氛圍?】#關鍵專欄
每當身邊的朋友因為工作的死線、難以企及的自我期許焦頭爛額、壓力爆棚時,韓祺疇總能替我們撥開情緒的霧霾,指出直達目的地的道路,就像是他第一本詩集《誤認晨曦》的基調。
閱讀《誤認晨曦》,可以發現,祺疇擅長「城市地景」與「家族敘事」,且兩者各有特色:
#誤認晨曦 #韓祺疇 #詩集 #香港 #文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