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說颱風二號東去漸遠離
浪況回穩下水還是需要毅力勇氣
周末北台陣陣飄雨愛注意
打工仔滿心期待下週連假等五一
週五週六
颱風減弱、遠海東移離開
科氏力影響大環境吹東北東風
在迎風面抬升產生地形雨
北東短暫雨、其他地區多雲時晴
浪點挑選
北海岸、浪順可惜風稍差
宜蘭、受長浪影響但小風
無尾會先開、福隆等週日
花東仍巨、經驗浪人天堂
西部依舊平、就別想太多
南部優優、停風日當然可
週日下週一
華南水氣東移、降雨機率高
間歇陰雨天、山區有短暫雨
颱風走遠、後風向更趨穩定
浪點挑選
北海岸、需要閃東南風點如白沙
宜蘭、偶爾來有尺寸海浪出去不易
享受小順浪可往福隆無尾
花東優秀、西部平、南部開心!
瑪家行程
大叔我沒辦法在同一個浪點待太久
(機器浪都一樣久了會無聊)
星期六日各挑一個比較適合的位置
順便不同區域朋友們聚聚真棒
接下來的浪況展望
原認為四月底可以脫離冬季系統控制
回到暖濕空氣甚至梅雨冷熱勢力對峙
但模式顯示月底仍有蒙古冷高壓南下
冬天的衣服棉被先別急著收
去年買高品質防寒衣真的賺
去年10月狂寒開始穿到今年5月初
這cp值爆表啊⋯⋯
雜談心得
這幾年突破紀錄的氣象例子越來越多
台灣西部缺水不能排除將成為常態
今天剛好是世界自由日
不用發什麼宏願征服宇宙blabla
從我們自己身上做一件小事就好
積少成多積沙成塔
所以一個漂亮大杯子就當啷出現
讓小七咖啡從此有家回
(真的不是因為它很漂亮)
(是它一直在我耳邊說話:帶我回家吧)
(原諒我啊老婆大人)
(對不起了錢包君)
(這一長串只是為了合理化買杯子)
(容易嗎我)
#廢話連篇 #浪況 #越來越啦賽 #請見諒老頭碎念
#小劇場
地形雨例子台灣 在 高虹安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立法院新竹考察
#水情嚴峻不可不知
🗣日前虹安參與立法院內政委員會安排之新竹地區水情考察行程,在實地來到寶山和寶二水庫時,蓄水量以肉眼看即令人擔憂,部份水庫底部地形也因低水位一覽無遺。經詢問,兩座水庫蓄水率平均為8%左右,在詢問現場部會代表會不會很快有新竹限水措施?得到的回覆是五月應該會有梅雨季。
這個回答令虹安更擔憂了。寄望在梅雨季到來,那 #梅雨 如果不來,我們該怎麼辦?政府又做了哪些 #長遠計畫?
▶️ 台灣降雨量高於世界平均,但是地形難留存降雨,輸水管線又漏水嚴重(全台平均14%,其中基隆漏水率最高達到24%,台中與台東以及花蓮也都超過15%以上),面對缺水,沒有超前部署,只好危機存亡之秋、東拼西湊去處理缺水問題。
目前新竹地區的每日用水量是52-55萬噸,但預估大新竹地區隨著人口增長和科學園區發展,每日用水量恐將提升到80-90萬噸,加上因應極端氣候需要備援機制50%,對比現在連維持55萬公噸都有問題,真的可以說是治水不力。
大新竹地區因為有著 #科學園區 的重要性,一旦缺水不只是民眾沒水可用,連帶 #全球產業供應鏈 都會產生影響,真的不能只解決表面、短期問題,而是要從根本、長遠計畫去改善!
▶️ 盤點目前新竹地區的 #用水現況,日需量52-55萬噸,其中約20萬噸是由桃園地區透過聯通管道計畫支援、約15萬噸由隆恩堰經由新竹第一、第二淨水廠提供、約15萬噸由寶山第一、第二水庫淨水廠供給。
未來若要增加自來水用水量,有四個方式:
1️⃣增建再生水廠供灌溉與工業等非民生次級使用,但根據水利署的興建計畫評估表示,要到115年才會完工。現場虹安也立刻要求研議計畫加速之可行性!
2️⃣增建海水淡化廠,然而根據虹安科技業經驗,淡化水水質差、含硼量太高,需多道處理程序,對於竹科產業用水解決是有限的,且製水成本也相對高。對此,水利署承諾將取經以色列海淡技術以解決含硼問題。
3️⃣加速管道雙向聯通計畫,從桃園至台北的翡翠水庫到石門水庫聯結,提供支援水源。對此,水利署表示已進行規劃中,將再提供期程資料給虹安國會辦公室。
4️⃣關於「客雅再生水廠的興建加速利用」,水利署會跟營建署並肩推動,再生水廠的機制就是鼓勵與媒合水資源使用交換,目前於南科台積電跟奇美就有水交換機制的例子,這一部分是未來加重推廣的政策方向。
▶️ 有關水資源的建設是 #百年大計,過去我們政府輕忽太久,造成許多結構性基礎建設不足問題產生,未來針對再生水廠設置、水庫雙向聯通管的計畫,海水淡化廠的設立,虹安都會 #持續關注監督。
#缺水問題不能再看天吃飯
#水資源運用必須超前部署
地形雨例子台灣 在 曾玟學 苗栗縣議員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這兩天在地方社團看到許多朋友對苗栗地區的水情有很多疑問,也看到徐耀昌縣長跟陳超明委員、徐志榮委員都出來為苗栗縣大抱不平,但這其中卻有很多錯置的概念,長期待在經濟委員會的陳超明委員一定很清楚實際的狀況,但卻內行人講外行話,我認為反而會激化民怨,對於這次的嚴峻挑戰不一定是好事。
我的選區和住的地方正是這次首當其衝的限水區,以下幾個常被問的問題,希望能簡單解釋給各位朋友了解。
1. 苗栗不是很多水庫?為什麼要限水?
苗栗共有五個水庫,其中永和山水庫、明德水庫、鯉魚潭水庫為主要的公共給水水庫,三個水庫的有效水位都剩下近一成而已,而我們攤開全台灣的水庫來看,除了同屬中部的德基水庫也很低,其餘水庫多半都還有三成到五成的庫容量(除曾文水庫僅剩15%)。所以我想不是要修理藍營執政的縣市,而是因為苗栗、台中的水庫蓄水量真的不夠了。
目前的天氣預報也指出四月可能不會有顯著降雨,若不提前因應,以這段時間永和山水庫一天減少0.2%的速度,我們可能根本撐不到五月梅雨季就會無水可用。但更令人擔憂的是,五月梅雨季的狀況沒人說的準,而五月底前若沒累積降雨到300毫米,也無法解除紅燈警報。
2. 為什麼是人口最多的頭份竹南?其他鄉鎮為何不用停?
理由很簡單,因為永和山水庫狀況太不好了,本次分區限水的頭份竹南,就是永和山水庫及東興淨水場供應的區域,也因為這樣,不只有頭份竹南,同屬永和山水庫給水區的新竹縣寶山鄉、新竹市香山區、苗栗縣後龍鎮少數里也在分區限水範圍。
其他鄉鎮市如三灣、南庄、獅潭、泰安、卓蘭及大湖,由於沒使用水庫水源,暫無限水危機。而苗栗市、公館、頭屋、後龍、造橋、通霄、苑裡、三義、銅鑼、西湖則是有鯉魚潭水庫、明德水庫及伏流水、地下水系統支援,目前可以用減壓供水方式處理。
水的輸送配置是物質性的,跟電或訊號不同,因此有較高度的地區別和限制,一定要有管線想通連,不是想怎麼調就怎麼調的。比如說水情還很穩定的翡翠水庫就沒辦法把水給苗栗,只能送到桃園石門水庫而已,雖然目前桃竹幹管可通新竹,可是到了新竹就沒有再南送苗栗。
3. 苗栗的水不是都送去台中和新竹,我們不能留著自己用嗎?
身為苗栗的民意代表,我可以很輕鬆地跟著喊:我們水都不夠了,為什麼還要運到其他縣市給別人用?但水資源治理一個基本觀念的就是「區域治理」,因為水資源服務範圍與行政轄區劃分經常會是不一致的,在此特性之下,跨域治理更有其必要性。
我舉幾個例子,台北市、新竹市及彰化縣就是境內沒有任何水庫的縣市,因此台北市的用水仰賴新北的翡翠水庫,新竹市則由桃園市、新竹縣、苗栗縣支援,北彰化則由台中支援、南彰化為雲林支援,往南送水的台中市也有苗栗支援。
因此,水資源的配置不應該以行政區域來劃分,其必然會是區域調度,若是自己縣市的水庫自己用,沒有水庫的縣市情何以堪。
但問題來了,雖然鄰近縣市的水源能做支援,但為何新北能送桃園、桃園再送新竹,然後就斷了,往南也是苗栗送台中、台中送彰化,那苗栗缺水的時候誰來支援我們?雖然目前苗栗對台中的支援已有減少,對新竹更是大幅減量,但仍相當吃緊。
有些朋友會問,那苗栗提供新竹台中,為何新竹台中不用停?
但狀況是這樣,使用永和山水庫的新竹地區,這次也跟著供五停二,目前沒有要停水的新竹區域使用的水是新竹縣寶山水庫的水。而台中也是進行供五停二的限水。
以前北部多半是桃園在缺水,但前陣子啟用的桃園新竹幹管,卻變成桃園一天運送20萬頓的水給新竹用,發揮了非常大的功用,在極端氣候之下,什麼時候哪個區塊缺水誰也說不定。
所以應該建立更完善的支援水網,讓鄰近縣市可以做雙向的運送,目前甚至連讓縣內鯉魚潭水庫的區域和永和山水庫的區域互相支援都還沒完成。
4. 為什麼是供五停二?不能供三停一嗎?
最後一個,也是最多人在意的問題,為什麼是供五停二?停一天還可以忍一下,但連停兩天不只生活不便,許多學校和商家的日常運作都會受到影響,但這主要是技術上的問題。
首先,苗栗的兩個主要水庫,永和山水庫和鯉魚潭水庫區域其供水的方式並不一樣。永和山水庫的水由東興淨水廠處理後,主要是透過高低差以重力流供水,部分地區以加壓供水。而停水不是單純打開水龍頭就有水,關上水龍頭就沒水這麼單純,其中的操作相當複雜。
供五停二是水公司依照過去桃園限水的經驗,發現如果用分多次、停一天的方式,因為更頻繁停水復水,水管的管壓變動也更頻繁,水管爆管的風險會增加很多,且停水再復水,水管中的空氣會阻塞,必須先排氣,時間差往往也超過一天。
更重要的一點是因為重力流供水的方式,若採取供三停一或供二停一,那麼位處高處的住宅和社區,將會一直無水可用。
因位處低處的用水器具會先被補充,但因為供水的天數短,高處的水還沒被補充完全就會又到停水的時候,接著水一來又會先補充低處,如此反覆,高處始終用不到水。
因此,供五停二的五才是關鍵,加長供水時刻才能確保排氣時程,並讓區域內的用戶用水器具皆能補到充足水源。而這也是為什麼重力流供水的區域必須要用分區停供,若是以減壓方式,管末端會有水送不到的狀況。
鯉魚潭水庫供應的區域則是以加壓供水,雖然穩定度會因距離加壓站遠近或地勢高低而有所不同。但管末端仍不至缺水,因此可以用減壓15%來做調整。這也是為何全縣不同鄉鎮不同調的理由。
_____
我自己的碩士論文就是在做台灣的水資源政策研究,這一次缺水的討論中,許多人都聚焦在水庫上,但水庫是有壽命的,再怎麼清淤都會慢慢死去,遲早有一天台灣的水庫會滿(離槽型的比較沒有淤積問題,永和山是典型的離槽水庫),因此,在極端氣候下,完善支援水網、發展多元水源並提升其比例是我們未來要努力的方向,像是伏流水、再生水及海水淡化(但海淡的高用電、高成本又是另一個問題)、提昇農灌技術等。
在水資源治理上,我們除了不該用縣市本位思考,更應該揚棄大水庫思維,高度仰賴水庫水源的狀況,若遇到水庫沒水,幾乎就是束手無策,只能等待老天下雨。台灣的降雨量一直不低,但因為地形我們留不住水,面對這次的危機,期許中央地方能攜手共同渡過。
__________
詳細停水範圍及臨時取水點資訊:https://reurl.cc/6y97AZ