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有多傻才能成就一個不可能任務?」
有一個傻人, 帶著一群傻人,大家一起做傻事⋯
這是駐點成龍溼地10年的觀樹基金會執行長為自己下的ㄧ段註語。
我問執行長,請問您是雲林人嗎? 執行長回:不是。哇, 果然是第一傻, ㄧ旁蹲點駐村的年輕女孩(真的很年輕,很像畢業生),台大外文系,台中人,二傻, 另一位在地陪伴村民近十年的女老師,非雲林人,三傻,最傻的是超過60%的溼地/農地持有者,舉雙手贊成把「成龍溼地」列入為國家級重要溼地。
年前造訪過成龍溼地,上周再度來到這,透過第一傻執行長帶著這ㄧ群傻子為我上了一堂讓我們ㄧ起做傻事的「桑田變蒼海」與水共生的三代班故事, 10年的時間村民對這塊土地從悲觀無奈到接受、理解、認同與參與, 甚至自發性全力捍衛這塊濕地生態環境的保護,人與土地以及大自然的共生共存外,還多了環境藝術的緊密連結,讓ㄧ切回歸自然便是生命, 也造就了這個偏鄉的濕地成了國際藝術家爭相來駐村的點!
成龍村位於雲林沿海口湖鄉的農村,也是國發會列為2050即將消失的134個鄉鎮之一,因地層下陷及颱風輪番侵襲造成海水倒灌,使良田泡水而成廢耕土地,也因為成為濕地的樣貌,反而吸引了鳥類停棲。此外,祖先墓地淹在水裡,每逢清明節掃墓必需划竹筏的獨特民俗景觀也成了全台奇談。
為減少農民的損失,林務局從94年起補助雲林縣政府,以生態休耕補貼之概念租用農地,轉型為濕地生態園區;也從98年起邀請觀樹教育基金會合作推展成龍濕地社區學習參與計畫,帶領成龍居民及成龍國小師生一起向濕地學習,凝聚居民三代情誼。
並從99年起邀請國際藝術家駐村創作,由藝術活動重新連結村民與土地的情感。居民更從的「旁觀者」變成「創作者」,105年起創作作品「連結」由竹子搭建成橋,位於以前農田(現為濕地)的牛車路上,連結了濕地的過去與現在。
「桑田變滄海:成龍溼地的里海行動」計畫,兼顧生活、生產、生態的永續模式,讓成龍村翻轉地層下陷劣勢,成功復育了生態豐富的成龍溼地,獲選2018年國家永續發展獎。
有人質疑10年的藝術創作留下了什麼? 居民的答案是回歸自然, 所謂的環境藝術, 便是尊重這塊土地與居民而進行的生態創作,重點在於藝術家長達ㄧ個月駐村與居民共同創作的過程與意涵,而非僅止於肉眼所見的成品, 這些就地取材(竹編)創造出來的藝術,隨著風吹雨淋倒塌後, 回歸於土地,恢復濕地的原貌,這便是環境藝術的意義。
非得要立ㄧ塊雕塑,或插兩根鋼筋水泥在那萬年不倒才叫藝術嗎?藝術也是有生命的, 它也可能隨著環境、氣候、時間而改變,甚至消失, 就看它的存在是要表達什麼? 能帶給我們什麼?
嚴格講起來, 這十年的環境藝術在成龍溼地留下的是情感,所有對這塊土地有理解的人的情感。
讓居民有留下來的意願,讓人們有返鄉的理由, 靠的是人和土地搏出來的情感, 10年前的小學生,上了大學後自願回來擔任志工, 持續濕地生態教育的延續,成龍溼地居民與水共生的故事,把不可能化為可能的故事很不可思議,對於這個美麗的秘境,我們有必要尊重居民的想法,畢竟這是他們的家。
國發會在拋出地方創生的議題與政策,不妨參考ㄧ下成龍溼地的案例, 每個鄉鎮的狀況不ㄧ,沒有深入了解, 談何創生? 沒有情感,哪來的自發性?解救遍鄉的關鍵在於人, 如何燃起這股生命力是重點,政策是也是人制定出來的,不該疏忽了人和地之間的情感。地方創生需要的是一群很有理想的傻人,而不是很愛錢的商人。
很多時候,我們以局外人的角度,ㄧ廂情願認為貧窮的人需要的就是錢, 殊不知道錢非萬能!這世間還有很多比錢更重要的事,有錢的人未必快樂,快樂的人未必有錢,快樂不是富人專屬, 而是心中的那份踏實。
#我傻我快樂
#農村的遠見
#在地人的思維與外來人的視角落差
#從藝術角度進行環境教育
#成龍溼地國際藝術節
#全村都是藝術家
#雲林幸福上場
Search
在地人的思維與外來人的視角落差 在 商業思維學院- 交流社團 - Facebook 的美食出口停車場
商業思維真的對於人資來說很重要! (劃重點) 身為學院即將邁向第三年的學生,我不停的透過在學院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