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信報財經月刊2021年1月的訪問:
2019年末,香港面臨經濟下行、政治風暴雙重夾擊,但世紀疫情尚未出現,環球股市欣欣向榮,當時林一鳴力排眾議,預測2020年本地住宅價格繼續橫行,不會大跌。誰知禍不單行,一場由新冠肺炎引爆的黑天鵝無聲出現,破壞遠超2003年沙士,商家、市民叫苦連天,唯獨港樓依然「企硬」·綜合各大地產行業數據,去年樓市窄幅上落,如同林一鳴所言,果真呈橫行走勢。
林一鳴接受本刊專訪時預料,2021香港經濟將持續低迷,但無損整體樓市格局,「基本上住宅不跌,但租金下跌;更差是二級寫字樓、工廈,最差是一級寫字樓、商鋪。」去年國際公共政策顧問機構Demographia報告顯示,香港樓價已經連續10年成為全球最難負擔,到底還要不吃不喝幾多年,本地人才有望置業?林一鳴坦言,今日香港出現平行時空,社會資源傾向有資產的人,貧富差距愈拉愈遠。若想準確預測香港樓市,先要認清誰是真正「入場者」。
平行時空下的香港
他認為,兩類人「上車」機會大。第一類是富有階層(約佔1/3就職人口),月入至少3萬左右或以上,比如金融、銀行、投資界人士〔圖一〕。去年香港股市,IPO氣氛熱烈,「這班人賺錢隨時比前年更多!」他們不但大多「供完樓」,更有能力買樓給下一代;另一時空下,疫情主要影響零售、酒店、旅遊等行業,以及月入約一至兩萬的「打工仔」,但只會令住宅租金下跌。簡言之,今時今日中低收入的香港人並非真正買家,左右樓價走勢上「no stake」。
第二類是新香港人,亦即居港七年或以上、拿到香港永久性居民身份證的「港漂」·他們既可輪候公屋,買樓也可避開15%從價印花稅(AVD)及15%買家印花稅(BSD)。林一鳴便曾計算,自九七年至今,大約160萬人移民來港,拿到「三粒星」身份近110萬。若根據大數定律,估算每年有八萬人拿到身份證,而當中三成精英絕對有能力買樓。「由於國內物業快速升值,近十年內地人財富暴升,拿幾百萬做首期相當輕鬆。」
面對龐大的置業需求,林一鳴慨嘆本地住宅明顯供不應求,「運房局經常說未來三至四年有9萬多個私人住宅單位供應,由頭到尾都是假的。過去十年,每年平均只有一萬多·」根據最新住宅施工數據,他悲觀推測未來兩至三年,私人住宅供應每年將維持約一萬。「今年《施政報告》好似搵到大量土地,但大多數十年後才有樓落成。」他解釋,「生地」轉「熟地」是一個漫長過程,包括進行基建、交通配套、環評報告等等,「梁振英時代都做好多,今日都未見成效」,因此供不應求的格局,至少5年內難以扭轉。
自住樓有需求 跟金融人走
身處香港經濟起飛時期,不少港人靠買「磚頭」滾存資產,成為今天的「收成期」群組。作為投資多年的佼佼者,林一鳴認為未來港樓難跌,但近年投資價值偏低,更透露約2016年開始減少投資地產,寧願找更高回報的投資工具。
「不單是看本地,也要評估全球環境,現在已經沒有一個地方比香港樓更貴。」他預計未來港樓保持橫行,投資者卻面對兩大不利因素。首先是樓市「辣招」推出後,近乎冰封二手樓市場,買賣方陷入兩難,中斷換樓階梯。初期政府推出雙倍印花稅(DSD)時,林一鳴仍有投資買物業,直至非首置物業稅率劃一調高至15%,「沒什麼方法可避開15%印花稅了」。其次是租金回報率「清一色」下跌,近年最高也不足3厘〔圖二〕,「炒樓都係想升,如果沒有升幅,買內銀股更好啦!雖然股價不變,起碼收六厘息。」去年金管局推出通脹掛鉤債券(iBond),單計保證息率就有2壓。
至於有自住需求者,林一鳴同樣由「真買家」角度出發,認為兩個地區發展較佳,樓價有機會跑贏大市。他分析,未來金融界人士仍然是置業主力,他們除了講求接近商業區,同時希望配備會所、有較寧靜的居住環境。縱觀香港地圖,大圍及將軍澳是不二之選。
「最重要見到基建記套提升。」以大圍為例,港鐵沙中線落成後,官方頂計前往金鐘僅用17分鐘,大幅縮短交通時間,他頂計會吸引到一班到港島區工作的金融人。同一道理,「未來十年愈來愈多人去東九龍、觀塘上班,不少是銀行中上層,有很大住屋需求」,當藍田隧道建成後,將軍澳居民不但能快速到達觀塘區,而且該區呎價比較低,具有較大吸引力。
一國兩制若不保 明日大嶼有何用
「上車難」向來是香港深層次矛盾之一,2018年《施政報告》正式提出「明日大嶼」願景,耗資近6000億填海造地,引起坊間激烈批評,包括費用過高、破壞環境、有其他新增土地方法,云云爭議中,林一鳴更關注「明日大嶼」落成時,香港地位的改變。
最近發展局局長黃偉綸表示,如果計劃研究順利,並得到社會支持,將於2027年開始填海,2034年才會有房屋建成入伙,意味就算「難得」沒有工程延誤,最快都要等候13年。林一鳴認為,「明日大嶼」遠水不能救近火,「如果立即填好,當然有幫助,但現在要等10幾年之後。」
2047大關逼近
林一鳴推測,特區選擇推動「明日大嶼」,實際想進一步將香港融入大灣區,成為區內西面較發達城市的中心,吸引大陸人流、促進經濟活動,但成功關鍵在於,香港是否仍然擁有「一國兩制」的獨特優勢。然而,自前年開始,他便強調中港關係已步入「第三階段」(第一階段是需要香港人,第二是只需要香港這地方,第三是人和地都不再需要),香港一旦淪為中國一個普通城市,如何支撐高昂的建築成本?
更關鍵是,等到「明日大嶼」建成,距離2047大關又拉近一步。他幾乎肯定香港將失去「一國兩制」,屆時兩地邊境消失、接駁交通激增,甚至再沒有香港身份證,「從整個大灣區版圖來看,你用咁多錢起明日大嶼,同樣的土地成本貴過珠海、中山幾倍,到時為何不直接上去?」他表示,香港綠色地帶面積甚廣,無奈港英時代規定不能建屋,若要從郊野公園邊陲及明日大嶼之中選擇,前者明顯較佳。
國際企業「去中環化」
「有時用WhatsApp溝通,打電話都好少。」過去一年,林一鳴從未親身見過私人銀行的客戶經理,更笑說:「他在那裹上班,其實與我無關。」過往這些跨國大行盤踞港島區的核心地段,既方便中環人,也是身份象徵,「如果以前在觀塘開銀行,大家都會覺得cheap咗少少。」
時移世易,林一鳴發現大眾對於公司選址,相對上沒有以前重視,於是部分公司搬至觀塘等二線地區,藉此節省成本,「反正現在都用Zoom,為何需要支付高昂租金?」近年愈來愈多國際公司「去中環化」,例如貝克麥堅時律師事務所、會計師事務所安永(EY)等,「最頂級的企業都搬走」。
仲量聯行展望2021時提及,自年初至今,中環甲級寫字褸租金累計下跌逾兩成,跌輻不但是各區之冠,更是2015年以來的新低,相比之下九龍東跌幅最少;整體寫字樓空置率升至8.8%,是2004年以來最高。仲量聯行商業部主管鮑雅歷預訓,今年主要商業區的甲級寫了樓租金將繼續下跌5%至10%。
值得注意的是,政府統計報告顯示,去年境外公司駐港數目亦首次下跌。林一鳴認為,由於本地經濟持續低迷,加上香港逐漸變成中國一個普通城市,失去獨立關稅區等負面因素,甲級寫宇樓及商舖價格較難維持一線城市最貴水平,是眾多投資物業中「最傷」,不建議趁低買人博反彈;勉強可以考慮的是二線、三線寫字樓,但要留意當區供應是否過多。
同時也有1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4萬的網紅李根興 Edwin商舖創業及投資分享,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錄影日期: 2019年7月8日(星期一)6pm 【足本PRO版】《博收購系列 (4 of 4) - 收購舖/樓重建,條數點計?》 Scenario 3: 四個號碼收購重建 (馬頭圍道101號,99號,97號,95號) 及強拍 個案地址: 土瓜灣馬頭圍道101號,大家姐海天堂龜苓膏舖,建築800呎,...
土地成本 計算 會計 在 WealtHub睿富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鍾記:新鴻基地產估值稍為偏低
新鴻基地產(016)於9月中公布截至2019年6月底止財政年度業績,大致符合市場預期。基礎盈利(扣除投資物業估值變動淨額之影響,反映公司的核心盈利能力)324億港元,同比上升6.6%,每股基礎盈利11.18港元,同比增長6.6%。以股價114.8港元(2019年10月25日)除以FY19年度每股基礎盈利11.18港元計算,得出新鴻基地產的歷史市盈率為10.3倍。
值得注意的是,新鴻基地產FY19年度基礎盈利受到自2018年7月1日起生效的香港財務報告準則第15號(HKFRS 15)新會計政策(關於物業銷售收入確認)所影響。根據新會計準則,公司於完成履約責任將已落成物業控制權或實際使用權轉移予買家時確認物業銷售收入,而以前年度之物業銷售收入則按已落成物業的重大風險及權益轉移予買家時予以確認。由於新會計政策會推遲香港物業銷售收入確認的時間,導致香港物業銷售利潤72.2億港元將會延後至下一個財政年度才予以確認。若繼續應用前會計政策,FY19年度基礎盈利將會為384億港元,較FY18年度基礎盈利304億港元增加26.4%。FY19年度每股基礎盈利將會為13.25港元(把基礎盈利384億港元除以加權平均發行股數28.98億股),歷史市盈率將會降至8.7倍(114.8÷13.25)。
公司宣佈派發末期股息3.7港元,連同已派發的中期股息1.25港元,全年派息共4.95港元,按年增長6.5%,核心派息比率為44.3%(4.95÷11.18),維持於2018年度的水平。股息率4.3%(4.95÷114.8)。
從分部業績可以看到,未分配行政費用前的物業銷售利潤(包括應佔合營和聯營企業的物業銷售利潤)187億港元(來自香港和中國內地的利潤分別為164億及23億港元),同比增長15%,利潤率高達45%,高於2018年度的39%,反映新鴻基地產擁用非常便宜的土地成本。
淨租金收入(包括應佔合營和聯營企業的淨租金收入)197億港元,同比增長6%,並超過物業銷售利潤5%。來自香港、中國內地和新加坡的淨租金收入分別為154億、37.5億和5.6億港元,同比分別增長6%、6%和-1%。展望未來,受到本地經濟放緩及消費疲弱的負面影響,現存出租物業將來續租時必然遇到減租壓力,縱使有新出租物業的落成提供租金貢獻,預計未來租金收入增長有限。
財務方面,截至2019年6月底,公司持有現金220億港元,銀行及其他借款950億港元,永久資本證券(Perpetual Capital Securities)38億港元,淨負債768億港元(950 + 38 – 220),相對於股東權益5664億港元,淨負債比率(淨負債÷股東權益)只有13.6%(768÷5664)(2018年度為12.8%),財務穩健,槓桿很小,足以抵禦現時樓市出現的下跌週期。
現金流方面,把經營業務所得現金流量197億港元,扣除資本開支共123億港元後,得出自由現金流74億港元,較FY18年度的負自由現金流大為改善。但由於自由現金流還未足以應付年度的派息136億港元,令現金減少62億港元(74-136),因而令淨負債增加。
估值方面,用市賬率(P/B)的角度看,把資產負債表上的股東權益或賬面資產淨值(Book NAV)5664億港元,除以公司的發行股數28.98億股,得出每股賬面資產淨值195.5港元(5664÷28.98)。股價114.8港元,市賬率只有0.59倍(114.8÷195.5),低於過去10年的中位數0.75倍(source:Bloomberg)約兩成!假設均值回歸,新鴻基地產的合理價應為146.6港元(195.5×0.75),較每股賬面資產淨值折讓25%。
從公司2019年度的財務報表附註十五可以看到,其評估香港和中國內地已落成的投資物業所用的加權平均資本化率(Capitalisation Rate, 簡稱 Cap Rate)分別為5.1%及6.6%,兩者都與2018年度所用的資本化率一樣。觀乎新鴻基地產優良投資物業組合的質素,並參照行業內其他地產股所採用的資本化率(比如領展採用的資本化率只有4%),我認為新鴻基地產所採用的資本化率相當合理,甚至有點偏高,因此公司的投資物業估值應該並沒有太多「水分」,甚至有少許保守。FY19年度期內,投資物業的估值只溫和上調了3%,相當合理。
盈利預測方面,根據Bloomberg綜合分析員對新鴻基地產的盈利預測數據,2020年度預測每股盈利為12.2港元,較2019年度的基礎盈利增長9%。以股價114.8港元計算,2020年度預測市盈率為9.4倍(114.8÷12.2),較公司過去10年預測市盈率的中位數13.6倍低約三成!
總的來說,新鴻基地產的估值稍為偏低,下行風險應該不大。
================================
訂閱 WealtHub睿富 YouTube頻道>>> https://goo.gl/AMu8zU
每周精彩財經資訊 不要錯過
土地成本 計算 會計 在 總編當莊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資金轉戰傳產類股
昨天我們盤前分析就跟大家說不要因為美股重挫,覺得台灣會跟跌,台股已經走自己的路,當然理由很多,但我常說股市會漲最簡單的理由,就是資金的推升,外資從八月三十號開始不斷的買超台股,也讓台股愈小不易,更讓台幣也推向30.592的波段新高,股匯雙揚構成了台灣投資市場的強勢,看到台灣自己的投資人也信心十足,證券劃撥存款餘額也直逼兩兆,錢就是英雄膽,因此我才說萬點是常態,萬一要習慣,不過雖然指數維持高檔震盪,要能獲利還是要掌握選股的脈動,而在台幣升值的浪潮中,大家最近應該明顯地感覺到資金轉戰傳產股的節奏。
資產股蔚為主流
從上週開始我就不斷提到資產股的風向球改變,投資資產股大家不必拘泥於獲利,因為本來就是跟著台幣的風向吹,只是我們也不會盲目的跟大家說,只要資產負債表上有土地就好,在周五的演講我提出這波資產股選股的重點,第一要有真正的開發計畫,第二最好是配合都更才有更低的成本與更高的獲利。
所以第一波上漲的就是南港區的開發案,配合市政府的東方門戶計畫,南港(2101)當然是指標,但大家都沒很認真的算到底獲利是多少,目前總銷從六百億到八百億都有人算,但在聯強買下部分樓層後,大約定調在七百億附近,土地成本加上增值稅大約一百億,營造成本大概150億,所以如果完銷扣掉必要支出後,大約估計400億左右,南港與旗下的南榮持股82%,我們就估大概320億左右,這大概是南港東方明珠完銷的實質利益,以南港的股本最多就是挹注40元,當然這本來按照會計法規應該在完工後認列,所以公司表示不排除以出售南榮的持股40%先認列,不過南港目前淨值13.56,就算加上40元,也是53.56給大家做個參考。第二名的國產(2504)計算就更簡單了,因為之前曾經賣出一小部分的土地給潤泰集團,大概賺1.8元,而以現在還有的土地6700坪計算,等比例土地加起來,素地的利益大約七元左右,也難怪最近已經漲到淨值14.35附近。
至於大南港案的持有土地成本約一坪60萬,以目前的市值做計算加上要角的賦稅,大概150億左右的獲利,國揚持有40%,所以以素地計算潛在利益是逼近一個股本,和桐(1714)大概逼近三元,工信(5521)超過四元以上,這些都是可以算出的數字給大家做個參考。這也是為什麼我們一開始鎖定南港地區的都更,因為我們可以真實算出數字。
都更利益大
昨天資產股幾乎無一不漲,勤益控(1437)、大洋(1321)連袂漲停鎖死,就連台火都漲停,就連已經廢除航空城計畫的榮運(2607)都大漲,這就是市場的風改變了,但是我說了還是要有實質的開發計畫,而且最好是都更,能夠提升獲利。
所以看到昨天有兩檔我在周五演講特別說明的兩家公司都漲停鎖死,第一個是泰豐(2102),從上周我就提醒大家,外資一直再買泰豐,難道是買輪胎嗎?當然不是,泰豐的土地開發面積扣到捐地後約有4.4萬坪,其中1.7萬坪左右已變更為工商綜合區,開發進度由泰鑫建設負責;另外,2.6萬坪工業用地的廠房,則由泰誠開發負責,先說工商綜合區吧,工商綜合區的土地雖然不比台北,但我們以民國90年以每坪22.5萬元坪出售給家樂福,經過19年妳覺得土地漲了多少,何況當年賣的不是已經變更為工商綜合區的土地,因此我們計算工商綜合區以每坪50億而工業用地一坪三十萬來計算,等於是170億,由於持有土地成本僅每坪230,等於一股逼近四十元,當然我們可以更保守一點,就算折半好了,也有一股20元的利益,這也許就是外資不離不棄的原因。
再來是六福,六福其他的土地大家就不計算了,我們就只算六福客棧的價值,六福客棧已於今年5月通過危老重建申請,未來興建的總樓地板面積可達6,000坪以上,總市值可望突破70億元,公司表示建照將於明年5月9日前提出申請,將朝向商辦或是商辦加飯店方向重建,當然七十億是總銷值不是純獲利,但如果以營建業合作,光土地價值絕對超過一個股本以上,但也就是六福為什麼昨天外資轉賣為買,八月份甚至大買三千張的原因吧。
其他有這個條件還有兩個三洋,一個是三陽(2206)已經順利都更,並且逐步認列獲利,另外一個是三洋(1614),在新莊的土地也將自辦都更,也許都會被市場慢慢發現。
原物料股緩緩推升
至於原物料股最近也受到台幣升值的推升,我認為還是以水泥股的第三季財報最為亮眼,也看到外資持續的買進,水泥報價也不斷推升,是比較有業績支撐的題材。
土地成本 計算 會計 在 李根興 Edwin商舖創業及投資分享 Youtube 的最讚貼文
錄影日期: 2019年7月8日(星期一)6pm
【足本PRO版】《博收購系列 (4 of 4) - 收購舖/樓重建,條數點計?》 Scenario 3: 四個號碼收購重建 (馬頭圍道101號,99號,97號,95號) 及強拍
個案地址: 土瓜灣馬頭圍道101號,大家姐海天堂龜苓膏舖,建築800呎,叫價3500萬,收實2650萬,租28000
買舖買樓博收購如何計算價值? 相信這系列是全港有史以來最詳盡關於博收購的影片。
全文內容:
買舖 要買得 PRO,上兩集同你講咗單一number 或者兩個 number 地盤發展,由於 EUV (Existing Use Value 現用值) 都係高過 RDV (Redevelopment Value 重建值),因此該地盤單一或者兩個合併都係無重建價值。咁再買多兩個又點呢?
馬頭圍道101,99,97,95號,4個number 地盤面積合共3584呎。我哋又計過,重建最好就係起幢24層高嘅大廈,合共68米高,總樓面29,673呎。一梯4伙,個單位實用面積saleable area 217呎,sorry, 啱啱好係納米樓。下面4間舖,每間實用面積551呎。
計法同以上 Senario 1 and 2 一樣,唔再計多次啦,你自己睇。
總之,計完一大輪嘢,Redevelopment Value 重建價值就係$317,600,000,亦都係個 Land Value。 每呎樓面地價 AV (Accomodation Value) 就係$10,703。
之前講過,101及99號兩個number 加起來的EUV (現用價值)就係1億2268萬,97及95號兩幢同101及99號兩幢,其實都係差不多一模一樣,就當價值一樣,咁四個number 嘅EUV 就係2.45億。RDV (重建價值) 3.18億,高過EUV (現用價值)2.45億,高出30%,因為重建有錢賺,代表有機會引來發展商一次過收購呢四幢大廈啦。
咁呢間馬頭圍道101號大家姐舖又值幾錢呢?
之前講過,一係就發展商逐間逐間同你傾,可以係天價,可以係市價,可以係賤價。 但通常收購,佢都係「收收埋埋」收咗樓上住宅單位先,因為資金成本較低及可以較低調處理, 收到七七八八,先m同下面間舖傾。 如果收足八成啦,佢就搵把刀仔勒住你條頸,一係你就賣,唔係就向土地審裁處申請強制拍賣。 好似呢度咁,每層嘅業權份數係七分之一, 幾百萬嘅樓同幾千萬嘅舖都係一樣, 我做發展商都梗係收樓先啦。只要每幢收咗樓上6個單位,就可以強拍樓下間舖。 因此,你要作最壞打算。萬一強拍,你可以袋到幾錢呢?
你想詳細了解強拍, 可以睇我2018年5月錄過嘅呢條片, 我相信係全香港有史以來最詳盡嘅收購三部曲。我同我公司分析過好多強拍嘅cases 判詞, 逐個逐個睇,好悶。 法官嘅判詞,估值方式同以上計算方式都係差唔多。
以2018年灣仔皇后大道東153號強拍case 為例, 嗰時係一幢六層高嘅大廈, 地盤面積865呎,合和已經收咗業權份數87.5%, 唯一喺三樓最後一伙業主過咗身,發展商買唔到。合和就係2017年向土地審裁處申請強拍,業主代表依然無任何feedback。
根據發展商搵咗 Savills 做嘅估值報告,嗰幢大廈嘅 EUV (Existing Use Value) ,根據 Direct Comparison Method 直接比較法就係樓上每層值約500萬多啲,地舖值4,251萬,全幢合共$68,860,000。法官都接受咗呢個 EUV 估值。
而 RDV (Redevelopment Value) 方面,用咗 我上面解釋過嘅 Residual Method (剩餘估值法)之後,即係從GDV (Gross Development Value) 總發展價值,減除 development cost 發展成本 (包括建築成本,專業費用(例如建築師/測量師/工程師/律師/會計師/設計師等),利息成本及發展商利潤等)。
雖然係人都知道合和會拼埋佢自己側邊合和二期嘅地盤一齊發展, 但佢聲稱只可以用單一number去估值幢樓嘅RDV價值, 因為呢幢樓還呢幢樓,側邊地盤還側邊地盤。咁先至可以質低個價收購到更平, 吹佢唔脹,法官又接受咗合和嘅講法, 大石砸死蟹。
合和代表話單一number 地盤去睇, 最好就起一幢五層高嘅商住混合樓。 總樓面面積就係349.6平方米,地積比率4.35倍。地舖就每平方米賣$905,000,閣樓$226,000,住宅就賣$228,000。一平方米等如10.76平方呎,減去發展成本每平方米$30,309,就得到RDV 地價8120萬,即樓面地價 8120萬除總建築面積349.6平方米,等如每平方米 $232,265。
法官接受咗合和一方以的EUV, RDV, 及GDV 估值,因此,係2017年12月6日判咗可以強制拍賣,Reserve Price 底價 8120萬。 當然如果小業主反對的話, 可自行聘請測量師估值, 提出有關理據向法庭反駁。
十單強拍,九單半都係底價成交, 因為你諗下, 如果我入嚟搶, 合和之前收開嘅成本已經係低好多, 我就依家起碼要畀8120萬以上先買到, 先畀合和賺一筆之餘, 我仲未必有能力合併到側邊個地盤發展,因此,除非有心玩嘢,道理上唔會有人入嚟爭。
土地審裁處判出嚟嘅拍賣底價,其實真係可以話係小業主賣樓賣舖嘅最後一關。 呢關守唔到,就一定畀人吃硬。呢單都係咁,2018年1月25日強拍,合和成功以8120萬底價強拍統一業權。 超平!
扣除拍賣開支同埋轉讓契律師費開支後,嗰8120萬就係按 EUV (現用值)的比例分配比業主。即係話,樓上未賣嘅三樓單位業主就分到大約608萬。因此,如果有個傻佬諗住搏收購,用一千萬買入三樓單位落釘的話, 合和咁樣申請強拍,釘子戶就分分鐘倒蝕近400萬啦。
皇后大道東153號樓下間舖,如果係其他人嘅,強拍後就分到約 5000萬。因此,如果你識計數,當年如果你想買入間舖博合和二期收購的話,就唔應該比多過5000萬啦。
去返去馬頭圍道101大家姐間舖,單一number 或者兩個number 發展都係唔值錢,無發展商會來收購。起碼有4個 number 才會引到發展商來收購。之前講過,4個number 的話,馬頭圍道101,99,97,95號,地盤面積合共3,584呎。RDV (重建價值) 就係 3.18億,高過EUV (現用價值)2.45億,高出30%。
因此,如果發展商收超過八成業權,就可以申請強拍。 土地審裁處判出嚟嘅底價, 按照佢過往判詞,應該會係3.18億。 如果又係底價成交的話,以EUV 現用價值比例派錢,地舖業主每間應該可以分到約3230萬。
以上係假設發展商忠忠直直,用四個number同一時間向土地審裁處申請強拍喎,如果大吉利是,好似皇后大道東153號咁,前後腳,分開申請強拍,咁個拍賣底價你所分到的錢就可能遠遠低過3230萬啦。
可能你覺得咁再合併埋側邊啲地盤呢? 會唔會RDV(重建價值)更高? 答案係會。但同樣地,EUV (現用價值)都非常高。因為你睇睇,左右兩邊都係一幢12層高的大廈, 地積比率已經用盡, 發展商要收購重建呢兩幢大廈根本無水位。 因此最大機會,都只係四個number一齊發展。
最後,大家姐呢間舖如果真係以2650萬買入,連厘印費及手續費成本要成2915萬,博收購,我就覺得太博啦。即使博到4個number 一齊重建,可能都只係收到3230萬,賺11%,仲要唔知等幾耐。 期間現有租金回報只係得1.3%,太低啦。三四厘都可以等下。因此我去到盡都只係俾最多2400萬,但整整下呢個video, 我覺得畀多咗添啦,因為真係幾博下,唔知要等幾耐。
我相信呢個係香港有史以來最詳盡分析商舖/樓收購個案價值嘅video。 我哋盛滙商舖基金四分一嘅資金就專買博收購的舖,揸長線。其餘一半係睇地區發展,揸中長線, 淨返四分一就係專買平舖,筍價,短線轉手俾啲想買舖,但唔想煩嘅買家。
想了解更多我哋盛滙嘅商舖基金,投資額300萬港幣起,歡迎隨時whatsapp我或者致電 2830 1111 查詢。希望呢條video 嘅 Senario 1, 2,3, 對你日後買舖買樓博收購出乜嘢價亦都有所啟發。
盛滙投資商舖基金熱線: 2830 1111 或 whatsapp +852 90361143
盛滙商舖基金 Bridgeway 網頁 www.bwfund.com
李根興創業之友 https://www.facebook.com/EdwinNetwork/
李根興商舖之友 https://www.facebook.com/edwinprimeshop/
李根興 youtube 商舖創業及投資分享https://www.youtube.com/channel/UCEN66AnLghXESgCDIsz-3Nw
購買李根興的「買舖 要買得 PRO」書,請付款$198,透過以下渠道:
(1) PayMe at 9745 3555
或
(2) 永隆銀行戶口
020-644-0000-3123
(Bridgeway Development Company Limited)
付款後,請留你的地址給我們,我們會馬上郵寄給你。或你可到我們盛滙辦公室領取。 中環皇后大道中16-18號新世界大廈一期1502至3室。電話 2830 1111。我會親筆簽名給你。多謝!
#香港史上最詳盡的博收購舖樓影片,#博收購如何計數,#買舖博收購,#強拍如何分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