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火星探測系統到輔助工業製程,美國工業用 AI 新創 Beyond Limits 如何在台灣做到技術在地化應用?
李佳樺 2021/08/13
從2012 年美國太空總署成功將探測車「好奇號」送上火星至今,已經過了3000多個「火星日」,肩負著火星探測的重要任務,8年來好奇號傳回許多對火星的重要觀察與發現。背後更不為人知的,則是好奇號的 AI 運算系統,其實是由美國新創 Beyond Limits 的團隊建立的,公司發展至今也將觸角伸到能源、先進製造等產業,建立 SaaS 服務,為產業提供 AI 輔助平台,2020 年更獲得 1.3 億美元的投資,拓點到台灣、日本、新加坡、香港等地。
Beyond Limits 將 AI 應用到產業製程的契機,源自於當時跨國石油集團 BP 在墨西哥灣發生的漏油事件,企業希望導入 AI 優化決策過程,合作中也發現了石化能源產業的痛點,研發出石油配方建議系統、石油製程操作檢引系統等 SaaS 產品,不僅受到美國石油公司歡迎,日本市場也買單。
有了日本的先例,這套美國研發出的產品,照理說要拓展到亞洲市場應該不成問題,不料到了台灣卻窒礙難行,甚至需要重新開發不同的產品。
Beyond Limits 的台灣團隊究竟面臨了什麼挑戰?
台灣市場與美國差異大,Beyond Limits 台灣團隊必須如創業般從頭研發產品
台灣分公司總經理張中宜說明,台灣產業的先天特性,讓美國母公司已開發的產品都面臨市場可行性低落的問題,以石油產業的產品舉例,在台灣只有中油、台塑兩個客戶,且台灣的石油公司並不做研發工作,多半直接向國外公司購買配方,因此團隊必須在美國 SaaS 模式 的技術基礎下,研發出符合台灣市場、針對不同產業需求的商品。
「Beyond Limits 在台灣設立公司時的處境,跟重新創業差不多。」張中宜表示,AI 應用產品的開發不僅需要能夠從零開始寫演算法的工程師,也要有懂產業製程的專家團隊,龐大的研發費用與對產業專家的需求,讓每一次產品開發都像募資活動,團隊必須透過產業訪談做足市場研究找到痛點,說服製造公司與他們合作開發能解決產業問題的軟體。
然而開發全新市場對張中宜來說並不陌生。
她曾經在孟加拉創立幫助偏遠地區孩童課輔的非營利組織 e-Education ,第一年就讓偏鄉學子考上孟國最高學府卡達大學,更順勢搭上鼓勵企業與 NPO 合作的開放式創新風潮,讓卡西歐、 AI 新創、安永都找她擔任顧問,執行戰略布局或開發新通路的工作,面對 Beyond Limits 在台灣的難題,團隊選擇了電動車電池研發、面板機器手臂維修與人流異常預警系統等三個產業切入。
延伸既有美國產品技術,尋找合適的台灣在地產業切入開發產品
選擇電動車電池產業與 Beyond Limits 在美國石油產業的經驗有關,研發電池的過程與石油廠研發機油的邏輯相似,痛點都在於漫長的研發過程,就像做菜時要多次嘗試才會知道多少的鹽與油才是最佳的調配一樣,電池配方更要經歷至少半年的實驗,且實驗設計也要在無數次團隊與客戶的交鋒後才能成型,溝通成本相當高昂。
使用 Beyond Limits 導入認知 AI 架構的電池配方建議系統,研發人員只要以自然語言輸入期望的電池規格、價格與電車轉速,系統即可在 43 分鐘內提供數百種配方與實驗方式供選擇,縮短約 2 千倍的研發時間。
Beyond Limits 也在 7 月 29 日宣布與日本的三井物產公司進行策略結盟,以其認知 AI 的核心技術,協助三井投資的液化天然氣廠進行巨量資料分析,並整合作業人員專業知識與數位化作業模式,制定出精簡有效率的解決方案。日本三井整合數位策略部部長常務董事真野雄司氏說,透過與 Beyond Limits 的合作可以改善與再造營運流程,更有效率執行現有事業群的高附加價值項目。
另外,Beyond Limits基於公司在美國既有的輔助風電機維修平台,投入面板機器手臂維修建議系統的開發,「雖然也想在台灣用同一套產品幫助風電產業,也與風電廠陸續接洽,但台灣的風電仍在建設階段,缺乏營運經驗,目前的維修需求也不高。」張中宜談到,市場開發的大方向是要在台灣尋找具備預測維修需求,且市場密集、成熟的產業,公司在與投資人仁寶電腦的合作中,發現光電面板產線中機器手臂的維修概念與風機維修類似,而且痛點也類似:包含高昂的維修成本、未經標準化的維修流程,以及依賴經驗的維修決策。
目前輔助維修系統正與日本機器手臂原廠合作開發,由廠商提供維修資料與產業專家, Beyond Limits 透過 AI 分析維修數據,建立資料背後的邏輯推演,系統最終能判斷機器損壞的原因,並建議耗材種類與維修方式。從管理者的角度能降低維修、備料倉儲成本,對維修人員來說也有可依循的維修建議,長遠更能累積產業知識 ( domain know-how ) ,促進升級。
以邊緣運算技術,與北捷合作開發人流異常預警系統
而將技術從太空拉回到地面,Beyond Limits 也能在大眾運輸犯罪預警上有所發揮。他們與北捷合作,使用等同於在火星探測時、消弭與地球時差的邊緣運算技術,原理是透過分散式的運算提升效率,達成在監控系統的邊緣節點就進行異常人流的辨別,降低反應時間落差。
張中宜舉例,正常的人流像是乘客擠進車廂內的固定位置,開始滑手機,異常的人流可能是人群往四面八方散去,產生快速移動的樣態,異常訊息可以在 10 秒內將送到中控室,大幅縮減以往需要 4 分鐘以上的訊號傳輸時間,也能避免踩到人臉辨識的紅線,未來希望擴張應用到大樓監控,或是銷往他國的大眾運輸系統。
源自NASA,認知型AI成為技術優勢與門檻
與其他單純使用機器學習技術分類數據並預測結果的數值 AI 系統不同,Beyond Limits 的 AI 服務融合了數值 AI 與符號 AI ,前者的數值 AI 是透過大量數據讓模型認知「此為何物」,而符號 AI 則是藉由邏輯定義數值 AI 判斷的結果是好還是壞,並加以做出決策與判斷,以電池配方為例,將實驗室過去的實驗數據導入數值 AI 系統後,會得出樹種配方組合,再藉由符號 AI 判斷個配方辦法的優劣,並給予客戶回饋與建議。藉由結合數值 AI 與符號 AI 兩大系統的結合,讓人工智慧的每項建議都能以人類可理解的思路解釋,輔助人類做最後決策,也使人機協作的製程模式成為可能。
對於這項技術,張中宜表示這其實是源自於 NASA 將探測器「好奇號」送上火星後,由於火星與地球之間的數值傳遞有時間差,人類基本上不可能遙控好奇號,而且火星上的數據在這之前是 0,所以數值 AI 也無法運作,為了能夠讓好奇號自行在火星上探測與行動,勢必須要模擬人類大腦的認知型 AI 系統,當時才會開發出符號 AI。
根據研究報告,2025 年工業用 AI 規模將達 160 億美元,其應用開發仍具高度可能性,Beyond Limits 在台灣也希望更全面地研發產品打進該市場。除了正在培養市場的風電產業外,未來也希望協助優化晶圓半導體產業的製程,團隊更積極與社會、產業溝通,讓社會了解 AI 進入產業能讓人類更有餘力進行創意發想與決策,也讓產業正視轉型需求,近期將與台灣新創基地合作舉辦 AI 科普講座,持續促進製造業的人機共榮合作。
創業快問快答
Q:服務的創意來源,是因為發生甚麼事情而有這樣的想法?
A:台灣數位轉型瓶頸
Q:創業至今,做得最好的三件事為何?
A:用國際薪資招聘頂尖人才、台灣市場國際定位清楚、客戶分潤共創模式的商業模式
Q:要達到下一步目標,團隊目前缺乏的資源是?
A:能見度
附圖:BeyondLimits 台灣總經理 張中宜
Beyond Limits 以數值AI及符號AI兩大關鍵技術,達到人機互補智能
圖片來源 : Beyond Limits
擠捷運
圖片來源 : diGital Sennin on Unsplash
圖說:BeyondLimits Hybrid AI導入流程說明
BeyondLimits Hybrid AI導入流程說明
圖片來源 : BeyondLimits
資料來源:https://meet.bnext.com.tw/articles/view/47993?fbclid=IwAR2HbB5FrPIBoV9kDL27OnhNF-JDNzfYdsoLoVKn85yAA7GUjzDzI3y5Lw0
同時也有3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1,790的網紅李基銘漢聲廣播電台-節目主持人-影音頻道,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本集主題: #國立海洋科技博物館 #船舶海洋工程廳 連續二集要帶著聽眾朋友去逛位於基隆八斗子的海科館,這次邀請到展示教育組的 #宋祚忠博士 來為大家導覽介紹。 海科館「船舶與海洋工程廳」展示可分為「了解」、「發展」及「省思與前瞻」等三個階段,內容則包含「生活與海運」、「船與港」、「船舶原...
團隊發展階段模型 在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好書推薦《#造局者》部落格文末抽獎贈書 2 本
這是我今年讀過最喜歡的書之一,作者探討在這個 AI 崛起和時局飄渺動盪的年代,人類已經無法跟演算法和電腦的計算速度競爭。但是,身為人類的我們仍然擁有一項電腦無法取代的優勢:「懂得建立、想像、創造各種思考框架的能力」,掌握這項能力的人在未來會愈來愈有優勢。
部落格文章 https://readingoutpost.com/framers/
Podcast 用聽的 https://readingoutpost.soci.vip/
.
【這本書在說什麼?】
《造局者》這本書的作者是三位學者共筆,他們都是在 AI 和 大數據領域有卓越的成就,分別是《經濟學人》雜誌資深編輯庫基耶(Kenneth Cukier)、英國牛津大學網路研究所教授麥爾.荀伯格(Viktor Mayer-Schönberger)、歐洲管理科技學院教授,決策、模型暨數據中心主任德菲爾利科德(Francis de Véricourt)。
他們發現在 AI 崛起和世局動盪的現在,人類最無可取代的能力之一就是「決策能力」,而要擁有好的決策能力就必須掌握許多不同的「思考框架」。因為當一個人能提出正確的思考框架,就能找出更多的選項,做出更好的決策,創造更好的局勢。深諳此道的人就被稱之為「造局者」。
這本書從人類如何做出好的決策出發,談到建立思考框架的重要性,也提供我們三種最重要的建立思考框架的方式。在書本中段,則說明了遇到瓶頸的時候,如何重啟另一個思考框架。在後半段則說明了我們該如何學習更多的思考框架,以及讓自己擁抱更加多元性的策略,並且培養敏銳的心智。
如同這本書的介紹影片裡談到的:生活中一切都需要抉擇,而做出更好抉擇的秘訣,就在於思考框架。駕馭這種思考方式可以讓你更瞭解世界、改善工作表現和人際關係、促進社會進步。這也是人類之所以能夠勝過機器和 AI 的因素。成為「造局者」正是未來人才必不可缺的關鍵技能。
.
【什麼是造局者?】
以標準的定義來說,「造局者」(Framer)指的就是起草美國憲法的那一群人,他們建立了聯邦政府的框架。因為美國憲法就像是一個思考框架,用來定義和界定聯邦政府的職權及程序。而在這本書中,造局者指的就是那些「懂得建立和運用思考框架的能手」。
這本書要講的重點之一,就是無論人們的地位高低,每個人都可以成為造局者:「能夠發揮和建立思考框架,或是重啟思考框架的能力,讓自己的生活乃至於整個世界有所不同。」作者也不斷強調建立思考框架所需要的技巧,可以靠著訓練與經驗不斷進步。這本書就像是一本操作指南。
.
【什麼是思考框架?】
在1970年代,「心智模型」(Mental Model)的概念開始流行,人類的推理並非以邏輯形式在運作,反而更像是在模擬現實:人們評估各種選項的方式,是去想像可能發生的種種情況。我們對於世界萬物的思考方式,會受到你「相信」這個世界如何運作而影響。因此,面對同樣一件事情,用不同心智模型在思考的人會有不同的觀點。
而在這本書中所謂的「思考框架」(Frame)就是我們選擇和應用的心智模型,這會決定我們如何理解世界、決定我們如何行動。面對一個新的情境,我們也可以用思考框架去歸納和歸類,並且想出一個抽象的概念,在應用到這個全新的情境裡面。
舉例來說,當我們要畫地圖的時候,經常會採取「笛卡爾直角坐標」的思考框架,這上面有X軸和Y軸的維度可以幫我們用2D的觀念畫出相對的距離和位置。可是當你要在台北市搭捷運從A地到B地的時候,反而採用「捷運地圖」的思考框架比較有效,雖然捷運地圖的站點之間,距離和位置都不是真實的呈現,可是卻能幫助乘客直覺地理解:下一站要去哪裡。這時的重點就不是距離和位置,而是清楚地辨認出目的地的站點該搭乘哪一條線。
所以當我們問:「哪一種地圖最好?」這個問題本身並沒有意義,而是會因為使用的情境和目的的不同,而產生不同的答案。所以,也沒有什麼叫做最正確的思考框架,都是要看情況和目的而定。讓自己成為建立思考框架的能手——也就是造局者,就能懂得如何選擇並且應用思考框架,這會是各種決定與行動的基礎。
.
【思考框架的轉變】
在聊主動建立思考框架之前,讓我們先看一個被動轉換思考框架的真實故事,這是書中提到一段關於朗讀到默讀的閱讀框架轉變。在西元11世紀之前,歐洲大部分都是在教堂才會有閱讀的行為,而且都是以「集體朗誦」的方式在進行,主要的目的是讓大家參與一個讚頌神的集體活動。但是到了11世紀之後,開始出現另外一種閱讀的框架,也就是「默讀」。
默讀讓閱讀這件事情不再是集體的體驗,而是一種個人的經歷。每個讀者都可以控制自己要讀快一點或慢一點,你也可以重複閱讀某一些篇章,自己可以慢慢思考書裡面的內容,產生新的點子,促進獨立思考。到底,是什麼東西造成了人們從朗讀的閱讀框架,轉移到默讀的閱讀框架呢?
在早期的書籍和文章裡面,常常沒有標點符號,字跟字之間也沒有空格,就像是一連串的字母之間不斷地延續。這種情況下光是要閱讀就非常困難了,想要默讀更是不可能的任務。這個時候集體朗讀就有它的功能,因為在一群人裡面,總會有人過去曾經讀過這篇本文,還記得某些字跟段落該怎麼念,就可以帶領大家一起朗讀下去。
在後來才出現了一項創新,書籍的字裡行間,開始有了「空格」和簡單的「標點符號」,這個時候就不再需要有人帶領,許多讀者可以自己進行斷句,獨自閱讀一本書了。於是,在這個時候人們就可以切換到另外一種閱讀框架。這件事情的影響非常的深遠,因為這一整個新世代的讀者都可以自行默讀,有助於人們自己的獨立思考,進而激發出更多元的思考框架。
.
【建立思考框架的三個方式】
建立思考框架的方式有三個:想清楚因果關係,想像出平行現實,運用物理學定律制定適合的限制條件。這三個特色正是應用思考框架的時候最重要的因素。值得注意的是,思考框架本身並不是解決方案,而且是尋找解決方案的工具。以下分別介紹這三個方式:
.
1.#因果關係
人類運用因果思維來看待這個世界,可以更容易理解世界,也有助於預測未來可能發生的事情,可以說人類是天生「因果推理」的機器。相較起來,AI 科技就無法擁有自己的因果思維,而是需要人類幫忙設定。舉經典的 Dota 電腦遊戲來說,這是一個兩隊人馬 5 vs. 5 互相廝殺,力求破壞對方大本營的遊戲。
科學家找來遊戲高手擔任 AI 策略的開發人員,設計了一些獎勵因素,讓 AI 跟自己進行的數百萬次的對戰,反覆嘗試錯誤,找出最好的操作手法。但是當 AI 跟人類正式交鋒的時候,人類還是取得了上風,尤其在團隊合作上面 AI 顯得像一團散沙。
後來,開發人員發現說,一般玩家會分成三個階段來安排戰鬥,所以開發人員就依照這樣的順序安排程式,在不同的階段給予不同的策略,調整獎勵的優先次序。然後開發人員就發現說一開始機器人通常只會照顧自己,所以還得幫他們建立「團隊合作」精神的框架。他們建立起了一些跨越個人遊戲角色的「超參數」,調整成一隻要達成共同獎勵的團隊。經過這一些修改之後,AI 反過來把人類打得落花流水。
值得注意的是,電腦不是自己學會這些事情的,而是因為人類先輸入了一些「因果框架」的獎勵因素,才可以讓這些運算發揮它的功效。同樣的現象發生在其他像是圍棋和西洋棋遊戲的對決,真正的突破並不在於機器高速的數字運算,而在於人類調整了 AI 對於因果關係(獎勵)的思考框架。
.
2.#平行現實
書中的說法是「反事實思考」,但我認為有點難懂,用「想像出另一個平行現實」比較好理解。這個方法可以讓我們跳脫當下對世界的認知,想像出一個全新的情境,問自己:「如果……會怎樣?」就像是小孩子在玩扮家家酒,或者是科學家透過抽象理論設計出全新的實驗。透過想像出一個平行現實,我們可以將因果關係轉換成實際行動,測試看看可能有什麼影響,帶來什麼後果。
心理學家高普尼克(Gopnik)認為這種能力其實在人類孩童時期就已經具備了,他還把嬰兒稱為「搖籃裡的科學家」,她設計過一個很有趣的實驗名叫「贊多測試」的假裝遊戲(贊多指的是顏色鮮豔、形狀可愛的物體)。
實驗的第一階段,高普尼克和孩童待在同一個房間,孩童會學到一個因果關係:把贊多放到一個機器上面,機器就會播放生日快樂歌,幫一隻猴子玩偶慶生。然後,在實驗的第二階段,會有實驗人員走進來把機器和贊多拿走,高普尼克和孩童一起露出失望的表情。
這時候高普尼克會拿出一個「盒子」、兩個不同顏色的「積木」,並對孩童說:「我們假裝這個盒子是機器,這塊積木是贊多,另一塊積木不是贊多。」接著她鼓勵孩童繼續幫猴子玩偶慶生。此時,孩童挑選了正確的積木,放到盒子上。即使她把兩塊積木的定義互相對調,孩童都能夠選到正確的積木。
這個假裝遊戲的實驗,證實了人類自幼就擁有了反事實思考的能力,也就是有能力可以想像出另一個平行現實。高普尼克發現,更會玩假裝遊戲的孩子,就能對平行現實做出更好的推論。她說:「嬰兒和幼兒就像人類社會的研發部門,至於成人這是那些單調無聊的製造與行銷部門。」許多人在成年之後,反而容易落入單一現實的思考方式,而忘記了我們天生就有想像平行現實的能力。
.
3.#限制條件
作者提到,所謂的建立思考框架,並不是任由想像力無邊無際地飛翔,也不是像斷了線的氣球到處亂飄,而是要有一定程度的「條件限制」,有助於約束我們的想像力,讓平行現實的想像維持在可以執行的程度,這才能讓思考光架真正發揮效用。
書中舉了一個很像電影裡才會發生的真實故事「恩德培行動」,這是一個以色列精銳部隊在恩德培機場的行動中,從恐怖分子手裡救出人質的戰鬥情節。1976年,恐怖分子綁架了飛機上106名人質,關押在烏干達的恩德培機場航廈中。當時烏干達獨裁者跟以色列當局並不友好,出動軍隊肯定不是好的選項。另一個方案是讓突擊隊員假裝成獲釋的巴基斯坦犯人,但太容易被看穿了。還有人提議讓突擊隊員降落在機場旁的湖裡,但是湖裡有許多鱷魚,而且任務結束之後這麼多人該怎麼全身而退?
評估了各種可能選項後,在種種條件限制之下,以色列想出了一個奇招:讓突擊隊搭乘運輸機在夜間降落到機場,搭乘機場內常見的車輛前往航廈,消滅恐怖份子、救出人質之後搭乘運輸機直接回國。他們在空軍基地搭建了航廈的等比例模型,透過少數獲釋的人質口中知道人質的大約位置,並且一次又一次地排練所有行動,講究到每一秒、每一步該怎麼進行。
在一個沒有烏雲的午夜,29位突擊隊員搭乘運輸機降落機場,他們身穿烏干達軍隊的服裝開著機場車輛前往航廈。突擊隊以迅雷不及掩耳的速度突擊航廈,只花了十分鐘就解決所有的恐怖分子,然後就帶著人質直接搭乘運輸機返回以色列。整場行動中只有三位人質喪生,而且連烏干達政府都還來不及反應。這個故事從天馬行空的平行現實裡,限縮了各種條件,找出了最可行的方案,最後成功執行了這次任務。
.
【重啟另一種思考框架】
當你想要解決一個全新問題的時候,尤其是還沒有人曾經解決過的問題,你可能會感到不知所措。這個時候,先透過兩個步驟來思考:(1) 先從自己腦袋裡的框架庫找找看,有沒有其他適用和類似的框架、(2) 檢查其他不同領域的框架庫,看看有沒有能夠直接借用,小幅度調整就可以使用的框架。
如果這兩個步驟都找不到適合的框架庫,那麼才嘗試最困難、也是最後的殺手鐧:「發明新的思考框架」。作者提醒道:「切換到不同的思考框架,能讓你對世界有不同的觀點,但這也有風險。」一旦你重新找到一個新的思考框架,帶來的報酬可以是相當可觀的。
書中有一個重啟框架的例子很值得我們參考,美國紐澤西南邊的小城市康登市為了改善當地的犯罪率,直接解散整個警察隊伍並且重整執勤策略。當時城市的治安非常糟糕,市容也很破舊,到處都會發生大小程度不同的犯罪。這還不是最慘的,警方栽贓、造假、暴力執法的情況更是屢見不鮮。民眾除了害怕黑道,也非常害怕警察。
當地首長找來社區領袖和居民共同商討,最後決定放棄頭痛醫頭、腳痛醫腳的貼膏藥方式,採取全新的執法策略。解散警隊之後,他們精挑細選和新聘任的警察,改變了巡邏的方式。他們逐家登門拜訪、自我介紹、談談可以幫忙居民什麼。警察在街頭舉辦派對,和民眾聚餐,和小孩打籃球。
過去的思考框架是「警方將人民視為罪犯」,但是新的思考框架則是「警民一家親」的社區群體,警察從原本打擊犯罪的戰士,搖身一變成了社區當中親切的守護者。最後,康登市的犯罪率下少了一半,謀殺率少了六成,警方過度使用武力的案件少了九成五。重啟思考框架的方式,獲得了前所未有的成功。
.
【創造多元性的四種策略】
作者指出,很多人可能會認為,想要擁有多元性就代表要接觸大量的想法和觀點,其實那是抓錯了重點。多元性的優勢不是來自於數量,而是來自於差異。找出七百個類似的想法,不如找出七個不同的想法來得有價值。如果一個工具箱可以有七種不同的工具,絕對會比擁有七百把錘子的工具箱更加實用。
如果我們想要擁有多元的思考框架,就是要刻意的去營造,以及一起維護,這並不是一次的成功就可以高枕無憂。如同貝佐斯在《創造與漫想》書中提到的:「這個世界要你與眾無異,千方百計把你拉向跟大家一樣,別讓它得逞。」人類本能的從眾傾向,以及社會自然而然的同質化趨勢,都需要我們自己刻意地、有意識地選擇,才能夠擺脫與眾趨同的自然發展,擁抱更加多元化的觀點和想法。
如果你想為自己的生活、家庭、工作環境創造出多元性的樣貌,可以採取以下四種策略:擁抱變化,運用教育,鼓勵遷徙,容許摩擦。
.
1.#擁抱變化
如果一個思考框架一直以來都行不通,最好的做法就是擁抱改變,試試看別種思考框架。書中舉例同性戀婚姻的推動者,把美國從1995年支持同婚的人從25%提高到2020年將近70%。以前的同志運動一直把婚姻當成是核心議題,也一直把爭取這種「法律權利」當作是重點。但是進展並不顯著。
當時那種法律思考的框架,講究的是「法律權利」,但就是沒有效果。那種框架太缺乏想像力、太唯物主義,沒有說服力。到了2000年,他們研究很多民意調查還有焦點團體的意見,想弄清楚大家到底還有什麼疑慮。他們去思考說要怎麼樣用大眾的思考模式來談。最後他們選定了一個價值觀的思考框架,鎖定大部分的人結婚的原因:「愛、奉獻、家庭」。
他們把同性戀婚姻不再當成一種自由或者是權利,而是對於愛的表達與承諾。他們漸漸的讓大家知道,世界上有許許多多不同的框架,而且都同樣正當。到了2011年,第一次出現的黃金交叉,支持的人數正式超過了反對的人數。根據調查,只有14%的人會說這是一種「自由」,而有32%的人會說這是一種「愛」,是一種人類的情感。最後在2015年聯邦最高法院正式裁定的用憲法來保障同性伴侶的結婚權利。這並不是強迫民眾接受某種特定的思考框架,而是讓各種不同的思考方式能夠共存。
.
2.#運用教育
要建立起多元的思考框架,從教育著手是非常有效的模式。美國有一個很有趣的研究,就是去看美國的白人父母和黑人父母怎麼跟孩子談論種族。發自內心一片好意的白人父母,通常不會去刻意談到種族議題,因為他們相信「種族色盲」這種做法比較能夠讓孩子避免成為種族主義者。
另一方面,黑人父母卻常常和孩子討論種族議題,在他們看來,這種種族色盲的做法就是在故意忽視各種明顯的歧視現象。例如逛超市的黑人被懷疑是小偷,開著車子卻無緣無故被警察攔下來,黑人孩子的家庭教育就是要強調看到「種族的各種顏色」在日常生活的各種影響。
最後,這些社會學家發現,種族色盲的框架正好是種族歧視的主要來源,白人父母雖然出自於好意不想強調種族之間的差異,但也在無意之間,否認了有色人種遭受到歧視的真實狀況。這種教育方式忽略了差異,抹去了多元性。要培養多元的思考,就必須認識到差異的存在,承認仍然存在的落差。
.
3.#鼓勵遷徙
如果我們能夠鼓勵遷徙及流動,人們會把自己的文化和思考方式帶到別的地方,促進融合和變化。曾經有學者研究各個區域和城市的經濟成敗因素,發現了這些地區成功背後的原因有三個主要的因素:「科技、人才、寬容」。作者認為,「寬容」是其中最關鍵的一項,那些現在最開放的地方,經濟表現就最好。因為這些地方有更大的思考地圖,會讓人能夠放手冒險,這也是思考框架多元化所造成的經濟紅利。
像是美國被譽為一個民族「熔爐」,但是最近比較像一個「燉湯」,也就是讓裡面的好料都還維持各自的形狀。像是韓國人會住在洛杉磯的韓國城,華人會住在舊金山的唐人街,拉丁美洲的族群住在德州南方,古巴人住在佛羅里達州,巴西人就住在波士頓。雖然這種文化融合的速度不像我們想像中的快速,但是不同的文化激盪之下,也為美國社會注入了很多元的觀點和看法。
.
4.#容許摩擦
把社會上的摩擦,看成是這個社會的優勢、而非缺點。作者說到:「如果在社會裡面維持思考框架的多元化,確實會讓人們彼此之間感覺到不安很衝突,就是因為大家要看到彼此的不同,而且還要可以彼此互動。但畢竟,大家觀點不同、意見相對,本來就是正常生活該有的模樣。」
哈佛法律學院的昂格(Unger)教授認為,如果要讓政治進一步的去中心化,就必須要用一些反事實的模型來做思考。他說:「當社會很果斷地沿著一條路前進的時候,應該要多方下注,以避免損失,也就是要允許在特定的地點或部門,跳脫一般的解決方案,實驗看看不同的國家走向會怎樣。」
昂格鼓勵讓社會充滿摩擦,也鼓勵教育上面要用辯證式的討論方式,不要讓社會被束縛在單一的版本,而是可以嘗試其他的社會組織方式。運用和擁抱多元的思考框架,才能擁有多樣化的各種策略,再從中選取適合的方案。
.
【對思考框架保持警覺】
這本書告訴我們,幾乎沒有錯誤的思考框架,只有不適合某種情況的思考框架。而且各種框架應該要有共同存在的權利。但是作者們提醒我們要保持一個警覺,他們說:「唯一要注意的是,這種慷慨的態度要有一個前提,也就是說:『唯一』的一種錯誤的思考框架,就是拒絕其他的思考框架。」
要讓框架多元性的目的,就是為了讓各種框架可以彼此競爭、互補、對抗、共存。然而,如果有某一套思考框架的目的在於完全抹煞其他框架的存在,這就是不可被接受的。所以作者們才說:「如果你聽到有任何人或團體,說只有自己的思考框架放諸四海皆準,只有自己說的是真理的時候,千萬別相信。」
.
【後記:拓展想像的邊界】
如果說另一本我很喜歡的《超級思維》那本書是心智模型的「百科全書」,那麼《造局者》就像是心智模型的「使用指南」。書中有清楚的概念和步驟,讓我們了解為什麼要學習更多的心智模型,以及該怎麼樣活用各種心智模型,並且在必要的時刻推翻自己的假設,重新啟動一個新的心智模型。
這本書是今年我讀過的書裡面感到非常印象深刻,也讓我的思考方式深受啟發的。作者們把故事和理論的比例搭配得恰到好處,從一則又一則的故事和研究案例當中,會自然而然地理解作者們要帶給我們的觀點,也讓我感受到什麼叫做多元性,以及為何要擁抱差異。
從書中也可以發現,AI 並不會削弱心智模型的重要性,反而是增強了心智模型的重要性。因為 AI 無法自己建立思考框架,仍然只能依靠人類。人類最重要的特色就是可以處理「假設之外」的新問題,能夠把心智模型的空間拓展到可以親身體驗的範圍之外,也就是能夠做到抽象與推理。人類只靠著極少數的資料,甚至是完全沒有新的資料,就能夠適應全新的、過去從來沒有體驗過的情境。
作者最後提醒到:「這是一個救贖也是一個警訊:一個人如果擁有建立思考框架的能力,就會保有價值。但要是放棄了努力,沒有辦法做好這件事情,就會失去現在人類的特權地位。」我們能夠想像的邊界,就是我們世界的邊界。
.
Kobo 購書連結:https://bit.ly/3rRI8Kg
Kobo 電子書7折代碼:WAKIFRAMER
使用期限:8/15~8/21
.
感謝 天下文化 提供贈獎抽書
團隊發展階段模型 在 葉峻榳醫師。慢性病&體重管理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更多精美圖片請點留言處文章連結
全世界兒童與青少年,普遍面臨肥胖的威脅 ; 要處理肥胖問題,除了注重飲食,還需要運動介入。該如何替兒童及青少年規劃運動呢?我們可以參考運動員長期發展模型 (Long Term Athlete Development Model, LTAD)。
肥胖流行病學
根據世界衛生組織 (WHO) 和倫敦帝國學院 (Imperial College London) 的研究,過去 40 年來,肥胖兒童與青少年 (5~19 歲) 的人口數,成長了至少 10 倍以上 ; 根據這項統計,未來將會有更多兒童與青少年,迫切需要專業團隊介入,來減緩肥胖人口增長趨勢。
在台灣,根據國民健康署統計,台灣成年人過重及肥胖盛行率 43% (男性 48.9%、女性38.3%) ; 國中生過重及肥胖比率為 29.8% (男生 34.3%、女生 25.0%) ; 國小學童過重及肥胖比率為 30.4% (男童為 34.2%、女童為26.2%)。
『肥胖』,又是第 2 型糖尿病的危險因子。根據統計,台灣學童新診斷糖尿病,54% 是第 2 型糖尿病 (發生率約為10萬分之6.5, 1992-1999),高峰期落在青春期 13-15 歲,肥胖是主要危險因素。
指引建議
美國疾病管制與預防中心 (Centers for Disease Control and Prevention, CDC) 針對兒童與青少年肥胖問題,提出以下建議:
1⃣️健康的飲食習慣 (Develop healthy eating habits)
2⃣️限制高卡路里食物 (Limit calorie-rich temptations)
3⃣️保持活動 (Help children stay active)
4⃣️減少久坐 (Reduce sedentary time)
5⃣️充足睡眠 (Ensure adequate sleep)
其中,保持活動 (Help children stay active),除了可以培養孩子對於運動的興趣,還能帶來以下好處:
1⃣️體重管理 (Helping with weight management)
2⃣️強化骨骼 (Strengthening bones)
3⃣️降低血壓 (Decreasing blood pressure)
4⃣️減輕壓力和焦慮 (Reducing stress and anxiety)
5⃣️增加自信 (Increasing self-esteem)
世界衛生組織 (WHO) 與美國疾病管制與預防中心 (CDC) 皆建議:3 至 5 歲兒童,一整天都要保持活躍。 6 至 17 歲的兒童和青少年,每天至少 60 分鐘身體活動。
兒童與青少年正處於發育階段,運動訓練主要著重在三個面向:有氧運動 (Aerobic Activity)、肌力訓練 (Muscle-Strengthening)、骨骼強化訓練 (Bone-Strengthening),以有氧運動為最大占比。
運動員長期發展模型 (Long Term Athlete Development Model, LTAD)
理想的運動養成應該像正金字塔,先培養紮實的基礎運動
(有趣, FUNdamentals),接著往上訓練爆發力、速度
、敏捷,最後專注專項運動技能。
在運動領域,台灣的家庭、學校、社會觀念與歐美迥異,台灣小孩的運動養成,似乎是顛倒狀態... 台灣小孩普遍沒有紮實的基礎運動
訓練,長大後對運動沒興趣者,比比皆是。
該如何栽培出熱愛運動的小孩,讓他(她)變成大谷翔平呢?我們可以參考『運動員長期發展模型 (Long Term Athlete Development Model, LTAD)』。
在青春期以前,我們要先培養運動素養 (Physical Literacy
),青春期後則以終身運動 (Active
For Life) 為目標。根據年齡,分成六個階段:
1⃣️Active Start:開始運動 (No specific ratios)
2⃣️FUNdamentals:快樂運動 (All activities FUN)
3⃣️Learning to Train:70% 訓練 <-> 30% 競賽
4⃣️Train to Train:60% 訓練 <-> 40% 競賽
5⃣️Train to Compete:40% 訓練 <-> 60% 競賽
6⃣️Train to Win:25% 訓練 <-> 75% 競賽
成長每個階段,運動的『訓練/競賽比例』都不一樣,隨著成長發育,應循序漸進地拉高競賽佔比。
各種訓練最佳時間點
進入青春期的時間點,男、女生不同,生長速度也不一樣,青春期是身高成長最大速度 (peak height velocity, PHV) 的重要階段,此階段是安排『Train to Train』的最佳時刻。
根據男、女生的發育速度,我們可以在正確的時間點,安排適當的菜單。譬如說,在進入青春期之前,我們先安排『柔軟度』、『速度』、『技能』等項目 ; 青春期,則以『耐力』、『速度』為主 ; 青春期後,則安排『力量』相關肌力訓練。
總結
只要有心,人人都可以變成大谷翔平!
在台灣,『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在歐美,運動卻是不可或缺的生活元素 ; 台灣小孩長大後,為什麼會對運動沒有興趣,其中一個可能原因,就是從小沒有培養對運動的興趣。
參考運動員長期發展模型 (Long Term Athlete Development Model, LTAD),培養終身運動的習慣,只要有心,人人都可以成就投打二刀流🏆
團隊發展階段模型 在 李基銘漢聲廣播電台-節目主持人-影音頻道 Youtube 的最佳解答
本集主題: #國立海洋科技博物館 #船舶海洋工程廳
連續二集要帶著聽眾朋友去逛位於基隆八斗子的海科館,這次邀請到展示教育組的 #宋祚忠博士 來為大家導覽介紹。
海科館「船舶與海洋工程廳」展示可分為「了解」、「發展」及「省思與前瞻」等三個階段,內容則包含「生活與海運」、「船與港」、「船舶原理、設計與建造」、「港口建設與維護」、「應用於現代船舶的科技」、「水下技術」以及「人與海洋技術」等六大主題。
展示氛圍:
在海科館展示團隊及海科館同仁的構思下,整個「船舶與海洋工程廳」,透過金屬、玻璃、水、各式投射光線以及青藍色空間所建構出的科技氛圍,使得參觀民眾一進入大廳隨即可感受到一股特屬於科技的靜謐氣氛。此時,身處大廳入口附近,還在電扶梯上的您,抬頭便可見到一具由台灣國際造船股份有限公司(CSBC Corporation, Taiwan)高雄廠所建造的8600TEU 系列貨櫃船的巨型螺旋槳約四分之一尺寸模型。
透過巨大船艉螺槳之螺旋流線意象,引導出船舶科技在海洋之應用。巨型螺旋槳下方所擺設之世界地圖則將引領您了解海運與生活之關聯性,想像一下,在台灣,一旦海洋運輸無法正常運作,整個台灣民眾的生活會變得如何?
進入大廳後左轉,您看到的是以基隆港為概念並加入如遊艇碼頭、後勤區、貨櫃中心等的縮尺模型。透過此展項,您可以了解不同性質的港口有哪些不同的軟硬體及服務設施,搭配不同用途與外觀的船舶,除了讓觀眾了解各種港口與船舶外,亦可體會船舶與海洋工程的運作依存的關係。
離開「船與港」展區後,映入眼簾的是一艘縮尺後的貨櫃船 (約1/10 比例)模型, 與青藍色海洋地坪相互照應,像是一艘剛剛駛出基隆港,滿載貨櫃,正要航向目的港口之貨櫃船,形成本廳中央重點展示區,展出「船舶原理、設計與建造」及「應用於現代船舶的科技」等主題。同入口大廳處之螺旋槳一樣,此處之貨櫃船一樣是參考自台船公司所建造的8600TEU 系列貨櫃船之船外殼結構製作而成。不同的是,為了有效利用有限的空間展示,特將展廳的貨櫃船船身切成5 部分,分別展示出機艙、不同船舶種類(貨櫃船、油品輪及散裝船)之橫剖面型態、結構佈置以及甲板艤裝佈置情形。
同時,船體減振、減噪以及船舶輪機相關知識與可操作互動機構亦在此區提供展出,讓民眾可以藉由親身操作,與生活經驗產生連通,進而體察到減振、噪設計對於船舶運作的重要性。此外,包含「船舶航行安全」、「可以飛的船舶」、「戰艦偵搜與隱形」、「潛艦的秘密」展項,以及展出台灣遊艇產業技術與工藝能力的「華麗海上遊」展項,也在此區展出,讓參觀民眾可以了解目前已應用於現代船舶的科技有哪些。您若覺得腳有點痠,也可以在此空間稍作休息。
穿過貨櫃船模型,到達本廳中央重點展示區左側,是為「水下技術」主題展示區,您可藉由操作互動或觀看影片之方式,了解本區所展示之各項水下探測設備展項(包含ROV、AUV、動態定位系統、側掃聲納以及Air-Lift Pump 等設備)的功能及運作方式、潛水技術及水下施工技術。
最後,在參觀完所有展項後,您可以進入本廳最後一個展項─「人與海洋技術」。在此,您將可以透過劇場展演,了解人類海洋活動與科技開發之關係,觀察到人類在發展海洋工程的過程中,完全順著需求走,進一步得以思考你我與海洋的過去、現在及未來。
請大家支持,我全部六個粉絲頁
李基銘主持人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lee
李基銘的亂亂分享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happy
李基銘的影音頻道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video
漢聲廣播電台「fb新鮮事」節目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vhbn
漢聲廣播電台「快樂玩童軍」節目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scout
漢聲廣播電台「生活有意思」節目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life
團隊發展階段模型 在 侯友宜 houyuih Youtube 的最佳解答
新北市的城市規劃該是什麼樣貌?
樓高3層樓,佔地2,400平方公尺的「#新加坡城市規劃展覽館」,運用模型、影片、動畫等不同的多媒體互動方式展示新加坡城市發展、轉型規劃和土地運用過程,讓市民與遊客們可以輕鬆地了解整座城市的發展歷程。在城市版圖模型區可以清楚地看見每個區域都分得非常清楚,#農業區、#工業區、#住宅區 都有指定區塊,麻雀雖小,五臟俱全,每塊都規劃得精準又到位。模型精細的程度讓我刮目相看,每棟房子,甚至樹木和汽車都不馬虎,帶侯市長與團隊用全方位的視角看見新加坡的美。
這樣一個展覽館非常有助於讓其他人更加了解城市走向及發展狀況,新加坡作為一個城市國家,面積不大,但在土地規劃和空間利用上卻值得我們好好學習。新北市正面臨一個新舊交替的階段,#工業區立體化、#都市更新......等將改變城市風貌,在不斷轉型的過程中新北市府會努力做好城市規劃,帶領整座城市開啟新方向。看完這座城市展覽館,市長很羨慕,想想我們新北市應該也要有這樣一個地方,讓大家也用不同方式認識新北市。
#安居樂業 #國際厚友誼 #4ourNewTaipei #新北友好市
-趕快來跟侯市長做朋友吧!-
☑️LINE@ https://page.line.me/youyi/timeline/
☑️ 臉書 https://www.facebook.com/houyuih/
☑️ IG https://www.instagram.com/hou.yuih/
團隊發展階段模型 在 志祺七七 X 圖文不符 Youtube 的最讚貼文
#記得打開CC字幕 #畢業季=分手季?
✔︎ 成為志祺七七會員:http://bit.ly/join_shasha77
✔︎ 訂閱志祺七七頻道: http://bit.ly/shasha77_subscribe
✔︎ 追蹤志祺 の IG :https://www.instagram.com/shasha77.daily
✔︎ 志祺七七 の 粉專 :http://bit.ly/shasha77_fb
各節重點:
00:29 為什麼會有分手潮?
03:07 等等!難道我們的感情敵不過時間的考驗?
03:45 我們的觀點
06:32 提問
06:50 掰比~別忘了訂閱!
【 製作團隊 】
|企劃:+🐟
|腳本:+🐟
|剪輯後製:Pookie
|剪輯助理:絲繡
|演出:志祺
——
【 本集參考資料 】
→ 她打開了人生的視野,決定和「台灣上層階級培育出來的菁英」男友分手:https://reurl.cc/5WN4V
→ Economist: ‘Tis the Season to Break Up:https://reurl.cc/Lro4K
→ 社會比較:https://reurl.cc/Elv4k
→ 真的有年末分手潮?:https://reurl.cc/RGoq6
→ How do holidays influence relationship processes and outcomes? Examining the instigating and catalytic effects of Valentine's Day:https://reurl.cc/m5QM7
→ 七夕分手潮:我們還能當朋友嗎?:https://reurl.cc/jZeyM
→ 多年前 Gary Lewandowski 根據 Facebook 的統計圖指出,暑假對於大學生來說的確是關係終止(同時也是關係開始)的時刻(summer-lovin-or-summer-leavin),但比起畢業和假期,更重要的或許是兩個人對彼此的感覺是什麼,問題是,如果他真的有分手的念頭,會跟你說實話嗎?
→ [1]Lee, S., Rogge, R. D., & Reis, H. T. (2010). Assessing the Seeds of Relationship Decay: Using Implicit Evaluations to Detect the Early Stages of Disillusionment. Psychological Science, 21(6), 857-864. doi: 10.1177/0956797610371342
→ 這邊是海苔熊的觀點:https://reurl.cc/Ndogm
*特殊時機
・二月十四號 白色情人節 而且時間在剛開學
・七夕情人節 時間正好也在在暑假結束快開學
・過農曆年,一起見對方家人
上述節日跟情侶尤其相關,有比較多的機會去思考與對方的關係
*為什麼?
・期待感落差
・過去專家調查發現,伴侶們在壓力增加的時候,溝通技巧會惡化,以聖誕節來說,就不只是檞寄生下接吻的浪漫,從節日前的採購、備餐、買禮物、付帳單…,都是聖誕節的一環。
・此外,感恩節和新年還更慘。神經心理學家夏普(John Sharp)就解釋,「日光時間變短對事情一點幫助也沒有,人們變得更疲勞易怒,此時自我療癒也變得相當流行。」
也就是說,進入冬天的我們少了溫暖、少了日光,卻多了壓力。
・此外,歲末也會促使大家反省這一年的「作為」。
「這段時間以來我快樂嗎?」
「我跟他真的適合嗎?」
「這個人是否可靠?」
「一年來的相處,他是否值得我等待、犧牲其他更多更好的機會?」
「我是否還有更多的可能,而不是被對方綁在這關係裡?」
*換環境
・當兵
・遠距離
・畢業後就業
→環境改變,兩人開始有不同的生活經驗,久而久之能有共鳴的是可能也逐漸減少,而漸行漸遠
但也有人不這麼想
*可能就只是巧合
・定義:相關的事物基於偶然的因素同時發生
・然而有些人並不會用「偶然」來解釋巧合,反而會自動尋找事物之間的關聯意義,比方說上述的「時機點」或是「換環境」
事實上,關係的結束並非一瞬間,而是一個階段性的過程。
Steve Duck是研究人際關係的著名學者,他曾經提出一個引用率相當高的關係結束模型(1982),從關係的破 裂(breakdown)開始,區分了六個關係結束的階段(phases of relationship dissolution),分別是:
・1.關係的破裂:關係中的一方開始對這段關係感到不滿意或是不耐煩。
→接著,必須跨越一個「我再也不能 忍受(I can stand this anymore)」的門檻之後,才會進入到第二個時期「內在心裡階段」
・2.內在心理階段(intrapsychic phase):對關係感到不滿的這個人,會開始對伴侶感到不滿,於是他/她可能會對外發展其他替代的關係或社交活動
→當他/她認為自己「進 行抽離、離開的活動擁有其正當性(I’d be justified in withdrawing)」的時候,就進 入到了第三個階段「互動階段」
・3.互動階段(dyad phase):兩人開始相互對峙(confrontation),兩人的問題 透過直接的或是間接的方式被揭露出來,使得兩人可能會發生爭吵、協商或是修 補彼此關係
→而當雙方的關係無法挽回,跨越了「我們決定要分手(I mean it)」 這個門檻的時候,就進入到了第四階段「社會階段」
・4.社會階段(social phase):兩人會開始向各自的社會網 絡進行解釋和說明,向外尋求一些協助與支持,在此階段中,雙方的分開已經是 無法避免的情形了,雙方都已經接受分手的事實,並試圖要去面對它
→一 旦跨越了「分手是無法避免的(it’s now inevitable)」這一個門檻的時候,就進入到 了第五階段「墳墓妝點階段」
・5.墳墓妝點階段(grave-dressing phase):分手者開始整理過去的回憶,並同時進行自我修補 的過程,他/她會開始發展其版本的分手原因和過程
→而當分手者「準備好要迎 接新生活(time to get a new life)」的時候,就進入到了最後一個階段,也就是「恢 復階段」
・6.恢復階段(resurrection phase):在這個階段中分手者會開始準備面臨新的生活或是新的關係。
在 Duck(2007)的模型中,這六個階段的關係並不是不可逆的,也就是說,如果在某一個階段時,兩人該階段的問題已經得到修補或解決,於是此對伴侶的狀況將不會往下一個階段進行,而是回到之前的某個階段,繼續維持兩人的關係。
但是,如果一對伴侶最終是走向分手一途,他們則會 經歷此六個階段的歷程。於是,在此,我是將這六個階段的內容依序描述介紹出來,而不談可能折 返回到之前的階段或是繼續維持兩人關係的情形。
・就我們的看法會認為,關係中的問題本來就存在了,「換環境」或是「特殊時機」只是一個契機,讓關係中的問題浮現,而分手則是因為在當下兩人可能都無力、無法解決這些問題,只好選擇分開。
・心理學家Silvia(2009)曾提出一個看法,我自己也蠻認同的。她提到,「只有相處時不需特別「用力」 (pay effort extremely)的關係才能維持長久,也能抵擋這種時序情境的考驗」。
・溝通對彼此的期待
\每週7天,每天7點,每次7分鐘,和我們一起了解更多有趣的生活議題吧!/
團隊發展階段模型 在 团队赋能:大师的18堂团队管理课 - Google 圖書結果 的相關結果
福特汽车公司创始人亨利·福特(Henry Ford)任何工作组或团队都会经历各种不同的发展阶段。团队发展最有名的模型之一可能就是布鲁斯·塔克曼(Bruce Tuckman)的模型(这是他 ... ... <看更多>
團隊發展階段模型 在 111年企業管理(含大意) [中華郵政] - 第 193 頁 - Google 圖書結果 的相關結果
(二)群體(團隊)發展階段(模型):布魯斯•塔克曼(Bruce Tuckman)的團隊發展階段(Stages of Team Development)模型可以被用來辨識團隊構建與發展的關鍵性因素,下列團隊發展 ... ... <看更多>
團隊發展階段模型 在 你的團隊現在處在什麼階段?團隊五階段模型帶我們盤點 ... 的相關結果
什麼是團隊發展階段模型? · 發展背景 · 模型介紹 · ㄧ、創建(Forming)期 · 二、激盪(Storming)期 · 三、規範(Norming)期 · 四、執行(Performing) · 五、 ...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