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到 Impact Hub Taipei / 社會影響力製造所為由 慈濟基金會辦理的「Fun大視野 想向未來- 青年創新推動計畫」團隊講行銷通路培力課程,看到每個社會創新團隊們為精神理念努力,由衷佩服每個團隊的堅持,為社會問題付諸改變,想跟大家分享青年創新推動計畫的團隊們:
TriBake 樂芽
協助身心障礙者在餐飲烘焙領域就業,當快樂的播種者,改變愛心消費的型態,讓購買行為的同理成分大於同情的付出。如果有企業禮盒、公益喜餅、彌月禮盒、蛋糕甜點等需求可以找樂芽~
-
Lis情境科學教材
讓孩子們在遊戲與科學實驗中,練習像科學家相似的思考問題並解決,實踐寓教於樂模式,最近有在募資,連結放留言,若家有 9-13 歲孩子,想讓孩子培養獨立思考能力,可以考慮科學實驗解謎遊戲喔!
-
Story Wear
第一次聽到Story Wear是透過唐鳳政委,結合環保跟時尚,以零廢棄時尚為核心,回收牛仔褲與紡織庫存布料,和在地弱勢家庭合作生產,讓時尚能永續發展,最近有募資為海洋發聲故事衣,將回捐齊柏林基金會,持續推廣環境教育,打造永續正向環境,募資連結一樣放留言~
-
奉茶行動:最帥氣的喝水方式
家裡對面剛好就有奉茶站,已關注一陣子。奉茶連結供水及找水的人,讓奉茶文化變的更有溫度,奉茶是一款APP,在APP中可以找水站、記錄自我飲水量,完成任務累積點數,即可兌換友善商品折價券,讓自帶環保杯的人透過地圖找到奉茶站,訴求減少塑膠瓶產生,建議大家都可以下載APP,自己帶瓶子找奉茶點裝水喝,減少碳排放。
-
幸福良食
由一群年齡平均超過70歲農友們與返鄉科技青農組成,建立的青銀共農模式,讓老農安心養老,注入年輕活力,接續愛護土地、友善耕作的方式回饋大自然,從產地到餐桌都能安心享用,喜歡黑豆茶、黑豆乳的朋友們,推薦幸福良食!
-
巨獸綠色科技
傳統廚餘處理方式大部分都送到焚化爐焚燒或掩埋,因之產生很多碳排放。黑水虻是一種腐生性的昆蟲,以廚餘等腐爛有機物為食,號稱地表最強清道夫,巨獸首創黑水虻生物處理系統,解決剩食、廚餘、豆渣等問題,建立綠色友善循環,邁向零碳排環境。
-
Design for Change, Taiwan - DFC 臺灣
DFC,Design for Change,鼓勵孩子透過四步驟:感受(Feel)、想像 (Imagine)、實踐(DO)、分享(Share)培養孩子勇敢精神,讓孩子在面對多變的環境,發現問題、想像解決辦法、執行實踐計畫、擴大分享影響力,培養孩子二心二力(同理心、自信心、創造力與行動力)勇於嘗試並活用知識。如果你也認同,想翻轉教育關係,讓設計思考融入教育環境,省下一次治裝費,就可以幫助一位教師在100位孩子種下改變環境的種子,一起用行動贊助支持吧!
-
小紅帽Little Red Hood
「月經來不能進廟裡!?」以月經權益為主題,執行一場以月經為名的運動,消除月經汙名化、終結月經貧窮等議題,提供弱勢青少女生理用品,讓正值經期的妳,不再為月經所困,打造月經友善環境,贊助支持小紅帽,連結放留言。
-
小人1號:南澳小孩的圖書遊樂場
在宜蘭南澳,有一處圖書遊樂場,為小孩安排免費課程,木工、畫畫、烘焙等技職教育,讓孩子的生活不只有教科書,投注偏鄉教育,讓教育不分都市偏鄉,在教育之前,每位孩子都享有平等權益。
-
好盒器
透過便利的環保杯等容器租借服務,透過APP或LINE官方帳號在店鋪租借容器,擴大至美食外送平台、夜市等,採用甲地租、乙地還得模式,一條龍解決環保容器攜帶不便、租借、清洗不便的問題,加入官方帳號,一起推動一次性容器減量,在購買的流程中,也減少垃圾減量,達到零廢棄的目標。
-
謝謝你看到這裡,如果有想要贊助支持的團隊,我會把每個介紹的連結放在留言處,一起支持青年創新推動計畫!
圖書教師任務 在 遠見雜誌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遠見時光機】#馬偕 博士留下的珍貴影像
👉時光機FB:https://bit.ly/3jAEGOr
🥳IG追起來:https://bit.ly/3lf85ii
提到馬偕,也許你第一個浮現的印象是 #馬偕醫院,但 #馬偕博士 本人對台灣的堅持和奉獻,更是1870年代最重要的文化傳承與感動。
1844年3月21日,馬偕(George MacKay)生於 #加拿大 安大略省牛津郡,他有三個哥哥兩個姊姊,家中排行老么。
1870年8月,26歲的馬偕受派於多倫多新市場教會牧會,他向加拿大 #長老會 海外宣道會提出申請,自願為海外宣教師,最終加拿大長老教會總會於魁北克召開,議決派遣他至 #中國 宣教。
1871年,馬偕博士由舊金山搭乘「S‧S美利堅號」橫越 #太平洋,經 #日本 前往 #香港。由於當年廣東英國長老教會已有傳教士,他決定到台灣 #淡水 宣教。
馬偕的 #傳道 是非常在地化的,他用 #台語 講道,為了要達成宣教的任務,馬偕知道非有流利的本地語言不可,於是他從僕人及牧牛孩童那裡學到通俗的台語,終於能夠流利操用。
馬偕通常訪問一個地方許多次,提供一些 #藥品 之後,才開始向當地人傳福音,經常是一街到一街、一戶到一戶、而且是一人到一人的分享好消息。
1890年8月,馬偕與三位漢人牧師前往台灣東部傳教,經過宜蘭,來到花蓮,拍下了許多 #原住民 珍貴的影像,不僅可以窺探 #1900年代 的台灣生活,也看見那個 #清末 時代的社會面貌。
馬偕在自宅展開 #免費醫療 的工作,教導民眾公共衛生知識,為人 #拔除蛀牙,贈送 #瘧疾 特效藥,治療腳膿瘡,並由國外輸入蔬菜種子如蘿蔔、甘藍菜、蕃茄、敏豆、花椰菜、胡蘿蔔等,介紹給農民種植。
馬偕常常和助手 #旅行布道,深入原住民族住的村落,隨時在路邊幫人拔牙,曾在日記上記載他昨天拔了多少牙,今天又拔了多少牙,終其一生,馬偕總共為台灣人拔了超過2萬1000顆牙。對台的種種貢獻令人敬佩。
圖片來源/國家圖書館
關於【遠見時光機】
《遠見》全新企劃,以劃時代的歷史照片,勾勒當年你我已漸漸淡忘的時光——那些年的報導、那些歲月的回憶,相信能在時間的洪流中,抓住一絲絲美好的感動。
圖書教師任務 在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1984年5月20日星期日上午10時30分,臺灣第一個公共電視節目《大家來讀三字經》在中視頻道開播,它也是中視第一個使用中文電腦字幕播映的節目。
《大家來讀三字經》由格林視聽製作,請來李國英教授、吳璵教授及女師專(今臺北市立教育大學)幼兒專家教師擔任節目顧問,其內容乃依據民初修訂的《三字經》版本內容攝製,每集會介紹8到12句(每句3字),共384句;第一集介紹的句子為《三字經》最前面的八句:「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習相遠,苟不教,性乃遷,教之道,貴以專」。
在《大家來讀三字經》第一集的開頭,我們可以看到公共電視節目的第一代片頭(公共電視四字匯聚在地球),不過一個禮拜後的第二集便換成了配上「大道之行」曲子和鐘聲的第二代片頭。
【工作團隊】
演出人員:周經臬、金筱玫、艾可芹、吳紀任胤
美術設計:楊德泰
編劇:古訓其、王策
執行製作:勞捷成、李玉玲
電子攝影:王煒、曾正安、趙雷平
電子剪輯:張文欽
節目顧問:吳璵教授、李國英教授
贊助單位:大同文化基金會
製作單位:格林視聽有限公司
影片來源:臺北市立圖書館總館
VHS錄影帶數位化:張哲生
下面是1984年5月20日的《民生報》兩篇關於公視開播首日的新聞報導:
第一篇刊在頭版:
======
充實生活內涵.提高生活情操 公共電視.今天開播
【台北訊】我國公共電視節目將從今天正式開播。第一階段每星期播出十二小時三十分鐘的節目,其中國內自製的部份佔百分之五十五(七小時),購自英國廣播公司(BBC)的節目佔百分之四十五(五.五小時)。
節目類型,不論是健康、科技、時事、運動、兒童益智、婦女等,都將以滿足觀眾求知欲望,充實精神生活為旨趣。同時也不排除高水準戲劇名著與舞蹈音樂表演。 公共電視是我國電視事業發展的里程碑,目的在培養更高尚的國民,提供觀眾更高水準的電視節目。節目完全超然於商業和政治影響力量之外,以公共利益為主,更不侷限在「政令宣導」的狹義範圍。
公共電視將朝精雕細琢、深入淺出的方向努力,以「風格高尚」「內涵雋永」「品質精美」為節目製作的標的,使在潛移默化中,培養出更高尚的國民生活情操。
公共電視已排定的播出時段是,周一到周五下午五時卅分到六時,九時零三分到九時卅分,十一時到十一時卅分。
周六是晚間十二時到凌晨一時,周日上午十時卅分到十一時,晚間十一時到十二時。
其中周一到周五,晚上九點到九點半,採兩台合播,一台獨播的方式播出公共電視節目。播出一季三個月後,再調整播出的電視台。
公共電視目前由行政院新聞局國內處統籌規畫,已收到卅四家傳播單位的七十一個節目企劃,並已核定十幾家公司試製,目前已完成了十七種節目。
國內處負責的公視小組指出,公視節目需要大眾的參與和關心,歡迎社會上人士投入公視節目的製播。
公視節目製作經費以半小時十萬元為原則,但如有特殊的企畫,也可以酌情增加製作費用。
稍早計畫在超高頻重播公共電視的計畫,由於費用的計算仍待和教育部磋商,暫時不開始施行。
第一季公共電視節目已排定節目如下:
周日:上午十點半:「大家來讀三字經」(中視),晚間十一點:「人類的故事」(中視)。
周一:下午五點半:「小朋友時間」(台視),晚間九點:「瞭望台」(台視、華視),「科學尋根」(中視)。
周二:下午五點半:「現代企管新知」(台視),九點:「自然之美」(台視、華視),「你喜愛的歌」(中視)。
周三:下午五點半「世界著名動物園」(台視),晚間九點「靈巧的手」(台視、華視),「新聞眼」(中視)。
周四:下午五點半「盆景之美」,九點「放眼看天下」(台視、華視),「新聞眼」(中視)。
周五:下午五點半「小城故事」(台視),九點「文化長廊」(台視、華視),「長青之路」(中視)。
周六:晚間廿四時「睡美人」舞劇(中視)。同時每周一到周五晚上十一點在華視播古典連續劇集「傲慢與偏見」。
======
第二篇刊在第11版(影劇新聞版):
======
「三字經」率先登場 「人類的故事」晚間播出
【台北訊】公共電視台第一個播出的國內節目,是今日上午十時三十分在中視頻道播出的「大家來讀三字經」。
節目內容是依據民初修訂的「三字經」版本內容攝製,全書三百八十四句,每集約介紹八至十二句。
節目由格林視聽製作,李國英、吳璵教授及女師專幼兒專家教師為節目顧問。公共電視今天播出的第一個國外節目為「人類的故事」,節目由英國BBC製作,於中視頻道晚間十一時播出。 「人類的故事」由世界著名的人類學家理查李基「Richard Leakey」,以本人的觀點探討長久以來令他困惑的人類進化問題,他在經過人類化石遺跡學,提出對人類發展的看法,節目中,他遠赴東非肯亞、波札那、法國尼斯、美國、希臘、德國、伊拉克、祕魯等地。
======
最後,讓我們來回顧自1980年至1998年這18年間的公視建台史吧!
1980年,當時的行政院長孫運璿先生提出公共電視台的主張,他說「今天不做,明天會後悔。」
1983年,新聞局提出公視節目製作中心計劃草案,但因經費過高、人力龐大而擱置。
1984年,新聞局設立公共電視製播小組,向三家無線電視台徵用時段播出,於5月20日正式開播,第一個節目是《大家來讀三字經》。
1986年,公共電視節目製作的任務,轉由財團法人廣電基金下設的公共電視節目製播組負責, 廣電基金所製作的節目,仍然沒有專屬頻道播出,在三台借用的時段經常被調動,影響觀眾收視權益。
1991年,行政院核定公共電視台籌備委員會設置點,公視籌委會正式運作。公視籌委會委託七位學者專家組成公共電視法草案立法小組,並經過縝密的研議,提出公共電視法草案。
1993年,行政院將公共電視法送交立法院審查。
1996年9月,一群關心公共電視的學術文化界人士 ,組成公共媒體催生聯盟,結合各界支持公共電視的力量, 以促使公視法通過。
1997年5月31日,經由民間鍥而不捨的遊說,以及立法院密集的政黨協商,公視法驚險過關,完成三讀。
1998年1月,第一屆公共電視董監事十八位人選經立法院推舉的提名審查委員會審議通過。同年3月,董監事召開第一次會議,選出吳豐山先生為董事長,賀德芬女士為常務監事。
1998年7月1日,財團法人公共電視文化事業基金會成立;歷經18年積極不懈的努力,在起跑線等候已久的公共電視台,終於鳴槍疾馳,於這天正式建台開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