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見到孟軒,是在 9m88 的訪問。她面前攤著筆電,好像隨時在回信,而我面前攤著檸檬塔,看起來就一副很不會工作的樣子。(後來學到,如果你想看起來很會工作,千萬不要點檸檬塔。要點鹹貝果或者有一層是蔬菜的三明治。然後把它們放在筆電旁邊。)
⠀
⠀
每隔幾週,辦公室就會收到孟軒的公司子皿寄來的新專輯,而且總是兩份,一份給我一份給涵。使我感覺不只孟軒,而是她整間公司的人都很會工作。在職業中,總會有那種定時定量捎來新訊的單位,讓你感覺自己安篤地被編織在圈子裡,像河流不因河道上石子的更迭而停止。子皿是河,我的信箱是石子。如果河不是這樣經過,石子便感覺不到自己身在河中 —— 認識孟軒之後,她們與我在我心中大概是這樣的關係。
⠀
⠀
所以,當我的私人信箱收到孟軒的來信,我有一種變成河的心情。
⠀
⠀
⠀
⠀
第一次見到宇寒⋯⋯呃其實我到現在還沒有實體見過宇寒。但第一次在我的圓裡感覺到她在,是四月在專頁上分享珂拉琪的訪問。寫到她與阿爆的創作帶給我的思考,衍伸到訪珂拉琪時的問題意識。大約在那篇貼文的分享與心情數都不再增加的某天,宇寒按了它讚,大概是「我看到了」的意思。
⠀
⠀
孟軒在信裡說,宇寒的新專輯正在尋找文案,而她想到你。我們約在某天下班後視訊,我穿著襯衫而她們穿 T 恤,使我看起來又更不會工作了。(後來學到,如果你想要看起來很會工作,那你千萬要很會下班。最好在七點半左右發個在餐廳或酒吧的動態。不要和上班一樣的打扮。)
⠀
⠀
我問宇寒為什麼想到我,她說那則動態真的碰到了她。「有些人看見用母語寫歌,就會停在這一點。但你繼續往下。」筆電前我有點慚愧,知道自己常只是一直問問題,然後在遇見答案前就不小心停止。最傷人的鍬子是沒有挖到底就已經心滿意足的鍬子,彷彿所有斲傷都沒有目的來賦予意義。我沒料到這次挖鑿迎來的意義是鑿開我和宇寒遇見的那個縫隙。
⠀
⠀
⠀
⠀
接下為這張新專輯《虛空現下》的文案撰寫,我的第一份稿子被退,但頗有所得。第一份稿子,我想像自己是早年台壓日本專輯隨歌詞本附上的導聆小冊,在主持音樂節目的電台 DJ 用老成口吻,寫一首 2001 年的歌如何讓他想起一首 1988 年的歌。我想我大概被少年時聽那些唱片的經驗召喚,下意識走向一個在暗中持手電筒的位置。
⠀
⠀
這不是宇寒要的。
⠀
⠀
收到退件後,她們告訴我,我可以更試著代入創作者的背景。那是我在第一次嘗試時避免自己去做的、套進第一人稱的位置。但其實,我早就一直在做這件事了:收到事件,飾演角色,那就是《一千七百種靠近》裡的罐頭們啊。
⠀
⠀
孟軒傳訊息來,說二稿她們讀到哭。其實她們有好多人,有子皿的另一個孟小孟,晏榕,宇寒自己。不知道是誰哭了,很想知道但沒有問。
⠀
⠀
總覺得,只有很不會工作的人才會問這個問題吧。
⠀
⠀
⠀
⠀
我真的問出口的問題,是我可不可以分享這次的寫作。畢竟,隨著專輯文案發送給各媒體,情理上編輯們會預設這些文字是作為歌手與整個團隊的發言,不再只屬於我。但我實在太喜歡這一次合作了。
⠀
⠀
孟軒很快回信,說當然沒問題啊,很期待。
⠀
⠀
我有一種被河好好地帶到海裡的心情。
⠀
⠀
宇寒的《虛空現下》,已經在九月發行了。這陣子點開相關新聞,總覺得很有趣,看見自己寫下的話語被放在博客來和誠品,YouTube MV 下的資訊欄,StreetVoice 的專輯說明,或者在新聞稿裡作為宇寒的發言。這難道就是九頭蛇成功滲透半個神盾局的感覺嗎?
⠀
⠀
有沒有一種到處都是蕭詒徽寫的東西的感覺呢。
⠀
⠀
Hail Hydra.
⠀
⠀
我想孟軒可能會期待我推薦這張作品的音樂。但,我對這張專輯的思考,已經全部都寫在文案裡了。
⠀
⠀
應該說,早在我聽完試聽帶、決定接下這份工作的時候,我就已經確定這不會只是工作而已,它將是我真正的想法,縱然無人知曉。
⠀
⠀
其實,我好像很少把工作只當成工作而已。這樣到底是很會工作還是很不會工作?
⠀
⠀
⠀
⠀
⠀
⠀
黃宇寒 Han 創作專輯《虛空現下》
2021 Sep. 全球上架 ➤➤ https://linktr.ee/ReturnToReality_han
⠀
⠀
我們記得在台上清澈地抱著吉他的黃宇寒,記得她以瀲灩嗓音把客語唱成各種曲風的晴天;所幸的是在第一張專輯將語言意識帶進作品並獲得注目之後,她自己隱隱也意識到大家記得的是她唱客語的歌,而非她的客語歌唱的是什麼。同樣懷著衝撞母語歌曲既定印象的企圖,《有時有日》裡她選擇在明亮的中高音域上讓大家知道她能將作品詮釋得清晰強壯,《虛空現下》則進一步正視母語歌曲入流行樂被迫多跨的一道起跑線:在確定自己能和強勢語言「做到一樣」之後,隨之要找出自己「之所以不同」的核心。
⠀
這兩年,她目睹了網路霸凌對自己所仰慕者的傷害,從一開始的激越憤怒,到無法獲得回應的無邊沉寂,在惡意與悲傷的黑洞邊緣,她訴說一道抵抗情緒引力的心靈運動軌跡。隨著曲序的推衍,新專輯以頗具爆發力的搖滾聲響揭序,一路從對鄉民語言攻擊的奮力質問,來到對已逝之人的深情憑弔,依照時序攤開面對悲劇的歷程,既是黃宇寒對自己止痛的呼告,也召喚所有為此感到無力者的共鳴。
⠀
新作中自疑、對社群世代被過度注視處境的提問,都蘊含當代生活的問題意識。一切恰如她依舊選擇把客語放進主流曲風的原因,是意識到母語使用者的生命場景,已經與傳統客家歌謠生發的所在不同。講客語的人也滑 IG,也有厭世代,也要面對社群時代的創傷。製作上,放下吉他的黃宇寒與四位樂手以創作營模式共同創作,彼此即時以樂句來往切磋,也完成了不同於第一張作品的 band sound 印象。她說,習慣自寫自唱的自己總被團員現場丟出的點子嚇到,深怕自己反應不及。
⠀
其實,在新專輯裡嚇到我們的是她。
⠀
⠀
⠀
▍現下 Living in the moment
https://youtu.be/0r_JRXOeu8Q
⠀
你有沒有算過,自己一天變成別人幾次?
⠀
不再有誰只擁有一張臉了。這個時代我們不得不花時間重新整理每一個自己,穿脫帳號如此容易,幾乎是一種無限試穿的權力。我們樂於、但也因而忽略試穿時的我們往往並不覺得那些衣服屬於自己,不知不覺,鏡子裡的你擺出不是你的表情也變得沒有關係。
⠀
該如何抵抗,擁有許多臉的每個人所醞釀的、沒有臉的惡意?黃宇寒從憤怒到詰問、再從共情回到對真實的思索 —— 我們都聽過無數次「把握當下」,卻不一定明白把握當下真正的意思,是對自己專心。
⠀
你多久沒有對自己專心?睽違兩年,黃宇寒帶來新專輯第一首歌,也帶著她對音樂的新理解,讓人跟著她的聲音輕輕想起:真誠從來不是為了別人,而是為了自己。
⠀
對別人誠實,是一種美德。對自己誠實是一種自由。
⠀
⠀
⠀
▍社會現象 Social phenomenon
https://youtu.be/ox160KcTIZk
⠀
我們僅只是由我們的言語所構成的嗎?沒有人會同意。然而社群上位十五年,發表意見的成本與意見的殺傷力早不再對等,留言的重量輕得只剩一個 ENTER 鍵,每個人都像拿著手槍的嬰兒。
⠀
可怕的是,嬰兒不會知道自己是嬰兒。人們以為輕易批評的代價是由別人支付,然而,殘酷的話語總是在製造更殘酷的話語,受傷的人總是在製造傷得更重的人。你隨意傷害別人的時候,製造了一個總有一天也會隨意傷害你的世界。
⠀
以沉鬱密集的低音撥弦開場,銜接主歌偏執的壓抑,黃宇寒一反輕柔印象,以滿溢力量的搖滾編曲作為一種提醒。我們都想成為最正確的人,卻常常因此忘記對方是一個人,這首歌向每一個人宣示:你的正確並不賦予你傷害別人的權力。
⠀
⠀
⠀
▍下夜 Midnight
⠀
乍聽是最接近黃宇寒本色的民謠表達,〈下夜〉的主旋律在副歌隱隱與和弦拉鋸,靜靜抵達更為淒美的抒情。歌詞中描繪失眠情狀,指向新專輯在創作主題上面對的兩種巨大失語:個人之於整個社會無力改變的失語,以及生者與亡者之間、縱然千字萬句也沒有回聲的失語。面對巨大的靜默,她並不亟於立刻得到答案,也對每一個在深夜裡遲疑的人說:你並不需要為選擇等待感到懷疑。
⠀
與自己交談所花費的時間,永遠不是浪費。歌曲中段加入第二把吉他與第一把平靜地交談,法國號的聲響也為這份孤獨披上外套,黃宇寒吟詠傾訴的歌聲睡在她自己編寫的穩定和聲中,讓聽見的人慢下來,也告訴我們,緩慢並不等於不會抵達。
⠀
⠀
⠀
▍虛空 Fake
⠀
在網路上,你有百分之幾是自己?為什麼在這裡,你覺得你不完全是你也沒有關係?我們以為自己懂得虛擬世界的真真假假,漸漸學會披掛武裝登入上線,卻沒有意識到這一切領悟的可怕之處,是讓你自己也變成假的。
⠀
⠀
⠀
▍係無? Isn't it?
⠀
憂傷的是,我們對待比自己幸福的人時總是比較無情,無論他的幸福是否只是我們的想像。在明白傷害別人不是他者的本質之後,更要知道被傷害的對象也並不一定如他看起來那樣強壯。〈係無?〉蒼茫的編曲,建築起發聲求救卻沒有回應的空洞,也呈現當我們預設別人擁有如此遼闊,也許反而成為他們的荒蕪。
⠀
⠀
⠀
▍影戲人 Theatrical
⠀
沒有人真正關心,多半只是好奇。歷經前三曲對他人的思索,黃宇寒將目光拉回自己:身為公眾目光下的表演者,那些注視是真的想要了解,還是因為被娛樂而暫時停留?輕巧曲風,是面對自己或許僅是丑角的苦中做戲 —— 至少,自己的悲劇可能是別人的喜劇。
⠀
⠀
⠀
▍太陽系 Solar system
⠀
太陽給人強大的錯覺,彷彿發光發熱是理所當然。事實上每一種燃燒都是交易,太陽消耗自己的身體換成別人的光,卻因為太過耀眼而讓人忽略它的寂寞。日系搖滾聲響中,黃宇寒發揮她在高音域的清朗音質,化作對自己身邊每一顆太陽的呼告:我知道你的孤單,無論你有多明亮。
⠀
⠀
⠀
▍和天空問好 How are you?
⠀
那人已經永遠離開,不會再有任何回答。然而,就算最初沒有回應的這件事延長了我們的悲傷,漸漸的這一點卻反而變成一種慰藉,所有無聲的事物彷彿都藏有他的回答:花是他,天空是他,所有不會說話的東西都像他。因為與離去的人相像,所以我們願意對沒有生命的它們說話,於是一個人死了,世上其他東西卻活過來了。
⠀
⠀
⠀
▍夢 Dreaming of you
⠀
身邊的人選擇永遠離開,我們總覺得自己是被悲劇所剩下的那一方。但對離開的人而言,他們也一樣被悲劇所剩下,也在天空另一端嘗試碰觸我們的心。鍵盤使用空間感強烈的音色、減少配器數量,〈夢〉從離去者的角度發聲,將來不及傳達的話語寄託於夢中:我現在過得很好,唯一的願望是你也一樣。
⠀
⠀
⠀
▍繼續走吧 Keep going
⠀
夢的意義,在於給予生者睜開眼睛的力氣。在夢中重逢之後,我們不再被沒有說完的話所滯留,終於可以開始道別。人們總想像道別是一個瞬間,其實每一次道別都是綿延的過程,每往前走一步,只是再見的一點點 —— 但我們要走那每一小步,不只為了讓自己成為下一個自己,也為了讓對方成為下一個對方。
⠀
⠀
⠀
⠀
⠀
⠀
製作 & 發行 & 經紀_ 這哪位音樂工作室
專輯製作人_ 林易祺
專輯創作室_ 節律音樂
A&R 及企劃顧問_ 子 皿 In Utero
A&R 及企劃暨執行_ 這哪位音樂工作室
行銷宣傳_ 子皿
⠀
客語歌詞校正指導_ 邱新春
印尼歌詞用字指導_ 林財強
羅馬拼音翻譯_ 王興寶
文案_ 蕭詒徽
裝禎設計 & 插畫師_ 蔡尚儒
攝影師 & 造型_ 楊景雯
妝髮_ 洪振揚
⠀
發行日期_ 2021 年 9 月 1 日
實體發行代理_ 子皿
數位發行代理_ 派歌
同時也有3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3萬的網紅快樂招財魚,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15×15 水草球 100元/個,紫綠 法國號溶氧器 200元 第二代,藍色雪花汽泡盤 5公分 200元,10公分 400元 馬卡龍磁刷 150元,紅紫橘黑 圓孔雨淋管 50元/節 30×15 底濾板 50元/片 台南~快樂水族, 06-2970857 下午一點開門 實體店面 ...歡迎來電訂購.....
「圓號法國號」的推薦目錄:
- 關於圓號法國號 在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 關於圓號法國號 在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 關於圓號法國號 在 Fan-Chiang Yi 范姜毅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 關於圓號法國號 在 快樂招財魚 Youtube 的最佳解答
- 關於圓號法國號 在 Sandra Tavali李婉菁 Youtube 的最佳貼文
- 關於圓號法國號 在 Sandra Tavali李婉菁 Youtube 的最佳貼文
- 關於圓號法國號 在 法國號介紹French Horn - YouTube 的評價
- 關於圓號法國號 在 法国号起源于18世纪的英国,它的前身是没有按键的自然圆号 ... 的評價
- 關於圓號法國號 在 法國號種類2023-在Facebook/IG/Youtube上的焦點新聞和熱門 ... 的評價
- 關於圓號法國號 在 法國號種類2023-在Facebook/IG/Youtube上的焦點新聞和熱門 ... 的評價
圓號法國號 在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歌劇魅影 #魅影學
#愛恨之間 #文學與心理
🏷讓人又恨又愛,永不止息的矛盾輪迴
——「魅影學」的奇幻世界
文:楊忠衡(《音樂時代》總編輯)
.
研究《紅樓夢》的人很多,因此有所謂的「紅學」。相信曹雪芹學問再好,寫這部小說時,也不至於刻意留太多迷宮在字裡行間。只是後人太熱愛《紅樓夢》,無事生波,每個故事皺折都想鑽進去探究。於是「紅樓夢」成了一個小宇宙,住著曹雪芹自己,和一堆「夢在紅樓」的奇想者。
.
〈歌劇魅影〉廣受歡迎,使得「魅影學」呼之欲出。除了原著故事、音樂劇之外,它也營造了一個供人自由想像的空間。原著和音樂劇創作者的傳奇,故事背景和發生地,劇中故事的影射動機……大大擴充了讀者和觀眾的閱聽趣味。
.
美國有一對「魅影迷」,以觀賞〈歌劇魅影〉完成終身大事,原因是他們一共觀賞了九十九次。我不知道他們除了各花一萬美元的戲票錢之外,對這部劇有幾多觀感和聯想。我看魅影的次數不多,紐約兩次、倫敦一次、香港三次、台灣兩次,但是對我來說,〈歌劇魅影〉是個思緒的萬花筒,每次看總搖得出一些新意。
.
以下文章是我品味「魅影學」的幾個線索,或許可以做為讀者尋訪這個奇幻世界的引路指南。
.
#自卑與自大
.
安德魯・洛伊・韋伯對《歌劇魅影》產生興趣,照他自己的說法,是到紐約逛舊書攤,看到這本便宜到不能再便宜的小書,隨手買來殺時間。但他看了之後卻似乎著了魔,決意寫成一部音樂劇。究竟什麼因素,讓一部驚悚小說對韋伯產生比世界名著更大的效應?
.
我的觀察是,《歌劇魅影》是洛伊・韋伯的生命寫照。當作品呼應創作者的生命底蘊時,創作者往往不自覺投入無比心力,效果也更活靈活現。首先是韋伯的人格特質。
.
魅影是缺陷的,韋伯也是缺陷的。原著小說的描述,魅影是智慧過人的畸型兒,長相醜怪。他逃離吉普賽雜技團而藏身歌劇院,以巧妙的手法,暗中操控歌劇院。魅影是一種「缺陷的天才」,外形缺陷招致異樣眼光、孤立排斥,進而影響心理。最後,如劇中克莉絲汀說的:「扭曲的不是你的臉,而是你的靈魂。」
.
韋伯本人則是個輕度的「缺陷天才」,一方面他有過人的才華,另一方面也有不如人的地方。他從小多才多藝,熱愛文學、語文、數理、歷史和音樂,父母讓他學小提琴、法國號、鋼琴,但他從不喜歡規規矩矩學習,所有正經音樂教學法則,對韋伯統統無效。他喜歡創作,不耐煩演奏練習曲,寧可演奏自己的即興作品,如此自然無法在正統音樂體系出人頭地。
.
體格方面,韋伯長相在英國人裡面,算是最其貌不揚的那一型。我們對英國紳士的典型印象:金髮碧眼、高挺的鼻樑、挺拔的身材、翩翩的風度……這些韋伯一概沒有。華爾許(Walsh)在一九八九年出版的《洛伊・韋伯,生涯與作品》一書中,特別提到韋伯與他弟弟朱利安(Julian)的諸多對比。安德魯長得像爸爸,中等身材、圓臉、濃眉、黑眼、蒜頭鼻,下巴多肉而渾圓,黑髮像拖把一樣罩在頭上。弟弟朱利安長得像媽媽,英挺高大、長臉、金髮、細眉、高高的鼻子,搭配性感的尖下巴。安德魯就讀牛津大學歷史系時,一個學期就耐不住想創作〈萬世巨星〉而休學;弟弟朱利安則進入皇家音樂學院主修大提琴,曾拜入大師傅尼葉(Pierre Fournier)門下,學而有成,成為英國代表性的大提琴家之一。
.
顯然,韋伯兩兄弟間剛好呈現逃學生和模範生的兩極對比,讓人聯想到音樂劇中夏尼子爵與魅影的兩種典型。安德魯外表平庸,沒有學歷,沒有背景等等,若不是仗著一股不世出的「鬼才」,他很可能落得一無所有;相反的,由於他名揚四海,後來反而把傑出弟弟的鋒頭比了下去。這種背景,使韋伯同時帶著驕狂與羞怯兩種矛盾氣質。他的舉止總是扭扭捏捏,說話細聲細氣,眼光閃爍,很不稱頭,但言詞內容又因事業成功而顯得財大氣粗、霸氣十足。也許正是這種集自卑與自大於一身的心理狀態,讓他對《歌劇魅影》中的魅影角色一拍即合。
.
#面具 #心靈與外界的中介
.
魅影需要透過面具來彌補殘缺,韋伯亦然。
.
《歌劇魅影》原著塑造的畸形人,與其他類似故事不同。《鐘樓怪人》、《美女與野獸》中,男主角是遮蓋不住的怪物,它只能徹頭徹尾地以怪物形象存在。可是魅影呢?他的缺陷集中在一塊巴掌大的區域,是遮得住的。所以揭不揭面具,是兩種不同情況,也因此遮掩物(面具)扮演了重要角色。如同一句歌詞所說:「假面舞會!藏起你的臉,這個世界就永遠找不到你!」
.
每個人都不完美,各有強處與弱處。強項固然讓人春風得意,弱項只能用面具來偽裝掩藏。這片面具就像覆蓋在心理瘡疤上的膠布,雖然小,撕開來卻痛得不得了。世人絕少完全不戴面具的,人間世不過是場不打烊的化妝舞會。人人戴上面具,裝模作樣,虛情假意,爾虞我詐;但是要小心,千萬別去揭別人的面具,否則「意料之外的災難將會來臨」。
.
面具除了用來遮醜,還有積極的作用,就是表現出想像中的理想身形。就像廟會的七爺八爺,或是非洲的巫師面具,把自己化身為想像中的形象。對於藝術家或文學家而言,他們的作品,乃至詮釋其作品的演員,都是他們的面具。好比一些驚天動地的愛情小說,其實出自生活平淡的宅男作家之手;出神入化的超人漫畫,作者可能手無縛雞之力。貝多芬、莫札特作品胸懷浩大,但現實生活只算弱勢族群。他們需要一張面具,來撐持他們巨大的假想身影。
.
魅影兩副面具都有,一副用來遮掩缺陷,一副用來傳揚理念。因此「歌劇魅影」這首歌中,便有如此的對唱:
.
「我是你戴的面具……」克莉絲汀唱。
「他們聽到的,其實是我……」魅影唱。
.
魅影如何能不愛克莉絲汀呢?對魅影來說,克莉絲汀根本是他的一部份。所以魅影從來沒有誇獎克莉絲汀花容月貌、溫柔嫻淑,魅影只一再向克莉絲汀強調,她的藝術與他的靈魂應該是結合的。唯有如此,才能造成一種完整的「美」,達到生命的圓滿。
.
與其說,魅影愛戀克莉絲汀,不如說魅影是極度自戀。每個人都有一定程度的自戀,當人們攬鏡自照時,總希望自己眉清目爽。這並不是我們愛上我們的臉,而是美好的臉代表美好的自己。魅影因為殘缺,所以追求完美的本能更強,那是一種巨大的渴望。克莉絲汀既是他的面具,他當然希望克莉絲汀完美。最後克莉絲汀決定離開他,他跌落到原來殘缺的狀態。結果呢?如何處理戲劇的結局,反映作者面對這個問題時的心態。
.
--
.
全文未完,完整全文刊登於 遠流粉絲團 出版於2020年末,法文直譯之經典全譯紀念本的《歌劇魅影》(Le Fantome de l'Opera)。
.
讀讀紙本書:https://tinyurl.com/y2lejjwd
下載電子書:https://readmoo.com/book/210163293000101
.
--
.
潛伏在幕後的黑影,是推手還是魔手?
繚繞於劇院的歌聲,是笑傲還是悲鳴?
.
巴黎歌劇院的一場換角演出,讓備受打壓的新秀克莉絲汀出場一鳴驚人,在場觀眾如痴如醉,大家紛紛預測這位新女伶的時代即將到來。
.
年輕俊秀夏尼子爵韓晤,也被這女神震懾到不能自已,他更發現,這位麗人竟是佔據他心海良久卻不敢表露的青梅竹馬,那位純潔嬌弱的走唱女孩!
.
演出結束後,他直奔克莉絲汀的廂房。但她似乎已不認得他,態度顯得猶疑,而且她似乎藏有一位神祕戀人──在門的那端飄來那人猶如遊魂般乞憐的聲音:「克莉絲汀,你一定得愛我!」
.
痛苦的韓晤失去理智衝進廂房,卻不見任何人影。走出房門,看見一具遭殺害的屍體被抬了出去……不久後他即發現,驚擾他的絕非那死透的工人,而是一具活著的恐怖鬼魅──劇院大名鼎鼎的「五號廂房之鬼」!
.
來無影去無蹤的鬼魅,原本只是偶爾現身騷鬧,隨著克莉絲汀的成功與韓晤的顧戀追求,一步一步引發鬼魅更加張狂的作為⋯⋯
圓號法國號 在 Fan-Chiang Yi 范姜毅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黃河鋼琴協奏曲」中西首演大比拼💪🎹💪
💁🏻♂️殷承宗& 李德倫與中央樂團 (1970):
https://youtu.be/39qxrNhJdbE
💁♂️Daniel Epstein & Eugene Ormandy, Philadelphia Orchstra (1973) :
https://youtu.be/XX9pD9-0Kpk
🇨🇳殷承宗── 欽定版《黃河》?
1939年,冼星海指揮了由他創作的《黃河大合唱》,並在日記中寫道:當我們唱完時,毛主席跳起來,很激動地說了幾聲「好!」。三十一年後,類似的一幕又出現,1970年,殷承宗首演了鋼琴協奏曲《黃河》,當演奏到第四樂章《保衛黃河》時,觀眾的情緒受到奔騰的旋律感染而沸騰,打擊樂手甚至把鼓膜都打破了。演出結束後,周恩來總理激動地說:「星海復活了!」
在中國1970年代這樣一個特定時期,由《黃河》作品創作的參與者和首演者殷承宗擔綱獨奏,李德倫協助指揮的版本具有很高的歷史價值。
以小號,雙簧管為主奏,搭配長笛和短笛,組成了黃河船夫曲開頭磅礴的氣勢。通常指揮家在處理這一段時,會突出鮮明的管弦樂,忽略長笛和短笛的16分音符半音階經過句,而李德倫則注重在168速度引導下,使長笛和短笛聲音鮮明,遽然浮現在整體音響之上,給人驚濤駭浪的感覺。
1970年代殷承宗正處於巔峰時期,華彩段落中的大段琶音彈得伶俐果斷。與許多鋼琴家的處理不同,他在突出重音的同時,一鼓作氣把四個「波浪」串在一起,形成了一股強大的力量推向華彩段的最後一個高音。在接下來的三個樂章裡,更是創造了奇跡,艱難的八度上行音階和整串的下行和弦表現出不可思議的速度和精准,所達到的火爆程度是其後任何一個《黃河》版本難以比擬的。殷承宗的演奏已經達到如同本能反應的境界。更為可佳的是,李德倫的樂團沒有出現像畢勤(Thomas Beecham)那樣被霍洛維茲(Vladimir Horowitz)拖著走的尷尬。我一直把該錄音版本的後三個樂章看成是一個單樂章存在,因為殷承宗的演奏把《黃河頌》、《黃河怒》、《保衛黃河》之間的銜接處理得天衣無縫、富於張力,且每個樂章的高潮間都前呼後應,臻於盡善盡美。
唯一遺憾的是,這個錄製於70年代的版本,聲音品質不佳,除了開頭的美妙聲音,其餘時間鋼琴分均含糊不清,不過,當聽到樂團整齊的小提琴和豐潤得圓號,仍可以感覺到此次演出同年較早時候的首演之間強烈而直接的聯繫。
🇺🇸 1973年,奧曼迪(Eugene Ormandy)率領費城管弦樂團訪華演出,促使後來錄製了這款由外國藝術家演繹中國作品的珍貴錄音。擔任鋼琴演奏的艾波斯坦(Daniel Epstein),沒有把《黃河》的創作背景作為基調,但是這種不過分渲染原曲的歷史背景和政治色彩,而是把《黃河》當作是一個獨立(甚至是非標題性)的樂曲來演繹的思想,給《黃河》增添了豐富的異國情調。最富東西方文化色彩性的碰撞效果以及激情演繹的是第四樂章,其速度的火爆程度可以與70年代殷承宗的版本媲美。
奧曼迪的宏圖大略同樣顯露於對細節的探索。小提琴突出的內聲部,法國號、小號、長號的清晰分明的層次;打擊樂的時值控制⋯⋯大量的技術和細節安排貫穿全曲,使得樂團演奏效果具有極大的震撼力。奧曼迪未照原譜的分句行事,把一段段的短小旋律並在一起,使整個旋律的線條更為悠長。由此可見,奧曼迪尤其擅長挖掘樂譜中的內在美,以及清晰浮現的獨特的個人理念。
(部分文字轉載自MUZIK 雜誌 2010-06 Vol. 43 / 林達)
圓號法國號 在 快樂招財魚 Youtube 的最佳解答
15×15 水草球 100元/個,紫綠
法國號溶氧器 200元
第二代,藍色雪花汽泡盤
5公分 200元,10公分 400元
馬卡龍磁刷 150元,紅紫橘黑
圓孔雨淋管 50元/節
30×15 底濾板 50元/片
台南~快樂水族, 06-2970857 下午一點開門
實體店面 ...歡迎來電訂購...也可上臉書粉絲團...私訊
https://www.facebook.com/%E5%BF%AB%E6%A8%82%E6%B0%B4%E6%97%8F%E8%87%A8%E6%99%82%E7%B2%89%E7%B5%B2%E5%9C%98-858477797820159/
圓號法國號 在 Sandra Tavali李婉菁 Youtube 的最佳貼文
(Music: Sandra Tavali 2017 - "In A Soundscape", Composer's DEMO)
2017新逸藝術華人樂壇的亮點
徐嘉琪、廖培鈞 雙鋼琴音樂會
購票:http://www.ticket.com.tw/dm.asp?P1=0000018490
雙鋼琴的演奏,就如同小型室內樂一般,需要演奏者絕佳的默契。此次音樂會,鋼琴家徐嘉琪與廖培鈞將演出三位時代相近,卻各自擁有其獨特性的作曲家:拉威爾、普朗克以及史特拉汶斯基的作品。
拉威爾《圓舞曲》原為管絃樂作品,樂曲中呈現十九世紀宮廷宮廷中的熱鬧氛圍,人們聚集大廳跳著華爾滋的景象彷彿在眼前;史特拉汶斯基的《春之祭》,同樣改編自管絃樂作品,描繪祭典遠古俄羅斯時期祭典的進行,並在祭典中要求少女需跳舞跳至死亡作為獻祭品;而普朗克的奏鳴曲,則專為雙鋼琴所做,目的在於區分其早期四手聯彈作品,雙鋼琴的標準曲目之一。而這次與作曲家李婉菁再次合作所呈現的作品《在聲音的風景中》,更在雙鋼琴與電腦異響呼應的音場共鳴上,展現了更多雙鋼琴作品實驗性的嘗試與突破。
徐嘉琪,國內少數經常與國際級演奏者合作的鋼琴家;廖培鈞,被鋼琴家Paul Badura-Skoda讚譽為一「傑出成熟」的青年鋼琴家。兩人將結合多年的演奏以及教學經驗,再次攜手以雙鋼琴來譜出音樂篇章。
演出者介紹
鋼琴/徐嘉琪
為國內少數與國際級演奏名家維持長年合作之誼的鋼琴家。美國琵琶地音樂院(Peabody Institute of the Johns Hopkins University)鋼琴演奏學士與碩士。鋼琴師事Vera Danchenko, Ellen Mack, 法文聲樂作品詮釋師從Thomas Grubb. 並擔任其助教長達九年。曾獲頒全額歌劇伴奏助教獎學金(Full Assistantship in Opera Accompanying)和克拉拉艾雪費爾德伴奏獎(Clara Asherfeld Award in Accompanying);2001台北德文藝術歌曲大賽專業組最佳伴奏獎。而從2000年至2017年,她已陸續與長笛名家Peter Lukas-Graf, Trevor Wye, Robert Aitken, Shigenori Kudo, Amy Porter, Sharon Bezaly, Judith Mendenhall, Karl Kraber, Philippe Bernold, Loic Schneider, Vincent Lukas, Sarah Louvion, 新加坡交響樂團長笛首席金塔、上海音樂院長笛教授何聲奇、2007年柴可夫斯基小提琴大賽冠軍神尾真由子、前柏林愛樂豎笛首席Karl Leister、吉他大師福田進一、英國男高音Justin Lavender, 義大利女高音 Susanna Rigacci, 以及多位管樂名家Dominique Vidal、 范磊、松本健司、 Marten Larsson, , Diethelm Jonas合作演出,記錄著台灣鋼琴家在音樂舞台上與國際級演奏名家的美好時刻與感動。並於2008年擔任國家兩廳院旗艦歌劇「黑鬚馬偕」鋼琴排練、2007~2017年國家兩廳院歌劇工作坊鋼琴排練暨鋼琴演出、2017高雄春天藝術節旗艦歌劇「卡門」聲樂指導。以及受邀擔任2016, 2017新加坡國際小提琴音樂節專屬鋼琴家。
現為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國立台北教育大學、國立台灣藝術大學、實踐大學等音樂系所兼任副教授,除了教授鋼琴,豐富的演奏經驗與清晰的理念傳承,使得她所開設的鋼琴伴奏法、總譜彈奏等課程深受學生的喜愛。
鋼琴/廖培鈞
"她對莫札特有一種極特別的能力,我非常樂於與她一起工作!" ... 鋼琴家 Peter Donohoe
"她的演奏擁有著相當的敏銳度與變化色彩的能力,特別在寧靜的段落,她傳達了一種非常具有說服力的溝通力量。" ... 鋼琴家 Ronan O'Hora 被鋼琴家Paul Badura-Skoda讚譽為一「傑出成熟」的青年鋼琴家─ 廖培鈞, 自台北藝術大學畢業後,獲獎學金赴英國伯明罕音樂院攻獨奏家文憑(Artist Performance Diploma)與音樂藝術碩士 ( Master of Arts),並皆以"最高榮譽"(Distinction)之殊榮畢業。結束英國的學業,廖培鈞以滿分之成績考取德國弗萊堡音樂院攻讀最高獨奏家文憑(Solistenexamen),並經全體教授通過,以最優等(Auszeichnung)之滿分成績畢業。
廖培鈞先後師事許麗珍、彭聖錦、陳泰成、Michael Dellinger、Malcolm Wilson、 Philip Martin 和 Vitali Berzon 教授。並接受許多鋼琴家之指導:傅聰、鄧泰山、陳必先、陳宏寬、李堅、Leon Fleisher、Boris Lvov、Alexander Nasedkin、Bernard Roberts、 Peter Donohoe、 Robert Levin、Paul Badura-Skoda、Hans Leygraf、Jacques Rouvier、Philippe Entremon、Oxana Yablonskaya、Patsy Toh、Stephen Kovacevich、Peter Serkin和 Cyprien Katsaris等鋼琴家。
廖培鈞曾獲得許多鋼琴比賽的肯定,包括: 台灣蕭邦青少年鋼琴大賽第三名、第一屆台北愛樂樂壇新秀、英國伯明罕音樂院鋼琴獎、 Beryl Chempin 貝多芬獎、 Renna Kellaway Piano Prize和 Ludlow Philharmonic 協奏曲比賽第一名。2003年獲伯明罕交響音樂廳鋼琴獨奏會獎,於該年五月在伯明罕 Birmingham Symphony Hall舉辦個人鋼琴獨奏會,接受英國知名古典愛樂電台 Classic FM個人專訪,並在節目中撥放該音樂會之實況錄音。2004年獲選為台灣文建會的音樂儲備人才之一,並代表台灣赴義大利參加第七屆馬諾保羅‧摩諾波利國際鋼琴大賽(The 7th International Piano Competition-Mauro Paolo Monopoli ),榮膺第二名、最佳協奏曲演奏與最有潛力年輕音樂家之特別獎。2009年,獲選為「兩廳院樂壇新秀」與台灣謬斯客雜誌所舉辦錄音甄選計劃之得獎主。
她的演奏足跡遍及於世界各地,曾合作的音樂家,包括現以色列愛樂中提琴副首席 Amir Van der Hal、葡萄牙國家愛樂法國號首席Abel Pereira、西班牙Sevilla交響樂團低音管首席 Alvaro Prieto和英國曼徹斯特哈雷樂團豎笛家 Rosa Campos等。亦多次受邀與樂團演出鋼琴協奏曲,包括台北愛樂青年管絃樂團、國立台灣交響樂團、桃園春之聲管絃樂團、伯明罕音樂院交響樂團與Bacau Philharmonic Orchestra等。合作的指揮有鄭立彬、陳永清、Lionel Friend、Peter Donohoe、 Tamas Gal和 Ovidiu Balan。
這些年,多方受邀室內樂演出至英國伯明罕Barber Hall、曼徹斯特Chetham's School、Park House音樂協會…等地舉行音樂會,也曾受「德國世界音樂協會」之邀至柏林Brohan Museum、Mendelssohn-Remise Museum、Epiphaninen-Kirche等地舉行鋼琴獨奏會。2017年四月,受邀至美國Illinois State Universtity 和 Washburn University International Chamber Music Festival 擔任客席藝術家( Guest Artist),舉行大師班、獨奏會與室內樂音樂會等,六月將再赴美國 Lee University International Piano Festival and Competition 擔任音樂節之客席藝術家,並參與比賽評審,舉行獨奏會與大師班。12月17日,將以台北國家演奏廳為起站,展開 「24fps - 瞬影」鋼琴獨奏會之巡迴演出。
廖培鈞除了活耀於演出之外,並致力於教學,現為台北市立大學音樂系專任助理教授,並於中國文化大學與私立光仁高級中學任教。
客席作曲簡介
李婉菁 Sandra Tavali
西拉雅人,作曲家,畢業於美國的琵琶蒂音樂院電腦音樂研究所(The Computer Music Department of the Peabody Institute of the Johns Hopkins University),師事 Dr. Geoffrey Wright.
創作專著於使用冷冽的電子音色表現真摯的人性面,音樂型式跨越古典、電子異響、重金屬搖滾等。曾任 Discovery 探索頻道《謎樣台灣》配樂,前閃靈樂團鍵盤手,現為台北牯嶺街?劇場/ 身體氣象館聲?與?樂策展人,同時任教於天主教輔仁大學音樂系、國立清華大學音樂系,主授音樂創作與和聲學。作品常發表於 International Computer Music Conference (ICMC)、The New York City Electroacoustic Music Festival (NYCEMF)、 Sound and Music Computing Conference (SMC)、WOCMAT-IRCAM、klingt gut! (Germany) 等國際展演研討會。
網站: sandrawcl.wixsite.com/demo
演出曲目
1.M. Ravel:La Valse (version for two pianos)
2.F. Poulenc:Sonata for two pianos
3.I. Stravinsky:Rite of Spring arranged for two pianos
4.李婉菁:《在聲音的風景中》為雙鋼琴與電腦音樂 (委託創作)
演出資訊
時間:2017/09/24(日)19:30
地點:國家音樂廳 ★交通資訊
票價:1500/1200/800/500
注意事項
◆早鳥票:9/5前購票享八折優惠。
◆團體10張以上九折;身心障礙優惠票及其必要陪同者(限一人)優惠票五折
團體票及優惠票(需出示證件)請至 全省年代端點購買。
◆本節目退換票請洽新逸藝術 02-2886 3000。
◆本節目年代售票網站(郵寄.便利商店取票)、全台年代售票端點、
四大超商全家FamiPort、7-11門市內的ibon機台、萊爾富Life-ET及OK超商OK‧go皆可購票皆可購票。
購票注意事項
* 9/5前購票享早鳥八折優惠* 10張以上可享9折/身心障礙及陪同者一人優惠5折(需憑證件購買,一證一票)
圓號法國號 在 Sandra Tavali李婉菁 Youtube 的最佳貼文
2017新逸藝術華人樂壇的亮點
徐嘉琪、廖培鈞 雙鋼琴音樂會
購票:http://www.ticket.com.tw/dm.asp?P1=0000018490
雙鋼琴的演奏,就如同小型室內樂一般,需要演奏者絕佳的默契。此次音樂會,鋼琴家徐嘉琪與廖培鈞將演出三位時代相近,卻各自擁有其獨特性的作曲家:拉威爾、普朗克以及史特拉汶斯基的作品。
拉威爾《圓舞曲》原為管絃樂作品,樂曲中呈現十九世紀宮廷宮廷中的熱鬧氛圍,人們聚集大廳跳著華爾滋的景象彷彿在眼前;史特拉汶斯基的《春之祭》,同樣改編自管絃樂作品,描繪祭典遠古俄羅斯時期祭典的進行,並在祭典中要求少女需跳舞跳至死亡作為獻祭品;而普朗克的奏鳴曲,則專為雙鋼琴所做,目的在於區分其早期四手聯彈作品,雙鋼琴的標準曲目之一。而這次與作曲家李婉菁再次合作所呈現的作品《在聲音的風景中》,更在雙鋼琴與電腦異響呼應的音場共鳴上,展現了更多雙鋼琴作品實驗性的嘗試與突破。
徐嘉琪,國內少數經常與國際級演奏者合作的鋼琴家;廖培鈞,被鋼琴家Paul Badura-Skoda讚譽為一「傑出成熟」的青年鋼琴家。兩人將結合多年的演奏以及教學經驗,再次攜手以雙鋼琴來譜出音樂篇章。
演出者介紹
鋼琴/徐嘉琪
為國內少數與國際級演奏名家維持長年合作之誼的鋼琴家。美國琵琶地音樂院(Peabody Institute of the Johns Hopkins University)鋼琴演奏學士與碩士。鋼琴師事Vera Danchenko, Ellen Mack, 法文聲樂作品詮釋師從Thomas Grubb. 並擔任其助教長達九年。曾獲頒全額歌劇伴奏助教獎學金(Full Assistantship in Opera Accompanying)和克拉拉艾雪費爾德伴奏獎(Clara Asherfeld Award in Accompanying);2001台北德文藝術歌曲大賽專業組最佳伴奏獎。而從2000年至2017年,她已陸續與長笛名家Peter Lukas-Graf, Trevor Wye, Robert Aitken, Shigenori Kudo, Amy Porter, Sharon Bezaly, Judith Mendenhall, Karl Kraber, Philippe Bernold, Loic Schneider, Vincent Lukas, Sarah Louvion, 新加坡交響樂團長笛首席金塔、上海音樂院長笛教授何聲奇、2007年柴可夫斯基小提琴大賽冠軍神尾真由子、前柏林愛樂豎笛首席Karl Leister、吉他大師福田進一、英國男高音Justin Lavender, 義大利女高音 Susanna Rigacci, 以及多位管樂名家Dominique Vidal、 范磊、松本健司、 Marten Larsson, , Diethelm Jonas合作演出,記錄著台灣鋼琴家在音樂舞台上與國際級演奏名家的美好時刻與感動。並於2008年擔任國家兩廳院旗艦歌劇「黑鬚馬偕」鋼琴排練、2007~2017年國家兩廳院歌劇工作坊鋼琴排練暨鋼琴演出、2017高雄春天藝術節旗艦歌劇「卡門」聲樂指導。以及受邀擔任2016, 2017新加坡國際小提琴音樂節專屬鋼琴家。
現為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國立台北教育大學、國立台灣藝術大學、實踐大學等音樂系所兼任副教授,除了教授鋼琴,豐富的演奏經驗與清晰的理念傳承,使得她所開設的鋼琴伴奏法、總譜彈奏等課程深受學生的喜愛。
鋼琴/廖培鈞
"她對莫札特有一種極特別的能力,我非常樂於與她一起工作!" ... 鋼琴家 Peter Donohoe
"她的演奏擁有著相當的敏銳度與變化色彩的能力,特別在寧靜的段落,她傳達了一種非常具有說服力的溝通力量。" ... 鋼琴家 Ronan O'Hora 被鋼琴家Paul Badura-Skoda讚譽為一「傑出成熟」的青年鋼琴家─ 廖培鈞, 自台北藝術大學畢業後,獲獎學金赴英國伯明罕音樂院攻獨奏家文憑(Artist Performance Diploma)與音樂藝術碩士 ( Master of Arts),並皆以"最高榮譽"(Distinction)之殊榮畢業。結束英國的學業,廖培鈞以滿分之成績考取德國弗萊堡音樂院攻讀最高獨奏家文憑(Solistenexamen),並經全體教授通過,以最優等(Auszeichnung)之滿分成績畢業。
廖培鈞先後師事許麗珍、彭聖錦、陳泰成、Michael Dellinger、Malcolm Wilson、 Philip Martin 和 Vitali Berzon 教授。並接受許多鋼琴家之指導:傅聰、鄧泰山、陳必先、陳宏寬、李堅、Leon Fleisher、Boris Lvov、Alexander Nasedkin、Bernard Roberts、 Peter Donohoe、 Robert Levin、Paul Badura-Skoda、Hans Leygraf、Jacques Rouvier、Philippe Entremon、Oxana Yablonskaya、Patsy Toh、Stephen Kovacevich、Peter Serkin和 Cyprien Katsaris等鋼琴家。
廖培鈞曾獲得許多鋼琴比賽的肯定,包括: 台灣蕭邦青少年鋼琴大賽第三名、第一屆台北愛樂樂壇新秀、英國伯明罕音樂院鋼琴獎、 Beryl Chempin 貝多芬獎、 Renna Kellaway Piano Prize和 Ludlow Philharmonic 協奏曲比賽第一名。2003年獲伯明罕交響音樂廳鋼琴獨奏會獎,於該年五月在伯明罕 Birmingham Symphony Hall舉辦個人鋼琴獨奏會,接受英國知名古典愛樂電台 Classic FM個人專訪,並在節目中撥放該音樂會之實況錄音。2004年獲選為台灣文建會的音樂儲備人才之一,並代表台灣赴義大利參加第七屆馬諾保羅‧摩諾波利國際鋼琴大賽(The 7th International Piano Competition-Mauro Paolo Monopoli ),榮膺第二名、最佳協奏曲演奏與最有潛力年輕音樂家之特別獎。2009年,獲選為「兩廳院樂壇新秀」與台灣謬斯客雜誌所舉辦錄音甄選計劃之得獎主。
她的演奏足跡遍及於世界各地,曾合作的音樂家,包括現以色列愛樂中提琴副首席 Amir Van der Hal、葡萄牙國家愛樂法國號首席Abel Pereira、西班牙Sevilla交響樂團低音管首席 Alvaro Prieto和英國曼徹斯特哈雷樂團豎笛家 Rosa Campos等。亦多次受邀與樂團演出鋼琴協奏曲,包括台北愛樂青年管絃樂團、國立台灣交響樂團、桃園春之聲管絃樂團、伯明罕音樂院交響樂團與Bacau Philharmonic Orchestra等。合作的指揮有鄭立彬、陳永清、Lionel Friend、Peter Donohoe、 Tamas Gal和 Ovidiu Balan。
這些年,多方受邀室內樂演出至英國伯明罕Barber Hall、曼徹斯特Chetham's School、Park House音樂協會…等地舉行音樂會,也曾受「德國世界音樂協會」之邀至柏林Brohan Museum、Mendelssohn-Remise Museum、Epiphaninen-Kirche等地舉行鋼琴獨奏會。2017年四月,受邀至美國Illinois State Universtity 和 Washburn University International Chamber Music Festival 擔任客席藝術家( Guest Artist),舉行大師班、獨奏會與室內樂音樂會等,六月將再赴美國 Lee University International Piano Festival and Competition 擔任音樂節之客席藝術家,並參與比賽評審,舉行獨奏會與大師班。12月17日,將以台北國家演奏廳為起站,展開 「24fps - 瞬影」鋼琴獨奏會之巡迴演出。
廖培鈞除了活耀於演出之外,並致力於教學,現為台北市立大學音樂系專任助理教授,並於中國文化大學與私立光仁高級中學任教。
客席作曲簡介
李婉菁 Sandra Tavali
西拉雅人,作曲家,畢業於美國的琵琶蒂音樂院電腦音樂研究所(The Computer Music Department of the Peabody Institute of the Johns Hopkins University),師事 Dr. Geoffrey Wright.
創作專著於使用冷冽的電子音色表現真摯的人性面,音樂型式跨越古典、電子異響、重金屬搖滾等。曾任 Discovery 探索頻道《謎樣台灣》配樂,前閃靈樂團鍵盤手,現為台北牯嶺街?劇場/ 身體氣象館聲?與?樂策展人,同時任教於天主教輔仁大學音樂系、國立清華大學音樂系,主授音樂創作與和聲學。作品常發表於 International Computer Music Conference (ICMC)、The New York City Electroacoustic Music Festival (NYCEMF)、 Sound and Music Computing Conference (SMC)、WOCMAT-IRCAM、klingt gut! (Germany) 等國際展演研討會。
網站: sandrawcl.wixsite.com/demo
演出曲目
1.M. Ravel:La Valse (version for two pianos)
2.F. Poulenc:Sonata for two pianos
3.I. Stravinsky:Rite of Spring arranged for two pianos
4.李婉菁:《在聲音的風景中》為雙鋼琴與電腦音樂 (委託創作)
演出資訊
時間:2017/09/24(日)19:30
地點:國家音樂廳 ★交通資訊
票價:1500/1200/800/500
注意事項
◆早鳥票:9/5前購票享八折優惠。
◆團體10張以上九折;身心障礙優惠票及其必要陪同者(限一人)優惠票五折
團體票及優惠票(需出示證件)請至 全省年代端點購買。
◆本節目退換票請洽新逸藝術 02-2886 3000。
◆本節目年代售票網站(郵寄.便利商店取票)、全台年代售票端點、
四大超商全家FamiPort、7-11門市內的ibon機台、萊爾富Life-ET及OK超商OK‧go皆可購票皆可購票。
購票注意事項
* 9/5前購票享早鳥八折優惠* 10張以上可享9折/身心障礙及陪同者一人優惠5折(需憑證件購買,一證一票)
圓號法國號 在 法国号起源于18世纪的英国,它的前身是没有按键的自然圆号 ... 的美食出口停車場
法国号 起源于18世纪的英国,它的前身是没有按键的自然圆号(natural horn)。圆号早期应用于狩猎或军队中的通信工作,后来因法国音乐家首先把它运用在 ... ... <看更多>
圓號法國號 在 法國號種類2023-在Facebook/IG/Youtube上的焦點新聞和熱門 ... 的美食出口停車場
圆号 ,又称法国号,是唇振动气鸣乐器,被称作交响乐中的乐器之王。铜管乐器,铜制螺旋形管身,漏斗状号嘴,喇叭口较大。圆号虽属于铜管乐器但不但能 ... ... <看更多>
圓號法國號 在 法國號介紹French Horn - YouTube 的美食出口停車場
法國號 介紹French Horn. 愛樂實驗室NSO. 愛樂實驗室NSO. 3.53K subscribers. Subscribe. 182. I like this. I dislike this.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