敬愛的師生、同仁及學長姐,大家好:
今年4月8日是本校創校124週年暨在臺建校62週年的校慶日。自1958年於博愛校區成立「電子研究所」,迄今在臺建校已超過一甲子歲月,也已成為多元完整發展之頂尖大學。在此,特別感謝所有師生、同仁與校友的努力與支持,共同創造本校的成長與發展。
近年來,高教環境正面臨少子化及國際競爭等巨大挑戰,本校不斷積極提升既有的工程、科技、半導體等專長領域之教學與研究能量,包含新設校區及學院發展、舊校區改善計畫、爭取相關研究經費,並提供教師獎助計畫等。未來也將結合國立陽明大學在生醫研究方面的長才,共同發展,以期發揮最大效益。
本校與國立陽明大學在逾十多年的交流與努力之下,目前合校已至水到渠成階段。若順利通過教育部及行政院核定,即將正式合併為「國立陽明交通大學」。兩校在專長領域互補,並以發展新興智慧醫療教學研究為主軸,以期帶動跨域教學,打造前瞻研發成果及培育更多人才。
同時,為使兩校開創醫學與資通訊融合,帶領台灣醫療技術產業化、促進生醫經濟發展,並邁向偉大大學之目標,未來將攜手共創生醫與智慧醫療研發產業,目前已由本校名譽博士梁次震學長及傑出校友黃民奇學長共同捐贈25億元來創辦「憶卿醫院」,地點位於博愛校區,並於興建完成後,將建物所有權捐予本校。醫院設立和營運依醫療法規定辦理,衛福部已於去年6月核准「憶卿醫院」設立,並在11月許可「醫療財團法人竹銘基金會」成立;目前正依相關規定完成法人登記程序,預計於2024年底取得執照並開幕營運。
合校後,也將攜手一同推動桃園青埔全球校區之發展,去年4月,本校與桃園市政府簽署「桃園市教育研發暨國際醫療合作意向書」,歷經一年的努力,已於今年3月獲行政院函覆同意無償撥用桃園機場捷運A19站旁土地,將於該處發展特色國際生醫教研與服務、智慧科技、智慧生醫及智慧管理,打造全球商管學院 (Global Business School, GBS)及醫療發展學院 (Healthcare Development School, HDS),共同支持青埔特區創新、創意及創業能量。
放眼未來,並掌握人工智慧浪潮崛起所帶來的新契機,本校3年前即開始籌設「智慧科學暨綠能學院」。去年全國第一所人工智慧學院「智慧科學與綠能學院」經教育部核定於台南分部正式成立,並展開碩博士班招生。新學院下設「智慧計算與科技」、「智慧系統與應用」及「智慧與綠能產學」等研究所,此一跨校區及跨領域之教學研究單位,發展可期。
在此同時,積極配合校務發展規劃,除近期已爭取到超過30億元之各項研究經費外,也感謝學長姐對母校的大力支持。今年2月,於台南分部舉行「致遠樓新建工程上樑典禮」,未來將開放企業進駐研發中心,建立大學研究園區原型,樹立台南分部及沙崙智慧綠能科學城發展之新里程碑。此外,本校特別設置「青年講座」,提供充足資源,縮減與國外學者薪資的差距,積極延攬傑出優秀青年學者至本校服務。過去三年多來,獲得企業及校友們的認同與傾囊捐助,已有超過四十位優秀青年教授(含五位聯發科公司贊助之青年講座教授)因該獎勵計畫至本校服務。今年,更由林行憲學長等人發起「喜馬拉雅計畫」,將結合交大校友總會、思源基金會、致遠基金會等校友的力量,每年募款1億元,協助本校推動尖端研究,期望五至十年能有三至五個領域達到世界第一的目標,進而成就「偉大大學」之願景。目前選定SEMICONDUCTOR、AI、HEALTHCARE三個主軸,讓校友資助母校的美意能源源流長,生生不息。非常感謝校友對母校無私的奉獻,也希望師生善用此機制平台,開創培養台灣下個科技產業之技術、領導者及新創公司的新紀元。
為提升既有之校園環境品質,本校亦持續推動「美感校園再造運動」,從學生宿舍活化到餐廳翻修設計,賦予老建築更具質感的新面貌,今年初已完成學生活動中心、工程五館整建及景觀步道等建設工程。此外,感謝「詮營股份有限公司」呂學博學長捐贈停車閘門管理系統,今年3月起已正式全面啟用,並提供多元的繳費方式,使用更加便利。
今年因應「新型冠狀病毒肺炎」之衝擊,避免群聚感染風險,日前已宣布取消近期舉辦之大型活動。但為歡度校慶,仍將如期舉辦「2020交大校慶特展」及藝文展覽;此外,「交大校史文物資料典藏查詢系統」3月已正式上線,典藏內容豐富,竭誠歡迎您參加活動與線上查詢。
目前,全球的疫情仍然嚴峻,期盼我們能保有勇氣與信心,全力配合防疫措施,未來定能度過難關,共同迎接雨後天晴的寧靜與平安。
敬祝
闔府安康 萬事順心
代理校長 陳信宏 敬啟
中華民國109年4月1日
#交大生日快樂
國立陽明交通大學台南分部 在 交通大學校友會 NCTU Alumni Association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 致陽明與交通大學教職員生及校友們-施振榮董事長
== 翻轉思維建立機制 迎接未來挑戰 ==
2月5日我參加交大台南分部產學共創中心「致遠樓」新建工程的上樑典禮,我在致詞時特別提到,要建構產學共創的新機制,促進台灣全面轉型升級已刻不容緩。
面對未來的新挑戰,台灣需要全面轉型升級,才能提升整體競爭力。轉型升級不僅是產業界的責任,學術界也要共同參與,尤其升級需要大量優質人才投入研發,來自學術界的能量更是關鍵。
因此如何建立一個「產學共創」的新機制尤其重要,建立一個產業界與學術界可以共創價值、利益平衡、且生生不息的新機制。為此,我們要先思維翻轉,進而建構新機制,才能進而改變行為,釋放能量,迎接新的發展。
以前的舊思維常缺乏願景及遠見,大家分工,但少了共創的思維,只專注在自己的專業領域。這需要思維有所突破,認同轉型升級是大家共同的事,且政府有關部門也要思維翻轉,大家共同的目標就是升級,要落實就要靠新思維和新機制。
當翻轉思維後,我們就要建立一個可以突破舊框架的新機制,主管機關或主導單位的首長及行政人員也要有「依法想辦法」的精神,一起積極想辦法,先以先導計畫或試點來推動,做為未來全面推動的基礎。
且為了降低改變的阻力,需要充分對內外溝通,雖然新機制因尚未成熟,初期可能因考慮不周需要依實際情況不斷調整,我們要有容錯的精神,不斷探索組織長期有效運作並將資源釋放出來的新機制。
推動轉型升級需要建立遠大的目標,企業應思考一、二十年的目標,學校更要思考二十年以上長遠目標,藉由共創讓陽明交大合校後在全球特定領域能佔一席之地的新目標,並建立新的機制讓所有利益相關者有共創的誘因,一起朝新目標共同努力。
最後,希望大家都有使命感,不論是還在校的教職員生或已畢業的校友,大家要掌握這個轉型升級的契機,就像當年交大在半導體及ICT產業發展過程中,在世界上取得舉足輕重的地位,未來在陽明交大合校後,相信藉由跨領域整合,在BioICT、智慧醫療領域也能對全球做出更進一步的貢獻。
要落實轉型升級,也許開花結果可能要花上二十年的時間,但我們可以用熱情來改變世界,一起共同參與學校及台灣轉型升級的重要工程,感謝大家!
陽明交大合校後援會會長/致遠基金會董事長
施振榮
2020/02/07
國立陽明交通大學台南分部 在 國立陽明交通大學電子工程學系及電子研究所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悼~永遠的交大人張俊彥校長
本校前校長、台灣半導體界之先鋒--張俊彥博士於今日(10月12日)凌晨安祥地走完了他的人生,享壽81歲。今天同時也是他的生日,我們懷著沉痛的心情,表達所有交大人對其之敬意及緬懷。
張俊彥校長為台灣本土培育的工程人才,在戰後艱困的環境中成長,於交大電子研究所求學,1970年成為中華民國第一位國家博士,是台灣光復後培養出的第一代最傑出的學者和教育家。在當時研究資源極度匱乏的年代,自立自強,與研究團隊做出雷射、電波發射台、以及國內第一顆電晶體,並在國際學術期刊發表第一篇半導體論文。
張校長自1960年起鑽研半導體,並於1964年與張瑞夫、郭雙發先生籌設建立國內首座半導體研究中心,成為亞洲頂尖先進矽平面技術之先鋒;並於1990年成立國家毫微米實驗室(NDL),培育尖端人才發展我國半導體產業並開創先進技術,奠定了今日台灣世界級半導體產業的基礎。張校長獻身電子研究將近一甲子,不僅榮耀無數,更培育了無數傑出門生成為我國電子與資訊產業的先鋒及中堅。由於他傑出的貢獻,也使他成為台灣國家博士中第一位獲選為美國工程學院 (National Academy of Engineering)外籍院士,也因為他的當選,中華民國國旗一直掛在美國工程學院的正廳直到今日。
張校長一生奉獻交大,曾擔任電物系系主任、研發長(1987-1990)、工學院院長(1990-1994),首創電機資訊學院並擔任首任院長(1994-1995),後擔任電子與資訊研究中心主任(1996-1998),並於1998-2006年期間擔任本校校長。治校期間,張校長積極邀請高科技產業領導人支持推動校務發展,充分利用交大與科技產業的良好關係,推動各項學院間的研發及教學合作。他期許交大成為亞洲的MIT,擔任校長期間建立自由多元的學術環境,鼓勵師生狂想及提出狂點子,創造智慧並將有用的智慧財產移轉至業界以支援產業成長。任內成立生物科技學院、客家文化學院、推動台南分部之建立。他極力推動師生注重人文藝術邀請雕塑大師楊英風改善校園景觀,將交大理工起家之形象,轉型為人文藝術並駕齊驅,為交大成為一所完全大學奠定基礎。他也將長年擔任企業顧問之所得,投入交大校務基金,至今已逾新台幣一億餘元。
交大現任校長張懋中曾受業於張俊彥校長,亦師亦友,他表示哲人日已遠,典型在夙昔。張校長精彩之一生可謂台灣過往堅毅奮鬥發展之縮影,非常遺憾他臨終前交大尚未能完成他當年推動與陽明大學之合校案,我們將繼續努力。前任吳妍華校長回憶起張前校長,對他在眾多場合的仗義執言印象深刻,將永留她心中,也深切期盼當初他所推動的合校案能順利,完成他的遺願。
張俊彥校長之告別聚會,謹照校長生前遺願,不對外公開,僅留給家人追思紀念。交大將擇期舉辦紀念研討會。
*******************************************************************
我們敬愛的張俊彥校長,同時也是我的恩師,於107年10月12日凌晨,在家人的陪伴之下平靜辭世,享壽81歲,懋中謹代表本校師生同仁表達深刻的惋惜與不捨。
張俊彥校長為交大電子研究所博士,一生專長於電子專業領域研究及人才培育工作,是台灣第一位國家博士與本土中研院院士,也是第一位本土美國工程學院外籍院士,在台灣學界享有「半導體之父」之美名。
張校長曾因二二八受難家屬背景,求學之路中並不順遂,但是他靠著積極進取的精神,從自學開始開啟量子力學與半導體研究之路,在取得國家工學博士學位後,曾先後擔任電物系主任、工學院、電機資訊學院院長、電子與資訊研究中心主任及校長等職務並且將長年擔任企業顧問所得均投入交大校務基金,致力發展建設,不遺餘力。
雖歷經交大復校初期的艱困時期,仍努力不懈,1964年,張校長與張瑞夫教授在朱蘭成和施敏教授的指導之下,共同建立台灣首座半導體實驗室,成功研製出我國第一枚積體電路,培養出許多台灣的電子資訊產業人才,並且具寬闊的視野,擔任校長時期,曾與世界名校柏克萊大學簽約進行長達10年的實質合作交流計畫,全力發展電資領域。他的一生可說是全程參與半導體產業建構的歷程,其學經歷紀錄可謂台灣四十年IC發展縮影,並且以永不放棄的精神帶領台灣邁向半導體強國之路。
張校長一生專注高教志業,曾親手寫下自己的教育理念-「探討宇宙真理、發掘人生真諦、歸納與演繹並重的思維、知識紮根、育重於教、以學生為本,發展創新、開放、自由的全人教育。」顯見以學生為重,以探究知識本源為主的想法。他曾說,創新要從教育開始,而教育就是主動學習,時時提醒自己「Active learning. Stop lecturing me.」教育不僅僅只是傳道、授業、解惑,更是點亮(Light up)思想、點亮機會,懋中深感認同與佩服。
張俊彥校長是一位愛校傑出的交大人,為本校奉獻畢生所學,更是一位令人尊敬的長者,哲人日已遠,典型在夙昔,其美好的思想與典範將永遠令人景仰及懷念。
國立交通大學校長 張懋中
107年10月12日
張俊彥校長專訪:從台灣第一顆IC到矽導計畫
https://goo.gl/3RK2v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