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見域作品回顧
新年快樂,一起來回味一下2020做了哪些有趣的事情!下列哪幾格你也和我們在一起?
▌#地方知識刊物
🔸《貢丸湯》Vol.21〈市場Tone〉
•把最生猛有力的市場搬到你家!
🔸《貢丸湯》Vol.22〈心向大山〉
•一本刊物,邀請你走入新竹週遭的大山。內斂的雷射膜後加工,只要輕輕調整角度,便能看見彩虹圖樣。這也像是山上快速變化的雲霧,為你帶來每一分、每一秒不同的風景。
🔸《豐收北埔》
•一本記錄北埔米食文化的小誌,除了記錄博大精深的客家米食文化,也深入採訪三間北埔老店,包含隆源餅行、蔡合春餅舖與彭家粄糕,最後更收錄多間北埔在地米食店家。
🔸《坔坔坔》
•連續三年與品墨設計合作「竹塹三態子守護祭」,由見域工作室協助採訪編輯的專刊《坔坔坔》聚焦於「土壤及地下水」。過去兩年分別製作了《水水水》與《海海海》,一起來關心你我週遭的環境怎麼了。
🔸《Smaaaaa,han(原來是司馬限啊)~部落誌》
•與苗栗縣泰安鄉的「司馬限部落【Maibagah】」,與居民深度互動,歷經四個月共創的刊物作品。
▌#風土商品設計
🔸津采酒業All Together Beer酒標
•All Together Beer是為了關心因疫情受影響的餐飲業者而開放的公益酒譜。一張擺滿豐盛菜餚的餐桌,讓我們期待能夠再同桌歡聚喝酒的那天。
🔸鴻安堂平安皂
•設計取自水仙宮的壺型窗花,將「安定、祈福」的宮廟意象帶入,在材質上選用描圖紙與冷燙的低調手法,傳達默默守護、不鋪張的核心概念。
🔸老鍋米粉酥
•以辦桌時常一併出現的「野臺戲」做為主要設計元素,並轉化不同口味的炒米粉酥內容物,創作出既傳統又現代的視覺包裝。
🔸書中自有黃金屋走讀新竹縣零錢包
•由老牌帆布包品牌「一帆布包」車縫製作,將客家方口獅、湖口天主堂及北埔酸柑茶三種圖案以細膩刺繡型式表現,只給勇闖13鄉鎮圖書館的愛書人。
🔸東風音樂祭視覺
•將傳統麻將圖案以新竹元素重新詮釋,城隍廟脊化作條、竹為白板、迎曦門柱飾等為筒,色彩輔以朱、黃、碧綠等宮廟色彩,重新構築屬於新竹的聽東風。
▌#社群活動執行
🔸溪咖:探索大溪生活指南
•將地方文化轉譯為參與者可高度互動的「五感體驗論壇」,打破以往論壇只能「聽」,而無法「身歷其境體會」的困境。我們介入地方,試著依循舊有脈絡,長出屬於當代的生動故事。
🔸「舊市愛搞怪」新竹社計營
•透過專業團隊帶領學生們學習設計技能,並媒合在地店家擔任業師參與課程,讓學子們能實際聆聽店家需求、進行訪問調查,並完成最終設計品。今年度以「刊物設計」為主題,邀請新竹市文創手作協會共同合作。學員們用兩周的時間製作出介紹手作品牌的小刊物。
🔸風城新手綠洲市集
•2020清華新生領航活動,邀請從事生活風格產業的在地商家與校友扮演新竹沙漠裡的綠洲商人,於市集中展現新竹不同以往的城市面貌,為今年的新生提供於新竹求學所需的生活資訊與裝備,讓初次登入新竹的清華新生身心靈吃飽喝足,迎接四年求學生活的挑戰!
🔸市場踅 - 蔬果紙箱的秘密絹印DIY工作坊
•用不一樣的形式,讓傳統市場裡的美好風景,擴散到整座城市。
🔸Shopping Design Award 2020 台灣設計 BEST 100
•今年度主題為「我們需要的設計」,檢視設計之於「我們」的可能性。見域工作室榮獲「年度在地文化推廣貢獻」,希望在地方做的種種擾動,可以被大家持續需要。
▌#議題線下策展
🔸重修舊好:修復職人展系列活動
•從衣物首飾到鞋靴玩具,邀請市民一同認識這些深藏在城市已久的修復職人與技藝。並重新思考,如何在快速工業的時代,透過修復激盪創意,再次恢復生活的溫度。
🔸除了哀悼之外|2020新竹二二八與白色恐怖系列活動
•從二二八到白色恐怖,台灣社會也歷經了不同的轉變。走在新竹的街道,我們透過現在可見的事物重新回到過去的情境中,讓我們一同討論「人權」於當代的台灣社會中,該如何以此為起點來面對每個人的價值。
🔸國立新竹生活美學館《北辰》
•讓美走入生活。改版的《北辰》季刊以輕鬆有趣的專題訪問,深入淺出地分享種種文化政策如何落實於你我生活中。
🔸公會堂的12種表情
•請12位新銳創作者,以不同媒材或表現形式進行創作,展現新竹公會堂的建築立面,希望讓古蹟更貼近生活。
🔸REAL新竹區域接地支持實驗室
•今年見域工作室成員加入了清大USR計畫,透過研究助理及引路人的角色與課程教師共同設計課程,並舉辦讀書會、老照片尋寶地圖等活動引導學生走出校園,更加認識所生活的地方。
▌#展覽策畫協作
🔸《城市放送Hsinchu On Air》展覽
•以文化地景的概念,發掘新竹音樂場景從傳統到現代的發展脈絡。想像在舊城區裡日常路過的風景伴隨著聲響,如同切換收音機頻道一般,放送出不同的旋律。
🔸《竹塹三態子守護祭》展覽
•以「看不見的水」與「海廢市集」為主題,陳列於竹蓮市場,讓民眾買菜時可以更了解培植蔬菜水果的土壤養份、認識地表下的地下水,在旱季來臨,了解水資源的珍貴。
🔸2020台灣設計展《大車站進行式》
•走入時光隧道,透過不同角度來思考車站的未來,將藝術家廖國成繪製的新竹城市地景製作為可靠可躺的沙發,一起躺下重新發現新竹市的美!
🔸2020台灣設計展《有種新竹 Of Things 》子展區「有種意思」
•從觀察每天接觸的人們開始,新竹人穿什麼?用什麼?喜愛什麼?什麼又是新竹人必備的物件?最終我們轉化服務設計領域常用的「Persona(人物誌)」方法,在「有種 意思LIFE_OF THINGS」這個子展區裡,和策展單位討論出九種新竹人物形象,包含左腦人、右腦人、挑貨人、一個人、一群人、挑嘴人、活動人、腳踏實地人、風城求生人九種有意思的人!
🔸好好園館常設展策展
•好好園館是位在台中沙鹿的一處創新高齡共居基地,有別一般的長照機構,他們不僅完備最基礎的居住需求,也設想到生活層面的滿足。我們決定以輕鬆有趣、富有生活感的方式來呈現整體展示設計,以簡化圖示讓觀展者一目了然。除了靜態展區,也設置感官展區,和好好園館既有的空間與服務互相結合,讓此次常設展不僅是對外賓的簡介,也能提供住民服務。
國立新竹生活美學館統編 在 見域 Citilens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社區營造」、「地方創生」這些擾動,只被人口流失的鄉村需要嗎?
台灣是個人口稠密的小島,多數人居住於都市中。專長於城鄉規劃、區域治理與社區營造議題的中華經濟研究院研究員李永展教授認為,面對高度都市化的流動社會,必須回歸社區營造「創造新故鄉」的本質,並從 #區域治理 的角度重新思考。
以臺北市為例,臺北市2020年7月底的戶籍人口為262萬,然而,日間常態人口多達400多萬。從公共資源角度而言,400多萬人使用為200多萬人規劃的公共設施,自然感到侷促。反過來說,遇到春節連假,臺北卻會一夕間成為空城,替城市空間的調配帶來挑戰。
除了高度流通的人口,資源分配、污染管控、河川治理等各種議題都已超出特定縣市政府所能解決的範圍。因此,政府需要跨越科層體制, 進行總體治理(governance),並且打破傳統行政區域的劃分,以城市區域(city-region)為範疇,例如基北北桃生活圈來統籌規劃。
「地方創生不要只把它當作政策,要把它當作社會價值。」李永展教授強調,不論主政者是誰,臺灣總人口減少且持續往六都集中的區域發展不均問題,都需要共同承擔。當「自然滅村」災難般的場景迫在眉睫,地方創生就應當是跨黨派的社會價值。
全篇含金量高,歡迎點入全文閱覽喔!
https://vocus.cc/article/5fe0408dfd897800011861c8
▌本篇文章出自《北辰》季刊 Vol.4
指導單位|文化部
出版單位|國立新竹生活美學館
發行人|高平洲
編輯委員|陳惠姝、陳玉惠、曾敏菁
執行單位|見域工作室
國立新竹生活美學館統編 在 顏艾琳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臺灣 ◎陳秀喜
形如搖籃的華麗島
是 母親的另一個
永恒的懷抱
傲骨的祖先們
正視著我們的腳步
搖籃曲的歌詞是
他們再三的叮嚀
稻 草
榕 樹
香 蕉
玉蘭花
飄逸著吸不盡的奶香
海峽的波浪衝來多高
颱風旋來多強烈
切勿忘記誠懇的叮嚀
只要我們的腳步整齊
搖籃是堅固的
搖籃是永恒的
誰不愛戀母親留給我們的搖籃
註:首刊於《文壇》290期(1973.12),由梁景峰改成歌詞,李雙澤譜曲,風行於校園,後被禁唱。收入詩集《樹的哀樂》。選入《美麗島詩集》,笠詩社,一九七九年六月;《中華現代文學大系》,九歌出版社,一九八九月五月;《混聲合唱》,文學台灣雜誌社,一九九二年九月初。
--
作者簡介:
陳秀喜(1921-1991),新竹人。早期以日文寫作,包括日本傳統詩俳句和短歌,乃至現代詩。1967年加入笠詩社,自1971年開始擔任笠詩社社長直到去世,為同社尊稱為「姑媽」。其日文短歌集《斗室》出版以後,發現自己的兒女都無法欣賞,因此,又努力使用中文來創作現代詩。陳秀喜的詩創清朗易懂,意象鮮明,情感充沛,大部分主題以自然草木或日常生活為素材,詩句內容則直接表現出作者情感的真摯與民族意識的強烈。
(改編自「拾藏:臺灣文學物語」,〈跨越語言的一代,沒有跨過的那些〉:https://vocus.cc/@nmtltrans/5bad9f70fd89780001fc36fc )
--
小編鋼筆人賞析:
如果要說〈臺灣〉是陳秀喜最好的詩,那恐怕多少會起爭議,但如果說〈臺灣〉是陳秀喜最具代表的詩作之一,相信就沒什麼爭議。這首詩在白色恐怖的年代得到的「待遇」,也幾乎可說是那時代罕見。
先就詩本身來說,〈臺灣〉並不是一首難解的詩。詩人將台灣比喻成母親,將台灣豐饒的物產比喻為奶香,詩的第一段用簡單的手法將台灣與母性連結,期望給予讀者溫暖的感覺。
有溫暖,當然就要拉出殘酷的場景,才能使殘酷的場景更顯殘酷。第二段拉出海峽、颱風的意義便在於此。然而,面對殘酷的生活,只要走著與祖先一樣傲骨的腳步,記得祖先傲骨的叮嚀,那搖籃便是堅固永恆的。而最後,詩人再次提醒我們對母土的愛:「誰不愛戀母親留給我們的搖籃」
這首詩可以看到某種程度上陳秀喜受到日本時代的影響。「華麗島」一詞第一次被發揚光大,是日本時代詩人西川滿在各種場合中使用。戰後,《華麗島詩集》於1970年由笠詩社出版,這名詞便逐漸由擁有日本時代記憶的本土文人繼續使用。但沿用的原因大概不是殖民,而是因為臺灣的確美麗而華麗,物產豐饒吧。
與一般讚頌母土的詩相比,〈臺灣〉的特殊性在於其背後的某種性別意識。陳秀喜是第一代笠詩社詩人中最具性別意識的詩人之一。陳秀喜本身歷經過幸福的童年時光,卻遇上不幸的婚姻。雖然她與兒女關係良好(長女張瑛瑛在她去世後以其名義舉辦了十屆「陳秀喜詩獎」),但失敗的婚姻生活仍讓她對女性所處的社會痛苦相當有自覺,其詩作時常處理這方面的議題。而當其他男性詩人通常以血的歷史來召喚認同時,陳秀喜卻是以母性的溫情來召喚大家的情感。這背後不只有女性意識,更有陳秀喜詩作最大的主題:愛。
(第一代笠詩社詩人中,另一位在詩中特別能展現性別意識者是與陳秀喜同為女性詩人的杜潘芳格,我們也曾經賞析過她的〈中元節〉,雖然那首賞析主要是以母語詩歌的角度來寫的。杜潘芳格亦為第一屆陳秀喜詩獎得主,其得獎作品《遠千湖》是台灣文學極少數中、英、日三語合刊的特殊詩集)
陳秀喜本身便已是台灣詩壇的傳奇,雖然他年輕時曾以日語寫過詩,但停筆三十多年年後,卻在1967年重新開始創作詩作,從日語的短歌,到中文的現代詩,最終成為笠詩社的社長長達二十年之久,直到去世為止。她敢於反抗傳統,兩次結婚、兩次離婚。然而,〈臺灣〉這首詩,讓陳秀喜又與臺灣音樂史上的傳奇交會,讓陳秀喜的生命增添故事。
那傳奇,要從1976年開始,一名民歌歌手在淡江文理學院(淡江大學前身)的舞台上彈著吉他,唱了臺灣的民謠,但台下沒人呼應;當他唱完聞名遐爾的Bob Dylan〈Blowin' in the Wind〉後,詢問台下為什麼要花錢聽中國人唱洋歌。這提問從淡江開始,引發全台藝文界的討論,也才有後來民歌運動「唱自己的歌」。
而那歌手,便是這波「唱自己的歌」運動中最重要的推手,李雙澤。
李雙澤的一生充滿傳奇,他不只改變了臺灣的歌壇生態,其小說〈終戰的賠償〉還拿到吳濁流文學獎。他與梁景峰合作,改編了數首台灣文人的作品變成歌,如蔣勳〈少年中國〉、陳秀喜〈臺灣〉、楊逵〈愚公移山〉等。然而,在白色恐怖時代,創作必須要被審查,〈少年中國〉與〈美麗島〉都沒有通過行政院新聞局的審查。〈美麗島〉被認為有台獨意識,而〈少年中國〉則被統派人士傳唱後被判定親共。一個人能同時又左統又台獨,這也是臺灣白色恐怖時期的荒謬政治局勢。
李雙澤為什麼會選擇陳秀喜這首詩來改編,由於鋼筆人手頭資料不足而無從得知。但應該是陳秀喜詩作中那對母土單純的熱愛感動了他吧。李雙澤對鄉土文學相關作家一直有所接觸,也是因為這樣,他才會改編楊逵的〈愚公移山〉變成歌曲。
然而,李雙澤生前並沒有機會發表由陳秀喜〈臺灣〉所改編的〈美麗島〉。他在引發「唱自己的歌」的運動後,隔年居然就因為在海邊救援外國旅客而溺水身亡,年僅28歲。在李雙澤去世後,其淡江學妹楊祖珺與民歌手胡德夫閱讀李雙澤的手稿後連夜錄製,於李雙澤的喪禮上第一次播放。
那是1977年的事情。如果熟知台灣文學史的人,會知道一波動盪正在展開,時值人稱「鄉土文學論戰」的特殊時刻,討論臺灣當時由王拓、黃春明等人撰寫的、以臺灣中下階級的現實生活為主的在地小說屬性的論戰。這場論戰後來變成討論這群鄉土文學作家是否有「分離主義」、「台獨」、「共產黨思想」等的論戰(尤其是余光中那惡名昭彰的〈狼來了〉一文),在白色恐怖時代,這幾乎可以致命。但也可以看到,在1947年那被我們當代名為「二二八事件」的創傷的三十年後,從保釣事件(1970)、臺灣退出聯合國(1971)、中日斷交(1972)開始的一連串國際事件,國民黨已經開始無法壓下被統治者的憤怒。儘管反抗僅是地下的伏流,但隨著時間過去,這伏流終將流出地表。
而在〈美麗島〉這首歌第一次被播放的兩年後,1979年,楊祖珺發行了她生平第一張專輯《楊祖珺》,〈美麗島〉正收錄在其中。
同一年,「美麗島雜誌社」於高雄成立,而同一年12月10日,他們在高雄舉辦世界人權日的遊行,卻由於警方安插的內奸引爆警民衝突,使雜誌社成員被大舉逮捕,許多人甚至被軍法叛亂罪判處死刑,人稱「美麗島事件」。
而這首〈美麗島〉,也從一首讚揚臺灣母土之美,期盼人們固守家園的美好歌曲,變成那地下隱隱的伏流中,那代表反抗政府的臺灣獨立者的精神象徵,而受到政府的禁唱。
現在,距離美麗島事件爆發40年過去,我們也能重新檢視陳秀喜〈臺灣〉,以及楊祖珺〈美麗島〉。這首歌的禁唱顯示白色恐怖時代,政府如何恐懼所有的捕風捉影,一首單純的詩、單純的歌,就在這樣的政治環境下成為了某種符碼,擁有了政治意識。如今,我們或許可以重新看待這首詩,這首歌,聽聽張懸對〈美麗島〉的翻唱與詮釋。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d9KLHKqxxmU
參考資料:
陳秀喜,詩路網站資料:http://faculty.ndhu.edu.tw/~e-poem/poemroad/chen-shioushi/
楊祖珺/李雙澤逝世40週年──〈再.見 美麗島〉:https://www.twreporter.org/a/opinion-li-shuangze-40th-death…
陳秀喜,《台灣詩人選集・陳秀喜集》(台南市:國立台灣文學館,2008.12),頁66-67。
李雙澤wiki條目:https://zh.wikipedia.org/zh-tw/%E6%9D%8E%E9%9B%99%E6%BE%A4
美麗島事件wiki條目:https://zh.wikipedia.org/…/%E7%BE%8E%E9%BA%97%E5%B3%B6%E4%B…
--
美編:泱泱
#每天為你讀一首詩 #陳秀喜 #樹的哀樂 #美麗島詩集 #美麗島 #白色恐怖
https://cendalirit.blogspot.com/2019/08/20190818.html
國立新竹生活美學館統編 在 國立新竹生活美學館- Home | Facebook 的美食出口停車場
國立新竹生活美學館, 新竹市. 6580 likes · 44 talking about this. 為文化部附屬機關,隸屬國立臺灣美術館,為四級機構。推廣北臺灣九縣市之生活美學、文化藝術展演、 ...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