雜技人,不認真,就輸了!
中華民國(中華台北)雜技(特技、民俗技藝、馬戲團)正名工程的目的,就是在針對雜技產業的建置而努力,請雜技人思考思考,以下這些「沒有」或「很少」對我們有多大的影響?更重要的是,如何從「沒有」或「很少」,改善成「有」且「多」?反觀戲劇與舞蹈界,早就積極建置自己的產業環境。雜技人一定要綜觀全局來經營臺灣!不認真,就輸了!
雜技產業在中華民國現況(只是筆者個人觀察,請業界多請校正與指導):
中央政府(文化部等):沒人
地方政府(文化局等):沒人
國家文藝獎獎項類別:沒有雜技類
政府各級機關評審、顧問:沒人
售票系統專有名詞:沒有
文化部國家雜技團:沒有。但現有戲曲學院附屬臺灣特技團,屬於「教育部」
教育部:似乎沒人
雜技專業教育:僅國立臺灣戲曲學院及一些大學的綜藝類別科系、民俗技藝扯鈴與單輪車、廟會系統、自學系統
各地國民教育學校雜技教師任教:很少
國民教育教材內容:沒有
政府撥提專款補助雜技類藝文活動與團隊:沒有(光現在國藝會一年1億5千萬的團隊補助,完全沒有雜技類)
雜技藝文團隊:有。
雜技專業工會:很少。所以無法為在工作上遇到的不合理狀況發聲,如國家代表團出國表演要自己付餐費、政府編制的雜技相關活動要增加雜技人工作機會等。
專業保險制度:沒有
依得獎資歷、專業、危險程度等分級職業行情價格區分 :幾乎沒有(一樣的資歷與經歷前提下,表演高空椅子頂與雜耍的表演費用大多還是一樣,這是不正常的)。
有公信力的雜技史機構 :沒有。
道具製作研發:很少。戲曲學院民俗技藝系有一些推展。以扯鈴較多。
服裝研發:幾乎沒有。
化妝研發:幾乎沒有。
音樂研發:幾乎沒有。
長期國際交流制度、學術、技術授權與轉移(不是只有花錢請外國人來表演):目前沒有具公信力的機構長期在做。但舞龍舞獅有在做區域長期交流。民俗技藝學系斷斷續續有在長期請技術教師交流或赴大陸學習。
國際競賽報名:民俗技藝學系有少部分在推動及零星個人的活動。
臺灣競賽籌辦:有。但具職業榮耀感與專業水準的幾乎沒有(最直接的就是得獎後身價的提升)。
雜技學術機構:幾乎沒有。
雜技文學作家:幾乎沒有。
雜技專業評論:幾乎沒有。
跨界研發與推廣(養身、醫療、運動):幾乎沒有。獨輪車較有模仿日本的規模。
當美國抵制大陸,增加自己美國的工作機會、
當日本大多最好的產品只賣給日本人,B貨才外銷、
當法國文化政策採保護主義、
當中華民國戲劇類補助評審把雜技團隊擋在門外...大家都在保護自己的資源,臺灣的雜技人呢?
我們雜技人平常在抱怨政府沒有照顧,但現在政府已經有衛武營馬戲平台的工作機會與舞台,我們自己不去爭取、監督,是否會被下一代恥笑?
衛武營馬戲平台是專為雜技藝術而設,如果規劃的人初衷是要改善雜技環境,
為何連策劃人員都不敢公佈而錯誤百出?
為何沒有雜技專業人士任職行政與策劃?
為何安插了戲劇團隊在馬戲平台搶佔了原本就稀少的機會與資源?意思是要昭告天下,將來文化部若雜技部門成立,也要讓戲劇團隊來申請經費?而我們繼續被戲劇類擋在門外?
為何遴選團隊沒有公開、透明?
為何重要曝光職位與工作職缺,不是雜技人才?
所以衛武營馬戲平台到底是要成就藝文界的雜技外行人,然後才施捨雜技界一些好處?還是初衷要改善雜技產業?現在的狀況很明顯是前者。
有許多問題我們自己不深入探討,只會被嘲笑,只會被侵吞。真實的資源之爭、現實的生存環境之下看似好相處的人多,但善良的人很少。
功,要「練」才有,產業環境,要「爭取、監督」才有,是一樣的道理,不是嗎?如果現在不監督、爭取,以後就閉嘴不要抱怨政府不照顧雜技人。雜技人要做自己的主人,不要再當下流政客的衛生紙,重要時刻我們出國巡迴、危險高空、地上賣命翻滾疊羅漢,需要資源與後勤的時候只能等待施捨、看外行人臉色?何時做自己主人,為世世代代雜技環境建置正常的產業環境?
為何害怕站在政府對立面團結發聲?在害怕什麼?越害怕越無法練成技藝不是嗎?
其實真要改變的是我們自己習慣被奴役的習慣吧!但我們只會表演、被叫來叫去嗎?當然不是,我們更要開始讓雜技人在中央、地方政府擘劃我們自己的產業未來!但何時開始呢?現在不是已有衛武營的機會?
雜技人,不認真我們真的會繼續輸下去。
https://www.matataiwan.com/2014/…/30/indigenous-recognition/
http://nrch.culture.tw/twpedia.aspx?id=11168
2000年以前,台灣原住民族只有9族,2001年邵族正名,2002年噶瑪蘭族正名,2004年太魯閣族正名,2007年撒奇萊雅族正名。今年,台灣原住民族總共有13族,可能,還會再增加。原住民族正名運動從2001年,族群開始正名,4個族的族人陸續回復原有的族群身份,就算日月潭的邵族人只有600人,也是獨立的一族,不分人數多寡,族群正名,找回自己的根,是一致的共識。
http://web.pts.org.tw/titv/news/news_pop.php?fID=3306
歡迎雜技業內加入中華民國(中華台北)雜技(特技、民俗技藝、馬戲團)正名工程臉書社團,一起加油!為下一代建置正常的產業環境、創造該有的工作機會。
https://www.facebook.com/groups/1663821557256450/?ref=bookmarks
國立台灣戲曲學院科系 在 倒立先生Mr. Candle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兩張照片裡找找倒立先生小時候到吳橋國際雜技藝術節比賽的樣子:)心驚膽顫又好笑、隨身器物成絕技,就是雜技不同於其他藝術的特性之一,倒立先生與同學們正在推動文化部正名。
雜技(依據台灣文化資產保護法),古也稱角觝、百戲、雜耍等,1949年之後隨國民政府較大量傳襲到台灣,到現在經幾代傳承,名稱也因時空背景需要而更改過,從海家班特技團、李棠華技術團、李棠華特技團(為了區隔與大陸雜技不同名稱。像京劇改為國劇一樣的意思)、復興劇校綜藝團、科(綜合藝術)、國立臺灣戲曲專科學校時期的綜藝舞蹈科、國立臺灣戲曲學院民俗技藝科,以及最近因臺灣流行太陽馬戲團,開始有人叫馬戲,也有入門或業餘愛好者叫雜耍。從雜技、特技、綜藝、雜藝、雜耍、馬戲、民俗技藝...名稱眾多,如何認識起?
倒立先生目前的歸納為 雜技(但正名前預計會舉辦專業人士投票決定名稱),原因有三:
ㄧ,臺灣文化資產保存法稱 雜技 為依據;
二,雜技,歷史文獻資料涵蓋柔術、高空特技、疊羅漢、馬戲、猴戲、熊戲、幻術(臺灣稱魔術)、民俗技藝技術表演、手技(俗稱雜耍),也就是以超乎常人的技術與道具表演為主體的表演藝術,都稱為雜技。
三,朔源,如媽祖婆也要回大陸祖靈地朝聖一樣,我們的老師輩來源大都是大陸來的,這是事實,跟政治無關。
但,1981年文建會成立,卻沒有 雜技 的項目,
加上2012年升格為文化部,也沒有 雜技 出現(目前只有戲劇、舞蹈、音樂、戲曲),我們如需政府輔導、支持,誰是我們的專責部門?這樣的現象不會貽笑國際嗎?
目前台灣雜技相關團隊有:
(僅是倒立先生搜尋後粗略列出,如有疏誤煩請指正,如有相關團體未列出也請大家告訴我)
薪生民俗傳藝劇團
秀卡司娛樂 (表演創意團隊)
特技空間
舞。空。術
新象創作劇團
圓劇團 Thunar Circus
古意劇坊
奇幻
趙敦毅
鏡劇厘馬戲 Little distance circus theatre
Circus P.S. 方式馬戲
好玩的劇團
臺灣特技團
大苗力特技團
撼動H.D.A
發現特技劇場
On.P.Young 紅鼻子馬戲團
舞鈴劇場 Diabolo Dance Theatre
創造焦點 Eye Catching Circus
神奇傑克活動有限公司
火悟空特技劇坊
九天民俗技藝團
寶島民俗技藝團
泰山民俗技藝團0938020715
東方藝術團
振宗藝術團
文鑫演藝 Wenhsinart
虎劇團 (W.H.O Theatre)
戊己劇場
FOCA福爾摩沙馬戲團 Formosa Circus Art
Hsingho Co. Ltd 星合有限公司
楊元慶 無法取代的溜溜球
倒立先生Mr. Candle
中華民國雜技家協會
台北市技藝舞蹈表演業職業工會
新北市獨輪車協會
國際魔術家協會台灣360分會-IBM360
國立臺灣戲曲學院 民俗技藝學科系
北市大 運動藝術學系
NCUjuggling 中央雜技社
觀音高中『海鷗』雜技社
星晴雜技社
屏中民俗雜技社
NTU Juggling Club - 台大雜耍社
成大雜耍社
中華大學雜耍社
雜耍練功團團
相信許多觀眾都曾被上面的表演團體與藝術家感動過,
文化部正名路上,需要大家多多幫助!讓臺灣成為更健全的家。
20170405 Mr. Candle 倒立先生
#雜技
#特技
#雜耍
#馬戲
#民俗技藝
#倒立先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