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起源
中秋節始於唐朝初年,盛行於宋朝,至明清時,已成為與春節齊名的中國主要節日之一。自2008年起中秋節被列為國家法定節假日。2006年5月20日,國務院列入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吃月餅
每到中秋節,家家戶戶必備的就是月餅了,傳統的五仁、豆沙月餅,雲南風味的雲腿月餅,甜而不膩的廣式椰蓉月餅,品種多樣讓人目不暇接。那麼,你們知道中秋為什麼要吃月餅嗎?
最初,月餅是用來祭供的祭品,每年中秋,人們都要用精緻的糕餅來祭供月神。祭供完畢後,全家人再將月餅分食,表示闔家團圓。到明代時,月餅成為中秋正式的應節食物。
賞月
中秋佳節,對花賞月,賞月也是流傳下來的中秋習俗之一。賞月的風俗來源於祭月,從原本嚴肅的祭祀活動變成了現在輕鬆地歡娛。
中秋賞月活動大約始於魏晉時期,但未成習。到了唐代開始盛行,許多唐朝詩人的名篇中都有詠月的詩句。到宋代時形成了以賞月為中心的中秋活動,宋代的中秋夜是不眠之夜,夜市通宵營業,玩月遊人,達旦不絕。
宴俗
中秋節是要合家團圓吃團圓飯的,這中秋節的飯桌上必不可少的一道菜就是螃蟹了,秋季蟹正肥,中秋剛好是吃蟹的好時候。
曹雪芹在《紅樓夢》中就描寫過賈府眾人在花園中賞月吃蟹的場景,工具佐料,不遺巨細,可見重視。一直到現在,大家也不忘蒸上幾隻螃蟹和家人一起分食。
中秋佳節來臨,《伴侶》編輯部在這裡祝所有的朋友們中秋快樂,闔家團圓!不論你身在何處,都希望在這團圓的日子裡你的身邊有家人相伴,再忙也不要忘記一起吃頓團圓飯!
烤肉 月餅 柚子 都不是重點~
能夠好好跟家人團聚在一起就是最大的幸福了~
Happy mid-Autumn Festival
同時也有7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16萬的網紅Life Lab - Make Life Better,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中國大陸旅遊特輯 #雲南香格里拉 #東巴紙 #東巴文 #納西族 #唐卡 #非物質文化遺產 東巴紙的歷史,可追溯到唐代南詔時期,距今已有一千二百多年歷史,是當今世界上最古老,最原始的手工造紙,有人類造紙「活化石」之稱,由雲南麗江納西少數民族創制. 雲南省迪慶州三壩鄉白地村,是納西族的發源地,這裡由於...
「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的推薦目錄:
- 關於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在 Luffy Move Your Body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 關於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在 CCTV 中文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 關於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在 CCTV 中文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 關於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在 Life Lab - Make Life Better Youtube 的最讚貼文
- 關於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在 Dd tai Youtube 的最佳解答
- 關於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在 Dd tai Youtube 的精選貼文
- 關於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在 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的評價
- 關於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在 中国的42项世界非遗项目你都知道吗? - YouTube 的評價
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在 CCTV 中文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即看 貴州臺江:苗族同胞盛裝巡遊歡度姊妹節】北京時間4月25日,貴州省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臺江縣迎來一年一度的重大傳統節日苗族姊妹節。姊妹節有3000多年歷史,在每年農曆三月十五至十七日舉行,2006年被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據悉,“苗族盛裝遊”以當地九個支系的苗族服飾爲主,突出當地民族文化與服飾特色,展示了臺江獨特的多樣性苗族服飾文化精髓。節日期間還將舉行繡娘織苗繡、民俗歌舞展演、賽苗歌等一系列傳統民俗活動。#中華民族
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在 CCTV 中文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即看 呼和浩特:老街上演鄂爾多斯婚禮】一場具有濃鬱民族特色和生活氣息的鄂爾多斯婚禮民俗表演在呼和浩特市玉泉區塞上老街上演。整個婚禮過程由哈達定親、佩弓娶親、攔門迎婿、獻羊祝酒等環節組成,展示了蒙古族豐富多彩的婚慶和服飾文化。2006年,“鄂爾多斯婚禮”被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中華民族
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在 Life Lab - Make Life Better Youtube 的最讚貼文
#中國大陸旅遊特輯
#雲南香格里拉
#東巴紙
#東巴文
#納西族
#唐卡
#非物質文化遺產
東巴紙的歷史,可追溯到唐代南詔時期,距今已有一千二百多年歷史,是當今世界上最古老,最原始的手工造紙,有人類造紙「活化石」之稱,由雲南麗江納西少數民族創制.
雲南省迪慶州三壩鄉白地村,是納西族的發源地,這裡由於地處偏遠,與世隔絕,白地納西人千百年來,幾乎沒有受到外界因素的影響,原汁原味地保留祖輩遺留下來 最純正的東巴造紙工藝.
東巴文字是納西族的象形文字,是世界上還活著的象形文字
如果沒有人看得懂它,沒人知道的話,它已經死了,但是現在還在使用它.納西族喪葬儀式 結婚
還有生小孩 祭天 祭祖 祭自然 算命 卜卦, 納西族全部離不開這些象形文字
納西族有自己的唐卡,有自己的文字,自己的記載
東巴紙是納西族東巴祭司用來記錄東巴經和繪製東巴畫的一種專用紙,是一種十分珍貴的少數民族手工紙,2006年納西族手工造紙技藝,被列入第一批中國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如此珍貴的文化遺,產歷盡艱辛的傳承下來,我們不禁要感謝非物質文化遺產傳人,何樹昆老師的堅持與執著
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在 Dd tai Youtube 的最佳解答
隋唐時期,瑤族主要分佈在今天的湖南大部、廣西東北部和廣東北部山區。所謂“南嶺無山不有瑤”的俗語大體上概括了瑤民當時山居的特點。唐末五代時期,湖南資江中下游,以及湘、黔之間的五溪地區,仍有較多的瑤族居住。宋代,瑤族雖然主要分佈在湖南境內,但已有一定數量向兩廣北部深入。元代,迫於戰爭的壓力,瑤族不得不大量南遷,不斷地深入兩廣腹地。到了明代,兩廣成為瑤族的主要分佈區。明末清初,部分瑤族又從兩廣向雲貴遷徙,這時,瑤族遍及南方六省,基本上形成了今天的分佈局面,具有“大分散、小聚居”的特點。明中葉以後,部分瑤族由廣西、雲南進入越南、老撾、泰國等東南亞國家,成為他國居民。第二次支那戰爭期間,部分瑤族因受戰爭影響轉移到泰國難民營避難,後被聯合國難民署以難民身份安置在歐美諸國。瑤族或徭族、傜族,是亞洲的一個民族,其歷史比較悠久。有研究認為:瑤族起源於古代東夷部落,與九黎族關係密切,尊奉先祖蚩尤、盤瓠。2010年中國的瑤族人口為285.3萬,62.1%在廣西。瑤族跨境而居,在越南、寮國、泰國北部也分佈一些。是越南的54個民族之一。越南瑤族人口超過62萬,是越南第9大民族。東南亞國家排華年代裡,部分瑤族人還飄洋過海移民到美國、加拿大、墨西哥、法國等地。瑤族民風比較淳樸而強悍。由於常受歷代統治者的驅除和歧視,一般在山區居住,因此有「無山不成瑤」之說。分支眾多,語言差異大,有勉語、布努語、拉珈語等多種。80年代創製了瑤文,用拉丁字母拼寫勉語優勉土語。通用漢語。很多人能同時操壯語、苗語等語言。擺手舞是土家族古老的傳統舞蹈,主要流傳在鄂、湘、渝、黔交界的酉水河和烏江流域,共有四節。現在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有改編的新版擺手舞,更易於學習和傳承。擺手舞它分大擺手和小擺手兩種。它集舞蹈藝術與體育健身於一體,反映土家人的生產生活。如狩獵活動和摹擬禽獸姿態。包括“趕猴子”、“拖野雞尾巴”、“犀牛望月”、“磨鷹閃翅”、“跳蛤蟆”等十多個動作。列中國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繡球舞是一種壯族民間歌舞,盛行於廣西西南部地區。繡球舞在歌圩中進行,是歌圩進入高潮的表現,一般是對歌到了情投意合時,姑娘裁歌載舞,將自己親手精心繡制的花球,拋向意中人。小夥子接到繡球後,如感到滿意,就在球上紮一手帕,也載歌裁舞地又將球拋給姑娘。然後唱約公歌,相約到清靜的地方去談情說愛,或約定日期地點再表達深情厚意。歌圩源於氏族部落時代的祭祀性歌舞活動,但進入社會發展後期,這種祭祀性活動逐漸演變成以民眾間的交流為主,並且多著重於歌唱活動而淡化舞的色彩,久而久之便形成了群體性的歌圩活動。明朝後歌圩有了進一步發展,並定期地於固定地點舉行。歌圩一般出現在較大的壯族聚居區,以三四月間為最盛,其中農曆三月初三是壯族的傳統歌節。秋季舉辦的歌圩多為八九月中秋時進行。歌圩活動一般持續三五天,地點有固定的圩場、坡地等,也有不固定的場所如空地、山坡上等。歌圩的基本內容包括固定的祭祀儀式、青年男女們進行交往所需要的倚歌擇配對唱、賽歌賞歌、拋繡球、搶花炮和師公戲、採茶、壯劇等。火把節是彝組的傳統節日。在農曆六月二十四舉行行,節期為二三天。彝族認為過火把節是要長出的穀穗像火把一樣粗壯。後人以此祭火驅家中田中鬼邪,以保人畜平安。節慶期間,各族男女青年點燃松木製成的火把,到村寨田間活動,邊走邊把松香撒向火把照天祈年,除穢求吉;或唱歌、跳舞、賽馬、鬥牛、摔跤;或舉行盛大的篝火晚會,徹夜狂歡。現在,人們還利用集會歡聚之機,進行社交或情人相會,並在節日開展商貿活動。火把節的三天三夜,都各具特色,每個晚上吃過晚晚飯,首先由某一家開始點燃火把,然後就爭先恐後地燃起火把往村外走,人們唱起火把歌,歌聲隨著火把的漫延響徹山谷。隨後按約定俗成的方向又形成一條火龍來到公共娛樂場地,他們將火把集中起來燃成一堆大火,全寨人圍著火堆,快樂地跳舞遊戲。同時有關火把節的音樂有一首基本是人人都耳熟能詳的,那就是七月火把節,每當啊來來喲、啊來來喲的旋律響起,我就能感覺的到火把節那種狂熱的氣氛和火一樣的激情。簸箕舞,是一種朝鮮族舞蹈,朝鮮族是一個能歌善舞的民族,在中國盛唐(西元618-西元907)時期,朝鮮族的高麗樂被列為著名的十部伎之一。朝鮮族的舞蹈具有上千年的歷史,其中就有簸箕舞。簸箕是朝鮮人民以前主要選用糧食的利用道具。朝鮮族簸箕舞的簸箕長為52公分,寬50公分,簸箕舞以幽雅柔和的旋律和歡樂的旋律組成兩種舞段,通過迎接日出的姑娘們仰望太陽的姿態,在歡快的旋律中,展現重新拿起簸箕的姑娘們爭先恐後簸箕的畫面。舞蹈利用簸箕為道具,有特色地形象出簸簸箕,旋轉等動作,明顯突出了舞蹈的民族特色。現屬吉林省延邊州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在 Dd tai Youtube 的精選貼文
大澳位於香港新界大嶼山西部,是香港現存最著名的漁村,整個社區由大嶼山的小部分及大澳島組成,一條水道朝西、北岔開,大澳島正位處岔口之上。大澳地形獨特,大部分位處河岸,靠兩道步行橋將兩岸連接。大澳面向南中國海的西和北面是港珠澳大橋的跨境高速公路及海底隧道,而大澳東北面不遠處是全球最繁忙的機場香港國際機場。大澳附近的考古學遺址──鹽田遺址,可上溯至石器時代,但固定而可稽考的人類部落則只有三個世紀的歷史。一些不可能證實的傳聞如下:一、大澳是許多走私和海盜行動的基地;二、涌口能夠防禦暴風雨;三、這裏有一處隱藏的地方。在附近,分流有一道要塞早建於1729年,用以保衛珠江上的航運。現時,走私鎗械、菸葉或毒品,以至偷運人蛇進出中國大陸這些非法行動。宋朝時期,大澳鹽業開始發展。16世紀,佛朗機人(即葡萄牙人)抵達中國南部沿海,建立葡屬香港,曾佔領大澳一帶興建補給據點,後在屯門一帶被明朝軍隊擊退,史稱屯門海戰。當時的據點被居民稱為番鬼塘(番鬼為粵語,指西洋人),一直留存至今。清朝初期,為了截斷了鄭成功的補給而實施了遷界。復界後30年即1699年才興建了楊侯廟。1713年修建了天后廟,1741年修建關帝廟。英國人來港時,大澳稱作蜑家村。國共內戰及戰後,大澳成為從中國大陸逃難的所謂非法移民的首要落腳點。新移民當中,漢族人一般會留在大澳。同時,大澳也吸引了香港的其他地方族系,包括鶴佬人和客家定居於此。近年,大澳的漁業日漸式微,村民單靠捕魚難以維持生計,於是轉而從事海產加工,大澳亦以此聞名。島上只剩下一所公立學校辦學,大多數青年成年後都會離開大澳工作或求學。大澳棚屋連綿,但歷來遭政府取締。1980拆了首批一涌棚屋,1993年再宣布將清拆全部棚屋。回歸後,董建華政府提出拆棚屋建大馬式渡假村,遭居民和輿論反對,至2002年才決定保留棚屋、鹽田。儘管在2000年7月2日經歷大火,大澳至今仍是港人和遊客的旅遊熱點。水道上的棚屋,依然滲透著濃厚的漁村氣息。由當地女性管理來往涌口兩岸的橫水渡,過往頗受遊客歡迎,現已被鋼製的步行橋──橫水橋取代。因為橫水渡是依靠人力拉動繩纜的舢舨,所以亦稱為「繩橋」。
遊客來到大澳,鹹魚、茶果、蝦醬和魚肚是他們首選的手信,在店面和中心大街兩旁均有售賣。除在大澳街市街選購外,亦可前往石仔埗街的店舖購買。只需數十元,便可租借小船。村民會駕駛小船,引領遊客縱橫水道,並往海中短途游覽。為了觀賞中華白海豚,許多遊客都會選擇前往大澳體驗水鄉之旅。值得一提的是,船行在海面,由於鄰近珠江,遊客的手機可收發中國大陸的訊號。遊客還可欣賞當地的自然風貌,由於大澳位於鹹淡水交界位置,附近有大量的紅樹林生長。同時,還吸引不少招潮蟹及彈塗魚在附近生活。當地有一所大澳楊侯古廟,於清朝康熙年間興建,紀念南宋名臣楊亮節。楊侯古廟是大澳區內主廟,每年端午節的遊涌活動,皆先前往楊侯古廟迎神。大澳文化博物館成立於2000年,是一個非政府資助的非牟利民間團體-大澳文化工作室所建立的香港首間民間博物館。他們還建議興建「鹽業文化資料館及旅遊資源中心」。2011年,大澳端午節龍舟遊涌的傳統儀式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有居民相信,遊涌成為全港非物質文化遺產後,可以促進大澳旅遊業。大澳關帝古廟建於明朝弘治年間(1488年至1505年),為區內歷史悠久的廟宇。已被列為香港二級歷史建築。關帝古廟正殿中央供奉有關帝,神檯兩旁左面有張仙、周倉,右面有關平、黃靈公,正門兩側供奉土地和門官。
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在 中国的42项世界非遗项目你都知道吗? - YouTube 的美食出口停車場
... 非物质文化遗产 政府间委员会评审通过,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 非物质文化遗产 代表作 名录 。那么,你知道 中国 的世界 非物质文化遗产 项目有多少个? ... <看更多>
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在 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的美食出口停車場
We couldn't find anything for #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Looking for people or posts? Try entering a name, location, or different words.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