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還沒睡的,請收下催狂魔之吻。🙈
總是能捕捉到我最醜陋的一面,不愧是 Mr.BiG ⋯⋯
/
1.
陛下有個小習慣,睡前總會撒嬌的問:「你可以親我一下嗎?」
我會捧起他的臉,輕輕吻一下。
他總是咯咯笑,甜甜的說,再一次,再一次。
吻別儀式,通常要來回二十次。
#我和你吻別
#在沒完沒了的夜
2.
吻別儀式太繁瑣,啾啾見狀自告奮勇。
「我可以代替馬麻親你喔。」
「喔,抱歉,臉頰是馬麻的。」陛下淡然拒絕。
「那我可以親哪裡?」
「你可以親⋯⋯腳。」陛下抬起了小胖腳。「腳底是可以的⋯⋯」
#不被愛第三者的日常
3.
兒子太喜歡無止盡索吻,因此衍生出一個新遊戲,叫催狂魔之吻。
每當我要親他時,我會瞬間變臉,使用此生最醜的表情獻吻。
#金恐怖
#催狂魔之吻
#然後他就會笑場
#抗拒親吻
今天帶兒子去 碼頭老火鍋 吃晚餐,我們又旁若無人地開始玩這個遊戲。
回到家發現了這組照片。
啾啾心滿意足。
「你不知道我等多久,終於讓我拍到這麼棒的表情⋯⋯」
他的語氣,彷彿國家地理頻道攝影師,埋伏雪山數個月,終於拍到雪豹般慶幸。
#說好的網美照呢
#說好去最愛的火鍋幫我拍網美照呢
#感覺他明天就會拿這張放粉絲團封面
/
今天跟小太陽聊天,說到了啾啾拍照的技術。
「啾啾進步好多啊,他是一個很勵志的例子,老公可以被教化⋯⋯」她開玩笑的說。
我忍不住笑,但心裡知道,那是因為啾啾很努力。
我是一個高標準的人,啾啾沒有逃走,還越拍越好,絕對不是因為我教了什麼,是因為他願意為了我變得更好。
謝謝每一個為了我們付出的另一半。
#所以我心甘情願每天聽他說肖維
#已被啾啾教化
同時也有2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3,110的網紅1 IMAGE ART 一影像,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生長於馬來西亞的華人導演廖克發,而後來台就讀國立台灣藝術大學電影系,學習電影製作。第一部紀錄片是尋找曾為馬共、身影曖昧模糊的祖父的《不即不離》,原為劇情片《菠蘿蜜》做電影背景,是以對馬共議題進行田調。但隨著他浸淫日深,素材累積的份量足夠,也就自成一部紀錄片。 馬共至今於馬來西亞仍是禁忌話題,廖克發...
國家地理頻道攝影 在 部落客愛旅行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 #Livia環遊世界度蜜年 Day319
📍Kenya🇰🇪
✈️ #Livia環遊世界度蜜年 Day319
📍Kenya🇰🇪
看到報導武漢肺炎讓人類被隔離了,地球終於可以喘息了🌏野生動物反而更活躍了!想起環遊世界第六站從埃及直奔肯亞就為了世界十大奇景之一🌟一年一度的動物大遷徙,搭著吉普車一路顛簸到《國家地理頻道》攝影地馬賽馬拉國家公園🎥上百萬隻牛羚、斑馬🦓蹬羚成群越過茫茫草原,四周虎視眈眈的除了獅群🦁還有花豹、鬣狗、禿鷹等,聲勢浩大卻又危機重重🐆
可貴的是,這次終於不在只能看電視,可以親眼目睹最著名的「Big 5」非洲五霸🔥獅子、非洲象、非洲水牛、豹和黑犀牛,代表5種高危險性、最難徒手捕捉的動物!
國家地理頻道攝影 在 Livia's Wonderland薇笑樂園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 #Livia環遊世界度蜜年 Day319
📍Kenya🇰🇪
看到報導武漢肺炎讓人類被隔離了,地球終於可以喘息了🌏野生動物反而更活躍了!想起環遊世界第六站從埃及直奔肯亞就為了世界十大奇景之一🌟一年一度的動物大遷徙,搭著吉普車一路顛簸到《國家地理頻道》攝影地馬賽馬拉國家公園🎥上百萬隻牛羚、斑馬🦓蹬羚成群越過茫茫草原,四周虎視眈眈的除了獅群🦁還有花豹、鬣狗、禿鷹等,聲勢浩大卻又危機重重🐆
可貴的是,這次終於不在只能看電視,可以親眼目睹最著名的「Big 5」非洲五霸🔥獅子、非洲象、非洲水牛、豹和黑犀牛,代表5種高危險性、最難徒手捕捉的動物!
國家地理頻道攝影 在 1 IMAGE ART 一影像 Youtube 的最讚貼文
生長於馬來西亞的華人導演廖克發,而後來台就讀國立台灣藝術大學電影系,學習電影製作。第一部紀錄片是尋找曾為馬共、身影曖昧模糊的祖父的《不即不離》,原為劇情片《菠蘿蜜》做電影背景,是以對馬共議題進行田調。但隨著他浸淫日深,素材累積的份量足夠,也就自成一部紀錄片。
馬共至今於馬來西亞仍是禁忌話題,廖克發採訪的對象大多不在馬來西亞,散居於泰國、中國與香港,過著不斷轉換身份的生活,隱藏著身世與革命的故事。 單純想要理解祖父為何加入馬共的廖克發,在《不即不離》完成的過程裡,持續發現當年左派運動是年輕人為了生命的迫切所需,對抗日本以及英國的殖民,想要更有尊嚴與自由,建立一個理想的社會,很自然甚至可以說是唯一的選擇。
廖克發認為,對政治事務的冷漠冷感,其來有自,並非所謂個人的選擇或立場,而是有一個久遠的脈絡發展──當推進、創造理想社會的人們沒有受到重視,其犧牲完全被扔擲於國家與歷史的敘事以外,未曾轉換為正義時,後來的人也就在長期的審查與壓抑中,被訓練、教導成無法信仰正義,難以想像更好也更平等的可能。 從回溯自身家庭到發掘整代馬共人淹沒歷史的《不即不離》,也就開啟了廖克發的第二部紀錄片《還有一些樹》,由馬來西亞1969年後見於郵件的戳章,進行對種族議題的深刻探討。
馬來西亞社會大致可分為馬來人、華人、印度人與原住民等。馬來西亞在脫離英國殖民獨立建國時,簽署了馬來人享有經濟與教育等的優惠特權,華人與印度人則是能享有公民權的協定。 而華人與馬來人種族衝突的513事件,肇因於反對黨在1969年全國選舉頭一回超越執政黨政府得票率,大肆慶祝遊行,引發馬來人的反感,也上街示威,最後演變成戒嚴,與及大規模屠殺事件。該戳章所註明的禁止散播謠言,即是不允許討論、質疑該事件,乃至馬來人在馬來西亞的特權。《還有一些樹》透過訪談與歷史資料,耙梳了513事件的始末,同時也凝視種族政策最底層受害者原住民的困境。
廖克發發覺,在華人被馬來人以及政府軍警慘烈殺害時,也知曉華人內部的自相殘殺,甚至及於華人對更少數,尤其是原住民族的剝削與壓迫。他乃對自己提問,會不會他也同樣是一名種族主義者?主要是他警省到,自身總是從華人是種族主義受害者的角度去思維,而罔顧其他被華人既得利益下的邊緣民族。而如此疑惑更拉高視野地思維著樹(自然環境)與人類的關係,特別是為了經濟開發,對原住民棲息地、森林的砍伐,透過樹的靜默與見證與原民祖先的洞穴探勘,也就隱隱有人類對自然的態度不也是種族主義作為的體會。 廖克發從幼年熱愛看牛仔電影說起,其時他對正義的想像,就是那些槍殺印第安人的西部牛仔皆是英雄。直至成人看了《與狼共舞》方才瞭解,印第安人是被壓迫的對象。
換言之,影像所造成的偏見遠大過於關於正義的探索。 廖克發強調,任何太方便、簡化的敘事跟立場,都是危險的。拍紀錄片必須有疑惑,明白沒有一種面向可以是全面性、全客觀的紀錄。活在複雜的世界,必須有多重、多部的聲音。單一故事永遠不夠,需要有很多故事與作品,討論同一個事情。說故事的權力掌握在誰身上這件事情,得保持懷疑。紀錄片工作者不能牢牢握住這種權力不放,要能時時刻刻反省自身的意圖與認知。這也是為何廖克發會謹慎對待受訪者,要重複確認他們是不是願意將受訪內容公諸於世。
小檔案
廖克發,1979年出生於馬來西亞怡保,實佻遠(Sitiawan)。就讀於國立新加坡大學商業學系,卻熱衷於文學創作以及出國遊學,曾獲大專文學獎。畢業後任教於新加坡小學四年後,來台學習電影製作,2011年畢業於國立台灣藝術大學電影系。兩部作品曾獲得台灣金穗獎最佳學生影片,曾獲最佳導演,並在2015年釜山國際影展獲得超廣角亞洲最佳短片。編劇作品長片劇本《菠蘿蜜漫長的飄香等待》,根據祖父二戰時參戰的生命故事改編,獲優等劇本獎;被選為2015法國南特影展,台北劇本工作坊。成立蜂鳥影像有限公司,製作劇情與紀錄影片。參與2013年的侯孝賢導演執導的金馬學院。曾任臺灣國家地理頻道攝影師。
拍攝的電影多與東南亞華人有關,其中紀錄片《不即不離》因涉及有關馬來亞共產黨的敏感歷史,在馬來西亞被全面禁演。2019年以劇情片《菠蘿蜜》入圍第56屆金馬獎最佳新導演,同年紀錄片《還有一些樹》也入圍金馬獎最佳紀錄片。
創辦人:馬立群 監製:王姿佩 採訪:沈眠 攝影/後製:馬立群 作品提供:廖克發 場地提供:倆人攝影棚
國家地理頻道攝影 在 李基銘漢聲廣播電台-節目主持人-影音頻道 Youtube 的最讚貼文
本集主題:「圖解台灣老行業與職人魂」新書介紹
專訪攝影者: 黃名毅
內容簡介:
台灣最親近庶民,也最具傳承精神典範的老行業與職人,不僅涵蓋日常用品、民俗藝品,更包容食品、器物與傳統技能文化,讓人看見的,是台灣最具大眾生活特色與職人精神面面觀。
老行業是展現職人與匠師一生懸命的場域,所有傳統百藝與技能絕活都在此無所保留,本書不僅遇見20種台灣在地傳統老行業,以及世代傳承的老職人生命史,篇篇呈現職人過人的韌性與毅力,尤其職人展現絕活,澆灌了幾世代的使命,才能養成今日的風采,但時代巨輪無情的不停向前,老行業隨又面臨消逝或失傳的窘境。也因此,本書踏上追尋老行業與職人之途,雖無光鮮亮麗,卻處處能見幽微的光明與後輩傳承的希望,是不可錯過的傳世作品。
20.30.40世代看見的職人精神──
光餅+鹹味=鹹光餅,光餅,台式貝果?就得看老順香
★從順香到老順香──老順香糕餅店
素食者的夢幻食物,手工撈豆皮,堅持不加工
★土角屋內的豆皮──永順豆皮工廠
完全親手打造的手工汽車,只能用讚嘆形容
★老技術鎔鑄新靈魂──板金師傅和他的兒子們
吹霓虹燈管,是什麼東東,讓職人親口說
★老派的浪漫──霓虹燈微型工廠
聲音要好聽要傳遠,先需拉皮
★海邊的鼓聲──永安製鼓工藝社
機器能做的事,為何還要一根羽毛一根羽毛的黏?
★源自乞食的靈感──陳忠露雞毛撢子
吃冰不只是冰涼透心,還能承載幾代人的幸福感
★不只是賣冰── 幸發亭,蜜豆冰的回憶
傳統漢餅也能光彩奪人,看年輕氣息的翻轉
★目光如炷,第五代的年輕氣息──陳允寶泉
三把刀雕塑的時代,隨時代創新的木雕
★不允許退休的傳奇手藝──陳彫刻處
地方美食的訣竅,就在站穩腳步,堅持美味
★方與圓──正莊麻糬
從抗拒到展現手藝,成為最搶手的廟會燈藝品
★廟宇燈籠高高掛──森興燈籠店
還有更多老行業職人〜
★從澎湖二崁到台灣的中藥師──金元和蔘藥行
★跨世代的米奶粉──黃清松米奶粉
★撿風水──拾骨師李國雄
★家將教頭和他的神像雕刻兒子──道林軒
★戲夢人生──明山臺灣民俗佈景彩繪工作室
★老派紳士的新浪人風貌──華谷理容院
★神的孩子在神農街上──府城永川工藝社
★三人成行──三合成棺木行
★南方澳‧北方澳‧船仔旗──集豐海產行
作者簡介:莊文松
筆名柯帕。嘉義縣六腳鄉人。
熱愛書寫有關台灣地方史的旅行散文。從地方誌到社區發展以及人情故事,都是個人書寫的材料。隨筆散見《中華日報》「副刊」。
著有《在二樓窗口讀雨》(麥田,2001);《台灣的老港口與老碼頭》(遠足,2004);《寶貝觀音》(行政院客家委員會,2008);《我與世界失去了聯繫》(晨星,2014);《圖解台灣老地名》(晨星,2017)等書。
作者簡介:林珊
後現代軟骨頭,喜歡躺著不排斥坐著。視沙發為生活不可或缺之傢俱。搜集明信片及電影台詞。
最喜歡的歌詞是:「喜歡養狗,不愛洗頭」及下三句。未來想過著閒雲野鶴的生活。
攝影者簡介:黃名毅
1981年生嘉義人,2011年左右與全家人搬回嘉義縣朴子從農,作物主要為溫室小番茄,並開啟攝影興趣並自學,觀察在地人物生活,題材多以傳統行業、傳藝、農村產業、風景、小人物等人文為主,時常分享各式各樣產業勞動小人物影像。2016年夏天成立黃名毅生活工作室,從興趣兼職轉型以全職攝影為主要的收入及工作,同年底獲得國家地理頻道攝影比賽人物組銀牌;2017年初受邀參與紐約國際藝術展展出,同年獨立出版《大樹下的節氣生活攝影集》;2018年持續接受公部門委託工作,如台南觀光旅遊局、台中建設局、嘉義縣政府、各地農會單位、市公所等計畫案,並從事攝影課程教學,及農產電商平台之農友農產開發及採訪等。
國家地理頻道攝影 在 國家地理雜誌- 「如何成為國家地理攝影師?」攝影愛好者可能 ... 的美食出口停車場
「如何成為國家地理攝影師?」攝影愛好者可能都想過這個問題。國家地理攝影師如何構圖、如何計畫專題?同樣的場景,他們如何取景?6月19日,已為《國家地理》雜誌 ...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