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地碎碎不平安!國土計畫怎麼解?🏞️🙋報名請上 https://neti.cc/AJyyrBq (開放現場及線上參加)
國土計畫是與生活密不可分的空間計畫,它會盤點地理、人口和經濟活動需求後,為每吋國土量身訂造未來至少五年以上發展規劃,是一個會影響每一個人的生活、非常重要的國土空間計畫。
不過,現在國土計畫進行到什麼地方了呢?2018年全國國土計畫公告,今年4月30日前各縣市國土計畫也即將出爐,之後大家就可以查閱自己家鄉規劃成什麼模樣了,下一步內政部跟地方政府會在2025年之前完成國土功能分區圖的畫設和土地使用管制規則等子法的擬定。
若以室內設計來比喻,在2021年5月之前是決定臥室、廚房的空間配置,而2021年5月之後,則開始討論臥室內的使用規則,像是臥室能不能吃糖果?若是以前臥室可以吃糖果,但發現容易生螞蟻,那還要開放吃糖果嗎?這些則為土地使用管制規則的討論。
而在未來,土地使用管制規則中在《區域計畫法》時期可以做的事情,在未來《國土計畫法》時期還能不能做這稱之為既有權利保障,未來如何兼顧國土永續下的適宜發展及既有權利的保障,已是國土邁入治理新篇章前亟需商討且不可忽視的重要課題。
此次,由地球公民基金會與環境法律人協會共同主辦「國土計畫的土地使用管制策略及既有權利保障機制論壇」,邀請國內各界學者專家參與。
-
📌上午從國土計畫既有權利(益)保障的法律問題切入,談論國土計畫法第32條的解釋與範圍,以及既有合法可建築用地權利保護的法理依據。
📌下午則聚焦到具體情境,包含了國土保育區或農業發展區內的合法工廠(丁種建築)與工輔法特登工廠(農地違章工廠)的既有權利保障與管理,共同研商既有權利保障下的國土土地使用管理策略。
---
🕰時間:2021/5/8(六) 10:00-17:00
📍場地:台大霖澤館-7F第一會議室(台大辛亥路側門,近科技大樓捷運站)
🌲主辦單位:環境法律人協會 Environmental Jurists Association, EJA、地球公民基金會
🌲協辦單位:台灣環境資訊協會 - TEIA、主婦聯盟生活消費合作社
國土空間發展策略課題 在 媽媽監督核電廠聯盟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能源轉型討論中的系統性思考
文:Tony Yen / 德國弗萊堡大學再生能源工程與管理碩士、媽媽監督核電廠聯盟特約撰述
日前東華大學戴興盛教授在臉書發文指出(https://bit.ly/3hLjvtu),台灣的公共輿論對於深度低碳的想像不足,故進行相關路徑討論時,缺乏系統性思考。筆者深感贊同;事實上,本學期期中筆者便曾經以社課講師的身份,在東吳逆思社課上,討論能源轉型過程中如何以系統性、全尺度的思考方式,綜觀深度低碳的課題。
社課時筆者使用了之前也發文討論過的「人造林蓋太陽能電廠」(https://bit.ly/3nm7so0)為例,示範如何透過矩陣法,對一特定議題影響的不同層次做出系統性思考。該矩陣如下圖所示,當時筆者設定的兩個維度為環境考量的尺度以及決策者的能動性層次,據而做出一道2階方陣。(請參見圖一)
在〈近期光電與既有土地搭配上之疑慮釐清與可行解方探討〉一文中,筆者著重在個別決策者層次上的大尺度環境考量,討論太陽能電廠和人造林的減碳效益;圖中的矩陣中可以看到,還有其他能動性層次或考量尺度是可以被討論的。比如,雖然對個別決策者來說,太陽能電廠肯定比人造林更具有減碳效益,但站在更高位的政策制定者,就必須考慮推廣人造林改做太陽能電廠的排成順位(理論上,不具碳匯的土地更應該優先做綠能電廠)。另外,有些農光、漁光共存的案例站在個別決策者的層次上可能並不是最具經濟效益的土地利用方式,但政策決策者在考慮到國土整體的土地利用限制後,可能反而要鼓勵這種混合式的土地使用類型。
然而到這部分的討論,仍停留在過於基本的概念。接續戴老師的文章和我的矩陣,我想延伸兩個討論能源轉型議題時,台灣公共輿論仍缺乏的觀點。
其一就是我們以在地環境考量討論再生能源的潛在危害時,往往和其他土地利用方式相比嚴苛不少。比如說真的要比較,風能機組對鳥類的傷害,不一定比傳統電廠高;太陽能板的反照程度,也不一定比窗戶、玻璃或其他光滑表面嚴重。但這些批評至少具有某種程度的建設性,敦促綠能業者改善機組,讓再生能源越來越環境友善。
在台灣真正麻煩的,是當再生能源和既有地景融合時,一種近乎直覺式的排斥心態。比如一張太陽能電廠擺放在農地中間的照片,似乎就能成為光能破壞農業的例證。然而太陽能板靜置在農地旁邊,對周圍的農業活動能有甚麼影響?而那些改作電廠的農地,沒有綠能這個選項真的願意繼續耕作的比例很多嗎?甚至我們應該衡量,農地改成太陽能電廠後,底下土地如果變成草地,是有機會讓土地的碳匯能力增加的,由此等於是雙重的減碳效果(這可能是未來深度低碳過程中,少有的負碳排選項之一)!但這些討論在目前台灣的公共輿論中都很少見;我們總是直觀地認為,太陽能板出現在原本地景裡就是不對的,但對於真正對周圍土地利用有顯著危害的違法工廠和農舍,反而不會用同等力道監督。
第二則是轉型路徑過程中的無悔性。現在有一些針對綠能、電池、氫能、電動車、智慧電網等轉型技術的批判,固然有其真實性和反映著這些技術可以改善的空間,但這些批判,並不應該做為我們放緩或取消發展這些技術的藉口。道理很簡單:所有嚴謹的學術研究和認真討論深度低碳路徑的政策裡面,以上種種轉型技術都缺一不可;如果我們嚴肅看待晚近國際社會逐漸成型的深度低碳目標,則任何關於未來能源系統的討論,若不是立基於這樣的前提下展開,都不具任何意義。
這其中,綠能的發展又是最為核心的,因為能源、運輸、供熱等各部門的深度低碳,實仰賴再生能源取代傳統能源的進程。所以再生能源政策永遠不會有太快、太躁進的問題,我們要也只需要擔心發展太慢、政策支持不夠,但我們絕對不會在未來某個時刻,因為要改變深度低碳轉型策略,而後悔在過去蓋了太多再生能源。只要我們認真對待氣候緊急的現狀,持續發展再生能源就是必然的任務,這樣的概念就是「無悔性」(請參見圖二)。
因此,當有人號稱想養綠、減碳,卻將綠能和既有土地利用形式的競合過程、變動型再生能源的電力輸出波動、充放能的損失等等特性,誇大成綠能尚不成熟、綠能為主的能源系統不可行的理由時,他的行為和所宣稱欲達成的目標,便出現了嚴重斷裂。遺憾的是,這樣的斷裂主導著台灣關於氣候與能源政策討論過久,使得社會整體從來不把一個以綠能為能源系統主體的未來當成必須達成的前提來行事。如果不將戴教授和本文揭示的系統性思考導入這些討論中,這樣的問題終將無解。
♡
國土空間發展策略課題 在 MyGoNews不動產網路新聞粉絲團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啟動直轄市、縣(市)國土計畫之鄉村地區整體規劃👷♂👷♂
#鄉村地區 為相對於都市地區之非都市環境,因區域計畫時期係採現況編定,長期缺乏空間計畫讓鄉村地區面臨諸多不同的課題,2018年4月30日公告實施全國 #國土計畫 提出「鄉村地區整體規劃策略」,目的在於推動鄉村地區整體規劃,形塑鄉村特色風貌,以生活、生產、生態之再生規劃理念出發,充實生活機能設施、維護地方文化特色、營造鄉村生產經營環境、培育鄉村人力資源及建立生態網路,以協助鄉村地區永續發展。
MyGoNews不動產網路新聞粉絲團
國土空間發展策略課題 在 斷線再開「再生能源推動與國土空間規劃」座談會 - Facebook 的美食出口停車場
推動淨零轉型政策,再生能源的極大化是重要策略,然而再生能源發展涉及到 國土空間 的利用競合,建立綠能與 空間發展策略 的整體規劃成為首要面對的關鍵 課題 。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