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希望你也在這裡 #搶先試讀 #PART1
在路上認識的那個男人傳了微信過來:我不能想去就去,要嘛你來吧。於是我就去了。機票,護照,台胞證。最小的登機箱。一千公里,一個半小時,我到了。
九月的深圳很舒爽。他在機場等我,他開很好的車,車上擺了印度香而不是人工芳香劑。他帶我去了深圳勝地,世界之窗,巴黎鐵塔就在路口,然後是凱旋門、羅馬競技場、泰姬瑪哈陵、仰光大金塔、雪梨歌劇院,全是縮小版的,但又不像小人國那麼迷你,有點像樣,又有點滑稽。
我說我都去過了。他說真的假的?
我說你怎麼有台灣腔?他說大概是受台灣同事的影響。
真的。我都去過了。真的巴黎,真的義大利,真的印度緬甸和澳洲。他沒出過國,但是去過好遠的新疆和西藏。
他又帶我去開車要一小時的地方吃晚餐,排在路邊的矮桌矮凳,像台灣的薑母鴨,但吃的是胡椒豬肚鍋。我們聊了很多,都是各自在路上的事。他又開車沿著蜿蜒山徑而上,進到山裡後他按下車窗,空氣濕涼,山下有霧。他在一處平台停下,腳下是深圳夜景。車內的音樂是許巍的〈曾經的你〉。每一次難過的時候,就獨自看一看大海,總想起身邊走在路上的朋友,有多少正在療傷。
我知道他會唱歌的。在雲南的路上相遇之後,曾經一群人去酒吧,他大大方方上台拿起吉他自彈自唱了陳昇的〈不再讓你孤單〉。於是我鬧他,要他唱歌,他不從,反倒把椅子打平了,半躺著,雙手高舉過頭,伸了懶腰,沒喝酒卻眼神迷濛。現在我得側身微微低頭才能跟他四目相接。
「你跟你老公都怎麼做的,幫我。」他說。
「我們不在車上做。」我說。
「那我們去找個房間。」他聽起來有點認真。
「我們不跟彼此以外的人做。」我說的是實話。
我仍看著他,他仍看著我。他安排的歌單來到下一首,老鷹合唱團的〈加州旅館〉,都是好適合在路上聽的歌。
「如果我強暴你呢?」前奏結束時他說。
「我會報警,你會坐牢。」我說的仍是實話。
他把椅子豎起來,倒車,載我回旅館。他問我明天想做什麼呢?我說我想一個人,他說那他晚上下了班來接我吃飯,我說好。
我說好的原因是,我相信他不會想把以上動作與對話再來一遍。
現在我回到房間了,一個人。我不害怕嗎?在車上的那時候。坦白說,事實上是,在路上的人,抽掉害怕之後,你只會看見,你自己也在看著前方,你也想知道,接下來會發生什麼。
我不知道那之中有沒有期待,但我很肯定,沒有害怕。
#希望你也在這裡
#深圳
*
以上貼文配了一張世界之窗全景夜景照,巴黎鐵塔矗立在中間閃閃發光。一小時前發布,已有三百一十四個愛心,連美雅是其中一個。
這位IG作者名叫茉莉,正如文中自爆,已是個有夫之婦,少婦寫居家和敗家成為網紅的也不少,但茉莉走的是新女性路線,有恩愛的老公(偶爾也曬兩人份早餐或是四隻腳丫露出被窩那種閃照,圖說:回家真好),還有瀟灑的浪遊,自成一格,不接業配,也不經營互動,粉絲全靠口碑。這一 #希望你也在這裡 系列已經出過一本書,持續不定期在IG更新。
有些頭號粉絲或許會把希望「你」也在這裡的「你」當作他自己,認為是作者的溫柔邀約;而有些則是自己心中還有個「你」,把自己投射成為作者,希望自己也有作者的文筆與閱歷,但是都沒有也沒關係,至少有個「你」可以承接心意。
而連美雅不屬於上面兩種,對她來說,知道茉莉的「你」是誰,是最不能承受的事。她們在現實生活中有著雙重關係。表面上,連美雅必須叫茉莉「師母」,意即茉莉的老公是連美雅必須叫「老師」的人,不為人知的關係則是,連美雅與這位老師已經秘密交往了八個月。
.
//////未完待續//////
❥
《希望你也在這裡》#現正預購中・8/2開始啟程
博客來:
(限量簽名版)https://bit.ly/3iL1CMG
(一般版)https://bit.ly/3iDYJwT
誠品:
(限量簽名版)https://bit.ly/3y1k7CK
(一般版)https://bit.ly/3iQ9wUM
誠品蝦皮:
(限量簽名版)https://bit.ly/3zJVhb7
金石堂:
(限量簽名版)https://bit.ly/3Bxoacc
讀冊:https://bit.ly/3kJXKOj
三民:https://bit.ly/3zxvlzi
※作者親簽版數量有限,以各通路頁面顯示的現有數量為主,售完為止。
同時也有2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24萬的網紅啟點文化,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熱門講座】達成共識,你可以這樣做!06/21(四)或 06/30(六)19:30 講座資訊:https://www.koob.com.tw/contents/3000 【7.21 開課】《學「問」~高難度對話的望聞問切》~第13期 掌握達成共識的關鍵能力! 課程資訊:http://www.koo...
因愛啟程購票 在 文茜的世界周報 Sisy's World News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1.距離美總統拜登所設定要在7/4美國慶日全面解封的時間,剩下最後倒數一個月,全美疫苗單劑接種率已達63.5%,單日確診及死亡率也降至疫情爆發以來新低。但拜登夫婦不敢大意,因為全美至少還有六州仍未擺脫病毒威脅,自滿營造出的假象,卻讓越來越多人鬆懈、不願繼續打疫苗。
2. 就在一種樂觀與擔心過度樂觀的複雜情緒下,全美包括賭城拉斯維加斯等多地宣告全面回歸疫情前的生活。此時的美國官方卻宣布,將陸續關閉大型疫苗接種站改推社區接種,因為蓋洛普民調顯示,接下來要突破的將是全美最難說服24%堅持不打疫苗的成年人,這其中有78%完全不考慮接種,只有2%有機會改變心意。
3.當下美國正面臨新一波危機,印度變種Delta席捲全球60多國及全美46州,防疫專家佛奇憂心,該病毒恐從年輕族群找到破口,在歐美掀起新一波疫情海嘯。特別是彭博社點出,Delta病毒症狀和原始病毒大不相同,包括聽力喪失、 嚴重胃部不適及可能導致部分身體組織壞死的血栓,再加上傳播性更強,各國必須採取更高規格來防堵。
4. 紐時報導,莫德納正在替6個月到11歲的幼兒進行臨床試驗,最快今年秋天將替這個族群提供有效且安全的疫苗;輝瑞則是正在針對5到11歲兒童,進行最後二三階段人體試驗,結果可望數周內出爐。在此之前,美國的防疫措施究竟該如何設定,成了今年秋天學校復課時的最大難題,解封前,美國從中央到地方如何看待Delta變種,將成為他們能否衝破黑暗的關鍵決勝點。
{內文}
美國總統 拜登:「疫苗接種人數持續增加,就業人數也增加,薪資也提升了,美國人終於又重新開始生氣勃勃。」
永遠樂觀的美總統拜登,持續向全美民眾喊話,要大家相信劇作家莎士比亞的名言,「無論黑暗再怎麼漫長,白晝終會到來」;第一夫人吉兒也與他分進合擊,邀請美防疫專家佛奇,一同走訪紐約哈林區的疫苗注射站,力拚全美70%成年人在七月四號國慶日前,至少打一劑新冠疫苗。
美國第一夫人 吉兒拜登:「我要謝謝你們所有人來,因為這就是我們達標的方法,我們希望每個12歲以上的人都來接種疫苗。」
因為他們雖然看見了隧道盡頭的亮光,即全美新冠接種單劑比例已達63.5%,但抗疫的最後一哩路,卻出現了意料中的龐大路障,即單日新增確診數量在過去七天,雖然大幅降至1萬5千人,死亡人數也剩下432人,但疫苗接種人數卻大幅下滑,每天平均已從最高的400萬劑,降至80萬上下,且根據CDC的最新數據,目前僅十數州達標,甚至超越七成人口接種完一劑,卻至少有六州仍未擺脫病毒威脅。
共和黨籍密西西比州長 Tate Reeves:「我們州的病毒量非常非常地少,當下疫情已經和三月份任何公衛專家所警告的大不相同。」
正是一種日益增長的自滿,讓全美接種率最低的密西西比州,也出現了這樣的假象。他們不斷告訴自己,全國範圍內的確診病例已明顯下降,我為什麼還要冒險接種疫苗? 但事實是,根據克利夫蘭診所的最新統計,今年一到四月大多數新冠住院病患,仍是那些完全沒有接種過疫苗的人。
美總統醫療首席顧問 佛奇:「疫苗接種要到疫情結束才會結束,但它還沒結束,那正是我們必須確認不想掉入的陷阱,因為如果我們落入陷阱,我們可能再面臨一波病例激增,特別是變種病毒流竄,那可能讓美國疫情再次倒退。」
就在一種樂觀,與擔心過度樂觀的複雜情緒下,包括賭城拉斯維加斯等多地,宣告將全面回歸疫情前的生活,紐約地鐵也迎來了睽違14個月的街頭藝人表演。這星期美國的航空旅行,重新回到了疫情爆發以來的最高峰,有將近2百萬人次,透過空中交通在美國50個州內遊走。皇家加勒比海郵輪也宣布,7月2號將全面復航,但首站啟程的邁阿密,乘客無須接種疫苗即可購票。此時的美國官方宣布,將陸續關閉大型疫苗接種站,改推社區接種,因為根據蓋洛普最新民調,接下來要突破的,將是全美最難說服24%堅持不打疫苗的成年人,這其中有78%完全不考慮接種,僅僅只有2%有機會改變心意。
新聞片段:「今晚,人們開始擔心新型印度變種可能帶來的危險,佛奇博士正在敦促更多年輕人接種疫苗,早在這款變種病毒於印度首次發現之前,它就已經在美國佔據主導地位,英國方面也已經提出警告,它正在12到20歲的年齡層間快速傳播。」
這款原先命名為B.1.617的印度變種毒株Delta,於去年10月5號,因率先在印度當地被檢測出而命名。由於它的突變速度極快,短短八個月時間,已蔓延全球60多國及全美46州,專家分析,它在病毒棘蛋白上出現了兩個關鍵突變,其中L452R類似先前發現的加州變異株,能增加棘蛋白與人體細胞上的結合力,據稱能拉高至少20%的傳染力;另一個E484Q則和先前的巴西變種E484K是一家人,能繞過免疫監測,對人體中和抗體具有逃脫能力,以致於當下疫苗保護力
均明顯受到影響。最新數據顯示,輝瑞BNT針對印度變種效果,在打完第二劑後雖然仍能維持88%,但如果只打一劑的防護力,將迅速降至僅33%而已。
聲音來源:美總統醫療首席顧問 佛奇:「很顯然地(印度變種)其傳播力,是比 Alpha(英國)變異病毒株還要高出許多。」
佛奇強調,儘管Delta變異毒株,目前僅佔全美新增病例的6%,但不排除它未來會在英國及歐美等國,掀起新一波疫情海嘯。更讓人憂心的是,彭博社引述一份最新來自印度的科學研究,Delta病毒的症狀,包括聽力喪失、嚴重胃部不適及可能導致部分身體組織壞死的血栓,這些都是原始毒株先前並不存在的臨床症狀。澳洲墨爾本近期的第四次封城,就是因為發現了這些非典型病徵,讓官方決定以最高規格應戰。
美國總統首席醫療顧問 佛奇:「這就像曾在英國上演過的情況,B117先成了主要病毒株,然後再被617攻陷,我們絕不能讓這情況在美國發生。」
對美國來說,這是一場不能輸的仗。當成年人疫苗接種率,逐漸逼近群體免疫標準,12到17歲卻只有25.6%接種至少一劑,總統拜登日前罕見透過推文,要大家別忽視Delta變種的高傳染力。文中提到,如果你是年輕人且還沒打疫苗,還等什麼? 這就是你保護自己和所愛的最好方式。
美國年輕人:「對我來說,我只是還沒去打疫苗而已,我確實有計畫要去打,尤其我很快就要開學了。」
根據紐約時報報導,莫德納正在替6個月到11歲的幼兒進行臨床試驗,最快今年秋天,將替這個族群提供有效且安全的疫苗;輝瑞則是正在針對5到11歲兒童進行最後二三階段人體試驗,結果可望數周內出爐。目前已知都是相同成分但低劑量,和成年人一樣,必須施打兩劑才算完整接種。
史丹佛大學醫學院教授 Dr. Yvonne Maldonado:「兒童往往比成年人要產生更好的免疫反應,所以我們希望5到11歲的孩子也是如此。」
在此之前,美國的防疫措施究竟該如何設定,成了今年秋天學校復課時的最大難題。目前已知洛杉磯學區會維持口罩禁令,直到兒童獲得批准並強制施打疫苗為止;但其他各州,諸如德州、愛荷華州,官方早就已經解除口罩禁令,所以無論疫苗結果如何,都不會將口罩視為替代的防疫措施。美國在解封前,面臨著一波波重大挑戰,從中央到地方如何看待Delta變種,正成為他們能否衝破黑暗的關鍵決勝點。
https://youtu.be/DTSXh-OBzag
請訂閱【TVBS 文茜的世界周報】YouTube頻道👉
https://www.youtube.com/c/TVBS%E6%96%87%E8%8C%9C%E7%9A%84%E4%B8%96%E7%95%8C%E5%91%A8%E5%A0%B1TVBSSisysWorldNews?app=desktop
並開啟🔔
因愛啟程購票 在 一頁華爾滋 Let Me Sing You A Waltz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2015 年一部帶著黑色幽默與奇幻色彩的外語片《死期大公開》,上帝的女兒與乖戾殘暴的父親吵架,大鬧一場後將世界上所有人的死期全數公諸於世,並逃到人間尋找屬於自己的六位門徒。第一位是性感美麗的荷蘭女子,童年時不慎失去了左手臂,導致她從此失去愛人的能力;而當她在夢中聆聽到韓德爾的《詠嘆調》,凝視著那隻在桌面上隨音樂翩翩獨舞的左手,優雅躍起、旋轉,將她臉龐上的淚痕映照得閃閃發亮,此幕美得令人神傷,美得令人深深嘆息。
⠀⠀⠀⠀⠀
如此詩意畫面便是出自這位被譽為比利時鬼才導演的賈柯凡多梅爾 Jaco Van Dormael 之手,其電影創作數量雖然稱不上多產,單單憑著四部長片《托托小英雄》、《第八日》、《倒帶人生》和《死期大公開》,便在許多人心中留下相當鮮明的印象,且皆帶有強烈的個人風格。近年來導演將創作重心漸漸移往劇場,與長期合作的編舞家伴侶 Michèle Anne De Mey 再度率領「吻與淚創作群」,於 2021 NTT-TIFA 歌劇院台灣國際藝術節以《#指尖上的幸福人生》回歸這個舞蹈與電影藝術交錯的微觀世界。
⠀⠀⠀⠀⠀
Existence stands still for a dance,我舞故我在,手部的情緒始終飽滿欲滴,使生如夏花之絢爛,死如秋葉之靜美。
⠀⠀⠀⠀⠀
《指尖上的幸福人生》像是一趟在心中默數一、二、三後便啟程的夢境之旅,就如導演以死亡做為收尾的標誌性手法:等在前方的是七場毫無預警的死亡,但故事中的死亡並非悲劇,而是無數對生命的禮讚以及回望。光影在生命舞動的殘影裡停駐時間,留下輕如鴻毛的印記,一雙雙手漫舞於黑暗之中,漫舞於森林霧氣之中,漫舞於火光燭天之中,漫舞於水波蕩漾之中,漫舞於宇宙虛空之中,漫舞於生命布幕落下之前。
⠀⠀⠀⠀⠀
彷彿因傳統表演型式的有限而生,也因生命盡頭姿態的有涯而生,透過打破既往視覺藝術的呈現手法,跳脫現實帶來一場前所未有,且充滿影像魔力的感官饗宴,讓我們在悠悠轉醒之際,捫心自問:
⠀⠀⠀⠀⠀
「死去前,你真正活過嗎?」
⠀⠀⠀⠀⠀
⠀⠀⠀⠀⠀
⠀⠀⠀⠀⠀
▍完整文章寫於 BIOS monthly:
⠀⠀⠀⠀⠀
生如夏花,賈柯凡多梅爾《指尖上的幸福人生》:
死去前,你真正活過嗎?
https://bit.ly/3rFkZtO
⠀⠀⠀⠀⠀
⠀⠀⠀⠀⠀
⠀⠀⠀⠀⠀
——
⠀⠀⠀⠀⠀
2021 NTT-TIFA 吻與淚創作群《指尖上的幸福人生》
Kiss&Cry Collective Cold Blood
⠀⠀⠀⠀⠀
場次:4.09(五)19:30 華語版
4.10(六) 14:30 華語版
4.11(日) 14:30 英語版
⠀⠀⠀⠀⠀
地點:臺中國家歌劇院
預告:https://youtu.be/UMRLe5aNuPs
⠀⠀⠀⠀⠀
詳細介紹與網路購票:https://wenk.in/ntt07NsOW
⠀⠀⠀⠀⠀
(華語版由金馬影帝 #莫子儀 獻聲配音)
因愛啟程購票 在 啟點文化 Youtube 的精選貼文
【熱門講座】達成共識,你可以這樣做!06/21(四)或 06/30(六)19:30
講座資訊:https://www.koob.com.tw/contents/3000
【7.21 開課】《學「問」~高難度對話的望聞問切》~第13期
掌握達成共識的關鍵能力!
課程資訊:http://www.koob.com.tw/contents/232
更多學員心得分享:http://goo.gl/A07zZ0
【人際維基】桌遊工作坊~報名連結:https://www.koob.com.tw/contents/3487
桌遊【人際維基】~一玩就懂得別人的在乎:https://goo.gl/Ej4hjQ
到蝦皮購買【人際維基】:https://goo.gl/ASruqR
=============================
以下為本段內容文稿:
你有沒有曾經守護過一些秘密?然而當這個秘密,成為一個你跟他人交換的物品的時候,這個時候你以為,你用秘密換得了別人的信任,但事實上可能在你的經驗當中,這樣的交換到頭來都是你受傷了!
走過這些傷痛之後,你可能會笑自己好傻、好天真,可當下一次又有類似的事情的時候,你真的有把握能夠再守住,自己不能讓任何人知道的秘密嗎?
為什麼跟你分享這個呢?是因為我讀到了美國前總統羅斯福他的一個故事。他那個時候還不是總統,他是海軍助理部長的時候。
有一天呢,他的好朋友突然來找他,兩個人打屁了一下,朋友竟然問了一個很敏感的問題,朋友竟然問他海軍在加勒比海的某個島嶼上建立基地的事情。
這個其實是不能讓任何人知道的軍事機密,朋友就看著羅斯福,懇切的問只要你告訴我,我所聽到的那個關於基地的傳聞是不是真的,你只要告訴我「是!」還是「不是!」,就可以了。
羅斯福一聽到之後,他愣了一下,朋友愛打聽這件事情其實是機密,可是又是好朋友提出這樣的一個要求,拒絕也不是,不拒絕也不是,這樣的兩難情境,到底該怎麼辦呢?
於是呢羅斯福就看著對方,兩個人沈默了一會兒,這個時候羅斯福四處張望一下,看看有沒有其他閒雜人等,然後確認沒有之後,壓低自己的嗓子,跟朋友反問,那你能夠保證你會保密不張揚出去嗎?
當對話談到這裡,如果你是羅斯福的朋友,你會不會覺得羅斯福快要說出真相了?這個時候你一定很興奮很期待,對吧?
於是呢好朋友也面露這樣的表情,然後急切的說:「可以!我可以保證不會張揚出去。」
想不到羅斯福聽到朋友的保證之後,馬上微笑很肯定的跟他的朋友說:「那麼我也可以!」。
這個故事跟你分享到這裡,不知道你聽懂了沒有?如果這個朋友能夠保證,他能夠保守秘密,那麼羅斯福他也能夠保證,他也能保守秘密。
那既然羅斯福保證自己是一個能保守秘密的人,那麼就沒有理由要告訴朋友,到底那件事情,是不是真的有沒有存在?
那當然回到你身上,你聽這個故事,你可以從兩個角度去聽它。第一個角度叫做我們可以怎麼「回應別人」!
特別是當有人要套我們話的時候,我想羅斯福的做法,是可以當做是一個範例,但是第二個層面如同今天我開頭所分享的,你是不是曾經遇到有人要刺探你的秘密,或者是他用他自己的秘密跟你交換你的秘密?
彷彿透過秘密的交換,你們才可以確認彼此的友情,確認彼此是好兄弟、好姐妹。可是呢你真的仔細想想,在人生當中這樣的一個狀況,通常到最後都會得到受傷的結果!
為什麼?因為秘密本身意味著不能讓別人知道,然而不能讓別人知道,不等於不信任眼前的人,也更不等於我要拿秘密去,換得彼此之間信任的認證。
可是我們常常會聽到,有人用這樣的話跟我們說:「你不告訴我,就是不相信我,難道你不信任我嗎?為什麼你不能跟我說?」,或者是:「我都已經跟你說了,你怎麼不跟我說?」。
你有沒有發現一件事?這些話的背後是把「秘密」跟「信任」綁在一起,然而我在這邊就要特別提醒你,任何人,我講的是「任何人」不管他是你的誰,只要把「秘密」跟「信任」綁在一起的話,那麼你都要好好的評估一下這段關係。
尤其評估眼前的這個人,因為當一個人把秘密調包成信賴的議題的時候,他其實同時也在綁架你,然而就算是按照秘密等於信賴的邏輯的話,那麼如果我有一個秘密,我自己都不能守護它,那你為什麼要信賴我跟你的交換是真的秘密,或者是你為什麼要信賴我這個人呢?因為我守不住秘密!
我希望你到這邊,還聽得懂我在說什麼。其實當你遇到有人要把「秘密」跟「信賴」混為一談的時候,記得此刻你一定要響起心中的警報器!
因為會把這兩件事混為一談的人,他背後所藏的絕對不是信賴跟友情,而是一種「控制」。就像對羅斯福而言,眼前的這個人到底是朋友還是間諜,誰知道呢?
希望今天的分享,能夠帶給你一些啓發跟幫助,我是凱宇。
如果你喜歡我製作的內容,請在影片裡按個喜歡,並且訂閱我們的頻道,別忘了訂閱旁邊的小鈴鐺,按下去,這樣子你就不會錯過我們所製作的內容。
然而回到你我身上,當我們在行走江湖的時候,難免要跟各方人馬交流,那這個時候我們怎麼能夠去辨識出,眼前這個人要跟我們交換資訊,他的動機、他的出發點到底是良善的,還是可能會讓我們受到傷害的。
這樣的一個判斷能力,我想這是我們所有人,要能夠在俗世生活裡面,圓滿的一個必要的能力,所以我在7月21號開課的『高難度對話的望聞問切』,這門課會用有系統的方法,讓你學會怎麼樣看懂、聽懂眼前的人。
並且透過好的問句,能夠取得重要關鍵的判別資訊,另外在6月份關於這門課也有相關的講座,我很期待能夠在啟點文化的教室裡見到你,謝謝你的收聽,我們再會。
#啟點文化 #心理學 #人際關係 #凱宇 #人生成長
因愛啟程購票 在 啟點文化 Youtube 的最佳解答
(附文稿)
【熱門講座】溝通,和你想的不一樣~04/14(六) 或 04/20(五) 19:30
講座資訊:https://www.koob.com.tw/contents/3241
【05/18開課】《人際回應力-看懂情緒,輕鬆對談》~第16期
一個人的命運,是回應力的總和!
課程資訊:http://www.koob.com.tw/contents/157
更多學員心得分享:http://goo.gl/Guc6V6
桌遊【人際維基】~一玩就懂得別人的在乎:https://goo.gl/Ej4hjQ
到蝦皮購買【人際維基】:https://goo.gl/ASruqR
===========================
以下為本段內容文稿:
如果你家裡有毛小孩,特別是有養狗,你聽完這個研究,可能你會非常的開心。
這個研究是馬里蘭大學的愛利卡佛里德曼,他和他的同事一起去探討狗主人,和他們的心血管健康的相關性,弗里德曼仔細的去追蹤心臟病發的這些病患的復原率,結果發現呢在心臟病發一年之後,如果有養狗的人會比那些沒有養狗的人存活率高出九倍。
這是一個很大的差距喔!然而這個驚人的發現會促使科學家去探討養狗到底有什麼好處,結果就發現~狗主人比較善於因應日常的壓力,生活會過得比較輕鬆,也比較有自信,比較不會罹患憂鬱症。甚至於呢!後續的一些研究者還做一些延伸研究。比如說有一個研究室,請狗主人分別在自己的寵物或者是在自己的配偶面前,做一些可能會有一點壓力的任務,然後呢去測量他們的血壓跟心跳,結果就發現喔他們在寵物面前做的時候心跳會比較慢,血壓會比較低,出錯率會比較少。
科學證明告訴我們,我們的狗會比我們的另一半更有益於自己的健康,那麼你聽到這邊可能很快會下一個結論,原來呀!如果要讓自己健康,與其找一個伴侶,不如找一條狗!
這個結論是很容易下的,但然而真的是這樣子想的嗎?
這個結論本身有沒有一些問題呢?
因為如果這個結論為真的話,那麼事實上我如果住在狗園裡面,是不是會處在一個最健康狀態?但是真的是如此嗎?
雖然養狗這個行為會造成狗主人有一個比較輕鬆的生活態度,和比較健康,尤其在心血管方面的一個狀態,但是養狗就一定是等於輕鬆的生活態度跟心血管健康這樣的因果關係嗎?
有沒有可能養狗的人他先具備的某些特質,是這些特質讓他們變得比較長壽,生活比較容易放鬆下來?
這個部分就像在很多科學研究裡面的探討一樣,我們有時候會把「相關」變成是「因果」。就好像是在火災的時候,出勤的消防車數量會跟那一次的火災傷亡成正比,所以也就是說每一次火災的時候不要出這麼多的消防車,就能夠有效的讓傷亡人數變得比較不高,是這樣子解釋的嗎?
你可能很快的就聽出這裡面的荒謬之處,因為火災的傷亡變多,是因為那個火場的規模大,然而火場的規模大,自然就會派比較多的消防車,然而在這麼大的火場規模以上的消防車還派得不夠多,那這時候死傷的人數不會更高嗎?
所以這是我們有時候在看待一些問題的時候,如果沒有點出來,我們很容易把「相關」當成「因果」。
回到今天我們談的這個研究,其實那些養狗的人會比較健康、比較放鬆,不是因為養狗,是因為第一個原因,養狗會讓他的社交生活變得比較多。
你養了狗自然就要遛狗,你在遛狗的過程當中,你自己可能有運動、散步,更不要說在遛狗的過程當中遇到其他人的交談、互動,遇到其他狗主人的交換狗經,或者是有一些路人看到你的狗好可愛,停下來摸摸你的狗,然後跟你聊上兩句。
這些東西都是養狗的社交效應,但是另外一個可能更深的層次是在於為什麼你會養狗?
可能你本來就是一個比較重視關係、比較重視連結、比較有愛的一個人啊!
那這樣的人格特質,就算你開了一個心臟手術,你在術後的復原本來就會比那些比較陰沈的好的更快,不是嗎?
所以呢!如果你聽到這邊真正關鍵的不是你有沒有養狗,而是在於那背後更關鍵跟根本的因素,所以千萬不要聽到這邊,在你的家裡關了一堆狗,然後你也不照料、也不去遛他們,那是對你的健康跟對狗的健康是一點幫助都沒有。
其實這樣的概念延伸,就好像是我自己在實際教學裡面經常遇到的一個狀況,很多人會直覺地以為那些要有好的人際關係的人都是會說話,因為他看到是表面的因素,他看到那些有好人際關係的人,他們都很會講話。
於是他要改善他人際關係,他就花了很多力氣去學怎麼樣說話,但是當他學了很多說話的技巧之後,得到什麼結果?結果可能是完全相反的,因為他太會說話了。或者是他學了很多很厲害的說話技巧,所以別人更不喜歡他。
我想你在自己的真實生命當中一定有很多這樣的經驗,有些人真的他太會講話了,會講話到你根本不想多跟他相處,所以這裡面到底出什麼問題呢?
其實一個有好人際關係的人,你表面上看到的是他會說話,但是他背後他之所以會有好的人際關係,是因為他先具備有那些讓人喜歡,別人願意跟他互動的特質跟條件。
在他開口說話之前,他就先具備有可能是一個和善的表情,可能呢是一個讓別人感覺到舒服的一個非語言訊號,或者是互動的模式。
於是呢!當他具備這個的時候,別人會給他更多的耐心,別人會給他在互動上更多的期待,因為這份耐心跟這一份期待,他是不是就有機會贏得更多可以說話、可以交流的機會。
所以這樣的邏輯順下來,自然而然別人願意聽他說話,他也更多的機會能夠講話,那在這樣的條件下,久而久之,你說他會不會讓你很直覺地感受到他是因為很會說話,可是他很會說話,或者他說話讓人舒服,是結果不是原因啦!
原因是什麼?原因是他先具備有讓人喜歡,讓別人願意跟他互動的那些特質,就好像是~不是因為養狗讓你變得健康,是因為你具備了某些特質,所以你會養狗,於是呢!能養狗這個行為又能夠回頭讓你更健康。
回到人際裡面,是因為你先讓別人願意跟你互動,於是你有更多可以互動的機會,因為你有更多的互動機會,所以回頭你才有機會變得越來越會說話,於是得到更好的人際關係。
所以呢!聽到這裡,如果你真的要改善生命當中的一些議題,你要真的抓到核心跟根本,特別在人際關係裡面,千萬記得有一些前提要先具備。
希望今天的分享對你有幫助,我是凱宇。
如果你喜歡我製作內容,請在影片裡按個「喜歡」,並且訂閱我們的頻道,別忘了在訂閱旁邊的小鈴鐺按下去,這樣子你就不會錯過我們所製作的內容,另外呢在前面所提到的在人際互動,我們怎麼樣去具備讓人喜歡,讓別人願意跟我們互動的那些關鍵的特質。
如果你想在這方面做有效的前進的話,我在5月18號開課的「人際回應力」課程,會對你非常有幫助,在我錄製這段內容的時候,我們的名額已經在倒數了,所以很期待你把握機會,希望在5月18號的教室裡能夠見到你,謝謝你的收聽,我們再會。
#啟點文化 #心理學 #人際關係 #凱宇 #人生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