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敗者回憶錄0928)
有用則取,無用則棄
(非常有用的白痴之二)
法國《世界報》以「非常有用的白痴」來形容斯諾和某些特定的中國境外人士,真是恰當和妙於形容。「白痴」是指這些人很天真,容易輕信,不過就不是懷有個人利益目的去扭曲事實。「非常有用」是因為這些人沒有明顯的中共背景,不屬於中共宣傳機器中人,故較有公信力。中共數十年來,儘管在世界各地辦了許多隱性的「外宣」,但組織上、財務上隸屬中共,都受中共意識形態束縛,不敢大膽直面事實,難取信於讀者。「非常有用」還因為報導敘事的態度坦誠,生動並有可讀性。說是「白痴」,是作者自己被中共誤導、講自己相信的事,但其實是不了解專權政治的特質和內情。
斯諾1937年的著作《紅星照耀中國》(Red Star Over China),令全世界讀者對中國共產黨改觀。抗戰開始後這本書以《西行漫記》的書名在中國風行,無數懷著愛國救亡心志的青年因讀了這本書而奔赴紅色根據地。中共以槍桿子和筆桿子兩大武器打贏內戰,建立政權,其中的筆桿子即輿論戰,得力於「非常有用的白痴」至大。但斯諾這本書在1949年中共建政後,在大陸長期都沒有出中文版。原因是書中所述與中共建立政權後此一時彼一時的政策不符。比如書中指中共政權是某種民族主義形態,與斯大林式社會主義不同,這不符合中共宣稱是正統社會主義,尤其建政初期「一面倒」向蘇聯的國策;書中描述的革命史和毛澤東形象,與中共的歷史記敘也有偏離。在要求「絕對正確」的宣傳方針下,這本書的中譯本,只在斯諾1960年訪華時出版了「內部發行」版,目的自是要讓斯諾看到自己著作在中國出版,出自統戰需要。到21世紀,這本書才再在大陸發行。
從《西行漫記》在中共奪取政權之前的廣泛發行、推動閱讀,到建立政權後對此書的冷待,就可以看到,對中共來說,「非常有用的白痴」最關鍵是「用」,也就是說,所有的文化產品、歷史記述、作者的認真寫作、個人的道德尊嚴,都抵不上一個「用」字。有用則取,無用則棄。
2020年6月24日,時任美國國家安全事務顧問的奧布賴恩(Robert O’Brien)在一次演講中,承認幾十年來,無論是美國政界、商界、學術界,還是新聞界,都對中共有誤判,即「相信中國共產黨會變得開明,會滿足中國人日益增長的對民主的渴求」。並說「這個想法被證明是非常幼稚的。我們已經大錯特錯了。這種誤判導致了自上世紀30年代以來美國外交政策上的最大的一次失敗。」他所說的上世紀30年代這個時間點,正正就是斯諾的《西行漫記》出版的時候。可見這本書對美國政策、對國際局勢有多大影響。
1971年中美關係的突破,其國際局勢的背景,是美蘇兩個超級大國建立在核恐怖平衡上的冷戰。美國面對主要對手蘇聯,又陷入越戰泥沼,而恰好中蘇對抗在1969年發展到珍寶島武力衝突的階段。蘇聯甚至向美國試探,如果以核武器向中國的核子基地進行一次「外科手術」式的襲擊,美國會否保持中立,而得到的反應是美國堅決反對動用核武,不會袖手不顧,並立即向蘇聯本土134個城市、軍事要點、交通樞紐、重工業基地發出進行準備核打擊的指令。美國的反應遏制了蘇聯的盲動。而蘇聯對中國要進行核打擊的企圖,也促使美國在國際戰略上選擇與較次要的敵人聯手對抗主要敵人的策略。這是中美關係突破的時局背景。
中國在得知美國對蘇聯核打擊的反應後,在1971年四月邀請美國乒乓球隊訪問,並同意斯諾發表與毛澤東的談話。美國國務院同時間宣布解除對中美往來的封鎖。於是,隨著中美關係的突破,帶來了美籍中國學者接二連三訪問中國的潮流。走在最先的是物理學家楊振寧。
他在美國解除封鎖後就到中國訪問了四星期,同周恩來進行了五小時的宴會。1971年9月21日,他在任教的紐約州立大學石溪分校作了一次「我對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印象」的英文演講。《七十年代》很快地取得了談話錄音帶,並翻譯刊登在同年的十一月號。對中共的統戰來說,這個談話也真是「非常有用」。它帶頭引導了旅居外國的學者、作家、名人的訪華潮,以及紛紛在《七十年代》上發表他們在大陸被刻意安排的訪問中所得到的印象和感想。
這些學有專精的人物,不敢說他們是「白痴」,但卻肯定是在中共刻意安排引導下的見聞。在當時的風潮下,刊登這些訪問記亦有新聞價值,但在中共國內局勢翻覆變遷之下,專權政治的特性暴露,我覺得應該對讀者作出認識上的糾正,才是一份負責任的雜誌應有做法。(69)
圖1,楊振寧任教紐約州立大學期間,於1971年首次訪問中國,圖為他在紐約州大的辦公室;
圖2,《七十年代》早年,與老闆方志勇和督印人黎榮合攝。
(《失敗者回憶錄》在網絡媒體「matters」從頭開始連載,網址:https://matters.news/@yeeleematter)
同時也有4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15萬的網紅豐富,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今天邀請的特別來賓是 白先勇老師和國立政治大學歷史系碩士 廖彥博先生 來談《 悲歡離合四十年:白崇禧與蔣介石 》典藏套書。 上冊〈北伐.抗戰〉 中冊〈國共內戰〉 下冊〈台灣歲月〉 本書是白崇禧將軍之子 ─ 名作家白先勇與歷史學者廖彥博,協力寫作而成。 兩人網羅海內外龐大檔案、函件、文電、日記、回憶...
回憶錄寫作 在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剪指甲、削鉛筆、拔下鍵盤上每一顆鍵帽,拿牙刷一顆顆刷洗,彷彿洗刷一顆化石......寫人物採訪稿之前總有種種古怪小(拖)儀(延)式(症),其中尚有一樣怪僻,乃是在空白的檔案敲打一些心愛小說句子。
小說家與受訪者不是胡亂配對,多半還是看坐在面前的受訪者在訪談的過程予人何等印象,問不下去了,設想假使是自己欽佩的寫作大神在此,會怎麼想?會怎麼出手?狡猾的政客可以請出世故的葛林來對付,藝術家們可以再雞巴一點沒關係嘛,我手上可是有更刁鑽的黃麗群、譏誚的王小波可以治你們。
彷彿打寶可夢擂台賽,面對不同的受訪者,這些寫作大神們是我的怪力和班基拉斯和帝牙盧卡。
眾多寫作口袋怪物們,麥克.翁達潔是唯一的超夢。
翁叔日前出了新書《戰時燈火》,讀完了,一本新書畫線畫得密密麻麻的。
譬如這個句子:「當你試著寫回憶錄時,應該要在孤兒的狀態這些你先前戒慎恐懼保持距離的事情,就會不經意地回來,「回憶是你失落的遺產」,所以你明白,在這樣的時候,你必須學會如何去看,去看什麼,在最後形成的自畫像,一切都會押韻,因為一切都會被反映出來。如果每個姿態在過去被丟棄了,你現在會看到另外一個人擁有它,所以我相信在我母親身上某種東西一定在我身上反映出來,她在她小小的鏡廳,我則在自己的鏡廳中。
又譬如那個句子:「在某個年齡之後,我們的英雄就用不用在教導我們了。他們轉而保護自己所在的最後一塊領土。冒險犯難的想法幾乎被看不見的需求取代。他們曾經嘲弄他們所對抗的傳統,雖然至今仍笑著,但不再嘲弄。」
該書一九四五年戰後,一對姐弟的父母因故離開,爸媽不在家,進而與一群雞鳴狗盜之輩度過青春期時光。不知為何,閱讀過程時不時腦中總冒出《郭德堡變奏曲》和Ella Fitzgerald的《Cheek to Cheek》,讀到一半見下列句子:「他來的時候會像是一個英國人」,我在玫瑰死後,發現她在備用的日記本寫下這句話,彷彿在私密的,他自己的家庭裡,在一本秘密的筆記本,他也需要揭露某個可能小心翼翼,他甚至可能會像念經一樣對自己誦念這句話,「他來的時候會像個英國人」。
心裏激動地喊:「英倫情人,是英倫文情人吶。」匈牙利民謠歌手Sebestyen Márta溫柔地吟哦,Szerelem, Szerelem,愛情啊,愛情啊,如水一樣的聲音流瀉過荒漠的沙地。
小說中母子如兩面鏡子照見自己的身影,翁達潔的小說們又何嘗不是呢?那本小說情婦的鎖骨凹對應映著這本小說脖子的胎記,那個水手的貓桌對照這個陌生人的餐桌,迷人的小偷無所不在,小說中永遠有女人聰明而果斷,男人溫柔而三心二意,小說互為彼此的續集與前傳,也許我應該找時間把這些小說裡的冤親債主做一個對照表,那些情感始終是一個謎團,那是用詩寫成的阿嘉莎.克莉絲蒂。
新書畫了線,現在還不知道要怎麼用,但一定有一天會用得上。當然並不是摘錄或引述,而是把這些美麗的句子,放進逐字稿裡,在成千上萬的字元裏溶解,彷彿藥引、彷彿茶包,就變成文章的香氣和氣韻,假使受訪者是值得善待的,我希望我可以像翁達傑那樣對待筆下人物那樣慈悲與溫柔的。
回憶錄寫作 在 許榮哲 × 小說課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直播預告:那些年,我看不爽的價值】by 許榮哲
今天晚上8:00
我要跟作家李崇建直播對談
主題是「從說故事,到寫作力」
二十年前
我們一起組文學團體
但我們是八人之中
理念最不同的兩個人
後來,理念大不同的我們
又一起經營補習班
理念更大不同
所以經常針鋒相對
但正是這兩種極端
我們各自走出了
一條完全相反
但各自精采的大道
事實證明
李崇建是對的
如今的他是薩提爾的天神(李儀婷語)
事實同樣證明
許榮哲是對的
如今的我是故事大師(同樣是李儀婷語)
(李儀婷簡直是「定位」大神)
明天我將跟大家分享
那些年
我看不爽的價值
如何證明它也是對的
甚至更對
請路過的朋友幫忙分享一下
這一場肯定是幼稚往事回憶錄!!!
Ps.在哪裡直播呢?
直接打開「許榮哲 ×小說課」粉絲頁
就可以看了
回憶錄寫作 在 豐富 Youtube 的精選貼文
今天邀請的特別來賓是 白先勇老師和國立政治大學歷史系碩士 廖彥博先生
來談《 悲歡離合四十年:白崇禧與蔣介石 》典藏套書。
上冊〈北伐.抗戰〉
中冊〈國共內戰〉
下冊〈台灣歲月〉
本書是白崇禧將軍之子 ─ 名作家白先勇與歷史學者廖彥博,協力寫作而成。
兩人網羅海內外龐大檔案、函件、文電、日記、回憶錄等史料,
從蒙冤含垢處入手,與汙衊構陷交鋒,和傳說扭曲正面對決,帶著溫情與敬意,
讓史料證據說話,從歷史的縱深、人子的視角,
重現一代名將白崇禧的戰略思想與生平事功。
對於蔣、白四十年分合的重大爭議事件,
如所謂「徐蚌會戰白崇禧按兵不動」、「兩封電報逼宮」等,
均進行深入的研究與辨析。
< 悲歡離合四十年:白崇禧與蔣介石 >
作者: 白先勇, 廖彥博
出版社:時報出版
出版日期:2020/09/08
#白崇禧 #徐蚌會戰 #蔣介石
-----
訂閱【豐富】YouTube頻道:https://www.youtube.com/c/豐富
按讚【豐富】FB:https://www.facebook.com/RicherChannel
![post-title](https://i.ytimg.com/vi/U82fKXnJluA/hqdefault.jpg)
回憶錄寫作 在 李基銘漢聲廣播電台-節目主持人-影音頻道 Youtube 的最佳解答
本集主題:「向著光飛去 」介紹
訪問:施又熙
內容簡介:
如果有一種愛,需要許以千年的誓約,這份愛,可以抵得住所有的打擊與背叛嗎?
都說父親是最初的戀人,被剝奪父愛之後,女兒可以如何堅強卻又偽裝地存活下來?四位各有一方天地的傑出女性,在其美好的外表下,卻因著歷經白色恐怖的童年歲月,而讓她們的感情路顛顛撲撲:知名的編劇幼年遇刺,驚惶不安的家居日常是她的生活寫照,離婚後再遇一個美好的對象卻遲遲不敢面對自己的真心;活潑的藝術家看著父親在自己面前被警總一臉是血地拖走,自此別離十一載,總說自己被偷走了十一年的青春,轉而與年輕男子交往;自美返台的大提琴家原該展開舞台生涯的,卻因為父親的緋聞從此告別舞台,藏身在音樂教室裡教琴,苦戀著有了丈夫的女人;唯一在幸福婚姻關係中的,也曾是跌跌撞撞,心裡永遠住著小警總的大學老師。父親缺席的童年讓這些女性不得不自立自強,但這樣的人生到底產生了甚麼副作用?白色恐怖的扭曲時代對一個世代的某些女性又造成什麼影響?
作者不想以苦難紀實的方式去記錄一段歷史,而是選擇以愛情故事述說原生家庭對人一生的影響,特別是在一個高度政治扭曲的社會底下,狀似美好的外在,卻有著傷痕處處,不為人知的內在,只有在最細微處,才得以察覺。原來,受苦難的不會只有受難者的家庭,其實是整個社會,都是受難體,許多我們以為很遙遠的,毫無干係的,卻也深受影響,人生驟變...
作者簡介:施又熙
實踐大學社會工作學系。原名施珮君,2012年改名。1969年生於高雄市白色恐怖家庭,一生與知名父母有著難以擺脫的糾結,矛盾的情緒每每在作品中不斷呈現。從小展露寫作天分,高中時兩度獲校內大獎,卻因背景與自我認同的矛盾衝突,18歲即成文字逃兵,直至36歲才為自我的療癒而重新提筆,目前定居於新北汐止。
專擅刻畫人性,無盡黑暗處仍可得見溫暖陽光。走出憂鬱風暴後,近年加入社福團體宣導精神醫學與心理衛生,文字更添理性與療癒之風。
2013年首度嘗試舞台劇劇本,啼音初試即獲獎,作品並於2014年台北嘉義兩地公演。
目前除專職寫作,亦教授書寫療癒課程、精神障礙者家屬教育團體,並以文學與精神醫學等相關議題於各大專院校演講。著有長篇小說《月蝕》、《五芒星的誘惑》,散文集《風與南十字星的對話》、《勇敢》、《媽咪,我們會這樣幸福多久?》,傳記文學《台灣查某人的純情曲—陳麗珠回憶錄》,劇本《多桑的百合花》。
者粉絲頁: 施又熙。書寫療癒
出版社粉絲頁: 遠足文化第一編輯部
YouTube頻道,可以收看
https://goo.gl/IQXvzd
podcast平台,可以收聽
SoundOn https://bit.ly/3oXSlmF
Spotify https://spoti.fi/2TXxH7V
Apple https://apple.co/2I7NYVc
Google https://bit.ly/2GykvmH
KKBOX https://bit.ly/2JlI3wC
Firstory https://bit.ly/3lCHDPi
請支持六個粉絲頁
李基銘主持人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lee
李基銘新聞報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twnews
李基銘的影音頻道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video
漢聲廣播電台「fb新鮮事」節目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vhbn
漢聲廣播電台「快樂玩童軍」節目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scout
漢聲廣播電台「生活有意思」節目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life
![post-title](https://i.ytimg.com/vi/hliddr4d7UU/hqdefault.jpg)
回憶錄寫作 在 李基銘漢聲廣播電台-節目主持人-影音頻道 Youtube 的最讚貼文
本集主題:「光的闇影」介紹
訪問作者:施又熙
內容簡介:
如果在多年後,我們終將能夠凝視時代的闇影,向著光飛去,那麼所有的悲苦與脆弱,是否都可以在書寫之中得到救贖?
身為白色恐怖受難者二代女性的施又熙,繼2017年《向著光飛去》首部曲,以動人的愛情故事勾勒出時代悲劇的扭曲後,再度以《光的闇影》直視白恐加害者後代的內心,以其溫柔之筆剖析人性的脆弱,展開一場受難者後代與加害者後代的深刻對話。
一如《向著光飛去》是臺灣首部由受害者二代女性來書寫的長篇小說,《光的闇影》也開創了以白恐加害者後代為書寫對象的先例。小說中,作者不斷反覆的強調,唯有勇敢的看進陰影,才能溫柔的承接悲劇,並且原諒脆弱。也因為相信終有光明,苦難的路必有到達盡頭的一天。
-------------
當有人沾沾自喜的以監控同學為業獲取大量獎金時,楊怡,一位白色恐怖時期退休特務的孫子,卻懷抱著贖罪的心態面對台灣社會,面對著最愛的爺爺,他過往不可說的秘密是楊怡一生難以擺脫的原罪。
身為劇場舞台設計師,張玟文卻總是畫著殘缺的人體。她的父親曾經是戒嚴時期警總的軍醫,當父親含恨而終,沒有人知道他在那個鬼神不近的地獄做些什麼,這個遺憾卻逼得張玟文走上絕路,幸得戲劇治療師周慕夏相救。
因為一次的催眠治療,李少琪想起自己的軍人父親對自己的耳提面命,不要跟別人說話、放學就要趕快回家,外面的人都不能相信….但他的父親是1947年三月在基隆港屠殺台灣人的人嗎?找不到答案的問題,在年過六旬的李少琪身上留下烙印。
童年在黨國手段下被刺殺重傷倖存的柳絮,與意外得知自己也是白色恐怖受害者的周慕夏,將要如何面對加害者後代?一心想要贖罪的楊怡,如何面對真相的打擊?當他以為再也難以直視自我的時候,周慕夏告訴他,這條苦難的路一定會有盡頭的……。
但是盡頭在哪裡?面對時代的悲劇,又要如何償還?
作者施又熙繼2017年《向著光飛去》首部曲,以動人的愛情故事勾勒出時代悲劇的扭曲後,再度以《光的闇影》直視白恐加害者後代的內心,藉由其溫柔之筆剖析人性的脆弱,展開一場受難者後代與加害者後代的深刻對話。
作者簡介:施又熙
臺北大學社會所碩士班,實踐大學社會工作學系學士。原名施珮君,2012年改名。1969年生於高雄市白色恐怖家庭,一生與知名父母有著難以擺脫的糾結,矛盾的情緒每每在作品中不斷呈現,專擅刻畫人性,無盡黑暗處仍可得見溫暖陽光。
2013年首度嘗試舞台劇劇本,啼音初試即獲獎,作品並於2014年台北嘉義兩地公演。
目前除專職寫作,亦擔任國家人權博物館人權素養講師,同時教授書寫療癒課程、精神障礙者家屬教育團體,並以文學、人權與轉型正義及心理衛生等相關議題受邀於各地演講。
著有長篇小說《寒淵》、《向著光飛去》、《五芒星的誘惑》、《月蝕》;散文集《媽咪,我們會這樣幸福多久?》、《勇敢》、《風與南十字星的對話》;傳記文學《台灣查某人的純情曲—陳麗珠回憶錄》;劇本《多桑的百合花》。
作者粉絲頁: 施又熙。書寫療癒
出版社粉絲頁: 斑馬線文庫
YouTube頻道,可以收看
https://goo.gl/IQXvzd
podcast平台,可以收聽
SoundOn https://bit.ly/3oXSlmF
Spotify https://spoti.fi/2TXxH7V
Apple https://apple.co/2I7NYVc
Google https://bit.ly/2GykvmH
KKBOX https://bit.ly/2JlI3wC
Firstory https://bit.ly/3lCHDPi
請支持六個粉絲頁
李基銘主持人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lee
李基銘新聞報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twnews
李基銘的影音頻道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video
漢聲廣播電台「fb新鮮事」節目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vhbn
漢聲廣播電台「快樂玩童軍」節目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scout
漢聲廣播電台「生活有意思」節目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life
![post-title](https://i.ytimg.com/vi/wLgAPuk0ecI/hqdefault.jpg)
回憶錄寫作 在 《連戰回憶錄》新書發表會精彩剪輯 - Facebook 的美食出口停車場
閱讀連戰,海納百川。 歷經15年的 寫作 ,《#連戰 回憶錄 》新書發表會現場,#連戰主席指出,「時代巨輪一直往前轉動,現在該是下一代接下使命往前繼續 ... ... <看更多>
回憶錄寫作 在 《寫作這回事》創作生涯回憶錄 - YouTube 的美食出口停車場
... 先從書里的第一部分斯蒂芬的人生 回憶錄 開始講起之後再沒出現過母親一個人拉扯他和哥哥長大讓他始終樂在其中第二個階段是 寫作 當中概括起來就是端正 ... ... <看更多>